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项目规划解读

合集下载

敦煌市人民政府关于敦煌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的批复

敦煌市人民政府关于敦煌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的批复

敦煌市人民政府关于敦煌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2017—2030)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敦煌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8.06
•【字号】敦政发〔2018〕187号
•【施行日期】2018.08.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敦煌市人民政府关于敦煌市
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的批复
敦政发〔2018〕187号
市住建局(规划局、人防办):
你局组织编制的《敦煌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已经市政府十七届第3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现将有关事宜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你局组织编制的《敦煌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规划》),请严格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请你局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积极指导农村各镇编制村庄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审查和许可,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实。

三、由你局负责,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尽快组织农村各镇加快实施各
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塑敦煌乡村发展活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域村庄体系布局,打造设施完备、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

此复。

敦煌市人民政府
2018年8月6日。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年)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年)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2011-2020年)综合规划(2011-2020综合规划二○一一年七月前言敦煌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党河流域戈壁上的一座历史名城,境内分布着古长城、烽燧驿站、莫高宝库、两关遗存、雅丹地貌和名山神泉,其悠悠历史与灿烂文化,久负盛名,延续至今,蜚声海内外。

近几十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出其承载能力,下游水量锐减、河道断流、生态恶化,流域尾闾西湖湿地逐渐萎缩,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2~4m的速度东侵,敦煌绿洲正在受到沙漠的严重威胁。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敦煌生态保护工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一定要把敦煌保护好,管理好,把敦煌生态环境搞好。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精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对策措施,积极开展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8年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指导下,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及酒泉市委、市政府,组织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设计院所开展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重点治理目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9项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7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审查,2009年8月,水利部就《规划》征求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意见,200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

根据各部门反馈和评估意见,甘肃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

解决敦煌生态问题,关键是解决好水的问题。

《规划》针对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内节外调统筹、西护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规划布局。

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项目策划书

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项目策划书

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项目策划书策划书: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项目一、项目背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自敦煌石窟艺术被世人发现以来,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瞩目。

然而,由于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游客需求的变化,现有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我们拟定了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项目策划书,旨在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项目目标1. 提升旅游体验: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设施和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使游客更加了解和欣赏莫高窟的文化艺术。

2. 保护文化遗产:加强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确保其长期保存和持续传承。

3. 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配套设施,提供更便捷和舒适的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三、项目内容1. 建设数字展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打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莫高窟体验,有助于游客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石窟艺术。

a. 通过360°全景展示,呈现石窟内外的壁画和结构特点。

b. 引入互动设施,与游客进行互动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好奇心。

2. 提升交通配套设施:改善旅游交通部分,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投放和次数。

a. 增加公交车线路,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减轻私家车数量对景区周边环境的影响。

b. 加强道路维护工作,确保游客的安全,提高交通效率。

3. 加强文化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莫高窟内的壁画和文物。

a. 制定严格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科研工作。

b. 运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如激光清洗和纳米复合材料修复,确保修复效果和文物安全。

4. 建设多功能休闲区:在景区周边建设多功能休闲区,提供休憩、餐饮、购物和娱乐等服务。

a. 增设休息点和广场,方便游客休息和拍照。

b. 引进特色餐饮和手工艺品商店,提供品质优良的美食和纪念品。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筹备阶段: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分解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协调各方资源。

敦煌公墓规划设计方案最新

敦煌公墓规划设计方案最新

敦煌公墓规划设计方案最新1. 引言敦煌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址之一,敦煌公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敦煌公墓,制定一套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敦煌公墓最新的规划设计方案。

2. 规划目标敦煌公墓规划设计方案的目标是:1. 充分保护敦煌公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 合理利用公墓的空间资源,提高管理效率;3. 增加游客的参观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4. 增强公墓的可持续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3. 设计原则敦煌公墓的规划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将保护敦煌公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放在首位,保持原有的布局和格局;2. 合理利用原则:合理规划利用公墓空间,增加管理效率,提高墓地资源的利用率;3. 体验优先原则:打造良好的游客体验,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参观环境;4. 生态环境原则:保护自然环境,增加生态景观,提升公墓的生态价值。

4. 设计方案4.1 建筑规划根据公墓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建议保留现有的古建筑并加以修复和保护。

同时,新增建设一些具有艺术价值和功能性的建筑,如接待中心、纪念馆和文化展览馆等,用于接待游客和展示敦煌公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4.2 空间规划敦煌公墓的空间规划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划分。

建议将墓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家族墓区、名人墓区和公益墓区等,便于管理和维护。

同时,增加公共空间,如绿化带、休息区和游览路线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4.3 设施建设针对敦煌公墓的管理和服务需求,需要增加一些设施建设。

包括停车场、卫生间、餐饮服务和安全管理等。

这些设施将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给游客,并保障公墓管理的顺利进行。

4.4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公墓的生态环境,建议在周边地区增加植被覆盖,增加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建议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游客尊重自然环境,提高旅游的可持续性。

敦煌古城景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敦煌古城景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厂 _ ]


高 文玲 崔 宁
(. 1西安 外 事 学 院 , 陕 西 西安 7 O 7 ;2陕 西省 旅 游 设 计 院 , 陕 西 西 安 7 0 1 i0 7 . l 6) 0

要: 本文通过 对敦煌 古城 景 区信 息化建设 的需 求分析 ,提 出总体 目标 、总体构 架、逻辑 系统构 架、 总体 功 能构 架和
料显 示 ,与 传统建 设方法相 比,冷 再生技 术 的运 用 ,可 降 低工程造价 3% 0 。 ( )标准试验难 以控 制 。击实标准 0  ̄5 % 3 因原 路结构 层材料及 厚度 的不 同而 不 同,很难统 一标准 。 ( )由于新料只 能采用 人工布设 ,速度较 慢 ,也影响 了材 4 料布设 的均 匀度 。同时人 工费用有所增加 。 ( )一般 实测 5
能 为 一 体 的游 客 服 务 中 心 ; 通 过 官方 门户 网 站 ,提 供 在 线
3 3总体功 能构架 .
数 字景 区总体 结构可分 为基础 平 台层、应 用系统层 、 指挥管 理层三 个层 次。基础 通讯平 台 、协 同软硬 件平 台、 集成应 用平 台、基 础数据 库是基础 平 台,在此基 础上 开发

