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功能与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分析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分析翻译是一项技术性工作,通过翻译,我们将文字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让媒介不同的人们能够交流和相互理解。
翻译服务的要求取决于客户的需求,可以从简单的文字翻译到复杂的技术文献的翻译,有些人专门从事翻译工作,有些人即使不是专门从事翻译工作也会偶尔接手翻译任务。
但是,翻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是不可能完全准确无误地完成。
翻译中存在可译性限度,大量的原文可以被正确翻译,但有时会出现语义差异,并且有时会出现低可译性情况,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可译性限度问题。
可译性是指翻译的可能性,是一个让翻译者判断的概念,也是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
根据实际需要,翻译者可以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语义性、文化性和时间性等多个方面来判断翻译能力,从而确定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译性。
首先,要分析原文的语义性。
翻译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如果翻译者未能理解原文的意义,便会出现译文的偏差。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中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语言文字,同时建立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其次,要分析原文的文化性。
一句话的翻译可以满足文字翻译,而文化翻译却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两种语言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有时会出现翻译错误。
因此,翻译者应当仔细研究原文的文化性并将其融入译文中,以便确保翻译的正确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分析原文的时间性。
翻译的内容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以便确保译文的新颖性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关于翻译中可译性限度分析的重要内容,为了拓宽翻译市场,促进语言交流,提高翻译质量,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可译性限度,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才能完成有质量的翻译。
只有理解了这些限度,翻译者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而言,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过程中无可回避的问题,需要翻译者充分理解可译性限度,仔细分析原文语义性、文化性和时间性等多个方面,确保翻译准确性和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的 了。正 如关 世 杰 在 《 文 化 交 流 》 跨 中所 说 :
“ 译 完 完 全 全 的 可 能 是 没 有 的 , 完 全 全 的 翻 完 不 可 能 也 是 没 有 的 , 界 上 的一 切 翻译 活 动 都 世 是 在 这 两 种 极 端 中进 行 的 。 J 而 且 , 百 分 ” 5 “
点 的有 乔 治 ・摩 南 , 提 出 了 翻 译 的 动 态 思 他 想 ; 有 施 莱 尔 马 赫 , 说 : 译 文 读 者 与 原 文 还 他 “
能具体 化为语 言 的表达认 知功 能 、 化功 能和 文
美 学功 能 , 以便 更 好 地 将 其 与 翻译 中 的 可 译 性 与不可译 性理论 结合起来 研究 。
言 所 表 达 的 一 切 , 原 则 上 都 可 以译 为 另 一 种 从
语言。
未 知 事 物 , 后 用 语 言 来 表 达 已 知 的事 物 。不 然
同 民 族 间 有 大 致 相 同 的知 识 和 经 验 , 内 在 认 其 知 有 共 同 性 , 们 用 不 同 的语 言 表 达 了相 同 的 他 内在 知 识 或 经 验 , 而 我 们 认 为 不 同 的语 言 是 因
于不 同性 , 即使 先进 地 区和 落后 地 区的语 言 “ 互 译 的 障 碍 也 可 以在 历 史 的 进 程 中 逐 步 加 以
克 服 。 因 为 随 着 落 后 地 区 政 治 、 济 、 化 的 经 文 发 展 , 汇 量 的 丰 富 , 译 文 献 的大 量 涌 现 , 词 翻 两 种 语 言 可 以 等 值 地 加 以 再 现 。 【1 持 这 种 观 ”16从语言功能看 可译 性与不可译性
2 9
本 民族 的特 色 , 他们 中 间要 达到统 一不 仅是 在 很 困难 的 , 而且 根 本 就 不 可 能 H4。 但 是 , 可 J 持
从语言层面看可译性的限度
关键词 可译性 限度 语言不可译性 文化不可译性
词形与词义融为一体的翻译 内容时 , 往往会构成不可译 的难 题。 如:
() 1 假使“ 中心为忠” 那句唐宋相传 的定义没有错 , 李妈忠得不
1 引 言
可译性 问题 是翻译理论研究 中的一个基 本问题 。由于语 言文
忠, 因为她偏心。 鸿渐叫她做的事 , 她常要先请柔嘉核准。 《 ( 围城》 )
汉语中“ 和“ 合在一起 可构成“ , 中” 心” 忠” 原文作者借用 了汉字 独特 的构词规律 , 明 “ 就要 “ 说 忠” 中心 ” 也就是 不能偏心 , , 匠心独
字是文化 的载体. 一种语言文字是一定 区域 内国家、民族或部落 的
人群进行物质生 产、 社会 活动的特 征反映. 各区域、 各民族的人 由于 地理环境 、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 的不 同, 因而形成 了不 同的思维方
的汉语读者来说 , 根本就无法理解这则谜语 。
22 语 音 _
中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词汇 或语法单位 共用一 个语言形式 ; 第二 , 原语单位 一词 多义在译语 中没有对应的形式 。例如 “ u l ce N rF s n ah
m e mnr o i. 中“ l c e ” fs ni e Us n ” Fa hn 一词有 两种 意思 : 子 ; 桶。 is r y e s 瓶 饭 而 “o ” rl 一词也包含两种意思 : 的 ; l 满 醉酒 的。因此这句话便可 以有 两种解释 :( ) 1只有瓶子总是满 的;( ) 2 只有饭 桶总是 醉的。这种德 语语言本 身所具 有的含混性无法 在汉语 中完整地表 现出来 。而文 化方面 的不可译 是因为社会 文化因素在 原语和译语 中属于不 同的
语言文字
翻译中的常见矛盾
①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
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B: The letter B.②异与同之矛盾“异”性对于“同”可理解为“不同”,没有“异”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性。
