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症状 • 中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的治疗 •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分类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
注意事项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中风症状的变化,如出 现加重或反复,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
中风恢复期较长,患者需耐心坚持 治疗,不可轻易放弃。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中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等,加强护理和观察。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疗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 如手工艺、日常生活技能 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 指导,帮助患者重返工作 岗位。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危险因素
02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 增加中风的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01
02
03
04
突然昏倒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
,出现突然昏倒的症状。
口眼歪斜
中风时,面部肌肉失去控制,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如
嘴角下垂、流口水等。
言语不清
中医内科学-03-03中风
(二)治则治法
中风急性期,当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 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等治法。中脏腑者,当以醒神开 窍为治则。闭证宜清热开窍或化痰开窍,.脱证则回阳固脱。 如内闭外脱并存,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兼用。在恢复期及后 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 活血等法。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 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 2.急性起病,发展迅速,与自然界的“风”的特点相似。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MRl、CT、脑脊液、眼底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临床上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指发病 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l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周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 指发病半年以上。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
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 仅见口眼喁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中风发病突然,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善行而数 变”的特征相似,故名,又称“卒中”。本病发病率 、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
(二)病机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 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劳累过度,情志 刺激或气候骤变等诱因,气血上冲于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神 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中风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 (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 气逆)、血(血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理性质为 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衰血少;在标为肝阳上亢, 风火相煽,瘀血阻滞,痰湿壅盛。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 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 肾阴虚为多,亦可见气血不足、阳气虚衰之象,而痰瘀互阻常为中风的 基本病机而贯穿于疾病各个阶段。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02 中风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内 服治疗方案。常用的中药方剂包 括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中药外用
将中药煎煮后,用毛巾蘸取药液 进行局部热敷或熏蒸,以缓解中 风引起的肌肉疼痛、关节僵硬等 症状。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常用的穴 位包括百会、神阙、曲池等。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对中风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 解、诊断技术的改进以及治疗方法的创新。
中风研究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新型药物和康复技术,以及研究中风 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中风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中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 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深浅,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
诊断标准
中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方式、伴随症状等。同时,医生会 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CT或MRI等,以明确诊 断。
感谢您的观看
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 言语不清等症状,伴有头晕、恶心。
病例分析与讨论
01
02
03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既 往病史,考虑诊断为脑梗 塞。
鉴别诊断
需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等鉴别。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溶栓 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措施。
治疗方案总结与经验教训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药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中风具 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中风的治疗新药与新技术
新药研发
随着对中风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病机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溶栓等 新药不断涌现。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中风主要选取头部和四肢的穴位进行刺激,如百舒经活络,促进患者康复。
推拿治疗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手法 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中风症状。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中风主要采用按摩、推拿、 拍打等手法,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 的按摩。通过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肌 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 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其他治疗方法
总结词
除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外,还 有许多其他治疗方法可用于中风的治疗 。
VS
详细描述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拔罐、艾灸、刮痧等中 医特色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结合患 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04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
中风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中风主要依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对于气虚血瘀型 患者,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常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此外 ,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和有效性。
预防与康复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医内科学—中风
4.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临床表现: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剂:参附汤。 加减:此为脱证。①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龙骨、牡蛎;②兼有瘀象加丹参、红花。
八、诊断与鉴别
八、诊断与鉴别
4.与痉病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多出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5.与痿病鉴别 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但多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神昏,以双下肢瘫或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瞬。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于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年老体衰 情志:怒、忧思 饮食:肥甘、饮酒饱食 先天禀赋 他病
病因:
风(肝风)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瘀(血瘀) 虚(阴虚、血虚) 气(气逆)
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机关键: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三、病 位
病位在脑脉。与肝、脾、肾、心关系密切。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致中风。肝阳暴亢,肝肾阴虚,脾虚生痰,脾虚而致气血亏虚;肝失疏泄,故瘀血内生,气机逆乱,心火暴盛,以上皆为中风发生的原因故说中风与肝、脾、肾、心有关。
四、病 类
分为中经络、 中脏腑两类。
五、病 性
本虚标实,上盛下虚。风、火、痰、瘀、虚、气。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当脑部血管发生 阻塞或破裂时,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 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
中风的分类
总结词
中风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和病理 表现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 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的脑缺血, 表现为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口 角歪斜等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 肢体抽搐等症状,需要与中风进行鉴 别。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高热 等症状,需要与中风进行鉴别。
中风的病因
风、火、痰、瘀
中风多由风邪内侵、肝阳上亢、痰浊内阻、瘀血阻络等因素引起,导 致气血逆乱,产生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
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易引发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等情绪波动,影响气血运行,易导致中风。
压迫、清除血肿等。
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 言疗法等,以促进患者功能恢
复。
护理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心理护
理、生活护理等。
中风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危险因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等。
对有中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 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中医内科学中风
05
04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查,以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CHAPTER 04
中风治疗与康复
中风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稳定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降低颅内压
使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血糖和血压
保持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 围内,以减少中风并发症 的风险。
针对患者言语障碍,进行 言语功能训练,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提高 患者认知能力,改善生活 质量。
CHAPTER 05
中风预防与保健
中风预防施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风病理过程中,风、火、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风火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
中风发病机制
