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只可意会_走向_亦可言传_文本肌理_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_评介_PeterSt
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既可以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也可以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声中外,比如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惠州西湖因苏轼贬惠州之后才盛传其名。
当然,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途的文学景观。
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
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
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2024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现代文一(16区全)学生版
2024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24一模徐汇区】(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第3—7题。
(16分)甲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①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作者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
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
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重要的线索。
②如果说大观园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会引发读者一个重要疑问 ?其实,“太虚幻境”可以说是梦幻之境,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这两个世界是叠合的。
且看第五回:宝玉随秦可卿“至一所在。
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
这个所在其实就是后来的大观园。
怎样证明呢?就风景而言,宝玉随贾政入大观园,行至沁芳亭一带所见之景就是“朱栏白石,绿树清溪”这八个字的放大;就心情而言,小说后续交待:“且说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作者再三点醒我们大观园不是现实,而是理想,更准确地说,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
③曹雪芹虽然创造了大观园这片理想中的净土,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净土与现实世界是密切地纠缠在一起的。
作者清楚地叙述了大观园的建造:园子的基址是“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花园起,转至北边”。
再看报道:“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
”大观园的基址主要是由两处旧园合成的宁府的会芳园和贾赦住的荣府旧园。
作者细说大观园的来历是要特别提醒我们,这两所旧园子里面是藏着重要消息的。
什么消息呢?作者在第四十六回专章声讨荣府主人贾赦,详写他要强纳鸳鸯为妾的丑事;再看会芳园,这个舞台发生过多件秽事,其中就有贾瑞贪恋凤姐、殒命相思局的秽事。
④《红楼梦》的理想世界是建筑在肮脏的现实世界基础之上,两个世界形成强烈对比。
大观园里的人物对两个世界的态度能否证实我的观察呢?第二十三回那个落红成阵的春日,黛玉对宝玉说:“撂在水里不好。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语言文字运用Ⅰ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自古以来,小到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间的兵戎相见,都免不了受到当时天气的影响和制约。
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大多来自千万年①的观测经验,偶然性相当大。
近代以来,随着雷达技术、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光能从地面获知大气层的变化动态,更能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广大的地表区域,实现对日常天气的预报,一旦发现灾害性天气,提醒人们②,提前做好防灾工作。
即使有了这么强大的预报系统,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天气预报确实有时会“报不准”。
为什么呢?首先,天气变化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下的体系,现今的技术很难实行数小时后的精确预报,但是大城市局地的短时预报精准度还是相当高的。
其次,夏天的锋面雨等短时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时常有心无力,无法精准预知。
但是,做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一两个小时前实现应急预警,目前的技术还是把握颇大的。
在气象预报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③,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有效预测时间还会逐渐增加。
1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3分)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 小题,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 题。
都江堰坐落成都西部岷江之上,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立足文本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立足文本教学,提高阅读能力发表时间:2021-01-07T03:11:34.76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总第359期作者:石立平[导读] 要解读文本,就必须怀着敬畏的心去走进作者,聆听作者心灵动脉的声音。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中心学校256600法国作家萨特曾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于天际间。
阅读能拓展人的视野,能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
一、根基课堂,立足文本文本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升华,是作者对世界的生命体验、对人生的洞察与思考,作者将自己相伴相生的情感熔铸在作品中,所以说文本是独一无二的创造。
要解读文本,就必须怀着敬畏的心去走进作者,聆听作者心灵动脉的声音。
1.敢于质疑,进行探究式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不敢质疑。
因此,老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从各方面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质疑,心甘情愿而又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种,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或主题,即为了探索、研究、解决某一问题,自主阅读,自主探讨研究。
如:学习《背影》一文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谈谈对文中主人公“父亲”的印象,说说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基本都能把握住“父亲”的性格特点,交流起来也很有针对性。
我随机指导抓住关键词句学习文本,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他的这一性格特点的。
随后结合板书“爱心、负责”和“高大、无私”,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有没有什么疑惑?初一的学生不难提出,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再来学习重点段落。
这一过程,解放了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提问、自主释疑,锻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善于合作,进行合作式阅读。
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
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摘要:作为中国文坛中最为不屈的战士,鲁迅的文学观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孔。
本文旨在梳理总结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思想。
