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家族史
高血压
有家族史的人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更高。
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容易发生中风。
03
中风的诊断和评估
中风的诊断标准
1 2
典型症状
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瘫痪、失语、眩晕等典 型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
症状持续时间多在24小时内。
3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 、脑梗塞等。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康复目标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 语疗法等手段,恢复患者的身 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
使其回归社会。
康复阶段
包括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和 后遗症期康复。
康复技术
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 法、心理疗法等。
预防中风的复发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以降低中风的复发率。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 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 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10.11.2020
.
3
二、文献摘要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10.11.2020
.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劳欲过度 损伤肾阴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热极生风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虚邪中
10.11.2020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肝肾阴虚 脉络空虚
风邪痹阻经络 痰浊闭阻经络
.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12
病机小结
❖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 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 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10.11.2020
.
3
二、文献摘要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10.11.2020
.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劳欲过度 损伤肾阴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热极生风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虚邪中
10.11.2020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肝肾阴虚 脉络空虚
风邪痹阻经络 痰浊闭阻经络
.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12
病机小结
❖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2讲课文档
第三页,共32页。
西医相关病证
蛛网
膜下腔
出血
脑血管意外
第四页,共32页。
第五页,共32页。
目前现状
每12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患上中风,每21
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因中风死亡。 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和第一大致
残疾病。
第六页,共32页。
【病因病机】
病因包括情志失调、精气亏虚、饮食不洁,导致内
在治疗局部病症时要兼顾条理全身的气血。
6.针灸瘫侧与健侧问题
一般治疗患侧,在全身症状重或病程较久时配合 健侧一起使用。有人主张在偏瘫早期采用补健侧, 泻患侧的方法。
7.多取阳经穴
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治疗。
第三十一页,共32页。
8.适当配合阴经穴 对于防止上肢屈曲、手指挛缩、下肢内收、足内 翻疗效明显。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第一页,共32页。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的中医辨证。 2.熟悉中风的定义、病因病机。 3.了解中风及相应的现代医学病名。
第二页,共32页。
【概述】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神志障碍)
不遂(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为主症的 疾病。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半身不遂”。
治则:闭证-开窍启闭,脱证-回阳固脱
处方:以督脉穴为主。
水沟
素髎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西医相关病证
蛛网
膜下腔
出血
脑血管意外
第四页,共32页。
第五页,共32页。
目前现状
每12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患上中风,每21
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因中风死亡。 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和第一大致
残疾病。
第六页,共32页。
【病因病机】
病因包括情志失调、精气亏虚、饮食不洁,导致内
在治疗局部病症时要兼顾条理全身的气血。
6.针灸瘫侧与健侧问题
一般治疗患侧,在全身症状重或病程较久时配合 健侧一起使用。有人主张在偏瘫早期采用补健侧, 泻患侧的方法。
7.多取阳经穴
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治疗。
第三十一页,共32页。
8.适当配合阴经穴 对于防止上肢屈曲、手指挛缩、下肢内收、足内 翻疗效明显。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第一页,共32页。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的中医辨证。 2.熟悉中风的定义、病因病机。 3.了解中风及相应的现代医学病名。
第二页,共32页。
【概述】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神志障碍)
不遂(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为主症的 疾病。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半身不遂”。
治则:闭证-开窍启闭,脱证-回阳固脱
处方:以督脉穴为主。
水沟
素髎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口眼瞤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31
加减
①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可贯穿于脑梗塞 治疗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可辨证加 药,如丹芪偏瘫胶囊、灯盏花素片等。
②合并肺感染: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③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用三七粉冲服、
白及煎服。 ④大便不通:大承气汤口服或灌肠。 ⑤尿路感染:八正散。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26
(四)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
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49
注意事项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活血化瘀宜早用,痰瘀同治可常选 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50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中风之病,病因病机复杂,重者病情危笃,变 化迅速,单靠内服药物,难以应付
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期 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充分发挥中西医 各自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争取达 到最佳的疗效,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的比 重占多少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7
31
加减
①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可贯穿于脑梗塞 治疗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可辨证加 药,如丹芪偏瘫胶囊、灯盏花素片等。
②合并肺感染: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③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用三七粉冲服、
白及煎服。 ④大便不通:大承气汤口服或灌肠。 ⑤尿路感染:八正散。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26
(四)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