南 南
黼 c m 山㈣ 库… ns s 。
操系 (n-Lzn辞 作统-d。B。i ) i。 i Uz au
统 同平 一络 台
J 蠢



内 关 业务 统 部蠢 系 j
弦心 据 中
] 菱

图1 敦煌古城景区信息化总体逻辑框架 社 相 单 会 关 位
筛 分 , 如表 1 。
从试验 结果看 ,中间集料 明显偏 多 ,粗 集料和 细集料 偏少 。为此添加 了卜2 3m - c 碎石 和石屑 ,调 整后的碎石集料

敦煌旅游项目策划书3篇

敦煌旅游项目策划书3篇

敦煌旅游项目策划书3篇篇一敦煌旅游项目策划书一、项目背景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敦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敦煌旅游的品质和效益,我们制定了本旅游项目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1. 提高敦煌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增加敦煌旅游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保护和传承敦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1. 旅游产品开发(1)推出敦煌文化之旅、敦煌自然风光之旅、敦煌民俗风情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开发敦煌特色旅游商品,如莫高窟壁画临摹品、敦煌手工艺品、敦煌丝绸等,提高旅游收入。

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改善敦煌的交通条件,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

(2)加强敦煌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建设敦煌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咨询、购物、休息等服务。

3. 旅游营销推广(1)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宣传敦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2)举办敦煌国际文化旅游节、敦煌丝绸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提高敦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广旅游产品,实现互利共赢。

四、项目实施1.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项目效益评估1. 经济效益评估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将带动敦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2. 社会效益评估通过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敦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 环境效益评估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加强对敦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敦煌阳关玉门关大景区建设指引规划

敦煌阳关玉门关大景区建设指引规划

敦煌阳关玉门关大景区建设指引规划㈠景区规划范围及发展目标该大景区位于敦煌市西北。

东至阳关,西至雅丹西界,南至阳关南界,北至玉门关北山界。

主要景点包括敦煌敦煌著名的两个边关——玉门关(含汉长城、河仓城)、阳关(含寿昌古城)及阳关——玉门关——雅丹边关廊道。

规划面积约410平方公里。

所辖阳关镇营盘村、阳关村等6个村,4500人。

规划尽快整合雅丹地质公园、阳关、玉门关等景区旅游资源,组建统一管理的敦煌阳关—玉门关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构建复合旅游产品体系,形成2-3日旅游游程;规划期年均旅游人次增长率超过2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超过40%;到2020年大景区旅游人次超过250万人,景区综合旅游收入超过21.3亿元。

㈡发展思路1.突出敦煌深厚的汉唐边关文化和绝美雅丹地貌,统一打造敦煌阳关—玉门关文化大景区。

规划以汉唐边关、奇绝雅丹为主题,整合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等敦煌西线景区,彰显丝绸之路边关文化,统一规划建设自然人文复合类大景区,打造敦煌旅游新品牌,形成与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的“双子星座”,推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2.高标准建设玉门关世界文化遗产点、创建雅丹世界地质公园,一体化建设5A级景区。

规划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阳关等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加固、边塞文化研究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

玉门关景区通过多元手段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点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雅丹地质公园通过科学规划和保护措施,有效缓解自然环境因子和人为因素导致雅丹地貌,同时配套开发特色沙漠体验项目和服务设施,建设世界地质公园。

并统一按5A级景区创建。

3.创新以边关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组合开发模式,实行观光产品向休闲体验的转型升级。

大景区以边关文化为核心,集丝路文化、佛教文化、雅丹地质文化、沙漠文化、诗歌文化、种植文化、葡萄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为一体。

规划形成多元文化组合的开发模式,构建以边关文化感知体验产品为核心,观光游憩旅游产品和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为重点,以边塞旅游、丝路旅游、采摘体验、节庆活动为热点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景区业态,提升景区容量和魅力。

敦煌国际酒店项目-工程概况

敦煌国际酒店项目-工程概况

敦煌国际酒店项目-工程概况2.1 本工程简介本项目为公共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本工程1#、2#、3#、5#、6#楼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为地上二级;地下一级。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8,本工程防水等级为一级,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抗渗度等级为P6。

本工程项目整体情况,具体内容详见表2.1-1。

表2.1-1 工程简介图2.1-1 工程规划鸟瞰图图2.1-2 工程建设总图2.2 工程设计概况2.2.1 建筑设计概况敦煌国际酒店的建设应适应敦煌市目前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具体表现为:建设一个功能合理、设施完善、国际一流的一座集高档客房、餐饮、会议、停车场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性旅游和商业服务设施。

既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又能突出自身建筑风格,力争成为敦煌乃“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极具代表性的酒店之一,确保硬件设施一流,使用功能齐全、便利和舒适。

敦煌国际酒店占地面积83.6万平方米(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90526.135平方米,含1个拆改单体、7个新建单体和1个综合管廊。

详细的建筑设计概况特征见表 2.2.1-1,敦煌国际酒店效果见图 2.2.1-1~2.2.1-2。

表2.2.1-1 总体建筑设计概况1#楼为原有建筑。

建筑面积10319㎡,主要功能为客房。

主要内容为门厅、餐厅及厨房部分改造,加建室外连廊。

加建连廊为钢框架结构。

2#楼功能为敦煌国际酒店主楼,客房部分为2层,门厅、餐厅、会议部分为单层。

主要功能有大堂吧、酒店辅助办公、大堂生态吧、全日制餐厅、会见厅、多功能厅、宴会厅、会议及客房区等。

建筑面积为33652㎡。

立面风格立面风格为仿古代汉唐风格,屋顶形式采用坡屋顶。

外墙为石材幕墙。

结构形式采用钢框架结构。

敦煌若羌铁路最新规划

敦煌若羌铁路最新规划

敦煌若羌铁路最新规划
敦煌若羌铁路最新规划新建的3条线路分别是精阿二线、伊阿铁路、新拜铁路,而储备的项目有罗若铁路,精霍铁路二线。

精阿二线全称为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该铁路在去年新疆的重点工作中就是计划新开工的线路,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国铁集团审查,环评也已获批,今年又是计划新建线路,工期18个月。

