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对社会排斥的认知——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
都是 同乡人带过来的,不信任其他地方 的 人,也不原意招其他地方 的人 。 ( )对政治排斥的认 知 二 所谓政治排斥指农民工被排除在享有 时 ,一天才挣四块五 ,现在每 天要挣五六 十块呢。……工资比较合适 ,如果觉得不 各种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外 ,这些权利 合适就不来这儿打工了。今年我们工地上 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参与社会的管理 山东人和 四川人来的少 了,因为他们觉得 权 、集会和结社权 、言论 自由权 、人身 自 来北京打工不合适 ,还不如在 自己家里工 由权 等 。 作 呢 。 ” 1“ 、 对选举不关心” 调查发现, 民 。 农 实 际 上 ,只要 不拖 欠 工 资 ,农 民工 很 工 很 少 参 与 城市 选 举 活 动 ,很 多 人几 乎 没 多时候并没有觉得受到 了不 公正的待遇。 有在选举中投过票 ,他们普遍认为参与选 这是由于农民工对 自己在城市里的工资收 举活动根本没有什么用。 入不 是 以城 市 人 的工 资 水 平 ,而 是 以农 村 被访者 4:村委会选举时 ,我们几乎 的收人情况以及在城市里的同辈群体为参 都在外地打工,基本上不回去投票 , 由 就 考框架 的。还有 ,他们对 工资 的看法和其 家人代投了,再说 ,也觉得投不投无所谓 以前的收入有关。 随着 国家经济 的发展 , 的 事 儿 。… …在 城 市 里 也 没有 参 加 过 什 么 农民工的收入 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 ,因此 选 举 ,无 所 谓 了 … … 。 农 民工 对 当 前 的 收入 还 是 比较 满 意 的 ,并 2“ 、 没有人替 我们说话” 政治排斥的 。 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政治体制 中缺乏代言 没有表现出与城市居民相 比而产生的相对 人来表达 自己的需要和抗议 ,农 民工也明 剥夺感 。 2、“ 出来就 是赚钱 的 ,不 是来花钱 显意识 到了他们缺乏相应的渠道和途 径表 的” 被访者 1 。 :我们一天的伙食费是 7 块 达 自己的需要和 抗议 。 被访 者 2:觉得 不公平 也没有 办法 钱 ,除 了 吃饭 ,每 个 月 的 支 出 也就 10元 O 左 右 ,主要 用 于 抽 烟 、喝 酒 和 一 些 基本 的 啊?你给谁说去?就是说了 ,谁听啊? 生活用品 ,没有其它的花销。其实 ,花多 被访者 3 :我们说话没有用 啊?当官 少钱 都是 自己说 了算 ,但是 一般也 不乱 的怎么会听呢? 花 ,出来就是赚钱来了。 3 大政策是好 的,就是一些当官 的 、“ 可以看 出,农民工每个月食品支出约 不好好执行” 调查发现 , 。 农民工意识到 自 20 , 1 元 除了吃饭 , 每月消费支 出 10 0 元左 己的财产权和人身 自由权很难实现 ,但是 右 ,消费结构单一 、水平低 。但是农民工 他们把原 因归于具体政府人员在政策执行 对 自己的消费 水平和消费结构没有抱怨 。 上发生的偏差 , 而不是政策本身 。 在 他 们看 来 ,消 费主 要 是 用 来 满足 生 理 需 被 访者 1 :国家政策没有错 ,都是那 要的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消费对于满足 自 些当官的和企业老板不好好执行 … … . , 尊 、社 会 交 往 以及 自我 实 现 等 高层 次的 需 城管的太厉害了 ,他们一来就把那些摆地 要的意义 ,也没有意识到 自己被排斥在城 摊 的人吓坏 了,忙着跑 ,跑得慢的人 的东 市 的 主 流 消 费 活动 之 外 。 西就会被没收…… ,一些警察很粗暴 ,对 3 只能干体力劳动” 被访者7 我 我们大 骂 !国家规 定不能拖 欠农 民工工 、“ 。 :“ 的职责就是打工 ,家里逼着我干。大老爷 资,但是一些企业根本不执行。 们儿就只能干壮工。端盘子行吗?干什么 ( )对文化排斥的认 知 三 活和个人能力有关系,像我们这样 的人没 所谓文化排斥指农民工被排斥的主流 有 文 化 ,就 只 能 出 卖体 力 ” 。 文化价值观念之 外。文化排斥主要表现为 被访 农 民工 不仅 明显 地感 觉 到 自身 的 对农 民工的歧视 以及农民工与城市居 民的 人力 资本对劳动机会的限制 ,也认识到 了 文化 隔 阂上 。 社会关系 网络 ( 社会 资本 )对 就业机会 的 1“ 、 有歧视 , 但我们不在乎” 农 民工 。 影响。他们认识到社会关系不仅具有积极 的确感受到了城市对他们的歧视 ,但是他 的作用 ( 尽管这种作用是有 限的) 而且认 们对城市歧视的感受与外人的理解有很大 , 识 了社会 关系 网络 的封 闭性和排外性 。 的不 同。 被访者 6 :在我们工地上 ,来 自不同 被访者 3 和城市人没有什么接触 , : 不 省 的人工资是不一样 的, 的高 , 的低 , 歧 视 我 们 。 有 有 比如河 南 的壮 工 就 比我们 低 1 0块 ( 每 被访者 5 :城市人看到我们就躲得远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社会排斥是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障困境的主要原因,社会排斥不仅会使农民工权益遭到限制和损害, 而且会导致社会公正失衡,最终会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危害。
为此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对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障困境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消除社会排斥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民工医疗保障一、“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社会排斥的含义是比较泛化的,经常用来表示社会的主导群体对其他群体的排斥或歧视。
如大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强势群体对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的排斥等。
而作为一个专门性的概念,社会排斥则是与贫穷、社会政策等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首次提出,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
20世纪80年代,欧洲委员会把“社会排斥”概念更紧密地与社会权没有充分实现这个理念联系起来,它们把社会排斥定义为“涉及到公民的社会权……涉及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和涉及到参与社会中主要的社会与职业的机会”,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
二、社会排斥下农民工医疗保障的主要表现(一)制度排斥制度排斥主要体现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非本地户籍身份是城市外来农民工人群的基本特征,按照户籍身份来区分本地人口和农民工是社会排斥的前提,也是农民工医保体系久久不能与主流相融合的前提条件。
有关专家们认为,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户籍决定农民工流动期间难以参保。