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49
注意事项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活血化瘀宜早用,痰瘀同治可常选 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50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中风之病,病因病机复杂,重者病情危笃,变 化迅速,单靠内服药物,难以应付
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期 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充分发挥中西医 各自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争取达 到最佳的疗效,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的比 重占多少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7
中药防治中风PPT课件
8
证治分类
后遗症期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2.阴虚阳亢,脉络瘀阻 3.风痰阻窍,络脉瘀阻
补阳还五汤加减 虎潜丸加减 解语丹加减
9
2019/12/19
10
中成药
静脉制剂 (1)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人5%或l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 痰热腑实证。 (2)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痰 热腑实证;或中脏腑实证。 (3)血塞通注射剂:200~400mg加人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中静脉注射,或加人5%或10%葡 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4)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加人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 用于各种证型。 (5)脉络宁注射液:l0~2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 痰热腑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证。 (6)通脉舒络液:250ml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气虚血瘀证、痰湿蒙塞心神证。 (7)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瘀血 阻络证。 (8)血栓通注射液:4~6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9)心脉灵注射液:20~4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元气败 脱、心神散乱之危证。 (10)参麦注射液:20ml加人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40~60ml加人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中风之脱证,或由闭而脱,气阴俱伤的危急证。 (11)参附注射液:5~20ml加人50%葡萄糖注射液40rnl中静注,或20~10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于用脱证或由闭而脱,阳气暴脱之危急证。 (12)50%红花注射液:5~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用于缺血性中风。 (13)灯盏花素注射液8~16ml,或灯盏细辛注射液20~4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用 于各期各型中风。 (14)刺五加注射液:20ml/支,2~4支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证治分类
后遗症期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2.阴虚阳亢,脉络瘀阻 3.风痰阻窍,络脉瘀阻
补阳还五汤加减 虎潜丸加减 解语丹加减
9
2019/12/19
10
中成药
静脉制剂 (1)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人5%或l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 痰热腑实证。 (2)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痰 热腑实证;或中脏腑实证。 (3)血塞通注射剂:200~400mg加人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中静脉注射,或加人5%或10%葡 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4)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加人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 用于各种证型。 (5)脉络宁注射液:l0~2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2次。适用于肝阳暴亢、 痰热腑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证。 (6)通脉舒络液:250ml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气虚血瘀证、痰湿蒙塞心神证。 (7)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瘀血 阻络证。 (8)血栓通注射液:4~6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9)心脉灵注射液:20~4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元气败 脱、心神散乱之危证。 (10)参麦注射液:20ml加人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40~60ml加人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中风之脱证,或由闭而脱,气阴俱伤的危急证。 (11)参附注射液:5~20ml加人50%葡萄糖注射液40rnl中静注,或20~100ml加人5%或10%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滴,每日1~2次。适于用脱证或由闭而脱,阳气暴脱之危急证。 (12)50%红花注射液:5~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用于缺血性中风。 (13)灯盏花素注射液8~16ml,或灯盏细辛注射液20~4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用 于各期各型中风。 (14)刺五加注射液:20ml/支,2~4支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培训演示课件
加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临 床研究,积累更多的临床经 验和数据,为中医治疗中风 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谢谢聆听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培 训演示课件
目录
• 中风概述与中医认识 • 中风辨证分型及治疗策略 • 常用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技术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 预防调护与康复指导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中风概述与中医认识
中风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中风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 病症,病轻者可无昏倒而仅见口眼歪 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辨证论治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中风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风,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缺血性中风,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等治疗方法;对于出血性中风,中医则常采用清热凉血、 平肝熄风等治疗方法。
03 常用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技术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原则
常用中药方剂
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星蒌承 气汤等。
选用原则
根据中风病的不同阶段和证型,结 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 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 血上逆,神窍闭阻
❖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 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中医内科学——中风
29
(3) 痰浊瘀闭证 ❖ 主症: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
❖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 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 川芎、地龙、牛膝
中医内科学——中风
33
3 肝肾亏虚证
❖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 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 红,脉沉细