该工程将对精河至阿拉山口段扩能,包括增建二线长约75公里,同时对既有线路按时速160公里改造,同步新建精霍线上行疏解线2.305千米,关闭既有水泉子站、艾比湖站、白房子站、乌兰达布森站。

伊阿铁路全称伊宁至阿克苏铁路,该铁路跟精阿二线一样,原本也是去年计划开工的,并且项目的可研报告在去年就通过了国铁集团鉴定中心的审查,但目前仍暂未获批,今年再一次上榜拟新建铁路项目名单。

新拜铁路全称新和至拜城铁路,这条铁路其实早在“XXX”时期就是计划推进的项目,后来也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正式开工,可以说是曲折坎坷,这次进入了计划新开工名单,终于看到了开工的曙光。

计划新开工和储备项目中还有一些口岸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其中拟新开工的线路有XXXXX铁路专用线。

敦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敦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敦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省敦煌市人民政府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二零零五年七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纲 (1)一、规划目的 (1)二、本规划的围与期限 (1)三、规划依据 (1)第二章情景分析 (2)一、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评价 (2)二、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2)三、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2)四、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 (3)第三章旅游形象定位 (4)一、历史文化分析 (4)二、城市性质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旅游形象定位 (5)第四章旅游发展战略 (5)一、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5)二、阶段性目标 (5)三、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6)四、战略指标体系 (6)第五章旅游空间结构 (8)一、旅游空间结构 (8)二、旅游功能分区 (9)第六章旅游产品策划 (11)一、文化旅游产品 (11)二、修学旅游产品 (12)三、休闲体验度假旅游产品 (12)四、科考探险旅游产品 (13)五、节事旅游产品 (13)第七章旅游区开发建议 (14)一、莫高窟艺术文化观光旅游区 (14)二、鸣沙山月牙泉观光休闲旅游区 (14)三、敦煌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区 (15)四、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旅游区 (15)五、阳关、渥洼池边关文化体验与绿洲休闲旅游区 (16)六、玉门关、汉长城边关文化体验旅游区 (16)第八章目的地营销规划 (17)一、市场拓展战略 (17)二、旅游形象推广计划 (18)三、各细分市场营销计划 (19)第九章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 (20)一、旅游交通 (20)二、旅游信息建设 (21)三、旅行社发展与质量管理 (21)四、住宿设施 (21)五、餐饮娱乐设施 (21)六、旅游商品开发与旅游购物 (22)七、城市景观的整治与建设 (22)八、旅游软环境建设 (22)九、旅游产业集群建设 (23)十、政府管治与服务 (23)十一、政府旅游管理战略选择 (23)第十章资源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24)一、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 (24)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24)三、鸣沙山月牙泉的保护与开发 (24)四、分区保护规划 (25)五、遗产地游客管理 (25)敦煌市近五年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22)第一章规划总纲和“八五”计划纲要》、《关于下达我省六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的通知》等。

敦煌营销策划方案案例分析

敦煌营销策划方案案例分析

敦煌营销策划方案案例分析一、目标市场分析及定位敦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此外,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汇处,还吸引了大量的商务旅行者和探险者。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敦煌的目标市场定位为文化旅游和商务旅游。

二、SWOT分析1. 优势:a. 丰富的文化资源:敦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著名的莫高窟壁画,这为敦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b. 独特的地理位置: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交汇点,这为敦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2. 劣势:a. 交通不便:敦煌交通不便,目前只有少数的机场和火车站,这限制了游客的到访。

b. 基础设施不完善:敦煌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包括酒店、餐饮和交通等方面,这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c. 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由于敦煌的旅游业相对较新,旅游服务供应商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这给游客带来了不便和不满。

3. 机会:a. 国内外游客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兴趣增长,敦煌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b. 政府支持:敦煌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和推动敦煌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敦煌的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4. 威胁:a. 竞争加剧:随着敦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b. 旅游目的地多样性: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游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对敦煌旅游的吸引力构成了威胁。

三、市场调研为了准确了解敦煌旅游市场的需求和潜在机会,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

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其中包括游客对敦煌旅游的期望、满意度和不满意度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敦煌最大的亮点。

此外,游客还希望能够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并且对当地的美食也很感兴趣。

然而,游客对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不满也非常普遍,特别是酒店和交通工具的质量和服务。

敦煌文创产品创业计划书

敦煌文创产品创业计划书

敦煌文创产品创业计划书一、项目背景和概述敦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是世界文物保护的重要遗产。

随着文创产业的兴起,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本项目旨在以敦煌文化为灵感,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敦煌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市场分析1. 敦煌文化市场需求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的繁荣文化中心,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对于敦煌文化相关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2. 文创产品发展趋势明显:随着消费升级和审美观念的提升,人们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更是备受追捧,敦煌文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创意和商业价值。

3. 敦煌文化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目前市场上敦煌文化产品种类较少,大部分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

本项目将以敦煌文化为创意灵感,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与众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产品定位和特色1. 产品定位:高端文创产品本项目将以高端文创产品为定位,注重产品品质和设计感,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吸引更多高端消费人群。

2. 产品特色:敦煌文化创意本项目将以敦煌文化为设计灵感,将莫高窟壁画、敦煌石窟的艺术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之中,打造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氛围的文创产品,展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产品系列和推广策略1. 产品系列:(1)敦煌文创礼品:包括敦煌文创文具、敦煌文创家居用品等,适合作为礼品赠送或个人收藏。

(2)敦煌文创服饰:包括敦煌文创T恤、围巾、饰品等,展现独特的时尚品味。

(3)敦煌文创旅游纪念品:包括敦煌文创明信片、冰箱贴等,吸引游客眼球,增强品牌知名度。

2. 推广策略:(1)线上推广: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2)线下推广:通过专卖店、文创市集等场所,展示产品并吸引消费者;(3)活动推广:参加文化展览、艺术活动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4)合作推广:与文化机构、旅游景区等合作,共同推广敦煌文创产品。

