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
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医方中辨治脾胃病药对探析
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医方中辨治脾胃病药对探析李廷保I,,杨鹏斐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2776;2.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2776摘要: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中医临床内科专著,所载方剂61首,涉及中药69对。
蕴含很多治疗脾胃病常用对药,包括缓急滋阴药对、理气止呕药对、补益气血药对、温热苦寒药对、清胃止吐药对、健脾渗湿药对。
这些药对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调理气机,消导助运,消胀止泻的功效,临床治疗厌食、腹泻、食滞发热、脾虚疳积、呕吐、泄泻、脘腹痛、积滞等脾胃病具有一定疗效,并且传承了唐代以前辨治脾胃疾病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文献引用:李廷保,杨鹏斐.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医方中辨治脾胃病药对探析[/.中医学报,2220,35(10):2297-20222关键词:脾胃病;药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DOS16.I6368/j.issn4674-8999.262646.469中图分类号:R28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74-8999(2222)10-2297-04Exploration and Analysit ol Dreg Pair:foe Differentiating and Trerting Spleen andStomcch Diserset in Fu Xing Jue Zangfu Yong Yao Fa Yao in DunhuangLI TingUao^fANG Pen/ei Ia1.Gansp Universita of Chinese MePicine,Lanzhou Gans/China732776;2.The Key LaCo/to/of DunhuangMePicine ang Translation of Minist/of EUucation,Lanzhou Gansp China732776Abstraci:Fu Xing Jue Zangfu Yong Yao Fa Yao,which has been collecte"ang store"in the Thon s ang BuUdha Caves of Duu-huang,is a TCM clinicat interaat mePicine monog/ph.It contains91prescriptions ang69U/cs pairs of Chinese meficices.There are a lot of commonty use"meficicos for treating Spleen ang Stomach Uiseases:incluUing meficicos for relieving spasm ang conris-hing Yin,meficicvs tf repulating Qt ang anti-vomiting,me"icicos for renlenisPing Qt anU bloop,me"icicos of warming anU coo/ ing,me"icicos for clearing Stomach ang antiemetics,meficicvs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ang Dampness.These mePicine pairs have the e/ects of inviaorating Spleen ang replenisPing Qt.reUucina the aLverse Qt of Stomach,/gulating Qt mechanism,swelling ang refucing Uiarrhea.In clinic,alt of them can be use"to treat aco/xia,2iachea,to/stagnation,feves,spleen UeUciefv ca,malnutrition,3omiting,Uiarraea,aLUominat pain,1tagcation as welt as othy Spleen anU Stomach Uiseases.They can achieve certain ch/tive e/ects:by inheriting the clinicat experience of treating Spleen ang Stomach Uisease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ang has important mvUicat value.Reference citation:LI Tingbao, YANG Pengffi.Exploration ang Analysis of D/u Pairs for0)X6/11/80—ang Treating Spleen ang Stomach Diseases in Fu Xing Jue Zangfu Yong Yan Fa Yan in Dunhuang[J].Acta Chinese MePicine,2222,35(10):2297-2106. Keyword::Spleen ang Stomach Uisease;p/n paig Fu Xing Jue Zangfu Yong Yan Fa Yan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藏于敦煌千佛*基金项目: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DHYX18-42);甘肃中医药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ZQ2017-17)洞的中医学卷宗,共载有91首方剂,涉及66味中药J-I]”其中多有两味中药依据《神农本草经》的七情理论的配伍准则[2],进行相互配伍组合,组成了临床辨治呕吐、泄泻、疳病、厌食、积滞、脘腹痛等脾胃病常用对药[5-15],积累了唐代以前医学前辈临-2097•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与智慧。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录如左:点眼以通肝气:治跌仆,[既月]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方: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
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