由于没有正式户口,他们没有资格参加城市医疗保险,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他们就得承担合作医疗降低保险费用报销比例的风险,另一方面户籍使得医疗保险关系接续难,再加上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参保率。
[社会排斥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去留两难]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诉求
[社会排斥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去留两难]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诉求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城市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会排斥问题逐渐凸显,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去留两难的困境。
一、社会排斥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去留两难1. 留城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他们在就业方面受到歧视。
许多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持有偏见,宁愿高薪聘请城里人,也不愿意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令他们头痛。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享受不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他们要么选择昂贵的私立学校,要么让孩子回到农村就读。
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陷入了两难境地。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和住房问题也得不到有效解决。
他们很难享受到城里人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在住房方面,他们往往被迫租住城乡结合部的便宜房屋,生活条件较差。
2. 返乡难题农村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也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期望有所差距。
他们渴望改变农村的现状,但又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后,面临着如何融入农村社会、如何改变农村面貌的难题。
二、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诉求1. 提高就业质量政府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禁止就业歧视,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2. 改善教育条件政府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教育领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中,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
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探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探究摘要:城市对农民工是一种工具性需要,采取的是“经济采纳”和“社会拒入”的双重态度。
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而他们的工作基本涵盖了城市各行业的所有苦、脏、累、险等工种,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令人堪忧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农民工自身医保意识淡薄等现状都与社会排斥中的一种或多种、显性或隐性的因素有关。
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医疗保障被排除的表现,并就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社会排斥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排斥边缘化二元制农民工医疗保障“农民工”一词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民工潮”转到本世纪初至今的“民工荒”,一度成为国家、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农民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一方面源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源于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另一方面源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其相关福利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其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逐渐成为各种政策“遗忘的角落”。
笔者将从社会排斥视角下,探讨农民工医疗保险排斥的表现,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社会排斥理论概述关于社会排斥理论,最先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法国的雷纳尔(Le—noir)。
他在1974年指出:“受排斥者”构成了法国人口十分之一。
“这些人(受排斥者)包括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越轨者、单亲父母、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社会不适应者”西尔弗(Sliver)曾经总结性地指出了人们遭受排斥的主要方面:生计,有保障的固定就业,收入,财产、信贷或土地,住房、最低或普遍消费水平,教育、技能和文化资本,国家福利,公民身份与法律平等,民主参与,公共物品,民族或主要种族,家庭关系与社交活动,关爱、尊重、满足与理解。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社会排斥,导致其边缘化问题凸显。
本文从社会排斥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的定义与现状,分析社会排斥对农民工的影响,深入剖析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提升农民工权益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
通过对比社会政策倡导与执行情况,揭示问题所在并指出提升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改进和执行,为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排斥、边缘化、症结分析、对策探讨、社会政策、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社会排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