敦煌项目规划解读38页PPT

敦煌项目规划解读38页PPT
第二,实施规划是改善敦煌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位于敦煌市最西端的西 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控制土壤侵蚀、防止土地沙化、阻隔库姆塔格沙漠 东侵、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流域内 人口增长和水资源过度利用,保护区生态受到极大影响,区内草地、湖泊、 湿地大幅萎缩,其中胡杨林面积由48万亩减少到8万亩,一些水生植物濒临灭 绝,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减少。敦煌绿洲天然屏障功能削弱,直接影响敦煌及 其周边县市、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必须通过实施敦煌规 划,加强敦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恢复西湖自然保护区等绿洲生态功能, 维护生态安全。
一、深刻认识实施敦煌规划的重大意义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保留了大量的历史 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 地位。由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历史等原因, 近年来敦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 战。敦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绿洲萎缩、土地 沙化,直接原因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核心问题是水资 源过度开发利用。水是敦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 要制约和突出瓶颈,是实现敦煌生态保护目标的关键 因素。抓紧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 合规划》,是关系敦煌绿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敦煌项目规划解读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是关系敦煌绿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工程项目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工程项目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工程项目2011~2015年度实施计划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2011年7月18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批复文件和省政府2011年7月28日批准组建酒泉市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履行项目法人职责的要求,依据省水利厅对规划实施的具体意见,我们初步编制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项目2011~2015年度实施计划;一、党河流域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57796万元敦煌党河灌区51463万元、敦煌南湖灌区2627万元,肃北党城湾灌区2724万元、阿克塞红柳湾灌区982万元,计划2011-2014年完成详见表1-1~1-3;1、2011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9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Ⅰ期、南湖、党城湾及红柳湾等四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共7个单项可研报告的审查报批工作,10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初设报告以及招投标工作;争取国家投资亿元;昌马、双塔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具体由省疏勒河水资源管理局负责安排实施;2、2012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1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Ⅱ期共7个单项可研报告的审查报批工作,3月底完成党河灌区Ⅱ期初设批复并争取开工建设;3月底完成南湖灌区、党城湾灌区、红柳湾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的初设及招投标工作,4月份争取开工建设,10月底前全面完成各灌区年度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任务;本年度共计完成投资亿元;昌马、双塔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具体由省疏勒河水资源管理局负责安排实施;3、2013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1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Ⅲ期共3个单项可研报告的审查报批工作,3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初设报告、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10月底全面完成年度节水工程建设任务;本年度共计完成投资亿元;昌马、双塔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具体由省疏勒河水资源管理局负责安排实施;4、2014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1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Ⅳ期共3个单项可研报告的审查及报批工作,3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初设报告、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本年度共计完成投资亿元;昌马、双塔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具体由省疏勒河水资源管理局负责安排实施;二、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总投资241130万元引哈济党调水工程233850万元、阿克塞调蓄工程7280万元;引哈济党调水工程2011-2015完成投资20亿元详见表2-1;1、2011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主要包括: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和阿克塞调蓄工程两项内容,本年度主要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争取在11月底前完成省级审查及上报工作,12月底前完成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2、2012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本年度主要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审查及批复等工作;19月30日前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工作11月底完成评审及报批工作;27月30日前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项目水资源论证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8月30日前完成审查及报批工作;37月30日前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研究报告的编制,8月30日前完成审查及报批工作;411月10日前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11月20日前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及报批工作;3、2013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本年度主要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技施图纸、招投标工作及开工建设等工作;13月底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5月底前完成审查及报批工作;为推动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工程在初设报告批复之后技施图纸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可同步进行,争取在5月底前督促设计单位完成符合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招标阶段要求的设计图纸,同时确定和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招标公司进行招投标,争取在6月底前完成工程各标段的招标工作,并确定工程施工单位;工程技施图纸阶段与招投标阶段同时进行,在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前提下,设计单位可有序的提供相应部分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图纸应在12月底之前必须提供完毕;2引哈济党工程计划于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4、2014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本年度主要完成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主体工程建设,计划完成工程总量的30%,工程计划投入资金约7亿元;5、2015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本年度主要安排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主体工程建设,计划完成工程总量的40%,工程计划投资约10亿元;阿克塞调蓄工程,本年度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审查及批复;三、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工程总投资14500万元2011-2015年完成投资6500万元,计划2011-2018年完成详见表3-1;1、2011年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工程1水权分配方案及建设:在2007年编制完成的水权分配方案及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12月底前编制完成党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草案;2颁布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争取10月底完成条例起草工作,12月底完成征求县市意见及上报省厅论证;3颁布党河流域含苏干湖水系水量调度管理办法:争取10月底完成水量调度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12月底完成征求县市意见及上报省厅审查;4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争取在12月底前编制完成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省厅审查;5地下水开采计量设施安装建设:敦煌市党河灌区地下水开采计量设施安装建设工程在12月底前完成设计、招投标等工作;2、2012年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工程1水权分配方案及建设:6月底前完成党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的审查及报批工作;2颁布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在征求县市意见和省厅论证的基础上,3月底将条例上报市法制办审查,5月底争取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3颁布党河流域含苏干湖水系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在征求县市意见和省厅审查的基础上,3月底将管理办法上报省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委员会审定,争取6月底批准实施;4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在5月底前完成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及报批工作, 7月底前完成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并通过审查及报批,8月底前完成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的部分设备的招标工作,在12月底完成调度中心及附属管理建筑物的主体框架楼体的施工,年度工程资金投入约1000万元;5地下水开采计量设施安装建设:7月30日前全面完成投资2000万元的敦煌市地下水开采计量设施安装建设工程;争取在12月底前完成党河灌区地下水开采计量设施安装建设工程的验收;3、2013年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工程根据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的部分功能要求,完成除涉及引哈济党调水工程部分的设备招标及安装工作,年度工程资金投入约3000万元;4、2014年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工程根据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的部分功能要求,完成除涉及引哈济党工程部分的设备招标及安装工作,年度完成工程投资200万元;5、2015年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工程根据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工程的部分功能要求,完成除涉及引哈济党工程部分的设备招标及安装工作,年度完成工程投资300万元;四、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 2012-2015年完成详见表4-1~4-31、2012年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为配合灌区节水工程实施后,下泄生态水量的完成,本年度计划启动实施党河下游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和疏勒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争取在6月底前编制完成3000万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7月底完成审查及报批工作,12月底完成初设编制及招投标工作;2、2013年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争取在4月份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000万元;3、2014年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3月底完成可研编制及审查工作,5月底完成初设及招投标工作,6月份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000万元;4、2015年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3月底完成可研编制及审查工作,5月底完成初设及招投标工作,6月份开工建设,完成投资500万元;五、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总投资6400万元2013-2015年完成投资4200万元计划2013-2016年完成详见表5-1;1、2013年为确保月牙泉水位逐步回升,本年度计划开展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6月底前编制完成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底完成审查和批复,11月底前完成初设编制及招投标工作;2、2014年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在4月份开工建设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完成投资2200万元;3、2015年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3月底完成可研编制及审查工作,5月底完成初设及招投标工作,6月份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00万元;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8680万元计划2015-2016年完成详见表6-12015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地点在敦煌市、肃北县、阿克塞县及玉门市等四县市,本年度计划6月底前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8月底完成审查及批复,12月底完成初设批复及招投标工作;。