在这个期间,留学日本的鲁迅受到了大量欧洲近代思想的影响,结合自身,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既继承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诗学,又破旧立新,呼吁艺术真实和艺术美感,提出了独具见解的“艺术功利”观。
通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一系列作品,鲁迅发出了作为摩罗诗人的呐喊,为日后破除中国之萧条,开辟中国的文艺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字:鲁迅;文艺观;摩罗诗力说;浪漫主义一从民国七年,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到民国二十五年留下未完成的《死魂灵》译稿逝世,在这十八年间,鲁迅至始至终以战斗者的身份,置身于中国文坛的中心位置,作为一个孤独的战士,直到逝世。
“鲁迅度过十八年文坛生活,就时间而言并不算长,但对中国文学来说,却是近代文学的全史。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页。
鲁迅的思想,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的思想发生了两次明显而深刻的变化。
由此,将鲁迅的思想历程划分成三个阶段:从一九0二年到一九一八年,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初期阶段;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七年,是鲁迅美学思想的中期阶段;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后期阶段。
可以明显看出,在不同的时期,鲁迅曾受到不同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如果说在初期阶段,鲁迅主要通过阅读日文著作,接受德国古典美学的薰染;那么在中、后期,他所受的影响则直接来自俄罗斯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美学观。
鲁迅美学思想从初期到中、后期的发展,是由革命民主主义文艺观递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过程。
一九二七年以后,鲁迅完全是以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文坛之上了。
本文主要对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做一个分析与梳理。
《大卫·科波菲尔》课件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 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 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 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遗腹子、继父凶残、 母亲被折磨死、当童工、遇到密考伯等好人、在姨婆 的培养下成为有成就的作家。
Your site here
看点 二: 人物 对比 鲜明
女仆佩 葛蒂
佩葛蒂 先生
姨婆贝西 贝西姨婆
海姆
史蒂尔 福斯
艾米莉
默德斯东
继父
❖(三)题型及考试内容预测: 1、选择题: 涉及作家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形象、
主题理解、写作特色 2、语言运用题:作品推荐、作品导语、人物推介、仿写、
串台词、读书交流等
Your site here
阅读方法
一.以课本导读指导深度阅读
1、整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创作成就等。 2、在阅读之中梳理出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注意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与背景等。 4、结合一些评论性的文字提升理解与辨析能力。
Your site here
【真题】4.(2011江苏卷 第23题)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 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4分) (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6分)
Your site here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1850)的序言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民族精神重要而具体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尊严也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
201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保护英烈已经纳入法治化轨道,守护和赓续英烈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神圣职责。
同时,2018年5月7日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形成崇尚、捍卫、学习、关爱英雄烈士的良好社会风尚。
这些都是我们赓续英烈精神的重要举措。
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法。
任何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价值观为目的,政治价值的稳定存在,是凝聚国家共同体信仰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
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制定英烈保护法,表明了我们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英烈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让为英雄正名的行为有法可依,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英烈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人们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为文化自觉、凝聚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力量。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微写作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微写作一、微写作1.(2024·全国·高考真题)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2024·全国·高考真题)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
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
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3.(2024·全国·高考真题)按要求完成下题。
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
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4.(2023·北京·高考真题)请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题目自拟。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5.(2023·北京·高考真题)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
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
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6.(2023·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
班级准备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对是否需要创建,同学们意见不一。
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7.(2022·全国·高考真题)微写作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阅读的艺术
阅读的艺术作者:来源:《海外星云》2020年第01期作者:聂震宁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阅读的艺术》辑录了著名出版人、作家聂震宁的六十余篇关于阅读、书籍乃至出版等方面的随笔、评论和演讲。
作者从读者、作者身份而进入出版业,从业数十年,对阅读的价值、出版的意义及前景有着长期而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悟,并以“阅读”为切入点,对整个文化生态有着深入的思考。
作者身兼“写书人”与“出书人”,一以贯之的是一个“读书人”的立场。
《阅读的艺术》正是这样一份基于对阅读与文化持久深沉的情感与担当写就的读书之书。
★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心血之作:将《哈利·波特》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原中国出版集团总裁作品。
★提升阅读力:从瞎读到会读,从苦读到乐读,从困惑到知道为什么读———用旁征博引的故事引领读者建立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技巧、洞悉阅读意义的阅读力养成之书。
★经典版画:精选近70幅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画作品,这些画作曾长期闪耀于伟大作家的作品中。
