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 中图版 选修5 灾害地理 1.2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上
【阅读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部古城 巴姆遭受强烈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在里氏6 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被列为世 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被地 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电和天然气供 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1)伊朗为什么多发地震?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正文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 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 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 定?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 么?如何确定?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 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 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可以根 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阅读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部古城 巴姆遭受强烈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在里氏6 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被列为世 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被地 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电和天然气供 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地震可以摧毁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造成人 员伤亡、诱发其他灾害共同影响人类,比如火 灾、海啸等。
②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
①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②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
①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②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 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 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房屋、 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经济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知识点逐一介绍。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图则是我们了解和掌握地球的重要工具。
在地球与地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坐标体系、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制图符号等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如何使用地图读取信息,如何制作简单的地图等技能。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如何形成、如何变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学生还需要熟悉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以及其发生原因、应对措施等知识。
同时,还应当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三、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方面。
在学习人类活动时,需要了解人口增长与分布的规律、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善与发展以及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情况。
此外,学生还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和计划规划,如城市规划、农村建设规划等。
四、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学习经济地理时,需要掌握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了解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等。
同时还需要学习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并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与政策。
五、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的是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全面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征等。
同时,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读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进行地域对比和综合分析。
总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广泛而深入的,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合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我国灾害地域差异显着: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3、.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4、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5、.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1、干旱和旱灾展和社会稳定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的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防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思考: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2、热带气旋――台风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3、寒潮二地质灾害2、滑坡和泥石流、洪涝1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在河流下游低洼地冲蚀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中游围湖造田、建垸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⑤为我国经济核心地带..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四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2、鼠害3、病害4、虫害三、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选修5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5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的,而要实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则必须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的配置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矛盾,它是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把握资源的含义、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地域分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保护等重要内容,加强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管理。
高二地理选修5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高二地理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具准备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一、自然灾害(板书)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活动]:讨论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地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震源
③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海啸
④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 度的指标,分为12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 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地 质越不稳定,烈度越大。
小
大
震中
距离震中远近不同,地震的烈度也不同
⑤按震级分类: 微震(﹤3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 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答:是自然灾害。因为既在自然界发生,又对人类 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4.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 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 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4 .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 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2: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 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 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2)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 南走向分布)
(3)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①地质构造不稳定;②岩性疏松;③地形高差大、山高谷 深;④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⑤降水较 多,河流水量较大。
离(km)
16 320
平 太 环
洋
地
震 带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理选修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空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在地理学科中有一些重要的选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些地理选修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地理环境与区域选择对于地理环境与区域选择这一章节,我们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区域选择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人文因素也会对区域选择产生影响,如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交通通讯和政治经济因素等。
1.2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包括了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适应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2.1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蕴含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它包括了地表资源、地下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制于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的气候地形。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分布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2.2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同时也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3.1 农业与乡村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原材料的一种经济生产活动。
农业的发展与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地理选修五课件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寒潮的特点: 降温幅度大, 风力强,持续 时间长,影响
范围广
寒潮的危害:导 致农作物冻害, 影响交通和电力 供应,引发疾病
和事故
我国台风的分布和特点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 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浙 江等地
台风的形成与海洋温度、大气 压力、地球自转等因素有关
台风的特点包括:风力强、雨 量大、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
重损失
暴雨:引发洪水、泥 石流等自然灾害
交通中断:影响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导致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05
如何应对干旱、洪涝、 寒潮与台风
应对干旱的措施
节约用水:减少不必 要的用水,提高水资 源利用率
雨水收集:利用雨水 收集系统,收集雨水 用于灌溉和日常生活
节水灌溉:采用滴灌、 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灌溉效率
寒潮的影响和危害
寒潮对交通的影响:可能导 致道路结冰,影响交通出行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可能导致 农作物减产,影响农民收入
寒潮对健康的影响:可能导致感 冒、流感等疾病的发生,影响人
们的健康
寒潮对经济的影响:可能导致 能源消耗增加,影响经济运行
台风的影响和危害
强风:破坏建筑物、 树木、农作物等
风暴潮:导致沿海地 区海水倒灌,造成严
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风速 条件,一般需要风速达到 15m/s以上。
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湿度 条件,一般需要湿度达到 70%以上。
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压 条件,一般需要气压达到 980hPa以上。
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 形条件,一般需要地形较 为平坦,有利于台风的形 成和发展。
04
干旱、洪涝、寒潮与台 风的影响和危害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内涝治理能力。
【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 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 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 影响范围在扩大。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 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 (一)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2.构造地震示意图 构造地震示意图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 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பைடு நூலகம்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2.财产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 (1)特殊性: 有滞后性和隐蔽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1.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 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在高一地理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1.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状结构,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
-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是地壳和地壳下伴随的上部地幔组成的一个连续体。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旋转运动,造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进行运动,使得四季交替。
3.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单位为度。
- 地理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单位为度。
4.地球的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其中,赤道附近形成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以及两极附近的极地高压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类型: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5.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再循环等过程。
-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6.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五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地理 中图版 选修5 环境保护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气象与洪涝灾害
思考: 思考: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 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 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 的季节,年际变化大, 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 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 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 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 水量大.) 水量大.)