国际敦煌项目(IDP)

国际敦煌项目(IDP)

国际敦煌项目(IDP)作者:魏泓来源:《敦煌研究》2014年第03期内容摘要:为促进散藏于世界各地的藏经洞文物的综合利用,国际敦煌项目(IDP)于1994年正式启动,其核心工作是敦煌与新疆出土古文献及文物的修复、编目与保护。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DP希望通过与收藏机构的合作,以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将这些艺术品重新拼合在一起,使学者和公众可以在网上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

20年来,IDP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敦煌文献与文物的保护与共享,并在多国建立了IDP中心,包括中国的敦煌研究院。

本文简要介绍了IDP在这20年间的工作与成就,讨论了IDP对藏经洞文物的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国际敦煌项目(IDP);数字化;合作;互联网中图分类号:K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3-0051-05IDP—Preservation of and Access to Manuscripts and Artefacts from Dunhuang and Chinese Central AsiaSusan WHITFIELD(British Library, London, Britain)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materials dispersed worldwide, the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IDP) was founded in 1994 to ensure the restoration, cataloguing and conservation of Dunhuang, Turfan and other Chinese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 and artefa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IDP hopes to create high quality images of the material and make them freely accessible to everyone online through working together internation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IDP Cent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several countries.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history of IDP in its first two decades and discusses its impact on scholarship of the Library Cave contents.It is an honour to be asked to contribute to this volume celebrat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Dunhuang Academy. I first visited Dunhuang in 1984 and this set me on a course—in developing the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IDP)—that would take up much of my time and scholarship since. But none of us can compare to the achievements of Fan Jinshi who has devoted her life to Dunhuang. She has established it as a professional heritage institution and ensured its success for the coming generations.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first to congratulate the Academy and Director Fan Jinshi on their outstan- ding work.In its heyday, Dunhuang was part of a connected global world, on routes leading from China across the Tarim into West Asia and beyond, and down to Indian sea ports and thence to Persia,Arabia and Africa. Other routes led north to the steppes and thence to the shores of the Caspian, Black and Baltic seas, and south to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rough to India.These connections, as Fan Jinshi has shown in her many publications, are reflected throughout Dunhuang in its rich mural art, but also in the portable paintings and manuscripts that were stored in the Library Cave and discovered by Taoist priest Wang Yuanlu in 1900.The story of the dispersal of the cave's contents worldwide is well-known and resulted in an unfortunate situation for scholars who wished to study these collections. Although most ended up in public museums where they were stored in appropriate conditions and were available for scholars, the worldwide turmoi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ir conservation, cataloguing and study, although work continued throughout. It was onl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1993, that scholars, curators and conservators of all the major collections were able to meet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llections, their preservation and their access.This meeting took place in the UK and was attended by delegates from China, India, Japan, Germany, France, Russia, Britain and the USA. The overwhelming desire was to work together collaboratively to ensure the best preservation of and access to the contents of the LibraryCave, andofothermanuscriptsdiscovered at Turfan and other sites during these decades of imperial archaeology. IDP was thus formed, producing its first newsletter in 1994 and holding its second conference in Paris in 1996. Beijing, Berlin, St Petersburg, Kyoto, Stockholm, Budapest and Dunhuang have hosted IDP conferences since then.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history of IDP in its first two decades and discusses its impact on scholarship of the Library Cave contents.IDP's two main aims formulated in 1993 have remained the same: firstly, to ensur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unhuang, Turfan and other Chinese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 and artefacts through working together internationally to agree the best methods for their conservation and storage; and secondly, to ensure greater access to scholars and others to this material. Because IDP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Internet, it has been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 to create high quality images of the material and make them freely accessible to everyone online.But as a young scholar new to this field (my doctorate was on Liu Zongyuan), my questions when starting work at the British Library in 1992 hadbeen: howmanymanuscriptsare there?And where are they? And what languages are they in? The questions were surprisingly difficult to answer precisely and it is only after twenty years that we are coming close to a realistic estimate.When I started at the British Library conservation and cataloguing of all the collections was ongoing and there were few electronic lists.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Chinese at the British Library were part of the Stein collections, acquired by M. Aurel Stein on his first three expeditions to Chinese Central Asia. These were then curated by Frances Wood and Beth McKillop who, over the previous decade, had initiated many contacts with Chinese scholars and conservators. This had resulted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num- bering of the previously inaccessible fragments, in conjunctionwith Chinese conservators. Work had also started on the photography and publication of the non-Buddhist Chinese manuscripts, together with Chinese colleagues.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included many in Tibetan and other languages and curated by other sections in the British Library. There were also manuscripts in over fifteen languages and scripts excavated by Stein from score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Lop and Taklamakan deserts, towns and temples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as well as other manuscripts acquired by the British Consul in Kashgar, George Macartney, and the scholar A. F. R. Hoernle. These were also under the curatorship of various sections. Many of these were originally part of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s and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newly-established British Library in 1973, while others were originally acquisitioned into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IOL). These latter collections came to the British Library in trust in 1982. As Professor Rong Xinjiang has explained in various articles, the two institutions had managed their collections in distinct ways, using different numbering conventions and different methods of conservation and storage. Other curatorial sections also had various existing collaborations to ensure the conservation and cataloguing of this material but there remained much work to do on all the Stein Central Asian collections.The foundation of IDP created a focus for all this material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led to IDP UK becoming a separate section within the British Library with lead curatoria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the Chinese Central Asian material in all languages. This shows the importance with which the British Library views this material, ensuring that it has dedicated curators to ensure its preservation and accessibility for scholars.I was originally employed as coordinator of IDP in 1994 on external funding and started by designing a database to record the data about the collections, their conservation and cataloguing. The system was designed to hold information about all the Stein and other Chinese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 not only the Chinese ones from Dunhuang. I hoped that, in this way, we could start to get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on all the collections, thus making them more accessible for scholars and start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 had as a young scholar①.The database now contains information on over 40 000 manuscripts in the