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奢侈品的神话建构与符码传播批判

合集下载

消费符号化的例子

消费符号化的例子

消费符号化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消费符号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人们通过购买特定的商品或品牌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或个性特征。

下面是一些消费符号化的例子,展示了消费品如何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身份的体现。

1. 奢侈品牌奢侈品牌是最明显的消费符号化的例子之一。

购买昂贵的奢侈品牌产品,如Gucci、Louis Vuitton或Chanel,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些品牌向人们传达了高品质、奢华和社会地位。

拥有这些奢侈品牌的产品成为了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可的象征。

2. 时尚潮流时尚潮流是另一个消费符号化的例子。

人们通过购买、穿着流行的时尚服装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归属感。

例如,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运动鞋品牌,如Nike或Adidas,已经演变成一种象征,代表着年轻,活力和时尚。

3. 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也成为了消费符号化的例子。

拥有最新款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科技的象征。

这些产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而且代表着拥有者与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联系。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也扮演着消费符号化的角色。

人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购物、旅行或饮食经验,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豪华度假胜地、时尚装束或高级美食,成为了一种获取别人羡慕和认可的方式。

消费符号化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互动和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

尽管消费符号化可以带来一种满足感,但也应该注意到,它可能导致攀比、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费。

因此,在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深思熟虑。

底层:消费社会的另类符码

底层:消费社会的另类符码
分 层理 论一般 分 为两大 派 。一个 是马 克思 主义 学 派 , 个 是 韦伯 学 派 。马 克思 主 要 是根 据 对 一
生 产 资料 的 占有程 度来 划分 社会 阶层 ; 韦伯 则采 用 多指 标 体 系来 划 分 , 确定 了三个 指 标 : 他 财
富 、 望和权 力 。在 韦伯 的分层 理论 中 , 声 他认 为 人们 在 追求 社 会地 位 时 , 同的职 业 阶层 有 不 不
底层 : 消费社会的另类 符码
刘桂 茹 (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实习 研究员)
波德里亚在《 消费社会》 中为人们呈现了一幅物质丰富 、 符号多元并且充满幻象的后现代 消费社会图景。在波德里亚看来 ,物” 商品” “ 和“ 已经成 为了一种符号体 系, 对人们 的行为及
维普资讯
人关 系 的标签 , 费活动 几乎 也就 成 了划分 阶层 的重要 参照 坐标 。 主 题 。现 代化 进 程 造成 了社会 分 层 结 一 构 的演变 , 层研究 常 常借助 阶级 、 分 阶层 的范 畴把视 角集 中于社会 结构 中 的不平等 方 面。社 会
了所 有类 型 的社 会 秩序 的轨道 , 而形成 了其 生活形 态 。在外 延 和内涵 两方 面 , 从 现代 性 的变革
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 。在外延方面 , 它们确立 了跨越全球的社会
联 系方式 ; 内涵方 面 , 们正在 改 变我们 日常生活 中最熟 悉 和最 带个 人 色彩 的领域 。④ 代 在 它 ”现
《 东南学术) 0 6年第 5期 ) 0 2
群体认 同进行着 符 号化 和规 约化 。人们通 过消 费 规范 着 自身 的 日常 行 为 , 建 构 着 与他 人 的 并 社会关 系 。消 费社会 中的文化 逻辑不 再 是一种 意 义 的重 现 问题 , 因为 意 义本 身 已经是 符 号 编 织 的结 果 。某 种程 度上说 , 费社会 物 品的极 大丰 盛 即是符号 的强 烈膨 胀 , 消 财富 的多寡 是人 与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张涵(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

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

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符号操控;意义解构;完美的罪行[中图分类号]B089.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1-0118-07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有的中文文献中还译为鲍德里亚、博德里亚尔、波希亚等等),其见解与德波有着密切联系。

正是经过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波德里亚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一、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到波德里亚"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理论在波德里亚的思想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德波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刻画出物质性退化为数量化商品和德波描绘的商品世界被吸收进意象的景观帝国的地方,波德里亚描绘了抽象的更高级阶段,在那里,物体全部被吸收进意象之中,并且在符号交换的封闭循环中去物质化了。

"德波曾在其著作里强调,"景观社会"中,物的使用价值已在消解,交换价值本身呈现为交换的直接理由,而且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交换价值本身又被传媒产生的"意象"所"吸收",因此,消费变成了意象消费的过程。

消费社会语境下对广告符号的探析

消费社会语境下对广告符号的探析

在 消费主 义 时代 , 许 多消 费 已不 再是 功能性 和 实用性
盛 ,也 更有 意义 。通 过对 物 的信息 进行 编码构 成符 号 ,成 消 费 ,合 目的性和 理性 严重 缺 失 ,消费也 并非 建立 在对 需 功展 示 了物 品的极 大丰 富 , 种类 繁 多 。 各 种款 式应 有尽有 , 求 和享 乐 的迫 切要 求之 上 , 而 是建 立在 某种 物 品/ 符 号和 区
的生存状态产 生了一定影响。广告符号对 物的符 号价值 的建构 , 通过 g 『 领 流行与时尚刺激人 的消费欲 望, 制造理想生活的乌托邦, 在广 告符号 的控制下人极易被物所奴役和异化,本文试 图从批判的角度在消 费社会 的视野下去探析这些广告符号。
关键词 :消费社会;广告;符号
中 图分 类 号 :F 7 1 3 .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1 0 — 0 1 4 0 — 0 3
鲍德 里亚 认为 符号 的建 构与 消费社 会 的形成 息 息相关 ,符 流 行语 中可 见端倪 ,某某 服饰 “ 穿 什么 就是什 么” ;某某 少 号甚 至在 消 费社会 中具 有统领 作用 ,符号价 值超 过 了商 品 女 系列 衣物“ 爱上 某某 ( 品牌 名称 ) ,爱 上 s . H . E( 大众 明 本 身的使 用价 值 ,消 费是符 号操 纵和制 造 下 的行 为 。符 号 星 ) ” ;某某 男装“ 男人 不止一 面” ;某某 鞋子 “ T O B E NO. 1 ”
价值进 行膜 拜和 消 费 。
少 ,为 了一种 功用性 美丽 ,这 些 由符号 构建 的价值 和中 ,我们 有不 计其 数 的杂货 店和各 式各 样 的商场 提供 丰盛 的物 品和优 良的购物 氛 围 ,这些物 品以全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符号消费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符号消费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符号消费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消费行为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更多地转向了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消费,指的是消费者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价值,更注重产品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地位的标识。

