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论也 是实 践本 体论 。“ 马克 思从 来不 以抽 象 论事物时 , 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 活动 , 其是从 生存实践 活动 即生产劳 动 尤
出发的”, 可见 实践在 马克思主 义哲学 中起着基础 和核心 的作用。并且 物
传统的形而上学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 的伟大变革 在于它对传统 的形而上学的超越 , 摆脱了理论 对现实 的预设 , 以马克思 主义哲 学同 时 所
2 实践本体论及其 困境 . 实践本体论认 为, 实践是联 系人与客观世 界的纽带 , 人是社会 的主体 ,
也超越 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 , 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传统 形而上 学 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 存在 着紧 密的联 系 , 部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是 实践 全 的批判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的。实践能够揭示 自然界 的性质和客 观规律 , , 人 社会 和 自然界在本 质上
中, 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体论 目前 已发展 出了多种形态 , 括物质本体论 、 包 实
践本体论 、 性实践活动本体 论 、 感 历史 唯物 主义本体 论 、 社会存 在本体 论 、
社会生产 关系本体论 、 生存本体论等。但最 主要的争论集 中在物质本体 论 是第一性的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具有能动 的反作 用, 物质和意识 的对 立仅 和 实践本体论这两种观点之 间。 仅是在本原意义上的。在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的前提 下 。 实践将物质 和精 在上个世纪 8 O年代 以前 , 国内学界 虽然对 本体论 问题 缺乏 明确的 意 神统一起来 , 人的实践活动调和了物质 和意识 之间的矛盾 。“ 物质 ” 马克 是 识, 但是在实 际上是信奉物质本 体论 的, 当时唯物 主义和 唯心 主义 的斗 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之一 , 在 唯物论 是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 认识论 、 史观 历 争很显然是压倒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 本原 则。而 自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 的理论 前提 和基础 。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

2006年 第2期(总第122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 o.2,2006(G eneral N o.122)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除了具有本体论意义之外,还有价值论上的意义。
在本体论方面,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属人本质,关注人出现之后被人化了的世界的本质问题。
在价值论方面即所谓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它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考虑各种决策。
也就是说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
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之关系,以更加客观的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本体论;价值论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季海菊,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法政系讲师。
作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内的一种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
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在国内学者们之间,关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至今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把“以人为本”视为一个人本主义的命题,其中有赞同的也有持批判态度的:批评者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认为这样会使发展导向一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进而成为盲目张扬人的各种力量、满足人类不断获取资源的一种合理借口;赞同者却不怎么想,他们不仅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上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哲学,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对“本”和“人”的理解与定位,即对“本”和“人”的哲学释义常常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前提。
一、“以人为本”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哲学上的“本”首先是围绕“本体论”来谈的,它是指世界(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和本原,通常用以表示对事物理解上的最高意义的抽象。
在哲学史上,物(物本)、心(观念、理念、思想、抽象的意识形态等)、神(神氏、宗教等)都曾被当作本原,并由此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哲学底蕴现实意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哲学底蕴与现实意义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内涵,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首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对于全面建设人类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也成为我国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指要,对于建设人类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从”人”这个概念。
从现实性和辩证法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人”绝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机械的人即我们不能孤立、抽象地理解,而是应当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从”人”与”本”的内在关系中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人”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一是指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人,二是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成果和社会财富享受者的人,三是指作为生命存在、需要人格、尊严得到认同和基本人权得到保证的人。
由此观之,以人为本的”人”的基本内涵就是当代中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全体社会成员。
通俗的讲,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在哲学层面上,”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即它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而是在价值论意义上使用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的论文-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

以人为本的论文-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摘要: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
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
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本体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一、以什么人为本?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的涵义。
与其他任何概念一样,“人”这一概念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
就人和自身的关系而言,“人”就是指的自己,即作为个体的自己,亦即某个人。
就人和他人的关系而言,“人”就是指的个人,即作为个体的人,亦即相互关系中的每个人。
就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言,“人”就是指的人群,亦即作为群体的人。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分裂开来,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上的冲突。
先进阶级代表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落后阶级则相反。
