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
论述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论述本体论的三重内涵哲学本体论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
存在论或狭义的本体论;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
知识论或认识论;体认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
价值论或意义论。
(1)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思维主体寻求这种抽象的统一性,是企图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全都“在者”的生成、演化和复归。
这种哲学思维所关注和指向的终级存在,是经验世界的多样统一性,是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某种感性存在物。
这种哲学思路就是探寻对象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把“本体”或“终极存在”视为超越经验而为思维所把握的理性存在物即“共相”的存在。
(2)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统一性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论证,使之具体化,获得知识形态。
本体观念的具体化和知识化就是对本体的解释本体观念指向的是世界的终级存在,本体观念的展开和论证,具有对世界进行“终极解释”的意义。
作为终极解释的本体论,它是以知识论的形态为中介而指向世界的终极存在,或者说,在其直接的理论形态上,不是表现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论,而是表现为关于知识统一性的认识论。
(3)终级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①本体论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和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级解释,并不是超然于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企图通过对终极存在的确认和对终极解释的占有,来奠定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
人类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植根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
②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也就是寻求对人类具有普遍适用性或普遍约束性的终极价值。
这种终极价值是衡度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标准,而人类所追求的一切小的目标都只是达到这种终级价值的途经或手段。
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构成本体论的最激动人心的终极关怀。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内容提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本体论意义【正文】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抽象地谈论一般本体论问题,它反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提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 8。
马克思类本质理论关于人的解放旨趣--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野透视

马克思类本质理论关于人的解放旨趣--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野
透视
陈挺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5)004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了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把人看作是整体的、自由的、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不仅是<手稿>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实现全面、自由的人的思想的基石.这一理论的提出蕴涵着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萌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陈挺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2.7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哲学:从人类学视野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J], 许鲁洲;刘招明
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人--兼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J], 吴国璋;桑明
3.人的类本质:解构与回归--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
思想 [J], 刘卓红;石德金
4.人的解放的两个理论维度与现实的两种解放\r——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解放的思想 [J], Zhao Shifa;Leng Jincheng
5.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到“人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当代话语何以可能 [J], 马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人学底蕴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人学底蕴
姬 海 涛
( 开 大学 哲学 院 , 津 3 0 7 南 天 0 0 1)
[ 摘 要 ] 西方传统 哲学本体论 思维是一种本体 与认识相分 离的思 维范式 , 这种思维范式造成 了哲学本体论的“ 人学 空
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认识与本体有机契舍的本体论思维范式 , 在这种思维 范式 中,  ̄ 真正具有 了本 体的意义。 A.- I [ 关键词 ] 认识论和本体论 ; 传统哲学本体 论 ; 马克思主义哲 学本体论 [ 中图分类号 ] B 0 [ O一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0 5 (0 0 0 0 2 o 6 3- 75 2 1 )5- 0 9一 4 客体进行纯粹客观 的描述是不可能 的, 因而就不会产 生本体
证明的 , 而是 由哲学和 自然科学长期 的和可持续发展所证 明
这 样 一 点 , 这 一 点 上 , 再 也 不 能 前 进 一 步 了 , 了袖 手 一 在 他 除
的重大基本 问题 , 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本源
的, 是精神还是 自然界” _ 2 ?l l 恩格斯认为 , 哲学家们按照 对这个 问题 的回答而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 阵营 , 这指的是本体论 问题 。但接着 他又说 : 但是思 维和存 在 的 “ 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 : 我们关 于我们周 围世界 的思 想对这 个世界本身 的关系是 怎么样 的?我 们的思 想能不 能认识 现 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 们关于现 实世界 的表象 和概念 中 正确地反 映现实 ?用哲学 的语言来说 , 这个 问题 叫作 思维和 存 在的统一性问题 ……。 ” 对这个 问题 的回答 在恩格 斯 看来就把哲学家们分为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 这指 的是 认 识论 问题 。在这里恩格斯就 指 出来 了哲学 的基本 问题就 内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指向-兼与俞宣孟先生商榷

-
l 98 -
20 0 2年 9月
该 有 自 己的 本 体 , 而这 种 本 体 是 建 立 在 现 实 基 础 之 上 的 , 过 实 践 为 手 段 和 途 径 , 成 关 于 现 实的 人 的存 在 . 因此 " 实 的人 的 通 形 现
