论“感性”的本体论向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以《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以《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一、引言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几乎完全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上,并以此为立足点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进行批判。

然而,费尔巴哈的宗教人本主义立场与“感性—对象性”原则虽然暂时为马克思提供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思想阵地”,但是费尔巴哈哲学自身的不完善性却也为马克思最终扬弃费尔巴哈的哲学埋下了伏笔。

这个不完善之处,就是费尔巴哈对现实性采用的反思形式——“直观的原则”,这个形式使得费尔巴哈的哲学一旦从自然哲学领域过渡到社会历史领域时就显得十分匮乏而抽象,使得费尔巴哈对人类社会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共同体社会)与普通的直观(市民社会)处于无限的对立之中,使得费尔巴哈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与黑格尔思辨逻辑式的法哲学相比显得十分贫瘠。

而马克思由于具有较为深厚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背景,曾深刻吸纳其“活动的原则”,故马克思不仅仅“直观”到了共同体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分裂之处,更把这种分裂与对立理解为一种“矛盾关系”,并依据“活动的原则”,把这种“矛盾关系”上升为瓦解“共同体社会”与“市民社会”之无限对立的可能性,即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共同体社会的否定性基础。

据此,马克思要求对这种“矛盾关系”做深入的考察,即解剖市民社会本身,对市民社会现实的“本质矛盾”进行剖析。

而若要剖析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则必然要对市民社会所孕育出的庞大而成熟的科学体系——古典政治经济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郑心馨〔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一环。

本文主要研究了手稿中“以私有财产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的提出原因、理论背景和逻辑脉络。

一方面,“积极扬弃”体现了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对黑格尔哲学“活动”因素的保留,另一方面,“共产主义”又彰显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立场。

通过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观,有裨于析清马克思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原则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微妙怀疑,从而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第二次思想转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逐渐跳出了传统范围。

将马克思主义放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背景下,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用,尤其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整个哲学史发展地位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现代哲学的诠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理论,从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西方哲学的传统本体论,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延续至黑格尔。

传统本体论的实体中心主义和主客体对立的二分法,长期影响着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难以摆脱的思维方式。

尽管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超越这种传统本体论方法,但却未能实现,黑格尔更是由此将这种传统推向了顶峰。

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对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所阐释的“...【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r academic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confined tothe traditional areas. There is a heated discussed area that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Marxist philosoph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hilosoph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re working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tudy of hermeneutics,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other theor...【关键词】本体论超越劳动观【英文关键词】ontology transcend labor theory【目录】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摘要6-7ABSTRACT7第一章绪论9-14一、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9-11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核心思想11-13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13-14第二章本体论溯源: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14-26一、何谓”本体论”14-15二、”多”中求”一”: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确立15-17三、唯理论和经验论:近代知性本体论17-19四、”批判”与”弥隙”:康德和黑格尔超越传统本体论的尝试19-26第三章劳动辩证法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26-31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肯定26-27二、黑格尔劳动观的思辨性: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27-29三、扬弃传统本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实质29-31第四章劳动的本体论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31-38一、劳动实践:马克思考察本体论的基本维度31-32二、劳动的本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的非对象化32-33三、劳动于人:使人成为”类”存在物33-34四、劳动于世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统一的基础34-35五、劳动本体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35-38第五章马克思劳动本体论简评38-41一、本体论探索的新路:提供了认识自然、社会、人的新思维方式38-39二、理论旨归的重塑: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39-41参考文献41-44后记44。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感想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感想

伟大的过渡——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最近,在信仰课程上老师带领我们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布,被世人所知。

通过学习此篇手稿,我认为这手稿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过渡大作。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思想元素开始融合,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一次创造性的思想。

通过《手稿》的课堂学习,若不是授课老师的课堂解释,我还真搞不明白这本《手稿》的意义。

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始讲述这本书,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总结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是“私有财产”。

《手稿》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因此,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造成了很多奴役关系,两者根源就是私有制。

老师也从异化劳动去解释私有制。

一开始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句话体现了人的分化更严重,富的人更加富,穷的人更加穷。

老师说任何人“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入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他成为他的财产。

……从而排斥了其他人共同权利。

”这一句话我的看法说明了资本家剥夺了无产阶级的独立、自由、平等的权力。

这时我发现手稿的内容与马克思所奉行的共产主义是一致的。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的规律。

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

这就深刻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

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反对私有制。

第二是“异化劳动”。

异化是指一个应然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丧失自身,并寻求重新回归的故事。

而异化劳动的源起于1843年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谈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的颠覆和自然的解放

