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修订版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文︳龚明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从孔子开始,就提出“因材施教”,两千多年来却依然是一种理想与奢望。
新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公平、优质、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应该回归人的原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
工业时代教育重点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完善的需要,后工业时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
正如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换句话说“人才是教育的真正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应该回归“人的原点”,教育应该成为认识人、发现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伟大事业。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并因生命的不断丰盈与美丽而闪耀着诗意的光芒。
教育是生命生长的需要,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关注生命的完整,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用思想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教育本质是对生命的“成全”。
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每个生命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多彩的人生,要帮助他们寻求、产生或者制造、创造不同的希望、不同的梦想、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这就呼唤今日学校要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我们学校“把学生放在学校的中央”;呼唤校长和老师“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二、教育应该唤醒人的潜能培养人、开发人首先要认识人、理解人。
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学生的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不完全相同,学生的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湖湘名校长2017·12A·25的差异,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出版了《智力的结构》(1983年)、《多元智能》(1993年)等代表性著作,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机构。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基于学情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新课堂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基于学情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教师教学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新课堂。
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如何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一、让绘本融入数学新课堂在小学数学课上,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数学的兴趣,他们都是只从课本上、测验卷上来认识数学,在他们的心中数学就是公式、练习和考试。
但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
数学绘本的情境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儿童会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
通过数学绘本阅读与小学数学课教学相结合,提供儿童倾听、讨论、写作数学概念的机会,培养儿童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扩大儿童掌握数学的意义与认知。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我通过绘本《鸟儿鸟儿飞进来》给二年级孩子上认识乘法的教学片段,通过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片段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今天薛老师就给大家讲讲这些鸟儿的故事。
师讲故事:在树林里有一群可爱美丽的鸟儿,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木匠老爷爷在树林里走着,鸟儿们感觉有人过来了,呼啦啦的飞上了天,然后轻轻的落在树枝上,老爷爷认真的听着鸟叫。
第二天早上,他就开始干活了,把木材锯成合适的大小,对准以后,钻出小孔,把它磨得很光滑,倾注了他非常非常多的心血。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学 生积 极 的 学 习态 度 、 -_ 人 合 作 的 精 神 以 及 高 度 的 责任 感和 道 德 感 , 学 生 生 活 质 量 的提 高 善 f  ̄他 - 为
J-
。
一
r
- I
-
建立必须、 具备的条件 为此 。 笔者以为我们教 师首先在教学 实践 中特别要注重加 强以 下几方面:
一
套适应 自一 己的学习 、 探究方法 。为此 , 掌握知识技 能与技巧 , 总结经验 , 找规 寻
间, 减少 了学 生构 学 习 障碍 。 比如 , 在 教 师必须要更新 观念 , 变换 角色 , 改革模 律 。 更需要学生有—个深入思考的理解过 讲解 新 的数 学 概念 时 教师 从 实 际 中 式 , 研究数学曲智慧, 勺 分析数学的方法 , 程 ,甚 至经过若 干次错误与不完善 的思
生的智力懵能 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拓 么,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内在能力就是 方法, 才会做到触类旁通。 宽学生的奇异思维与探索患 路 :以人 学生 的潜在能力 。 . 因此 , 课堂教学的关键
总之 ,教师在 教学实施 中认真研究
为本 , 以学定教 。 这样教学 , ‘ 起点低. 层 就 是要 拓展 学 生 的心 理 空 间 与思 索 范 了学生 的实 际能力 ,精 心培养学生 的 自 次多 要求高 , , 完全可 以适应学生 的实 围, 全面激发学生学 习的内驱力 , 分发 主学 习能力 , 充 大胆挖掘 、 寻找学生 的内在 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 挥学生 的潜在能 力 , 促使学生 积极参与 , 潜能 ,才能使 每个 学生真正得到全 面的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店里处理一批鞋子,无论号码大小,都是一个价钱.一位顾客挑来挑去,觉得既然价钱都一样,就挑了一双大号的,觉得这样合算.结果,鞋子穿在脚上,因为号码大,走起路来非常累,最后不得不将鞋子扔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个人。
同样,这话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教育。
从现代意义的教育而言,人有选择教育的自由,人有追求成功的权利。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去选择教育的社会,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己走向成功的条件,为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提供更多公平的选择机会。
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人的素质有先天的潜在素质(潜在能力)和后天的现实素质(综合能力)之分,潜在素质经过教育和实践,可以向现实素质转化。
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之一就是创造适合于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能有效发挥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教育活动等等),使学生的潜能“外化”为行为中的现实素质或综合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
为什么学生经过五六年学校教育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变的对学习不感兴趣,越来越不如以前呢?我认为,这虽然有学生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衡量学生只有一把尺子,结果把许多在其他方面颇具天赋的学生给忽略了。