存 在 " 具 有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本 体 论 意 义 应
关键 词 :终 极 关 怀 ; 体论 ; 本 体 论 化 ; 实人 学本 体 论 本 非 现
一种世界和思维方式本身只是人类思维在一定的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因为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水西而已但同时他又说在他指黑格尔笔者平不可能永远地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总是注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向前发展的
维普资讯
学 史 中的本 体论 的论 述 ,一 方 面我们看 到有 多种 本
体 或 本体 论 的存 在 ,另一 方 面这 种传统 的 范式都 会 以 不 同 的形 式 表 现 出来 . 从 古 希 腊 走 进 欧 洲 中世
纪 , 督 教在 犹太 教 的基 本教 义 的基础 上 , 立 了 以 基 建 上 帝 为本 体 的经 院哲 学 ,与 此 同时也建 立 了这一 时
中 图分 类 号 :O 4 B I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l 4 9 2 0 )3—18— 4 1 7 一07 (0 2 0 9 0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哲学界围绕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至90年代后期,上述争论渐趋平息,随之而起的是生存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说法。
如果说,80年代关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对话,那么90年代以后关于生存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则已经逾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
一些论者由于片面夸张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革命性‛意义,十分热心于用当代西方哲学的流行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关键就在于融入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
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实现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范式向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范式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从尼采开始,经过克尔凯廓尔至海德格尔而宣告完成的。
如果这里谈到的仅仅是指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条发展路线,那丝毫不会让人惊奇;令人惊奇的是,据说这条发展路线也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与意义。
据说,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一起共同推动了从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向主客融合的生存论哲学的转变。
因此,对存在哲学或生存本体论的领悟就成为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意蕴的必由之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及一系列基本观点与方法的根本改观。
譬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命名的那样是一种‚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而是超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之上,因而也扬弃了主体与客体之对立关系的存在主义或生存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根本就不应该有认识论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的二元分割。
为了使这种说法获得文本上的支持,他们不得不把马克思的著作和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区别开来,认为只有马克思才是现代哲学(生存本体论)的创始者,而恩格斯等人由于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实证主义的熏染,始终未能走出西方近代哲学传统,即知性形而上学的阴影;然而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获得马克思全部文本的支持,于是他们或者求助于解释学,认为若拘泥于文本是不可能‚读出‛马克思的‚原始语境‛的,只有按照解释学的理解与体悟才能领略到马克思哲学的旨趣,或者干脆把马克思的后期著作臵之不理,只是从他1845年以前的早期著作中寻求支持。
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_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1):59~63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资助项目(08xzx001)作者简介:苗启明(1939—),男,河南济源人,研究员,原云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等研究;许鲁洲(1956—),男,山东聊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苗启明1,许鲁洲2(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2.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本体论观点,这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所致。
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人的个体生命不是单子,而是以个体性与类本性的辩证关系为根基的一系列辩证本性。
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个体生命本体论;生命辩证本性;人本理性哲学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1-0059-05On Nou m enon of M arx is m Hu man is m Ra ti ona l Ph ilosophy———Nou m enon of Hu man I nd i v i dua listi c L i feM IAO Q i 2m ing 1,XU Lu 2zhou2(1.Phil os ophy Research I nstitute,Yunnan Pr ovincial Social and Science Acade my,Yunnan Kunm ing 650034,China;2.Marxis m College,Qujing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 Qujing 65501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nou menon op ini ons inMarxis m Phil os ophy due t o the different co mprehensi on of it .Nou menon ofMarxis m hu man 2is m rati onal phil os ophy is that of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 is not monad,but a series of dialectical natural in 2stincts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 on bet w een individualis m and natural instincts 2like .Nou menon of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as the theo 2retical ulti m ate s ource ofMarxis m phil os ophy,directly or indirectly leads t o the basic theory ofMarxis m hu manis m rati onal phil os ophy .Key words:Marxis m phil os ophy;nou menon;nou menon theory of individualistic life;life dialectical natural instincts;hu manis m ra 2ti onal phil os ophy 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如果有,这本体论是何?