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

合集下载

《周氏家训》新家训家规选

《周氏家训》新家训家规选

《周氏家训》新家训家规选周姓出自周昌、周任之后。

《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出自姬姓,始祖后稷。

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

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

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

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如锡字彦德, 唐咸亨二年辛未(671) 六月初六午时生。

圣历(698 -700 ) 登进士,累官至粵东高州(今广东茂名)刺史。

会番贼(外敌) 警边(入侵) ,奉诏征南大元帅水陆马步都统,授左金吾卫上将军。

平定广西钦、横、廉、白、贵、郁六州,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左散骑常侍。

因议事不合贬道州司马。

时兄如鍉为道州刺史,同择宁远九疑大阳洞望岗居焉。

名曰﹕周家屋地。

公娶蒋氏夫人,生育十八位以“弘”为辈字子与兄育六位“弘”为辈字子同被唐名相周墀誉为“二十四才子”,皆为国用《周氏家训》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在扬州弥陀巷撰写完稿的。

周氏从1017年始祖周敦颐至今近1000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周氏家训》全书近8000字,11项,42页。

中心内容是教化孙辈如何做人。

研究《周氏家训》,无疑对研究探讨周恩来的一生乃至其伟大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周氏始祖的文心诗魂说到周氏,必先说周氏始祖。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被绍兴宝佑桥周氏尊为始祖,而周恩来就是宝佑桥周氏的后代。

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

《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文言文《祭公谏征犬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祭公谏征犬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祭公谏征犬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祭公谏征犬戎》讲的是周穆王要攻打一个叫犬戎的民族,祭公谋父劝说周穆王:圣明的君王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周穆王不听劝告,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再也不称臣纳贡。

【原文】《祭公谏征犬戎》出处:《国语·周语上》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曰②:“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夫兵,戢而时动③,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④。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⑤:‘载戢干戈⑥,载櫜弓矢⑦;我求懿德⑧,肆于时夏⑨。

允王保之⑩。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⑾,而厚其性;阜其财求⑿,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⒀,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⒁。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

五千年周氏家世——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时隔六十五年之后,老家常州蒋湾桥的《(爱莲堂)周氏宗谱》第十一次续修即将大功告成,可喜可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寻根溯源,访古认祖,乃人之天性。

“盛世修谱”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家谱是一种历史: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它也是一种文化:谱牒文化、姓氏文化、血缘文化、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蒋湾桥《(爱莲堂)周氏宗谱》创修于清初顺治四年(1647年),经十次续修,最后一次修谱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活字本共十八卷。

上面详细记载了从北宋哲学家、道家的先驱者周敦颐一直到笔者父辈的嫡传世系。

后从有关谱牒中查实:周恩来和鲁迅(周树人)的先祖也都是周敦颐。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脍炙人口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出自他写的著名散文《爱莲说》。

那么,周敦颐之前的列祖列宗又是谁呢?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做这一寻根溯源的考证工作,查阅古籍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和家谱),并到各地寻访,还和一些周敦颐的后裔通信交流。

从历史传说中比较确切可靠的黄帝的先祖少典氏(炎帝神农氏之父)算起,至今刚好大约五千年。

限于篇幅,以下仅作直系世系的扼要概述,详细的可参阅笔者编撰的《五千年周氏家世:从黄帝到周恩来和鲁迅(周敦颐的先祖和后裔)》一书。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伏羲氏和女娲氏是传说中的华夏人类始祖。

古籍记载:“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

”但考古发现,伏羲氏所在的年代距今七千至八千多年前,不可能是少典之父,只可能是少典的直系远祖。

关于少典、炎帝和黄帝的关系,古籍中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当初少典国君娶诸侯有蟜氏之女,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后世代相传;次子则世嗣少典氏为诸侯,也是世代相传。

至炎帝榆罔氏这一代,当时的少典国君娶妃附宝生子黄帝。

西周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共276年)姜嫄后稷古公亶父周太王泰伯仲雍季历姬昌姬发姬诵姜尚姬旦伯禽姬奭姬封姬虞姬鲜姬度姬处散宜生辛甲熊绎姬钊姬满徐偃王造父非子熊渠姬胡共伯和姬靖姬友召伯虎兮甲尹吉甫仲山甫姬宫涅周幽王褒姒姜嫄姜嫄(上古时代人),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杨凌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

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

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

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

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

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农祖后稷。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

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

祈求有子。

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

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有邰氏生活在关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长期从事农耕。