新媒体的兴起为符号消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购物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便捷的购物体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品牌形象成为了重要的符号。

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识,而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例如,某些高端时尚品牌,其产品价格高昂,但依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这并非仅仅因为产品的质量或功能,而更多地是因为品牌所传递出的奢华、精致和独特的形象。

消费者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品味和社会地位,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新媒体中的网红经济也是符号消费的一种体现。

网红们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穿搭风格等,影响着粉丝的消费选择。

粉丝们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并非完全出于对产品本身的需求,而是希望能够模仿网红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一种虚拟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新媒体上的广告宣传更是强化了符号消费的趋势。

广告不再仅仅强调产品的功能和质量,而是更多地塑造品牌的形象和故事。

通过精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文案,广告赋予产品各种象征意义,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欲望。

比如一款汽车广告,可能重点展示的不是车辆的性能参数,而是驾驶这款车所带来的自由、冒险和成功的感觉。

然而,符号消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的符号消费可能导致人们陷入盲目追求品牌和形象的陷阱,忽视了产品的实际价值和自身的真实需求。

许多人为了购买昂贵的品牌产品而背负沉重的债务,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

其次,符号消费容易引发社会的攀比心理和消费主义风气。

人们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符号,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成长。

再者,符号消费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

那些能够承担高昂符号消费的人群,通过展示自己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拉大了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

张一兵解读《消费社会》

张一兵解读《消费社会》

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210093)摘要:“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的原创,这是列弗斐尔和德波已经涉及并都有批判性论述的问题。

鲍德里亚在1970年完成的《消费社会》一书中的新观点,是提出了消费意识形态批判,而且,他通过消费品之间存在的暗示性意义链第一次说明了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中的符码控制,特别是广告景观中的无动机驱动,由此,揭露出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奴役和统治本质。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暗示意义链;符码控制;广告;消费意识形态在1970年完成的《消费社会》一书,是青年鲍德里亚的最重要的早期论著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将列弗斐尔、德波已经意识到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主导性消费现象通俗而夸张地表达出来。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一文本中鲍德里亚早期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观点。

一、消费意识形态:暗示意义链与符码控制我发现,在《物体系》(1968年)出版两年后完成的《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关于客体系统的分析开始转向直接针对流通领域中商品结构的研究,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活动中人的奴性处境问题。

这是一个从物到人的焦点转变。

我注意到,也是从这部书开始,青年鲍德里亚已尝试涉足经济学领域。

不过,他的镜像逻辑支撑点一开始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他一度没有直接使用象征价值,而是将消解消费逻辑的抵抗支撑点指认为“自然生态规律”,其现存的对立面是“交换价值规律”①。

这是一个很快就消失了的理论支点。

根据鲍德里亚的说法,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因为“受到物的包围”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官能性的人”了。

这显然是《物体系》一书逻辑的延续。

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②我们已经知道,鲍德里亚这里所讲的物是由人的功能性效用所制造和编织起来的海德格尔式的世界。

传播逻辑与文化实践:短视频平台中女性的身体叙事

传播逻辑与文化实践:短视频平台中女性的身体叙事

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可供性,自2016年以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各类短视频APP凭借其操作的便捷性和内容生产传播的低技术门槛,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可以说短视频传播已经构成了当下中国最具特色、最为广泛的媒介实践行为。

短视频的生活化特性使得在这一媒介实践过程中,女性群体成为最庞大的力量构成,她们以各类短视频平台作为个人自我展演和表达的重要舞台,并形成一套有关身体叙事的话语表达机制,短视频也由此成为网络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场域。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综合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观察法,主要聚焦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女性参与短视频身体叙事背后存在什么样的传播逻辑?二是短视频平台中女性身体叙事在网络文化参与和女性表达方面有着怎样的文化实践路径?一、身体叙事:一种以身体作为主体和载体的符号化表达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叙事与语言、文字一样,是人类组建意义世界最为重要的手段,其最初作为文学写作、影视创作的一种表达载体和文化传承形式。

叙事之所以与身体相勾连而形成身体叙事,其一在于身体是“叙事的主体”,正如传播学者沃尔特·费舍尔(Walter R.Fisher,1987)所认为的,人的本质是讲故事的人,人用故事进行决策和传播,并通过叙事理性来处理和评估叙事的说服力[1]。

其二,身体也是“叙事的载体”,作为肉身实体的身体是物质、社会和精神的统一体,其具备了“居间性”,可以感知、行动的身体既构成了“我”与世界的连接,也是承载历史文化的“容器”。

在英国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斯看来,在现代叙事中,如果没有身体作为叙事表意的主要介质,所有的故事都无法讲述。

[2]其三,身体更是“叙事的内容”,在消费社会,物化和符码秩序构成了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相应的社会关系也开始向身体领域拓展——身体通过编码成为可以意象、观赏和消费的符号,成为鲍德里亚所言及的可以通过包装以获取更多象征价值的“最为美丽、最珍贵的交换材料”[3]。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提出的社会背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下,一批新的消费力量随之出现。

福特主义由此而生,他们借由新型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增加工人的工资,不仅仅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福特主义是用“一天工作八小时,挣五美元”这一口号吸引大批工人加入到消费的行列。

福特主义的出发点是使人在消费这一领域变得平等,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希望达到一种新型的民主和平等。

以期能够确保市场机制顺利运作的同时给予工人更多的消费权利去维护社会的稳定。

由此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已然到来。

二、文本解读:《消费社会》的核心思想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主要由三章来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波德里亚解读这一章的角度以及切入的路径。

我个人比较喜欢马克思?韦伯,在他的眼中,资本主义精神不单是宗教改革使个体走出神权支配以及理性意识的建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物的时代的来临。

真正的资本主义与获利的欲望、对金钱的追求毫不相干。

但韦伯忽视了物意识的渗透与理性的精神事实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同一个存在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性而已。

因此,要想很好的理解物意识主导的社会,那么我们则不可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理性精神。

但是,在本章中其实我们很少看到波德里亚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他的思考与分析几乎是完全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社会层面上,并且紧紧依赖于其中的丰盛、杂货店这些具体的消费个案,深刻揭示了消费的神奇地位、货船的神话、增长的恶性循环以及其背后的成因与可能带来的危害。