(4)带来的后果: 带来的后果: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预防措施: (5)预防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和分洪区等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 实行保险制度,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 实行保险制度, 对策. 对策.
下列四幅图中, 例1 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年我国北方蝗灾严重, 例2 2000年我国北方蝗灾严重,与其有关联的另一 年我国北方蝗灾严重 种灾害是 A,寒潮 , B,干旱 , C,雷暴 , D,洪涝 ,
读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 例2 读亚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 夏季, 夏季,影响图中阴影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暴雨洪涝 和 台风 .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 _________和_______.为了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目前人 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有(答出两条措施) 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有(答出两条措施) 建立灾害的预报警报系统;实行防灾保险; 建立灾害的预报警报系统;实行防灾保险;拟定居民紧急 撤离计划和对策等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选修部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Word版含解析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难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难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难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难: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难的产生气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难的形成缘由。
3.自然灾难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难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难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难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备措施等。
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难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难,分析我国洪水灾难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难的防备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原理,考查同学的学习探究、学问迁移力量。
微专题一主要自然灾难的形成与分布疑难剖析类型分布成因影响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①宽敞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分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水分极度缺乏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消灭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2.主要地质灾难(1)地震分布成因影响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交界处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地面发生震惊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2)滑坡①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裂开、地势起伏较大、植被掩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高中地理选修五-生物灾害
(2)化学防治
❖ 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采取全面的生 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 化学防治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 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 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 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 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 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 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大规模发生的原因:
(1)本身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2)适宜的气候条件; (3)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二、造成虫鼠害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 (1)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2)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3)天敌减少; 人为因素:土壤水肥条件改变、大鹏蔬菜的大面积 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长期使用化学农药。
• 加速生态环境退化。
(六)防蝗灭蝗的措施有哪些?
1、人工捕杀、化学药剂防治 2、夜晚篝火焚烧 3、农业防治(减少蝗虫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蝗虫的天敌、牧鸡牧鸭、
生物农药)
(1)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 谷子,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
(2)减少蝗
(3)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蝗虫,如东亚蝗虫,它喜欢在干 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可加大植树造林,提高植物覆盖率。
关于灭虫有两种看法,一是使用农药,二是培 育害虫的天敌。你认为采取哪种方法好?说一说你 的理由。
使用农药,见效快,但副作用比较强,容易引 起其他生物的链性反应,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推荐文章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热度:高中地理澳大利亚知识点最新热度: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热度: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热度:高中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校长致辞最新热度:选修课相比于必修课仿佛没那么重要,但是在考试中往往考到就是大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1海岸类型及其特点海岸具有多种类型,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分为四种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
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
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沙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具有很强的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又是鸟类及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
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2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
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
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
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理解:1.诱因:自然异变2.承灾客体: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2.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与渐发性之分。
突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短,危害程度短时间内较强,影响范围较小,如火山地震飓风渐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短时间内不强,影响范围广,如旱灾土地荒漠化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上,具有区域性特征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如地震会诱发海啸,火山等等3.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分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的损坏)和间接经济损失(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保险理赔)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的特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国东部海岸频率高,强度大。