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⑨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火上炙焦,如指大一枚,次加细辛等量之。
着舌而通心气: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顷刻可杀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⑩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看其人指,爪青者是。
硝石(五钱匕)雄黄(一钱匕)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内散一匕,顿服,少顷当大吐则瘥。
(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熨耳以通肾气:治梦魇不寤。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寤也。
(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
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
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立愈)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由张大昌公之于世。
据王氏[1]考证该书大致成于南北朝末期至五代间,为后世辑录陶弘景之说而成。
书中保存了部分《桐君药录》和《汤液经法》的内容,是研究古代方药理论的重要古籍。
《法要》书后有附图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此图并不为学者所重视,从1989年至2005年10月仅有两篇有关此图的文章。
本文将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此图的含义。
方法附图中包含了组方的原理,因此分析原书中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和方药的组合规律即可部分反推出附图的含义。
根据《敦煌古医籍考释》[2],原始资料整理如下:1,有关组方理论的原文2,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3,五脏大小补泻方表和二十五味药表表1 五脏泻方表方名泻泻补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大泻心汤黄连黄芩芍药干姜甘草大黄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大泻脾汤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小泻肾汤茯苓甘草黄芩大泻肾汤茯苓。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沙丘沙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沙丘沙《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自1988年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转载以来,引起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幸趣,屡有转载。
此卷子曾在太老师张大昌先生家秘传三世,我虽不敏,毕竟有近水楼台之便,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辅行决》问世的意义据马氏所载《辅行决》,可分为两部分,从卷首至阴阳二十五味药,为第一部分;二旦、四神及神仙救急方,为第二部分。
应说明的是,马氏所载《辅行决》是王雪苔先生1974年访问太老师时,因原卷毁于文革,据抄本及太老师的背诵录音整理而成。
由于种种原因,漏掉了金石药部分,此事引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注意,和我们一起,对《辅行决》正在进行重新整理,不久,大家就会见到这部分内容。
根据它在太老师60年代的亲笔秒本位置,紧接阴阳二十五味药之后,当为第二部分。
那么二旦、四神等就只能算第三部分了。
现分述于后。
(一)、第一部分的意义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
《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
如:“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
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
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
正如陶氏自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
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
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
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1588•光明中医 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 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经典温课】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王玺李培润摘要:《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于难,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 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偃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该书与《伤寒论》渊源颇深,对其解读一 直是国内外中医界一大难题。