和谐发展,指人的才能和品质得到协调发展。
而教育和学习不能仅仅简化为语言、记忆、推理和智力,也不能仅仅简化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体验,更不能仅仅简化为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笔记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笔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笔记1从今天开始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作者冯恩洪是远伤害建平中学校长,业界普遍认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冯”的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位高人。
此书从课堂改革、教育环境、德育、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阐述如何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看后令人颇受启发,下面就自己认为好的只言片语和大家共享。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是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让每个学生感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3、教育不仅要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4、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能让学生在课堂里听得懂,他就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5、知识就是力量应该这样理解: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光有知识不一定具有力量,简单的知识堆积不产生力量,只有应用的知识,知识才是力量。
6、教师不要讲学生已经会的东西,也不要讲学生听后依然不会的东西。
只有这样,方能使课堂从低效走进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7、美国国家教育中心的实验报告:调动多种感官获得知识24小时以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30%,而交流、合作、讨论,24小时以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50%。
8、对积极地教育环境的界定是:它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它是使人诱发积极情感的,使人进入期间,置身其间得到暗示,得到启迪的。
9、老师不能不像老师,老师不能光像老师。
10、我们应该是给他提供人生必需的而他的家庭不可能提供给他的那一点东西,这是教育的价值。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笔记2翻开书,首先看到了作者冯恩洪的简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等等称号,以及对于他的点评。
其次看到目录,分为9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很吸引人。
开始进入读书之旅,本以为又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读了前言之后发现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应该说这是一部触动心灵的书——喜欢!读这本书时,总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感觉这块儿说得挺好,那块儿写得也很有道理,总想把这些内容都记下来,但是又记不住,所以就潜意识地多翻几遍。
2024年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想
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责任。
怎样培养人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界素有“北魏南冯”之称的“南冯”——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冯恩洪先生的教育随笔,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与探索,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
“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是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
全书冯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思考,分九大主题和三个方面谈起,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探寻教育真谛,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如何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热爱每一位学生“七一勋章”获得者“燃灯校长”张桂梅曾说:“教育是一个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教育的使命是影响生命,而不是改变生命”。
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师把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学生,种进不同学生的心里,就能结出不同喜人的硕果。
我们学校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每一位老师都将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去关心关爱,既作严师,也作“慈母”,真正做到尊重生命,以生为本。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地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因为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更容易造成仇视学习的现象。
教师一味地“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会使学生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除了包容“错误”以外,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
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
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鲁迅先生谈及教育时曾这样说:“未来之教育,适如其分发展各自的个性。
”教育的本真是“适合”。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之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学方针,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大自然是神奇的,自然规律让我们得知,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
人类世界也是一样。
教育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学生们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提供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一直以来教育理念的熏陶,我深深地体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
作为刚刚入职的小学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认识到了,虽然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中,同上一堂课,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如果每名学生都用千篇一律地教学方法去要求,那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模型”,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得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而有的人则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感性,有的人较为理性。
这种差异性放到教学上也非常普遍,有的学生擅长语文,有的学生擅长数学,还有的学生在体育和艺术类方面比较有天赋。