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瘀滞不行, 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而发为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郁怒 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
中风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 史等信息,以及发病时的症状、诱因 等。
01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进行 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症状。
03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 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病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9.中风
患者王某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治疗后患者头晕 、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肢体麻木感减轻。评估显示治疗效果良好。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治疗中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 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 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风的中药治疗
活血化瘀
平肝熄风
中药治疗中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川芎等,可 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对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中 药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天 麻、钩藤、石决明等。
中风的分类
缺血性中风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 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碍症状。
出血性中风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出 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碍症状。
中风的症状与表现
偏瘫
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肌肉 萎缩。
偏身感觉障碍
一侧肢体感觉异常或完全丧失, 表现为麻木、疼痛等。
偏盲
双眼视野的一半缺失,表现为视 野缺损、视物模糊等。
其他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呛咳等。
意识障碍
昏迷、嗜睡、昏睡等。
语言障碍
失语、言语不清、发音困难等。
02
中风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中风的病因
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等外邪 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
行不畅,引发中风。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 动、焦虑、抑郁等,影 响脏腑功能,诱发中风。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 激食物,导致痰湿内生, 阻塞经络,进而引发中
病例二分析
患者王某为脑梗死典型病例,起病较缓,CT检查可明确梗死 部位及范围。脑梗死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 治疗上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发生中风。
中风是一种急病,若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对中风的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的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经络诊断,看患者的汗、舌、脉等情况;其次是五脏诊断,通过观察、听诊、问诊等方式,掌握患者的五脏状况;然后是病机病理诊断,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因依据;最后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证候辨别病症所在。
中医内科学主张综合治疗,采用中药和针灸以及辅助治疗的方法。
中药方面,治疗中风的常用中药有:天麻、赤芍、川芎、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从而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缓解中风的症状。
针灸方面,常用的治疗中风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等。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使病灶处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中风的病情。
辅助治疗方面,中医内科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适当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如按摩、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物理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预防中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因此,中医内科医生会建议患者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一些具有调节气血的中药方剂,如复方丹参片、降压平喘茶等,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学在预防和治疗中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综合治疗,通过中药、针灸和辅助治疗的方法,调节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效果。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采用中医的方法,预防和治疗中风,以维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
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中风
整理课件
27
【诊断】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整理课件
28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
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双下肢 痿软无力多见,发病 缓慢,病程长。
整理课件
18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风气 痰
火血瘀 →横窜经络
火血 热
相相上上互 互 →蒙蔽清窍
煽逆 结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煽逆结
情志过极
肝阳暴张→肝风内动
(5)偏身麻木
整理课件
8
【概说】
2、兼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 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3、舌象: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 紫或绛红 ,舌有瘀斑。
4、脉象:弦、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整理课件
9
【概说】
5、发病先兆: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 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 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益气活血,
滋养肝肾、育阴熄风。
康复手段
整理课件
40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②兼次症:头晕目眩; ③舌象:舌质暗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④脉象:脉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中风
18
治疗原则Βιβλιοθήκη ?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 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 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中医内科学——中风
19
三、证治分类
低微。
中医内科学——中风
17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 —— 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
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 绛干,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 —— 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 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4.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 、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表 现。
3 、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发 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
3
三、范围
?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 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 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 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 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 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 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 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 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 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
陈胆星、郁金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3 阴虚风动证
?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 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一)中经络 (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中医内科学——中风
20
一、辨证要点
?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 肢体不用。
?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
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
中医内科学——中风
9
内伤积损
病机
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
劳欲过度 损伤肾阴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热极生风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虚邪中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肝肾阴虚 风邪痹阻经络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 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 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 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 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 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中医内科学——中风
15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等 CT、MRI
中医内科学——中风
16
辨证论治
中风
主讲人:钟焕周
1
目录
? 概述:
概念 文献摘要 讨论范围
? 病因病机:病因 病机 小结
?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 预防调护
? 结语
?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学——中风
2
一、定 义
?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 斜等症状。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 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医内科学——中风
13
二、病证鉴别
?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 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常用药
?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中医内科学——中风
21
2 风阳上扰证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 脉
10
病机小结
?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 (肝火、心火 )、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 逆、气滞)、血(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1
病势 :
根据有无神昏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闭证 脱证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痰火瘀热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2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中医内科学——中风
4
中医内科学——中风
5
中医内科学——中风
6
中医内科学——中风
7
中医内科学——中风
8
病因
?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 息失宜
?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 度
?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 劳紧张、素体养盛
?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 侵;痰湿素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