在前些年,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一、最新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选题参考1、论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主题的转换和哲学基本问题3、重新反思“哲学基本问题”——哲学观念变革的重大课题之一4、论恩格斯如何扬弃"哲学基本问题"--兼论实践概念的主题性与非主题性5、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6、哲学基本问题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7、哲学基本问题:在人类学的视野内8、哲学基本问题的转换与思维方式的转型 --兼论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实现的变革9、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10、对“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的认识——与俞吾金同志商榷11、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12、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唯一性13、思维如何建构存在?——哲学基本问题解析14、哲学基本问题所蕴含的方法论问题15、论终极关怀与哲学基本问题16、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式转换17、观照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境域18、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19、人事管理哲学基本问题探析20、从所知学的角度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判定与解决思路二、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大全1、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2、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之我见3、待建的哲学坐标——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演变的争论4、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向5、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7、马克思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探析8、内在化的逻各斯与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革命9、关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的思考——与金保同志商榷10、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诸形式11、哲学变革与超越哲学基本问题12、价值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13、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14、“感性活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其存在论意义——马克思哲学一个特质的表达15、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局限性16、自我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17、从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18、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19、哲学反思活动中的哲学基本问题20、马克思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革命变革三、热门哲学基本问题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哲学基本问题探源2、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人学视野3、论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4、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概念——兼评所谓本体论的物质概念5、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性6、论列宁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发展7、哲学基本问题与大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8、哲学基本问题新探9、论哲学基本问题分析的意义与意义域——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10、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过时了吗?──与朱宝信先生商榷11、历史经验与实践经验:欧克肖特哲学基本问题之讨论12、如何追问哲学基本问题13、回到哲学基本问题本身14、试析物质与存在、意识与思维的界域——兼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匡正15、哲学基本问题永远不会陈腐──重读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6、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理路17、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18、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19、资金时间价值之“一抛二问三题”教学法20、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毕业论文题目1、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2、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3、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4、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5、重审哲学基本问题6、重审哲学基本问题7、正确评价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8、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9、哲学基本问题应包括三个方面10、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1、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主体性12、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反思(笔谈)——哲学之为哲学:“不是问题”的“基本问题”13、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讨14、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15、实践核心论与哲学基本问题16、实践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17、复杂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兼答哲学基本问题18、哲学认识论基本问题不等同于哲学基本问题辨析19、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形态——兼论“超越论”与“反超越论”之争20、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论辩五、比较好写的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1、展现思想魅力增强教学实效——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例2、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3、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