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消走泄法用药规律如下

合集下载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1、温病 (略)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

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

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

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

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

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

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温病学题[1]

温病学题[1]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总结

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总结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省 级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2014A020212736): 广 东 省 中 医 药 局 省 名 中 医 师承 项 目专 项 经 费 (第 2批 )
2 分消 走泄 与湿 热 湿热 之邪 ,或 因非 时 之气 所诱 发 ,或 由饮 食 不节 所
致 。感受 非 时之 气者 ,常有雾 露雨 气 ,潮 湿地 气 ,若 邪着 皮 肤 、肌 肉 ,则 可 发为寒 热 、身 痛 、困重 等症 。若 由内而 生 者 ,诸 如平 素 嗜 食肥 甘 厚 味 、生冷 瓜 果 等 ,伤及 胃肠 运 化 功 能 ,则 易发 为 痞满 、呕 吐 、泻痢 等病 证 。湿热 之邪 存 在 黏 滞 重浊 ,易 阻滞 气 机 ;病情 缠 绵 难 愈 ;以脾 胃为 中心 ,易 弥漫 为患 等 特点 。湿热 久羁 ,津 液凝 滞 不 畅 ,可 结 为痰 饮 ,亦 可 酝酿瘀 血 。 由此 可 派生 出许 多 疑难 怪 病 ,如麻 木 、震 颤 、谵 妄 、癫痫 、积 聚 等 。清 代林 佩 琴 在 《类 证 治裁 》中论 及痰 饮 时说 “随气 升 降 ,遍 身 皆到 … … 变 化 百端 ,昔 人所 谓怪 病 多 属痰 ”。
中 网 分 类 号 :R249.8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745X(2018)06-1094—03 doi:10.3969 ̄.issn.1004-745X.2018.06.047
【摘要 】 介绍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 血管 疾病 的经验。邹旭教授学术思想传承 了国医大师邓铁 涛 “五 脏 相 关 理 论 ”. 同时 结 合 岭 南 病 患 发 病 特 点 ,强 调 心 血 管 疾 病 “痰 瘀 互 结 ”的特 点 ,治 疗 上 重 视 运 化 痰 湿 的 重 要 性 ,倡 导 “调 脾 护 心 ”,重 视 “运 脾 化 痰 ”方法 ,并 将 前 贤 叶天 氏“分 消 走 泄 ”治 则 广泛 应 用 于 临 床 诊 疗 。本 文 从 论 述 “分 消走 泄 ”涵 义 、临床 应 用 由起 初 为 针 对 湿 热 病 专 设 至后 世 拓 展 至 内伤 杂 病 以 及 邹 旭 教 授 将 其 运 用 于 治 疗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思 路 与 常 用 方剂 。 【关键 词 】 分 消 走 泄 名 医经 验 邹 旭

“分消走泄”法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

“分消走泄”法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
典型病例:
李某 ,男,5 2岁,初诊 。
主 诉 :右 胁 痛 3年 。
现病 史:3年 来右胁胀 闷疼痛 ,乏 力,纳可 ,尿 少
黄赤 ,大便 日 1 ,粘滞不爽, 1干 1苦 。 次 2 2
辅 助 检 查 : 乙 肝 五 项 : 小 三 阳 ,H VD B - NA : <
1 / ,肝功 ( ) 0I ml U 一 ,B超 :胆结石。
子 1g 5 ,白芍药 2 g 0 ,金钱草 3 g 0 ,丹参 3 g 0 ,厚朴 1g 0, 茯苓 1 g 0 ,五灵脂 1g 0 ,生蒲黄 1g 0 ,白梅 花 lg O ,黄芩
花、白芍药、 郁金等治疗 。 苦寒药物不宜多, 每次选用 1 ~ 2 即可,并与健脾补气 、宣畅气机药物相伍。因为慢性 个 肝病患者不同于一般常人 ,其病程较长,正气耗竭 日久, 邪气久恋不去,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 治疗时需要标本兼 顾,扶正祛邪 并举 。 健脾补气、扶正固本药物多选用红景 天、生黄芪、白术 、灵芝、太子参一类,补而不腻。宣畅 气机药物 多选用香橼、佛手 、玫瑰花 、白梅花、玳玳花之 类 ,轻清灵透 ,不伤气阴。宣上药物 多选用杏仁之属,畅 中药物多选用厚朴一类, 渗下药物多选用茯苓之流。 宣上、 畅中与渗下并用 ,同时给予健脾益气、宣畅气机 ,根据辨 证情况可酌加养 阴生津、活血化瘀之品。
望诊 :面 色黧黑 ,形体 消瘦 ,舌 暗苔 白有瘀 斑。 闻诊 :未闻异常 1气及体 气。 2
切诊 :脉 弦 滑 。
辨证分析 : 乙肝病毒 长期入侵体 内,湿热瘀毒 阻滞
于肝脏 ,导致肝 气郁 结,故右胁胀 闷疼痛 。肝 主藏血 , 血不养肝 ,故乏 力 ,口干 ,面色黧黑,形体 消瘦 。舌暗
◎ 懒 现D墩 D远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F ACC 代A NT C程 EO N I