波德里亚的不同之处也表现在此,他以鲜活的实例为切入点进行探寻,而非预设一个逻辑框架。

在本章中,波德里亚主要告诉我们:一、消费的核心要素是物。

符号消费行为研究

符号消费行为研究
Fec u lhdi 9 9 .C m r g :H radU ie i rs. rn hp bi e 17 ) a b de avr nvr t Pes s n i sy
1 7
. 束^ 搴 哲 社 科 版 - 学{ I } 学 会 学 叙
从 各种 文化 资料 中提取符号编码的素材 , 借取 了观 念 、 并 语言和视觉 的表现 手法来呈现新 的符 号意义 , 围
- 束天 毅 再 科版 - 学拿 哲社 I 菌 雨 学会学
符 号 消 费行 为 研 究
孙 凤 张逸潇 肖经建
摘要 : 着消费社会的到来 , 随 人们 的身份认 同越来越受到 消费的影 响 , 费正在 成为社会分层 的一个重要 消 维度 。根 据消费的符 号理论 、 社会分层理论和广告的意义建构理论 , 运用 20 天津市和 西安市的城 市居 09年
民消 费行 为调 查数 据建 立 结构 方程模 型 , 讨 符号 价值 和阶层 区隔的 塑造机 制 , 探 并得 到一 些有 意义 的
结论 。
关键词 : 符号消 费; 社会分层 ; 结构方程模 型


问题 的提 出
当一 个社会 进入 以消费为导 向的社会 , 学术界称之为消费社会 。法 国社会学 家波德 里亚认为 , 消费 社 会不 同于生产社会 的主要特点在于 : 第一 , 商品极大 的丰盛 ; 二 , 第 人们对商 品的占有不 再 以使用价值 为主 要 目的 , 而是转 向对商 品符号价值 的追求 , 消费成为人 们身份 象征 、 地位 昭示 和 品味炫 耀 的符 号 ; 三 , 第 电 视、 广播 、 杂志 、 报纸 以及互联 网等大众媒介 成为符 号价值 重要 的塑造者 , 民众则 通过对符号意义 的追求 实 现对身份的认 同。 中国城市社会 已经具有 明显 的消费社会特征 , 表现在 : 第一 , 品极大 的丰富。改革 开放 3 商 0年来 中 国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 带动 了商 品生产 的扩张 和商 品供给 的极 大丰富 , 如何 消费 日益 增长 的物质商 品 , 成 为经济保 持可持 续发展 的重要 内容 。为此政 府通过制 定扩大 内需 政策来刺激 消费 , 企业 通过 不断增强 营 销手段去挖掘消费者 的消费潜力 。第二 , 消费具有 显著的符号意义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社会 的流 动性 逐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消费社会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旨在分析和揭示现代社会中消费的逻辑和机制,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它通过批判思维和研究方法来理解和解释消费社会的运作方式,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的研究方法。

消费社会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他们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消费社会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化分析、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消费社会理论的研究中,文化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它通过对广告、媒体、商品等文化产品的分析,揭示消费文化的内涵和消费者的行为。

符号学是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关注符号的意义和象征,通过解读消费产品中的符号信息,揭示隐藏在消费背后的意义和诉求。

现象学则强调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描述和诠释,通过对个体消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揭示消费社会背后的动因和逻辑。

社会学是消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消费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学的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通过对消费者和社群的研究,揭示消费行为的群体性质和社会影响。

历史学则强调对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消费社会的历史进程的研究,揭示消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在批判理论的框架下,消费社会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消费对个体和社会的权力、认同和不平等的作用。

它不仅关注消费者作为被支配者的角色,也关注他们作为主体和自我认同的角色。

通过批判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机制,消费社会理论试图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削,并寻求解决或改变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综上所述,消费社会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理论,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的逻辑和机制,并关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文化分析、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消费社会理论试图揭示和解决消费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提供思考和参考。

人如何被消费操控——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有感

人如何被消费操控——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有感

人如何被消费操控——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有感“消费已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伦理。

它正毁坏人类存在之根基,毁坏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思想一直在神话根源和逻各斯世界之间的平衡。

”这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后现代理论代表人物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做出的预言。

鲍德里亚甚至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对国际哲学、社会学以及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该主题的重要经典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以及相关领域,该书亦是流行的教学参考书。

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鲍德里亚指出:与过去将消费看作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不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主动的结构,商品的符号价值推动着人们在消费中对自身、对社会的想象性认同,确证了现代社会的合法性。

要透视这一社会,就需要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正如张一兵教授在这本书的代译序中所说,鲍德里亚“第一次使符号学从属于社会批判理论,因为在拉康那里,符号已经成为主体批判逻辑。

”用符号学来解构消费和消费社会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鲍德里亚发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者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和意义。

”(P145)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更重要的理论断言是: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的社会取代。

消费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今时今日统治阶段实施非强制性同一的最有效手段。

这是极为深刻的社会批判。

鲍德里亚对广告和电视的分析也极为犀利。

在鲍德里亚看来,正是今天无所不在的广告伪造了一种”消费总体性“。

这个由广告制造的资本主义消费总体性,正是“伪事件、伪历史、伪文化”构成的世界,它“不是产生一种变化的,矛盾的、真被经历的事件、文化、思想,而是产生编码规则要素及媒体技术操作的赝象”。