4、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为一谈——二谈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5、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6、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7、哲学基本问题演变说质疑——就教于雷永生同志8、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再认识9、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观之辨10、“人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提11、"存在论悖论"与"言道悖论"——中西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阐释12、思维反作用于存在应当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13、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意义新解14、“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15、如何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命意16、视野中的哲学基本问题17、天、象、辞与《易传》哲学基本问题18、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讨论综述19、杨献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阐释与理论创新20、对哲学界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吗?。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邹广文;王纵横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6
【摘要】“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确证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又支撑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构架。
因此,“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而饱含了丰富的本体论意义。
以此为视角,需要考察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经验”概念,说明其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间隐藏的源流关系;借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经验”概念的解读框架与存在论视角,论证马克思在阐述主体的实践特征中对本体论维度的持有,这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抽象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邹广文;王纵横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
2.实践
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3.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
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4.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本体论和辩证法——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5.马克思实践概念诠释的多重维度——新世纪我国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2011.10.28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一。
物质本体论最早提出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思维的本质是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一旦,我们要思考存在物或者存在本身,其实就是把它思考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所以,存在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恩格斯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是统一性的前提。
只有一个世界先存在哪里了,才谈得上有统一性。
后来列宁就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当中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就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发挥为:物——感觉——思想。
物质>感觉>思想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原初意义,所谓“主体性”主要是在思想最后综合感觉而言。
而在物质——感觉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似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这样,物就成了我们经验、感觉的唯一来源,但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究竟是如何从这个物质里面派生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这里确证了两个原则:从起源意义上物质在先。
在人的知识的产生这个方面来讲,也是物质在先。
但这个原则却成了马哲学界很长时间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
尤其是八十年代。
二。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范式主要是针对上述这种范式产生的。
最早提出这种实践唯物论的是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共同点是都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立足点是物质>实践<主体(人)认识的基础既不是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主体,而是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中介性活动把我们和物质勾连起来。
实践是一种居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
实践有很宽泛的意义,有时候可以说是劳动或其他的活动,当然主要是指“社会活动”。
实践的含义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区别于制作【poiētikē】)实践科学与制作科学的内容和区分2,马克思的实践(感性活动)(包括了制作和劳动),并且强调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考题:人类的知识是思想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思辨?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在上述哪一个环节中最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反思实践获得的,例如现代的实证科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比如袁隆平,不是理论家科学,而是典型的实践家】。
马克思哲学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哲学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意蕴余卫国【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2【摘要】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核心也是人。