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骤降,伴有降温雨雪,霜冻,还会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时间:秋冬春空间: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特别注意:1.热带气旋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
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雨息。
2.气象灾害还有龙卷凤、冰雹、雪灾、冻雨等成因相关内容危害分布规律地震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使大地突然发生震动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烈度不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并可引起海啸、滑坡、崩塌、火灾等次生灾害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顺坡下滑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
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分布在山区(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崎岖起伏,地质构造复杂;(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1.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3,4同上2.33.地震相关概念震级:地震的强度,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中距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地震波:S波P波,前者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3.海洋灾害(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厄尔尼诺,拉尼娜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1.环太平洋灾害带:集中了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近70﹪的台风,海啸,风暴潮2。
北纬20~50度环球灾害带,集中全球90﹪以上的大陆地震全球风暴潮与热带气旋严重地区内陆是地质灾害和冻融灾害最严重地区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冻害也相当严重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加剧自然灾害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泥石流修建桥梁涵洞,护坡与堤坝等工程措施病虫害培育良种,保护有益生物,合理使用农药,严格农业检疫第二讲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我国主要气象灾害1.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1)时间分布(2)空间分布干旱洪涝特点①出现次数多;②持续时间长;③影响范围广;④北方多于南方1.东多西少2.沿海多内陆少3.平原多,高原山地少4.频次高,范围广,损失大成因①根本原因:季风气候不稳定、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大②直接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不平衡③间接原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浪费和污染严重①气候条件:气候异常导致暴雨集中;②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人为因素: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淤积变浅;围湖造田、占用分洪区、蓄洪能力降低分布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多发中心在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洪涝多发区在1.两广大部,闽南台湾2.湘赣北部3.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一。
干旱和洪涝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在东部地区,副高势力强或来得早,造成北涝南旱,反之,则北旱南涝。
二。
旱灾多发区1.华北地区——以春旱为主,以夏秋连旱危害重原因:气温回升,蒸发量大,雨季没来临。
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水量大2.华南地区——夏秋旱原因:雨带推移到北方,高温蒸发量大3.江淮地区——伏旱。
有伏秋连旱现象原因:受副高控制4.西南地区——冬春连旱原因:西南季风干热风,高温天气3.寒潮(1)源地: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2)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3)时空分布:时间——9月至五月(3,4月最强)影响我国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海拔高,纬度低)(4)危害:1.使农作物,果木遭受严重的冻害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阻塞,电力通信中断。
3.引起的大风会造成风暴潮和海上翻船事故(5)我国地形对寒潮影响:东西走向山脉——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冷空气长驱南下。
4.台风(1)形成条件:①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至少在26"C以上)。
②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③动力条件: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2)时空特点:①时间: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发生夏秋季节)。
②空间:东南沿海,势力强时也可影响到北方甚至内陆。
(3)源地:菲律宾群岛,东太平洋面(4)登陆路径:1.从生成地向西,海南,广东登陆2.从生成地向西北,福建浙江台湾登陆3.从生成地向西北,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5)影响范围: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受灾严重。
江苏,广西次之。
(6)影响:①危害:主要由强风(摧毁房屋,折断树木,颠覆船只)、暴雨(洪涝灾害)和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造成,其经济损失较大。
②有利方面: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带来的旱情,为人们降温解暑。
二、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1)特点: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分布范围广分布不均,呈带状分布(2)多发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滇西地震带(4)危害:是造成我国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2分布危害滑坡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泥石流云南西北东北山区,四川西部,陕西南部秦巴山地,甘肃南部,辽宁东部,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摧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阻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毁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稀少,经济相对落后;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及经济密集程度大,地震发生时人口死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
三。
中国的海洋灾害概况:中国多发的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居海洋灾害之首的是风暴潮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时间:夏秋季节,集中在8,9月。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分布;东部大江大河入海口,海湾沿岸,沿海低洼地区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广西最多温带气旋风暴潮—时间:春秋季节,夏季有时地区:渤海,黄海地区危害——沿岸设施破坏。
沿岸侵蚀后退作用加剧。
沿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海水入侵,倒灌。
预防措施—加强灾害监测预防系统建设。
海堤建设与维护,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东部灾情严重原因:多位于台风多发区地势低洼,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正值河流汛期,加剧潮势。
灾害性海浪;由台风引发,次数不多赤潮:条件——纬度较低,水温较高。
水体富营养化。
水域较为封闭危害——破坏海洋正常的生态结构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五。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原因: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
自然灾害的种类,强度,破坏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种类:地震—1050E以西,华北,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洪涝—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旱灾—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西南中南部海洋灾害—东海海域的沿海地区及岛屿地质—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特别是1.2和2.3阶梯的过渡地带破坏程度:东部>中部>西部(自然灾害强度,人口与受灾财产等承灾客体的类型,价值及时空分布)6大灾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