奢侈品广告叙事的符号学解读——以Burberry广告为例

奢侈品广告叙事的符号学解读——以Burberry广告为例

奢侈品广告叙事的符号学解读——以Burberry广告为例今传媒2011年第3期媒介经营奢侈品广告叙事恂符号学解读一以Burbe~广告为铡梅雨婷(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1100)摘要:Burbe~作为一个英国的经典品牌,历经百年而不衰,历经沉浮而再兴.它的经典图案成为了大不列颠王国的精神图腾.在Burbe~的广告中,那充满智慧的视觉符号,精炼简洁的叙事手法,独具魅力的品牌传播,既为奢侈品广告增添了说服力与影响力,同时也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尤其是以符号深化渗透奢侈品品牌的文化理念更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关键词:广告叙事;符号分析;品牌传播;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63—03每一则广告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正如巴特所说,世上的叙事不计其数,似乎所有材料都适宜于人的叙事,无论是语言,形象,姿态,符号等都可用来承担叙事,叙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各个时代,地区和社会中.随着叙事学应用范围的扩大,已经渗透到文本之外的媒介形式.由于奢侈品行业的特殊性,它吏需要源源不断地创造力,以保证奢侈品品牌的质量与生命力,而广告叙事正是激发品牌创造力的来源与动力.笔者希望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考察奢侈品的广告叙事,从中获取具有普适性的意义与启示,即便是对普通的大众产品同样具有广泛的指导价值.一,相关概念梳理(一)关于叙事概念的梳理古罗马时代柏拉图对于叙事的论说被看作是叙事学的发端,而罗兰?巴特的《S/Z》则为叙事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直到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结合了众多学科的精华理论,才从狭隘的文本分析巾摆脱出来,并且逐渐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关于叙事的定义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伯格的解释更能说明叙事的本质,他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因此,叙事在广告中的应用,正是将各种叙事手段和技巧融入到广告诉求之中, 使得无生命的产品或品牌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角色,从而使消费者更好地理解,接受并记住广告中的产品或品牌.美国品牌学专家劳伦斯?维森特就认为,品牌的核心元素是品牌叙事.所以,广告叙事研究成为了当前构建品牌文化的重要一环.(二)关于符号学概念的梳理既然我们的生活被无所不在的叙事所包围,那么叙事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里我想引入符号学的分析方法.索绪尔指出,符号就是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其中"能指"就是符号形式;而"所指"就是符号内容,即符号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意义.叙事不是天马行空的幻觉,所以不论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任何形式存在,它都是凭借一个个或具体或抽象的符号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那么,对奢侈品广告叙事进行符号学解读就显得非常必要.一个品牌的奢侈之路并不平坦,在其成长背后总留有一段文化的印记.在文化的积淀与传播中,每一个奢侈品牌都会形成一套专属的叙事哲学.在精英群体与奢侈品广告叙事的碰撞对接中,一种符号的沟通与交流就此展开.一i,对Burbe~广告叙事的符号学分析本文试图以Burbe~广告为例,以符号学视角解读奢侈品的广告叙事,进而体验一种生动的品牌文化传播.笔者将该广告划分为两个段落,并从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依次进行分析.(一)语句分析第一段落:相遇,相知与离别场景一字幕:1948,上海镜头:悠扬的钢琴曲响起,1948年的上海平静而安详.一位中国小女孩和一位外国小男孩偶然相识,而后形影不离.他们一同品尝糖人儿,一同撑着小木船欣赏两岸怡人景色,一同学着大人们跳起"优雅"的交谊舞,一同在无际的田野上放风筝,一同走在悠长的铁道线上……小女孩感冒了,正捂着嘴咳嗽,小男孩连忙把自己脖子上那漂亮的围巾解下来,围存了女孩的脖颈上.1.能指.这一一场景中,出现了"弄堂","交谊舞","糖人","风筝","火车道","小木船"等图像型能指.2.所指.随着全景镜头推进热闹的"弄堂",所指即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上海.两个伙伴一起品尝的"糖人"与一起放飞的"风筝",所指是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他们乘坐的小木船及两人行走在"铁路线"上,所指是两人感情愈加深厚.两人跳收稿日期:2011.O2—11作者简介:梅雨婷,女,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新闻研究.63今传媒2011年第3期媒介经营起的"交谊舞"则所指外国的异域文化.产品"围巾"第一次出现,表现了小男孩与小女孩感情愈发浓厚.几个符号的选择, 不仅重构了两个孩子在心灵与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更渲染了~份纯真的感情.场景二镜头:小男孩即将离开上海,他四处寻找小女孩,想和她当面道别.但是时间紧迫,他没能如愿.在临行的车里,小男孩望着窗外,只默默留下一句"IpromiseI'11beback"(我发誓我要回来的).1.能指."IpromiseI'llbeback"这是整个』''告出现的仅有的几句"台词"之一,既是小男孩对小女孩与他曾经生活的这个城市的承诺,也是广告的起承转合之句.2.所指.这句"台词",寓意了两个孩子深厚的友谊,同时将受众的情感带入了一种遗憾与伤感的气氛之中.这一霎那, 勾起了多少人无限的回忆,怀念起那种纯真的感情.我们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青春年少,又感受了一次单纯却彻骨铭心的爱恋,为他们后来的重逢做了逻辑与情感上的铺垫.第二段落:重逢场景三字幕:今天,上海镜头:时光荏苒,曾经的小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实现了诺言回到了上海.站在大树下,他看到了一位中国老太太,正招呼自己的孙女来到自己跟前.这时,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崭新的Burberry围巾为孙女系上,小女孩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此情此景,仿佛把白发苍苍的老人带回了1948年的上海,他似乎看到了那个活泼善良的小女孩.他情不自禁地对渐渐远去的小女孩说了一句: "Goodbye".此刻,他的眼中早已饱含泪花.字幕:Thebeautifulthingsinlifeneverchange.(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永不改变.)1.能指.在小男孩与小女孩重逢的场景中,出现了"树","白发","围巾"图像型能指.还出现了语言能指"Goodbye"与最后字幕的点睛之语.2.所指."大树"暗喻了他们的重逢,而"白发"显示了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最重要的产品"围巾"再次出现,既让他们的相遇显得自然而不生硬,又暗示了那份美好的感情不曾远去源远流长.广告以"Thebeautifulthingsinlifeneverchange"字幕作为结尾,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 广告中,不变的唯一事物就是那条围巾,用这条围巾牵弓I维系的是一份超越友情,爱情的缘分.这一场景叙事的符号运用,是整个广告的高潮也代表了广告品牌所要呈现的意义. 而受众的情感由伤感瞬间转变成小小的幸福,似乎这~切都预示着我们自己曾经的那份感情也会历经沧桑而永远美好.(二)主题分析在这则广告中,讲述了一个上海小女孩与一个外国小男孩的故事:相遇是偶然,相知却是必然.不同的国籍,却可成为一对最密切的伙伴;不同的肤色,却能品尝一个最甜的糖人;情感,温暖由一条围巾传递,虽然分离却不是永别.他们演绎的不仅仅是孩童时代的纯美情感,还有那跨越时间, 跨越国籍,跨越地域的人性之美.作家王蒙曾这样评价Burberry这则广告:如诗如画,如一个短篇故事,更如一部长篇小说;如泣如诉,默默无言,浑然天成,却又胜过千言64万语.广告中充满着真,善,美;充满着超乎人种与国界,历经岁月的无情消磨而不改变的真挚情谊;充满着对于人生的咏叹,抚摸,回味与珍重.三,意义与启示Burberry,一个最能代表英国的品牌,由ThomasBurberry创办于1856年,被认为是英国皇室的御用品.而熟悉Burberry 的人们,都会对"Burberry格子"偏爱有加.这种由浅驼色,黑色,红色,白色组成的三粗一细的交叉图纹,不张扬,不妩媚,自然散发出成熟理性的韵味,体现了Burberry的历史和品质,代表了Burberry家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象征了英国的民族和文化.Burberry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人浪漫遐想的品牌,它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盛名不衰,正是因为它塑造与传递的文化价值.而这种文化意义的构建与传播,始终离不开品牌的自我叙事,通过具体的符号形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符号叙事系统.让人们记住并且爱上一个品牌绝非易事. (一)叙事符号的文化传播当人们在感叹Burberry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种文化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类不断更新世界的能力.不仅如此,符号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创造了文化的现实,也创造了文化的理想.J以这则广告为例,它并不刻意渲染Burberry产品,而是在广告中极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受众会被这情感的纯真与温暖感动,从而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诚然,~个出色的品牌往往都会与强烈的情感价值有关.在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项调查中显示,6O%的观众认为对情感诉求的广告印象最深刻,并且在观看时不会换台.相比较24%的观众喜炊理性诉求的广告来说,情感诉求的路线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对于奢侈品广告更是如此.