“异”既指语言层面的差异,又指语言差异之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语言中所沉淀的文化差异。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的,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克服语言之“异”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异”与“同”导致了“异化”与“归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红楼梦》第六回有这样一个句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大卫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out of flour”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even the clev 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③形与神之矛盾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3.可译性问题
关于可译性问题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差异上。
(一)语言结构(1) 谐音:如: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W eek)。
又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you.(2) 拆字词: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3) 词汇:Second Citizen:A trade,Sir,that I hope 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 a mender of bad Soles(Julius Caesar)市民乙:先生,我希望我千的行业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不过是个替人家补缺补漏的。
民乙:我作的这一行生意,先生,我希望是问心无愧的;老实讲,先生,我是修补破鞋底子的人。
(梁实秋泽)(4) 某些修辞方法的不可译回文(palindrome):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画上荷花和尚画门前大抽大前门书中狂草况钟书Madam,I’m Adam.Sir,I’m Iris.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厄岛我不倒英语中的押头韵、尾韵等修辞法能加强视觉和听觉效果,这在印欧语之间转换或许可能,但在英汉中转换是不可能的。
如: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二)文化差异可译性限度一、从语言角度看可译性限度(一)语音的可译性限度——What keys are too big to carry in your pocket?“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 shore.”被译成“她在海滩卖海贝”张汉熙《高级英语》I 第十课The T rail That Rocked The World The presiding judge was John Rauston, a florid-faced man who announced: ‖I’m jist a reg’lar mountaineer jedge.‖汉语中有的歇后语,例如:“你真是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you are like a flag pole bounded with feathers, a real big feather—duster!‖根据谐音双关(homonyms)制作的谜语利用的是谐音同:比如:“which is the strongest day of the week?”谜底是:根据谐意双关(polysemant)制作的谜语主要利用了一些词语的一词多义性:比如:“What is the longest sentence?”谜底是:“What has teeth but cannot eat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What dog never bites?”(A hot dog.)“What wi1l you break even if you hav e just mentioned it?‖字谜的不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赵云龙刘慧玲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
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
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
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
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
如下面的两句: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B: The letter B.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
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
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
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终结
更 了解 有关 商 品的各 种 信息 , 双方 对商 品信 息量 的
掌 握 是 不 对 称 的 ( 如 , 旧 车 市 场 中 , 于 买 卖 双 比 在 由 方 对 车 况 掌 握 的 不 同 , 主 一 定 比 买 主 掌 握 更 多 的 卖
信息 ) 。
在 两 种 语 码 转 换 过 程 中 , 者 与 原 作 者 对 原 作 译
家, 甚至 还 有哲 学 家 、 学 家 , 就 意 味 着 “ 可 译 科 这 不
性 ”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语 言 文 字 层 面 的 并
问 题 。
要终 结这种 争论 我们必 须用新 的视 角。从 现实
上 看 , 不 同 语 言 的 国 家 之 间 经 济 、 治 、 化 的 交 持 政 文
、 一● 一舞 一● 羹 一● 一 一’ 一寞 一奠 一● 一 ● 一奠 一 一● 一 一● 奠 一 ● 奠 鼻 、 、 奠
~
安 寞 寞 一妥 一女 一 一套 一寞 , 套 , , 蔓
摘 要 : 在 语码 转换 过 程 中 , 文与 原 文 之 间 信 息 不 对称 是一 种 客 观 现 实。 这 是 由翻 译 所 基 于 的 翻 译 参 考 资料 中 译 词 语 意 义的 不 确 定 性 、 两种 语 言 范 式 与 文化 等 因素 的 差 异 和 译 者 主 观 能 动 性 导 致 的 , 们 把 由上 述 因 素 我
者 的语 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 、 图 、 意 暗示 等 信 息所 处 的 地位 关 系 同样 是不 同的 , 原作 者在 其 文 本 中所 表 达 的信息 与 译者 对其 文本理解 、 阐释 、 翻译所 传达 的信息 也不完
全 等 同 。 因 此 , 文 与 原 文 本 所 包 含 的 信 息 量 是 不 译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作者:李黎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19期摘要:作为跨文化的翻译活动,是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这种交流的根本在于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共性,也就是翻译中的可译性。
然而这种共性越小,信息交流的不畅就会更强,也就是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推动了文化大融合,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影响与渗透程度,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异质语言文化的接受空间,也就是增加了语言的可译性。