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任漓江出版社总编辑、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出版集团总裁等,曾亲自选中并操作引入《哈利波特》系列。
现任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任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印刷学院特聘教授。
曾获韬奋出版奖、新中国 60 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等。
代表作有《长乐———聂震宁小说选》《阅读力》《舍不得读完的书》等,其中《阅读力》被评为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本好书”。
作者:(美)劳拉·克拉利奇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布兰奇克瑙夫,优雅,高度敏感,未得到应有的承认,并且长期在婚姻生活里忍受着孤独。
读书是一种修合
开卷也芬芳阅读之窗1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在他的《读书至乐》一书中这样说过:“读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书籍这种媒介与电影电视媒介相比,具有不完美的缺陷。
电影与电视所传递的图像几乎是完美的,看起来和它要表现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
印刷文字则不然,它们只是纸上的黑色标记,必须经过熟练读者的破译才能具有相应的意义。
”我赞同他的说法。
电影和电视时代乃至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农业时代传统的纸面阅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约翰·凯里教授强调的“必须经过熟练读者的破译才能具有相应的意义”,对于今天我们读书而言,格外具有现实的意义。
他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今的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读出书本中相应的意义,当然还有读出的乐趣。
这种乐趣和意义,更注重心灵与精神的层面。
只是,我们现在常常容易忽略心灵与精神,而是更加重视挣钱,获取财富或升迁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越来越被我们忽略,或者仅仅沦为一种应付考试的实用的能力。
和前人相比,我们读书的能力,已经大幅度退步,起码和我们对财富能力的渴望与热度相比,不成比例。
但传统的纸面阅读,毕竟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
它古典式的宁静,以及在白纸黑字之间弥散着的想象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阅读方式不可比拟的,从而成为现代生活选择的一种美好的方式。
它起码让我们的情感和心绪以及心灵,有了一个与之呼应而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
好书总会给予我们一个与现实相对比和对应的空间。
好书总能够让我们仰起头,不再只注意自己鼻尖底下那一点点,而重新看一看头顶浩瀚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在。
不要只看见了风雨雷电就以为太阳不存在了。
我国是一个拥有热爱读书传统的国家,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成为这个社会的良心,成为我们所有人感情、思想和精神的一种滋养。
读书确实是需要能力的,这样的能力,谁都需要学习,需要锻炼和培养。
而这样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首先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需要从孩子开始,从青春开始才行。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各句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A. 垣墙周庭周周围B. 迨诸父异爨迨等到C. 余扃牖而居扃关闭D. 其制稍异于前制规制格局【答案】A【解析】(1)A项周围绕【答案】C【解析】(2)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项介词在/介词被C项都是音节助词不译D项动词成为/介词替故选C【答案】D【解析】(3)D项“文章语言精心雕琢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错误本文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答案】(4)①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啊!②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解析】(4)①效效果功效待等待②凡总共共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得不焚”是被动句2.(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②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2.(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A. 为环檄李纳檄发文书B. 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谢道歉C. 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舍安置D. 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亟急忙【答案】B【解析】(1)B项谢谢绝【答案】A【解析】(2)A项古时在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前加“讳”表示对死者的尊重【答案】(3)①等到壮年自己试着用《开吐蕃说》谋求成为边关将领没有实现②吴少诚为他军队的行为感到惭愧也禁止他的士卒在边境上行暴州界两边的百姓耕种时都跨越边界官吏也不呵斥责问【解析】(3)①及等到试试着干谋求售实现译文为等到壮年自己试着用《开吐蕃说》谋求成为边关将领没有实现②惭感到惭愧暴行暴耕桑耕种译文为吴少诚为他军队的行为感到惭愧也禁止他的士卒在边境上行暴州界两边的百姓耕种时都跨越边界官吏也不呵斥责问【答案】(4)勤学好思胆识过人善于辞令(文辞)顾全大局治军有方宽厚持重【解析】(4)从文章的第二段可分析出刘昌裔勤学好问有胆识第三段可分析出他善辞令第五段分析出他顾大局和治军有方由最后一段可分析出他宽厚持重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A. 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B. 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C. 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不认同D. 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答案】C【解析】(1)C项“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不认同”错误作者对陶处士的生活态度是认同的他不认同的是“南山车马客”的生活态度【答案】(2)①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②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解析】(2)赏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正面(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他人的评价、衬托)两个方面入手然后可以从身份、精神品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角度分点作答首联作者写陶处士所居住的地方风景优美颔联用“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来与陶处士的住处相比认为此地和潘子县、陶公门一样美好宜人以此衬托出陶处士情趣高雅的一面“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是说陶处士的药碗里倒映着青山的影子鱼竿上总有水的痕迹可见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悠闲洒脱尾联“南桥车马客”是写其他人为名利竞相奔走的行为及状态前后对比可见陶处士与世无争的形象特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4.(1)下列关于“媒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几种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各有何优点与不足?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A. 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介是指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它历史悠久并且随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B. 作为远古时期的媒介“结绳记事”发生于语言产生之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当时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C. 文字不仅是我国封建王朝时代最主要媒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封建王权及社会生产力的地位象征和科学技术的映射D. 