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只用一种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去要求学生,会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所在的班级共有41名同学,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看着一张张天真的脸庞,我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怎么去担起班主任这个角色。
只是简单粗暴地用我曾经遇到过的老师一样,板起脸凶巴巴地对他们提出很多要求:上课不举手不许说话,下课不要聚在一起打闹,也不要追着老师。
一开始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但时间一长我发现我们班学生都很怕我,却不会真正地把我的话听进去,只是像执行命令一样。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者 冯恩洪1、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人的社会化,得要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才好)2、美国的校园没有一个校园有标准的田径场。
但是这个美国校园的院子树上真的拴着三匹马,这十门个孩子有的在二楼阳台上俯视画马,有的趴在草地上仰视画马,有的站在平地上画马。
(真正的绘画,就应该是这样的,对吧?真正的教育要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真是一件好美的事啊)最后十几个孩子画的马没有两张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居然有个孩子画了六条腿的马。
老师说:“我们这位小朋友很有创意,他画出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六条腿的马上来,不过今天不存在不等于将来不存在啊。
……”3、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的教育对像有成长的困惑,青春的烦恼。
他们成长的困惑,青春的烦恼有倾诉衷肠的地方吗?(孩子一点点长大,逆反心理越来越重,不愿意与家长或老师沟通,真是教育的悲哀。
若孩子们能尽情倾诉烦恼,表达欢乐,就不会出现自杀等骇人的事了吧。
沟通是多么重要啊)4、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
在教育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和谐发展中,实现和谐的第老四个要素就是享受,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脸上有笑容。
(我的学生在我身边开心不?笑容多不多?回想加反省ing )5、山东荐平县杜郎口中学,一个原来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那里创造了中国教改神话。
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型是“10+35”,老师讲十分钟,学生活动参与教育展示35分钟。
杜郎口600个在校学生。
杜郎口的崔校长产生的想法:多讲就多错,我们把用10+35,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这一让不要紧,释放了学生的潜在能量,提高了教育质量。
杜郎口中学的午餐,自助餐。
P22详细描写。
(见不得提到初中的文字,我爱的初中教学,呵呵,我经常会梦到自己教初中。
)6、P27一位女老师课堂上,用五角星奖励学生,大多数孩子都有了。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龙源期刊网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37期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
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如何让教育适合学生?如何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人大附小”)校长郑瑞芳认为,教师要去欣赏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个孩子,以人的个性和差异为出发点,努力去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多彩需求。
那么,落到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每一次师生相处中,教师应如何做?本组报道邀请了20位人大附小的一线教师,立足自身岗位,记录他们教育生命中的实践与思考。
他们或是学科带头人,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坚守了三十余年,或曾奔赴高原参加教育援藏工作,或专注德育工作数十载。
他们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面对数月无法到校上课的艺术特长生,他们通过网络为其辅导讲课;面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他们建设资源教室,创新作业形式,用陪伴诠释师爱;面对不爱学习、厌烦写作的学生,他们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让孩子用日记记录成长;面对刚刚迈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他们推进校本课程研发,开发了“小豆包”課程,让孩子们对上学充满期待……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适合的教育将“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让学生去适应教育 。
一
、
加德 纳曾说 : “ 每个 孩子都是一个 潜在 的天 才儿童 ,
只是 经 常表 现为 不 同 的形 式 ” 。智能 是 多元 ,对 于 每个
点 。教材不是课 程的全部 ,更不能把课 程实施 窄化为 “ 教 书 ” 。课 程标 准 隐含 着教 师 要 “ 用 ”教 材而 非 “ 教 ”教
为课 程提纲或一 系列书籍 ,仅 意味着学校要求 教师照着 书 本 教材去教 的内容 。然而 ,课程 概念并非 如此 。 “ 课程是 格 外复杂 的对话 ” ,对话是 开放 的 、多元 的 ,对话强调 的
是 师生与文本 的对 话 、师生 间的相互交流 、理解和沟通 。
生的需求 是多样化 的 ,因此 ,教 师要根据教 学 内容 和教学 对象 的不 同 ,创设不 同的多种适 宜的 、能够 促进学生 个体 发展 的教学 手段 、方法 和策 略 ,充分调动学 生学 习的积极 性 、主动 性 ,并给 予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 的发展机会 ,创造 适合每个 学生发展 的教育 ,激励 、唤醒 、调动学生发 展 的 内在动力 ,引导学生 掌握知识 、形成技 能 、发展能力 ,促
新 视 l _ 野 I 翳 8 l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 育
一 前 郭县) k  ̄ l l 中学 宫成 国
新的教育理念 认为 :学生是 具有独特个性 的人 ;学生 是具 有发展潜能 的人 ;学生是具 有创新精神 的人 。多元智
进步 以及学 生生活相联 系 ,从课程 内容上关 注学生生 活 ,
只有 课程融入 了学生 的生活 ,进入 了学生 的头脑 ,才说 明 学生 也理解 了课 程 。所 以 ,教师要 树立多元化 的课程 观 , 打破 “ 课程 只是为 了达 到课 程 目标 而使 用 的教材 ”这一 观
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第1讲--第10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1—10讲)冯恩洪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花10年的时间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基本建成学习型的社会;第二个转变是努力实现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第三个转变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从本质上说,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走出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的变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要实现教育支持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需要我们告别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办学校、搞教育,实际上需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育环境;第二,课程、课堂;第三,教师队伍;第四,学校文化。
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课程是管理的重点,队伍是发展的关键,文化是教育的保障。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起,即撬起教育质量、谈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
