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心脑病证总论总结
《中医内科学》心脑病证:痴呆
《中医内科学》心脑病证:痴呆第六节痴呆痴呆,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外出不知归途,不欲食,不知饥,二便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
呆者,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之谓也。
本病在心脑病证中较为常见,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但以老年阶段最常见。
据国外资料,在65岁以上老人中,明显痴呆者约占2%-5%,80岁以上者增加到15%—20%,如以轻中度痴呆合并估计,则要超过上述数字2-3倍之多。
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今后本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
本病属疑难病证,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本病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临床研究,疗效有较大提高。
古医籍中有关痴呆的专论较少,与本病有关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认识散在于历代医籍的其他篇章中。
如《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从年老脏腑功能减退推论本病,与现代老年痴呆相似。
明代以前,对痴呆的认识不很明确,至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首次立“癫狂痴呆”专论,澄清了过去含混不清的认识。
指出了本病由多种病因渐致而成,且临床表现具有“千奇百怪”、“变易不常”的特点,并指出本病病位在心以及肝胆二经,对预后则认为本病“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都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至今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亦立有“呆病门”,对呆病症状描述甚详,且分析其成因在于肝气之郁,而最终转为胃气之衰的病理转化过程,其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
胃衰痰生,积于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受累,髓减脑消而病。
陈氏并提出本病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的治法。
立有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以成年人痴呆为主,小儿先天性痴呆不在讨论之列。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三章心脑病证第一节心悸心悸是由于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具有心悸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自觉心搏异常,心慌不安,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2 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3 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4 应查血常规、血沉、测血压及做心电图,必要时可查抗“O”、T3、T4及X线胸部摄片,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1 心虚胆怯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例方:安神定志丸。
2 心脾两虚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少寐多梦,健忘,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例方:归脾汤。
3 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例方:黄连阿胶汤。
4 心阳不振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例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 水饮凌心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滑,脉弦滑或沉细,或结、代。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例方:苓桂术甘汤。
6 心血瘀阻症状: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剌,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7 痰火扰心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例方:黄连温胆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心肾阴虚,虚阳上浮者可服磁朱丸,每次3g,每日2次。
1.2 心气不足者可服柏子养心丸,每次9g,每日2次。
中医内科学 脑系病证
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裹,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常用药:川芍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之要药;荆芥、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疏风解表,散寒之痛;薄荷清利头目;清茶上清头目。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
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蔬本、川芎、细辛、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
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甚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泄热;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疼痛,加苍耳子、辛夷、鱼腥草、翟香等清热散风除湿,通利鼻窍。
(3)风湿头痛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葉本、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院痞、腹胀便溏,加苍术、陈皮、砂仁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焦山楂以健脾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茯苓、薏苡仁、淡竹叶以淡渗利湿;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见身热汗少或汗出不畅,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加鳖香、佩兰、荷叶。
中内总结
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风达表汤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A.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火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5虚哮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B.缓解期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六君子汤2肺肾气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A.实喘 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B.虚喘 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3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琼玉膏。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胸 痹
心
臂内侧放射
或用药后可缓解
痹
动、劳累
悸气短
诊
查
要
悬
点
肺
整个胸部
饮
胀痛;持续不解;转侧、呼吸 无明显诱因 时加重
肺系病症-咳 嗽咯痰