媒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如古代的甲骨、青铜、竹简、麻纸和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媒介【答案】C【解析】(1)C项“文字不仅是我国封建王朝时代最主要的媒介”不正确根据材料一文字不是媒介【答案】D【解析】(2)D项电子媒介……促使人们形成了向善的道德”不正确材料三只说“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便是一种道德上善的选择”【答案】(3)①广播优点多点投递听众范围较广泛传播速度迅速功能多样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不足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不可逆性及无法选择性②电视优点具有准确性、及时性、普及性的特点能呈现具体的图像及内容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不足耗费成本较高③互联网优点打破时空限制使用成本相对廉价能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信息表现形式多受众范围广不足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解析】(3)从材料二中“广播作为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之一具有多点投递的优势即能够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完成信息共享及播报其优势是听众范围较为广泛传播速度迅速功能多种多样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广播亦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点对点播报的局限性广播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不可逆性及无法选择性”可总结出广播的优缺点从“电视具有准确性、及时性、普及性的特点他能够依靠科学技术通过特有的频率输出实播、转播或者重播呈现出具体的图像及内容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传播手段但相较于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其耗费成本较高”可总结出电视的优缺点从“可以不囿于时空的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和传播交流其使用成本相对较为廉价能够满足公众对于媒介的个性化需求且在进行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同时能够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呈现了信息的表现形式受众范围广泛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可总结出互联网的优缺点5.(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小说采用了两条线索平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5.(3)小说中的杨柳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A. 小说开篇对国共两支招兵队伍的描写饱含着作者的爱憎情感同时也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B. 小说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杨柳、杨槐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对比鲜明发人深省C. “新四军战士个个像小老虎似的”“像兔子似的逃离阵地”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两支军队的不同表现D. 小说结尾一段写“星光明朗烟花璀璨” 表现了杨柳对弟弟能归葬故里的欣慰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答案】D【解析】(1)D项“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属脱离文本的臆测有拔高之嫌结尾通过杨柳观看弟弟安葬的视频而老泪纵横的画面表达了对杨槐遭遇的痛心和弟弟能归葬故里的欣慰之情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也让读者为兄弟二人不同的人生而掬一把辛酸泪【答案】(2)①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便于对小说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小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②两条线索平叙使兄弟两人所在部队的所作所为对比鲜明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解析】(2)小说采用了两条线索平叙的手法将杨柳和杨槐两兄弟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分别叙述杨柳参加的是共产党队伍而杨槐参加的是国民党队伍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便于对小说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小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同时通过对两条线索中两兄弟的分别描写表现了兄弟两人所在部队的所作所为对比鲜明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答案】(3)①重视亲情时时挂念失散的弟弟常常怀念饿死的女儿②不忘初心复员后扎根偏远地区从基层干起直到局长从来不忘自己是一名公仆③深藏功名不慕荣华生命无华却贡献赫赫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与忠诚什么是使命与担当④富有同情心与爱心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把一家一个月的口粮接济了一位老乡导致自己的女儿饿死【解析】(3)对于杨柳的人物形象特点可以从以下内容中总结出来从“杨柳退役复员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大西北最僻远的一个县城从此扎下根来从粮库主任到粮食局长一心想着把饭碗端在老百姓手里”可看出杨柳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革命本色从“杨柳常常想两个人一个是二弟杨槐在偶然的一次海峡两岸新闻里他似乎在老兵的游行队伍中看到二弟一晃而过似是而非但落魄憔悴的样子让他夜不能寐他知道他一定不好过再一个就是小女儿月月如果不是那年他把一家一个月的口粮接济了一位老乡月月是不会饿死的”可看出杨柳重视亲情时时挂念失散的弟弟常常怀念饿死的女儿同时也看出他富有同情心与爱心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把一家一个月的口粮接济了一位老乡导致自己的女儿饿死从“老英雄杨柳深藏功名数十载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惊动了上级”可看出杨柳深藏功名不慕荣华6.(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A. 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 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 2015年则回落至8.4%B. 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C. 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答案】B【解析】(1)B项“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错从材料二看 2015年企业遭遇侵权的比例是19.5% 与2011年、2012年相比都是下降的2015年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是8.8% 与2011年、2012年相比也是下降的【答案】C【解析】(2)A项“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与“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关系不大B项“这样才能”不对“根据市场……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可以“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但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于此D项原文说的是“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故选C【答案】(3)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解析】(3)作答本题第一步是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方二是“各方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根据原文内容确定第一问中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方从材料二、三里很容易就找到“高校”“企业”这两方而结合材料一中的“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材料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可知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方” 即“政府” 第三步回到原文找到与三方作用相关的表述并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答案要点根据材料三“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转化成市场价值”等可知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根据材料三“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等可知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根据材料一“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政府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7.