刘景源“分消走泄”法杂病治验举隅

刘景源“分消走泄”法杂病治验举隅

刘景源“分消走泄”法杂病治验举隅姜晓维1张玉鑫2郑丰杰2指导:刘景源2(1.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43;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92114)通信作者:郑丰杰,E-mail:zhengfengjie@【关键词】刘景源;分消走泄;湿热证;辛开苦降;老中医经验DOI:10.16025/j.1674-1307.2020.09.027刘景源教授是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温病学家,对分消走泄法见解独到。

刘师认为,分消走泄法中的“消”与“泄”是指消除湿邪,使之泄出体外。

“分”字,则是指出祛湿之法并非一法,而是要因势利导,从不同途径给湿邪以出路;“走”字,是行走之意,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则湿走,即《叶香岩外感温热》第11条所云“具有流动之品可耳”。

可见,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1]。

刘师整理历代名家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方药特点并进行分类,总结其用药规律,提出:“分消走泄法是治疗三焦湿热病证的基本方法,先贤对其组方遣药虽各有心得,但总不外乎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三类药物合用以兼顾三焦,同时伍以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之品。

用之得法,湿热分消,脾运恢复,则三焦之气自然通畅而人即安和”[2]。

进而提出“分消走泄法”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同样适用于内伤湿热,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内伤杂病的机制,随证变法,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现总结典型验案如下。

1痛风患者,男,48岁,2019年7月8日初诊。

主诉: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加重1个月,血尿酸56μmol/L,曾口服别嘌醇片、布洛芬等治疗,效果不佳。

刻下症见: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足踝部疼痛局部红肿,舌胖大质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

证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治以健脾除湿、分消走泄。

分消走泄治疗法应用于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分消走泄治疗法应用于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c nr l ru P < 0o )Co cu i n E i iaino ah gn ru hp raina dduei t ame t o ie i o to o pf g .1. n l so l n t f toe st o g ug t n i s r t n mbn dw t m o p h o r s e c h
di es si t eat e phr t c pa i ur i n r m ntofne o i t ent s
Z HAO Ba s n o he g De a t n f t n e k T a i o a i e e Me ii e Ho p t l f ih n C t, a s a 3 3 0 C i a pr me t o eBr a , r dt n l oS i Ch n s d c n s i s a i B ih n 1 4 0 , h n a o Ba y
J n a y t c mb r 2 0 we e r n o y d v d d i t wo g o p , e te t n r u sg v n e i n t n o a h g n a u r o De e e 01 r a d ml i i e n o t r u st r a me tg o p wa ie l h mi a i fp t o e s o
[ s r c ] j c i eT vsi t e l ia ef ayo l n t no ah gn ru hp rai n irss nte Ab ta t Ob e tv oi et aet i c l f cc f i ai f to e s ho g ug t na dduei i n g h cn i e mi o p t o h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五)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五)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B型题A、温邪犯表,肺卫失宣B、邪热壅肺,肺气闭郁C、邪入气分,热炽津伤D、热盛动血,心神被扰E、热灼营阴,心神被扰157、卫分证的主要病机是:A158、气分证的主要病机是:C159、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是:EA、发病急骤B、性质属热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D、病位有别E、传变迅速160、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C161、温病有别于伤寒是其:BA、寒热往来B、身热不扬C、夜热早凉D、持续性低热E、日晡潮热162、热郁少阳,枢机不利的热型A163、余邪伏于阴分的热型是:C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天花粉、麦冬C、银翘教加马勃、玄参D、银翘散加杏仁E、银翘散加黄芩、石膏164、风温“邪袭肺卫”兼肺气闭郁,咳嗽较甚者,宜用:D165、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166、风温“邪袭肺卫”兼及咽喉肿痛较重者,宜用:CA、藿朴夏苓汤B、王氏清暑益气汤C、新加香薷饮D、雷氏芳香化浊法E、银翘散加藿香、郁金167、身热息高,心烦尿黄,肢倦神疲;口渴汗多,脉虚无力。