在阶级社会中,所有先进阶级构成的群体,就是人民群众,在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以人为本是且只能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在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所有社会成员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在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所有社会成员为本;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人”就是指的人类,亦即具有类属性的人。
于是,对“以什么人为本”相应地可以有四种回答:其一是,以自己为本,亦即以某个人为本,这适用于人和自身的关系;其二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本,亦即以每个人为本,这适用于人和他人的关系;其三是,以作为群体的人为本,即以某个人群为本,亦即以人民群众或以所有社会成员为本,这适用于人和社会的关系;其四是,以具有类属性的人为本,亦即以人类为本,这适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
这四种回答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是合理的,超出其适用范围则不合理,四者综合起来就是对“以什么人为本”比较全面的回答。
二、以人的什么为本?这个问题需要与第—个问题“以什么人为本’I联系起来回答。
论“以人为本”的本质涵义

从 主体 意义上 强调 “ 以人 为本 ”思想 观念 ,是 l 4世纪 到 l 6世纪 欧洲 文艺 复兴 时期人 道 主义 的重要 特 点 ,并在 l 世 纪开 始的资产 阶级革 命过程 中 ,逐 步形 成 了人本 主义 的历 史 观 。文 艺 复 兴 时期 的 人 文主 义 7
者 ,吹响了对传统神学史观批判的号角 ,开创了由神学史观向人学史观转变的局面。他们 中的许多人虽然 保留了对神和神性的抽象肯定,但肯定人 、颂扬人 、突出以人为本 ,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同传统的 “ 以神
物为本和以钱 为本作为 “ 以人为本”的对立面.使得 “ 以人为本”思想的树立和坚持变得十分艰 巨。 [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内涵 ;对立面
【 中圈分类号] B 3 [ 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44 (0 6 4 0 3 ̄ 0 0 8 6 9 2 0 )0 - 0 2 3
许 今 燕
( 西安工程大学 人事处 ,陕西 西 安 70 5 ) 1 0 4
[ 摘
要]马克思主义 “ 以人为本” 的思想 内涵确立 了社会 实践 本体 论、主题 实践本质论 和人类社 会 的 “自然历
史过 程” ( 律 性 ) 与 主体 活 动 的 “ 目的 性” ( 值 性) 的 辩 证 统 一 而 以 神 文 本 、 以帝 王 为 本 、 以 官 为 本 、 以 规 合 价
中世纪 神性泯 灭人性 而言 ,是 巨大 的进步 。它表 明人类个 体 自我意 识 的崛起 以及 对个 体力 量 的 自信 ,同时
反映 了新兴 有产 阶级 在具有 经济实力 之后 的意志 和追求 。
l 7世纪 开始 的资产 阶级革命 时期 ,一批又一 批杰 出的 哲学 家 们 继 承 了 文艺 复 兴 时期 “ 以人 为本 ” 的 思 想 ,并进 一 步 以 “ 本”彻 底否定 和批判 “ 人 神本 ” ,以 “ 性”彻 底 否定 和批判 “ 性 ” 人 神 ,逐 步形 成 以费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近些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了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口头禅,但到底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不同的企业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内涵,以及怎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给予明确的阐释和界定。
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摘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认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框架,引领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通过不断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理念,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主观能动性,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主义,人的根本利益。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和价值所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即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又应当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解放和发展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人的解放,让人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即人的意识和行动可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还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实现这些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科学解读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科学解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既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发展理念的形成,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完善。
如何从哲学方面挖掘出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如何防止对以人为本的误读,在当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是个人、群体相统一的现实的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关于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树立起了“资本”的权威,使人产生对“物”的崇拜,从而使人的发展步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物对人的统治,人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发展。
所以,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造成人的“异化”,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人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154.)自由的人就是能够认识和支配自然规律的人,就是在创造物质财富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的人,同时也是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奠定重要基础的人。
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来说,自由的人就是人的个性自由,体能、智能均能得到充分发展。
而平等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个性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自由和价值,不能损害、甚至牺牲他人的自由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正是这样在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于个人、群体和类相统一的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应该是“现实的人”,即在社会中生活和活动着的人。
它有两层含义:人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是“个人、群众和类的统一”,是“所有个体、群体和类按一定结构和方式集合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马克思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以震撼世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实了这些客观规律的运用对世界历史走向的改变,对人类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
但是,在今天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起的挑战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和“失效”的叫嚣声中,人们面对挑战和叫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不解。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学者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学原理。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认识,尽管我们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但至少是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列宁曾经说过:“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正因为如此,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了批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呢?如果有,他的本体论是什么?该文介绍了当今国内主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自古以来,哲学作为一种行而上的追问,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被取消的。