(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7.(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7.(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A. 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B.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C. 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 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答案】D【解析】(1)A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中“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会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数据库的大小”只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之一且还存在另一影响因素“学习能力的强弱”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故选D【答案】C【解析】(2)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依据材料一第五段“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可知“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答案】D【解析】(3)材料一的观点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不同于人类身体的感知能够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答案】(4)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解析】(4)所谓行文脉络主要是指文章的行文结构通过分析文段的行文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作答本题可先从整体把握确定材料一的中心观点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 在此框架内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细化分析即可材料一第一段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开篇很明显运用了设问的手法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引出了“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第二至四段则是对“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具体论证第二段论证了“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 第三段论证了“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 第四段论证了“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 且第二至四段中分别就上述三个分论点将“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比较第五段得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答案】(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④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解析】(5)在文中“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光明前景”体现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展现出的优势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展望上答题区间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二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可推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推知“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推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可推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8.(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8.(3)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1)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选C【答案】D【解析】(2)“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如一小马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文中并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D【答案】(3)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 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意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解析】(3)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我的印象” 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 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畅游三晋大地品读华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体味精彩人生 2020年8月11日“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启动仪式在大同云冈石窟景区隆重举行“游山西·读历史”活动是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提升山西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创新载体据悉山西省到2021年将打造10条成熟的研学旅游线路建设20处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试点培育30个研学游示范基地改。
与大师为友一文阅读答案
与大师为友一文阅读答案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
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二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
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翻然变脸。
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吸取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
古时有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
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
对同二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
少小所读,至老犹记。
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
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
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
对大多数学人来说,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
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
”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方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
