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始终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人民群众自我解放的思想武器。

哲学要面向生活,就必须成为实践的力量;哲学要改变世界,就必须与社会进步力量相结合,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就更加重要。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

一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新思想、新哲学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还有当代意义与价值?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意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过时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过时了。

“过时论”的理论根据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从人类政治、经济生活变化的角度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认为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的许多思想已经过时了,因而作为马克思社会思想基础的哲学也过时了;另一个是从西方哲学发展产生的各种思潮,特别是现代、后现代哲学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已经失去了当代意义,属于需要被解构的传统哲学。

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的各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只是对当今时代的表象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从当今时代的特征来看,尽管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整个人类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不过是表象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来, 经历 了哲学的 自我反思和批 判 , 越来 越 多的学者 开始从 实践 的角度 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论也 是实 践本 体论 。“ 马克 思从 来不 以抽 象 论事物时 , 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 活动 , 其是从 生存实践 活动 即生产劳 动 尤
出发的”, 可见 实践在 马克思主 义哲学 中起着基础 和核心 的作用。并且 物
传统的形而上学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 的伟大变革 在于它对传统 的形而上学的超越 , 摆脱了理论 对现实 的预设 , 以马克思 主义哲 学同 时 所
2 实践本体论及其 困境 . 实践本体论认 为, 实践是联 系人与客观世 界的纽带 , 人是社会 的主体 ,
也超越 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 , 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传统 形而上 学 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 存在 着紧 密的联 系 , 部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是 实践 全 的批判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的。实践能够揭示 自然界 的性质和客 观规律 , , 人 社会 和 自然界在本 质上
中, 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体论 目前 已发展 出了多种形态 , 括物质本体论 、 包 实
践本体论 、 性实践活动本体 论 、 感 历史 唯物 主义本体 论 、 社会存 在本体 论 、
社会生产 关系本体论 、 生存本体论等。但最 主要的争论集 中在物质本体 论 是第一性的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具有能动 的反作 用, 物质和意识 的对 立仅 和 实践本体论这两种观点之 间。 仅是在本原意义上的。在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的前提 下 。 实践将物质 和精 在上个世纪 8 O年代 以前 , 国内学界 虽然对 本体论 问题 缺乏 明确的 意 神统一起来 , 人的实践活动调和了物质 和意识 之间的矛盾 。“ 物质 ” 马克 是 识, 但是在实 际上是信奉物质本 体论 的, 当时唯物 主义和 唯心 主义 的斗 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之一 , 在 唯物论 是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 认识论 、 史观 历 争很显然是压倒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 本原 则。而 自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 的理论 前提 和基础 。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张中文【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通过对人的类本质及其现实化道路的理论审视与考察,把异化劳动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他具有现代性的"人的类本质"思想。

这一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标识了马克思理论和实践努力的两个基本维度,即追求真理的维度和追求价值的维度,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认识前提,对探讨与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当代价值。

%In hi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Manuscripts for shor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robation of the nature of human and its realization, Karl Marx combines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with critique of capitalism. In this way, the modern ideology of genus nature of humans comes into being. This ideology reveals the pat- terns and destin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hows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rxism, namely,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e and ideological premise of Communist Theory. This ide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bation and solution of problems confronted by humans in modern times, and is the es- sential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of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思想;马克思;当代价值【作者】张中文【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2在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框架里,我们不仅把马克思哲学思想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割裂开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本体论”人和人的实践根源于物质,又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物质、意识、时间、空间、实践等等都对立统一于物质这一根本的“存在”。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不是旧唯物主义所指的某些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而是各种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的关系角度,对物质下了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

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但坚持以物质为本体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旧唯物主义哲学不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不理解“实践”对于解开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迷误的极端重要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本体论”既是人们在深化对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中产生的,又是把实践地位片面化、扩大化、绝对化的结果,也是对马克思所阐述的实践的革命性与批判性的歪曲和误解。

一些“实践本体论”者片面地超越了在认识论范围内理解实践的界限,将实践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试图用实践取代物质而作为世界的本原。

他们主张存在的本质是实践本体,只有实践中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这种理论和主张,试图从根本上颠覆、歪曲和抹杀“物质本体论”的真理性,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科学的、不成立的。

第一,从实践的含义看,实践不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程敬华【摘要】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马克思;类本质;个性化【作者】程敬华【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7随着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个体本位已经暴露出自身的缺陷,而面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和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人类束手无策,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一声:“主体性的黄昏”。

殊不知,这正是因为缺少了类本质的意识。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浪潮的冲击,我们如何回到马克思看问题的立场,如何借鉴马克思人的理论来解决我们今天认识人、发展人的问题,这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从而不断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人的行为常常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