为此,在本书的主题3中,我谈的育人的第三课堂,指的就是建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在本书的主题6和主题7中,我将专门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本书的主题8中,我谈优化学校文化,即如何从文化建设上保证由人治走向法治,最后走向教育的最高境界——德治,从而实现由人治、法治到德治的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年一直鼓励我前进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播种”: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
主题1(第一讲)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上、下)让每个学生感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把自然的人打造成社会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读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一口气读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
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
真的感谢冯恩洪教授,真的感谢此本专著!这本著作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
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
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我对当下学校教育进行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的班额大,五六十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作者:周敏来源:《教育界·中旬》2015年第09期【摘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习了著名台湾教育学家何福田教授的“三适连环教育”,结合劳技教育,执教平结内容,实施适合教育,采取:活用教材,适度开发,创造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自主探究,渐进学习,开拓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分层教学,快乐学习——开展适合个别容量的教育的教学策略,课堂中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适合教育劳动技术平结《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只有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才是满足和顺应现代的教育需求。
个性化教育对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及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模式,分析个性化教育理论体系,为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启迪,是适合教育向当今时代奉献出的一道良方。
在实施适合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中,笔者认真学习了台湾著名教育学家何福田教授提出的“三适连环教育”。
所谓三适,即“适性”“适量”“适时”。
也就是教育要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适当的教育量。
结合劳动技术课的研究,笔者在《平结》一课教学中探索实施适合教育,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活用教材,适度开发——创造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何福田教授认为的“适性教育”,就是“适合个别性向的教育。
”意指不同材质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各个智愚不同,质材有异,各有所好,各有所长,面对坐的满满一课堂的孩子实施教学,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实则不易,而教材本身却框定教师的思维,限定学生的学习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使用的课本不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该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
谋定而后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谋定而后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作者:马子恩刘东秀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02期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遂宁教育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发展之路。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而不仅仅是追求一张漂亮的高考成绩单,这是遂宁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遂宁教育人一直在路上。
“学校的教育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学校毕业的学生素质高不高,能力强不强。
我们构建的教育基地,如果培养出的学生既有考入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又有考入中美、北体等一流艺体院校的,还有运动员、飞行员、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地。
这是我们推进学校特色化、优质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张局长,您好!我们了解到,您在遂宁市最边远的乡村学校当过老师,在基层教育的每个岗位都工作过,也主管过区县农业、财政等工作,如今走到遂宁市的教育管理岗位。
历经这些行业看教育,您有怎样的感想?张永福: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都要树立全局观念,做事前都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先谋定,再行动。
教育与其他行业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教育与工业。
工业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可以重返生产线进行改造、再加工。
教育不是工业,不能追求速度批量生产。
教育是在培育人,我们培养孩子,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不可能重新来过。
教育与其他行业也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教育与农业。
农民想要什么农作物,他在培育的初期就会针对这种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进行耕作,玉米和水稻的耕作方式完全不同。
农民想要玉米,就要选择合适的土地,播玉米的种子,根据玉米的生长特点来慢慢培育,喜阳还是喜阴、何时播种、用哪种肥料、何时除草、何时收割,等等。
这样最后收获的才是成熟的高产玉米。
如果所有农作物都用统一模式来耕作,辛苦一年可能什么也收不到。
教育与农业相似,是一种慢的功夫,学生的潜力不同,我们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量身定做发展之路,这样学生才会收获成长。
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报告
和特 长爱 好 . 在 年级 或 全 校走 班 上 课 : 学 生 选修 课 自主选课 、 走 班上课 。二是空 间整 合 。音乐欣 赏 、 体
基础 教育参考 ・ 2 0 1 3 / 0 1
北京市课 程多元化供给的探 索
等: 美术 老师落实 校本课程 , 启发学 生画 出 自己 心 目中最 可爱 的小豆 子 : 体 育 老师 落 实校 本 课 程 ,
带 领 学 生做 起 了 “ 小 豆 豆快 长 大 ” 的课 中韵 律 操
… …
每篇 课文 与单 元之 间 的衔接 点更 密切地 联 系起来
让 教师对 国家课程 教材 有更 清 晰的把握 . 对 本学 科
基 本功 较好 的教师 , 他 的示 范动作标 准 、 讲解 到位 ,
时 间均 为 4 O分 钟 .这种 设 置保 证 了教学 的计划 性 与统 一性 . 体 现 了对教 学效 率 最大化 的追求 。但 过 度 统一 的时 间设 置 对 于跨 度 长达 6年 的不 同年 龄 儿 童 的学 习需 要 和 不 同性 质 学 科 学 习 的需 要 均 关 注不够 , 存 在一 定 的弊端 。 小 学 阶段 节 多 学 科 整 合 课 . 课 堂生动有趣 . 深 受 学 生 喜 爱
( 3 ) 课 程 资源整合
一
程 整合 , 通过 具体 的生 活情 景 、 活动体 验 、 心理疏 导
是 人员 整合 教师 根据 自己的专 业 主攻 方 向
等方 式 , 落 实德 育 目标 。 又如, 有 的学校把 现行 的美