农民工往往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化认同的差异、工作机会的不平等等原因,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处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底层。
这种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社会地位、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深入研究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探讨其症结所在及解决对策,对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有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1.2 研究意义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有的劳动力群体,其处于城乡转型过程中的边缘地位,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排斥与歧视。
本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揭示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为促进农民工群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弥补现有文献对于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认知盲区,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民工群体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对农民工的包容和关爱。
通过对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也有助于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社会排斥:进城农民工犯罪的一种诱因
江 苏 警 官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JANGS P I U OLI F CER COL GE CE OF I LE
Vo .2 No 4 1 4 .
J l .0 9 u y 2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犯罪学研 究 ・
社会 排 斥 :进 城 农 民工 犯 罪 的一 种 诱 因
.
1 5. 1
研究, 社会排斥主要 指个人与社会 整体之 间关系的断裂 ,它可 以描述脆 弱群体所遭 受 的多重 不利境遇, 揭 示 出将他们排 斥 出社会 的推 动者和施 动者所遭 受的多重不利 以及整个 过程 中的机 制和过程 。① 现在 , 社会排斥 ” “ 这个词 的含义在 社会 学、社会工作 、 社会 政策及其他 一些相 关领域 中已经泛化 , 中外学 者从各 自的研 究角度对社会 排斥概念进 行不 同的界定 。由于社会排斥 成 因复杂 、表现多样 ,而 且 目前整 个社会 处于急剧发展变 化 中,社会排 斥现象和 排斥方式层 出不 穷。笔者倾 向将社会排斥 宽泛 定义 ,并认 为它是个动 态过程 :社会 排斥指人 们 由于 自身而主要是 社会 因素 导致被拒绝 获得充分 的社
会参与 : 目前 ,我 国的社 会排斥主要表 现为社会 弱势群体在 教育 、就 业 、社会 保障 、政 治地位等方面
受到主流社 会的排挤 , 日益被边 缘化 ,成为孤独 、无援 的群体 ;并且这种 状况 可 通过社 会 的 “ 再造 ” 而累积和传递 ,遭受某一 维度 的社会排 斥可能 引发另一维度社 会排斥 。
关键词 :社会 排 斥 农 民工犯 罪 犯 罪 学 文 章编号 :1 7 - 0 0 2 0 ) 4 0 1— 6 6 2 12 (0 9 0 - 15 0 中图分 类号 :D 1 . 971 文 献标 志码 :B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概述: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市从事各类临时、短期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融入。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往往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如城市居民,容易遭受就业歧视。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 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面临社会排斥和孤立。
3. 社会福利缺乏: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他们在就医、教育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4. 文化差异: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和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阻碍。
导致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1. 经济结构转型缺乏配套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农村地区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然而,转型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农民工政策,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
2. 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 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困难更加复杂。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就业、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面临挑战。
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工政策,推动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加强职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
4. 加强城乡互联互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联互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农民工的就业排斥问题研究
第3 O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国内学 者也对 中 国的社 会 排 斥 现 象 进 行 了研 究 , 主 要集 中在类 型 、 成 因 和不 良结 果 等 方 面 。社 会 排 斥
二、 农 民工 就 业 排 斥 内 涵及 其 表 现 形 式
.