但是一个出色的奢侈品牌蕴含的情感绝对与普通品牌不同,否则很难唤醒日渐麻木的现代人.Burberry的这则广告就胜在情感,而拨动人心的情感正是人们日益消逝的纯洁与真诚.它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碰触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脆弱.所以,人们感动了并且愿意被感动.广告叙事中的符号都是为了某种文化的传播而存在,并且以一种有序的状态服务于文化的构建.我们应该有一种能力,在考察叙事符号的形式层面之外还应该挖掘其文化层面的意蕴.1.商品符号化实现了广告叙事的"意义转移",从而产生了商品的文化意义.现在是一个生产过剩的消费品市场,一个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除了使用功能和商业价值外,更应该具备一种文化意义.广告在叙事中,试图将企业主导的文化内涵注入到一个特定的符号中,期待形成企业的符号价值, 使产品成为消费者所关心的文化意义的符号象征,进而引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对此,英国文化理论家威廉斯曾经说过, 光是说啤酒能喝不也就够了?何必又多此一举,说喝了它就会显得雄赳赳而心神焕发,或是和蔼容易亲近.有研究证据显示,隐喻或明言确实能够用来促销产品.在我们的文化形态里,仅是物品本身还不能算数,还得把它们比附于特定的社会或人际意义,而这些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形态里可能比较容易让人感受到一些.【2]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已今传媒2011年第3期媒介经营不仅仅停留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更多的是转向了商品的象征意义.那么广告叙事是怎样通过符号传递文化意义的呢? 这里要提到麦克拉肯的"意义转移"模式.他认为,商品的文化意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文化世界里转移过来的,商品的文化意义保持着一种持续转移的状态,在文化世界,商品与个体消费者三个社会场域中持续流动,并以两个点的移动轨迹进行意义的转移.f2]毫无疑问,没有文化意义的奢侈品牌,最多就是昂贵的产品而已.而奢侈品牌正是通过广告叙事赋予产品符号价值,创造奢侈品牌的象征意义,从而使其承载着一种高贵的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品味.这样,奢侈品的文化意义便产生了.更准确的说,奢侈品的文化意义实现了由广告主向消费者方向的传递,即意义转移.2.叙事符号有助于文化意义的传播."不是因为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能对我们讲述奇妙的故事,而是因为它对我们讲述了奇妙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语言."这同样适用于广告. 可以说,现在的广告已经成为了~种视觉与听觉并存的双重叙事.诚然,一切叙事以受众的理解为基础.同一则广告对于不同的人群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解读.而受众与传者共通的意义空间在文本意义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这种意义空间的搭建,是广告主们希望并且努力营造的一种彼此理解的氛围.Burberry在广告中选择了"情",并且通过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玩乐场景营造出一种浓情的氛围.我们小时候或许也吃过"糖人",放过风筝,或许也会调皮地偷学大人们跳起交谊舞.这些符号的选择,有助于我们理解商品所要传递的美好情感.巴尔认为,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因此叙事是一种对于文化的透视.[】任何一个外化的符号形式都是我们理解文化意义的方式,并且能够缩小传受双方差异化的意义空间,从而营造一种共通的意义领域,为文化意义的正确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符号意义我们在研究Burberry这样一个国际品牌的时候,经常提到的就是"国际品牌,本土文化".广告是否能与目标受众所在地域的民族习俗相交融,成为其打开国际市场夺取国际消费者的重要~坏.它首先表现在符号表达方式上的本土化, 能够与目标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相一致.其次体现在思维方式上的接近性,能够以目标受众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来讲述广告.例如可口可乐连续几年在中国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 创意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司空见惯的福娃,灯笼,春联,鞭炮,舞龙,团圆等元素,这些符号与可口可乐这一异域文化象征并置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品牌跨文化的包容力与渗透力.习惯性的符号往往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在大众接受层面具有最大的可理解性.[4]Burberry的这则围巾广告选在中国香港放映播出,广告的符号元素设计与投放广告的城市选择形成了默契.既以中国风的符号形式表现了古典的东方美,比如"糖人",小女孩的发型;又以强烈的地方景观呈现了浓郁的上海风情,比如"弄堂".此情此景,再熟悉不过,在情感的牵引下,我们被广告触动.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而言,民族符号通常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利用本土化与亲近性的符号语言及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传播中广告叙事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个最大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即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在意义上并存的一致性与独特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必然要求若干组意义一致的文化符号作为认同的文化语境.其前提便是对于文化符号意义相同的预置与理解;但是不同民族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既是各自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相互之问意义解读与理解的障碍.【】同样还是这则广告,如果拿到英国去播放,未必会引起受众的共鸣.作为一个奢侈品牌,在进行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时,一定要处理好文化符号的共通性与独立性之问的关系.(三)透视符号遮蔽下的意识形态表达传播批判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符号意义的建构,或者说是能指与所指的一种连接.】人们已经将符号学的触角伸向了无形的意识形态.在广告逐渐充斥媒体的今天,它的图像再现,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或是简单的功能解读,而是体现了价值取向和消费意识形态.受众看到的现实未必真实,广告试图寻求各种隐蔽的方式,嵌入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及统治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言说者操作着双重逻辑一表面的与深层的,表面上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说话,执行的是听话者的逻辑.实际上,维护的却是自己的利益.表面逻辑只是为深层逻辑服务,言在此而意在彼."_6】当某些奢侈品广告给受众以或震撼或感动的情感体验之时,可以说受众已经陷入了广告主所主导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并且心甘情愿,毫不知情. Burberry借助甜蜜的故事,散播着英国的民主文化与传统,这种等级化的贵族气息与高雅的艺术享受,侵蚀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众.它用三粗一细的格子条纹占领了人们的身份与地位的认同感,那散发着浓厚英伦风情的格子图案或许令人憧憬,却渗透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气息.四,结语品牌的广告叙事就是抓住了大众对故事形式的偏爱与信任,以更加柔和,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品牌理念阐释给受众,影响大众文化的导向,同时掩盖品牌企图从大众身上获得利益的根本目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奢侈品品牌的广告叙事是有它独到之处的,尤其是符号的选择与运用,不仅有助于叙事的意义构建,并且最终形成了一种文化共鸣.诚然,广告无所不在,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碎片旋涡的社会产生了巨大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视觉狂欢之余,在共享快乐之时,我们不得不警觉和反思.作为现代传媒的宠儿——广告叙事,更应该承载传播道德意义和人文价值的责任.参考文献:[1]郭宗王浅析符号与文化传播的关系[J】l传媒论坛,20o9(12).[2]徐艳.解构奢侈品牌的广告符号化[JJ.新闻界,2008(2).[3]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4】熊蕾.跨文化广告的符号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5]杨珍.跨文化传播中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象征性参照——以电影《赤壁》为例[J】.新闻界,2010(2).[6]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I大学出版社,2004.65。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探究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影响。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消费社会的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本文将从《消费社会》的成书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对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客观评析。