弃生于斯长于斯,受到农耕文明的熏陶,酷爱农事。

儿时常以种植五谷瓜豆作为游戏。

稍长又虚心学习姜族的农业技术。

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很快成为一名农业专家。

长大后离开舅家,回到姬姓部落,周人从此进入父系社会,弃成为周人的始祖。

他教民稼穑,相地之宜,除草间苗,选择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使周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著名的农耕部落。

夏朝时弃被任命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业。

后稷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古代周族的始祖。

诗经《緜》赏析《緜》译文及鉴赏

诗经《緜》赏析《緜》译文及鉴赏

诗经《緜》赏析《緜》译文及鉴赏《緜》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緜》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緜》先秦:佚名緜緜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

廼立应门,应门将将。

廼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緜》译文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

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

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

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

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

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

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

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

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

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

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

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

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

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

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

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

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公亶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公亶父生平简介

公亶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公亶父生平简介

公亶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公亶父生平简介公亶父是上古周部落的领袖人物,周文王的祖父,也是周朝的奠基人之一。

因为公亶父距离现在实在太久远,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专门负责记录的史官,所以关于公亶父的事迹多为后人杜撰。

据说公亶父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制定了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带领周族人逐渐走向强盛。

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公亶父这个人物,所以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看看公亶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1.居岐建周,古公改革,逐渐强盛周族在岐山立国以后,力量还很弱小,经常受到戎狱等少数民族的欺侮。

国君古公亶(dan旦)父为了使周族强大起来,一方面努力改革周族本身的各种陋习敝政,以便于老百姓休养生息;一方面礼贤下士,搜罗人才。

他经常告诫儿孙说:“只有把才能出众的人都请到周国来。

你们才能变得强盛!”古公继续实行后稷、公刘以来治理部落的各种好办法,尤其重视发展农业。

姬姓部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部落成员的财富也比以前有所增加。

古公亶父不仅善于处理全部落的政事,而且为人心地善良,对人和气,在部落中有很高的威信。

2.戎狄勒索,族人要占,古公离去姬姓部落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引起了临近的戎狄部落的贪欲。

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处在比周人要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这些部落的成员不从事生产,他们是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的“野蛮人”。

专以打仗和掠夺邻人的财富为光荣,所以又称为军事民主主义时期。

熏育戎狄就处在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

熏育部落向古公亶父居住的豳地大举进攻,蛮不讲理地向姬姓部落勒索财物。

古公没有办法,只得把不少财宝给这些“野蛮人”送去。

但这并没有使他们的无理要求得到满足,反而又提出要占有古公部落的大片土地作为牧场,还要把古公部落的成员变为放牧牛羊的牧奴。

古公部落的人听到了熏育的苛刻条件,一个个义愤填膺,表示要与戎狄决一死战。

古公面对前来请战的人群大声地说:“你们大家让我当君主,为的是让我给你们多办些好事。

现在戎狄发动战争,目的是夺取我管理下的这个部落的土地与人民。

古公亶父名词解释

古公亶父名词解释

古公亶父名词解释
1. 古公亶父啊,那可是周族的重要人物呢!就好比是一个家族的大家长,带领着族人不断前进。

比如说,一个部落要迁移找新地方生活,这时候古公亶父就是那个做出决定并带领大家前进的人。

2. 古公亶父呀,相当于周族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啊!就像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火炬。

想想看,没有他的指引,周族能有后来的辉煌吗?
3. 古公亶父,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哟!可以类比为一艘大船的船长,带着周族在历史的海洋中航行。

他的决策和行动决定了周族的走向,不是吗?
4. 古公亶父啊,不夸张地说,他就是周族的灵魂人物呀!好比是一场比赛中的核心队员,带领着团队冲向胜利。

没有他,周族能有那样的成就吗?
5. 古公亶父,简直就是周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啊!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

他的故事和贡献,谁能不佩服呢?
6. 古公亶父,那可是周族兴起的关键人物呢!如同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为周族构建起了坚实的基础。

你想想,这多重要啊!
7. 古公亶父,他可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呀!就好像一阵春风,给周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难道不是这样吗?
8. 古公亶父,绝对是周族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啊!类似于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出了周族的辉煌历程。

能不惊叹吗?
9. 古公亶父,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存在呀!好比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周族的天空中闪耀。

这光芒谁能忽视呢?
10. 古公亶父,说他是周族的传奇人物一点都不为过啊!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让人对他的故事充满好奇。