类型 主要 为结 构 性 排斥 和功 能 性 排 斥 , 划 分 的依 据
主要 是 基 于 排 斥 形 成 的 原 因 。关 于 社 会 排 斥 形
的心 理压 力增 大 和经 济地 位 降低 。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 大 量 的 农 民进 入 城 市 寻
找 就业 机 会 , 从 而 产 生 了 中 国特 有 的 “ 农 民工” 现 象 。进城 的农 民工不仅 对 城市 经济 发展 起 了极 大 的 推 动作 用 , 对 农 村 经 济 也 起 到 了 明 显 的 带 动作 用 。 然而 生 活在城 市 的农 民工 处 于 社 会 的底 层 , 属 于 弱
析 正规 就业 和社 会保 障 制度 之外 的边 缘群 体 的就业
排 斥 问题 。社会 排 斥 的 对象 一般 会 经 历 社 会 、 经济
和 心理 环 境 的不 断 恶 化 。受 到 社 会 排 斥 的 群 体
一
般 会 在生 活消 费 、 生产 、 政治 参 与和社 会互 动 方 面
表 现 出严重 的不 足 , 其 中参 与 程 度 低 或 者 不参 与是 衡 量其 社会 排斥 的标 准 。 在 吸 收 国外 社 会 排 斥理 论 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农村地区的土地被征用,许多失地农民成为无业人员。
他们面临着就业难、生活困难等问题,同时也经常遭受来自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
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首先,城市居民应该摒弃歧视和偏见,尊重失地农民的人格和权利。
有些城市居民认为农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智商低下,不能胜任城市的工作,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失地农民同样具有劳动能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他们只是缺乏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工作经验。
城市居民应该通过教育、宣传和更加平等的工作机会来打破这种偏见和歧视。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扶持和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补贴、提供职业培训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式,帮助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和就业市场。
例如,政府可以开设职业培训课程,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工作技能和知识。
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就业招聘中优先考虑失地农民的需求。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失地农民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减少他们在城市中的排斥和失业风险。
第三,社会应该构建更加包容和互助的群体关系。
城市社区可以主动与失地农民互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社区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住房和食品等基本生活供给,鼓励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建立友好的关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分歧。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法律保护,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只有在一个包容和互助的社会环境中,失地农民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获得公正的对待和照顾。
总之,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通过帮助和支持失地农民,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保障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构建一个包容和互助的社会环境,让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赢得居民的尊重和认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摘要:人力资本素质不高、文化与社会认同缺失以及带有城乡二元分割色彩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由禀赋约束构成的功能性排斥和由制度约束构成的结构性排斥这两种社会排斥存在的原因。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必然路径在于政府通过制度革新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桎浩,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帮助其实现城市融入。
关键词:功能性排斥;结构性排斥;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一个与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心理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各方面的社会排斥使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多重边缘化”的境地,成为他们融入城市不可逾越的藩篱。
在社会排斥理论中,对社会排斥的划分类型有多种方法,根据社会排斥成因的构成,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排斥和结构性排斥。
本文依照这种划分方法,从功能性排斥与结构性排斥两个视角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功能性的社会排斥功能性社会排斥不是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客观的、固有的、不易改变的结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被排斥群体(组织)或个体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社会排斥。
对农民工而言,功能性的社会排斥主要可分为人力资本缺乏造成的社会排斥和社会资本缺乏造成的社会排斥两种。
1、人力资本素质不足:功能性排斥的内生根本性约束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力资本具有比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价值。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我国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也就是说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总体程度偏低。
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绝大多数人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经济层面的排斥、政治层面的排斥、文化层面的排斥以及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排斥,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消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排斥问题,通过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的研究,国家应该改变不合理的规范体系和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排斥,社会保障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我国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确立.但是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针对现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社会排斥视角下进行分析,主要是了解、解释造成现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2、分析视角—-社会排斥1。