长 过 程 的 观 察 日记 : 科学 教师落实地 方课程 , 为 学生讲解豆子的构造 : 数 学 教 师 结合 孩 子 们 的 观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翠竹小学校长张希怀的教育理想一刀切、“标准件”式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是“削峰填谷”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社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千人千面”的教育,应该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要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育。
让学生学到自己最想学的东西,让每个学生成材,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张希怀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人。
不过,作为不同的人,却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着同样的课程,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这种不同呢?这正是翠竹小学多年来思索并付诸行动的一个课程。
走进校园的大门,透过绿树枝的前景,在教学楼的白墙上,可以看到一行红色的字: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这正是翠竹小学的办学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
张希怀说,一所学校确立正确的、切合实际的、适度超前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入21世纪,课程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的今天,翠竹小学校通过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才标准的理性思考,对古今中外的先进教育理论的透彻理解,在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确立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办学思想。
思想形成:对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反思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受传统观念束缚和影响的我国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中国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近代、现代的科技发明,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因此,我们反思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说,问题的源头很大程度出在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培养的人才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普遍较差。
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平衡。
教育外部环境方面,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学生成长规律与家长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学龄儿童数量的迅猛增长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的矛盾、学校优质学位的有限与社会对优质学位大量需求的矛盾等等。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作者:吴疏影作者单位:罗店镇小邮政编码:431809摘要: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青年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差异发展潜能正文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就是“创新”,“创新”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
”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也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那就是教师只顾照本宣科,缺乏创新。
在课改的今天,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有针对的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事实上我们往往忽视的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从实际中引出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实际之中,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重要的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一条理想的办学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充分实现了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目前,学习、研究和创新已经成为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十年代初期,人大附中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从自然到必然,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2002年9月我校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一切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人大附中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突出以人为本的主线,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已经形成为人大附中固有的文化。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牢牢把握课程设置改革的鲜明特征,严格执行国家指令,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正是近几年来人大附中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行动宗旨。
现将我校初中课程改革情况汇报如下: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好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在以往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删减、增加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1.整体优化我校初中课程结构人大附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地理、生物、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地理、生物、物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环境与可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毒品预防持续教育、预防艾滋病校本课程现代少年、心理、形体、外教口语心理、外教口语外教高级阅读与写作我校上述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具体地说:(1)均衡设置课程。
我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学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初中三年整体设计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初一到初三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我校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反映到课程上,就是创造发明课、社会实践课、模拟驾驶课、研究性学习课、虚拟实验课、远程教学课等。
其中,社会实践课程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和直接交往作为主题实践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课上,老师教给学生基本的社会调查、交流研究、总结归纳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适应社会的规范,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