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吗?
我的观点结论:古公亶父在周族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和事迹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铭记。

《祭公谏征犬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祭公谏征犬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祭公谏征犬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祭公谏征犬戎》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祭国的祭公谋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某年,周穆王要攻打一个叫犬戎的民族,祭公谋父劝说周穆王:圣明的君王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周穆王不听劝告,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再也不称臣纳贡。

作品原文:祭公谏征犬戎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曰②:“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夫兵,戢而时动③,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④。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⑤:‘载戢干戈⑥,载櫜弓矢⑦;我求懿德⑧,肆于时夏⑨。

允王保之⑩。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⑪,而厚其性;阜其财求⑫,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⑬,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⑭。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⑮,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⑯,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⑰。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⑱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⑲,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⑳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鸡作文之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作文

鸡作文之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作文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作文【篇一:《青铜器之乡——宝鸡》阅读答案】青铜器之乡——宝鸡①宝鸡真正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

宝鸡是周王朝的国都,又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其早期都邑所在地周原遗址和雍城遗址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西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时期,举凡礼乐典章,经籍诗学,皆成形于周;继之秦在此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制的新纪元,数千年承袭不变,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举世共晓。

在两三千年前的社会条件下,高度的文化、精湛的技艺总是汇集在宝鸡这块土地之上。

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因而有国宝大户的美誉。

特别是青铜重器历代迭出不穷,自古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名闻海内外。

②自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来,宝鸡地区就有青铜器出土,且历代不绝。

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驰名中外。

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如今,全市50000多件组馆藏文物中,周秦青铜器约占一半。

其中有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灿烂文化。

③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

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

第一类,青铜礼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二类,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第三类,青铜工具。

青铜的使用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

周太王姬亶(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太王姬亶(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太王姬亶(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周太王姬亶(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又作周大王,豳(bīn,今陕西旬邑)人。

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本名姬亶别称古公亶父、周太王所处时代商朝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豳主要成就周族中兴人物生平古公亶(dǎn)父的“亶”后加一个“父”字,表示尊敬,并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称。

因为他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后,认为“王气”始于亶父,故追尊为太王。

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古公亶父周的先祖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史记·刘敬传》载:“公刘避桀居豳”。

豳(bīn)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华池、环县,土地平展,气候湿润,宜于耕作。

公刘处豳后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与其子庆节建立豳国,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经·豳风·七月》和《诗经·大雅·公刘》就讲述了这一段历史。

公刘居豳300年之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

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但这时商王武乙实施暴政,激化民族矛盾,导致戎、狄等游牧部落常常侵犯中原。

?大约在公元前1191—前1113年之间,戎狄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古公亶父时期周族陷入了与戎狄间大规模的摩擦冲突中,考虑到整个部族的发展需要,亶父委曲求全向狄人进献物品以期在退让中求得发展和生存,但狄人不守信,仍对周部族进行袭扰。

周朝起源历史-古公亶父姬发姬昌等历史脉络

周朝起源历史-古公亶父姬发姬昌等历史脉络

目录古公亶父 (1)季历 (2)姬昌 (2)姬发 (4)姬旦 (5)姬诵 (7)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号周太王。

周族从公刘到古公父凡十代,都住在豳。

开垦耕地,发展农牧业生产。

至商朝末期,因受周边戎狄部落不断侵扰,他便率领周族南迁,居于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

豳和附近的自由民,听说古公仁德也赶来归附,人口增多,衣服食物无法供给,古公便采用商朝的助耕制,发动人们在这里建立城邑宫室,以邑为单位居住,设置官吏,革除戎狄旧俗,奠定了周人国家的雏形。

并且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组织周人发展生产,开辟道路,使周人很快出现了年岁丰收、人丁畜牧兴旺的繁荣局面。

在周原附近居住的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附,人口增加更多。

侵扰的戎狄部落见周人强盛也远走异地。

周人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富强起来。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仲雍),三子季历。

季历生姬昌(即文王)。

姬昌聪明伶俐,古公父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多次对儿子们表示,要把他的领袖地位传给姬昌。

为成全父志,太伯、虞仲就远走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的“荆蛮”地区(春秋时的吴越地),随乡入俗,在那里定居下来。

后古公亶父去世,三子季历即位。

季历死后,实现了古公亶父的遗嘱,由姬昌即位治岐。

周人为了纪念这位周国的奠基人,追尊他为“太王”。

季历季历,古公亶父第三个儿子,母亲叫太姜。

殷王祖甲二十八年(前1231)即位,继承古公遗训,治理周宗,使周逐渐强盛,商王承认季历做西方霸主,号称西伯。

在商王武乙时,周族和商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又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娶太任为妻室。

