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中医分类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课件.ppt
西固区中医院 黄亚丽
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 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 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 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别名
心口痛——俗称。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 腹部,临近心窝处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 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
心胃痛——《寿世保元》
流行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据国外资料估计, 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据上海16所 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 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北京协和 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 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消化性 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
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3.情志不畅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 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 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 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
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 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 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 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 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1、寒凝气滞...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1、寒凝气滞...
中医上,8种胃痛的辨证分型:
1、寒凝气滞——喜热饮而恶寒食,口淡苔白
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
2、饮食停滞——呕吐,吐后疼痛减轻,胃口差便秘,舌苔厚腻
保和丸、大山楂丸、四味脾胃舒片。
3、肝气犯胃——胸胁疼痛,喜叹息,胸闷嗳气,生气时胃痛加重,舌苔多薄白。
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胃苏颗粒。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丹栀逍遥丸、加味左金丸
5、脾胃虚寒——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加剧,进食后疼痛减弱,舌淡苔白。
小建中颗粒、虚寒胃痛颗粒、暖胃舒乐颗粒。
6、湿阻中焦型——胃脘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
藿香清胃片、胃痛宁片、胆胃康胶囊
7、胃阴亏虚——隐隐作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参梅养胃颗粒、养胃舒颗粒、养胃舒软胶囊
8、瘀血停滞型——胃痛如针刺,按之、进食后、入夜疼痛加剧,黑便,舌质紫暗。
元胡止痛片、胃康灵胶囊、健胃消炎颗粒。
大家药店就不再不懂买药了,要根据症状表现合理的选择,以避免耽误或加重病情。
#湖南医聊超能团##清风计划#
中医胃痛分类
中医胃痛分类
中医将胃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寒邪客胃证: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见症状是胃脘胀满、
胃痛,往往在饭后加重,同时会有嗳气的表现。
2.宿食积滞证: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吐后痛减。
3.肝胃郁热证:以胃脘部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反酸嘈杂、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等为主要症状。
4.肝气犯胃证: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嗳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
喜怒忧思可诱发或加重为主要症状。
5.湿热中阻证:以胃脘部灼痛、脘闷痞满、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
肢体困重、大便干结或溏泄、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等为主要症状。
6.瘀血停滞证:以胃脘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或
瘀斑为主要症状。
7.阳虚胃痛: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寒痛剧、与暖则舒为主要症状。
8.阴虚胃痛:以胃脘部隐痛、饥不欲食、心烦不眠、口干唇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发布时间:2010-12-7 16:32:35
1、湿热互结证胃臆疼痛灼热,脘腹胀闷,恶心,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闷;胃气上逆则感恶心,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
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干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解读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解读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认为胃肠病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和情志不舒所致。以下是中医对胃肠病的一些主要认识:
1.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胃肠病。
2. 气滞血瘀: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胃肠病的常见病理因素。气滞指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血瘀指气血运行不畅时,可以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血瘀。
3. 湿邪困滞:湿邪是中医中描述一种病理因素,湿邪困滞是中医认为导致胃肠病的常见病因。湿邪容易从外界侵入人体,一旦困滞在胃肠道,可导致消化不良、脾胃机能减退。
4. 小肠善行浊而腐败:中医认为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但如果饮食不当或消化力衰退,会导致食物停留过久而腐败,使得胃肠功能紊乱。
5. 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的不舒畅,如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等,会对脾胃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胃肠病。
综上所述,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包括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邪困滞、小肠功能减退和情志不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治疗
胃肠病时,中医常采用调理脾胃功能、疏通气血和祛除湿邪的方法。
中医辨证治胃病:根治胃病必须分清胃寒与胃热,否则越吃药越不好!
中医辨证治胃病:根治胃病必须分清胃寒与胃热,否则越吃药
越不好!
现代很多人被胃病折磨,即使吃药也没办法根治,总是反反复复的,为什么?