而人的本性和本质问题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追问,既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也是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得以建构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从哲学和哲学理解人的本性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及其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来看,马克思哲学理解人的本性和本质的思维方式,无疑是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和本质理论之所以为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和本质理论,以及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为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而如果说马克思哲学所开创的理解人的本性和本质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新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现实性"出发,以深刻揭示"现实的人"的"类特性"、"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现实的个人"的"类特性"、"类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实践论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马克思哲学则无疑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哲学范式和形态。
而通过改变社会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以实现"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正是马克思哲学开辟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
而这恰恰也正应当成为我们理解人、实现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总页数】6页(P1-6)【作者】余卫国【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63【相关文献】1.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指向 [J], 王雨辰2.以实践彰显自身特色与价值意境——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及其价值意蕴 [J], 苏振武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政治哲学意蕴——从罗尔斯对马克思的质疑谈起 [J], 李无双;孙寿涛4.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互补 [J], 王海英5.马克思“实践的观点”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J], 高湘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内容提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本体论意义【正文】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抽象地谈论一般本体论问题,它反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提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1] 8。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王南 内容提要 根据对于理性之根源的设定,可以把全部哲学思维划分为三种范式:世界论范式、意识论范式和人类学范式。
前两种范式是人类学范式的抽象,而人类学范式是前两种范式的真理。
人类学范式的真义在于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对于人类生活的反思,其方法则为一种广义的反思平衡法。
由此不仅改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亦改变了哲学问题的解决方式。
这一范式为马克思所开创,在20世纪则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范式。
自觉地回归这一范式,对于现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哲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首先需要找出区分不同哲学思维范式的标准。
一种哲学思维范式既然是思考哲学问题的基本进路,那末,要区分哲学思维范式,便须找出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终极关怀。
任何哲学在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澄明人生的最终意义,为人们指明安身立命之本。
此即所谓终极关怀。
在此意义上,所有的哲学在最终都可归结为广义的伦理学。
但探究人生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的却并不仅仅是哲学,艺术与宗教亦指向此一目标。
黑格尔把哲学、宗教、艺术同列为绝对精神的三种样态,是很有道理的。
因而我们须找出哲学不同于艺术与宗教之处。
可先将哲学、宗教与艺术区别开来。
哲学、宗教不同于艺术之处在于二者对于终极实在的探求,即通过阐明终极实在而阐明终极意义,将终极意义建立在终极实在的基础之上。
但哲学对于终极实在的探讨又不同于宗教。
宗教是通过信仰而达到终极实在的,而哲学则是通过知识而达于终极实在的。
一种哲学能否达于终极实在是一回事,但哲学总是以追求终极知识的方式去追求终极实在的。
这样,哲学不同于宗教、艺术之处便是它是以求知识的方式去探求终极实在,从而指明终极价值的。
而知识的显著特征则是其论证性、公共性。
你要断言一个命题为真,便必须通过论证,诉诸人们共同认定的知识标准(这方面当以科学为典范)。
而诉诸共同标准的论证,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理性活动。
本体论——精选推荐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
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
本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探究的深层根据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从词源学等各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1]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并有所深化,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本体论追寻的意义在于它根源于又体现着人的超越本性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超越性方面。
本体论:哲学永恒的理论诉求

本体论:哲学永恒的理论诉求
李俊文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哲学就是本体之学,研究哲学就是要探究本体及其本体的原理与原因.本体论的最基本含义通常被界定为"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在这种意义上,本体论成为哲学的理论追求.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李俊文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列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无本体论?——兼述一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新理解 [J], 闫顺利;赵红伟
2.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 [J], 王晓红
3.本体歧义与虚气相争:张载哲学本体论研究刍议——兼论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基本定位 [J], 魏冬
4.实践本体论: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和提升——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有关问题 [J], 熊进;李志洁
5.从本体论哲学到非本体论哲学——现代哲学的判据与本体论的元批判 [J], 安维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意义

和” 而是说 , , 哲学 是 对关 于 自然 、 会 、 类 思 社 人 维的各 门具体 学科的各 种前提 、 假设 、 理 的批 公 判 和反思 , 为各 门具体学 科实现 “ 范式” 革命 , 确 立 最根本 依据 。这 里 , 谓最 根本 依 据 也 就是 所