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

他在商王武乙的支持下,对今山西境内的戎狄部落展开了进攻。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文丁四年,他又领兵先后征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败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战功。

商王文丁因而封季历为商的“牧师”,即商朝西部的众诸侯之长。

殷王帝乙又加封他为“伯侯”,号周公。

古公亶父——精选推荐

古公亶父——精选推荐

古公亶⽗古公亶⽗(2005-10-26 11:03:45)杨姓第25代祖先古公亶⽗作为周王朝的奠基⼈,造就了⽂王、武王这样的贤明天⼦。

杨姓25代古公亶⽗,不但继承了前祖后稷、公刘的事业,⽽且还有所发扬光⼤。

他为避开狄⼈攻扰,遂率领邻⼈南迁到了岐⼭⼭麓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县),建⽴了新的诸侯国。

因为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周⼈,建⽴的国家称周王国,古公亶⽗称周太王,尔后开启了西周⽂武之盛,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帝王基业。

著称于世的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距今西安市200华⾥。

它北倚巍峨的岐⼭,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河。

从⼴义的范围讲,周原包括凤翔、岐⼭、扶风、武功四县的⼤部分地区,兼有宝鸡、眉县、乾县三县的⼩部分地区,东西长约70余公⾥,南北宽约20余公⾥。

岐⼭⼭脉绵亘东西,以西北诸峰为最⾼,⼭麓的平均海拔在900⽶左右,是周原北⾯的天然屏障。

⼀般习惯所说的岐⼭,是指岐⼭县城东北25公⾥处的箭括岭⽽⾔,这是岐⼭⼭脉中两个最⾼的峰,因两峰对峙,故名岐⼭。

古公亶⽗为何由邻迁居周原呢?有⼀段饶风有趣的传说。

唐孔颖达疏《诗经·绵》篇引《庄⼦》与《吕⽒春秋》说:"太王亶⽗居邠,狄⼈攻之,与之珠⽟⽽不肯,狄⼈之求者⼟地也。

太王亶⽗⽈:'与⼈之兄居,⽽杀其弟,与⼈之⽗居,⽽杀其⼦,吾不忍也。

请免吾乎?为吾⾂与狄⼈⾂,奚以异也!吾闻之,不以所养害所养。

'杖策⽽去,⼈相连⽽从之,遂成国于岐⼭之下。

"⼜《尚书⼤传·略说下》云:"狄⼈将攻,太王軎⽗召耆⽼⽽问焉,⽈:'狄何欲?'耆⽼对⽈:'欲将菽粟财货!'太王宜⽗⽈:'与之!'每与⽽攻不免,太王宜⽗属耆⽼⽽问焉,⽈:'狄⼈⼜何欲乎?'耆⽼对⽈:'⼜欲⼟地!'太王亶⽗⽈:'与之!'耆⽼⽈:'君不为社稷乎?'太王⽗⽈:'社稷所以为民也,不可以所为民亡民也!'耆?⽼对⽈:'君纵不为社稷,不为宗庙乎?'太王亶⽗⽈:'宗庙,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遂杖策⽽去,过梁⼭,⾢岐⼭,周⼈束修奔⽽从之者三千乘,⼀⽌⽽成三千户之⾢。

公亶父做出的主要成绩有哪些 历史上对他为什么会有争议

公亶父做出的主要成绩有哪些 历史上对他为什么会有争议

公亶父做出的主要成绩有哪些历史上对他为什么会有争议本文导读:主要功绩迁周于岐先周部落从公亶父迁岐到文王建丰,是其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先周姬姓氏族与姜姓氏族联姻,并向东发展,为武王灭商准备了条件。

其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形态则已由居幽时的酋邦模式而进人了早期国家时期。

有关这次迁移,其它史书也都有载。

《竹书纪年》:(殷)武乙元年:“那迁于岐周。

”陈逢衡谓:“当云那侯亶父自那迁于岐周。

”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自公亶父迁岐之后,先周历史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与姜姓氏族联为婚姻。

公亶父带领着姬姓部族来到岐山周原之后,便与原先已住在南面渭水流域武功、扶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族联为婚姻。