谈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的颠覆和自然的解放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谈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的颠覆和自然的解放李碧清【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凸显出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却隐藏了另外两重规定,即感性与自然。

本文从马尔库塞的解读角度出发,具体论述感性的颠覆与自然的解放,最后分析一下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感性的颠覆 自然的解放 联系众所周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但是,马尔库塞从《手稿》中另寻新迹,重视感性的颠覆和自然是解放的[1],另外两种隐藏比较深的异化。

本文尝试从马尔库塞解读出的另外两重异化规定,具体分析感性的颠覆能力,自然是解放的,还有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感性的颠覆能力其一,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感性”这词出现比较频繁,并且突出感性活动和感性存在的重要性,这显然是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另外也是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是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近代唯理论家用抽象“理性”来解释世界历史与人类活动的意义。

[2]从感性的一般特性来看的话,感性首先是人的肉体有关。

感性需要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人本身。

因此,感性先具有物质性与个体性的,然后在具有精神性和社会性。

正是这样,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将感性的颠覆翻转过来。

在《手稿》中,马克思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理性和感性关系的思想,同时批判神化理性、贬低感性的思想,而且也批判把感性抽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感性的地位,甚至赋予了它以本体论的地位。

[3]其二,马克思把“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首先,为什么要谈感性的解放?因为在私有制的环境下,人的感觉被迫退化到动物甚至异化到动物性的危险,人的感觉要变成单一化和片面化。

在马克思看来,吃、喝、穿、住都是现实的人感性的需求,但是在私有制的情况下,人的感性需要变得动物化和片面化。

因此,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9
• “生产”不是“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
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现实个人 的“生存”不是由自在的自然界所设定的 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 的“感性存 在”(物质生活,或"在自然界中的生活") 作用于对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 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 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以 “生产”的生存论意义来说 “历史”的本
4
•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 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 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 想活动。”
因此,重新理解生活与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原则的出发点。
5
• 二、“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
28
• 所谓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就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 要注意,这里讲的“实证科学”与经
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讲的实证科学根本不 是一回事。
• 后者的对象是所谓直接的经验事实,前
者的对象则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 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
•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
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 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 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23
•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
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 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 有的前提产生的。”
• 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实证”。一种
是“实证”给定的现存事实,另一种是 “实证”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历史性构成。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探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为例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探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为例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探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为例谭苑苑【摘要】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to 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there had been being the thinking about ontology,which can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about Marx’s ontology thought.The critique of philosophy and critique of economy in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was the beginning of Marx’s surmounting traditional ontology and then building"new ontology view".InCapital,on the one hand,from a macroscopic view,we should do alot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for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s,such as phenomena and essence,from the elevation of abstraction to concreteness. On the other hand,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we should analyze the ontology connotations of"commodity","dual elements of commodity" and"labor duality".%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绵延至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皆蕴含着关于“本体论”的思考,这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探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劳动本体论思想。

劳动本体论认为,劳动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私有劳动,另一种是公有劳动。

私有劳动是指个人的劳动,而公有劳动是指社会的劳动,也就是说,公有劳动是指社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本体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他们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公有劳动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他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劳动的有效利用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其中劳动者能够获得公平的报酬,从而使社会发展变得更加有效。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是一种新的经济学思想,它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的有效利用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结构,从而实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理论建设•2019年第4期•经典品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木质的学说—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高梦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立足于所处时代的经济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异化劳动,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批判式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思考。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由类生活和类特性两方面总和确证,却丧失于异化劳动中,所以需要在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扬弃后的共产主义中复归人的本质。

同时,人的本质学说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建构奠定重要基础,更是在生命之维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人的本质;异化;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767(2019)04-0093-06在古希腊雅典的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着一句流传千古名言“人,要认识你自己”。

古往今来,中西内外,人无往不关注人类自身,并追问人的本质,祈求回答对未知自身的本质认识。

马克思也曾经深入思考何为人的本质,在其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内容第一次尝试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著作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一经济事实岀发,在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中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一、人的本质学说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曾经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观点的信奉者,并在许多文章中透露对于他们观点的支持,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方面的学说却对这两位曾经的“老师”进行了批判式研究,这也成为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思想来源。

(一)对黑格尔的批判大学期间,马克思信奉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且青年马克思曾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道:“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