British Library collections, of which over 16 800 are from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Major conservation, curatorial and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Han dynasty Chinese woodslips and wood shavings, the Chinese non-Dunhuang fragments, the Tibetan woodslips, the Khotanese and the Sanskrit manuscripts, have resulted in new catalogues and comprehensive data being available to scholars online. All these projects have been the result of collaborations with scholars worldwide. Several have also incorporated funding for conservation and complete digitisation, such as the Sans- krit project fu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led by Professor Seishi Karashima. Over 30000 of the 40 000 manuscri-pts in the British Library on the database have now been digitised and are freely accessible to all through the IDP multilingual websites. The major conservation project remaining at the British Library is that of the Xixia manuscripts from Khara-Khoto. These probably amount to about 6 000 items, although only just over a thousand have been fully conserved and numbered and entered onto the database. This will be IDP UK's next major project, subject to securing funding as most of IDP'swork remains dependant on external funds. Work continues on research and digitis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IDP was founded as a collabo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 continued to meet at conferences throughout the 1990s. Bu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NLC) took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IDP to a new stage in 2001 with the signing of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the British Library to establish an IDP Centre and website in Beijing(). The Centre included a digitisation studio to photograph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NLC collection. The Chinese language IDP China website hosted by the NLC went online in November 2002, offering scholars in China easier access to the material from British and Chinese collections. As of 2014 they had digitised over 2 000 Chinese Dunhuang manuscripts, resulting in over 100 000 images.Over the next decade all the other major partners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NLC and IDP Centres were established in Russia, Japan, Germany, France, Korea and Sweden.In 2006 the Dunhuang Academy also established an IDP Centre,with astudiodigitisingthemanu-scripts at the Dunhuang Academy and at other local institutions.With all the major holders of Dunhuang Library Cave material working together, it started to become possible to see the contents of the Library Cave reunited virtually online. By 2014 over 60% of the Library cave contents had been digitised. Scholars who for years had to visit libraries and rely on often poor quality microfilms or cumbersome facsimilevolumescould now access high quality images of manuscripts from their homes. This has led to much greater interest and scholarship on the material and, of course, more demand for scholarsto consulttheoriginals. The British Library saw a record number of visitors to the Reading Rooms to consult these collec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2014, with over 20 scholars viewing over 300 manuscripts.As I continued my own research and helped others with theirs through IDP, I found it necessary to consult both the textual and other archaeological material—the paintings, textiles and artefacts from Dunhuang and the other Chinese Central Asia sites. This material wa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research for my book Life Along the Silk Road, published in 1999, and for the British Library 2004 exhibition,“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 Because of its flexible design the IDP database was easily able to accommodate these additional data.Thus the scope of IDP was expanded to encompass all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from Chinese Central Asia. Agreements with the British Museum and the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in London enabled us to include their Steincollectionsandshowtextiles,arte-factsandmanuscriptsfromthesamear-chaeo-logical sites together online. The Musée Guimet, Paris and the Museum of Asian Art, Berlin, have since become partners and as of 2014 we were in discussion with The State Hermitage, St Petersburg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IDP has also engaged over this period in several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notably on the codicology and palaeography of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on the medical manuscripts, the Dunhuang Star Char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 used throughout the Tarim region. In keeping with its founding aims, all the results are made freely available online. Its 2012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the National Silk Museum in Hangzhou will also lead to more information becoming available on the textiles from Dunhuang and other Chinese Central Asian sites.Over the past decade IDP has also started to enter more data on the archaeological context, creating records for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ncluding the archives, maps, plans and photographs taken by the various archaeo-logis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uch of this has been done with the help of Xinjiang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IDP is also discussing collaboration with the Turfan Academy.IDP has also recently been involved with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s on the Dunhuang Academy's exciting plans for “Digital Dunhuang.” Preservation is a key issue for all of us curating Dunhuang material, whether the in-situ murals and statues or the material from the Library Cave. The Dunhuang Academy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in meeting the demands of ever-increasingvisitors and scho-lars and carrying out the highest-quality digitisation and ensuring access online will help address these.In terms of scholarship, it has often been the case that the art historians and textual scholars of Dunhuang have followed separate paths with little interaction. Yet a painting and a manuscript of a sutra ar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ame concept and both need to be studied and understood together. With the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both images and texts we can expect to see more scholarship in this area. And it is our hope that, in the future, the material on IDP can be linked into Digital Dunhuang.The aim of the international team of curators, conservators and scholars who founded IDP was to encourage scholarship on the collections, originally by providing high-quality images and metadata.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has allowed us to have more ambitious aims: to provide additional contextual material not only for scholars but also for a much wider audience. We are already starting to see the results of this in IDP UK with many more students taking courses in Central Asian and Silk Road studies, where Dunhuang is a major focus. We also receive frequent enquiries from a diverse range of people in Europe and America about how they can learnmore about the artisticand historical riches of Chinese Central Asia.I feel privileged to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Dunhuang early in my scholarly career, to work with such distinguished scholars worldwide an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search Dunhuang's manuscripts and art. These are worldwide treasures and I hope that IDP continues to play a part in ensuring their preserv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hile enabling their access for this generation.① Twenty years on and we are still using the same system although in 2014 are in the process of updating to a new Open Source MySQL database.收稿日期:2014-05-16作者简介:魏泓(1960—),女,英国人,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负责人,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历史和物质文化、历史编纂学的研究。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敦煌)国际空港总体规划(2019—2030年)的批复-甘政函〔2020〕7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敦煌)国际空港总体规划(2019—2030年)的批复-甘政函〔2020〕7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敦煌)国际空港总体规划(2019—2030年)的批复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敦煌)国际空港总体规划(2019—2030年)的批复甘政函〔2020〕7号酒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敦煌空港经济区(国际航空港)规划的请示》(酒政发〔2018〕178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你市申报的敦煌空港经济区(国际航空港)定名为甘肃(敦煌)国际空港。