病症鉴别
悬饮 胃脘痛
脾胃系疾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
胸
痹
真心痛
诊 查 要 点
胸痹与胃脘痛
病变脏 腑
疼痛部位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胸
左胸部,向左肩 闷痛;突发、历时短暂;休息 受寒、饱餐、激 心系病症-心
胸 痹
心
臂内侧放射
或用药后可缓解
痹
动、劳累
悸气短
诊
查
要
胃脘
点
痛
胃
胃脘部
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 与饮食相关 时间较长
胃部病症-泛 酸嘈杂
病症鉴别
悬饮
胃脘痛
胸
痹
真心痛
诊 查 要 点
胸痹进一步发展的危重病症。
胸痹与真心痛
疼痛程 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兼证
相关检查
胸 痹
胸 较轻微
短暂;<15min 休息或服药后可 缓解
心脏 X 线
冠 脉 造影 诊 查 要 点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静息ECG、发作ECG、负荷 试验、动态监测。
病症鉴别
悬饮 胃脘痛
痰饮之一,胸膈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 平卧。——饮流胁下
胸
痹
真心痛
诊 查 要 点
胸痹与悬饮
病变脏 腑
疼痛部位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复习资料中医内科第二章心系病症第一节心悸1、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往往兼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2、《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并以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诊断依据(1).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 3).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惊悸与怔忡的鉴别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诱发。
多为阵发性,可自行缓解。
病来虽速而病情较轻实证居多不发时如常人 5、证治分类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怔忡等因素亦可发生。
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病来虽渐但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心血不足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补血养心,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益气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黄丸(相火妄动)阴虚火旺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心阳不振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脑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脑系病证脑系病证头痛眩晕头痛辨证论治外感头痛内伤头痛注意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的鉴别:例题:眩晕辨证论治主症:眩晕或头晕,如坐舟车中风一、中风的概述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特征。
二、中风的病因病机1.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2.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虚、火、风、痰、气、血为病机六端。
3.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4.病理性质:本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风火相扇,痰湿壅盛),上盛下虚。
四、中风辨证论治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无神志异常注意:中风中经络风痰入络与风阳上扰的鉴别:中脏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伴神志异常。
注意:痰热腑实与痰火瘀闭的鉴别恢复期:中风后期,仍遗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中风中经络1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风中吹来一口痰,真像白色肉丸子2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疯狂的羊跑到天空抢着吃3阴虚风动-镇肝息风汤真晕中脏腑脏腑中毒,神志不清1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痰在腑中发热,赶紧讨论怎么办? 2痰火瘀闭-羚角钩藤汤痰已如火烧,山岭脚下找钩藤治3痰浊瘀闭-涤痰汤痰已没火,洗涤痰4阴竭阳亡-参附汤+生脉散虚脱,神父救了生命恢复期慢慢恢复过来了1风痰瘀阻-解语丹已经能谈笑风生,语言清晰2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气喘嘘嘘,天也下雪了,羊还剩五只3肝肾亏虚-左归丸+地黄饮子剩羊赶紧左转归去饮水例题痫病一、痫病的概述概念: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
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二、痫病的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责之于脑2、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
3、病理因素:风火痰瘀,痰最为重要。
三、痫病的鉴别诊断1.与中风鉴别:均有突然晕倒四、痫病辨证论证主症:突然意识丧失,甚则昏仆,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吐涎,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如常人。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心脑病证第一节心悸第二节胸痹心痛第三节眩晕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心脑病证第一节心悸第二节胸痹心痛第三节眩晕第一节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学脑系疾病
分证论治
5.肾精不足 辨证要点:眩晕久发,神疲乏力,腰酸膝软。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男子 阳痿或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 组成: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肉 牛膝 菟丝子 鹿角胶 龟胶 方歌:左归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龟鹿二胶菟丝入,补阴填精功效奇。 兼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阴虚火旺,加鳖甲、知母、黄柏、地骨皮、青蒿;兼见失 眠、多梦、健忘,为心肾不交,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兼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 、舌淡脉沉,为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用右归丸。
分证论治
4.肾精亏虚证 辨证要点: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症状: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 组成:人参 炒山药 熟地黄 杜仲 枸杞子 当归 山茱萸 炙甘草 方歌: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若头痛而晕,面颊红赤,手足心热,口干,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去人参,加知母、黄柏滋阴 泻火,或用知柏地黄丸。若腰酸怕冷,小便清长,为肾阳亏虚,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分证论治