学生们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论文选题从天文、地理到文学、艺术,从军事武器到市场经济等,涉及各个学科,例如《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世界性水资源问题》、《图腾文化与当今世界》、《论日、美、中卡通文化在中国之现状》《从美学的发展看现代人对美的追求》等等。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在选修课设置中,我校特别强调学生自主选课。
学校每年印制选修课手册,手册中除介绍有关课程的基本信息以外,还附有选课指导等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建立了网上选修课平台,在网上为学生们提供有关选修课更为详细的资料,同时在网上开通报名系统,学生们在开学后有一周的时间进行选择,网上报名之后,由教务部门统计编班。
为了让学生们选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我们执行了试听制度,上课一周之后,学生们还可以获得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学生们在选课时可以不受年级的限制,只要基础合格,就可以跨年级进行选择。
有些初中外语极好的学生,在选修课上就可以与高中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
学生灵活地流动于规模、结构不同的群体当中,选择不同的教师、课程和学习方式,他们在自主选择当中学会了选择,锻炼了在将来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所必须的选择能力。
学生在选择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感受成功的滋味,体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同时,在选择当中,学生们又必然经历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这对于他们认识自己,规划人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选择的结果要自己承担,有利于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总之,学生们在选择的实践中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层次化、系列化和多样化。
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特点是:──内容丰富多元化。
我校初中校本课程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等四大类,近70门。
如发明与创造,德语、日语、法语、荷兰语、俄语、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韩语等10门外语,控制与设计,天文观测与实践,数字图像处理,礼仪,平面广告设计等。
──开发途径多元化。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平面设计教室、虚拟科学实验室、数字图形化实验室和三高学农基地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北京图书馆、天文展览馆、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以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实验室和中科院相关实验室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科学家、院士、英雄人物,校外兼职教师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如语文课讲授北京胡同一文,学生到胡同中采访,拍照,实地感受了胡同文化的深厚内涵);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网络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学校网络中心自主研发的研究平台以及宽带连接的外部网站等的开发利用(如英语课,学生利用网络版课件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实现了网上查询与课后交流)。
──开发主体多元化。
在人大附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已不再仅仅是教师,学生们也已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
如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拍摄英语短剧活动中,他们利用网络、购买书籍、聘请教师,主动学习摄影、表演以及编导知识。
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魏二明师傅已将自己的食雕技术开发为选修课的课程资源)。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课改工作,将校本课程资源固化下来,学校鼓励优秀教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校本教材。
现已出版的校本教材有《研究性学习课程》、《演讲与写作》、《文化》、《走近围棋》、《围棋的故事》、《现代少年》以及双语教学教材等。
3.注重开发德育课程我们认为,震撼人心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人大附中将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强调德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急风暴雨”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1)开发德育活动课程──高度重视入学教育。
使学生一进校就受到震撼。
如我们的入学礼仪教育——心正需身正,身正先行正,从举手投足的教养开始,形式包括诵读弟子规,参加军训,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编写《弟子规精华》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开展“共享读书乐趣,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华文化展示、世界文化展示等活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用开放的胸怀吸纳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角及英语剧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举办系列迎奥运志愿者活动,推出了“一班一国”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办好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学生网络论坛,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栏目,以良好的舆论营造一流学府品味。
──主题班会引发“头脑风暴”。
我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主研究,选题切合实际,学生们深入思考、踊跃讨论,已形成人大附中的一道风景。
学生对这种不拘一格的主题教育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创造力,自主设计了一系列新颖感人的主题班会,如:《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人大附中学生形象》,《为人》,《我自豪—我是人大附中人》,《慎行》,《我和我的祖国》,《出国与爱国》,《人生设计》,《梦想进取未来》,《明天,从这里启航》,《朦胧的情怀》,《从小事做起,争当先进班集体》,《承着理想的翅膀飞翔》,《青春飞扬—告别童年》,《形象、环境与美》,《宝剑锋从磨砺出》、《美》、《追寻爱的足迹》、《寻找校园的道德细节》等……去年我们一个班开展了“思恩无限”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学习感恩,感谢教师、感谢家长,孩子们留下了令人感动的思考和话语,在“感谢父母”这次班会中一个学生写到:“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父亲,感谢他给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感恩于母亲,感谢她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源泉……”(2)开发德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正式的课程计划表里看不到,但却能起到正式课程起不到的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隐性课程包括三个层面:其一,物质和文化层面,如校舍、校貌、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其二,制度和风气层面,包括校训、校规、校风、班风、学风等;其三,心理层面,主要指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不是讲过了头,而是多数人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隐性课程的作用,对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是有利的。
──将德育融进学科教学中。
我们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以及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