此后,姬姜两部落便世为婚姻,如武王妻曰邑姜,西周康王、穆王、鼓王、孝王(或为夷王)、厉王、幽王的妻子均为姜女。

公亶父首先采取了一系列创建国家文明的措施。

《周本纪》说公亶父率部落居于岐下之后,“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就使国家的存在形式带有亲族关系和地域关系的双重内涵。

而公职官员的任命,也开始脱离血缘关系,渐次形成一复杂的官僚统治集团。

行政机构的充实和健全,正不断加强着周国家权力的运作。

同样,在意识形态领域,亦紧紧适应着这种社会构成和政治秩序的演进,出现了宗庙之祀和家社之祭并重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一套发于家族或宗族、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

实始翦商周太王迁岐建国后,“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标志为:周人打破戎狄的包围,获得了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

但是,这时戎狄的危胁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不足以与强殷杭衡,于是太王根据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即加强与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东联强殷,西抗诸戎,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了实现这个联殷图存的目的,大王采取了臣属于商王朝的政策。

公亶父一方面强化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有效地调整着周围各社会阶层的关系。

周王室那古老的来历!

周王室那古老的来历!

周王室那古老的来历!周王朝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就别的不说,光说周文王对《易经》的完善,就影响了华夏几千年。

而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更是一位奇人,精通奇门遁甲、阴阳之术,可以说没有这位人物,周朝的翻身,还真有点玄乎。

文王武王而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历史伟大人物,更是让我们赞不绝口,上到名流人士,下到孩童妇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能没有深究,那就是他们的祖宗究竟是谁?我想除了一些专门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有爱好文学的学者,一般很少有人去考察他们,那么今天,我就带你们领略一番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的祖宗源头,究竟是多么的厉害!接下来,我就让你们欣赏一下周王室的祖辈历史,相比较其中其他很少听说过的名讳,一些文明始祖你们肯定都有所了解: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jiao)极—帝喾(ku)(本名姬夋,又名姬夒)—弃(本名姬弃,史称后稷,帝喾长子)—不窋(ku)—鞠—公刘( 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dan)父(姬亶,即周太王)—季历(姬历,也称王季,姬亶第三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些主要的人物事迹。

首先就古公亶父,我们来说一下,这和姬昌为什么能够即位也有一定的关系!古公曾受到戎狄的攻打,他不愿看到百姓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于是自动离开到岐山而去,让戎狄的人很惭愧。

众人感念其德,有很多人都跟随而去,而岐山就成了一开始周王室反抗纣王的大本营。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季厉,季厉的妻子太任生姬昌,我们看过很多遍的《封神榜》,就是那个姬发的祖母。

太任贤惠有大德,生姬昌,有圣明之兆。

于是古公想要立姬昌,就必须立季厉,而其他两个儿子看出古公的想法,以便能够传位于姬昌,所以二人就逃到荆蛮之地,(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让位季厉。

周朝历史年表简说

周朝历史年表简说

周朝历史年表简说周朝历史年表简说作者:萧 佑周朝,是继远古的唐朝、虞朝、夏朝、寒朝、后夏和商朝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七个全国性政权。

如果说,商朝以前的几个朝代缺乏文字方面的确切记载,商朝的历史记载出现于甲骨文中的话,那么从周朝的“共和”也即周厉王时代的后期开始,中国的古代历史开始进入了有可靠的文字记载的信史的时代。

周朝,同时也是中国在迈入封建社会以前,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最后一个完整的朝代。

因为从后周中后期的周元王的时代开始,中国将结束奴隶制社会,而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代。

周朝从周武王元年(约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周朝开始,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共历经周王13任,另有追谥为王者2人(姬亶、姬昌),共计15人,历时约257年。

历史上的周朝的真正意义上的奠基者,是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时期的周西伯——姬昌。

他是商朝的诸侯国周国的国君。

当时,作为周国的国君,乃是商朝诸侯中的方伯,故姬昌被称作“周西伯”。

姬,是他的姓,昌,是他的名。

他是商朝的第二任周西伯。

第一任周西伯,是姬昌的祖父姬亶(历史上称之为“周公亶父”或“古公亶父”)之子、姬昌之父姬历(又作“季历”)。

商匡王子托时期,姬历领导下的周国逐渐强大起来。

商匡王感受到了这个诸侯国对于商朝的潜在的威胁,于是,以封赏为名,召姬历至商朝的国都殷邑,封其为周西伯,同时将其软禁,不许他归国。

后复将其杀害。

姬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任周西伯。

姬昌重用吕尚(即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姜子牙),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威服西北,使得周国的国力及疆域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这引起了当时在位的商纣王子受的严重不安。