这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人永远都不能满足于自然提供的现成的存在和条件,人永远都不会甘心仅仅顺从自然本性而生活。

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存在,人既具有自然生命的本性,同时又具有超自然生命的本性。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其理论体系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劳动本体论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劳动在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进行概述,包括其理论来源、基本内涵和核心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劳动本体论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包括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指导社会实践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认识和处理劳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探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更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创造性。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超越。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的阶级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剥夺了其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

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却无法享受到这些财富的成果。

这种劳动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解放的思想。

他认为,只有实现劳动的解放,才能使人类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是呆板、拘谨、僵化、过时的理论,而是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社会发展面临变革的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也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它都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漫无目的、自由自在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抓住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哲学基础、当代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在阐述当代价值时浅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从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当代价值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完整的方法论结构体系。

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系统建构进程,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起点上,积极进行理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那么,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我们首先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当我们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建构。

(一)探究社会科学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中,出现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社会现象开展的是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论建立在“社会类似论”[1]基础之上,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归为一类现象进行总体研究。

实证主义经过不同学派学者的研究发展,经历了很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诠释到逻辑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再到定量和定性研究。

实证主义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引言马克思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他广泛的学术贡献中,劳动本体论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不仅对他的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首先解释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是什么,然后探讨其当代价值。

二、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1.劳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在他看来,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介入和转化过程,通过劳动人类能够获得自然界的物质财富。

同时,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有目的性和创造性,他认为劳动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

2.劳动的属性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种属性:实践劳动和精神劳动。

实践劳动指的是直接对物质世界进行操作和改造的劳动,例如农业、工业生产等。

精神劳动则是指对知识、文化、艺术等进行创造和传播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实践劳动和精神劳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劳动体系。

3.劳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同时,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过程,通过劳动人们产生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三、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1.对当代劳动问题的启示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当代劳动问题。

例如,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剧烈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的思想来思考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如何实现劳动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的社会性和合作性也提醒我们重视劳动组织和劳动关系的建设,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对当代发展模式的反思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对当代发展模式的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等。

马克思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以震撼世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实了这些客观规律的运用对世界历史走向的改变,对人类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

但是,在今天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起的挑战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和“失效”的叫嚣声中,人们面对挑战和叫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不解。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学者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学原理。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认识,尽管我们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但至少是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列宁曾经说过:“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正因为如此,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了批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呢?如果有,他的本体论是什么?该文介绍了当今国内主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自古以来,哲学作为一种行而上的追问,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被取消的。

他以寻求“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方式,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寻找“根据”、“标准”和“尺度”,她又以自己所承诺的“本体”作为根据,标准和尺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或“最高的支撑点”。

本体学说产生于古代,只是到了近代,才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研究领域从混沌的哲学整体中分化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基础说,哲学就是从追问世界的基础开始的;第二种是本质说,认为本体事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等;第三种是始基说或本原说,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和本原。

例如:“水”、“火”、“气”、“土”等,中外许多的哲学家都有把它们作为万物的始基和本原的例子。

随着人类实践、哲学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休谟,康德等对本体论存在价值提出了怀疑和诘难,之后,黑格尔又对本体论进行了改进,按照“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庞大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哲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

其中,逻辑学是传统意义上最正宗,也是最完备的本体论。

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使一切其他哲学本体论相形见绌,但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所谓本体论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而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特征,因为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代表,20世纪,黑格尔哲学中心受到广泛重视,所以20世纪的每一次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以攻击黑格尔哲学观点而开始。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这个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简介:刘露晓,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和对立。

人们在享受物质盛宴的同时,承受着心灵的孤独、焦虑与迷惘。

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也面临着众多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生命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

精神萎缩、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人的生命幸福指数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环境污染、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脆弱的生命难以承受生活之重。

各种自杀、他杀事件频繁见诸报端,着实让我们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喟叹。

我们应该如何反省和看待生命的现代悖论,达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澄明?如何才能超越当代生命异化的生活方式,走向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马克思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予我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一、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生命承诺任何哲学都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

对本真存在的本体追寻,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整套价值系统与意义系统①。

马克思哲学当然有自己的本体论承诺,这是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但学者们根据各自对马克思文本的不同解读,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感性生活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等不同主张。

正如卢卡奇所说:;“;任何一个马克思著作的公正读者都必然会觉察到,如果对马克思所有具体的论述都给予正确的理解,而不带有通常那种偏见的话,他的这些论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论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