例如,本体论的证明。

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

”⑴可见,当时的马克思对于黑格尔所认为的自我意识即人的本质的观点是赞同的,但是在《手稿》中直接批判了黑格尔的此观点。

论马克思的“一门科学”思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论马克思的“一门科学”思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I哲学论马克思的“一门科学”思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张兴国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一门科学”思想的解读和发掘,基本上局限于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视界;而对其深层的哲学内涵及其在《手稿》中马克思阐发的其他系列重要观点、思想和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尤其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奠基意义方面,关注甚少。

从根据与核心、实质与价值取向、理论形态与社会建构、意义与价值的角度来看,“一门科学”思想绝不是针对具体领域、问题的个别观点,而是贯穿《手稿》的一条逻辑主线,即“一门科学”思想标志着在哲学发展乃至人类认识和实践历史进程中,首次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人(人文)与自然(科学)关系这一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的高端问题。

在《手稿》中,这条逻辑主线则聚焦凝结为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同时升华为马克思哲学特有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总之,“一门科学”思想确证了《手稿》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是马克思发动哲学变革的基地和秘密。

关键词: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人的科学和人的解放;共产主义;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识码: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演进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作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地①,《手稿》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是提出关于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进而在哲学史上首次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人与自然及历史的关系。

“一门科学”的思想是《手稿》中马克思阐释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的依据与核心。

不仅如此,“一门科学”思想所蕴含和体现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是我们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把钥匙。

一、“一门科学”思想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一门科学”思想贯穿《手稿》全书,集中表述在《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

马克思基于“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语境,阐释了人、自然、历史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8-0051-08(社会)三者之间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确证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自身矛盾的真正解决②,进而提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o那么,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何以成为、又在何种意义上是“一门科学”呢?在马克思看来,人及其与人相关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一种“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存在是事物普遍的存在方式;离开对象的存在即非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发新世界观的文献,论题广泛,内容丰富,在其中得到正面论述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以下试分别简要述之。

1、“生活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序言,揭示了作者所要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些词句的奴役。

”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

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续存留着的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因此,重新理解生活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2、“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如果“生活决定意识”,那么,生活就不是“意识”所过的生活,历史也不是意识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

生活是现实个人的生活。

何谓“现实个人”?他们既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那个抽象“我思”之“我”),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个人”表述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个表述有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之内在性的新本体论境域作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做是在世界中存在的。

这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本体论,最初阐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后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在则凝结在“现实个人”这个概念上。

先是个人的“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感性对象性活动。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解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解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解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蒋道平【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中,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人的本质的论述,即是“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理论上这三个论述层次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起来了,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体系。

文章基于马克思的原著精髓就人的本质理论进行系统的整体性解读。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作者】蒋道平【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随着人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在各自视角上各有侧重,有共鸣,有分歧。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首次对人的本质性作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

关于人本质的探讨,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三部经典著作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层次与范畴:一是基于人类本质提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基于社会属性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基于人的内在本性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对这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范畴进行整体地、辩证统一的剖析,以此来科学地、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层次,对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在马克思所著的《手稿》中有充分体现。

他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并强调人既能和动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根据,就是人能够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即人进行的“劳动”。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读后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探索。

在此篇文章中,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一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

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

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

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

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

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以上这些含有从书中的摘选和百度百科的诠释,我自己把它归纳为:(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感觉论研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感觉论研究

r a n t t o s t u d y t h e t h e o y r o f s e n s e a b o u t Ma r x b y t h e c a s e o f E c o n o mi c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c i a l Ma n u s c r i p t s f1 o 8 4 4 . F u t r h e r m o r e , i t i s a u n i q u e
态的 阐述 , 不仅把 感觉提 高到 了本体论的 高度 , 给 予以往 哲学 家对感 觉的贬低进 行 了有 力回击 , 而且 克服 了费 尔巴哈 感觉论的抽 象、 直观性 。 因此 , 基 于《 1 8 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 对A. - f f J 日常所熟 悉的“ 感觉 ” 进行 研 究是
a n d i t s s u b l a t i o n .I t n o t o n l y b r i n g s f o r w a r d s e n s e o f o n t o l o y g b r e a k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b a r r i e r s o f h i s t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wh i c h b e l i t t l e d t h e s e n s e,b u t ls a o o v e r c o me s F e u e r b a e h’ S t h e he t o y r o f s e n s e ,wh i c h i s o n l y a n a b s t r a c t a n d i n t u i t i v e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思 对 感 觉 的研 究 开 辟 了感 觉研 究 的新 视 域 。 中 图分 类 号 : A 1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2 6 3 8 ( 2 0 1 4 ) 0 2—0 0 0 7— 0 3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分类总目次

