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4.2

合集下载

2.4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2.4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黄道平面)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恒星年:真正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
速度
比较项目 时间 近日点 一月初 远日点 七月初
速度 最快 最慢
角线速度 最大 最小
随堂训练
(2022·广东·高考真题)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 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 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 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夏至6.22
②极地发生极昼极夜现象开始与
结束的两个日期 ③某地太阳方位有关的地理现象 春分3.21
秋分9.23 次年春分
再次出现的两个日期
冬至12.22
例如太阳再一次出现在同样方位。材料给出的是如果是夏半年(3.21——9.23) 的日期范围,则以夏至日(6月22日)日期为对称;如果是冬半年 (9.23——次年3.21)的日期范围,则以冬至日(12月22日)日期为对称;
1.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A
A
B
C
D
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的产生
产生:地球自转的 赤道平面 与 公转的 黄道平面 存在一个交角。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大小为 23°26′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决定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 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10.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
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解析 由题干可知,科学考察经历了两个月,出发时昼长为11小时,时间是2月21日, 到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长是12小时,即一个月昼长增加了一个 小时,由此推断,4月21日的昼长为13小时(符合北半球昼长于夜的特点)。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周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初中地理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初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1.地理基本概念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通常用经纬度表示。

经度指的是东西方向上的位置,纬度指的是南北方向上的位置。

1.2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包括陆地和海洋。

地球表面的陆地分布不均匀,大致分为大陆和岛屿。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较大,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

1.3 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和物质,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这些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2.自然地理2.1 大气层大气层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围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热层和外层。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气候、天气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由金属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一层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岩石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

2.3 地震和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分为地壳震动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火山是地壳上熔岩、火山灰等物质喷发到地表的现象。

2.4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气象是短期的天气现象,如温度、降水、湿度等变化。

3.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具有居住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聚集在城市和沿海地区。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3.2 交通与通信交通是人们物资流动和人员流动的运输方式,通信则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

交通方式包括陆路、水路、航空和铁路等。

小学生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地理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科目,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并培养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

小学生地理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有一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背的。

下面是小学生地理必背知识点的总结。

1. 世界地理1.1 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1.2 地球的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1.4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

1.5 地球的气候带: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1.6 世界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

2. 中国地理2.1 中国的省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2.2 中国的地势:高原、平原、丘陵、山地。

2.3 中国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

2.4 中国的山脉:喜马拉雅山、长白山、黄山。

2.5 中国的特产:茶叶、丝绸、瓷器。

2.6 中国的地图:东、南、西、北、中部地区。

3. 自然灾害3.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会导致房屋倒塌和土地裂缝。

3.2 台风:大气低压环流系统形成的强风,会引发暴雨和洪水。

3.3 水灾:河流湖泊暴发的洪水,会导致房屋被淹和庄稼被冲毁。

3.4 干旱:长时间不下雨导致水资源匮乏,影响农作物生长。

3.5 雾霾: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形成的浓厚雾霾,危害健康。

4. 人口和城市4.1 人口:人口数量的多少和分布的密度,影响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4.2 城市:人口聚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的地区,有大量的建筑和工业。

4.3 都市圈:多个城市在一起形成的城市群,共享资源和发展经济。

4.4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发展的机会。

4.5 城市交通:地铁、公交、汽车等交通工具,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

5. 环境保护5.1 大气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气和汽车尾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5.2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农药流入水体,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5.3 土地退化: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沙漠化的加剧。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2.4.2洋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2.4.2洋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2.4.2洋流地理高一上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

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

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正确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1.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策略:突出板图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教学,培养小组合作和读图分析能力。

七、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

并将实例进行分类整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扩展学生地理知识面,为教学做准备。

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关注海洋。

作为生活在内陆省份的我们,对海洋比较陌生,好像它离我们很远,其实海洋尤其是海水的运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2.4自然灾害(第2课时自然灾害频发与防灾减灾)八年级地理上册优质课件(人教版)

2.4自然灾害(第2课时自然灾害频发与防灾减灾)八年级地理上册优质课件(人教版)