;”;② 我们的观点是,马克思把;“;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确立为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基础,由此确立了具有现代生存向度的本体论;-;;-;生命本体论。

它把;“;人的现实生命;”;作为自己最本原的理论基础,把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作为最根本的思想主题,把观照人的生存际遇和生命解放作为最终的意义承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位,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总体来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

这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前提性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观点各异,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完成的革命。

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

虽然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这一点上观点一致,但对这一价值存在的依据却有不同的认识。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体现。

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现实,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许多学者强调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批判精神。

四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原则。

五是关于今后应如何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同时,学者们一致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是以“前康德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没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些局部的、个别性的关系,这就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精选推荐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

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

本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探究的深层根据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从词源学等各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1]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并有所深化,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本体论追寻的意义在于它根源于又体现着人的超越本性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超越性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换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论文提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事实能够驳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立足实践,面对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纪同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价值【正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

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2005年以来,我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一个二级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不论是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是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来看,都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引言马克思一生致力于研究社会现象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理论体系是人类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劳动本体论思想是一项核心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系统阐述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基本内涵1. 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基本联系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重要媒介,是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活动。

他指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基本联系,通过劳动,人类能够理解并改变自然界的规律,实现社会进步与发展。

2.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改造着自然,还改造着自己。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源,满足自身需要,并逐步发展出丰富多样的生产力。

劳动使人们从动物状态嬗变为人类状态,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

3. 劳动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了一种形式化、异化的活动,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然而,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解放劳动者,使劳动成为人类自由发展的手段和方式。

二、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1. 强调劳动的价值与尊严在当代社会,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提醒我们,劳动是一种有尊严的活动。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因此,社会应当重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以确保他们获得应得的报酬和尊重。

2. 唤醒对劳动的关注与认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然而,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提醒我们,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劳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劳动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劳动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对劳动本体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在他的学说中,劳动本体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并分析其在当代的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将工人置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剥夺了他们应有的尊严和权利。

在这种制度下,劳动成为了商品,工人也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

他强调劳动应当是自由的、有创造性的,而不是被迫的压迫。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劳动,人类可以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体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动力。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资本主义将劳动分离成有组织的和非有组织的两种形式,其中有组织的劳动成为了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非有组织的劳动使工人沦为剩余价值的被剥削者。

这种分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马克思主张打破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建立一种没有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他的劳动本体论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石,为了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保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充分而有尊严的就业机会。

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平等和包容性。

其次,马克思的思想提醒着我们关注劳动的质量和意义。

如今,工作的本质被泛经济化的观念所忽视,人们更倾向于片面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

然而,劳动应当超越经济利益的范畴,成为实现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手段。

为此,我们需要改变当前的工作文化和价值观,鼓励人们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词典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

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

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

人生活在世界之中。

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

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

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

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

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

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

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

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

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

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

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

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

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

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

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

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内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否则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进行。

如果把生活世界只看作主体际世界、主体的经验世界、语言世界,这种生活世界的转向与把哲学归结为追求现象背后的理念和绝对观念的思辨哲学相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难说是哲学的根本转折。

因为当主体性和主体际关系失去一般唯物主义本体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时,双脚仍然跨不出唯心主义的领域。

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现代哲学的种种转向,如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方法论转向、价值论转向、实践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等,实际上是哲学研究重点和主题的变化,它不可能绕开世界的客观性问题。

我们可以毫无例外地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看到哲学性质的分歧。

从哲学发展看,本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古代与现代都各有特点。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本体论表现为对宇宙起源和世界物质构成统一性的追求。

这表现为哲学童年时期的宗教与神话在哲学问题的继续。

创世说、起源说,是任何民族的神话中都存在的原始人对自身起源的追问,也是宗教创世说所提的世界起源问题。

不同的是,当人类不是以幻想的神话方式也不是以上帝创世说的方式,而是以理性思维的方式解答这个问题,它就变为一个哲学问题。

在古希腊,由于自然科学与哲学是浑然一体的,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而古希腊的本体论对问题的回答既是哲学的又具有自然科学的色彩。

在西方,当实证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从宗教与神话怀抱中挣脱出来,哲学对本体论的提问,就摆脱了起源说和创世说的方式,变为纯哲学的问题,变为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在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来思考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

它的提问不是世界的起源和物质构成的问题,而是存在与人的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这两者都是现实的,思维就是人的思维,而存在就是人所面对的世界。

这个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世界还是在它背后还有一个决定和产生现实世界的世界。

这个产生现存世界的存在物,无论称之为理念、绝对观念或是主体的感觉、观念都是一样的。

因为依赖观念的世界,当然是非客观的世界,它只是观念的变形和投影。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不能摆脱的问题,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