现代医学把胃病归类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黏膜脱垂等,而这些疾病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中医一般分为胃寒、胃热等证型。
胃寒和胃热为两种不同的病证,治疗的方法也是要区分开来。
胃寒:
胃寒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淡不渴,甚至有头痛,骨节肌肉酸痛,舌质淡,苔白厚。
有时候口泛清水或酸水,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烂,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遇寒腹痛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
胃寒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过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
中医是辨证治胃病的,胃寒就要“暖”治,胃寒忌讳一些冰冷的东西,吃的、用的都是,日常要注意保暖,冷饮、冰棍等食物是最忌讳的。
想要暖胃的话呢,日常生活中可以喝一些温热的粥来缓释胃,还可以泡一些长白山药谷丁香茶叶来喝。
长白山药谷丁香茶叶不仅可以暖胃,还能抑菌消毒,清新口气,其含有的丁香油和丁香酚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动,帮助缓解胃胀气、胃痛的情况。
胃热:
胃热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心烦失眠,舌红苔黄。
胃热通常因为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郁,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
从成因与症状上来看,胃寒和胃热可以说是相反的。
西医通常不会区分对待,治胃病经常都是用“万能”的抗生素,抗生素用多了就容易产生抗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吃药久了就没那么有效了。
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属中医“胃脘痛痛”的范畴。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胃痛的治疗,中医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须进一步审证求因,辩症施治,不能在这里以偏概全,以免产生误导。但是,我国医学和民间验方,素有食疗调理胃寒的办法,兹向各位介绍一、二。
胃痛者的饮食调理特别重要,对于脾胃寒湿,便溏,舌苔白腻者应该少吃或是禁止吃生冷的食物,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尤其是橘子类,应该隔一个时候才吃。同时,不论任何人,都不要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而且一定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谨防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过热、过凉的食物。
推荐食疗膳食——
1,茴香狗肉汤(引自《民间药膳方》)——
备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大蒜头4枚。
制作: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慢性胃炎的8种中医分型
慢性胃炎的8种中医分型
慢性胃炎的8种中医分型
◆1.食滞伤胃型
【症状】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
【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
【治法】健脾和中、消食开胃。
【处方】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楂15克神曲15克鸡内金15克麦芽15克炒莱菔子15克木香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生姜5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2.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丈、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
【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益胃。
【处方】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扁豆12克海螺蛸12克煅瓦楞子12克陈皮10克良姜10克香附10克吴茱萸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3.胃阴亏虚型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
【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
【治法】疏肝健脾,益阴养胃。
【处方】蒲公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白芍15克全栝楼15克麦冬12克花粉12克草决明12
克草石斛12克山楂12克川楝子10克醋元胡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4.热邪犯胃型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胃痛中医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 香苏散合良附丸 高良姜15 吴茱萸5 香附15 陈皮10 木香10 苏叶10 乌药15
临证加减
寒重者,加生姜、小茴香温中散寒。 气滞重者,加佛手、香橼、元胡索理气止痛。 若兼见胸脘痞闷,呕吐等寒挟食滞者,加枳壳、神
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30、 麦冬15、生地30、枸杞子15、当归10、 川楝子15、 芍药20、甘草6
临证加减
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泄热。 便秘明显,加麻仁、瓜蒌仁等润肠。 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元胡等理气
病案分析
请回答该患者的中医诊断、证型、治法、 方药
病案分析
参考答案:
诊断:胃痛
证型: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理气 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2克 栀子 12克 柴胡 12克 陈皮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 甘草19克 黄
连9克 吴茱萸6克 7剂
水煎服
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泛 酸嘈杂,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 畅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胃病,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它们的症状都很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式都不同。胃病大多是慢性病,比起西医,中医在治疗胃病上更有优势。在中医的认知中,
治病并不是仅针对治疗炎症,而是要找出病根并拔除,胃病的种类有很多,这就
需要中医在治疗中体现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经典的“望闻问切”来收集患
者的症状,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方来治疗。“中焦如恒,非平不安”,体现的
就是脾胃对人体功能和身体安康的重要性。
