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中学高2015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蓬溪中学高2015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黄云凌审题:刘莉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第一卷(共36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
1.下面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舸.(gě)埋藏.(zàng)召.唤(zhāo)颤.抖(chàn)
B.河畔.(pàn)似.的(shì)下载.(zǎi)倾圮
..(qīng pǐ)
C.牌坊.(fāng)漫溯.(sù)发酵.(jiào)藤蔓.(wàn)
D.竹篙.(gāo)拘泥.(ní)给.予(jǐ)遒劲
..(qiújìn)
(C.分析:A、埋藏(cáng )召唤(zhào)B、下载(zài )D、拘泥(nì)遒劲(qiújìng))2、下面词语字形只有一个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寥阔峥嵘遏制箫瑟一筹莫展
B.斑斓神洲急躁凄惋轻歌曼舞
C.碳灰蹩脚雾霭波滔耳熟能详
D.飘泊旗杆惆怅煽动历尽苍桑
(DA. 寥廓萧瑟/B. 神州凄婉/C. 炭灰波涛D历尽沧桑)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
一蹴而就
....。
B.经过老师的精心点拨和自己的认真思考,李清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
....,找出了这道题的正确解法。
C.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
....,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钱老先生年事虽高,意气却不减当年,身体也还刚健。
他发下宏愿,要趁风华正茂
....之时,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亲自见证祖国的巨变。
A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B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明白过来。
陈述对象多为思想、头脑等。
此处“心里突然恍然大悟”语义重复;C不以为然:然:正确。
表示不赞同。
应改为“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
D风华正茂: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生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上课时就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B.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由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C.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D.文化底蕴是指个人文化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你的思考就越全面越深刻,你的联想力也会越强。
D(A“质疑”即“提出疑问”,句中“提出”重复。
B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者“由……所致”。
C缺少主语,去掉“经过”即可。
)
5.下列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道山如屏,溪水如歌,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后裔鲁迅、周恩来的
名言警句。
伫立堂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优秀周氏奇人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旁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旁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争奇斗妍的字画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这些字画争奇斗妍
A.①④⑥B.②③⑥C.②③⑤D.①④⑤
(D 本题应根据选项的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
本段前语境“来到爱莲堂前”,这一落脚点决定后面必接“大门”,第一句选①,排除B、C,剩下A、D。
⑤的落脚点“争奇斗妍的字画中”,正好接后语境的“大多是……”,应为最后一句,排除A。
)
二、阅读与理解:
6、对下面一首新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既然徐敬亚
既然/ 前,不见岸/ 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 脚下踏着波澜/ 既然/ 能托起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与彼岸尚远/ 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A.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
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
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B.那么,人生因此是否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C.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
如“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D.这首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样,同样是站在人生和历史的长河中,同样是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2题。
(1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3分
A、以其无利于晋
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
D、又欲肆其西封
8、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9、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夫晋,何厌之有
A、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
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然。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B.襄子如.厕如:往,到
C.襄子必近幸.子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9.C10.D11.D12.C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
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
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
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
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
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
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最后还是放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
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
”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
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
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
”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
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
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
”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
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
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
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
第二卷(共114分)
三.古文翻译和诗文默写:
13.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
(3)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4分)
()
14、默写:(10分)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3),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汶川地震发生时,不少人为救他人英勇赴死,感动天地,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来为他们祝福吧。
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诗歌鉴赏
1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10分)
夕次①盱眙县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③。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④白。