张 晶 。 金 运 蒋
丁 夏 林
美 国华 人 文 学 跨 文 化 视 野 下 的 中 国 想 象
美 国华 裔 作 家 任 璧 莲 小 说 中 的 文 化 思 考
东 亚发 展模 式 中的学 习和治理 及其相 关性
李 光耀 的 国际观
11
34
杨 沐 薄 智 跃 于 在 照
对 《 闻 少 女 》 关 粉 丝 群 的 比 较 研 究 绯 中
2 2 3 3 4 4 5
5 6
13
( ) 拉 蒂 巴 ・ 蒂 尔 印 普 帕
印度 总统 2 1 0 0年 5月 访 华 时 的 讲 话 、 致 辞 和 2 1 0 0年

7月 关 于 《 戈 尔 作 品 集 》 文 版 的 翻 译 出 版 的 祝 词 泰 中

理 性 超 越 性 追 求 的本 体 论 基 础 德性 还是规则 ?
— —


26
关 于 柏 拉 图 正 义 追 问 方 式 的 追 问

3 4
陶 琳 , 雪 阳 李
卯 褐 原 ∞ 钉 巧 约勰 . 尔 斯 两 个 正 义 则 与 约 论 相 容 性 辨 析 翰 罗 契
2 0 1 0年分类 总 目次
作 者 篇 名 期 页
【 明对话 与 文化 比较 】 文
周 明 燕
对 赫 塔 . 勒 获 诺 贝 尔 奖 的 思 考 米
异 质 与 边 缘 的表 达
— —
1 1
5 1O
张 霁
论 赫 特 . 勒 创 作 的 跨 文 化 视 野 米
论 “ 性 ” 本 体 论 向 度 感 的
— —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价值向度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价值向度
查 芳灵
[ 摘 要]《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4 是马克思世界观、 人生观 的发 源地 , 是其探 索科 学世界观 的最 初而又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 具有重要意义。它以劳动异化史观为历史解释模 式, 其总体逻辑构架是 : 人的 真正本质 之积 极肯定 的形 式是 自由 自觉 的活动 , 而资本 主义社会 现 实 中的 劳动是 异 化 劳动 , 异化 的世界 的 必然归宿是它的 自 我否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此历史运动模 式基础上生成 , 是人的 自 我异化的积
2 1 第 8期 00年
21 0 0年 8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 O C A D S CA E E O ME T C N MI N O I L D V L P N
VOL. . . 8 No 8 AUG. 0 0 2 1
 ̄/ 4 年经济学哲学手 视阈中 产主义及其 /8 14 稿》 的共 价值向 度
的, 而是被迫的 ; 不是劳动需要的满足 , 而是满足劳
动需要 以外 的需要 的手 段 ; 劳动 不是属 于劳 动者 自
己, 而是属于别人 。 其三 , 同 自己的类本质相异 人

化 。马 克思认 为 , 动 即 自由 自觉 的活动是 人 的能 劳
二、 共产 主义之指 认体 系
在《 手稿》 时期 马克思在 巴黎这个“ 古老的哲 学 大学 和新 世 界 的新 首 府 ” 泛 地 接 触 到 工 人 运 广 动及其革命 团体 , 资本 主义社会进行 了实地考 对 察, 并对 各种 空 想社 会 主义 学说 和古 典政 治经济 学 做了批判研究 , 以说马克思在 《 可 手稿》 中对共产 主义的论证更加深化 。马克思在前述逻辑支援背 景的基础上 , 从四个方面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论证。 第一 , 异化劳动 、 资本 主义 的历史暂时性和共 产主义 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 是作 为异化劳动 对立 面而 提 出的 。马 克思 通 过对 异化 劳动 的研 究 ,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 论证 了共产主 义 的历史必然性 , 出: 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 指 “ 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 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

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

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标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转向;唯物史观起点自1932年公开发表以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存在诸多争议,对它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最高峰,而《资本论》时期以后的马克思则是‘停滞’与‘衰退’的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派提出所谓断裂说,认为“存在着以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分界线的两个马克思,即处于人本主义意识形态逻辑统摄之下的青年马克思和创立了全新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

①本文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处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起始阶段,因而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也正是因为处于起始阶段,《手稿》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轨迹和从中形成的思想成果。