他以寻求“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方式,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寻找“根据”、“标准”和“尺度”,她又以自己所承诺的“本体”作为根据,标准和尺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或“最高的支撑点”。
本体学说产生于古代,只是到了近代,才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研究领域从混沌的哲学整体中分化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基础说,哲学就是从追问世界的基础开始的;第二种是本质说,认为本体事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等;第三种是始基说或本原说,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和本原。
例如:“水”、“火”、“气”、“土”等,中外许多的哲学家都有把它们作为万物的始基和本原的例子。
随着人类实践、哲学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休谟,康德等对本体论存在价值提出了怀疑和诘难,之后,黑格尔又对本体论进行了改进,按照“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庞大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哲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
其中,逻辑学是传统意义上最正宗,也是最完备的本体论。
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使一切其他哲学本体论相形见绌,但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所谓本体论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而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特征,因为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代表,20世纪,黑格尔哲学中心受到广泛重视,所以20世纪的每一次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以攻击黑格尔哲学观点而开始。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这个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其与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地认识。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流行语”,虽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却渐渐地深入人心。
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的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公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其主题之一就是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搞清楚历史上的有关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人为本”的提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其意是说,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本理国固”,最后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
这说明“以人为本”的出现时间是很早的。
在以后的古籍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出现“以人为本”的。
如: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裴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作者:张兴玲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2期[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也是时代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22-02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要真正理清“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理解其在现时代的精神实质,并与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区别开来,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出进一步的解析。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而人的问题离不开人的本质。
以往的哲学家们指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或是理性的存在物,往往把人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存在。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才使人的本质得以科学地说明。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生物物种的人,而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对象的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个人是指现实的人,即在社会中生活和活动着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路的出发点。
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含义包括:一是全体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種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譹?訛在这里,人首先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主张人是社会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譺?訛“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按一定结构、方式集合而成的复杂的、系统的概念,是个人、群体和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巴哈认 为没有 上帝 , “ ”心不 是形 我
马克 思提 出 了人 的发展 的三 阶段 理论 ,即人 对人 的依赖 关系 阶段 、人 对 物的依 赖关 系阶段 和人 的全 面 而 自
由的发展 阶段 。马克思 主义诞 生 以来
式, “ 我”心是 内容 、本质 。 按 照费 尔 巴哈 的看 法 , “ 教是 宗
主义 “ 以人 为本 ”思想 发现 并尊 重 了 人 的社 会性 和历史 性 ,体现 出彻底 的
所体 现 的 “ 社会 本位 ”实际上 是在 实 现人 类解放 、 自由 的过 程 中的一个 阶 段性 特点 ,而不 是马克 思主 义本 身追
这 里有两 条线 索 :一条 是关 于社
会 运动 的客观 规律 ,即生产 力 与生产 关 系矛盾 运动规 律 ,经济基 础与上 层
建 筑矛盾 运动规 律 。另一条 是关 于社
理解 ,也无法 在伦 理观 和道德 观 中把 会 两对矛 盾运 动 中的历 史主 体 ,即人 握 正确 的规律 ,从 而使 自己 的伦理道 是 推动历 史前进 的动力 ,我们 要看 到 德 观脱 离尘世 ,而失 去生存 和 发展 的 马 克 思主 义对 人 的重 视 ,讲 生 产 力・ 、 讲 阶级 斗争 都是为了讲 “ ,为了解 人”
就是脱 离现 实 的 ,是脱 离人 的社会 性 和历史 性 的 ,从而 脱离 人 的阶级性 和
阶层性 。 三 、马克思 主义 “ 以人 为本” 与 费尔巴哈 “ 人本主义”的差异 ( 一)两种思想 的异质性
1 、世 界 观 基 础 的 异 质 性 。 马 克 思
费 尔 巴哈其实 是无 神论 者 , 为 认
马哲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090403217王阿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关于人的思想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当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人本主义思想。
海纳百川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了人类哲学一切有益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互通的方面。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实践观的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视“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下面,仅就先秦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略举几例。
《管子》中最富于智慧的“人本”思想,来自于我国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的传统的优秀政治道德哲学。