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与运行机制,也能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鲍德里亚及其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他的理论作品,尤其是《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la consommation),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对传统的消费理论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系统,其中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符号价值”的崛起,即商品的价值不再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被高度商业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了市场的严格控制。

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批判

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批判

独 立性抑或 自。如果这种支撑 成 为一种外在 的东西 ,融入消费社会并起
主义生产过程 中 ,对生产性消费资料 的节
约和对生 活性消费资料 的浪费。资本家 为
建构作用 的符号文化 , 最终将 以建构一切 、
解 释 一 切 的方 式 消 解 自己 的存 在 , 因为 “ 表 示 一 切 的概 念 不 再 表 示任 何 东 西 ” 保 罗 ・ (
种逻辑反制 ,即源于文化逻辑 的;费资 i l
本 ,一旦脱离 了文化逻辑 的塑造作 用,就 可能 自己去赋予商品以流动的意义 ,以符 号的方式去实现 对消费者 的引导 、控制和 意义构造。因为文化毕竟是在经济与政治
的 相 互 冲 突 与契 合 中 呈现 出来 的 ,文 化 的
只是表现 方式而 已。 但是 , 生产资本向消费 资本 的转 变,i ; 费对生产 的僭越 , l 表明了一 种 资本主义经济的悖论 :资本主义经济 既 是节约型经济 , 又是浪费型经济 , 即在 资本
基本的形态 :经济资本 、文化 资本 和社会
资本。而 “ 社会资本是实 的或虚 的资源 的 总和 ,个人或团体通过 占有大家共 同了解 和承认的 、多少有些制度化 的关系 的某种 持 久性网络 ,能够使得 自己所控制 的社会 资本有所增加 ” 。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 制度性因素往往对
生产 资本通过 消费的场域 ,以符号来 区隔
消费 主体 ,而不是 以生产过程 中对生产资 料 占有 的阶级 身份 来区隔时 ,质性的生产 就转 向了量性 的消费 ,生产 资本转向 了消 费资本 、文化 资本 。 这样 ,在 以资本 的经济 理性与消费的 感性共同构成 的消 费社会 中 ,资本 获取 剩 余价值的本质并没 有发 生变化 ,变化了的

媒介批评参考文献

媒介批评参考文献

媒介批评参考文献首批书目(文献封面图片见ftp,彭杉扫描、整理)1、《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为一本批判性读本,读本中的作者都是根据特定的领域和关注的话题来评析波德里亚的著作,并指出他的思想在特定话题和问题方面存在的长处和局限性。

2、《传媒·语言·社会》,俞香顺著,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大众传媒语言是社会语言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大众传媒的巨大威力,大众传媒语言对社会语言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媒、语言、社会是一种共构关系,而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无疑起着“轴心”的作用。

《传媒·语言·社会》即对这种共构关系展开论述。

3、《大众传媒素养论》,陈先云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大众传媒素养论》一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出界定,揭示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含义,认定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大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

4、《大众文化的神话》,[英]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大众文化的神话》一书中对大众文化的种种理论进行了犀利地阐述和批判,提出“文化是一种实践,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以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的文化观。

5、《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金民卿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一书,对大众文化的概念、特征、内涵、发展规律等作出分析,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与负面效应等,并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6、《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龙耘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一书,从涵化理论得以生法的一个重要来源——电视暴力研究入手,以受众调查和媒介内容分析为依据,检验该理论基本假设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发生的机制与过程,探讨电视作为通俗文化的标志性媒体在我国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消费主义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传播分析

消费主义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传播分析

第12卷第7期Vol.12 No.7632020年,“凡尔赛文学”一词爆火,频频在热搜出现,“凡人凡语”和“拆凡达人”成为在舆论场角力的两种角色。

以微博博主@蒙淇淇77为代表的“凡学家”遭到广大网友的讽谑,抵制“凡学家”的“拆凡达人”也迅速从微博转战豆瓣、朋友圈等离真实生活更近的场域。

各大主流媒体或者自媒体在全网平台集体“玩梗”,无人不谈“凡尔赛文学”,更将“凡尔赛文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凡学”为何而起?为什么以“凡学”为代表的消费符号可以成为被炫耀乃至被追求的符码?在这样的消费文化导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与身份政治?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助于了解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诉求。

一、“凡尔赛”的起源与发展“凡尔赛”一词于2020年11月在全网爆火,截至11月14日,微博“凡尔赛文学”词条共有超过10万条讨论以及5.9亿阅读量。

起源于豆瓣小组的“凡尔赛文学”实现“破圈”的过程,走入大众文化的领域。

“凡尔赛”一词源于法国的凡尔赛宫,象征着贵族气质和惊人财富。

《凡尔赛玫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一位女性的浪漫爱情故事的漫画。

创立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的@小奶球正是看过《凡尔赛玫瑰》,才将“凡尔赛”与假装谦虚、委婉炫耀的说法方式联系在一起。

对于“凡尔赛文学”的定义以及普通分享和刻意炫耀的分野,有“凡学”四要素来概括这类现象:第一,先抑后扬;第二,明贬暗褒;第三,自问自答;第四,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具备以上四个特点,则基本可以被判定为“凡尔赛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凡尔赛文学”本身是对这种刻意炫耀行为的嘲讽称呼,因此这一词语本身具有解构和反讽的意味。