不承认《手稿》的不成熟之处是错误的,但因其不成熟而掩盖其思想成果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手稿》中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开始转向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一、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毋庸置疑,因此马克思思想的转变也是从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中走向了唯物主义。

从《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从《1844_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第22卷第2期2023 年 4 月Vol.22 No. 2Apr.2023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杨晓文,刘秀萍,韩琦(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

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

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劳动;异化;技术;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23)02-0026-07长期以来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中,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神富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其内在的思想张力,持续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围绕这一文本的不同面向形成了多种阐释路径。

本文立足马克思文本的批判性维度,从资本、劳动、技术、生态四个层面厘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含的多重视角及其内在关联。

从概念内涵上分析,资本-社会批判揭示出资本构成了市民社会的能动原则和统治轴心;劳动-生活批判揭示出生产劳动在现代工业社会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对象性领域;技术-工业批判揭示出科学技术构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资本流通的建构性因素;自然-生态批判揭示出自然领域仍然是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矛盾的社会镜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须大为;白玉凯【摘要】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这些理论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中,并成为马克思论证私有财产的本质、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作为一本零散的笔记的集合,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以一贯制的逻辑理路,在三本笔记中,人的本质分别被概括为“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这三种不同的表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理论的矛盾和逻辑的混乱,相反,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坚持从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人出发,而不是像黑格尔一样从纯粹抽象的观念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的必然结果.【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作者】须大为;白玉凯【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嘉兴市委党校,浙江嘉兴31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2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理论基石,私有财产的本质、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都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

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他的人的本质理论的,其主要内容在笔记本三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

但在笔记本一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和笔记本三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中,马克思已经对人的本质理论有了较大篇幅的阐述,前者主要涉及人的类存在物本质,后者主要涉及人的社会存在物本质,这两部分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手稿》是对马克思分散的笔记和手稿的集合,因此全书的组织难以完全符合逻辑,所以为使逻辑更清晰,本文并不直接按照《手稿》的顺序展开论述,而是以“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为主体,把前面的相关内容按理论的内在逻辑补入这一部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做出一种尝试性的探讨。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变革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变革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变革
朱厚敏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感性对象性活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概念。

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用以克服旧哲学宗教性的感性原则,将恢复现实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感性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将现实的人视为感性存在。

马克思看到费尔巴哈所没有看到的辩证法这一批判方法的伟大之处,即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从而将现实的人视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性存在。

只有从“感性对象性活动”入手,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才能理解马克思如何基于全新的前提完成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总页数】9页(P21-28)
【作者】朱厚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演变
3.超越经济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本体论思想试析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当代价值5.马克思“社会--历史”本体论思想显现——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 8 4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 克 思 在 回 答 14 中 马
dn e ( 见 性 ) 而 在 马 克 思 那 里 , 被 表 达 为 “ ec ” 明 嘲, 这 感
“ 生 出第 一 个 人 和 整 个 自然 界 ? 这 一 问 题 时 指 出 : 谁 ”
“ 问 一 下 你 自 己 , 你 是 怎 样 想 到 这 个 问 题 的 ; … 请 …
同 时也 蕴 含 着 其 本 体 论 向 度 。 此 , 们 将 分 别 对 感 在 我
为 你 自 己 也 是 自然 界 和 人 。 ” ( 19 1 此 观 之 . e 9 rP — 2由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和 自然 界 不 是 被 “ 造 ” 来 的 。 是 人 创 出 而
性 意 识 、 感 性 需 要 和 感 性 解 放 这 3种 感 性 形 式 进 行
初 步 的 探 究 . 尝 试 从 3个 维 度 论 述 感 性 的 本 体 论 向