1社会排斥概念界定社会排斥是当今研究社会政策的一个时髦概念,在追溯其产生历史时,有人认为是在法国20世纪80年代有关社会政策文件中首先使用,主要指生活在边缘被隔离的群体,特别是指那些没有被社会保障覆盖的群体①。
欧盟委员会1993年对社会排斥的解释是:社会排斥涉及多元的和变化着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把人从现代社会的正常的交换、实践和权力中排斥出去②。
这些因素包括贫困,以及住房、教育、健康和接受社会服务等方面①②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1~122。
缺乏相应的权利等。
我国学者成华威和崔永军认为:社会排斥指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又累积与传递①。
总的来说,现在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过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社会排斥是由多维度的因素造成的,社会排斥强调群体或个人被排挤于现行主流社会(或一定的规范体系和制度)之外,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动态持续过程。
1。
2社会排斥的分类1.2.1 从社会排斥成因方面来分析,分为结构性社会排斥和功能性社会排斥.前者主要指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社会排斥,后者主要指由于被排斥主体自身功能的缺失造成的社会排斥。
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摘要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各种排斥。
这些既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以就业为核心的反社会排斥政策成为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社会排斥;失地农民;就业失地农民是指那些由于工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或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因耕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但仍保持着农民身份,尚未真正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1]。
由于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就业环境尚不成熟,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一切生活的来源和保障。
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收入无路”的“四无”人员。
失地农民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到头来却成了新的弱势群体,其原因固然存在一些制度、政策上的不合理因素,但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就业难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收入无路,难以融入新的城镇生活,这可用社会排斥理论进行分析。
反社会排斥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以就业问题为核心的社会政策能够让失地农民重新融入社会,达到反社会排斥的目的。
1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治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对社会排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首先由法国学者勒努瓦(Lenoir)在1974年提出,是指那些不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人,包括残疾者、自杀者、反社会者等,这个时期的社会排斥指涉的对象比较狭隘。
至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对社会排斥的使用,已转变为“与技术改变及经济重构有关”的“新贫”。
1988 年,欧盟在第2期的欧洲贫穷方案中第1次提到这个字词,1989 年的欧洲社会宪章中第1次官方文献中使用。
从90年代起,社会排斥成为欧盟社会政策的焦点。
对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欧洲各国在使用上并没有单一的架构,而是受到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有所不同。
尽管理解不同,但是社会排斥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社会排斥是一个多面向的概念,即就业、教育、住房、人际关系等被排斥,或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排斥;②强调社会排斥是由不同的社会推动者和施动者导致的;③强调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排斥研究强调是“谁”(推动者和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他人排斥出一定的社会领域,重在揭示其中的机制和过程[2]。
浅析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
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8级唐珊20080510147 浅析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摘要】: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
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着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问题。
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等四种机制得以运作。
面临社会排斥,农民工在城市中主要采取自我隔离和积极融入两种适应策略。
社会应该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民工机制对策我们无法确认是谁第一次提出了“民工潮”这个概念,但时至今日恐怕谁也不会忽视这一现象。
它既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中国农民一向“安土重迁”,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绵不断地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这种大规模、潮汐性的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从根本上讲,“民工潮”形成的根本性原因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
从八十年代初起,随着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农民在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获得了在农业劳动之外寻求就业和收入的权利,使出去务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改变了粮、油统购统销制度,这样就能够满足进城就业农民食品供给,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济结构偏差和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民工潮”形成的直接动因。
与城市和农村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比较利益一直是低的,同样付出体力却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而那一亩三分地,种出花来,所能得到的收入也是极其有限的。
而沿海地区先发型经济增长和城市体制改革对劳动力的需求,直接拉动了“民工潮”的形成。