3.血虚不荣证 辨证要点:头痛而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 组成:白芍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蔓荆子 菊花 黄芩 炙甘草 方歌:四物汤+蔓菊黄芩草 兼头晕昏眩且胀痛,为阴血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扰,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若见乏力 气短,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为血虚气弱,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若耳鸣、眩晕、虚烦少眠,腰膝 酸软,为血不养肝,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可用四物汤加何首乌、枸杞、黄精。
中医内科学脑系知识点最全总结
第六章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二、病因病机①外感头痛②内伤头痛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等部位,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烦躁等症。
2.一般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呈掣痛、跳痛、灼痛、重痛或痛无休止,且有外感史并伴外感表证,为外感头痛;一般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呈胀痛、刺痛、空痛、昏痛或隐隐而痛,多无外感史,为内伤头痛。
外伤性头痛多有头部外伤史。
必要时进行精神和心理检查,同时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检查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对头痛原因的鉴别。
(二)鉴别诊断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危重,常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且阵发加重,多伴有喷射状呕吐,甚者可见肢厥、抽搐等症。
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相区别。
2.中风以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头痛等症,但头痛无半身不遂等见症。
①情志不遂②年老体虚③饮食不节④久病劳倦⑤跌仆坠损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件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眼球震顫等表现。
3.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
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4.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或跌仆损伤等病史。
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颅脑CT、MRI扫描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查等有助于对本病病因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2.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脶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症。
《中内》病、证、方、歌表格总结
《中内》病、证、方、歌表格总结(九)第三十四章头痛历史沿革:1、《内经》:首载头痛2、■ ■3、R丹溪心法廿別经药病因病机:部位:肝脾肾丁太阳头痛一在头后部,下连于项一羌活、蔓荆子、川莒卜阳明头痛——任前额部及眉棱符等处一葛根、白芷、知母卜少阳头痛一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一柴胡、黄苓、川莒1-厥阴头痛一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吴茱萸、藁本辨证论治:方药补遗:T风寒头痛一T寒邪侵于厥阴经脉一昊茱萸汤I 1■寒邪客于少阴经脉一麻黄细辛附子汤卜风热头痛——大便秘结,腑气不通一黄连上淸丸1-肾虚头痛—T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一知柏地黄丸'-肾阳不足——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真题破解:1、【选择】A.头痛而眩B.头痛而空C.头痛隐隐而晕D.头痛昏蒙眩晕E.头痛如裂血虚头痛的临床特征:C.头痛隐隐而晕痰浊头痛的临床特征:D.头痛昏蒙眩晕2、【单选】A.血虚头痛B.阴虚头痛C.肾虚头痛D.肝阳头痛头痛且空,眩皐耳鸣,神疲乏力,舌红苔少,脉细弱者,其证属:C.肾虚头痛3、【多选】A.辨头痛之部位,分表里B.辨头痛之轻重,分脏腑C.辨头痛之久暂,分虚实D.辨头痛之性质,分寒热头痛辨证的关< C.辨头痛之久暂,分£D•辨头痛之性质,分寒热第三十五章眩晕眩:眼花,眼前发黑晕:头晕,天旋地转昏:昏沉,迷糊不淸醒历史沿革:1、《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2、[《丹溪心法》|:无■不作眩3、[《景岳全书》]:无阖不作眩4、刘完素:风才相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补遗:丁肝阳上亢一目赤便秘——当归龙荟卯★ 卜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淸阳不升一补中益气汤 卜肾精不足——阴损及阳,肾阳虚衰—右归丸 卜痰湿中阻一痰郁化火——黄连温胆汤★■E 归龙荟刘~~ 泻火,疏肝 一一通腑泄热(—■真题破解:1、【单选】A •痰湿中阻,升降不利B.肝阳上亢,上扰淸空C.血瘀内停,闭阻淸窍D •气血亏虚,脑失所养E •肾稱不足,髄海空虚眩晕的病因病机,与卜列哪些无关:C •血瘀内停,闭阻清窍X」瘀血眩晕:泉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阻滞经脉,气血不能上荣于头■2、【单选】A.痰火风瘀B.风痰湿瘀C •风痰虚瘀D.痰湿虚瘀E.以上都不对眩晕病机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四个方而:E.以上都不对(风火痰瘀虚)部位:肝脾肾病机:■火痰1瘀虚丁虚证:气血精虚1•实证:风火痰瘀区别: 丁瘀血头痛:区别:丁五】"川:轨火痰虚J七版教材:风火痰瘀3、【多选】A.肝阳素盛,心肝火旺B.肝阴暗耗,风阳上扰C.水不涵木,肝阳上亢D.肝经湿热,蒙闭淸窍肝阳上亢导致眩晕的病机是:■、■、|4.【单选】A.天麻钩藤饮B.镇肝息风汤C.龙胆泻肝汤D.丹梔逍遥丸E.当归龙荟丸患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而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目赤口苦,便已叟赤,舌苔黄燥,脉象弦数,其治疗主方为:E.当归龙荟丸5、■用归脾汤治疗的一项;亠心阴不足之盗汗PS:归脾汤治疗心血不足之自汗或盗汗,阴虚盗汗用当归六黄汤第三十六章中风历史沿革: 1、唐宋以前:外风2、金元以后:内风父 M:张也靈、张伯龙、张寿甫•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补遗:丁闭证/痰浊瘀闭一窍(温开)一一苏合香刘★I '-见戴阳证一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1■脱证/阴竭阳亡——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真题破解:1、【选择】A.芳香开窍B.豁痰息风C.二者均可D.二者均不可中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白唇暗,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四肢不温,喉中痰鸣, 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治宜:C.二者均可2、【选择】A.苏合香丸B.铃羊角汤C.局方至宝丹D.安宫牛黄丸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肢体强痉,二便俱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可选用:B 8SS1〔同方至宝到 > 対牛黄丸3、【选择】A・口开目合于口噤不开B.手撒肢冷与两手握固C.二便自遗与大小便闭D.躁动不安与静而不烦E.肢体软瘫与肢体强痉哪项不是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的依人:D.凰不安与静而不爛第三十七章痉证区别:汗丁刚痉(无汗)一葛根汤1•柔痉(汗出)一精萎桂枝汤【原文】0201太阳病,发热氏汪,反恶寒者,名曰厠癌。
中内方证总结