二、原则同意《甘肃(敦煌)国际空港总体规划(2019—2030年)》,核心区规划面积11.82平方公里,依托敦煌国际机场,优化空间布局,主要发展临空指向性较强、航空关联度高的产业,着力推动文化旅游服务区、综合运输服务区、现代物流产业区和航空循环产业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开放基础平台。

三、甘肃(敦煌)国际空港按照省级开发区进行管理和支持,享受项目审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用地供给、重大项目布局等优惠政策。

四、你市作为空港规划建设管理主体,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统筹规划、生态优先、临空导向、节约集约、集聚发展,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遵守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落实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你市要积极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单位,形成推动甘肃(敦煌)国际空港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全面实施敦煌综合规划坚决打赢敦煌生态环境保护这场硬仗

全面实施敦煌综合规划坚决打赢敦煌生态环境保护这场硬仗

北蒙 古族 自治 县和 阿克 塞哈 萨克族 自治 县 3个 县 市 。目前
区域 内经 济 较 为落 后 , 群众 收 入 水平 不 高 , 利 基 础设 施 水
保护 绿 洲 、 救 湿 地放 在 突 出位 置 , 大 水 资 源节 约 保 护 拯 加
力度 。 过 节约用 水 , 障 当地 经济 社会 发 展用 水需 求 , 通 保 着 力 从 体制机 制上解 决过 度用 水和 超采地 下水 问题 。三是坚 持 流域 治理 同促 进农 业 增效 、 民增 收相 结合 。农 业 持续 农
快 转变经 济发展 方式 主线 。敦 煌生态 问题 是人 E资 源环境 l
矛 盾 的集 中反 映 , 只有切实 按照科 学发 展观 的要求 。 整优 调 化 产业结 构和用 水结 构 , 快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 能从根 加 才 本上缓解 水 资源短缺 矛盾 , 障敦煌经 济社 会可 持续 发展 。 保
薄弱 。敦 煌经 济社 会 发展 在很 大程 度 上依 赖 水资 源 保障 , 实施 敦 煌 规划 , 善水 利基 础 设施 体 系 , 善 群众 生 产 生 完 改
活条 件 , 进农 业 增 效 、 民增 收 、 促 农 区域 经 济 发 展 , 不仅 对 敦煌 经济 社会 又 好又 快发 展具 有 重要 的 现实 意义 , 维持 对
物种 群 明显 减少 。敦 煌绿 洲 天然 屏 障功 能 被 削弱 , 接影 直
响敦 煌及 其周边 县市 、河 西走 廊乃 至整个西 北地 区的生态
举 、 合治理 , 流域水 资源进 行优化 配 置 、 综 对 全面 节约 、 高效
利用 、有 效保护 和科学 管理 ,才能彻 底扭 转水 资源 过度 开
于 78 0万 m , 0 敦煌 盆地 土地 沙化 、 洲边 缘 天然 ( 绿 草地 ) 生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佚名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日前,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的主持,敦煌研究院、美
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制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这项任务自2000年起,历时5年,期间由3国4方曾分
别在中国和美国组织过4次规划研讨和修改。

作为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指导下形成的第一份遗址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由
15部分组成,对保护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指导。