❖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 治法:滋养肝肾
❖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 阻经络
❖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 血上逆,神窍闭阻
❖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 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中医内科学——中风
29
(3) 痰浊瘀闭证 ❖ 主症: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
❖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 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 川芎、地龙、牛膝
中医内科学——中风
33
3 肝肾亏虚证
❖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 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 红,脉沉细
❖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 治法:滋养肝肾
❖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 阻经络
❖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中医中风ppt课件
总结词
中风对脑组织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但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症 状和降低后遗症的风险。
详细描述
中风发生后,应尽快就医接受治疗,以减轻症状和降低后 遗症的风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 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03
中风的诊断与治疗
中风的诊断
症状观察
病史询问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清、 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以及是否有突然 昏倒、半身不遂等表现。
中风的病理机制
总结词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 伤。
详细描述
当脑血管被血栓阻塞时,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当脑血管破裂时,血液会流入脑组 织形成血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和损伤。
总结词
中风的病理过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详细描述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占中 风病例的70%左右;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 脑组织出血,占中风病例的30%左右。
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疲劳。
适量运动
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中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控制总热量摄入
避免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 的食物,保持适当的体重。
中风对脑组织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但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症 状和降低后遗症的风险。
详细描述
中风发生后,应尽快就医接受治疗,以减轻症状和降低后 遗症的风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 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03
中风的诊断与治疗
中风的诊断
症状观察
病史询问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清、 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以及是否有突然 昏倒、半身不遂等表现。
中风的病理机制
总结词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 伤。
详细描述
当脑血管被血栓阻塞时,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当脑血管破裂时,血液会流入脑组 织形成血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和损伤。
总结词
中风的病理过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详细描述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占中 风病例的70%左右;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 脑组织出血,占中风病例的30%左右。
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疲劳。
适量运动
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中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控制总热量摄入
避免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 的食物,保持适当的体重。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优质课件
六.转归
康复 后遗症 死亡
头痛,眩晕,心悸,消渴→中风→痴呆,痫证。
七.预防与护理
1)先兆 2)饮食宜忌 3)房事情志 4)功能锻炼 5)语言训练 6)危重者:注意生命体征 7)防治感染。
病例讨论
王××,男,78岁。今晨起床时跌倒,觉 右侧上下肢麻木,当时未引起注意。至中午时分, 右侧肢体麻木加重,吃饭时手不能持筷。家属送 至门诊,查Bp150/90mmHg,头颅C T未见明显异常。一周后复查示左侧基底结梗塞 灶。患者平素时觉头晕,耳鸣,眼花,夜寐不安, 腰膝酸软,舌偏红,苔薄,脉弦细。请问该患者 的诊断。
相关脏腑:脑,心、脾、肝、肾。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真中(风):由外邪侵袭引发,又称外 风。相当于周 围性面瘫。
类中(风):无外邪侵袭而发病,又称 内风。相当于 急性脑血管 意外。
2.中经络:无神志改变,轻,病位在血脉 经络。
中脏腑:神志不清,重,常累及脏腑。
水岭。 刘河间:肾水不足,心火暴盛。 李东垣:形盛气衰,本气自病。年
龄体质因素有关。 朱丹溪:湿痰化热生风。地理气候
有关。
元代·王履:“真中”、“类中”。 明·张景岳:“非风”,“内伤积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闭证、脱证。 清·叶天士:肝阳化风。 喻嘉言《医门法律》:预后——难治重证。 清·王清任:气虚血瘀立论——补阳还五汤治
《中风的中医治疗》课件
当归是一种常用于缓解气血瘀阻、 调节月经和补血的中草药。
针灸和推拿治疗技术
针灸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病人 的气血,提高自愈能力。
推拿
推拿是中药学中的一种疗法, 通过按摩和推拿身体的穴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及肌肉的 松弛情况。
太极推拿
太极推拿结合了太极拳和传统 推拿的技术,通过平和的力量, 调整和平衡全身的气血。
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1 合理膳食
中风患者可以选择低脂低 盐、高纤维和富含抗氧化 剂的食物,如鱼类、水果 和蔬菜。
2 适当运动
3 生活节律
中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 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瑜伽和太极等,有助于改 善血液循环。
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合 理的工作负荷,有助于减 轻中风风险和促进康复。
预防中风的注意事项
常见症状
中风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 面部表情不对称、言语不清、 肢体无力或麻木,以及视力 模糊等。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 以及遗传和年龄等均与中风 的发生相关。
中医治疗中风的理论基础
1 气滞血瘀理论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制约气血运行而引起的疾病。
2 肝肾不足理论
中医强调肝肾功能的不足与中风的发生有关,通过补益肝肾,可以改善中风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 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2019/8/27
wk.baidu.com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15
二、病证鉴别
2019/8/27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4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 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 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 腑。治疗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素认为 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之 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确提出闭、脱二 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 起”,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 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伍汤”。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9