中医内科方证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重)、荆防达表汤(轻)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热毒重)、葱豉桔梗汤(发汗解肌,清热肃肺力强于桑菊饮)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表寒里热证(寒包火):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体虚感冒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汗出畏风易感冒-玉屏风散】2.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3.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外感—再造丸4.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暑令感冒可选方:新加香薷饮—阴暑、香薷饮-阳暑、鸡苏散等】中毒性流感—清营汤送服“三宝”二、咳嗽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伤肺:温肺润燥-杏苏散内伤咳嗽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以资调理】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或百合固金汤)三、肺胀1. 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痰郁化热—小青龙加石膏2. 痰浊雍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 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或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6. 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喘脱危象时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黒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四、哮病发作期1. 寒(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寒饮伏肺,外寒里饮,寒相较甚)【阴寒内盛-有汗出肢冷、气短不足以息-温阳补虚,降气化痰-苏子降气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久病伤阴—麦门冬汤痰气雍实—三子养亲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喘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喘脱危象—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缓解期1. 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 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 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肺肾气阴两虚)合金水六君煎(肾虚阴伤痰多)五、喘证实喘1. 风寒闭肺:散寒宣肺-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2.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3. 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 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 肝气乘肺:开郁降气-五磨饮子(肺气郁闭)虚喘1. 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 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肾阳虚—真武汤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合蛤蚧粉六、肺痈1. 初期:清肺散邪-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热毒淤结,腥痰严重者合犀黄丸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行症俱实,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者桔梗白散4.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或桔梗杏仁煎(益气养阴,排脓解毒,正虚邪恋)七、痰饮痰饮(肠胃)1. 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2. 饮邪化热: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2.饮留肠胃:攻下逐饮胃—甘遂半夏汤肠—己椒苈黄汤悬饮(胁下)1. 饮犯胸胁: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2. 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 气滞络痹: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支饮(胸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兼体虚表证-苓甘五味姜辛汤;邪实正虚-木防己汤;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饮多寒少,外无表证—葶苈大枣泻肺汤】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表寒外束,饮邪郁而化热—大青龙汤八、血证鼻衄1. 邪热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齿衄1. 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1.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吐血1.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 气虚血溢: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便血1.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尿血1. 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 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紫斑1.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犀角地黄汤(五版)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九、心悸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平补镇心丹【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2. 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肾阴亏虚、虚火妄动-加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改天王补心丹;热象较重-改朱砂安神丸;夹有痰热-加黄连温胆汤】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阳虚水泛)6.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7. 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胸痹发作期(标实)1. 寒凝心脉:祛寒活血,宣痹通阳-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疼痛,喘不能卧,脉沉紧,舌苔白-芳香温通止疼痛-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2. 气滞心胸: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3.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4. 瘀血痹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心血瘀阻轻证-通络止痛-丹参饮】缓解期(本虚)1. 心气不足: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2. 心阴亏损:滋阴清热,活血养心-天王补心丹3. 心阳不振:补养心气,温振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1. 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2. 气阴两虚: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3. 