方用:B168、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方用:DA、邪入气分,热炽津伤B、阳明热盛,熏蒸于外C、热邪久留,肾阴耗损D、热邪壅肺,肺气闭郁E、湿热困脾,气机郁阻169、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其病机是:B170、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脉虚神倦,其病机是:C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天花粉C、银翘散加马勃、玄参D、银翘散加杏仁E、银翘散加生地、麦冬171、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172、风温“邪袭肺卫”兼营热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AA、栀子豉汤B、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C、黄连阿胶汤D、导赤清心汤E、栀子豉汤加花粉173、身热心烦,口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B174、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CA、藿朴夏苓汤B、藿香正气散C、新加香薷饮D、雷氏芳香化浊法E、银翘散加藿香、郁金175、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舌苔薄腻,方用:C176、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方用:DA、燥热内结,腑实阴伤B、肺不布津,肠燥失润C、燥热灼伤肺胃阴液D、肺经燥热,化火伤阴E、燥热上干,清窍受扰177、咳嗽不爽,痰多难咯,胸腹胀满,便秘的主要病机是:B178、便秘腹胀,身热,口干唇燥,或时有昏谵,苔黑而干的主要病机是:AA.辛凉甘润宣肺B.清肺润燥、益气养阴C.清肺攻下泄热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E、益气养阴润肺179、五仁橘皮汤的主要功效是:D180、清燥救肺汤的主要功效是:EA、口大渴B、口干反不甚渴饮C、口微渴D、口苦而渴E、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181、温病兼挟痰饮或湿邪不化,气不布津的口渴表现是:E182、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被灼的口渴表现是:BA、津亏肠燥B、热结津伤C、腑气不降D、阴血不足E、脾胃虚弱183、痰热结胸证见大便不下的病机是:C184、痰热喘秘证见大便秘结的病机是:BA、连翘、银花、竹叶B、黄连、竹叶、陈皮C、藿香、蔻仁、菖蒲D、藿香、半夏、茵陈E、厚朴、半夏,陈皮185、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A186、甘露消毒丹中芳香化浊的药物是:CA、身热烦躁,消渴不已B、灼热烦渴,尿赤苔黄C、灼热躁扰,四肢抽搐D、灼热烦躁,夜寐不安E、灼热躁扰,斑疹吐衄187、暑伤心肾的主要见证是:A188、暑入血分的主要见证是:EA、疏利透达B、芳香宣化C、燥湿泄热D、透汗解表E、利湿通阳189、湿温邪遏卫气的治法是:B190、湿温邪在膜原的治法是:AA、牛黄承气汤B、宣白承气汤C、增液承气汤D、新加黄龙汤E、导赤承气汤191、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宜选用:E192、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沉数实,宜选用:A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天花粉C、银翘教加马勃、玄参D、银翘散加杏仁E、银翘散加生地、麦冬193、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B194、风温“邪袭肺卫”兼营热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A195、风温“邪袭肺卫”咽喉肿痛明显者,宜用:CA、加减复脉汤B、三甲复脉汤C、三甲散D、青蒿鳖甲汤E、连梅汤196、暑温,余邪未尽,痰瘀滞络的治疗处方是:C197、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留,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的治疗处方是:EA.“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温病学填空名解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X对温病学开展的奉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X〞的说法。

2.温病学开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开展历史,概括起来:源于-,开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医治上强调-〔五〕填空题1.立新法,制新方2.薛生白,王孟英3.内经,伤寒论4.湿温,热病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开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又称戾气,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五〕填空题1.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开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依据发病的早迟和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和-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依据发病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和-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天行:指流行,也叫时气、时行。