此文从《辅行诀》辨病用药体系,汤液经法图,该书作者考及“伤寒、金匮”4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分析, 为认识和了解这一医籍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辅行诀》;《伤寒论》;《汤液经法》图;张仲景;陶弘景;敦煌遗书d o 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10.015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10-1588~04Analysis of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W A N G X iLI P e i r u n(O rthopedics D epartm ent, Ningxi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 C hina)A bstract :The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but later was transferredto another place by a Taoist priest named Wang Y uanlu, the Cave keeper, spared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plundering by French missionary Paul Pelliot Dunhuang in 1908. Later it was purchased by Mr. Zhang Dainan who came from W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t a high price, and later passed on to his son, Zhang Z hayun, and grandson, Zhang Dachang. 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 isease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CM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TCM fiel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medical book from four aspects of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 actic, The Tangyejing m etho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Golden Cabinet.Key words : Fu Xing Tactic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Tangye Jingfa m ap ; Zhang zhongjing ; Tao Hongjing ;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方剂构成及汤液经法图义理深奥,外界亦有质疑该书 真伪的言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上)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上)展开全文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阴阳交替,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无闻居士又言: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目录:1、卷首语]2、卷一绪论3、卷二破解《汤液经法图》4、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⑴、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⑵、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⑶、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⑷、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5、卷四《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6、卷五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⑴、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⑵、《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第二7、卷六从《汤液经法图》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论治原则8、卷七附录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9、卷八附录二《神农本草经》药物五行属性归类10、卷后附言卷一绪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行世以来,曾在中国乃至全球中(汉)医药界引起轰动,但对其研究者至今仍为数不多,特别是在现时,急功近利者多,而静心究学者少;明知其书甚为宝贵,而由于时人对古文医籍之文理难明,惧而拒之,此状可叹也吾得婺州双溪无间居士传授《商周乾坤图》后,浸身心于是图中,得益匪浅。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概况与医方释要
而且颇 具 临床实 用性 。今 以《 煌古 医籍 考释 》 敦 师 。中华 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 员。主要从事 敦煌 学 、 中 值 , 乙本 互勘 而厘定 , 中 甲本 为 底 本 , 其 乙本 补 医学及魏晋南北隋唐史研究 ; 临床擅长 内、 、 妇 儿科。发表学 术 中 的 甲本 、 敦 简 辑 论文 7 0余篇 , 代表著作有《 实用 敦煌 医学汇讲 》 《 、 敦煌 佛儒道 人缺 文 。并 参 考 《 煌 医 药 文 献 辑 校 》( 称 《
※基 金项 目 甘肃 省中医药科研项 目( o20 0 ) N :06 7 作者简介
方 、 劳损 病 方 、 救诸 大小 二 旦 汤 、 大小 六 神 汤 、 卒 死 救
不 李应存 , , 煌学 博士 , 教授 , 男 敦 副 硕士 研究 生导 中恶开 窍 方 等 的主 治及 配 伍 , 仅 有 很 高 的 学 术 价
中医药通报 - 古籍研究
方 乃 引用 陶 弘景 语 , 且 有 “ 居 日 ” “ 云 ” “ 并 隐 、陶 、 陶 论治 总则 ; ②五 脏病 证文 并方 ( 4首 ) ③ 救 诸 病误 治 2 ;
1 《 辅行诀脏 腑用 药法要》的被 毁及 今 的嫡孙 8 高龄 的张 大 昌中 医师 , 张大 昌 回忆 , 0岁 据 此 抄 本 书是 写在 “ 子 ” 的 , 丝 织 品。 卷 子 长 约 一 丈二 绫 上 即