“以人为本”的哲学智慧,是代表古代齐文化核心价值的《管子》一书的政治道德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内涵。
《管子》的“霸言篇”中清楚写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十分专注于研究社会,他的礼、仁、中庸的思想为秦汉之后的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孟子首先开创了性善论,主张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来研究外在的世界。
孔孟儒学是中国秦汉以后的儒学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很多独特的思想观点。
孔子明确而坚定地主张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是不可、也不能侵犯和予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甚至呐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终生不渝地坚持,人与人之间必须一以贯之地践行“忠恕”之道。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价值、权利和发展,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从理论上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是指以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正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幸福生活的高关注,是以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普通公民,无论性别、年龄和民族有何不同,都应该拥有平等的作为人的“尊严” 和“价值”,政府、社会和他人均不得歧视。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命题,蕴涵了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内在有机的统一。
其次,以人为本是指以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为本。
既包括以现实存在的人为本,同时也包括以历史上的人和未来的人为本。
一方面,当代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老祖宗”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当代人也决不能把子孙后代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淡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断子孙生路。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如果从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算起, 直到1875年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算作 中期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里,马克思 的理论活动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总结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 社革命经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 和完成。
最后,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
政治统治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为了长 治久安,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资产阶 级对先前统治的卑鄙行径不得不有所收
敛。对此 ,马克思曾说:“现在的统
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 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 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 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可见,上述复分析告诉我们, 经济分析虽然是揭示人的本质的 一把钥匙,但是,经济分析必须 是历史主义的,要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考察发展变化了的人性。
第二,为《纽约每日时报论坛》撰稿,评 论这一时期欧亚大陆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三,写作《资本论》,完成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经济解剖。
从表面上来看马克思的中期思想着重对资
本主义和许多重大事件进行了经济和历史的 来进行分析,但本质上来说,马克思的中期 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继续,是他早期所得出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
为此,马克思又进一步从人们在实践活
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进一步揭示人的本
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早期人
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它展示了研 究人及社会历史的新视角。
二、对于现实人的具体展开分析研究
(从经济和历史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人)
马克思一致坚持认为,人具有历史 性,都是“从历史中产生的”,是“一 定的历史的结果”。并且他还认为:这 种历史的个人,并不是来自于“人类的 天性”,而是由不同时期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
来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
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
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
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本体论意义
【正文】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
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
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
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
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
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
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抽象地谈论一般本体论问题,它反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提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
消灭哲学”[1] 8。
当然,他所要消灭的哲学只是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思辨哲学,而不是
整个哲学或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
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
实。
”[1] 67“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1] 73-74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世界之本的追寻应该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2] 598,而人们所能看到的或体验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实物。
因此,哲学必须抛弃那种宗教神学式的思辨传统,面对人的现实世
界。
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讨论这种世界之本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范畴的
引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相比,在哲学形态、对象、性质、功能和方法上都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它内在地包含自然本体论的哲学前提,即承认和坚持自然存在、物质存在的优先性,但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归结于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 54在他们
看来,对于世界物质性的最终确认只有通过生活实践的不断延续才能够完成,因为“在我
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3]。
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不是
从思维和存在抽象对立的意义上去总结自己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对立,而是从实践的观点来总结这种对立,用它去解决以往哲学中抽象探讨和争论的问题。
因为“凡是把理论引向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 56“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4]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