沿海地区因为凭借优惠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战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及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吸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主要因素。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量需求劳动力,涌现了一些脱离了土地而进城工作的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人通常称之为“农民工”。
其实,在“农民工”这一称呼以前,人们还把他们称为“盲流”、“打工仔(妹)”等等。
起初,这些称呼作为一种对尚未完全定型的劳动力现象的直接描述并无多大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特殊时期城市化的特殊路径选择。
但随着这些人的工作逐渐定型,逐渐成为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对哪个称谓来说都不是恰如其分的,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歧视成分。
农民工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其身份还没有或者未能得以转换,又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状调查所谓歧视,就是不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城市里地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地工作。
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方式存在。
目前,农民工社会歧视现状调查存在如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
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我国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道路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青年农民工_主动排斥与被动排斥
一、研究背景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显示30岁以下青年农民工占52.6%。
在这些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分别比上一代农民工高出8.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青年涌入城市,“民工潮”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推拉理论,社会冲突与社会排斥视角、现代性视角。
随着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加之媒体对农民工讨薪事件的进一步曝光,国家陆续放宽了对农民工入城制度的限制,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
表面看来,外在的制度性环境宽松了,但农民工仍然被称为“流民”,缺少对城市的归属感,依然被排斥在城市文化之外,那么这种排斥究竟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文化使然,是单方的被动排斥还是主动排斥与被动排斥的双向互动过程,本文意在通过实证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二、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在以往的研究中,对青年农民工这一群体定义各不相同,王春光(2001年)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村农民工含义有二:一层含义是他们的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由于按年龄划分具有一定的牵强性,而且标准不一,本文借用目前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80后”来界定青年农民工这一群体,并且将这一年龄段的已婚群体排除在外,所以本青年农民工:主动排斥与被动排斥◎邱利摘要:本文从文化公民身份的视角,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受到排斥的因素:一方面,从小习得的文化习惯和城乡的文化差异,加之城市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有意识地排斥城市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因素、政策执行中的人为因素、城市交往中的理性化因素也将他们排斥于城市主流文化之外,这种主动排斥与被动排斥的双向互动过程让他们缺少对城市的归属感,遭受“二等公民”待遇。
进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人 口城市化进程 中农 民市民化研 究) ) ( 0 9 C R K O 0 8 ) [ 作者简 介] 杨风 , 济南大学政 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华 东理 工大学博 士后 ( 山东济 南, 2 5 0 0 2 2 ) 。
① S o c i a l e x c l u s i o n a s“ a s h o r t h a n d l a b e l f o r w h a t c a n h a p p e n w h e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o r a r e a s s u f f e r f r o m a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l i n k e d
动性 、 自身素质相对低等 原 因, 遭 受着社会排 斥。文章从 经济 、 权利、 政治、 文化、 社会 关 系五 个层 面描 述进城农 民工所面 I 临
的社 会排斥 , 从认识 、 户籍制度 、 管理政策 、 农 民工人力 资本和社会 资本五个视 角分析进城农 民工社会排斥的缘 由, 并提 出缓
年第 五次人 口普 查 时相 比增 加 了 1 . 1 7 亿, 增长了 会 中“ 赢者” 的声音 ( 即所谓的“ 赢者通吃 ” ) 。而输 8 1 . 0 3 %。进城农 民工是流动人 口的主体 , 他们 为我 者则往往沦为贫弱群体 , 他们的利益往往会被忽视 他 们 的声 音也 会 被 淹没 。社会 政 策 研究 在 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 的贡献 , 然而在城 或 忽 略 , 市中他们却处于“ 经济性吸纳 、 社会性排斥” 的尴尬 某种意义上就是要代表贫弱群体 的利益来参与修 订 游 戏 规则 , 使 之 趋 于更 合 理 、 更公平 。 …虽 然在 不 境地。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作者:李一凡刘力源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6期【摘要】文章主要对城市化进城中的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农民工遭到社会排斥的原因及相关解决措施,如:提高认识、积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升进城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创造和谐的城市融入环境,促使农民工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社会排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福利政策和公共产品的分配体系中,所以农民工与城市原农民工之间的融合,存在很大问题,遭受到明显的社会排斥,下面对就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排斥现状(一)认识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政府会优先解决本市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通过会制定政策激励各企事业单位尽量遵循“先城镇后农村”的标准。
部分市民对进城的农民工存在不好的印象,认为他们会影响到城市的失业率、犯罪率和工伤事故等,这种思想造成了对农民工的排斥。
(二)户籍制度方面。
