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关联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运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它强调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矛盾、斗争和变化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由一系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即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3. 阶级斗争和剥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

他们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制度都建立在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得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 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提醒我们,经济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当关注经济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不平等问题,并倡导公平分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 阶级斗争与社会公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剧、社会不公和种族歧视等。

通过理解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公正,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鼓励我们关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与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具体研究,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和发展方向。

一、唯物史观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根植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辩证法则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而实现的。

二、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上的一切社会现象和矛盾都可以归结为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

这种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动力和发展趋势。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结合社会实际,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旨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即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夺取政权,并建立无阶级社会。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进行坚定的奋斗。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方式,在分析社会历史、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和变化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重视阶级斗争,强调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着我们认识现实、改变现实,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共同富裕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

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

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

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

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

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

“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

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

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

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

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过程。

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主张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践是验证理论的途径,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撑。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都是以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走向。

理论指导实践,指引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把握规律,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人们认清社会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调整政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其次,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验证场所。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才能获得验证。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根据,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为举止。

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阶段,只有在实践中验证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调整理论观点,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二者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密切的,二者紧密结合、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唯物主 义实践复习

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唯物主 义实践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刻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对其进行复习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是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基础。

以农业社会为例,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主要依赖土地进行生产,形成了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社会意识。

而在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复杂的分工合作关系,则催生了追求效率、创新和竞争的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从而引发社会变革。

例如,在封建社会,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与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和农民的依附关系相适应。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要求打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决定了其政治制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法律体系也主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实践中,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例如,在分析贫困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个体的因素,而要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分配制度等方面寻找根源。

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现状,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如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大家所一致承认的。

人们也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事实上,实践的范畴,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此,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研究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主要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所以,不研究人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范畴。

但是,研究社会存在,如果不把它同社会实践,同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联系起来,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

可以说,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社会存在有着人的实践活动,它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抽掉社会实践,社会存在就无异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这个范畴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指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及和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不能分离的,它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当然,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存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并不包括上层建筑。

而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运动,而且也贯穿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实践。

本文旨在复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

它认为,社会变革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辩证法的运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

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斗争推动前进的。

二、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他们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

这种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基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它的本质是实现社会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专政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觉悟和组织。

只有让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利益所在,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人们享受共同富裕和自由发展的幸福生活。

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实现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高度发展。

六、科学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和时代性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

国际性表现在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对民族问题的科学分析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和历史的客观性。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拓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演变的产物,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冲突,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平等团结的原则,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三、民族平等与多样性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多样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歧视、不压迫其他民族。

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还鼓励各个民族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促进各个民族共同繁荣。

这一原则在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民族问题与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由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引起的,只有通过民族解放运动,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和平等。

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被压迫民族通过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来实现自身的权益。

在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解放运动,支持各个民族争取独立和自主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牵动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引言1.1 概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它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等。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知,认识事物的规律,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实践唯物主义不仅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还强调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它主张辩证思维和矛盾普遍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复杂系统,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并且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运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具有自己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阶级性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规律揭示。

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运用辩证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不断努力。

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

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而历史唯物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理,与科学实践紧密相连。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指出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科学实践的重要性与特点科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实际生活和实际革命中,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科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它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标准。

科学实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科学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科学实践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它受到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二,科学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

科学实践的开展需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第三,科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改善社会。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实践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实践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从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理论体系,其中两个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现实主义则强调理论必须与现实相结合。

这两个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唯物主义:洞察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兴衰和发展,都是由经济基础的冲突和变革引起的。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源于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产阶级的崛起。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是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思考。

通过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我们可以理解和指导社会的发展趋势。

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于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改变社会的方法和思路。

二、现实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实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现实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使得理论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能够真正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

只有把思想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为现实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现实主义则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实践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指导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的趋势。

现实主义则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不再停留于纸面,而能够真正指导着人们的实际行动。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必须坚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壮大,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成果。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与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与实践观

141中国军转民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与实践观刘洋洋【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毛泽东《实践论》的影响,以及《实践论》中认识论与实践观的内在逻辑。

《实践论》以人的社会性特征为出发点,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强调了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并得出了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真理的结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相符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经验|认识|实践论|真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思想前提,《实践论》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根据前人的社会实践经验形成感性认识,并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进而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从而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从中得出真理性认识的判断,在此判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实践,即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革命。

从这一内在逻辑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它以人的社会性特征为出发点,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为核心论证内容,进而得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结论[1]。

一、从经验谈起关于从经验到真理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的思考,我们从经验谈起。

说到经验,从《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解释:“经验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所知觉到的东西(感觉经验),指我们从他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或凡是从外部源泉或内部反省而来的东西”[2]。

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来自感官知觉,是主观可知部分。

间接经验则来自他人教诲或外部反思,是我们无法直接知觉的内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经验也有相似的论述:“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东西”[1]。

经验是我们对感觉和反省的确信,使我们相信存在固体和思维的实体,前者可推动物体,后者可思考物体。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方法历史教育是一门关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学科。