《 行诀 脏 腑用 药 法 要 》 编 号 , 代 未 见 著 录 , 三 , 辅 无 历 高尺许 。卷 首有 三 皇 像 , 三 皇像 四周 为二 十八 在 原 卷子 藏于 敦煌藏 经 洞 。 系河 北 威 县 的 张俚 ( a 南 宿 和朱雀 、 w) 玄武 、 青龙 、 白虎 四神 象 。具体 流 传 过程 在 先 生在 民 国初 年从 敦 煌 莫 高 窟 藏 经 洞 发 现 者 王 圆 篆 《 敦煌 古 医籍 考 释 》 、 敦 煌 医药 文 献 辑 校 》 、 敦 H 《 《 手 中购得 , 惜原 卷子 文 革 期 间被 毁 。17 9 4年 , 由河 北 煌 石 窟秘 藏 医 方 》 中 均 有 详 细 的记 载 。另 外 笔 者 威县 张大 昌 ( 为 靖 ) 生 , “ 脚 医生 ”的名 义 将 2 0 字 先 以 赤 0 6年 8月 1 3目在 山东威海 召开 的 中华 中 医药学会 本书抄 本 寄赠给 中 国中 医研究 院 的。初 未 引起 重 视 , 第 九届 中 医医 史 文献 学 术 会 议 上 有 幸 遇 到 王 淑 民研 后 此 件转 交 给 马继 兴 先 生 , 此 同 时 , 国 中 医研 究 究 员 , 十分 热 情 地 向笔 者 讲 述 了有 关 19 与 中 她 9 1年去 河 院 的王 雪 苔也 对 此 书 寄 予 了很 大 重 视 。并 专 门就 此 北 威县 采 访 张 大 昌 老 先 生 的 情 形 , 后 受 益 颇 多。 听 直 接去威 县 张大 昌先生处 作 了详细 调 查 , 并进 一 步 获 《 敦煌 古 医籍考 释 》 中将 张 大 昌 的弟 子 之 间转 抄 者 定 见保 存于 其弟 子处 的 另一 抄 本 , 本 题 “ 阳 隐 居 陶 甲本 , 抄 华 将张 大 昌追 忆 而成者 定 为 乙本 。该 书 内容基 本 弘景 撰 ” 9 1 8月 , 。19 年 中国 中医研究 院 的王 淑民 、 陶 完 整 , 中主 要 以 五脏 为 中心 , 述 疾 病 的 临床 表 现 书 论 广正二 位 专 家 为 了进 一 步 考 察 《 行 诀 脏 腑 用 药 法 与治 疗方 法 , 别是 其 中五 脏病 证 方 、 辅 特 救诸 病 误 治 泻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此书从多个方面和多方考证,此书绝非陶弘景所撰。
其二此书是否为敦煌文献都存疑。
其三,此书为伪书的可能性很大。
注释[编辑]
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序:“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
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尔。
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__隐居的___撰写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
他认为,想要长寿,首先要治愈身体的疾病。
不论是旧病还是新病,都可以依据五脏补泻的方法来服用药物,以达到平衡五脏气血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修行内视之道。
如果不这样做,五脏就会失去平衡,真正的修行也就难以进行。
虽然服用药物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是初学者的重要课程。
对于各种杂病,服用药物后可能会出现汗出或呕吐等不适症状。
这时,应该立即服用补药来补充体内失去的精气,否则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身体状况恶化,甚至生死交替。
因此,___详细列出了五脏虚实证候的鉴别方法,以便于正确诊断和治疗。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两侧胁下疼痛,痛处会向下延伸到小腹。
如果是肝气虚弱,则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听力下降、心情低落等症状。
如果肝气逆乱,则可能会导致耳聋、颊部肿胀等问题。
治疗肝病时,可以选用厥阴、少阳血脉的药物来调理。
如果肝脏受邪气侵袭,则会出现两侧胁下疼痛的症状。
如果是由于体内寒气或者血液淤滞引起的,则可能会出现便秘、月经不调等问题。
治疗时,可以采用行间引胁下、温中补气的方法,同时使用青脉药物来消除便秘。
___认为,肝脏主要负责身体的代谢和散发功能。
因此,治疗肝病时应该使用一些辛味或酸味的药物来进行补益。
如果出现肝气急剧上升的情况,可以使用甘味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小泻肝汤适用于治疗肝实引起的疼痛,痛处位于两侧胁下,同时伴有干呕的症状。
该方剂的成分包括枳实、芍药和生姜等,煮成浓汤后饮用即可。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则需要再次服用该方剂。
大泻肝汤适用于治疗头痛、目赤、易怒、胁下胀满并疼痛的症状。
该方剂的成分包括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和生姜等,煮成浓汤后饮用即可。
小补肝汤适用于治疗心中恐疑、梦多、气上冲心、出汗、头晕等症状。
该方剂的成分包括桂枝、干姜、五味子、枣等,煮成浓汤后饮用即可。
如果症状加重,则可以加入一些桂枝或细辛等药物。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书中出现“一方作薯蓣”。考“薯蓣”,即今天的 山药,唐代中期以前原名薯蓣。《本草纲目》 “薯 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 。据此 《法要》成书的下限当上推到唐代宗时期。
其三:方名已改尚在叙文中留有旧名者
所以《法要》为托名之作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那就剩一种可能:《法要》是别人整理陶弘景的书 稿而成。
陶弘景的弟子可能性最大。
陶弘景是当时的道家名流,有很多弟子。陶弘景在 茅山顶上建造一座三层楼阁,中间层就是专为弟子 居住的。虽然历代关于陶弘景的著作目录里没有找 到《法要》,但在《南史·陶弘景传》中就说“弘景 有撰而未讫作品十部,唯弟子得之。”
其四:大昌没有伪造的动机。在70年代,就算伪造 了一本书献上去顶多是个感谢信。没有经济效益。 况且大昌献抄本时都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可见他不 为名利。
其五:大昌没有伪造的能力。因为书中有很些冷僻 的学术内容,不可能出于伪作者之手。比如金石药 物的服用等,卷子内容,著作的风格、医药技术特 点、遣词造句的习惯符合南北朝、隋唐时代特征, 道教思想也与陶弘景相近。
一、《法要》的流传经过和版本
雪苔一访大昌
王子旭抄本
雪苔二访大昌
1991王淑民访大昌
75转抄本 74追记本 91年乙本 91年丙本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7年钱超尘访广宗
64甲辰本 65范志良抄本 76衣之镖抄本
刘世忠抄本 王云廷抄本
75年中研院打印本 88敦煌古医籍考释 98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99敦煌石窟秘藏医书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所以《法要》应当是陶弘景所辑但未定稿的著作, 是其弟子整理师傅的书稿,加上师傅平时的教诲而
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探究
第22卷 第3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l22 No3 2003年6月 JOURNAL OF ANHU I TCM COLL EGE J un2003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究张永文,郭郡浩,蔡 辉(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南京 210002) 摘要: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