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胸痹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十一、不寐1. 心火炽盛: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2. 肝郁化火: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肝郁化火重症——当归芦荟丸(肝火扰心)3. 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汤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礞石滚痰丸4.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5.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血虚阳浮,虚烦不寐-酸枣仁汤;病后血虚肝热-琥珀多寐丸】6.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7.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十二、郁证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 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 血行郁滞:活血化瘀,理气解郁-血府逐瘀汤4.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若见呕哕,口苦,痰黄而腻,属痰热—温胆汤5. 心神惑乱(忧郁伤神):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6.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7. 心阴亏虚: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天王补心丹8. 肝阴亏虚: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9. 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癫病1.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柴胡疏肝散加减2. 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顺气导痰汤(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3. 心脾两虚:调节气机,健脾养心-养心汤送服越鞠丸亦可甘麦大枣汤4.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四君子汤送服大补阴丸狂病1. 痰火扰神:清泄肝火,涤痰醒神-程氏生铁落饮【阳明热盛—大承气.神智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眠—温胆汤】2. 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3. 痰结血瘀:豁痰化瘀-癫狂梦醒汤4. 瘀血阻窍:舒瘀通窍-定狂逐瘀汤5. 心肾失调:育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化裁6. 痰火雍盛,上闭清窍:豁痰清热降火—礞石滚痰丸十四、痫证发作期1. 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熄风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2. 阴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以参附汤注射液静脉滴注休止期1. 痰火扰神:清泻肝火,化痰宁神-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当归龙荟丸)【痰火壅实有大便秘结-竹沥达痰汤】2.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镇痫-定痫丸3.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为主-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六君子汤合温胆汤)4. 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大补元煎)肾虚—河车大造丸5. 淤阻脉络:活血化淤,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兼脏燥—甘麦大枣汤十五、胃痛1.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小承气,大承气(化热,燥结)】3.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或沉香降气散4. 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或化肝煎5. 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调营敛肝汤,便血—黄土汤】6.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7. 胃阴亏虚:滋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8.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呕吐肢冷—大建中或理中丸】【胃脘痞硬而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寒热错杂-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甘草泻心汤】十六、呕吐实证1. 外邪犯胃:解表疏邪,和胃降逆-藿香正气散干霍乱——玉枢丹2.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若积滞多兼腹满便秘-小承气汤;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竹茹汤】3. 痰饮内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呕-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或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或四七汤加减虚证1. 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3. 脾肾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肝肾俱虚,冲气上逆—来复丹】十七、泻泄暴泻1. 寒湿泄泻: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若无表证,湿邪较重-胃苓汤】2. 湿热泄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若湿偏重可合平胃散】3. 伤食泄泻:消食导滞-保和丸【食滞较重化热—枳实导滞丸】久泻1. 脾虚泄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2. 肾虚泄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若年老体弱,宜加参、芪、术合桃花汤】3. 肝郁泄泻: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十八、痢疾1.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表邪兼里热盛—葛根芩连汤;表证已减,痢疾为止可加香连丸;痢疾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解表举陷,逆流挽舟-荆防败毒散】2.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三宝”3.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和气血-不换金正气散4.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5.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6. 噤口痢:属实者:泻热和胃,苦辛通降-开噤散或加玉枢丹属虚者:健脾和胃-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7. 阴虚痢: (鲜血粘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久痢顽固不愈,寒热错杂-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倦怠怯冷,临厕腹痛里急,舌淡苔腻,脉虚数-正虚邪恋,寒热错杂-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乌梅汤】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十九、腹痛少腹急拘—暖肝煎1. 