中国传统哲学中同样有本体论理论。

这突出地表现为道家关于道和儒家关于心性的学说。

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哲学和伦理哲学为主导特色,因此道家的道变为德,而儒家的发明本心往往转变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因而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没有西方哲学那样浓重的纯逻辑的范畴体系色彩。

但是,不能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学说。

当然,哲学家并不一定以本体论为重点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是多种多样的,更不用说在不同时代哲学会面对不同的问题。

有认识论问题、语言问题、非理性问题、欲望问题、意志问题、人的问题,以至当今的文化哲学、环境哲学、伦理哲学、生态哲学、经济哲学,可以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哲学。

哲学会出现在任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地方。

但是无论哲学如何多样,只要是哲学,是哲学的思考方式,它就有一个本体论的前提。

这个前提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这种本体论前提决定它的整个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有个哲学家说过:“每一种认知论——即使它本身意识不到或不怎么愿意——也必然是一种本体论(这种理论一方面探究实体是什么,一方面探究对实体所作的思维是什么,然后把两者作一比较)。

由于有这种关系,有时思维被视为根源于实体——这是实在论的观点,有时实体的结构被认为导源于思维的作用——这是唯心论的观点。

不管怎样,这种关系是不能置之不理的。

”(注:《什么是哲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页。

)世界观是自古就有的,但它的科学性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恩格斯在《法学家的社会主义》中曾从世界观发展的角度总结过从宗教世界观经历“资产阶级的经典世界观”即法学世界观——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人道主义世界观,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历史过程。

科学世界观就是能科学地把握世界的客观本性,把握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和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和途径的世界观。

其中具有基础性的问题是世界的本性和状态,即世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问题。

可是世界的客观性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困难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人类存在的方式和人的认识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人提出和证明可以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存在,这就是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的存在,证明本体论的问题与认识论不可分。

要使本体论问题得到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解决方式,必须走出认识论自我中心的困境。

主客体认识关系中的本体论困境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是人的世界。

这样人无法撇开人自身、撇开人作为主体来谈论世界,谈论世界的客观性。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人类认识中永恒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摆脱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并不能把本体论化为认识论,或者否定本体问题的重要性,而只能更加证明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在哲学体系中的决定意义。

可是主客体关系的存在,的确使世界客观性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正是由于人与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之间的认识论关系,使世界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本体论问题长期聚论纷纭,争论不休。

旧唯物主义者离开主体谈论世界的客观性。

这种纯客体论者虽然坚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可它无法解决什么是世界本来面目,人何以知道世界本来面目?难道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被人意识到的内容吗?难道人对世界的认识能不附加任何外来的内容吗?在旧唯物主义纯客观主义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认识论难题。

唯心主义者的确抓住了旧唯物主义的要害,他们认为,撇开主体谈论世界客观性问题,就是谈论处于认识之外、经验之外的存在,这是神秘主义。

如果你回答说我是在经验之内、认识之内、意识之内谈论世界客观性问题,我见到、我听到、我触到,那么,唯物主义又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因为这等于说,不存在世界本来面目的问题,世界本来面目就是对象在自己心中的面目,而不是对象自身的面目。

这样,由于主体意识的屏障作用,对象的本来面目或者变为康德的物自体,或者变为主体意识的内容。

不是倒向本质与现象对立的不可知论,就是倒向存在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

要解决从客体观察客体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必然引入主体性,进入主客相关理论的领域。

这种引入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而是事实如此。

这样,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和论证必须求助于认识论的正确解决,这样才可能避免独断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可主体问题的引入又增加了陷入唯心主义陷阱的可能性。

当哲学家们强调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因而主客体关系是人类实践和认识中普遍的必然的关系时,往往向另一面倾斜,即单纯从主体角度观察客体,从而把客体融入主体之中。

这的确是个难题。

认识永远无法摆脱主体。

人对客体的认识总是主体的认识,是从主体角度出发的认识。

即使我们暂时搁置认识为自己构造对象、认识就是自我对自身的认识这种极端的意见不讲,就算认识是有客观对象,可要对这种对象形成认识,仍然离不开主体的参与。

这样,主体认识的不同角度、不同条件、认识的主观图式都会影响到对客体的判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讲的是认识角度不同中的对象面目;坐井观天,蝼蛄不知春秋,夏虫不可语於冰,讲的是不同时间和条件中所形成的对象的差异性;咖啡中的糖是不是够甜,各人回答可能不一样,这是主体感受差别形成的对象性质的差别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