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雨霖铃教案4

合集下载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其次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

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把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同学的鉴赏水平。

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进展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作,既充分表达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进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心情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表达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同学虽然已学过了肯定量的诗词,但无法敏捷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尝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同学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行缺少的部分。

应让同学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尝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尝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预备。

三、设计思想“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亲密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化的教学设计思路。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力量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把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育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妙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学习目 标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雨霖铃》并 纠正读音和停顿
讲授新课(30分钟)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播 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雨霖铃》 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语调,引导学生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讲解重点词句(10分钟):教师讲解课 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含义和表达技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 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指导法:通过朗读指导,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加深对诗 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小组讨 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 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模拟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情 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字词:掌握课 文中的重点字词, 如“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等。
理解课文内容:理 解课文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把握文章 的结构和思路。
难点:对于一些难 以理解的句子和词 汇,需要重点讲解 和解释。
教学方法:采用讲 解、朗读、讨论等 多种教学方法,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课文内涵及艺术特色

讲授法注意事 项:要注重启 发式教学,避 免“满堂灌”
现象
讨论法
添加标题
定义:讨论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添加标题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探讨、交流的课程内容,如 文学鉴赏、历史事件等。

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 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中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文的教学设计。

此教学活动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了解本文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优秀古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主旨和含义;•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难点•理解古文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用词;•理解并掌握本文的结构和脉络。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老师出示范文作者林则徐相关人物画像和历史典故,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和内涵,以烘托出本文的独特性。

步骤二:朗读和理解老师指导学生全班朗读本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探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并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和特点进行分析。

步骤三:分析篇章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和脉络,并带领学生探究文中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用法和含义。

步骤四:探究语言风格老师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用语,并从中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物形象和意义。

步骤五: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总结文中描写的场景、人物和情感,并对本文的结构和内涵进行展开讨论和交流。

步骤六:作文实践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写作实践,创作出与本文相关的小说、诗歌或散文,并对所写作品进行互相分享和点评。

五、课堂展示学生们通过个人思考、合作讨论、写作实践等形式,完成了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要求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内涵,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比如写一篇关于文学名句的感想或者写一篇类似于本文的小说或诗歌。

七、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雨霖铃》必修四教案

《雨霖铃》必修四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 语言导入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离别的名句。

•教师准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是啊!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

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柳永。

教师补充:柳永,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4 雨霖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4 雨霖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课题】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及凄清意境。

2、深刻的感悟《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的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别亦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

古往今来,最痛苦的情感莫过于离别。

你知道哪些写离别的诗句?[展示]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二、作者补充柳永目睹都市繁华,长期接触下层,饱尝羁旅愁苦,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作品有一定现实意义。

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词曲折委婉、清丽蕴藉,写景无不工,为句不事雕琢。

词分两类:一写歌妓及与歌妓的恋情,反映青楼舞女歌妓们的生活情趣及生活的艰辛。

另一类是自抒羁旅行役之苦和离情别绪,很好地把身世沦落之悲和离别相思之苦糅合在一起,很好表达出失意飘零在外的文人墨客的典型心态,引起了许多士人的强烈共鸣。

三、释题《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

据记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

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

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这首词是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雨霖铃》朗诵,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缠绵哀怨的离愁别恨。

)2、根据问题,自行研读:①概括这首词的内容——萧瑟的秋天,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

②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③你比较欣赏词中的哪一句?五、内容赏析1、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整理

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整理

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整理诗词赏析--《雨霖铃》【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其次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同学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受,对词的相关学问有了充分的熟悉。

授课班级是一般校文科平行班,成果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同学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认真品尝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老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力量。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季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闻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寂静。

在哀婉伤感心情的覆盖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颜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请学生欣赏《深秋美景图》,并思考:说出古代表达离情别绪的诗句。

提示: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作者柳永介绍: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七。

高二语文必修4《雨霖铃》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4《雨霖铃》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4《雨霖铃》教案高二语文必修4《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

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

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把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蕴涵。