一、胃病的种类
在《中藏经》卷上,胃病的描写是“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
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
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
现代医学中,胃病有很多临床表现,其中比较常见的要数急性或慢性胃炎、
胃溃疡、胃息肉、胃结石、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扩张等。他们的症状都是腹部
或胃部疼痛不适,胀气反酸和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排便异常,
如黑便和血便。
二、胃病的成因有哪些
对于胃病的成因,中医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
1.外邪
不通则痛,是中医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中医认为,外感寒热或湿阴,就会
在胃上显现出来,气的运动阻止滞,导致胃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人吃了很多
生冷的食物后,很多人就会胃痛,这就是风寒侵体导致的。
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
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
引起胃部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它们都有着相似的症状,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将胃病主要分为了三大类,1、脾胃虚寒,2、肠胃湿热,3、精神因素,对于不用的类型胃病需要用不同方法来进行调养及治疗,对症下药才能事倍功半。
如何判断自己胃寒或胃热
一、胃寒
脾胃虚寒也就是常说的胃寒,中医认为其主要是因为平时喜食生冷、腹部受凉、疲劳过度等原因耗损了脾胃的阳气,导致过多的寒凉排不出体内滞积在胃腑,引起的胃部疾病。
很多人都懂中医,知道有“胃虚寒”与“胃实寒”之分,但是大多数都不明白虚实的分辨,小编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实证”就是由外界真实原因引起的,如吃冷饮等,“虚症”就是本身体弱阳气不足,自身原因引起的,各种实、虚症皆是如此。
主要症状:疼痛时感觉到胃部寒凉,暖和后症状有所减轻、天气转凉后容易胃疼、吃生冷后易腹泻,平时也四肢冰凉、胃寒怕冷、常有疲倦感、经常胃口不好不喜喝水等。
调养:胃寒首先要杜绝外界的寒冷刺激,夏天少喝冷饮,二呢要注重平时的饮食习惯不要冷热交替,尽量保持三餐的正常,第三呢就是要注重身体的保暖少穿漏脐装,吹空调时最好盖上肚子。
实用验方(实虚症皆适用):1、红糖桂皮茶,做法:桂皮水煎后取汤汁加入红糖饮用,可温胃散寒。
2、白胡椒红枣丸:取红枣适量去核,每个红枣内放入5粒白胡椒上锅蒸熟,每天吃一个有温胃补血的功效。
3、生姜是中医认为非常好的温热祛寒的食材,将鲜姜切末后用白糖腌制,每次饭前吃一勺能很好的治疗胃寒。
二、胃热
中医认为胃热是因为胃受到了“热毒”导致出现“胃火”,多因喜食辛辣、嗜酒、过食油腻等原因造成。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饮食生冷,寒冷客胃,凝结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中药方选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9克,紫苏9克,荜拨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苍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水煎服。穴位治疗选中脘、神阙、胃俞,足三里、内关。补法。多灸。
饮食积滞: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失和降。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腐臭,吐后较舒,纳呆不食,大便不爽,矢气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中药方选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2克,麦芽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枳实9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槟榔12克,厚朴12克。水煎服。穴位治疗选下脘、天枢、脾俞,足三里、璇玑。泻法。
肝胃不和:情志不适,肝气郁滞,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烦恼痛甚,痛处游移,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喜长叹息,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中药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9克,香附12克、陈皮12克、枳壳9克、川芎9克、甘草9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水煎服。穴位治疗选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泻法。
肝胃郁热:肝郁化热犯胃,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法疏肝泄热和胃。中药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连3g,吴茱萸6g,甘草6g。水煎服。穴位治疗选中脘、期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内关。泻法。不灸。
中医治疗胃病,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中医治疗胃病,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胃病又称胃脘痛,患病位置位于人体的胃部。其中胃病可以分为慢性胃病以
及急性胃病,胃痛是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在西医的浅表性胃炎、消化道溃
疡等疾病中较为常见。中医学对于胃痛的认知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
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心痛方》记载“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心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则为胃痛而言。其中胃病的患病原
因是由于患者气血不调所导致的,并且患者的肝脾具有密切关系。在中医治疗胃
病中,是需要通过辨证施治、一证一方,不同的患者使用的药方各不相同。下面
让我们来看一看不同证候的胃病使用哪种不同的方式治疗。
在为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一般是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实施判断。其中
第一点为辨寒热,通常情况下,寒证大多是由于胃脘冷痛所引起的,发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饮冷受寒而出现加重或者是发作的现象,遇寒时寒证加重,而得热时
则出现降低的现象,患者发生口淡不渴、呕吐清水,胃肠水声漉漉,或形寒肢冷,或神倦无力,脉弦或迟。而热证常见于胃脘灼热而出现的疼痛,一般来说,这是
由于患者进食了燥热辛辣的食物而诱发患病或者是加重的现象,遇冷则减,遇热
则加重,症状为消谷善饥,食已即吐,泛酸,便溏溲黄,同时伴有牙龈肿痛,甚
则糜烂出血,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第二点为辨虚实,虚症通常见于病体虚者,
患者表现为胃脘部隐隐不适,出现不定时发作或者是停止的现象,其中在过度劳
累时或者是饥饿时诱发症状发作或加重,通过进食或者按揉后会发生症状减轻的