4.新感温病:感受当令之罪,感而即发的温病。

分消走泄法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分消走泄法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 以化 湿清 热 为 总 的原 则 , 用 “ 消 走泄 ” 应 分 法可
里 分 消法 、 上下 分 消法 、 三焦 分 消法 、 脏腑 分 消法 等 。
凡 从人 体 内不 同部 位 同时祛 邪 的方法 ,就 可认 为是 分 消之 法 。二 是病 邪分 消 之法 , 如风 热 两分 法 。 热 湿
E 中医药 2 1 京 0 0年 1 O月 第 2 9卷 第 1 O期
Bi e
C ieeMe i n .eoe .0 0 V 12 .o1 hn s dc eO tbr2 1 . o. 9N .0 i
分 消走泄法在 肾病 治疗 中的应用
刘 文军 指 导 : 薛伯 寿
【 摘要 】 目的 探讨分消走泄法在 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 方法 复习文献 , 结合I 肾病治疗经验 , 临床 探讨分消走泄法在肾病中
除 、 散 。分消 指将 病 邪分 部 消解 , 消 或分 开 消散 的方 法 。 体而 言 , 具 分消 之法 包括 2方 面 。一是 部位 分 消
法, 目前 临 床 中 常用 的 主要 有 前 后( 便 ) 消 法 、 二 分 表
认为 湿热 郁滞 是 肾病 的 主要 病 机 ,肾病 湿 热证 不再 视为 标证 、 夹杂 证 , 而列 为 主要证 型之一 。但 肾病 中 湿热 之邪 如何 去 除 , 临 床 的重要 问题 。 是 湿热 病症 的
湿 病 。 如 麻黄 加 术 汤 、 杏 苡 甘 汤 、 黄 连翘 赤 小 方 麻 麻 豆 汤 等 , 中的方 药 配 伍 蕴 含 了分 消走 泄 配伍 方 法 其 的雏形 ; 创立 小 柴 胡 汤 作 为 和解 少 阳半表 半 里 的 并
案 中指 出 : 当先 以芳 香醒 神 , “ 淡渗 宣窍 。 秽湿 浊 惮

温病学

温病学

条文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叶天士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探讨

叶天士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探讨

D p r vl W N uy(h n i C H si lT iun 00 1 C ia e at i A G Y —iS a x T M o t ,aya ,30 2,hn ) E s pa
Ab t a t Dip ri g a d ei n tn o d s ha g rd p r v l s t e man prn il ie te t g h mi — s r c : s e sn n lmi a i g t ic r e o e a te is i h i i cp e wh l r ai u d n
h a d s a e mi - e t s u so i tn b E T a - i ip ri g e t ie s si Hu d h a c s in wr e y Y i n s . s e sn me n p n n p e n r ie , h e — n Di t h D a so e i g u p re eg z r c e r i g mi d e e e gz ra d la i g lwe n r i r o ce r a n s v l u el h f t g n r l e d n y S s n d l n r ie n e k n o re e g z la mp e se i o ti t g t s e e a n e c Oa e t d n h i o i t t n a e y n . i n t g o u c g a g El mi ai me n k n h a n s vlmo e a o tS s t l n t t i s , s g t e n a sma i g t e d mp e s e i v b u O a o e i ae i,d e t u i h mi n h r a fp o t gq ic lt n t e v a n s , n n lc e e i u hn b u a n s v l o g u . eb lo r mo i icr u ai o r mo e d mp e s a d u b o k n d q s i g a o t mp e se i t o o t n o p d Hu d h a i a e f n tk p e n a d so c s c n r . p e n a d so c a e t e r lt n hp o o i mi — e t s s so t a e s le n tma h a e t S le n tma h h v h eai s i f mb - d e e e o c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试论“分消走泄”法在岭南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试论“分消走泄”法在岭南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学 术 探 讨

试 论 “ 消 走 泄 ” 在 岭 南 湿 热 证 治疗 中 的应 用 分 法
黄 坚 红
( 州 市 中医医 院神 经 内科 , 东 广 州 5 0 3 ) 广 广 1 10
关 键 词 : 热 证 /中 医 药 疗 法 湿 分 消走 泄
2 湿 热 证 的 病 变 特 点
阳明 胃为水 谷之 海 , 阴脾 为 湿 土 之脏 , 太 同气 相 求 , 故 湿热 证 的病变 中心 在 中焦脾 胃。同 时 胃为 阳土 主
燥 , 为 阴土主 湿 , 湿热 之 邪 侵 入 中焦 , 病机 又 脾 故 其
因人 体 中气 之强 弱 而 异 , 中气 实 者 , 多 在 胃, 病 表现 为 热重 于湿 ; 中气 虚者 , 多在脾 , 现为 湿重 于热 。 病 表 其转 归 正如 《 热 病 篇 》 湿 所论 述 : 中气 实 则病 在 阳 “ 明, 中气 虚则 病在 太 阴” 。
区 , 地低 洼 , 露 时 降 , 至 春 夏 二令 , 土 雨 一 赤帝 司权 , 热 力蒸 动水湿 , 其潮 气上 腾 , 则空 气 中常含 有 多量之 水蒸 气 , 在 其 中 , 入 为 病 , 成 湿 热 , 温 。 人 吸 即 湿 ” 阐明 了岭南 的地 理气 候 特 点 易 于 导致 湿 热 证 发 生 。 从饮 食生 活 习 惯 上 看 , 代 人 饮 食 不 节 , 食 膏 粱 现 嗜 厚味 , 或酗 酒过 度 , 伤脾 胃 , 湿 热 内生 ; 易 使 同时 岭南 人 多贪凉 饮 冷 , 食 生 冷 瓜 果 、 食 鱼 虾 等 阴 柔 多 喜 多 湿之 品 , 伤及 脾 胃 。 正是 由于 外 感 湿 热 之 邪 , 易 机体 又呈 脾 虚湿 盛 , 湿 与 内湿 同 气 相 求 , 外 两湿 相