子受因效仿先匡王子托的办法,故技重施,召姬昌入京,拘之于羑里。

姬昌被囚期间,著作了著名的《周易》一书。

后,周国大臣散宜生行重贿于纣王,姬昌始得获释并返回周国。

姬昌任周国的国君长达50年,于商纣王三十九年(约公元前1040年)去世。

西周世系介绍[新版]

西周世系介绍[新版]

西周世系介绍-周先公【前11世纪至前771年,长达250余年,都好惊(宗周),自武王灭纣至幽王被杀于骊山下,共11世12王。

】第一部分:周先公世系周先王世系表 [周先公] 后稷(弃)─── ─不窋─ ─── ──鞠── ─── 公刘─── ─庆节── ─── 皇仆┐ ┌── ──────── ─── ────── ─── ─────── ─── ─── ──── ─────── ─── ──── ┘ └── ──差弗── ─── ─毁隃─ ─── ── 公非── ─── 高圉─── ─亚圉── ─── 公叔祖类┐ ┌── ──────── ───────── ─── ─────── ─── ─── ──── ─────── ─── ──── ┘ └── 太王(古公亶父)─┬─ (太伯)│ ├─ (虞仲)│ └─ 王季(季历)─── 文王(西伯昌)─── 武王(一)弃————后稷————在位时间:生卒:后稷(弃),周人的祖先。

跟着母亲生活在有邰氏部落的弃从小聪明伶俐,说话做事比同龄的孩子出众许多。

有邰氏是一个农业部落,受农业生活影响的弃从小喜欢玩种麻植豆的游戏,年龄渐长后每天泡在田间乐此不疲。

他培养的各种农作物都长得饱满粗壮,弃还整理出选种、耕地、除草、施肥等一系列耕作程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尧听说了弃的名声,就将他任命为掌管农业的“农师”。

弃没有辜负尧帝的期望,带领人民尽心劳作,广泛推广农作物种植技术,庄稼丰收后,人民不再像从前那样打猎来决定温饱了。

弃还成功培育出了黍(即黄米)、麦子和大豆等从前没有的作物。

弃还种植了麻,麻籽可以作粮食,麻纤维可以结衣服,从此人们不必只穿兽皮或蚕丝织成的衣服了。

尧去世舜继位,当时弃与禹、皋(gāo)陶和契四人并称为朝廷的“四岳”,禹负责兴修水利,皋陶负责刑法,契负责德育与教化,弃则专门掌管农业。

舜为了奖励弃的功劳,就把他封在了有邰氏部落活动的地域,给了他“后稷”这个官职,并赐姓为“姬”,当时的人多有名无姓,因此这可算是极大的殊荣了。

从后稷到古公亶父,从季历到姬发,三千多字讲述周朝的发家史!

从后稷到古公亶父,从季历到姬发,三千多字讲述周朝的发家史!

从后稷到古公亶父,从季历到姬发,三千多字讲述周朝的发家史!商朝建立的很多年之后,在渭水流域,一个叫周的国家兴盛起来了。

据说周祖先姓姬,他们的祖上在尧时期当过管理农业的官,人称农神后稷。

夏朝末年,朝廷腐败,农业荒废,周的祖先就西迁到今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带,组成了自己的部落,到了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方戎族和狄族的骚扰,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到岐山南部的周原居住,之后就在那了扎了根,建筑自己的城市,开垦荒地,设置官吏,建立了周国。

古公亶(音同胆)父的儿子季历继位之后,国家渐渐强大起来,当时的商王文丁感觉到来自周国的威胁,干脆利落的把季历给杀了,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后来历史上的周文王。

因为老爹是被商王害死的,姬昌一直很记恨商王,也因为老爹是被商王害死的,姬昌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祖先是搞农业出身,不管出于爱好还是需要,姬昌都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他待人宽厚,尊老爱幼,深受百姓爱戴(此处颇有当年商汤的风采啊)。

除此之外,姬昌还特别爱惜人才,能打仗,来,给房子。

能出主意,来,给娶老婆,有老婆了?再给你娶一个!这么一来二去,有本事又在其他国家难出头的人,就纷纷投奔姬昌,周国的势力是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商国的国君宝座上,坐着的是纣王,这个纣王也是个人才,力大无穷,据说有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的本事。