图2.48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干旱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气象灾害的分布
台风
原因:台风从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至消失,所以我国台风危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图2.48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干旱
分布:除青藏、云贵高原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气象灾害的分布
寒潮
原因:来自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强冷空气入侵,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温。
D
B
C
6 .有关我国旱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旱灾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无关 B. 西北地区旱情严重,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旱灾 C.旱涝灾害只发生在夏秋季节 D.洪涝灾害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7.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灾害预报,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B. 地震发生时,应该躲在家里不要出门 C.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 D. 减灾防灾是大人们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我国西南地区降水丰沛,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2.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灾害预报,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B. 地震发生时,应该躲在家里不要出门 C.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 D. 减灾防灾是大人们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A
C
3.连续暴雨在山区容易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火山、地震 B.沙尘暴 C.滑坡、泥石流 D.寒潮 4.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是 ( ) A.滑坡 B.洪涝C.泥石流 D.工业污染5.下列地震逃生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户外选择开阔地带进行避震 B.高楼撤离要乘坐电梯,可迅速逃生 C.高楼室内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避震 D.避震时双手抱膝并蹲下,尽量低头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课程名称:海陆变迁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能够描述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3.掌握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了解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

4.学习海洋的主要类型,如海湾、海峡、海峡和海平面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了解自然界的变迁和地理演变。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3.海洋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知识点,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2.探究法: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利用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二、讲授(40分钟)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1)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海洋温度的上升等。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1)海岸线的概念和类型。

(2)海岸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海平面的变化、长江河口的侵蚀和堆积等。

(3)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和影响,如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等。

3.海洋的主要类型。

(1)海洋的概念和类型。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如海洋浮游生物、珊瑚礁等。

(3)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渔业、石油等。

三、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总结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5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自己找一些图片或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海陆变迁展开,讲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海洋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4自然灾害》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4自然灾害》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4自然灾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4自然灾害》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普遍性,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本章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以及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灾害的各个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学会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关爱生命,珍惜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2.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如何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地理必修2主要涉及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二)第一部分世界地理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扁球形。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通过地球两极的全球总长360条线。

纬度是指垂直于经线的12条圈。

世界时区:地球上按照经线分为24个时区,各个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

二、中国地理位置中国的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面是太平洋,南面是南海,西南和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亚洲大陆。

四温带:中国地处暖温带和寒温带交接区,划分为北亚寒温带、北亚暖温带、南亚暖温带和南亚热带四个温带带三、气候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降水等现象的统计数值。

气候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气候圈、地形、高度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气候: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寒冷型、温带季风型、亚热带季风型、热带雨林型等。

四、地理区域地理区划:中国地理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高原三大区域。

地貌特征:中国地形多样,主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丰富,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

其中,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五、生产活动与城市工业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工业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资源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

第二部分中国地理一、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

传统习俗: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民族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二、资源与环境资源:中国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

2024年七年级新课标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目标

2024年七年级新课标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目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理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吗?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授课
2.1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2通过展示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人口、城市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2.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3.实践活动
2.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专业术语过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适时使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3.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地理学的魅力。
4.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气候部分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气候吗?这种气候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气候对农业、建筑、交通等都有很大影响,这就是地理学的实际应用。”
3.实践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问:“现在,请你们每组选择一个地区,用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要点: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提高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注意事项:
1.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比如对空间概念较强的学生可以多提供地图练习,对喜欢探究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
3.1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2学生展示:请同学们用地图、图表、数据等工具,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地理湘教知识点湘教地理是我国湖南省编写的地理教材,根据高中教育要求,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基础,结合湖南省地理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编写而成。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湘教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湖南省地理教材中的内容。

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造对于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1.2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1.3 地球的表面由大片陆地和广阔的海洋构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于了解地球的地理特点至关重要。

1.4 地球上存在大量的地理现象,如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这些地理现象对于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2.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2.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2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草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2.3 中国地处于亚洲的东部,拥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这些河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2.4 中国气候多样,南方热带季风气候和北方温带季风气候是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3.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3.1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了解人口的分布和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3.3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对于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4.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4.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2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4.3 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 第五章地球与人类活动5.1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等。

河北省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学案(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学案(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2.4水循环和洋流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自主学习】1.概念:大洋表面的海水 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意义:促进高低纬度间的 交换。

3.分类:(1)按性质分:寒流:从水温较 的海区流向水温较 的海区,即从较 纬度海区流向较 纬度海区的洋流,如右图代表 半球寒流。

暖流:从水温较 的海区流向水温较 的海区,即从较 纬度海区流向较 纬度海区的洋流,如右图代表 半球暖流。

(2)按成因分: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

并且是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大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

密度流: 在海洋中除多见于河口区外,也常见于相邻海盆之间,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

补偿流:由于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是海水流出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形成的洋流,如秘鲁附近的上升流。