收 稿 日期Hale Waihona Puke :0 90 —8 2 0 — 20
面 。存在 的最 终依 据是 在 哲 学对 存 在 的反 思 、 批 判过 程 中确立 的 ; 存在 者 的最 终 依据则 是 而
哲学 的本 性 是 反 思 , 学 的功 能 是 批 判 。 哲 所谓哲 学是科 学之科 学 , 并非 我们通 常所说 “ 哲
学 是 关 于 自然 、 会 和 人 类 思 维 之 规 律 的 总 社
在学 界 近年讨 论 “ 构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新 建
形 态 ” 过 程 中 , 关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本 体 论 的 有
我们常 说 的本 体 。从 这个 意 义 上说 , 学 与本 哲
体具有 天然 的 解 ” 缘 。所 谓 “ 不 之 不解 ” 就是 ,
问题一直 聚讼纷 纭 , 中一个 主要原 因是 , 其 多数
在哲 学 对存 在 者 的反思 、 判 过程 中确 立起 来 批 的 。存 在者 , 都是存在 意 义上的存在 者 ; 而存 在
则是 使存 在 者显 示 其为 存 在者 的本 源性 东 西 ,
是使 一切 存在 者 得 以成 为其 自身 的先决 条件 。 与一切存 在者相 比, 在具有 优先地位 。因此 , 存 哲 学 在对 存在 者 反思 之前 , 先要 对存 在 进行 首 反 思 。而 对 存 在 进 行 反 思 所 确 立 的最 根 本 依
回到哲学本体论基础——关于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

回到哲学本体论基础——关于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本体
论”
凌玉建
【期刊名称】《美育学刊》
【年(卷),期】2024(15)3
【摘要】当代中国的艺术学、美学研究中,涉及“本体论”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本体”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所谓“本体论”问题,亦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
“本体”是中国固有的一个概念,而“本体论”则完全是一个西方概念,它是西方历史上所特有的一种形而上学形态。
考察“本体”和“本体论”概念的意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哲学、艺术学、美学等一些相关领域的使用状况,我们会发现,只有一个本体论,即哲学“本体论”。
平时司空见惯的诸如“艺术学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等说法,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
它们如果不是泛化式的误用或蒯因式的“本体论承诺”——这两者和本体论其实都是偏离的——那指向的就是特定学科领域中隐含的哲学本体论基础。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凌玉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4;J601
【相关文献】
1.比较艺术学视域下绘画与音乐跨门类转换的本体论基础——苏珊·朗格艺术幻象
论对当下艺术学研究的启示2.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3.希望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一种
比较性的研究——评布洛赫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4.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
主义哲学的基础——对王金福同志《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的驳议5.从实践本体论到社会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本体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是中国哲学界许多热点争论所环绕的焦点。
此后,哲学界对它的兴趣一直不减,近年似乎又有高涨的迹象(注:从中国期刊网1994-2001年文库中检索,此间以本体论为论题的文章近300篇,而牵涉到本体论问题的论文多达9000余篇次。
)。
这一研究将对我国的哲学研究产生总体性的影响。
笔者从80年代末就参与哲学界关于本体论问题的争论(注:参见拙作《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年第4期。
),至今依旧保持着关于本体论的思索。
但是,今天重新谈论这一问题却似乎有一些茫然。
其中,最主要的困惑是:面对两千多年的哲学成果和中国哲学界几十年的探讨争论,关于本体论问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对于这一提问,我们可以略加展开。
其一,我们不想再回到本体论与非本体论(或反本体论)的争论,因为,抛开深层次的理由,本体论在两千多年哲学争论中的地位已经使我们无法否认本体论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二,我们不想一般地停留于关于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历史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生存本体论等等的争论,因为关于这些理论所能论证的,人们已经说了许多,而且,哲学的本性决定,在一些重大哲学问题上,我们永远不要期待得到惟一的、不可辩驳的解;其三,我们不能一般地谈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因为,他从未在严格的哲学推论的层面上直接探讨本体论问题,但如果转换一下本体论范式,则可以断言,马克思哲学具有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本体论意蕴。
在上述限定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就不应当局限于具体的本体论形态的争论,而应当回到本体论本身;而这必然要回到哲学的本性问题;而哲学的本性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生存本性。
这样一来,我们就在人的存在的根基上同马克思学说会面,建构起立根于人的生存之上的新的本体论范式。
因此,我们的探讨首先从这样的问题开始:为什么本体论?换言之,为什么哲学要苦苦追问本体论?人之存在的本体论诉求我们首先想表述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本体论不只是哲学的具体论题或论域,它首先是哲学的本性,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的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维度或本质精神。
换言之,任何哲学都无法在彻底消解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维度的前提下取得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本体论(Ontology)的最基本含义通常被界定为“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
在这种意义上它同亚里士多德所称的“第一哲学”,即研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同义语。
应当说,这些界定的确构成哲学的根本规定性,而传统哲学大多自觉地包含着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维度。
但是,在本体论问题上,我们仅仅断言本体论是哲学的本性还远远不够,尚未触及到事情的实质。
我们还必须提出另外一个重要命题:哲学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维度实际上是人的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或自觉澄明。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应当更深刻地理解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人本学的关系:不能笼统地断言人本学离不开本体论的根基,而应当看到哲学本体论具有深刻的人本学基础。
当我们断言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是人之存在内在的本质性的维度时,是在强调这样一个要点:哲学本体论对于存在之为存在的本性和根据的探求决不能离开人的生存本性而自足地开展,否则就会陷入传统哲学的理性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等实体形而上学或实体本体论的误区,成为海德格尔所批评的“无根的本体论”,成为抽象的、远离人的生活世界的理论范畴体系。
应当说,哲学与人的存在的关联是内在的和本质性的。
任何哲学都不是自足的、超然的、与人的存在无涉的范畴演绎体系,而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显现。
因此,哲学本体论的根基不在哲学理性本身,而在人之存在的本体论维度。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揭示人特有的生存结构和生存方式来加以理解。