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身体痛,内外皆寒—乌头桂枝汤2. 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腹中雷鸣切痛,胁溢满,呕吐(寒邪上逆)—附子粳米汤3.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伴呕吐,大建中,伴下痢肢冷,附子理中丸】4.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5. 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6. 瘀血阻滞: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喜温喜按,得温则减-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暖肝煎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苔白,脉沉紧-寒邪内阻,寒气上逆-附子粳米汤腹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肾阳不足,寒邪内侵-通脉四逆汤】二十、胁痛1.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 瘀血阻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3. 湿热蕴结:清热化湿,理气通络-龙胆泻肝汤4. 肝阴不足:滋阴柔肝,养血通络-一贯煎【瘀血停着的胁痛,首选旋覆花汤;瘀血较重-复元活血汤】阳黄1. 湿热兼表:清热化湿,佐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邪郁肌表)合甘露消毒丹2. 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3. 湿重于热:除湿化浊,泄热除黄-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4. 胆腑郁热:泄热化湿,利胆退黄-大柴胡汤5. 疫毒发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砂石阻滞之阳黄: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阴黄1. 寒湿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 脾虚证:补养气血,健脾退黄-小建中汤【阴黄日久成癥块:逍遥散合鳖甲煎丸】黄疸消退后的调理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加减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二十二、积聚聚证1. 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木香顺气散或逍遥丸2. 食浊阻滞:理气化浊,导滞通腑-六磨汤积证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1. 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荆蓬煎丸(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可选金铃子散、大七气汤、五积散】2. 气结血瘀:祛瘀软坚,补益脾胃-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可并用鳖甲煎丸3. 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二十三、鼓胀1. 气滞湿阻: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腹胀尿少,苔腻较甚)2. 寒湿困脾:温阳散寒,化湿醒脾-实脾饮3. 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4. 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6.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或膈下逐瘀汤7. 鼓胀出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8. 鼓胀神昏: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二十四、水肿阳水1. 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防己黄芪汤】(风水相搏)2.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水肿湿热内蕴,脾失健运-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阴水1. 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2. 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 淤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五、淋证1.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 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3. 气淋:实证-利气疏导-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4. 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5. 膏淋: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偏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偏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偏肾阳虚—金匮肾气丸】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偏中气下陷—补中益气丸;偏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偏肾阴虚—加生地龟板】二十六、癃闭心火旺—导赤散1.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滋肾通关丸2. 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若兼尿赤灼热,小腹满者合八正散】3. 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若肝郁气滞严重,理气不足,合六磨汤】4. 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5. 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五苓散加人参)【若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需,舌红苔少—参苓白术散;若脾虚及肾—济生肾气丸】6. 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香茸丸(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肾阳衰微,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盛,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二十七、腰痛1. 寒湿腰痛: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渗湿汤、肾着汤(甘姜苓术汤)【兼年高体弱者,伴肾虚—独活寄生汤加附子】2. 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四妙丸)3.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4. 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无明显阴阳偏盛者—青娥丸房劳过度—河车大造丸补髓丹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肾阴不足,相火偏亢—知柏地黄丸丸或大补阴丸阴阳俱虚,阴虚内热—杜仲丸二十八、消渴上消玉泉丸1. 肺热伤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白虎加参汤、二冬汤(肺热津亏,气阴两伤之消渴)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有便溏,四肢无力)【有大便闭结合增液承气汤】下消1. 肾阴亏虚:滋阴补肾,润燥止渴-六味地黄丸【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2. 