除了蛮力,此人还是文武全才,全盛时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所向披靡。

最难得是,他还是一个辩才,口才一流(不免让人又想到了夏桀)。

纣王看到周国这样的状态,周国国君这样的举动,不由得心生疑虑,姬昌这老小子是想搞事情啊,就找了理由把姬昌诳了过来。

来了之后,就地摁倒,囚禁在羑(音同有)里(今河南汤阴县西北)。

姬昌的大臣一看老大被扣了,不得了,赶紧搜集珍宝美女,给纣王送了过去,又在纣王面前替姬昌解释了半天。

纣王看看了礼物,又想了想问题,算了,可能是我太敏感了,就把姬昌给放了。

整个姬昌被骗、被囚、送礼、收礼和放人的过程,真的是和商汤当年的遭遇如出一辙。

诗经大雅文王原文及赏析

诗经大雅文王原文及赏析

诗经大雅文王原文及赏析《大雅·文王》是《诗经·大雅》的首篇,是一首政治诗,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

朱熹认为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大雅文王》原文及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大雅文王》原文及赏析原文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鉴赏这是一首具有史性质的颂诗,当是周王朝贵族为歌颂自己祖先的功德、为宣扬自己王朝的开国历史而作。

它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皇矣》、《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

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

此篇先写王季受天命、娶太任、生文王,再写文王娶太姒、生武王,最后写到武王在姜太公辅佐下一举灭殷的史实,是上述一组开国史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算是这组史诗的最后一篇。

《毛诗序》说:“《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

”意思当然是对的,但说得抽象了些。

朱熹《诗集传》说:“此亦周公戒成王之诗。

”说它和《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称为周朝的“太王”。

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是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原是一个小国豳国的国君。

当时,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欲得财物”。

给了财物以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

豳国百姓被激怒了,纷纷主张打仗。

这时,古公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

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的目地,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

老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们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地,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原文: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我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因此,古公亶父只带了近亲私属一群人,学他的祖先不窋一样,离开豳国,迁徙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定居。

古公亶父的这个举动被老百姓知道了,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

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

古公亶父是周族后期的一位著名先公,“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但豳地周围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不断侵扰却破坏了周人的正常发展。

狄人在接受周人进献的皮币、珠玉、牛羊等财物之后,仍本性难改不断攻伐,周人虽同仇敌忾,准备与狄人决一死战,但毕竟不是狄人的对手,于是古公亶父决定率周人弃地出走,举族南迁周原另图发展。

岐山之下的周原是片沃土,在这里长出的野菜也会象饴糖那样甜美。

古公亶父率周人于此划分田界,挖沟泄水,垦殖耕地,进—步发展农业生产。

在这里建都邑,设宗庙,立太社,设官分职,官职庶务,奠定了周人国家的基础,定国号为周,因而被周人尊为太王。

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吏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盛世的关键人物。

古公亶父,在历史上没有文王,武王那么有名气,但是,他对于同朝的兴衰却是功不可默的。

他后来被文王尊为太王。

《史记》上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
尽复归古公於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司马迁惜墨如金,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却也只用了这么些文字。

可以说,古公亶父是周朝的一个重要的奠基人物。

他能承前启后,尤其是其在进退的取舍上,不得不令人折服。

别人要得财物,予之;欲得地与民,士可忍敦不可忍,人民皆要为之而战,而他坚绝不同意。

因为,他想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性,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作了君王,是用多少人的生命换来的,不忍心这样做。

故,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多归属于他。

不为而无不为。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这句话足表其情。

男子汉大丈夫,谁不想做一番事情呢?古人说,男人一辈子就是为“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命,也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本事。

天下的事情,注定有人坐轿子,有人抬轿子,有人做董事长,有人作总经理,有人做员工,有人打扫卫生。

你自己不能做老板,就只好尊别人为老板。

古公亶父无疑是一位好老板,好董事长。

因为,他懂得爱惜民力,爱员工,爱下属,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民工给他做事,绝对不会出现,拿不到工资的,也不会出现为了讨要工资而被追杀;古公亶父无疑深知,如果没有这些人民,他也不过是个空头司令,就像一个公司,没有员工,只有一个老板,只不过是个空壳,什么事情都得要自己去做,也成不了什么事的。

古公亶父是个政治人物,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建立自己的王国,必定能从他那里汲取一些食粮的,尤其是,需要别人来为自己做事情才能建功立业的事情,向他那样爱民,惜民。

否则,你的员工抬不好轿子,你贵为董事长也坐不好轿子。

黄帝姬姓传世二十五,古公亶父继承并振兴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和善行德,颇有口碑。

