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丁钊,李栋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
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
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再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
“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ontol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由此,有的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哲学的体系化,并非马克思所制订,而是苏联学者以斯大林1938年9月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为蓝本编写的,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
践本体论。
而另一些学者仍然坚持物质本体论,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也日益为学者们所关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新特点。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从不同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不同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及分歧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争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世界观,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但对世界观一词有歧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关于世界的观点,然后才是观察世界的观点。
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世界观只是观察世界的观点。
为了避免歧义,所以采用本体论一词。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主线。
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其实质就是探求“终极存在”的理论。
它蕴含着人类对一种高远境界的哲学追求,体现着人类对经验世界多样性的统一和一切本源于它、最终又复归于它的终极本质或终极本原的思考与探索。
本体论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追求“终极”。
这种“终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现实的不可还原的最本质的存在;二是这种最本质的存在所趋向的终极境界。
本体论的终极追求,实质又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没有本体论,那些拒斥本体论的观点和哲学流派,也同样不可能消解本体论的终极追求。
有的学者则认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具有三重基本内涵: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
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自然会有这种本体论的追求。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
有的学者从西方哲学史考察“本体论”,认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
态看,它是把系动词“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或“是者”)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本
体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正在于对本体论所进行
的批判。
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文本中从未提及本体论这个术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在终极原因、终极本质或真理的意义上探讨过世界本体,
它压根儿就没提出过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本原、始基或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形而
上学问题,它也从来没有对世界做出过本体(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这样的形而上
学的划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不存在从某种绝对之物(被当作本体的某个范畴)出发的概念演绎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只能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怎样的一种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物质本体论。
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实践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
部分,不可能成为本体。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人的实
践不但出于自然界,而且要依自然规律行事,若承认实践为本体论,将会使马克
思主义哲学脱离唯物主义的根基。
实践本体论。
认为马克思关于“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
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
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实际上已建立起了实践本体论。
实践虽晚出于自然,但
又可以超越自然,即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是由实践加以揭示的,人及人的社会历史、人与自然界的面对,其本质都是实践的。
物质、实践二元本体论。
此种观点在历史领域承认实践本体论,在自然领域
坚持物质(自然)本体论。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扬人的实践本性,因而在历史领
域实践可以成为本体。
但在自然领域,由于历史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实践不
能成为本体,自然领域的本体论应是物质(自然)本体论。
此种观点遭到了大多数
学者的反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改造的结果。
这种改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的思维活动,即抽象的精神劳动还原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的物质劳动”。
这个改造的结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产生。
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人的劳动、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的基础上,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得以建立。
社会存在本体论。
认为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确切地说,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生存论的本体论。
认为当代哲学的变革深处酝酿的是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这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论。
马克思哲学不仅开启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也具体引导和参与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
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深人揭示了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将传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或转换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内含的生存论意蕴。
此种观点主张把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称之为实践——生存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可以看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观点众多,分歧明显,随着研究的深人,学者们的分化也将日益明显。
学者们的分歧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理解。
像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双方所依据的观点都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中找到根据。
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某些表述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文本上的差异是造成学者们分歧的深层次上的原因。
相信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界定,对其进行整体地准确地解释或诊释,将使这方面的分歧得到合理的解决。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中。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不同阐释,也就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不同走向。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发
生了“生存论转向”,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从宇宙本体论转向人的生存实践活动。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着从传统的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向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存在论转换,即生存论转向。
在生存论转向中,马克思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所包含的实践生存论思想也积极和批判地参与并主导着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历史性方向。
有的学者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牵涉到其存在论基础。
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不仅超越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且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
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生存论路向的。
所谓生存论路向是前逻辑、前概念、前反思的。
有的学者则对存在论的研究进行反思,认为本体论在其本质上是寻求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或者是逻辑上的,如黑格尔哲学;或者是前逻辑的,如海德格尔哲学。
虽然表面上海德格尔反对一种逻辑式的思辨,提倡一种“思”,但海德格尔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在关于哲学的界定上,寻求的都是一种存在的思考。
而马克思哲学是反对那种理性的或其他哲学之思的同一性本体论,也反对以这种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后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应走向后本体论。
参考文献
[1]孙麾:《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
[2]黄楠森、丛大川:《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3]衣俊卿:《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年第4期。
[4]王金福:《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
[5]徐才:《“实践本体论”和“实事求是”》,《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6]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哲学研究》2001年第9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现代哲学》2002年第1期。
[7]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智波、袁新:《作为本体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9]王晓东:《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
[10]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倾向》,《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1]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12]孙正幸:《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哲学动态》2001年第3期。
[13]孙伯睽:《存在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4]仰海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15]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