中医胃痛分类
中医胃痛分类
摘要:
一、中医对胃痛的分类
1.胃气壅滞
2.胃中郁热
3.肝胃气滞
4.肝胃郁热
5.肝络瘀阻
6.脾胃虚寒
7.胃阴不足
二、各种胃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1.胃气壅滞
2.胃中郁热
3.肝胃气滞
4.肝胃郁热
5.肝络瘀阻
6.脾胃虚寒
7.胃阴不足
正文:
中医对胃痛的分类主要有七种,分别为胃气壅滞、胃中郁热、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肝络瘀阻、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
胃气壅滞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痛突然发作,痛势急迫,脘腹胀满,嗳气频繁。治疗方法是香苏散合良附丸,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胃中郁热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灼痛,痛势加剧,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治疗方法是化肝煎,以平逆散火、泄热和胃。
肝胃气滞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胀痛,痛势走窜,嗳气频作,胁肋胀满。治疗方法是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肝胃郁热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灼痛,痛势加剧,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治疗方法是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肝络瘀阻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夜间加重。治疗方法是失笑散,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脾胃虚寒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治疗方法是黄芪建中汤,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胃阴不足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方法是益胃汤,以滋阴养胃、和中止痛。
胃病中医治疗绝技
胃病中医治疗绝技
关于《胃病中医治疗绝技》,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胃病针对现代社会的人而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关键原因是不健康不规律性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不在健康的饮食习惯性下消化道就可能出現问题,慢性胃炎就非常容易产生。胃病是归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医治通常不可以快速造成实际效果。胃病的治疗需要的是借助中医学开展调养和保养。那麼胃病中药治疗绝招究竟有什么呢?
1、肝胃气滞血瘀型
常见于漫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前期,多因情绪受阻而引起。胃里饱涨以进餐后为甚,或胃里涨痛连胁,呃逆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想吐欲呕,口苦口臭泛酸,排便排出来受阻等症,舌边尖稍红,苔白腻,脉沉。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2、脾虚胃热型
常见于漫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病,或萎缩性胃炎活跃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实虚热寒错杂之象。证见胃里噪杂,或胃里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艰苦奋斗而很少饮,纳胃口减,排便时稀时秘等,舌色淡或浅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胃补气血,与立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3、脾胃虚寒型
常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病久实证研究已清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里虚痞,或隐痛,按之较舒服,喜进软食,吃完腹胀,或呕吐清涎,脸色腊黄,神疲倦力,大便溏薄等,舌色淡、体胖,苔白润,脉沉细。治宜健脾胃补气血,温中合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4、胃阴不足型
常见于漫性萎缩性胃炎,或别的症型胃病病久久治伤阴引发,证见胃痛时间一长,胃里微灼痛,或噪杂不适感,口干舌燥纳呆,或吃完饱涨,大便干硬,舌色红少津,苔白腻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轻重缓急止疼。方用益胃汤。
中医说胃病,不同类型的胃病,调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医说胃病,不同类型的胃病,调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十有九胃”早已不是说说而已。据估计,现代社会近85%的人都有胃痛的困扰!出现胃痛,说明你的胃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若是不及时调理养护,则离胃溃疡、胃炎等也不远了。而从中医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胃痛,调养的方法也各有差异。
一、阳虚型胃痛(虚寒)
平时爱吃生冷食物,一吃就腹胀、胃痛,还拉肚子;还有些是体弱多病,经常服用大量药物,也会过度消耗脾胃的阳气,在受到寒邪侵体时,就容易胃痛。
1、症状
此类人群的舌苔薄白;口淡不渴,易消化不良;畏寒怕冷;常大便溏泄或者便秘。
2、养护
想要缓解此类胃痛,则要暖胃、散寒、温通。阳虚型胃痛平时要注意保暖,忌生冷、辛辣的食物,宜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尤其冬天,可以用暖水袋敷胃暖胃;平常也可以用膳食养护法。
期颐饼:护胃升阳
材料:1份鸡内金、2份芡实粉、适量白糖、3份面粉。
做法:鸡内金打粉,用热水浸泡约六小时,把鸡内金水倒入芡实粉和面粉中和匀,加入适量白糖调味;把面团捏成很薄的小饼,烙成焦黄色即可。
作用:鸡内金消食和胃、活血化瘀,芡实健脾消食、补气益肾,白糖补中益气、补胃益肺。适合胃中虚寒人群及因胃气虚弱所导致的胃气不降的人食用,请在专业中医医嘱,根据自身情况服用。
二、阴虚型胃痛(虚热)
此类病人平时喜欢吃辣、热、煎炸类的食物,吃完后胃脘处有隐隐的烧灼般的疼痛,有时候还会反逆到喉咙酸溜溜的、爱打嗝。
1、症状
此类人群的舌苔暗红、少津;有口干口渴、食欲难振,身体迅速
消瘦;脘腹胀满、反酸烧心;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
2、养护
想要缓解症状需滋阴清热。平时饮食要清淡,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平常可以多吃点雪梨、百合、莲藕、银耳、山药等能滋阴润燥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病得中医分类
一、中医胃病分类。
中医辩证,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
中医根据胃病得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嗳气”等、
1、胃脘痛:
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就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就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得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就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得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得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得效果,就是愈后不易复发得、一种较好得治疗方法、
2、呕吐:
呕吐就是因胃失与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得病症,多属于胃部得病变。呕吐得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得声音强弱、吐势得缓急、呕吐物得性状、气味及其她兼症,判断胃病得寒热虚实。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属食滞引起得,胃脘多有胀满,嗳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得病史。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
泛酸就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等疾病、
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多出肝炎内郁、胃气不与而发,或者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致。泛酸兼有胃脘烧灼感,脘腹胀闷,口干口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者,多为肝气犯胃引起。
4、呃(e)逆:
呃逆俗称“打嗝”,就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得病症。呃逆有间歇得、短暂得、或连续得发作几种。其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因胃失与降、气逆而上所致。
呃逆一症,临床上应辨别虚实寒热得不同,实证多因外邪或痰瘀、气滞、食滞所致,或一时进食太快以及饮水嬉笑引起,其呃逆发病时间短,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虚证多见于脾肾虚寒、胃阴于足,其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无力。胃寒呃逆,其呃声沉缓有力,兼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
5、嗳气:
嗳气也就是胃病得常见症状,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得病症。嗳气与呃逆不同,嗳气声音低长,就是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嗳气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痰火内扰,导致胃气不与,清浊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反气逆而上所出现得症状。
6、痞(pi)满:
痞满就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按压时不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凡就是六淫外邪内陷于胃,或饮食积滞,痰湿内阻,七性内伤,以及脾胃虚弱,皆能出现痞满之症。现代医学中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症等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大多会出现痞满得症状、7、反胃:
反胃就是指病人进食后,食物停积胃腑不能下行,而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过一段时间后则尽吐出得症状,可表现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反胃多由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胃阳渐虚,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阻滞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下行之功能,宿食难消而成。因此,胃阳虚就是其发病得关键,现代医学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等,凡并发胃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得疾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脘复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得反胃症状、
8、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包括不思饮食,纳少与纳呆。不思饮食就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纳少就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思饮食所致;纳呆就是指无饥饿与要求进食得感觉,可见于脾胃本身得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疡病,或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得过程与病后恢复期。
二、胃脘痛
1、病理
胃脘痛发生得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与、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A、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就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B、肝胃不与。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肝气郁结,里面可以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式缠绵。
C、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2、胃脘痛得治疗
胃脘痛得辩证,主要辨别就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得,还就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得;病在肝,还就是病在脾胃;就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就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就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得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就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A、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
苔白腻,脉昆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B、食滞胃脘
病因病理
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临床表现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
治法:消食导滞,与胃降逆
C、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D、脾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