自身 通 过 劳 动 “ 成 ” 。 因 此 。 克 思 把 “ 界 的第 生 的 马 世
因 ” 题 理 解 为 “ 和 自然 界 的 存 在 ” 题 . 就 是 问 人 问 也
度 , “ 在 ” “ 何 存 在 ” 及 “ 为 存 在 ” 即 存 、如 以 何 。
性 意 识 ” 亦 即 “ 意 识 的 生 命 活 动 ” 由此 。人 和 自 , 有 。 “ 然 界 的存 在 ” 题 也 就 可 以 理 解 为 “ 及 其 自身 的 感 问 人
性 意 识 ” “ 然 界 的 感 性 意 识 ” 亦 即 人 和 自然 的 感 和 自 (
既 然 你 提 出 自然 界 和 人 的 创 造 问 题 . 你 也 就 把 人 和
发 , 而 , 学 只 有 从 自然 界 出 发 , 是 现 实 的科 学 ” 因 科 才
e 8 — 0。 rP 9 9) 如 果 说 哲 学 ( 少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一 门 ( 至 是 “ 学 ” 那 么 这 段 话 无 疑 指 明 了感 性 的 “ 基 ” 度 . 科 . 始 维
中 图 分 类 号 :B 0 6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2 0 ( 0 0 0 - 0 0 6 1 0 - 6 X 2 1 ) 6 0 2 -0
自然 界 抽 象 掉 了 。 设 定 它 们 是 不 存 在 的 。 却 希 望 你 你
马 克 思 在 《 8 4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中 明 确 指 14
“ 和 自然 界 的 实 在 性 ” 题 。 这 里 所 说 的 “ 在 性 ” 人 问 实
并 非 康 德 所 讲 的 “h ig i—tef ( t et n — n i l” 自在 之 物 ) 而 h s ,


感性意识—— 存在之 维
是 “ n a p a a c e s n h u h ” 感 性 和 知 性 a p er n e t s ne a d to g t f o 确 定 的 现 象 1】 或 是 胡 塞 尔 现 象 学 意 义 上 的 “ v. I. 2 ei
出 :感 性 ( 费 尔 巴 哈 ) 须 是 一 切 科 学 的基 础 。科 “ 见 必 学 只 有 从 感 性 意 识 和 感 性 需 要 这 两 种 形 式 的 感 性 出
我 向你 证 明它 们 是 存 在 的 。 我 就 对 你 说 : 弃 你 的 那 放
抽 象 , 也 就 会 放 弃 你 的 问 题 . 者 , 想 坚 持 自 己 你 或 你 的 抽 象 . 就 要 贯 彻 到 底 . 果 你 设 想 人 和 自然 界 是 你 如 不 存 在 的 , 么 你 就 要 设 想 你 自己 也 是 不 存 在 的 . 那 因
收稿 日期 :0 0 0 — 7 2 1- 5 2
基 金项 目 : 文 系教 育 部 人文 社 会 科 学重 点 研 究基 地 重大 项 目“ 本 和谐 社 会与 马 克 思 主 义发 展 哲 学 新论 域 ”0JD 20 5 N (9J 7 0 2 )
段 性研 究 成果 。
作 者简 介 : 卓 红 (9 6 ) 女 , 江 玉 环 人 , 刘 15 一 , 浙 华南 师 范 大 学政 治 与 行政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事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研究 ; 博 从 彭 小伟 ( 8一 )男 , 东茂 名 人 , 南 师 范大 学 政 治与 行 政学 院 硕士 研究 生 , 事 马 克思 主 义 哲学 研 究 。 1 1 , 广 9 华 从
第 2 7卷 第 6 期
21 0 0年 1 1月
深 圳 大学 学 报 ( 人文 社会 科 学 版 )
Vo . o6 1 7 N . 2
NO . 2 0 V 01
Ju a o Se ze n esy(u aie & S c o r l f hnhn U i rt H m n i n v i ts oi M
活动 原 则 ” 马 克 思 的 感性 是 “ 各 斯 ” “ 斯 ” 统 一 。感 性 意 识 、 性 需 要 和 感 性 解 放 是 其 主要 表 逻 和 努 的 感
现 形 式 . 者 分 别 从 不 同 的 维 度 展 现 了其 识 ; 性 需要 ; 性 解 放 感 感
的 “ 性 直 观 ” 而 是 “ 辨 的 感 性 ” 即“ 性 活 动 ” 由 能 动 性 和 受 动 性 这 两 大 张 力 构 成 的 “ 性 ” 遵 感 . 思 。 感 。 感 ,
从 的 既 非 黑 格 尔 的 “ 性 活 动 原 则 ” 亦 非 费 尔 巴哈 的 “ 性 — — 对 象 性 原 则 ” 而 是 自 由 自 觉 的 “ 性 理 . 感 , 感
论“ 性” 感 的本体 论 向度
U{ 4 ,1 (8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心 为
刘卓红 . 小伟 彭
( 南 师 范 大 学 政 治 与 行 政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0 3 ) 华 16 1

要 : 为 马 克 思 哲 学 的 核 心 范畴 , 感 性 ” 不 同 于 黑 格 尔的 “ 性 概 念 ” 又 区 别 于 费 尔 巴哈 作 “ 既 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