3、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领悟诗歌的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学习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课堂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三、教学过程(一)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二)作家作品介绍(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8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2、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3、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词境与词情;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一词立骨,小组合作分析“伤”之方法,掌握词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一词立骨,小组合作分析“伤”之方法,掌握词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用中国式浪漫表达了对所有运动员的情感,和平友谊的心声随着柳枝传递了出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悠扬的《送别》的音乐中,舞蹈演员化身柳枝,其他演员手捧柳枝上场。

柳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经典的意义便是送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运用柳树意象的离别之作——《雨霖铃》。

二、词牌知识《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三、听曲传音1.请同学们倾听视频乐曲《雨霖铃》,通过视听,感知这首词带给你的感受,并概括出来。

2.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四、朗读感知1.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情读诗词,再次感知这首词。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并点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个别同学进行感知分享,教师点评。

(对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点评。

)五、一词析法1.(伤什么)找出词眼“伤离别”,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中情感,那一定是“伤离别”中的“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设计

雨霖铃柳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唐玄宗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二)整体感悟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节奏舒缓、情感哀伤)2.朗读,注意诗歌基调。

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自主探讨⑴描述词意,讲给同学听。

⑵找出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⑶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意象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⑷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⑴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词意,讲给同学听:《雨霖铃》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

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doc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doc

剪不断,理还乱, 醉不成欢惨将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世情已逐浮云是离愁。

别时茫茫江浸月。

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恨空随江水长。

(江淹《别赋》) (李煜《乌夜啼》) (白居易《琵琶行》)(王维《渭城曲》)(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莫道男儿心如君不见满川红尽是离人眼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雨霖铃柳永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及其创作风格;2、 诵读,理解大意,背诵;3、 艺术鉴赏: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巧妙过渡;4、 体悟意境,理解词人情感。

教学重点1、 背诵;2、 融情入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融情入景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体悟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人1、回忆有关离别的名句:2、播放视频《无题》(李商隐),营造氛围。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无我们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柳永及其创作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 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至景祐元年(1034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 田员外郎。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其创作风格,可从历代评论中略见一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 致,尤工于羁旅行役。

”宋翔凤《乐府余论》:“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 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周济《宋四家词选》:“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 摄,有千钧之力。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多媒体)2、自读,理解大意:翻译:傍晚,大雨刚停,寒蝉凄切地对着长亭鸣叫。

京城门外设帐饯行时没有好的心绪, 在这难舍难分的地方,在这难舍难分的时刻,划船的人摧着行船了。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初读,把握词中流露的情感。

1、指名读《雨霖铃》。

2、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3、指名再读4、教师范读5、这首词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有什么特点?明确:别前--别时--别后(虚实结合)三、品读,谈谈词人如何表达与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的情感的?1、直接抒发词人的哀伤之情(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良辰好景虚设(3)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以景写情(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凉悲苦(融情入景,以景衬情)(2)杨柳岸,晓风残月--孤寂清冷四、讨论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动人?讨论明确: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雨霖铃》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4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课型新授教学方法启发、质疑、教具无
课后简记词的下阕分析的粗糙,没有深入词的骨髓中,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缺课学生无
板书设计《雨霖铃》上阕: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阶段与目标内容与过程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提问三、新授实现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诵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水平分析上阕的艺术特色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揣摩解决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一诵读实现教学目标二解决教学重点三、练习四、作业宋词按照内容和风格分为:_____、______。

(婉约派和豪放派)(一)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三)简介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教师范背全词(五)学生朗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

(六)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上阕: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七)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边板书:下片:典型意象:酒、柳、风、月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八)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

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

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板书: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明确: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背诵《雨霖铃》。

1、上交:默写《雨霖铃》。

2、预习:《赤壁怀古》。

谈话法提问谈话法讲授讲授美读提问板书提问提示重点总结诵读启发提问诵读讲授板书总结板书拓展训练练习作业个别回答体会笔记理解朗读思考个别回答理解个别回答理解讨论推举发言讨论
朗读谈感受思考个别发言练习作业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