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与世长存。
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
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
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
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
我们仿佛嗅到了他们的气息,成为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散文风格知识:明知之愈,知识的荣誉之旅
散文风格知识:明知之愈,知识的荣誉之旅明知之愈,知识的荣誉之旅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还能够对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持续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已经成为人们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之一。
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理解知识的荣誉,将是人们在知识的道路上一生不断朝着改善自我、成就大业的方向前进的重要动力。
明知之愈,是一种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切身体验。
在现代化社会里,各种信息渠道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机会。
但许多人在疲于奔命的日程中,却不愿在知识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某些人眼里,知识学习无非是为一份好工作而做出的象征性的努力。
这种心态让他们丧失了发掘内在潜力的机会,无法领略生命中最珍贵的机遇——不断拓宽自己领域范围,尝试着掌握新技能,可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对人们精神力量的培养和发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荣誉之旅,是一段领略到成功的起点和战斗力的养成。
新的知识和技能是人们进入一种新景象和前夕的关键。
精通某项技能或拥有某种独特知识的人是有第一优势的。
诚实、自我激励和对自己的追求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充满机遇和挑战。
支付力和热情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
要想获得杰出的绩效,需要一定的经验、持续的反思和对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渴望。
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拓展职业领域。
最终,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改变个人的态度和丰富生活,而且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不断学习,深化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产生新的思考和理解,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建设社会的责任。
学习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海阔天空的冒险,也可以是细节和技巧的精英学习。
没有一种固定的学习路线,只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开拓。
总之,知识是有价值的,保持谦逊、热情和持续学习,将会迎来知识之旅中的巅峰。
通过明知之愈、知识的荣誉之旅,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睿智,并通过积极的贡献激励更多的人为社会繁荣做出贡献。
建立一种流动的秩序——李佳怡散文《读水》的多重意蕴
94南腔北调散文时空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根。
它以多重身份进入人类的思维地图,成为文化意义与文学范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词根。
因此,作家写水不仅是观其生命体征的精神再造,而是读“水”之哲学韵味,品自然外化的生存姿态,更是悟其流动的性灵。
近读《文艺报》首发,《航空画报》《文学教育》接连转载的作家李佳怡的散文《读水》,令我们触摸到了作家在文字、情绪、思维以外的关乎水之唇语,“读水”一文自然成为破解水精神意蕴的密码。
水的静止和流动仿佛音符在天地间完成交响,幻化终极的宗教仪式。
《管子·水地篇》中记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水通常以自然物进入人类视域,经文化的浸染而拥有了体温,演变成民族的文化积淀,进化为独特的精神意象。
水是心灵内外的结合体,承载文化的起源,彰显着人类创造性的潜能。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而荀子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表明了水具有双面性。
作家李佳怡的《读水》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易卜生的《凯蒂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麦尔维尔的《白鲸》一样,都以不同的文学侧面呈现了作家与水的愫世情怀。
作家先由水的日常姿态进入——静水流深,在这部分,作者描述了水的自然体格、面貌,其中叙事、抒情、议论互相杂糅,华丽而多变。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到了水的秉性,对水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轻缓的礼赞:“我见到了水最无力的一面,仿佛是胜利,宛若成了叹息……卑微的生命,只能乞求用更卑微的方式走出卑微。
”而后,作家采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来编制自我写作情绪。
泰初之世,一切皆水,水为原始的——李佳怡散文《读水》的多重意蕴文/董喜阳建立一种流动的秩序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散文时空混沌状态,万物皆由水生。
《圣经》中的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乌鸦》中忧郁的认知诗学解读
《乌鸦》中忧郁的认知诗学解读翁碧琼【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阅读理论,认知诗学认为审美情感不仅仅是基于文本内容而得出的抽象判断,而且是一种动态的情感体验过程,审美情感体验在诗歌形式中是有迹可循的.文章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探讨爱伦·坡的代表作《乌鸦》一诗中的审美情感,通过从韵律、意象、修辞三个方面分析《乌鸦》中的忧郁情感以及读者感知审美忧郁的动态过程.分析发现诗人通过诗歌形式提升诗作的忧郁情调,《乌鸦》诗作的忧郁基调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迹可循的情感.由此可见,认知诗学为理解诗歌审美情感打开了又一扇门.【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1【总页数】7页(P59-65)【关键词】忧郁;审美情感;认知诗学;爱伦·坡【作者】翁碧琼【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莆田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自然情感经过诗人的提炼,升华为诗作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感。
忧郁作为一种情感承载方式,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沮丧、绝望、敌意,是“人感受非存在的威胁而产生的负面性体验”[1]。
在文学中,忧郁是一种内省的审美情感,是受文人青睐的情感基调。
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种淡淡的忧郁气质。
“忧郁意识曾经是人类诗性文化的源头, 是造就艺术伟人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在人类的审美实践中, 忧郁体验曾经十分引人注目。
”[2]对于诗歌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诗词中凄婉幽怨、哀情切切的词句数不胜数。
词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忧郁诗作的代表。
正如沈从文所言,“美丽总是愁人的”[3],在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中总能找到忧郁的气质。
在西方文学历史中,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中忧郁气质尤为浓厚。
诗人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曾指出,那些诉说忧伤的诗歌是最优美的,最美妙的曲调时常带有一些忧伤。
阅读浸润心灵即兴评述
阅读浸润心灵即兴评述
1、崇尚读书。
我们可能依然平凡,读书让我们拒绝平庸;我们生活的空间可能依然狭小,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胸怀世界。
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提高生活品味。
2、品读经典。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与书为友,益智明理,从经典名著中汲取精华,从圣贤哲理中感悟真理。
阅读经典,震颤生命的琴弦,丰满思想的羽翼!