温病学题

温病学题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附录祛湿法的组方遣药规律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附录祛湿法的组方遣药规律
“分消走泄”法
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
附祛湿法的组方遣药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
分消走泄法,是治疗湿热病的常 用方法,自清代叶天士以降,后世医 学家在临床中多有发挥,至今仍有效 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谨就个人体 会,对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 临床应用剖析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同 探讨研究。
一、叶天士关于和解表里法与
郁实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 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 清热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 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 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 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 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 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 而和者乎?
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 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 乙癸同源而治矣。”按罗氏之论,温 胆汤之主治证的临床表现有:虚烦惊 悸,热呕吐苦,痰气上逆。其病机是: 胆热内扰,加之脾胃湿热内蕴,土壅 木郁,则足少阳甲木之气不得升,进 而影响手少阳三焦,以致手足少阳同 病,气机升降出 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使湿邪从表而出, 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功能使水道通调, 湿邪下行而入膀胱;治中焦应辛开苦 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 使湿邪从小便而驱。分消走泄的“走” 字,是行走之意,指用行气之品宣通 气机,使气行则湿走,就是叶氏在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1条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 升,分三服。” 孙氏在书中明确指出病在“足少 阳经也”,以此方主治“胆虚寒”证。 但是,其证其方以胆虚寒立论似颇为 费解,所以后世医学家对此方的运用 颇有发挥。宋代陈言(无择) 在其所 著
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孙氏原方 有所改动,仍然名为温胆汤,其方剂组 成是: 半夏 竹茹 枳实面炒,各二两 陈皮三 两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一两半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 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陈氏之方在孙氏原方基础上加茯苓、 大枣而减生姜之量,遂为后世所常用。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
• 清泄少阳法偏于清泄胆经郁热,较之分消走泄、开
达膜原法清热力较强,只适于胆经热郁而兼夹痰湿 者,不适应里热炽盛证。
• 分消走泄法着重宣展三焦气机,泄化痰浊。 • 开达膜原法旨在疏利透达膜原秽浊之邪。
•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其性偏温燥,其作用偏于疏化
痰湿秽浊,故只能用至痰湿分消、湿开热透,即当转手 清化,否则过投温燥,助热化火,劫夺阴津。
理解
轻清是怎样发挥透泄、宣畅
作用的?
(1)证候病机决定用药宜轻清: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身热,胸膈满闷,心烦懊憹, 口微渴,舌苔薄黄欠润。
病位在上焦 ——用药宜轻 邪气为热邪 ——药性宜凉
气分热郁(热不甚,伤津不显) 病位在胸膈
温邪初入气分 热郁胸膈
(2)轻清之品能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轻而扬之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以辛散轻扬之剂,疏泄腠理,祛除表邪,解除表证 的治法。
风热 疏风泄热
表证
燥热 湿热
疏表润燥 疏表化湿
外寒里暑 透表清暑
(1)疏风泄热法(辛凉解表法)
涵义:辛散凉泄卫表风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肺卫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风热郁卫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葱白、生甘草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2、轻清宣气治法运用的关键是什么? 用药质地轻,性宜凉而不宜过寒,主要针对邪
气初入气分之证。
(2)辛寒清气法
以辛透阳寒明泄之热品盛大清阳明气分邪热的治法。
辛——辛透 达热出表
• 清热泄火法用于热盛或热邪化火,是一种内郁