从户籍制度的角度来讲,城乡人口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这两个社会阶层之间极不平衡且很难逾越,并对二元结构进行强化,这种状况阻碍了农民工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农民工在进程化进程中,被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
即使已经进程多年并改变了职业的农民工,仍然被排斥在市民的权利之外,不能和市民平等的享受社会和文化权利。
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还将户籍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等联系在一起,使户籍成为社会身份象征和享受权利的前提,从而导致没有户籍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方面。
素质水平的高农民工,能够在进城后很快找到工作,并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以最短的时间融入社会。
现阶段,农民工之所以造成社会排斥,与他们自身的素质情况分布卡死。
通过相关资料显示,农民工融入社会的障碍不仅在户籍制度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民工会因为自身的素质水平而处于劣势,所以即使农民工没有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想要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韩佳宏(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092 )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排斥;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8) 02-0054-04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和破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与处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关系,促进城镇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以促进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研究现状1.1.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学界目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研究中的社会排斥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王刚认为:社会排斥是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周奎君认为:社会排斥是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
杨冬明和张卉认为:社会排斥由游戏规则造成,研究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其尽可能惠及下一个社会成员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景小芬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使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张家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由于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社会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过程,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
而往往给予了很不公平的待遇,使之处于边缘化状态。
成华威和崔永军认为:社会排斥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又累积与传递。
李景治和熊光清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各种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
学者章娟认为:社会排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而被主流群体排斥及边缘化为劣势群体的机制、状态和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单指物质层面,而且拓展到政治、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制度,以及个人、群体、空间、精神、理与符号等层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状态和过程。
1.2.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是学术界研究中讨论比较多的领域,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九种形式: 1.2.1.经济排斥。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别对待、消费市场的拒入和经济收入困乏即贫困三个方面。
第2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07-04-10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参加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的视角”(批准号:07BSH025)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佳宏(1983-),男,云南禄丰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1.2.2.政治排斥。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缺乏政治利益表达的正常渠道,不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和城市社区活动,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到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在政治决策时他们也处于“缺位”状态。
1.2.3.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
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的“夹缝”中生存,使得他们脱离原来的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到城市中再建构自己的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排挤。
1.2.4.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排斥。
农民工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就业的非正规化使得他们享受不到与正式职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他们基本上游离于社会的“安全网”之外,享受不到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丧失了自身发展的机会,连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不到教育福利这个基本的社会保障,不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1.2.5.制度性排斥。
主要表现为体制性排斥、规范性排斥和执行性排斥等三种类型。
体制性排斥最主要的是通过户籍身分的差异而表现出农民工在体制待遇上与市民的巨大落差,国家对农民工和正式职工在社会保障体制上是“双轨制”,实行的是差别对等,在政策法规条文中明显存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限制和规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利的法规和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存在落实过程中的“漏洞”,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体现。