它通过研究过去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帮助人们了解历史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等)则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经济因素在历史中的主导作用。

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对历史的敏感性和意识,使个体能够从历史事件中获取经验和启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人们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问题。

2. 塑造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根基,通过历史教育,人们能够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形成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这有助于凝聚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归属感。

3. 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教育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让后代能够了解并继承先人的智慧和成就。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三、历史教育的实践方法1. 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历史教育应该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地考察、纪录片观看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 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历史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与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与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与相互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社会意识则是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产生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而社会实践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生存、发展和改善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与相互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只有深刻认识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找准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着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革新和完善。

二、社会实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检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验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使社会实践更加理性和有序。

相反,社会实践则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现实依据,使历史唯物主义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有说服力。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实践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不断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理论,具有独特的科学方法论和实践特点。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矛盾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观点,认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它强调质量和数量的辩证关系,注重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改造的工具,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可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可以运用于政治决策和治理实践。

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可以科学认识社会矛盾的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历史演变,并为今后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通过分析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文化领域也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可以分析文化的生产和变化,为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它的核心理论之一便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种全面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区别以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所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主要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

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剖析,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规律进行的,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延续。

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区别1. 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具有主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心主义追求个体的利益和幸福,而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共同富裕。

2. 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形而上学对世界进行抽象的概念化,而马克思主义则通过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停留在片面认识上,而马克思主义追求客观真理的全面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和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指引人们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解放的方法。

2. 科学思维的推动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的科学性,倡导批判性思维,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站在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3.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论。

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

总结: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全面的思想体系,它们的本质在于揭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规律,指导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追求真理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而唯物史观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理论原则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强调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理论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根据物质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来把握和理解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3.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论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1. 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阶级斗争的历史规律: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这种斗争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

3. 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唯物史观提出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对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唯物史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 哲学基础对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科学理论而存在的,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紧密,两者可以说是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是对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内在规律,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二、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唯物主义是一种基础的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存在的优先性和意识在物质基础上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在借鉴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三、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互相补充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不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哲学上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理论。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科学性与实践性,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和检验。

四、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变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传统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实践和社会实在的重要性,将唯物主义从形而上学的范畴引向了社会现实和人类解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唯物主义的内涵。

五、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等新的社会变革,唯物主义的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仍然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研究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革命性的哲学体系,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则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观察角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实践。

只有根据历史的条件和社会的特点来制定正确的实践方针,才能取得成功。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实践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武装和理论指导。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还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思想和意识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然而,尽管这两个观点在理论上存在分歧,但在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意味着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类的思想和理念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两个观点看似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制约。

社会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

在古代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较弱,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逐渐强大,物质生产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在分析社会发展时都需要充分考虑双方的因素。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对于理解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无法逆转的。

然而,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

实际上,这两个观点在历史发展中都有其合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不可抗拒;而历史唯心主义则提醒我们,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理解历史的演进和变革。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既要把握社会的客观规律,又要敢于改变现状,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统一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不能单纯依靠其中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关联性摘要: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关联性,系统地揭示了历史与实践的定在情境与价值指向问题,它突出表现为在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定在情境中,在自由之光的观照下,对历史、实践和主体的现实领悟。

历史与实践的这一关联方式充分显示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实践;自由一、简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多年来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集中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讨论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方面,其主要观点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1]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表现为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基点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充分地面对客观现实,并以此来描述人类历史的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哲学的“历史科学”,是新世界观与历史科学之间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物象化及其机制的展开,并由此开启了对社会结构与历史规律的科学认知。

[2]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构架方面,主要观点包括: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指向历史一般性的生成机制,后者则是指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的历史现象学分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结构集中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所生成的新世界观上。

再者,在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方面,主要观点包括: 詹明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为核心框架,策略性地将资本主义当代新变化的实质确认为跨国资本主义;哈贝马斯在批判和解析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范畴的基础上,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鲍德里亚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指认为以使用价值为核心的生产本体论,并试图以象征交换的逻辑来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拉克劳以非本质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入批判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逻辑构架。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关联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关联性问题,是澄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涵的关键命题,二者的关联方式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推进其实践范畴的历史过程之中。

在进入讨论之前,我们要首先进入马克思实践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空间。

1.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历史推进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激情”在“发达工业”与“私有财产的异化”的观照下,并非只是对费尔巴哈“理性、爱和意志力”的外在嫁接,它表现为人的自主能动的“实践”能力。

马克思认为: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劳动)必然内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把劳动当做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把劳动的主体当做现实中存在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同时也在其对象化的活动中使自然人化,“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中,马克思的实践由人学目的论逻辑的自由自觉的理想应有,转向客观活动的现实实有,此时的实践规定“并不是哲学意义上切什考夫斯基的实践和赫斯的行动哲学的简单指认,而是马克思自己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具体说,就是从狭义的经济学语义上‘工业’向一般的‘社会的物质活动’的总体——实践的过渡。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不仅把作为对象化活动主体的人抛入历史过程与社会关系的感性活动之中,而且实践绝非赫斯抽象的“实践人道主义”,实践的立场也不是感性活动确定不变的逻辑基础,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历史活动本身。