本文从可译性的定义以及可译性前提和可译性的限度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可译性可译性指的是不同语言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可接受度。
可译性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指某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指语言中所呈现的文体风格、文化背景等信息能否通过语言表达准确顺畅的传递出来。
在可译性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但是语言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是能够进行翻译活动的前提,而语言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有具有独特性,这又限制了可译性的范围。
二、可译性的前提可译性的前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不同语言使用者他们具有共同的生理与心理语言特征。
也就是,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语言的基本表达概念上要有一致性,不能超出人类在生理与心理机能所允许的范围。
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语言习得的生理和心理的局限性就使得人们只能以数量有限的表达相同所指的语法结构类型来阐述意义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当然,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使人类具有潜在的习得一门或数门语言的能力。
可见,人类在生理与心理上的这些共性为语言的可译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在语言功能基础上具有共性。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以下三种:表情、表述、呼吁。
纽马克对布勒的分类进行了改进,将语言功能也分为三类:表情、信息、呼吁。
由此可见,不管怎样分类,语言的基本功能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相互之间表达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论语言不可译性语言杂化
论语言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语言是可译的亦或是不可译的,这是一个问题?持可译的观点的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在人的世界里,只不过人们分布在不同的大陆与大洲。
当然有大部分共通的,所谓人之常情,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五大需求基本都是一样的,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只有某些个别是相异的。
那就是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没有。
所以语言是可译的。
而持不可译观点的认为虽然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但是由于人们分布在不同的大陆与大洲,人们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代代相传着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只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不同,语言亦不同,所以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翻译。
我的观点是语言之间是不可译,但是由于人们之间要沟通,语言被迫翻译,大致人们可以理解对方,进行一般层面的交流。
但语言中蕴含的精华与精妙却丧失殆尽。
譬如双关,,尤其是国粹诗歌,那些五言诗,韵律诗,史诗,无不蕴含着本国文化的精粹。
而这些精粹一旦翻译,由于另一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没有这些文化,所以翻译过来就落了空,尽管有人提出动态对等,有些语言现象可以动态对等,但大部分是不可以动态对等的,翻译过来也只是勉强为之而已。
不能让读者领略到其中的精华。
举个小小的例子,我国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曾用到一个词,折腾,词虽小,但文化底蕴却很深,它包含了我国建国以来由于文化大革命浩劫给我国带来的伤疼,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这场全民大炼钢,练出来的都是次品,根本派不上大用场,更别说工业生产的大幅进步了,这种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拔苗助长的行为就叫瞎折腾,折腾来折腾去生产没有实质进步,反倒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下降了,于国于民都没利。
折腾的是本国民众,本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费力不出成果。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相应的成果。
同样,与折腾相关的词也不可翻译,譬如,瞎折腾,使劲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人等,今年是兔年,又逢新春佳节,出现了快乐兔年,兔和to 谐音。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讲座用)可译性(制佞团@的叱)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语言学家乔治•斯坦纳曾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如下的评述: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
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
正因为那些在遗传方面、历史方面、社会方面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
……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所谓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不是无法从逻辑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极其抽象、极其笼统,无足轻重。
……(所以)后者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人们称之为翻译的,只是一种近似物,是一种粗糙的复制品,如果涉及的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渊源,译作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而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能简单地归为“是”或“否”的极端,而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两个概念:语言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翻译活动出现和存在的前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共同性、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而且,语言交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深入和拓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文化间的可译性,这一点已经由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与此同时,由于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文化差异,这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另一个特征,即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