关于人的特殊的、充满矛盾和张力、同时又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生存方式,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等学说做过各种探讨。
我们在这里可以用比较独特的语言和方式,通过揭示人在宇宙中独特的地位来加以阐释。
我曾经把人这一特殊主体的存在位置定位于自然性和神性之间(注:参见拙作《历史与乌托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自然性亦即自在性和给定性,它以绝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存在的基本方式。
假如自在自然不从自身分裂出人类这一对立面,那么它无疑整个地带有绝对的自然性,即是说,它的所有组成部分均处于一种未分化的自在的同一之中,整个自然的运动以必然性和偶然性为自身开辟道路。
神性则是与自然性迥然不同的另一极,它是绝对的自由、创造性和目的性的化身,是扬弃了有限定在的绝对完满与统一。
诚然,所谓的神性从根本上说不过是理想化的人性的对外投射,是人对永恒与完善的内在渴望的外化。
然而,神性并不由于缺乏可感性而丧失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实质上,它对人的存在而言,像自然性一样具有实在性,而且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演进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样,自然性和神性从两极提供了人之主体性的参照系,决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同时也规定了人的命运和人在其演化中自我设定和设定世界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同自然性和神性相对立。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
但是,人之为人又正在于对自然的超越,对自然性的否定。
而从神性的角度来看,人通过自己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仍是有限的,它同神的创造活动迥然不同,人无法通过自己有限的活动而达到神性。
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又不是同自然性和神性完全离异、截然对立的;相反,它分沾了自然性和神性的特征,同时在自身中包含了对立的两极。
从自然性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目的的和创造的,具有类神的特征;而从神性的角度来看,人在尘世的活动中永远是有限的,永远处于物的束缚,即自然性的束缚之中。
人在宇宙存在链条上介乎于自然性与神性之间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的特殊命运。
每个人命定是有限的,有限性与不完善性构成人之存在根基的内在要素,但其内在的渴望却总是指向无限;人类总体在每一特定历史阶段上都是不完善的,但其社会理想和目标总是指向完满、完善与永恒。
在对立的两极中,无论是自然性还是神性中的存在,都不包含自我分裂:前者是自在的未分化的同一,后者是自在自为的完满与统一、绝对的永恒与完善。
而人则总处于自我分裂之中,他不能满足于同自然的自在的同一,因为人之为人正在于对自然性、给定性的超越;但是他又无法完全摆脱自然或者完全含自然于自身,成为万有一体的化身。
诚如弗洛姆所言: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注: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
这样,在人之存在的有限与无限之间、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短暂与永恒之间、现实思考与终极关怀之间,就展开了人之生存的本体论维度或形而上学维度。
人作为自由自觉的,同时又命定是不完善的和有限的存在,展示出与其他自在存在全然不同的存在结构和存在方式:超越性的指向是他的基本的生存样态。
他不仅在实践上要不断超越现有的生存境遇,而且必须在理性上探寻存在之为存在的理由;这一理由不是与人无涉的和中立的,而是注定呈现出人本化的特征,表现为关于人之存在的价值、意义、根据、追求、理想、完满的求索。
这样一种关注人之安身立命的依据的文化精神、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构成了人之存在结构中本质性固有的本体论诉求或本体论指向,构成人之存在的形而上的本质维度。
同时,也构成了哲学本体论自觉或不自觉的内核或根基。
体现不同生存向度的两种本体论范式从上所述可以断言,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并不具有本真和原创的意义。
甚至我们可以说,即使我们尚未形成自觉的哲学本体论范式,以自由和超越性为本质特征的展开的人之生存也会以自在的、稳定的、深层的文化样态展开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维度。
这一维度包含着人之生存的丰富性:向世界永恒开放、不断超越给定性、不断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国度的实践活动;为人之有限的和短暂的生存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精神性支柱的、具有终极关怀指向的文化模式,等等。
如果我们在这种意义上解读本体论的深层内蕴,则必须检讨我们关于本体论的现有理解,无论对于肯定还是否定哲学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对于现有的各种具体的本体论理论构想,都应当重新加以审视。
在这里,我们至少应当澄清这样几点:其一,在人之生存的意义上,本体论的主要关切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的问题,各种本体论的深层意蕴都自觉不自觉地与人之生存的超越性和终极关怀密切相关,因此,哲学家在构想本体论时,并不一定涉及到肯定还是否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经验视界的问题。
而且,抛开人的存在去一般揭示作为外部自在存在的整体,注定是没有结果的独断奢望,其根本原因与是否承认外部自在存在的客观性无关,而是人特有的生存结构和生存方式使然,这也正是胡塞尔所发现的“人的主观性悖论”和海德格尔所批评的“无根的本体论”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的道理。
其二,哲学本体论作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思索主要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展开的问题,因此,它并不必然去探寻某种实体性的、决定论意义上的本原或本体,而完全可以是,也完全应该是为人的生存追求和拓展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去开辟基于人之超越性的创建活动而不断生成的和开放性的“本体”(生存维度)。
换言之,对人的存在而言,真正的“本体”并非是给定的实体,而是开放的和生成的。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关于传统实体本体论或实体形而上学的指责和颠覆实际上是对具体的、远离人之生存的抽象本体论的拒斥,不可能导致对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本身的彻底解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断言,本体论不是惟一的,可以存在着多种哲学本体论范式。
从大的方面着眼,就其内在所蕴涵的人之存在的向度而言,我们认为,在哲学的演变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本体论范式:其一是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其二是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注:一些学者把本体论区分为实体性和非实体性本体论,其中包含许多合理的思想,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的生存向度的角度来划分不同的哲学本体论范式,或许能够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
概而言之,前者往往指传统哲学所构造的各种实体本体论,如理性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等等。
其本质特征是相信哲学理性可以在人的存在之外或者在不考虑人的存在的因素的前提下彻底地建构关于一般存在之整体的知识,彻底揭示外在地、先定地决定万事万物以及人之存在的先验的或经验的、绝对的、终极的、实体性的本体。
而后者主要指现代哲学中各种围绕着人的生存境遇、生存方式、生活世界、文化模式而形成的关于人的形而上学维度或本体论结构的理论探索,如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布洛赫的尚未存在本体论或希望本体论,以及实践哲学、生存哲学和文化哲学中的本体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