3、读以致用。
让阅读成为人与书相遇、人与人相遇、精神与精神相遇的文化享受。
聚焦同一个主题,线上共读,以视频、音频、文字分享思考与体会,全感官参与、社交化学习,实现知行统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4、终身读书。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人生的充实与美丽。
从而实现自身知识、能力、观念的有机转化,达到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蝴蝶主题风格读书分享
精彩章节
点击输入小标题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 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 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 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输入小标题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 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 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 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读后感悟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 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 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 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输入小标题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 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 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 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输入小标题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 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 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 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 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 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 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 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感谢聆听读书 分享会Fra bibliotek阅读分享阅读推荐阅读分享 Reading and sharing session
分享人:某某某
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方法
目录
怎样选好书 好书分享
不负读书好时光
读书的意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的意义
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 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 输入文本内容
0
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
整本书阅读:从“课文本”走向“互文本”(下)
整本书阅读:从“课文本”走向“互文本”(下)
金铭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1()34
【摘要】三、批评家的任务:从"原文本"到"互文本"在《批评家的任务》中,伊格尔顿论及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流派如何建构积极开放的对话心态时说:"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清晰地阐明问题的新形式、新语言。
简单来讲就是不囿于成见。
虽然我从来不是一个试图顾及所有方法的自由多元主义者,但我始终认为要试着接纳其他的方法。
"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金铭
【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走向信息性阅读能力测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评——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创意测评综述
2.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走向及教学指津——基于2015-201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
3.走向信息性阅读能力测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评--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创意测评综述
4.整本书教学与乡村教师突围——整本书教学视野下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研讨(十二)
5.整本书阅读:从“课文本”走向“互文本”(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7月第44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uly 2012Vol.44No.4从“只可意会”走向“亦可言传”———《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评介*Peter Stockwell.2009.Texture:A Cognitive Aesthetics of Reading.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一、引言英国诺丁汉大学Peter Stockwell教授2009年出版的《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是继《认知诗学导论》(2002)后的又一力作。
如果说《认知诗学导论》奠定了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那么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全面升华,它将认知诗学的研究扩展到认知美学(cognitive aesthetics)领域,更加关注文学批评中读者情感与美学元素,从认知视角对一些传统文学批评术语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为认知诗学的纵深发展树立了新的航标。
本书的核心概念为“文本肌理”(texture)。
该词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用法:在功能语言学中,它指语篇的连贯性和统一性(Halliday &Hasan 1976);在文学研究中,它指意象、基调等文本外部特征,区别于文本内部构架(Quinn2006)。
而本书中文本肌理指“文本性的主观特征”(P.190),是文本客观特征与读者主观体验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本书分六章,主要围绕文本肌理探讨了一系列文学阅读的认知美学问题,如共鸣(resonance)(第二章),移情(empathy)(第三章),声音与思维(voice andmind)(第四章),及读者认同(identification)(第五章)。
第六章开拓性地运用认知语法阐释文本意义及文本肌理。
下文简介各章主要内容,并对全书作*本文得到马菊玲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认知诗学与文学批评新接面研究”(09XYY001)和宁夏哲学社科规划项目“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语篇研究”(10NXBYY02)资助。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对本书中一些观点的理解得以与Peter Stockwell教授本人探讨,谨此致谢!袁文娟 马菊玲 从“只可意会”走向“亦可言传”———《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评介出评价。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文本、文本性及文本肌理”(Text,textuality and texture)。
本章为全书的导言部分。
作者首先区分了三个重要而相互关联的概念:文本、文本性及文本肌理。
文本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的客观实体”,文本性是“作者和读者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表现在文本和阅读中”,而文本肌理指“读者对文本性的经验感受”(P.1)。