意大利语中有一句俗言:“翻译即背叛”,就揭示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既矛盾又相关的特殊关系。
我们认为,语际间必然存在可译性,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
不过,不可译之处是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加以变通,从而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的。
翻译活动中的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linguistic translatability)和总结资料文化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有三:认知表达功能( 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文化功能( culture function)和艺术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
这三个语言功能是层层递进的,因而也就寓意了翻译过程中要跨越的三道坎。
通常认为,认知表达功能是可译的( general translatability) 。
因为它是一种可以指代的社会符号,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共同情感,另一个民族语言中必定有它所对应的对等语。
人类的遗传方面、历史方面、情感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是共通的,这些普遍存在的对等语在哪一种语言当中都有其相对应的对等语。
承认这一点是翻译之所以存在、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的理论基础。
例如,我们来看一下Robert Burns 写的那首荡气回肠的A Red, Red Rose的其中一段: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a. the seas gang dry. 我漂亮的姑娘如此美丽, 我深深地爱着你, 我将永远爱你, 亲爱的, 直到海水干竭。
这其中的意像具有高度的可译性,在翻译语中,我们也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那种不渝的爱情,其可译性可以归结为诗中所用的海水枯竭的形象,具有人类普遍经验、认识的基础上。
在讲不同语言人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关于认知的同一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同构。
它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
语言的第二个功能:文化功能对于翻译来讲,就存在着相对可译性( relative translatability)这一障碍了。
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 年曾给文化下了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以《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对翻译任务中的可译性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可译性经常是翻译的关键,无论是将源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还是将源文本从一个文化翻译成另一个文化。
如果可译性不能得到恰当处理,翻译作品就会变得不够准确,也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有关可译性问题,有许多方面和原则,必须考虑到。
其中一个主要原则是文化可译性。
翻译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应该考虑到文化的不同。
因为文化可以影响一个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影响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个原则是形式可译性,它是指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文本的形式,并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的正确形式,以消除歧义和错误。
最后,还有语种可译性,这是指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同,以便翻译出准确的文本。
其次,当翻译可译性问题时,翻译者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首先,翻译者可以借助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句法、口语表达等,来提高翻译质量。
其次,翻译者还可以利用语言学上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句法分析、篇章结构分析、词汇搭配分析等,来帮助理解源文本,给出准确的翻译结果。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利用一些翻译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翻译词典等,以加速翻译的过程,提高翻译的效率。
最后,希望翻译者能够正确处理翻译可译性问题。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首先要充分理解源文本,并考虑文化、形式和语种可译性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其次,翻译者要利用语言学知识和翻译辅助工具,提高翻译质量。
最后,翻译者要认真审查翻译结果,以确保翻译准确无误,翻译作品能够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翻译可译性问题是翻译任务的关键,必须加以重视。
翻译者应该做到仔细理解源文本,并考虑到文化、形式和语种可译性等因素,使用语言学知识和翻译辅助工具,认真检查翻译结果,以期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翻译是跨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两个文化之间的沟通,都离不开翻译的作用。
毋庸置疑,翻译的核心任务就是完成文化的传播,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外部文化。
但是,当翻译家遇到可译性问题时如何做呢?可译性是指翻译中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等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换句话说,可译性指的是源文和目标文之间的“可翻译性”。
每当翻译家遇到可译性难题时,就需要细心的去寻找解决方法。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处理可译性问题。