当值殷商之世,西北戎狄屡犯邠地(今陕西彬县和旬邑县一带)。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史记》周本纪第四)。

为此,“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族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

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

”(1996年版《岐山县志》。


古公改变了游牧民族的风俗,率从营建成郭都市和村邑,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

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纪年》。

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
号为周,粗皆国家雏形。

”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周太王,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先祖。

《岐山县志》载,现今岐山县祝家庄乡岐阳村还建有古公亶父的庙,内塑太王像,与附近的太王陵墓均保存完好。

春秋两季人们都要在岐阳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不少海外游子以及国内外吴氏后裔时常前来寻根祭祖。

在岐山,古公亶父留下了很多动听的故事、美好的传说与众多遗址、遗迹。

近代薛成真《谒周太王陵》诗云:“巍巍一冢峙岐阳,亘古拜崇周太王;莫惜荒郊风雨冷,同钦至德地天长;……”
岐山为周室开基之地,“关中数千余年声名文物皆于此肇端。


那里山多凤凰,岐山人喜诵旧传《凤鸣朝阳》七绝句:“和鸣千古咏西周,唤起春风遍神州;一自岐阳留语后,碧梧烟冷不胜秋。


很久没给吧里写东西了,最近被某位对西周王族的家事清楚得底儿掉的大师搞得腹痛(笑的),借此东风,咱也整理点东西贴一贴吧~祝大家闰七夕快乐!
我们来总结一下西周兴起过程中周王族的家谱世系。

周室认为,他们得天下的瑞征是从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开始的,因而定鼎天下后,追尊古公为太王。

所以,我们也从古公开始说,说到得了天下的周武王一辈为止,这中间一共五代。

古公亶父将部族迁到西岐地区,从此周室在这里定居下来,把这里经营成一块稳固富足的根据地。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依次为:太伯、虞仲、季历。

其中老三季历是古公的正妻太姜所生。

季历娶太任为妻,生姬昌。

古公亶父很喜欢姬昌,认为周室将在此子手中振兴。

如果要让姬昌继位,那么就先要把位子传给季历。

季历上面的两个哥哥明白自己父亲的意思,知道自己碍事,就出走了,断发纹身,跑到南方荒蛮之地为君,给老三腾地方。

太伯、虞仲二位跑到的地方后来被称为吴地,春秋时候做过霸主的吴国王室就是他们的后代。

所以后来春秋的时候中原各国视吴国为蛮夷,讥笑他们不是周室正式册封的诸侯,这是不公平的。

论起来吴国可比周室还长一房呢。

季历继承古公的位子,是为周王季。

而后姬昌顺理成章地继位,是为文王昌。

昌的正妻太姒(大禹是她娘家人)生了十个儿子,其中八个列为诸侯。

这十位公子是:伯邑考、姬发、姬鲜、姬旦、姬度、姬振铎、姬武、姬处、姬封、姬载。

其中,伯邑考下落不明,姬发继承王位,是为周武王。

其他八位都封为诸侯,各建其国:姬鲜封于管,是为管叔;姬旦封于鲁,号称周公。

姬度封于蔡,是为蔡叔;姬振铎封于曹,是为曹叔;姬武封于成,是为成叔;姬处封于霍,是为霍叔;姬封封于康,是为康叔;姬载封于冉,是为冉季。

后来,周武王早死,他的幼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初即位,还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周公旦摄政。

周公的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不服,鼓动商纣王的儿子造反作乱,周公帅军征伐,管、蔡身败名裂。

而周武王的两个小弟弟康叔封和冉季载分别被周公举为司寇和司空,协助治理天下,历代有令名。

再赘述一些必须追述的东西:后来周成王姬诵有一天跟他的小弟弟姬虞(注意,不是虞姬)在一起玩,他剪了个梧桐叶子作玉圭给姬虞说:我封你为诸侯!一边的太史就很认真地记了下来,说什么君无戏言,逼着小孩弄假成真,于是姬虞真的被封在了唐地,是为唐叔虞(今天山西的晋祠里恭着此人)。

唐叔虞的后人建立了晋国,后来成为春秋霸主。

晋国有一家上卿,跟周室和晋室是一家子,都姓姬。

后来这家上卿被封在韩原,从此姓韩。

韩家在战国初年逼着周室把自己也列为正式诸侯,并且不久与赵、魏两家合伙分了晋国的地,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

韩国后来出了个大人物,叫张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