在“新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感性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主体的活动,而且是人类与自然以及思维与现实在实践活动中介过程中的统一。

人的社会性维度必然在作为社会生活现实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因此,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4]在此,“一定的社会形式”已经揭示出历史地、具体地、现实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并非只是以“实践”与“社会关系”分别取代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与“类”,而是深刻地指认了以现代工业实践为背景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无法通过费尔巴哈自然感性的唯物主义所能直观到的,并由此形成了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

《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而一定社会关系只能具体化到物质生产过程中才能生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便在具体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考察了“原初的”社会历史关系的四重因素,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一定的生产方式。

其中,物质资料、自然、人类、社会和历史等共同构成物质生产的多重结构层级,任何一方的删除与缺失都会造成现实历史的内在失语。

由此,历史的现实基础与逻辑起点分别表现为物质生产与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

这不仅已经成功地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确立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逻辑构架。

在文本学语境下,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历史推进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抽象目的论中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到“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的客观现实的感性活动,再到作为现实历史总体基础与逻辑起点的物质生产。

在此,从实践向物质生产的历史转换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自身逻辑的断裂,而是首先“通过实践,走进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情境”,并在具体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真正面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的实质问题。

《提纲》中的实践更具有哲学总体意义上的逻辑规定性,而物质生产则是其具体展开并实现自身的第一层级。

因此,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类’到‘关系’,再到‘过程中的关系’即‘实践’,并进一步强调实践不仅是‘类’的进一步现实化、具体化,而且更是‘个人’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现实的个人恰恰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过程中的个人。

这是一种深化和发展,但不是质变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

”[5]实践范畴的历史推进明确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内在统一、历史的生成机制以及社会关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的历史过程,从而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与逻辑构架。

2.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视域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新世界观的视域中说明社会历史情境的原初关系( 哲学一般)”[6],“是一部抽象出来的社会历史本质的逻辑。

在一定意义上,它是‘无现象’的,即不是可以直接在生活中指认的东西。

生产、再生产、生产力和社会关系都不是可见的实体存在,特别是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是不能用感性经验直接证实的东西。

在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种历史存在及其本质都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它“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历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一般基础,这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与近代经济发展史同步的一种离现实经济生活更近的哲学话语”,是对“经济力量颠倒地决定人与社会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情境的指认”,其主要表现为以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与经济现象的现实颠倒为基本分析框架的历史现象学。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是人类历史得以发生、发展的一般原则( 历史的现实基础与逻辑起点、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等)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则主要是关注资本的批判逻辑,它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暂时的历史阶段,并在经济学语境中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抽象成为统治”的历史现象学分析,也即“超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物化意识,在科学批判的起点上形成不断透视物化现象、揭露颠倒的假象而接近社会历史本质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显然,对于二者而言,历史本质发生的内在机制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线索,当然它绝不立足于客观的逻辑抽象和对历史现象的简单扬弃和颠倒,而是始终以实践的历史推进和对社会关系的客观整合为基础。

因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视域呈现出双重维度: 历史得以发生的客体维度与社会关系的主体维度。

前者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以立足于历史进程的客体向度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从作为哲学总体的逻辑规定以及“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社会情境”的实践,转向作为实践活动自我实现的第一层级以及历史得以发生的现实基础与逻辑起点的物质生产。

后者则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主要表现为如下的逻辑进程: 从人学目的论的类特性(“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社会性意义——现实性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处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的个人,即从事一定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扬弃经济必然性的物役性逻辑,并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个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维度构成互补的解释关系,对它们的遮蔽必然导致历史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化或“人学空场”,从而无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革命和批判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历史推进过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视域呈现出如下的关联性: 实践的功能性与中介性、实践范畴的历史性推进以及社会关系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共同建构了历史的现实生成机制与逻辑起点,历史唯物主义必然把实践作为其核心的逻辑环节,进而充分揭示历史之谜得以揭示、历史过程得以开启、历史本质得以展现的生产机制。

在历史发生学的理论语境中,实践构成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基础,它不仅直接规定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形成了其核心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逻辑虽然与作为人的本源性存在方式的实践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它在马克思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下却展现出复杂的历史构架: 马克思把历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充分纳入客观的历史进程之中,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分别构成其共时性与历时性的逻辑构架,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构成二者统一的中介环节,并最终指向了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在此,实践作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潜在的逻辑原则,更多地表现为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与暂时性,进而展开对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的深入分析。

三、参考文献[1]斯大林选集: 下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2]广松涉. 唯物史观的原像[M] . 邓习议,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5]张一兵, 姚顺良, 唐正东. 实践与物质生产[ J] . 学术月刊, 2006, ( 7) .[6]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 M ]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