首先,要解决可译性问题,必须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特点及特殊性。
比如,中国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和方言,并且语法和词汇也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家就要考虑地区差异,对每个地区的特殊性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翻译。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具有较强的时空特色,文化的变化是由于历史的影响的。
因此,翻译家要特别注意历史文化的变化,合理地识别和理解源文和目标文之间的差异。
其次,翻译家要善于运用替换方法、语义方法和叙述方法来处理可译性问题。
替换方法包括完全替换法、反身法和改写法等,这样可以将源语的意义能够精准地传达到目标语中。
语义方法包括使用近义词、反义词和同义词等,以此避免因词义不同而影响翻译效果。
叙述方法包括转换语句结构、运用反问句、缩写句等,以便保持源语句子的有效性并使之意义明确。
再次,翻译家要注意做到审视源语、重点记忆句子特性、识别句子功能类型和视角。
审视源语是指深入理解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重点记忆句子特性是指把握句子的关键词,看懂此句的内涵;识别句子功能类型是指不同句子类型所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表达;视角是指要考虑句子的背景,看清句子的意图和方向。
最后,翻译家要注意遵守可译性原则,以便能够正确理解源文的内涵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可译性原则包括保持原意原样原貌原位原形原状、字面译法原则和独特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要求翻译家要尽量保留源文的语法、句子结构和特殊用语,以便使译文保持最大的一致性。
语言和文化的可译性探讨
- 52 -2024年 第1期翻译是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关键路径,能够使不同类型的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并完成互动和交融。
但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环境的差异性和文化内涵的具体差别,翻译工作很容易触及可译性的限制,因此译者难以完成部分词语、文本的翻译,或难以准确地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完成对文本原意的表达。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实际联系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仅会相互催生,还会相互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化则体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语言能够反映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社会等级以及其他文化特征。
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可以揭示人们对某些事物的重视程度。
人们可以从各地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中了解到不同的地区文化表现。
[1]语言能够塑造文化。
语言不仅反映了文化,同时也塑造了文化。
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人们共享和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特定的词语和短语只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意义,并且通过语言的使用,这些意义被传递和保留下来。
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一旦脱离相应的语言环境,出现表达方面的差异,文化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异。
语言不仅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还能够影响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这导致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方式的差异性。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时态和语气对时间和事件的认知方式产生了影响,导致同样的文本内容在交流中会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内涵。
另外,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基础,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可以建立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和共享知识。
语言的选择、使用方式、语言风格等都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同时,语言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传承,人们可以保留和传递特定的文化知识、传统和价值观。
一些语言甚至被视为特定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二、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由于地域和历史发展环境的不同,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分析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分析作者:祁德志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讨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主要探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及翻译策略。
给翻译下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多得几乎不可胜数,有多少人参与对此讨论,便会生出多少个定义来。
这种定义的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为所翻译的材料之间区别很大,出版翻译物的目的又不相同,而且针对的读者群需求也不一致。
另外,活生生的语言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语体风格的取向也总是有所修正,因而在一个时期被接受的译本会在后来的一个时期变得难以接受。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策略一、可译性分析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进行再现和表达。
然而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针对一种语言能否被另一种语言所表达这个问题,国内外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苏联翻译学家费道罗夫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狹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可译性的原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五不翻”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和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王佐良提出诗是否可译:“绝大多数思想可译,不易翻译的是原作的气氛,或者说力量”;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论”的观点。