换句话说,文本性是文本的客观特征,而文本肌理则是文本性被读者所感悟的主观感受,是文学欣赏的要旨。
接下来,本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诗学的原则、本书采用的理论模型及认知诗学的价值。
作者认为,认知诗学应该遵从六个原则: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概括性(generalisation)、文体学(stylistics)传统、连贯性(continuity)、体验性(em-bodiment)及生态观(ecology)。
目前认知诗学研究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类:细致、微观的文体学分析和在世界、图式层面上对文本更加宏观的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将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不仅广泛采用了文本世界理论(Text WorldTheory)(第三至五章),而且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法理论模型(第六章)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
本章最后,作者结合本书的研究概括了认知诗学在三方面的价值:(1)相比传统的印象式文学批评,认知诗学能够为情感、美学等领域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框架;(2)认知诗学能够挖掘阅读过程的潜意识行为;(3)认知诗学不仅具有描述阐释功能,同时也具有评估能力。
第二章“共鸣及强度”(Resonance and intensity)。
本章主要探讨了文学共鸣的产生机制及读者的阅读强度。
作者着力构建了一个分析文学共鸣机制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利用文本对读者注意力的引导来阐释文学共鸣的产生。
在文学阅读中,文本通过一系列吸引因子(attractor)捕获读者的注意力,保持它们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焦点地位,也可以中断或覆盖读者注意力,逐渐将其关注点转移到下一个文体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这是一个从图形(figure)走向背景(background)的过程①;从对文本的注意力来看,这是一个从集中(focus)到投入(engagement)、到退减(fade)再到消失(extinction)的过程;从文本的感知效果讲,这一过程在读者中产生丰富的文学共鸣。
第三章“感知与移情”(Sensation and empathy)。
本章以体验性为基础,探①作者特别指出文学阅读中的图形与背景不是一组静态对立的两极概念,而是处于不断相互转换的动态过程中。
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4期讨身体知觉与文学阅读的关系。
作者首先区分了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感知、同情及移情,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三者用于研究文学阅读时的区别:感知是“生何情”(feeling of...),同情是“何生情”(feeling for...),而移情是“与何情”(feeling with...)(P.56)。
为了探讨感知与后两者的关系,作者举例讨论了文学阅读的音响效果。
接下来作者探讨了文学共鸣及阅读强度的一种伴随效果———文本丰富度。
文本丰富度是读者对文本丰富性的感知,与读者的参与度有密切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者从阅读中得到的情感回报。
作者认为感知主要停留在个人层面,而移情则更多地涉及社会层面。
作者从网上小组讨论中总结出形容阅读经历的三个隐喻:阅读是移位(reading astransportation)、阅读是控制(reading as control)、阅读是投资(reading as in-vestment)。
作者还区别了同情与移情发生的不同机制。
当同情发生时,读者停留在语篇世界中,单方面地“观察”文本世界或世界转换中的文学人物;而产生移情时,语篇世界中的读者和亚文本世界里的文学人物发生了双向映射,因而读者能站在文学人物的立场上体会特定的情感。
第四章“声音与思维”(Voice and mind)。
本章进一步探讨了读者体验小说世界和小说人物的认知机制。
作者利用文本世界理论将一系列文学现象———视角(point of view)、思维风格(mind style)及指示定位(deictic positioning)置于统一的框架之中,认为文本肌理的核心是跨越各种边界,或者用文本世界理论来看,是跨越不同的文本世界,而以上文学现象都涉及到了这样的认知机理。
作者用有向线段———向量(vector)来表示阅读视角,即读者与文学人物间的关系。
该向量的值表现为几个维度:距离(distance)、方向(direction),节奏(pace)和质量(quality)。
在谈及思维风格时,作者区分了意识形态视角及思维风格,认为前者代表了社会的、大众的思维模式,而后者则是个人的、偏离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在“指示”小节中,作者在指示转换理论(Deictic Shift Theory,DST)(Stockwell 2002)的基础上提出了指示辫(deictic braiding)的全新概念,认为六种不同的指示②相互交织。
从文本世界理论来看,指示转换实际上是一种“边界转换”(edge on),读者处于指示辫的一端,而另一端则由文本世界决定(P.129)。
第五章“读者认同与抵触”(Identification and resistance)。
本章探讨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认同及抵触。
作者从社会心理学引进新术语———思维模拟②六种指示分别是感知指示(perceptual deixis)、空间指示(spatial deixis)、时间指示(temporal deix-is)、关系指示(relational deixis)、语篇指示(textual deixis)及复合指示(compositional deixis)(Stockwell2002:45-46)。
袁文娟 马菊玲 从“只可意会”走向“亦可言传”———《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评介(mind-modelling),并以Rudyard Kipling的诗歌If为例探讨思维模拟及身份认同如何促进自我修正(self-modification)。
该诗在1995年BBC节目倡议的“全英国最受欢迎的诗歌”投票中高居榜首。
有趣的是,对该诗的评论存在两极化。
作者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解释了该诗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褒扬该诗的读者倾向于对诗中的“你”表示强烈的身份认同,将文本世界转换中若干“你”的特质映射到语篇世界中的自己,而排斥该诗的读者则拒绝这样的身份认同。
第六章“文本肌理及文本意义”(Texture and meaning)。
本章主要借助认知语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来挖掘文学作品的文本意义及美学价值,如识解(con-strual)、侧重(profilling)、射体与界标(trajector/landmark)、行为链(actionchain)、认知辖域(dominion)及力互动(force-dynamics)。
这些模型通常被运用在句子层面以下的研究中(Langacker 2008),而本章则开创性地将它们扩展到了语篇及文学文本的欣赏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文本肌理开篇,最后亦以文本肌理收尾,并再次强调文本肌理是文学的核心,应是“认知诗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P.192)。
三、评价纵观全书,本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研究范畴的突破认知诗学发展至今,主要偏重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对读者情感及美学的研究尚显薄弱(Miall 2005;熊沐清2011)。
本书围绕文本肌理,探讨了文学共鸣、移情、读者认同等重要美学问题,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读者对文本的主观体验,其贯穿始末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如何从相对客观的视角解读主观文学阅读过程,如何让文学阐释变得可证伪。
我们往往认为文学欣赏中的审美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例如共鸣作为一个描述读者主观感受的批评术语,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用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很难考量。
本书提出的文学共鸣机制分析框架使得传统文学印象式批评有据可依。
在这方面,此书无疑是成功的,它对传统文学批评的拓展研究,对文本的细致分析,证明文学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亦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