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思考中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读《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是一本伤寒论导论之书,其作者是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
从这本书中我就感受到了了刘力红教授对中医是那么热爱与追求,尤其注重经典中医。
在中医每况愈下的形式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作者的这种对中医的执着不禁让我对其竖起崇高敬意。
在他对中医热爱的渲染下,我也开始慢慢地被这中华传统的医学深深吸引,并由此生发出对古人的智慧的赞叹。
全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者讲述了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第二章作者谈论伤寒之意,第三章作者阐述阴阳的工作机制,第四章作者讲治病法要,后六章作者就针对六大病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少阴病、厥阴病)进行解义并给出治方。
作者是学习中医的,基于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以及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于是就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写下这本书。
要改变中医的现状,作者谈到就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现在学医的人绝大多数都选择西医,总认为中医“不靠谱”,没有理论基础,只凭先人留下的经验。
甚至连中医院都在西化,中医名存实亡。
其实,本人也觉得中医总是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它确实存在,但总是让人看不透。
当我慢慢读下去之后,我就发现问题不是出在中医上,而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只看到中医治病只用中草药,却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些中草药可以治
病。
其实它是有理论基础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来自经典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都是中医的理论。
但是现在学医的人却对其束之高阁,试问这样又怎么能不对中医产生怀疑呢?对于中医治病到底行不行,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而且在后文中陆续讲述了为什么这种病要用这种药或者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或同一人不同时刻用不同的药。
作者谈到中医的传承上时,认为现代的教育方法和西医没有多大区别,是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医的,应该要注重师徒相授。
4年本科学习中医依然困惑,蒲辅周15岁随祖父学医,3年后独立开业行医。
这对现在学医的本科生来说是万万不敢想的事情。
教育存在问题,那么中医的学习又怎么能提上去呢?学习中医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就要依靠经典,那么对经典的认识就要有全新的眼光,要扫清障碍,学习经典不是守旧,而是挖掘经典中的宝藏。
作者主要是通过《伤寒论》来阐述自己对中医的思考的。
这是一本著作,后人都是根据它来治疗“伤寒”之类的病的。
这里作者谈论中医理论最核心的部分——阴阳。
阴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作者深刻阐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
用现代化来讲,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处在
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
阳杀阴藏是讲秋冬的变化。
阳气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逐渐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
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
上述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
所以,收藏到一定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
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
作者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述关系,这又需要结合《周易》里面的学问。
所以说,要真正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如果连中医的核心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学好中医做“上医”?不如不做中医,也比做庸医好。
这也说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中医的,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没有对中医的虔诚和热衷,没有天赋,还真不能就急急忙忙地学习中医。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指的就是阴阳,因此,阴阳是从太极来的。
太极又是《易》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看似这些和中医有什么联系呢?但是,不清楚这些概念,中医的许多问题就搞不清楚。
作者在为我们阐述中医的理论基础,就必须把中医所遵循的这些思想弄明白。
作者讲述治病法要时,把医
者分为上工和下工两种,当然上工为好,“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这就是上工的路子。
同样是喉咙痛,但症状不一样,用麻黄汤可以治愈,用芪时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都可以。
这就说明“临证察机”的重要性。
抓主证、识病机是治病的前提,抓主证的六字诀:明理,熟记,多用。
作者在讲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少阴病、厥阴病纲要时,就充分体现出病机与四方、四时、五行、五气、五味、五色、五音、五臭、五畜、五谷、五志、五数、五毒的关系。
“病”字的造字,为何用“丙”,作者也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得到答案,南方属火,属心,而火是一个主宰,是整个身体的关键,健康也好,长寿也好,夭折也好都关系在这个心上、这个南方上。
因此,病与不病,就要看这个心。
我目前并没有把《思考中医》这本书完全看完,但从我看到的这些,我已经被深深折服了。
我原以为中医只是一种治病的医学,却不曾想它竟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精妙之处不可以一语概之。
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惊讶中医的博大精深,居然涉及到这么多的东西,《周易》,我一直认为就是一个卜卦用的东西,却不知道对中医也有影响,举一反三,这说明《周易》的影响除了中医以外还有其他方面。
还有五行,我也一直认为是算卦占卜之类的用处,却也没想到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我从中了解到: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
属水。
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很厉害的,它治病讲求对症下药,不同季节的病治疗方法都不一样,这一点和西医有很大不同。
中医作为国粹,沦落到现如今这种地步,真真让人心痛,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拾中医,把传统的医病救人的文化发扬光大,而且,它不仅仅是医病救人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