2019/8/27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10
病因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素体
2019/8/27
wk.baidu.com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15
二、病证鉴别
2019/8/27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4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 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 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 腑。治疗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素认为 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之 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确提出闭、脱二 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 起”,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 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伍汤”。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9
2019/8/27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
10
病因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素体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 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 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 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虚
正正虚虚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实火常见
原பைடு நூலகம்:
虚火责之阴亏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 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闭证
脱证
病性
实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理论得以形成。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虚
火
在 中
风
病
机
风
虚
痰
中 处
于
基
础
的
瘀
地
位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外风——肝风内动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
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 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2、中腑──通瘀泄热 ➢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 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主张“”内虚邪中”。 ➢ 唐宋以后,突出“内风” 立论。 ➢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重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 实火常见
原因:
➢ 虚火责之阴亏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正正虚虚
肝肝肾肾阴阴虚虚 脏腑久虚
精血亏虚
气血两虚
元气虚、 气虚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 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
➢
劳倦内伤
忧思恼怒 瘀血阻滞 饮酒饱食 痰热内蕴 用力过度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
血溢脑脉之 外
发为中风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闭证
脱证
病性源自文库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 头痛:不同病因所致,疼痛性质、部位多样性、可变性 ➢ 厥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短时间内可苏醒,醒后如常人 ➢ 痿病:肌肉萎缩、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 痉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属于筋脉之病 ➢ 中恶:感受邪恶秽浊之气而发,无口眼涡斜及偏瘫现象 ➢ 痫病:多见于青少年,醒后无语言障碍、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 昏迷: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醒后有原发病证存在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 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 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 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 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
(一)风火上扰清窍
闭证
症治分类 (中脏腑)
脱证
(二)痰湿蒙蔽心神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
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 4、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理论得以形成。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虚
火
在 中
风
病
机
风
虚
痰
中 处
于
基
础
的
瘀
地
位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外风——肝风内动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
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 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2、中腑──通瘀泄热 ➢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 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 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主张“”内虚邪中”。 ➢ 唐宋以后,突出“内风” 立论。 ➢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重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 实火常见
原因:
➢ 虚火责之阴亏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正正虚虚
肝肝肾肾阴阴虚虚 脏腑久虚
精血亏虚
气血两虚
元气虚、 气虚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 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
➢
劳倦内伤
忧思恼怒 瘀血阻滞 饮酒饱食 痰热内蕴 用力过度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
血溢脑脉之 外
发为中风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闭证
脱证
病性源自文库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 头痛:不同病因所致,疼痛性质、部位多样性、可变性 ➢ 厥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短时间内可苏醒,醒后如常人 ➢ 痿病:肌肉萎缩、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 痉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属于筋脉之病 ➢ 中恶:感受邪恶秽浊之气而发,无口眼涡斜及偏瘫现象 ➢ 痫病:多见于青少年,醒后无语言障碍、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 昏迷: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醒后有原发病证存在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 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 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 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 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
(一)风火上扰清窍
闭证
症治分类 (中脏腑)
脱证
(二)痰湿蒙蔽心神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
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 4、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