【总页数】1页(P1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1
【相关文献】
1.《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莫高窟项目中的应用——以《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和《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为例 [J], 樊锦诗
2.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J],
3.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J], 无
4.论敦煌莫高窟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共进——由《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说开去 [J], 姜渊
5.《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论证会在莫高窟召开并获得通过 [J], 陈港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实施规划是促进敦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敦煌是历史上的军 事要塞和战略重镇,包括敦煌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 县三县市。目前区域内经济较为落后,群众收入水平不高,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完善 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区 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敦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维 持敦煌绿洲稳定、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将对我国西部地区 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准确把握规划实施的目标任务。规划提出了全面节水、
调整结构、综合治理等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提出了阶 段性目标任务。到2015年,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到80%,万元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65立方米,平水年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 7500万立方米以内,月牙泉水深维持在1米以上,党河水库下泄 生态水量4150万立方米,双塔水库下泄生态水量7800万立方米, 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得到缓解。到2020年,农业用水 比重进一步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55立方米,党 河灌区平水年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在6800万立方米以内,敦煌盆 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月牙泉水深提高到2米以上, 党河水库下泄生态水量不低于1.2亿立方米,双塔水库下泄生态 水量不低于7800万立方米,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 (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
第三,实施规划是保护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敦煌灿烂悠久的历 史文化享誉中外,其中莫高窟更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由于敦煌生态 环境持续恶化,莫高窟洞窟壁画等文化遗迹遭受风沙侵蚀的严重破坏。近20 年来,党河灌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平方公里,库姆塔格沙漠也逐渐东 扩,每年向敦煌逼近2~4米。土地沙化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引起壁画 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成为莫高窟保护的一大威胁。实施敦煌规划,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减轻风沙侵蚀对莫高窟的威胁,对保护敦煌历史文 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
《规划》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思路和“内节 外调统筹、西拒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布局。南护水源, 就是要加强南部山区水土保持,保障敦煌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生命水源的持续稳定;中 建绿洲,就是要规范用水秩序,强化节水,稳定中部人工绿洲规模,奠定敦煌区域各 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土地基础;西拒风沙,就是要保护西湖湿地,阻止库姆塔格沙 漠对敦煌绿洲侵扰;北通疏勒,就是要恢复疏勒河全线通水,重建敦煌北部生态屏障, 有效保护敦煌绿洲。内节外调统筹就是立足于本流域水资源,强化各项节水措施,加 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农业用水方式,大力发展节水 高效型农业、节水环保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控制用水总量;合理确定敦煌生态恢 复与保护的范围与方式,在全面节水和落实“三先三后”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引哈济 党适当调水、下泄生态水量等措施,促进敦煌生态改善。西拒北通并举就是通过对敦 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充水源,修复其湿地生态,使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不 再恶化,阻拒库姆塔格沙漠的东侵;同时在北部,通过整治河道、重新打通疏勒河, 使疏勒河干流生态泄水通畅,沿疏勒河形成敦煌北部的生态屏障。水源绿洲稳定就是 通过封禁修复和水土保持,保护南部山区生态植被、水源涵养林,稳定党河、哈尔腾 河及疏勒河的来水,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将已有人工绿洲建设成 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人工精品绿洲,营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适宜人类生 存的土地环境。经济生态均衡就是从整体上通盘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 调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的关系;在敦煌绿洲区内,修建必要的配水工程,保障人民群 众饮水安全、基本生产用水安全、基本生态用水安全,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 境;通过适当的地下水回灌工程,抬升重点地带地下水位,有效恢复月牙泉水深和面 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敦煌规划实施的重点任务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明确了今后十年治理保护的 重点任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抓紧落实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本次规划把全面加强流域水权制
第二,实施规划是改善敦煌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位于敦煌市最西端的西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控制土壤侵蚀、防止土地沙化、阻隔库姆塔格沙漠东 侵、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流域内人 口增长和水资源过度利用,保护区生态受到极大影响,区内草地、湖泊、湿 地大幅萎缩,其中胡杨林面积由48万亩减少到8万亩,一些水生植物濒临灭绝 ,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减少。敦煌绿洲天然屏障功能削弱,直接影响敦煌及其 周边县市、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必须通过实施敦煌规划 ,加强敦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恢复西湖自然保护区等绿洲生态功能,维 护生态安全。
三、敦煌规划实施的总体要求
国务院批准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明确了敦 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规划布局。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这些总体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规划实施的指导思想。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从根本上改 善敦煌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促进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 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调整优化产业 结构和用水结构,采取水量分配、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促进恢 复月牙泉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推进敦煌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发展。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主题 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敦煌生态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集中反 映,只有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障敦煌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了综合治理思想和系统治理战略。敦煌水资源和生态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矛盾复杂,必须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对流 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才能 彻底扭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的局面。规划的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战 略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切实贯穿到规划实施全过程。
一、深刻认识实施敦煌规划的重大意义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保留了大量的历史 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 地位。由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历史等原因, 近年来敦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 战。敦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绿洲萎缩、土地 沙化,直接原因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核心问题是水资 源过度开发利用。水是敦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 要制约和突出瓶颈,是实现敦煌生态保护目标的关键 因素。抓紧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 合规划》,是关系敦煌绿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敦煌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1年6月,国 务院正式批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一场生态环境保护战在敦煌打响了。
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敦煌生态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根据陈雷部长 2008年10月在敦煌调研时的要求,加大了节水和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 实了禁止无序移民、无序开荒和新打机井的“三禁”措施,提高了水价,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城市和工业节水,积极推进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实施 了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最大限度通过人工措施保持月牙泉水位。 酒泉市、敦煌市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敦煌生态保护工作,相继出台《酒泉 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酒泉市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纲要》、《关于进 一步加强敦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水型社 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政策、制度和机制保障。 《规划》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主线,以生态 保护为目标,多措并举,推进敦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明确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和规划布局。
基本维持稳定。这些目标任务体现了当前与长远、定性与定量、
治标与治本、需要与可能的内在统一,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有效 措施,确保如期实现。
第四,准确把握规划实施的总体布局。规划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
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思路。南护水源就是加强南部山区水土 保持,保障敦煌区域生命水源的持续稳定;中建绿洲就是要强化节水,规范 用水秩序,稳定中部人工绿洲规模;西拒风沙就是要保护西湖自然保护区, 阻止库姆塔格沙漠对敦煌绿洲的侵扰;北通疏勒就是要恢复疏勒河的全线通 水,重建敦煌北部生态屏障,有效保护敦煌绿洲。基于上述思路,确定总体 规划布局为“内节外调统筹、西拒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 衡”,就是要立足于本流域水资源,通过引哈济党工程适当从外流域调水、 增加下泄生态水量等措施,促进敦煌生态改善;通过对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补充水量,修复其湿地生态,阻拒库姆塔格沙漠的东侵,在北部通过 整治河道、重新打通疏勒河,沿疏勒河形成敦煌北部的生态屏障;通过封禁 修复和水土保持,稳定党河、哈尔腾河及疏勒河的来水,同时采取积极措施, 建设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人工精品绿洲;通过在绿洲区内修建必要的配水工程 和节水工程,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同时适当建设地下水回灌工 程,抬升地下水位,改善生态环境。这些思路和布局,通盘考虑了经济发展 与生态保护、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的关系,系统勾画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 与生态保护的总体蓝图和战略体系。
第二,准确把握规划实施的基本原则。敦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复杂
的任务,规划明确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阐明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 环境保护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一是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敦 煌是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地区,必须处理好节流与开源的关系,加快推进节水 型社会建设,合理控制区内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严格限制高耗水 项目建设;在全面落实“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要 求的基础上,科学实施跨流域调水,提高敦煌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坚持生 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绿洲是敦煌人民生存发展的自然载体,是 关系敦煌人文历史存续的关键。湿地是绿洲的天然屏障,与绿洲息息相关。 要进一步把保护绿洲、拯救湿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 通过节约用水,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过 度用水和超采地下水问题。三是坚持流域治理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 结合。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是生态保护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强化节水和改善生 态的同时,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为恢复敦煌生态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 氛围。这些原则是对敦煌水资源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也是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