其中所载条文更为合理,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
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关键词: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内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3)03-0003-0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简称《法要》)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中记载着大量久已失传的中医古籍内容,如《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书中所载的内容在历代均无流传、无记载、无刊行,故实非后人妄纂附凤之作。
《法要》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实非陶弘景本人所作,乃后人集其说而成,为尊陶弘景而托其名,成书年代大约在陶弘景之后至隋唐之间。
晋以前之道书、兵书、方使书等技艺类书多以“诀”命名,示其言简意赅。
《法要》中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及《汤液经法》的内容,并且对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有较多的记载,故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兹参阅《法要》,对于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探讨。
1 五脏苦欲补泻之配方原则《法要》中的五脏苦欲补泻原则,与宋·林亿校本《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简称林亿校本)中的条文有一定的差异,经过对比分析,认为《法要》中引用的《内经》原文五味配五脏,条理清晰,合乎医理;而林亿校本中的五脏补泻原则,其文或有重复,或有晦涩难解之处。
兹将两书中的相关条文分列于下,以供对比。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急方析义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妙用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充分论证人体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是中医药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既月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
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螫泪大出则愈。
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一、首先认识眼与肝的关系,即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二、肝主筋,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所以点眼以通肝气,缘于肝开窍于目之理,又肝主筋,所以点眼通畅肝气,即可治疗跌仆,既月腰挫闪,不可欠伸、转动,其机理为气血滞涩,经络不畅,不通则痛。
矾石味酸涩,性寒,归肺、肝、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曰:“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而这里点眼在于通调疏泄肝气,活血化瘀,通畅经络,疏达筋膜关节。
其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病生在左边可以通过调理右边来取效,病属于阳,可以着重治阴而获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
所以经文点目大眦,肝与胆相表里,胆者,足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而终至目锐眦,故点此以通肝气也。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
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
鼻的嗅觉功能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辅行诀》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土亢太过,水受制矣,水之子木,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脾实则腹满,飧泄(太阴之气为湿,湿盛则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虚不能灌溉四旁,则不能主四肢运动;五脏皆赖脾土生养,脾气不能散精,则五脏失其安和)。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阳虚湿盛,不能运化,清气下陷也);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湿不能济燥,燥气独行,宗筋不润,故筋瘛脚痛,足痿不收)。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寒湿凝滞也);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湿不济燥,壮火逆升也)。
陶云:脾德在缓(太阴之性也)。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甘为土味,辛为金味,金能泻土也);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为火味,火能燥土也)。
缓为袅袅升腾之象,脾主消磨水谷,化生津液,脾健运,则清阳挟津液上润心肺,如地气受阳气熏蒸而袅袅升腾之象,故曰:脾德在缓。
脾为土,其味为甘,不足补之于味,故以甘补之;有余泻之于气,辛属木,木泻土实,故以辛泻之;脾主升,其体为阳,恶湿喜燥,与苦同性,苦为化味,甘味为用味,故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温之也)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附子木中之水也,干姜木中之土也,甘草土中之木也,三味相和,以水木固土之意也,亦以木固水土之意也)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附子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木克土,以辛泻之)。