阴阳两虚:温阳滋阴,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或鹿茸丸【并发雀盲: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羊肝汤;疮毒痈疽-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五味消毒饮】外感头痛1. 风寒证: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 风热证: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黄连上清丸】3. 风湿证: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内伤头痛1. 肝阳证: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2. 肾虚证:补肾养阴-大补元煎3. 气血虚证:气血双补-八珍汤4. 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5. 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通窍活血汤6. 血虚证:养血滋阴,活络止痛—加味四物汤三十、眩晕1. (肝)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兼目赤便秘,加大黄芒硝或当归芦荟丸】2.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3. 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痰湿中阻)【痰浊化热,痰火上犯-清化痰热-黄连温胆汤;素体虚寒,痰从寒化上犯清窍-温化寒痰-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4. 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5.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养阴填精-左归丸(肾精不足)6. 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通窍活血汤7. 气血亏虚:补气养血,调养心脾—归脾汤三十一、中风(五版)1.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活血化瘀,痹阻脉络-化痰通络汤2. 肝阳暴亢,风火上炎:平肝泻火通络-天麻钩藤饮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化痰通腑-星蒌承气汤4. 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补阳还五汤5. 阴虚风动:滋养肝肾,潜阳熄风-镇肝熄风汤闭证1. 阳闭-痰热内闭清窍:清热化痰,醒神开窍-羚羊角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2. 阴闭-痰湿蒙塞心神: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脱证7.元气败脱,神明散乱: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七版)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中脏腑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三宝”3.痰浊瘀闭(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苏合香【见戴阳证者,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恢复期1.风痰瘀阻:授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失语)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舌强不语)三十二、痿证1. 肺热津伤(筋失濡养):清热润肺,濡养筋脉-清燥救肺汤2.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燥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 脾胃亏虚(精微不运):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肥人多痰,脾虚湿盛)4. 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阴阳两虚—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热甚者,去锁阳、干姜,服六味地黄加牛骨髓,鹿角胶、枸杞;阴虚—右归丸】5. 脉络瘀阻—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若见肌肤甲错瘀血久留—圣愈汤合大黄蛰虫丸】三十三、痹症1. 行痹: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之品(祛风通络、散寒化湿化瘀)-宣痹达经汤、防风汤2. 痛痹:温经散寒为主,佐以和营之品-乌头汤、温经通痹汤3. 着痹:渗湿通经活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薏苡仁汤加减、蠲痹汤【风寒湿痹,久痹,风寒湿不明显—蠲痹汤】4. 热痹:清热解毒通络,佐以疏风之品-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犀角散【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五味消毒饮合犀角丸】5. 尪痹: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补肾祛寒治痹汤,宣痹化瘀涤痰汤6. 气虚血亏证:益气养血活络为主,佐以舒筋之品-气血并补荣筋汤补血荣筋丸7. 痰瘀闭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痹症风寒湿偏盛不明显,选用蠲痹汤为基础方;风寒湿阻滞经络,郁而化热-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清热-桂枝芍药知母汤】【久痹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散寒除湿,祛风通络-独活寄生汤】【各种痹症迁延日久不愈,痰瘀痹阻-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桃红饮】三十四、内伤发热1. 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肝郁发热日久,热邪伤阴,肝肾阴虚-滋水清肝饮】2. 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 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4. 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5. 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6. 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7. 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三十五、虚劳气虚1. 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 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3. 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 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心脑中医辨证
眩晕分型论治1、肝肾不足,痰瘀阻络分析:(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年老五脏六腑俱虚,“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脑为髓之海”。
肝肾不足,水不涵木,失于滋养,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发为眩晕。
肾亏于下,虚阳亢于上,可见眩晕欲仆,行走不稳,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症。
年老脾失健运,脾为水湿运化之枢纽,水湿不能正常敷布,聚而成湿成痰,痰蒙清窍,清阳不展,则见头重如裹,昏昏沉沉;痰随肝风上袭巅顶,扰动清阳,阻滞脉道,血运不畅,致痰瘀互结之证。
临症可见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瘀曲,苔腻,头痛痛有定处,如针刺,胸脘痞闷,痰多,食少纳呆,口腻。
痰湿久蕴有化热之势,则见苔黄腻,口苦口干,大便结小便黄。
沉脉主病里,弦滑脉主肝风夹痰。
痰瘀阻于心脉,心血运行不畅,胸阳被遏,则见胸闷胸痛,气短气急;肾为水之下源,脾为水之枢纽,肾失温旭,脾失健运,水液失去正常运化,泛溢肌肤,则为水肿;综上,本病病位在头,涉及肝、肾、脾、(心)等脏,病性属虚实夹杂,病机概括为肝肾不足,痰瘀阻络。
预后一般。