【课堂探究】1. 根据全球风带分布简图,绘制一幅全球洋流分布规律简图。

℃ ℃ ℃20℃ 25℃15℃2.世界洋流分布:写出图中各箭头代表洋流名称。

(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3.归纳洋流分布规律【随堂练习】1.下图是某洋流流经海域表面海水等温线图,读图回答: (1)该海区位于 (“北”或“南”)半球,该洋流是 (“寒”或“暖”)流。

(2)此海域若为大西洋的一部分,洋流的名称是 。

它对岸气候的影响是 。

(3)根据风带的位置,A 处海面应盛行 风 2.读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加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附近)为中心 流、环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2。4海陆变迁(同步课堂必刷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2。4海陆变迁(同步课堂必刷题)

2.4 海陆变迁一、选择题(2020·全国单元测试)我国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于5月27日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在峰顶竖立测量觇(chān)标。

左图示意世界部分地区板块构造分布,右图为珠峰顶竖立觇标照片。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珠穆朗玛峰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这两大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2.登顶当日,珠峰昼夜长短状况是()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3.正午时觇标影子朝向()A.正东B.正南C.正西D.正北(2020·全国单元测试)“阿尔卑斯——滑雪者的终极梦想”,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座欧洲雪山,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5.小明根据所学的板块知识,对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周围的地理事物进行了大胆猜测,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地中海将会逐渐缩小B.非洲和欧洲将会连成一体C.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区多地震D.阿尔卑斯山脉将不再发生变化(2020·全国单元测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太行山中发现了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沈括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C.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D.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7.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B.火山爆发C.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D.地球的公转运动(2020·全国单元测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能够证明大陆漂移的是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现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间隔着广阔的大洋,其原因是A.海平面上升B.海底地震C.板块分离D.板块碰撞(2020·全国单元测试)某地质调查小分队准备对如图所示区域进行一次野外调查.读“世界局部板块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2.4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四节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①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②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表现在:
①同一时间,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的自然灾害
②同一地点出现多种自然灾害,不同灾害会连续发生
③同一灾害在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
雅地震带。

二、防灾减灾
1、防灾
①灾害预报: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精确预报台风、地震等
②修建大量防灾工程防御自然灾害,如“三北”防护林
2、减灾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保证及时供应救灾物资;及时调动救灾人员,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3、科学自救方法
①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

②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当遇到滑坡时,向两侧跑离滑坡体。

③洪涝: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④当遇到洪水,要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和泥坯房的屋顶。

⑤当遇到台风时,应及时躲避到房间,关闭门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极为低下
采猎为主,改造 环境能力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 引起物种灭绝, 主要环境问题 但对人类的威胁 并不严重
人地关系 适应、崇拜自然 认识肤浅
人地关系思想
古代人类对太阳的崇拜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
使清澈的渠水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解决当地生 产、生活用水缺乏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 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可能的负作用:如果在引水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会 对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如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缺乏 科学论证,可能会导致滑坡;如开凿渠道的碎石任意堆 放,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如开渠过程中破坏陡坡植 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还会使被引用河流的 水量减少,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论
可持续发展论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 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 长 期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 饮 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快死亡 。 用 被 •伦敦烟雾事件 :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 污 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 染 的 •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 水 达到400多人 。 而 •日本水俣病事件 患 病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小结: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古代பைடு நூலகம்地 关系思想
原始社 会时期 农业社 会时期 工业社 会时期 二战以后 被动适应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现代人地 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生产力 水平 人类 活动 主要环 境问题 人地 关系 人地关 系思想 开始萌芽,出现地理 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论和 因地制宜思想
有了较 人类对资源 出现各种 和环境开发 环境问题, 改造 大的发 利用的强度 主要是生 自然 展 与广度增大 态破坏
下列说法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 活动 主要环 境问题 人地 关系 有了极大提高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 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和高度
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严重 征服自然 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 系思想 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
教材P96页“探究活动” 题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 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
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
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 旗 渠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表 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是 “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现了当地人民坚韧 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会 不会对该县及其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活动
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 渠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 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 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 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 该县人民不畏艰辛,花了十余年的 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 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 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 改善。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2、二战以后(后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 活动 达到较高的水平
开始合理、适度、有效地 利用、改造自然,但有些 地区仍然以牺牲环境代价 获取经济效益。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 严重,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 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主要环 境问题
人地 关系 人地关 系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