二、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 ,所 以在翻译过程 中必然会 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 了解掌 握双语文化背景。正如奈达所言 :“ 就真正成 功的
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 要 ,因 为词语 只 有 在 起 作 用 的 文 化 背 景 中 才 有 意 Nhomakorabea义。 ”
方面,起着无法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千年 的
受 ,以加 强语 言 的表达 效果 ,这 就是 语言 的美 学功
能。
刘传珠认为语言的功能不外乎为三种 ,即认知 表达功能 、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 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是指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去 认知客观世界并使认知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得以传 递表达的功能。认知与表达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相伴而生 的,认知是一种 内在功能,表达是一种外在行为 ,语言的认知表达
噫字与一谐音紧扣司马相如信中的一字而且与忆字谐音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叹息又点化了丈夫阴暗的无忆心理设想来世她变为一个永远热爱妻子的丈夫借以规劝司马相如其中顺扣倒扣丈夫信中数字的奥妙恐怕也难以完全译出吧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1 期
宜春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 )
功能也 是语 言的本 质 功能 。
二 、可译 性 问题
翻译是一个悖论迭 出的领域。在诸 多悖论中 ,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 的命题。古代 意大利 的先哲们 曾经 断言说 “ 翻译 者即叛逆者” , 开不可译论之先声 。德 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施莱格 尔直截了当地说 :“ 翻译好 比一场拼死拼活的决斗, 最后遭到失败 的若 不是译 者 ,就一 定是原作 者。 ” 而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断然 否定诗歌 的可译性 ,他
・
l8 ・ 3
宜春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第2 8卷
说 :“ 译诗是徒劳 的,把一首诗作从一种语言译 成 另一种语 言 ,犹如把一束紫罗兰扔进坩埚里 ,试图 由此欣 赏到它们原 有 的色 调和芳香 来 ,实属 不智
到语 言 的可译 性 。 1 e ,R dR s )A R d e oe
语言的文化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记载和储存该语 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信息或 内容 的作用。一方面 ,语
收稿 日期 :20 —0 —1 05 9 0
作者简介 :高芸 ( r一 17 ,女 ,江西宜春人 ,宜春学院外 国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 翻译理论与 实践研究 。 91
维普资讯
T a ’ sn w ys rn u e h t e l pu gi J n ; n
O my L v ’ sl e t e meo i u e i h lde k h t w el pa e tn . T a ’ ss e t ly d i u e y n
出了翻译 “ 失味”与文体 ,风格不可译的观点 ,这 位译经大师先于同时代人 洞察 到了这样一个真 理 :
翻译 不是 万 能的 ,而 是有 限 度 的 。
A d fr h ewel n e te e,myo l u e a nyL v ,
An a h ew e aw i ! d fr te e l hl e e
中图分类号 :H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8X ( 0 )0 — 17 0 09 6 1 30 2 6 1 03 — 4 0 许钧在谈论翻译的基本层次时提出 , 具有全人 类性的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翻译活动之所 以能 够进行 ,是因为使用不 同语言的人 的思维对客观事 物反映基本一致的缘故 。翻译在增进不 同民族的了 解与交往,推动民族文化 的交流与借鉴 , 促进民族 语言的丰富与发展 ,加速科学技术 的进步与繁荣等 言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另一方 面 ,语 言 又受文 化 的影响 ,反 映文 化 。不 同 的语 言
O my L v ’ sl ea rd rd rs u e i e e o e k
也。 ”我 国后秦的译经 大师鸠摩罗什译经达 30余 0 部 ,深知译事的艰辛 ,却告戒世人说 :“ 改梵为秦 , 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 ,殊 隔文体 ,有似嚼饭 与人 ,
非 徒失昧 ,乃令 呕 哕也 。 ”他 在 我 国译 史 上 首 度 提
摘 要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 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 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 间的 总体可译性 ,语 言的文化功能造 成 了语 言之 间的相对不可译
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关 键词 :语 言功 能 ;可译性 ;不可译 性
世界文明史不容置辩地证明,翻译是可能的。但 由
于两个民族意念感受的差别 ,修辞表达 的互异 ,文 化体验的相悖 ,心理联想的不同 ,时间地域 的距离 以及事物称谓的空缺等等 ,构成深层次的不可译因 素,因而造成双语转换 中不可避免 的失落 、错讹与
每个 民族都会积极利用 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对 语言本身的各种物质形式特征进行认识和总结 ,每 种语言都会有 自己的文学形式和修辞手段 ,如民 谣 、诗歌 、小说 、散文 、韵律 、谐音 、 节奏等。语
Junl f i u n e i (oi c ne ora o Yc nU i rt s a s ec ) h v sy c l i
Vo .8, . 12 No 1 F b.( 】 e 2x 6
20 06年 2 月
语 言功能与可译性 问题
高 芸 邓 卉
( 宜春 学院外国语 学院,江西 宜春 360 ) 300
一
障碍。任何忠实的或等值的翻译都不可能百分之百 准确或完备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和风貌 ,不可译论的
观点正是在这里找到了立足的根基 。
一
言的这种认识 、描写和展示 自身形式特点的功能属
于语 言 的一种 元语 言功 能 。但 由于人 们在 利用 这一
、
语言功能
功能时 ,更多是为了取得某种修辞美学效果 ,即是 为 了使语 言 的表达 更形 象 、生动 ,给 人一 种美 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