治则:滋肾平肝,化痰祛瘀。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二陈汤加减处方:天麻(先煎)10g,钩藤(后下)20g,桑寄生12g,杜仲10 g,怀牛膝12 g,黄芩15 g,法半夏12 g,陈皮12 g,竹茹12 g,胆南星10 g,蝉蜕10 g,菊花(后下)10 g,葛根20 g,地龙20 g,川芎15 g,山楂20 g,2、肝阳上亢,风痰上扰:分析:(本证多见于中老年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伴见头面哄热感,胁肋胀痛,面红目赤;“木克土”,肝旺横逆克伐脾土,致脾失健运,脾为水湿运化之枢纽,水湿不能正常敷布,聚而成湿成痰,痰随肝风上袭巅顶,扰动清阳。
临症可见胸脘痞闷,痰多,食少纳呆,口腻。
痰蒙清窍,清阳不展,则见头重如裹,昏昏沉沉。
痰湿久蕴有化热之势,则见苔黄腻,口苦口干,大便结小便黄。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复习总结
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激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病因】①体虚劳倦②七情所伤③感受外邪④药食不当【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分虚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为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诊断依据】1)主症:自觉心中激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果真,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的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
2)兼证: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诱因: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病证鉴别】2)心悸与奔豚【治疗原则】虚: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证治分类】【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①寒邪内侵②饮食失调③情志失节④劳倦内伤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患),缓解期以本虚为主(阴阳气血的亏虚)【诊断依据】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心脑病症部分)宿松县中医院 熊翔
第三章心脑病证
[病机述要] 1.痰火扰心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灼津为痰,或过食 肥甘辛辣,痰热内蕴,引起痰火扰心或蒙蔽清窍,导致心悸、 失眠、癫狂等。 2.饮遏心阳久病脾肾阳虚,津液输布失常,停痰伏饮积于 胸中,阻遏心阳,引起心悸,眩晕,脘痞,浮肿尿少等。 3.心血瘀阻或由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因感受寒邪,寒 凝血瘀,或为久病阳气亏虚,血运无力,而致瘀滞,引起心 悸、胸痹心痛等。 4.脑脉受损由于年老体虚,情志、饮食、劳倦所伤,引起 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或痰气损伤脑神,导致突 发性神志障碍,或昏仆、偏瘫、抽搐等。
第三章心脑病证
· 心气虚 1.主要脉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益甚,伴有面色觥白,自 汗,舌淡苔薄白,或有齿痕,脉虚无力或结代。 2.证候特征本证以心悸,胸痛气短,兼见气虚症状为特征。 · 心血虚 1.主要脉症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面色无华,舌淡 苔白,脉细或结代。 2。证候特征本证以阴血亏虚,心神失养引起心悸、失眠为主要见 症,伴有阴血亏虚表现。 · 心阴虚 1.主要脉症心悸怔忡,心烦失眠,五心烦热,颜面潮红,口舌生 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 2.证候特征本证以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心为主要见症。
第三章心脑病证
[临床表现]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 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 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 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 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 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 心的特点。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 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 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 饮凌心射肺之特点。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危证。若心悸脉象散乱,极 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 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中医内科学-心脑疾病
气滞 血瘀
心火
痰热
三、分型证治 (一)寒凝心脉
1.辨证要点 突然剧烈胸痛如绞,可放射至肩 臂,肢冷汗出,常因受寒而诱发或 加重,唇舌青紫,苔白滑。
2.治则:散寒温经,活血通脉
3.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细辛、桂枝、白芍、通草、 大枣、 炙甘草、附子、干姜、川椒
(二)气滞心胸
1.辨证要点 胸膺胀痛或窜痛,伴胸中憋闷,时 欲太息, 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 重,舌暗脉弦。
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龙齿、淮小麦、炙甘草、大枣
四、转归预后
病情单纯而病程短者容易治愈; 病程长且虚实兼夹者,较难短期 治愈 ; 继发性失眠的预后取决于原 发疾病的轻重。
五、预防与调摄
1.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情志舒畅。 2. 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
、咖啡、饱食及过度兴奋。 3. 适当参与体育活动,作息有规律。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精神分裂症-狂躁型 躁狂型精神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情志过激 (外因) 2. 体质类型(内因)
(1)先天因素 (基因缺陷) (2) 阳热体质
(3) 心理承受力差
(二)病机 初、中期
痰火扰神兼
(1)瘀血 (2)阳明腑实
实证
后期
(1) 阴虚火旺(心阴虚) (2) 心肾兩虚(心肾不交)
2.治则:滋补心阴,清心安神
3.方药:天王补心丹
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酸枣仁、 柏子仁、当归、人参、五味子、茯苓、 远志、丹参、朱砂、桔梗
(七)心阳不振
1.辨证要点 胸中憋闷而痛,怔忡,得温则减, 冷汗淋漓,畏寒肢冷,舌淡紫而边 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2.治则:温补心阳,活血理气
第09讲中内
中医心脑病症第六节心悸【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诊断要点】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类证鉴别】1.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3.心悸与卑惵《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
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
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心悸则缘于心跳,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
卑惵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
【辨证论治】总病机分型病机治法方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失。
心虚胆怯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