比如同时期类似的“拼单名媛”,“名媛”这个词到了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褒扬,更多具有“交际花”的意思,而与“拼单”组合则加重了讽刺意味。

“凡尔赛文学”也是这样,原本这类刻意炫耀的话术并不能被称为“文学”,将其与“凡尔赛”连用,更能表现其中浮夸肤浅的消费主义话术。

符号消费的例子及解释

符号消费的例子及解释

符号消费的例子及解释
嘿,你知道吗,符号消费可太常见啦!就说咱平常买那些名牌包包吧,那真不是单纯为了装东西啊!比如说,你看那 LV 的包包,哇塞,背上它感觉自己都变得高大上了呢!这就是一种符号消费。

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能装东西的袋子,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的象征呢!这不就跟古代人穿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一样嘛!
再看看那些开豪车的人,一辆豪车动辄几百万,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车好开吗?不是的呀!开着豪车在路上,那回头率,啧啧,多有面子呀!这豪车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财富和成功。

咱去旅游也是一样啊!有些人专门去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打卡,住豪华酒店,吃高级餐厅。

这难道只是为了享受旅游本身吗?其实也是为了在朋友圈晒一晒,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很潇洒,很有品位呀!这旅游的经历就成了一种符号,代表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还有啊,现在很多人追求苹果手机,新出一款就赶紧去买。

真的是因为它的功能比其他手机好很多吗?也不一定吧!很多时候就是觉得拿着苹果手机显得自己很时尚、很潮流。

这苹果手机不也是一种符号嘛!
你想想,要是人人都只买实用的东西,不追求这些符号,那这个世界得多无趣呀!符号消费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有点虚荣,但它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和色彩呀!它让我们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追
求更好生活的动力。

而且,通过符号消费,我们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所以呀,符号消费也不全是坏事呢,你说
是不是?我觉得符号消费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享受它,但也要理性对待,不要让它完全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西方文化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影响探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西方文化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影响探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西方文化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影响探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西方文化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影响探析【第一章】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分析绪论【第二章】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历程【第三章第四章】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第五章】中国奢侈品消费文化的嬗变:由奢侈到奢侈品【6.1 - 6.3】奢侈品展示空间的符号表现【6.4 - 6.6】新媒体对奢侈品消费文化的影响【结语/参考文献】奢侈品文化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在全世界传播和扩散。

中国在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既要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浪潮的重大挑战,还要面临西方消费文化及其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蔓延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奢侈品,作为从西方的舶来的特殊商品,承载着高符号价值和西方消费文化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奢侈品消费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试从文化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应用鲍德里亚的符号理论、消费社会理论和媒介批判理论,对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异同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奢侈消费和奢侈品消费文化特点进行比较,阐述西方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行为,并找到奢侈品符号意义在中国大众媒介生产中的方式和特点。

本文的主要结构框架为:第一章、绪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中国奢侈品消费文化:简述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中国奢侈品消费文化中的面子消费文化、礼品馈赠文化和年轻消费文化这些不同跟西方的特点;第三章、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简述西方奢侈品和奢侈品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享乐、圈子和阶层和消费中成熟的年长者;第四章、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阐释西方消费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大众传媒传入并影响中国奢侈品消费文化;第五章、中国奢侈品消费文化的嬗变:由奢侈到奢侈品:分析中国奢侈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兴起、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奢侈品消费文化的原因;第六章、中国奢侈品消费文化的符号和意义生产:阐述中国大众媒介对奢侈品符号意义的构建,解析奢侈品符号在展示空间、广告、身体和新媒体中的意义生产过程,并揭示奢侈品符号在中国的意义滑落,并对其进行批判;结语。

符号消费的历史沿革

符号消费的历史沿革

符号消费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以下是符号消费的历史沿革的简要概述:
1. 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

他认为,在社会的一些“有闲阶级”中,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其自尊心、荣誉和他人的尊敬。

这种消费行为被称为炫耀性消费,它强调了消费品的符号价值,即通过消费来展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2. 20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符号消费的理论。

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他提出了“符号价值”的概念,并指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不同的物品来界定自己与物品相符的身份,将自己与某种类型等同而与其他人相区别。

这种消费行为强调了消费品的符号意义,即它们所代表的社会身份、地位、权力等。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符号消费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符号消费的概念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时尚、品牌、奢侈品等。

这些消费品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如品味、生活方式、社会认同等。

总的来说,符号消费的历史沿革表明了消费行为逐渐从满足实际需求转向追求符号意义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符号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身份认同、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6期山东社会科学No.6总第20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2·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消费社会中奢侈品的神话建构与符码传播批判许加彪梁雪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当下,中国奢侈品消费呈现消费心理注重炫耀性、消费年龄年轻化、消费内容低端化、消费人群结构多元等特点。

消费者出于对意义的追寻和身份认同的消费动机,与商品通过媒介构建的符号价值达成共识,商品(资本)、媒介、消费者(受众)三者合流,共同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奢侈品消费神话。

在媒介建构的消费神话中,人对消费品追求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虚拟的象征意义,占有后喋喋不休地呓语和狂欢,背后则是生活意义滑落和商品异化的悖论。

对打破这种神话进行了必要的探讨:传媒社会道义的回归,意见领袖的批判责任,以及消费者的自我救赎等,也许后者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社会;媒介建构;符码传播[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6-0149-05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战后恢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被这样一种氛围所笼罩: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和服务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各种与此有关的问题在社会中蔓延,鲍德里亚将之称为“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从文化、意识形态和符号的角度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①。

更确切地说,经济领域与社会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影响,消费不再囿于经济行为之内,更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关联。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弥漫着一种消费神话的氛围,奢侈品消费不断凸显着人们超出实际需求的象征意义功用,人们仿佛是盗梦空间中发出呓语的狂欢者。

然而,这种狂欢背后伴随着商品的异化。

对于奢侈品消费神话的成因,除去资本力量的运作外,大众传媒无法逃脱干系,但居于一定社会结构中人的因素———受众或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膜拜也不容忽视。

②一、奢侈品的概念与变迁英文里Luxury(奢侈)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Lux(光),原意指“极强的繁殖力”,后来演变为浪费、无节制的意思,大多数欧洲语言吸收此意。

中文的“奢侈”一词指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语多含贬。

本文中奢侈品主要指在商品消费和使用过程中,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超出必要支出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非生活必需品。