炙甘草味甘属土(以甘补之)。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甘补之,以辛泻之”,“甘辛化苦”甘辛入脾的法则组方。
一本忽悠了中医界40年的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一本忽悠了中医界40年的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是一九七三年由河北省威县南镇村赤脚医生张大昌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本所谓的“中医古籍”,张大昌自云《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其祖父从敦煌一道士手中购得,为敦煌藏经洞所藏写本,珍藏家中,原卷子于文革中被毁,于是张大昌将他学生的“转抄本”与经他本人回忆所写成的“追忆本”寄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经部分专家鉴定后,1988年由马继兴收载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公诸于世。
《辅行诀》公布后,即引起了中医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诀》是敦煌遗书,是陶弘景亲撰或为其弟子集陶说而成,张仲景《伤寒论》是依《汤液经法》而成。
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
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更认为:“《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时间,《辅行诀》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各种不同的《辅行诀》版本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突然冒出,近来钱超尘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由于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以致许多研究中医史、伤寒论、方剂、陶弘景以及研究敦煌的论文及书籍都将《辅行诀》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引用。
更有许多人以“研究”《辅行诀》而获取硕、博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公开出版的有关《辅行诀》研究以及将《辅行诀》作为文献引用的书籍和研究论文约有300多部或篇。
王雪苔先生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曾说:“《辅行诀》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
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
2002年第3期敦煌研究NO 1312002 (总第73期)DUN HUAN G RESEARCHTO TAL 73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症治疗方药解析丛春雨(甘肃 兰州 730030) 收稿日期:2002-01-17作者简介:丛春雨(1941~)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兰州菁华苑名老中医诊疗中心中医首席专家、教授。
内容摘要: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载五脏病症治疗的方药,即心(心包络)、肝、脾、肺、肾24首经方。
其中心(心包络)病症治有小泻心汤、大泻心汤、小补心汤、大补心汤,肝病症治有小泻肝汤、大泻肝汤、小补肝汤、大补肝汤,脾病症治有小泻脾汤、大泻脾汤、小补脾汤、大补脾汤,肺病症治有小泻肺汤、大泻肺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肾病症治有小泻肾汤、大泻肾汤、小补肾汤、大补肾汤。
关键词: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症方药;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G 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3)03-0092-08 大小泻脾汤均治疗脾实之症。
小泻脾汤以附、姜、草温阳散寒为主。
大泻脾汤是在小泻脾汤基础上组成的,重在治疗脾实之症引发寒热错杂,阴阳格逆之候,寒热并用,调和阴阳。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若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
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寒者,加干姜一两。
”此小补脾汤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组成及加减法基本相同,二者较为一致,可互相补充。
后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159条中曾说过“理中者,理中焦”,中焦系脾胃所司,脾主升,胃主降,中气失守,升降无权,清浊混乱,故吐利并作。
方中以人参补中益气,干姜温散中寒,白术健运中土,甘草坐镇中州,中气既立,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吐泻诸症自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T 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c i ne Journalx 基金项目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项目(N o :200607)*作者简介 李应存,男,敦煌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敦煌学、中医学及魏晋南北隋唐史研究;临床擅长内、妇、儿科。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著作有5实用敦煌医学汇讲6、5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6等,目前正主持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遗书中之佛书与传统医学研究0、2005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0等。