独夜忆秦⑤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
②逗:停留。
③驿: 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④芦洲: 芦苇丛生的水泽。
⑤秦: 今陕西一带。
16 、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4分)
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波起”“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4分,每联1分)17、“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未眠”原因有哪些?(4分)
“客”指诗人自己。
(1分)诗人飘泊异乡,景色凄凉(触景伤情),孤独寂寞,夜忆秦关(思乡)。
(3分,一点一分,三点即可)
18、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情愁。
(2分,仅答“思乡”给1分
五、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至22 题(14分)
流浪的二胡陈荣力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
...的摇篮;红高粱、信天
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
..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
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
..生生不息的磁场。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
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
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
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
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
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洒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
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
无奈。
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
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哇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
《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
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
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9、作者在第②节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
(或“器乐具有地域性或地方性”)
(答案意思应当与第⑦自然段第一句话相关)
20、文章的第⑥节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这里的“极致”在文中含义是(3分)
“流浪的花”是“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极致”是说“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21、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4分)
二胡的流传和发扬光大其实是和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也是中国下层劳动人民命运的写照和不屈抗争精神的体现。
二胡的“流浪”(1)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2)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 )(C)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
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有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B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中“悲剧性”之说无从谈起;E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六、语言运用:
2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修辞准确。
(3分)母亲是伟大美丽的。
有一片彩云,那是母亲的头发;有一汪湖泊,①;②,那是母亲脸颊上淡淡的血色;有一片开花的原野,③。
(那是母亲的眸子;有一抹红霞;那是母亲微笑的脸庞。
(3分))
24、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
俞老师视名利
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
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
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改为;(2)将改为;
(3)将改为;(4)将改为。
(1)“光临”改为“回到”;(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3)“高足”改为
“学生”;(4)“欣慰”改为“高兴”。
七、表达与交流:
26、作文(60分)
以“照片”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精心选材,抒写真情。
②立意自定。
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试题。
棋杀亦农
镇不大,有一方姓人家。
方家世代行医,闻名于方圆百里。
当家主事方虚竹身有两绝:一是他的中医奇技,二是他的围棋绝艺。
方虚竹10岁坐堂,望、闻、问、切,俨然大家气度,“中医神童”的美誉就此传开。
其父方行之,嗜棋。
方虚竹自小耳濡目染。
胸中渐有丘壑。
11岁那年,其父与一位棋界高手弈战,陷入危境,方虚竹在旁按捺不住,抬手应招,黑白势转,刹那间胜负易主。
棋界高手连连称方虚竹为棋界奇才,将来必大有作为。
方行之70岁时无疾而终,死前交给方虚竹两件东西,一本《中华药典》,一本《围棋廿四局谱》。
自此,方虚竹常左手持药典,右手持棋谱,沉迷于其中,竟把药理与棋道融会贯通,技艺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1939年,日本人侵略禹镇。
仅一日一夜,街上便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鬼子队长小林雄二粗通中国文化,尤其偏爱围棋。
闻知方虚竹大名,遂带人闯入方家大院。
面对日本人明晃晃的军刀,方虚竹坦然迎之。
他明白小林雄二来意后微微一笑说:“观汝气色,正患重疾,不治两日内将亡。
”
小林雄二大惊,眼睛一转说:“那就请神医为我诊治。
”方虚竹转身在药房拈拈点点,稍顷拿出一包中药。
小林雄二睥睨方虚竹问:“我杀禹镇百姓无数,你不会借机毒杀我吧?”
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
小林雄二哈哈狂笑说:“果真不是凡人,念你为本队长治病之功,《中华药典》我不要了,但那本《围棋廿四局谱》,你必须交出。
”
方虚竹说:“《围棋廿四局谱》乃家父临终所赐,不敢轻易送人。
我这里摆一简单棋局,你若能破,明日则拱手相送。
”
小林雄二对于围棋自视甚高,就点头应允。
方虚竹遂摆一棋局,让小林雄二回去思谋对局,约他第二天再见。
小林雄二带人走了,方虚竹也不送,只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一笑。
方夫人近前说:“如果那小林雄二破了你的棋局,当真要送他那本家传棋谱吗?”
方虚竹正色道:“日寇杀我同胞,淫我姐妹,身为医生吾不能用药杀他,凭此棋局亦可报我国仇家恨。
”
方夫人不解。
方虚竹又道:“小林雄二之伤,乃猛力撞击下阴、气血淤积所致,服此药后宜静心固气,两日可痊愈。
但其服药之后,将观吾棋局,那局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吾看其本性,若苦思冥想不得破解之法,必暴怒,怒则伤神,神伤则气散,气散则必死。
”
次日,小林雄二没有如约重返方家,却有一队鬼子兵持枪来抓方虚竹,只见方家大门紧锁,门上贴一条幅,笔力遒劲,上书:棋杀小林雄二。
落款是“方虚竹”。
(选自《亦农小小说选集》,有删改)
15.请概括总结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分)
16.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7.方虚竹在大门上贴带有落款的“棋杀小林雄二”的条幅有什么用意?(4分)
18.请简要分析方虚竹这一人物。
(6分)
15.①开端:小林雄二闯入方家大院。
②发展:方虚竹为小林雄二治病。
③高潮:方虚竹巧设棋局。
④结局:小林雄二毙命。
(答对一点得1分)
16.①渲染。
通过对方虚竹10岁坐堂及11岁帮其父解困棋局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②铺垫。
极尽笔墨描写方虚竹的医术和棋艺了得,为下文方虚竹给小林雄二治病和棋杀小林雄二作铺垫。
(每点2分:答出要点1分,有具体分析1分)
17.①强调小林雄二之死是棋杀,而非药杀,表明自己医德高尚。
②宣告自己一人做事一人当,襟怀坦荡。
(每点2分)
18.方虚竹是一位艺高胆大、光明磊落的民间英雄。
①他拥有中医奇技和围棋绝艺,闻名于方圆百里;②鬼子闯入,他坦然迎之;③巧设棋局,报仇雪恨;④自贴条幅,光明磊落。
(总写2分;分述部分4分,按点给分,每点1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1分)
江南雨巷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
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
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
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
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
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