例如豪宅、名车、私人游艇、私人飞机,也可以是珠宝首饰、香水、名表、箱包皮具等,似乎无所不包,但并非寻常所见。

沃夫冈·拉茨勒对奢侈品的概念除了物质产品之外,更延伸到了健康、休闲、旅游、体验、饮食、运动、社交等多方面。

②经济学中,奢侈品的定义是相对于必需品而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通过奢侈品与必需品的对照来进行定义,“在必需品中,我的解释,不但包括那些大自然使其成为最低阶级人民所必需的物品,而且包括那些有关面子的习俗,使其成为最低阶级人民所必需的物品。

此外,一切其他物品,我叫做奢侈品。

”③一般收稿日期:2012-02-20作者简介:许加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梁雪梅,传播学硕士。

①[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德]沃夫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刘风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6页。

③[英]亚当·斯密:《关于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1页。

941而言,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长,但需求比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该商品就是奢侈品,其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

稀缺性是使物品成为奢侈品的必要条件。

商品的价格具有较高的排他作用与分层作用,能够显示消费者收入水平,利用收入优势,通过高价消费这种方式,高层次者常常能够有效地把自己与低层次者分开。

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与结构中,奢侈品的价值是由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构成的,消费者购买与体验的是一系列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总和,如炫耀性价值、稀缺性价值、质量价值等。

相对于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也最高。

奢侈品的范畴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一个时代中的奢侈品在另一个时代中有可能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常常大摆宴席,餐桌上的用具几乎全是用银制成的,唯有他自己用的碗是铝制品。

原来拿破仑时代宫廷中的银器比比皆是,可是冶炼铝的技术还非常落后,刚刚懂得可以从铝矾土中炼出铝来,铝成为非常稀罕的东西。

在20世纪60年代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对于普通中国家庭来说就是奢侈品,但今天这些物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也许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普通产品,这种奢侈品转化的速度,恰恰体现了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水平提高速度的快慢。

从语言的本意出发,奢侈含有较多贬义的感情色彩,但奢侈品一词在使用中多无负面的含义,体现了芸芸众生对生活品味、身份认同、价值实现的向往。

这种话语变迁不仅有社会文化模式的影响,也有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有消费行为背后的权力与资本的运作力量,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消费品之间的互动与互换。

二、未富先奢:当前我国奢侈品消费特征2005年12月,高盛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

①时隔5年之后,世界奢侈品国际消费市场份额重新洗牌。

2011年5月,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Bain&Company)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者协会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达到1850亿欧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②中国的平均财富水平在世界上只是位于中等水平,改革开放后有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富豪的绝对数字很大。

由于清末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人们一旦突然致富以后,社会心理上更容易炫耀,通过消费奢侈品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心理需求。

所以,奢侈品在中国当前的消费市场非常庞大,但就社会总体富裕状况而言,体现了未富先奢的状况。

从消费心理来看,奢侈品消费者更注重其炫耀性的价值,倾向于利用商品来表征自己的社会阶层与地位。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曾经藏富不露的文化正在改变,“钱”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炫富斗富不再为社会所不容,甚至成为一些人特立独行的个性,一掷千金来购得某种物品,应验了不买对的、只买贵的这种倾向。

这种消费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发社会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从消费人群来看,我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呈现结构多元化、年龄年轻化,年轻富裕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军。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有位高权重者,有富人阶层,有暴发户,有富二代,也有外企白领,甚至普通工薪阶层。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父母一般都会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年轻的富二代与官二代成为奢侈品消费的生力军。

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进行调查显示,月收入约10000元的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③从消费内容来看,中国奢侈品消费大部分还呈现低端化,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消费品牌是世界通行的,但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法国,一个LV包可以背很多年,甚至传给子女。

而在中国,一个收入中等的白领阶层倾注数月工资去买一个LV包,却背着它去挤公交车和地铁,体现了极大的消费反差。

有一些消费者最多只能记住几个在中国常见的国外奢侈品牌名字,比如LV、劳力士、鳄鱼牌T恤、香奈儿等,却不了解这些奢侈品的品质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051①②③张汉青:《高盛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09/content_3898739.htm,2005年12月9日。

人民网:《中国出境购物达240亿美元成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http://hm.people.com.cn/GB/42273/14650688.html,2011年5月16日。

白雪:《中国年轻人追逐奢侈品消费者年龄比欧洲年轻15岁》,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07/5004809_0.shtml,2011年3月7日。

从消费地点来看,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出境购物或者专业代购实现。

在大型商场奢侈品专卖店,消费者可以获得对不同奢侈品品牌的购物体验,并且能保证真伪及品质。

由于高关税的原因,一部分消费者偏好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购买奢侈品,特别是香港。

另外,对于希望“淘”到既能保证品质价格又可接受的消费者,他们往往会选择网络渠道,付给专业代购一定数量的代购费而买到正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消费的全球化应该合情合理,但由于奢侈品进口入境的海关税收较高,如果消费者选择境外付款,会导致财富的外流与税收的损失。

普通白领囊中羞涩但愿意倾注数月工资购买LV 包,因为这个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虚幻的符号意义,并将这种意义当做偶像来崇拜。

在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不仅仅是掩盖,而且还神秘化了:挖空商品本身的意义,藏匿真实的社会关系,通过人们的劳动将社会关系客体化于商品中,然后,虚幻的、符号的社会关系乘虚而入构建另外的虚假意义,具有这种虚假意义的商品被人们当做偶像来崇拜。

这些在奢侈品消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商品(资本)、媒介、消费者(受众)三者一起“合谋”了这则消费神话,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三、议程设置:新闻报道建构消费神话语境传媒塑造的是一种拟态环境,与客观真实之间截然不同,但人们往往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据与凭证,换句话说,传媒主动的议程设置极大地影响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判断与决策,传媒参与构建的奢侈品消费神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行列。

在奢侈品消费神话的构建中,传媒是尤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共享社会认同信息的平台。

对于奢侈品商家,品牌推广离不开传媒;对于媒体从业人员,奢侈品报道阅读率高、点击率高、收视率高,在媒介议程设置上更加偏好奢侈品报道。

这样,奢侈品商家和媒体实际上成为一种共谋关系,并在受众(消费者)的参与下共同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

奢侈品的边缘受众或者潜在消费用户原本没有购买奢侈品的实力,但存在奢侈品消费的欲望,在传媒的推动下不惜牺牲自己的必需消费,进行奢侈品消费。

这种消费风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会带来社会紧张和人们的不安定情绪。

这种媒介塑造的奢侈品梦催生了消费的需求,而极度渴望实现梦想的市场是难以成熟的。

翻看各种报刊杂志,或者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特别是那些以高端成功人士为目标受众的媒体,不乏以“培育”消费者进行奢侈品消费为目的的导向性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