#作者单位 甘肃中医学院(730000)敦煌医学卷子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概况与医方释要xp 李应存*史正刚摘 要 敦煌卷子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是一部非常重要和珍贵的医书,自敦煌藏经洞出土后于民国初年被王圆箓卖给河北威县的张偓(w )南先生,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毁,据5敦煌古医籍考释6等介绍,现流传者为张偓南之嫡孙张大昌的弟子抄本(甲本)及张大昌追忆本(乙本)。
今结合诸家之见,首先对其被毁及今抄本、撰著年代、抄写年代、内容与治病范围进行简要的介绍,其次为了便于临床使用,对该书中的55首医方分别按照方名、组成、原文证候、病机、方解等作了简明的释要。
关键词 敦煌医学卷子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 概况 医方释要1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被毁及今抄本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无编号,历代未见著录,原卷子藏于敦煌藏经洞。
系河北威县的张偓(w )南先生在民国初年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者王圆箓手中购得,惜原卷子文革期间被毁。
1974年,由河北威县张大昌(字为靖)先生,以/赤脚医生0的名义将本书抄本寄赠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
初未引起重视,后此件转交给马继兴先生,与此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王雪苔也对此书寄予了很大重视。
并专门就此直接去威县张大昌先生处作了详细调查,并进一步获见保存于其弟子处的另一抄本,抄本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0。
1991年8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王淑民、陶广正二位专家为了进一步考察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发现经过,专程前往河北威县采访了偓南先生的嫡孙80岁高龄的张大昌中医师,据张大昌回忆,此书是写在/绫子0上的,即丝织品。
卷子长约一丈二三,高尺许。
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象。
具体流传过程在5敦煌古医籍考释6[1]、5敦煌医药文献辑校6[2]、5敦煌石窟秘藏医方6[3]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另外笔者2006年8月13日在山东威海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会议上有幸遇到王淑民研究员,她十分热情地向笔者讲述了有关1991年去河北威县采访张大昌老先生的情形,听后受益颇多。
5敦煌古医籍考释6中将张大昌的弟子之间转抄者定甲本,将张大昌追忆而成者定为乙本。
该书内容基本完整,书中主要以五脏为中心,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特别是其中五脏病证方、救诸病误治泻方、救诸劳损病方、大小二旦汤、大小六神汤、救卒死中恶开窍方等的主治及配伍,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临床实用性[4]。
今以5敦煌古医籍考释6中的甲本、乙本互勘而厘定,其中甲本为底本,乙本补入缺文。
并参考5敦煌医药文献辑校6(简称5辑校6)。
2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撰著年代虽抄本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0,但文中有许多地方乃引用陶弘景语,并且有/隐居曰0、/陶云0、/陶曰0、/陶隐居云0、/陶隐居曰0、/弘景曰0等不同的称谓,如/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0、/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适其性而衰之也0、/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0、/陶隐居云:依5神农本经6及5桐君采药录6,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0、/陶隐居曰:此图乃5汤液经法6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0、/弘景曰(5辑校6作/隐居曰0):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5辑校6作/四神0)、大小等汤0、/陶隐居云(5辑校6作/陶云0):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0等等。
均表明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非陶弘景自撰,故王淑民同志认为/应是后人辑录其说而为之,为了尊崇本师,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0[5]的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既然是为了/尊崇本师0而托名,可能系其手下的门人弟子所撰,加之5汤液经法6、5桐君采药录6均为东汉以前的著作,在陶弘景之后便未见流传,能看到此书的很有可能系陶弘景同时代或稍后的门人,并且得到陶弘景的真传之后撰著而成,故笔者认为其原撰年不会距离陶弘景时代太远,可能在陶弘景时代或稍后[6]。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和李学勤教授对写本的撰著均作了书面鉴定,其认为: /此书不是近代的伪作,但也不可能早到梁代的作品,,疑是后人辑录陶说为之,为了尊崇本师,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0[2]3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抄写年代关于写本的抄写年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教授作有书面鉴定意见,认为/5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6抄本所据之原书,不论在其所保留与引用的古俗字、讳字、别名、古病证名称,以及方剂配伍特征、文章结构与风格等多方面内容,可以确定绝非近世或今人仿造膺品,因而其成书年代下限绝不晚于北宋初期以前,是很值得重视的。
0[2]由于原卷子已毁,故写本的具体抄写年代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4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内容与治病范围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内容包括:¹书名撰者及论治总则;º五脏病证文并方(24首);»救诸病误治泻方(5首);¼救诸劳损病方(5首);½5汤液经法6之要妙及图;¾大、小二旦及大、小六神汤(16首);¿救卒死中恶开窍方(5首)。