1.2.6.非制度性排斥。
一是竞争性排斥,即部分打工者为了维护其自我利益,以地缘和血缘关系等初级关系为基础形成帮派系,对初级关系范围以外的打工者加以排斥,以获得某种就业机会或确保现有的职位。
二是强权性排斥,即某些农民工的初级关系与某些部门和领域的权力关系结合,强化了对其他农民工的排斥状况。
1.2.7.居住空间排斥。
城市社区中,富人居住区和穷人居住区形成隔离的对立格局,这种明显直观的空间排斥反映着阶层隔离,两个不同的阶层在突显和侵害孤立之中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空间上的区隔也会影响各种权力或社会资源的获取。
1.2.8.利益排斥。
城市不同利益集团“对资源和社会机会有着不同的权利和支配,”为了维护这种独特的权利和支配权,会“通过一系列的机制生成和维护社会分化。
”以及“试图运用各种已有的权力,资源排斥着其他竞争集团,以免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
” 1.2.9.主流意识和文化排斥。
“城市的强势文明对弱势的乡土文明的歧视”和偏见,使得农民工始终处于游离的边缘化状态,他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着来自不同层面的歧视,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从而融进城市主流群体之中。
1.3.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成因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成因,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和归因:1.3.1.制度因素。
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是造成对农民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排斥的重要制度性根源。
此外,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投入制度以及组织和用人制度、土地制度也是体制性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1.3.2.非制度因素。
表现在:纵向积累方面,指出农民创造的社会业绩与他们社会地位的累积出现了断裂,使得农民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难以改变,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将农民工群体排斥在外;非制度性横向传递方面,城市居民因城市的优势地位而产生的优越感和固有的偏见与歧视,以及城市主流媒体在宣传和传播乡土文明之时强化了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歧视的误导,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和网络关系排斥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1.3.3.自身主观因素。
农民工由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尊重”,缺乏自信心,自身专业技能较低,维权意识和能力淡泊,教育水平低而使自己在竞争时处于个体主动排斥地位,另外是城市居民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和自身优越感造成农民工被动排斥的局面。
1.3.4.文化因素。
传统的层级观念和计划经济下长时期的城乡对立和分割管理思想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中成为被排斥的对象,这种维度提示了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文化心理因素。
1.3.5.认同因素。
农民工对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以及土地保障的影响加上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及与市民互动的局限造成农民工群体被动地接受社会排斥。
1.4.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影响与后果1.4.1.综合效应论。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失衡问题,破坏了社会平等原则,违背了社会正义原则和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和谐的“绊脚石”,它会使社会成员和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良性运行和谐调发展,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同时造成群体认同危机的边缘化状态,各种社会排斥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大社会风险。
1.4.2.社会权利受损论。
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处于韩佳宏: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社会边缘位置,从而散失了本应享有的各项社会权利,如就业权、劳动权和经济权利,会造成普遍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并最终危及社会整体利益。
1.4.3.社会越轨论。
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更加处于弱势状态,产生对立与冲突,导致青年农民工行为失范特别是违法犯罪性的越轨行为,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1.4.4.自我影响和结构强化论。
农民工群体对体制性社会排斥采取接受的态度后,导致了他们城市社会保障意识的缺失,从而强化了社会结构和惯习的延续。
1.4.5.累积再生论。
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边缘化地位再生产,表现在代内和代际。
在代内,经济上的排斥也会造成其他诸多方面的排斥。
同时农民工的这种“弱势”地位还会传递给他们的子女,影响他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继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能力更加弱化,形成农民工弱势群体处于多重的社会弱势状态,更加使社会陷入对抗排斥的“马太效应”的“怪圈”之中。
1.5.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解决对策学者们针对不同的社会排斥形式提出了多维的解决方案:1.5.1.制度解决方案。
主张将实现农民工的国民待遇及各项权益纳入到制度和法律的轨道上来。
第一,制度上要取消现有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消除二元分割体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社会排斥存在的体制性根源;改革二元就业制度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关系,完善劳动监察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各项社会权利;第二,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取消不合理限制,保证各种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落实;第三,补偿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结合,要将建立农民工最需要的各种保障政策和保证农民工及其子女享有教育福利的政策统一起来。
1.5.2.社团组织途径。
农民工群体的自组织和其他社团组织的力量有机结合,将农民工群体力量捏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建立起农民工自己的合法的劳工组织,以群体力量在“博弈”中合法地维护自身利益,从而改变自身待遇和命运。
1.5.3.自我革命和文化认同解决途径。
农民工要创新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摆正心态接受城市文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城市生活;市民也要对农民工重新定位,抛弃等级观念和偏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工,实现社会交往的良性互动和情感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