丛慧芳分消走泄法治疗更年期脾虚湿热证经验

丛慧芳分消走泄法治疗更年期脾虚湿热证经验

丛慧芳分消走泄法治疗更年期脾虚湿热证经验
高强;张天婵;丛慧芳(指导)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22(35)5
【摘要】通过1则典型病例探讨丛慧芳分消走泄法治疗更年期脾虚湿热证的经验,丛慧芳认为经断前后诸证以肾虚为本,而肾中阴阳失衡每易波及其他脏腑,形成“一脏之病,多脏受累”的病理特点;其中虽以肾虚水不涵木,肝郁症状居多,然而亦有因肾虚水不涵木,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湿邪停滞,郁而化热,导致脾虚湿热证者,故治疗时应随证变法,确定标本先后之序,方能加快疾病之痊愈,减轻患者之痛苦。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高强;张天婵;丛慧芳(指导)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8
【相关文献】
1.邹旭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总结
2.李兰教授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临证经验
3.王有鹏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寒地儿科儿童湿热型疾病的经验探析
4.王有鹏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经验
5.刘光珍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药规律如下:
等均有专篇论述,本文仅能陈其大概,未能一一曲尽。

分消走泄法常用药物的分类
笔者收集整理历代名家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名方中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出其一般用药规律,概括介绍如下。

⒈辛温宣透,芳香化湿药
此类药物可简称为辛宣芳化药,即以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宣畅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邪从表解,适用于湿热偏重于上焦者。

常用药物有:藿香、白芷、苏叶、香薷等。

青蒿、杏仁虽非辛温之品,但其有透邪、宣肺之功,亦可归入此类。

⒉辛温开郁,苦降燥湿药
此类药物可简称为辛开苦降药,即以辛温药物与苦温、苦寒之品相伍,辛开苦降,燥化湿邪,适用于湿热偏重于中焦者。

常用的辛、苦温药物有: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陈皮、厚朴、大腹皮、白术等。

这些药物中,有的属于辛温,有的属于苦温,有的辛味与苦味兼而有之。

常用的苦寒药物有:黄芩、黄连、栀子等。

因中焦湿热病证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别,故临床中要视其湿与热之轻重,斟酌选取药物。

湿重于热者,应取辛温与苦温之品,辛开苦降,开郁燥湿,湿去则热不独存。

治疗这类证候切勿早用寒凉,防其冰伏湿邪。

湿热并重者,应辛温、苦温、苦寒并用,取其辛开苦降,燥湿清热。

此类证候虽湿与热并重,但应考虑无形之热易清而粘腻之湿难除,组方时仍应以辛苦温类药物为主而酌用苦寒。

热重于湿者,可重用苦寒,甚者辛寒之石膏、咸寒之寒水石亦可加入。

⒊淡渗利湿药
此类药物可简称为利尿药,即以淡渗利湿之品通利小便,使湿邪下趋,从小便而解,适用于湿热偏重于下焦者。

常用药物有:滑石、通草、猪苓、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等。

此类药物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又兼有从湿中泄热之功,若热邪偏重者,则应再加入苦寒清利之品,以增其泄热之力,常用药物有:木通、栀子等。

湿热病的病变部位虽有偏于上、中、下三焦某一部位之别,但因其气氤氲,一般来说多呈弥漫三焦之势,故治疗应以其中心部位为主而又兼顾三焦,即上述三法并用,以使湿热邪气分道而消。

⒋健脾醒胃药
脾主运化水湿,而湿邪又易困脾,在湿热病中,往往呈湿盛脾困之态,故治疗湿热病之组方中,健脾之药必不可少。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薏苡仁、白术等。

这些药物,既有健脾作用,又是祛湿之品,故临床使用率最高。

脾胃互为表里,二者升降相因,脾困不升则每易导致胃呆失降,若湿热病中出现胃呆脘闷症状,可酌加醒胃消导之品,常用的药物有: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等。

⒌理气行滞药
湿邪粘浊,最易阻滞三焦气机,故治湿不用理气行滞之品,非其治也。

常用的理气行滞药物有:厚朴、枳实、大腹皮、苏梗、藿香梗、郁金等。

总之,分消走泄法是治疗三焦湿热病证的基本方法,先贤对其组方遣药虽各有心得,但总不外乎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
湿三类药物合用以兼顾三焦,同时伍以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之品。

用之得法,湿热分消,脾运恢复,则三焦之气自然通畅而人即安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