其中有医方55首,治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五脏的虚实病变、误治病变、外感时气病变、急性病变等等。
其中方中的大、小二旦及大、小六神汤与5伤寒论6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小阳旦汤、小阴旦汤、大阳旦汤、大阴旦汤、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腾蛇汤、大腾蛇汤则传世5伤寒论6中无,5敦煌古医籍考释6[1]、5敦煌医药文献辑校6[2]对大、小二旦及大、小六神汤与5伤寒论6及传世古医书中同名同类方进行了对比研究,使人颇受启发。
附: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中的医方释要1五脏病证补泻方释要(24首)1.1小泻肝汤组成:枳实、芍药、生姜。
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病机:肝气郁结,疏泄不畅而横逆犯胃。
1.2大泻肝汤组成:枳实、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
主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
病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
1.3小补肝汤组成: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
主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晕)者。
病机:心阳中虚,肝气上冲。
1.4大补肝汤组成: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竹叶、大枣。
主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
病机:心气心阳不足,肝胃之气上逆。
1.5小泻心汤组成:龙胆草、栀子、戎盐。
主治:心中卒急痛,肋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
病机:心肝火旺,火郁攻心。
1.6大泻心汤组成: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豉、戎盐。
主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
病机:心肝火旺更甚,火郁攻心亦重。
1.7小补心汤组成:栝蒌、薤白、半夏。
主治: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病机:心阳不足,阴寒之邪乘及心阳之位,阻遏胸阳,痰凝气结。
1.8大补心汤组成:栝蒌、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主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
病机:胸痹心阳不振,气结在胸,阴寒痰饮水气之邪乘及心阳之位,阻遏胸阳,连及胁下之气。
1.9小泻心汤(第二方)组成:黄连、黄芩、大黄。
主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
病机:火热客于胸腹,热扰心神。
1.10大泻心汤(第二方)组成:黄连、黄芩、芍药、干姜、甘草炙、大黄。
主治:心中忡怔不安,胸膺痞懑(m n烦闷),口中T rad iti ona l Chinese M ed i c i ne Journa l39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
病机:火郁胸中,血热妄行。
1.11小补心汤(第二方)组成:代赭石、旋覆花、竹叶、豉。
主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不欲食,脉时结者。
病机:血气虚少,心神失养,化源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1.12大补心汤(第二方)组成:代赭石、旋覆花、竹叶、豉、人参、甘草炙、干姜。
主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涎,其人脉结而微者。
病机:血气虚少,心神失养,脾胃虚寒,化源不足,升降失常。
1.13小泻脾汤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主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
病机:寒湿内侵,邪气偏盛,脾阳虚衰。
1.14大泻脾汤组成: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甘草。
主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
病机:寒热错杂。
1.15小补脾汤组成: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主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
病机:脾气虚弱。
1.16大补脾汤组成:人参、甘草炙、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主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
病机:脾气虚弱兼阴液亦亏。
1.17小泻肺汤组成:葶苈子、大黄、芍药。
主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
病机:痰热壅肺,气道阻塞。
1.18大泻肺汤组成:葶力(苈)子、大黄芍药、甘草炙、黄芩、干姜。
主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
病机:痰热壅肺,气道阻塞,中州虚寒。
1.19小补肺汤组成: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
主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
病机:肺气不足,肺阴亦亏,复有寒凝胸中,气机不降。
1.20大补肺汤组成: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地黄、竹叶、甘草。
主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駃(快)者。
病机:肺脾肾不足兼心中烦热。
1.21小泻肾汤组成:茯苓、甘草、黄芩。
主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肿者。
病机:肾水停滞,湿热内蕴,脾虚湿阻。
1.22大泻肾汤组成:茯苓、甘草、大黄黄芩、芍药、干姜。
主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
病机:肾水停滞,湿热内蕴,脾虚湿阻,热伤血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