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摘要: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得。
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优美的朗读情境,提供自由朗读的空间,以及必要的朗读指导和温情的鼓励,让“读”成为语文的呼吸,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有效课堂朗读“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语文的美,是灵动的,是富有活力的。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让读“活”起来,用朗读激活语文之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要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一些心得:把40分钟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才能提质增效。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巧妙设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一)图片引入情境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最感兴趣。
我们的课文中,有不少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我们不妨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音乐衬托情境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打动听者的心。
在教学中,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拍读课文,效果奇佳。
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致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二、“自在娇莺恰恰啼”——自读感知教育学家巴士卡里亚曾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孩子们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放错的自由,只有这样才有所收获。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案例及反思《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这学期学校开展了诊断式听课活动,由学科委员组织与实施以关注课题、提高效率为主线的常态下的学科教研活动。
5月27日,此次活动吸引来了省教科所姜老师与4名访问学者,在学校小会议室里,我们的12位学科委员与专家又一次面对面了。
姜老师摊开笔记本,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邀请老师们先谈谈自己参加课堂诊断活动的感受,对活动开展的想法,再说说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经过激烈的讨论,有几位教师都谈到了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问题,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那么怎样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6月6日我带着这个问题执教了《一面五星红旗》一课。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思想性比较强,不好把握。
我在这节课上,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
本堂课教学中我使用了默读、自由读、小组读、品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在课后学科委员与我进行了交流,认为我较为成功地在读文与悟道中搭起一座桥,整体效果比较好。
特别是有一点值得肯定:创设情景让学生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促进理解环节自然轻松,学生在朗读过程的参与和评价表明学生感悟到位。
现在我对本课的教学中关于朗读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课堂上,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需要。
我在教《一面五星红旗》一文时,先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短片(播放学校升旗仪式和奥运会夺金牌的颁奖场面)说: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国旗,想到革命烈士的鲜血;看到旗面左上方坠着五颗黄色五角星,一星较大,四颗小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五星红旗代表我们伟大祖国的主权与尊严。
新课标理念下的朗读
新课标理念下的朗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
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一、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
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如朗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的结尾,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这样回来了!”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激荡着钱学森当时无比幸福和激动之情,要读得激昂些;有的则认为这里浓缩着他回国时的诸多艰难和辛酸,要读得低沉些;有的认为这里包蕴着他对众多国际友人、正义人士的感激之情,要读得深沉些。
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是可以成立的。
二、关注朗读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指导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之后,老师的指导一定是针对他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意见后至少再读一次。
这样,扎扎实实地指导,无论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对水平低的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坚持下去,哪怕是一节只有几个学生有收获,一天、一星期、一年、几年下来,日积月累,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就会是相当可观的。
(一)通读能力一篇好的文章到手,对于喜欢读书的学生当然是先睹为快,然而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认识,这就需要首先扫除文字障碍。
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
本色语文 “读”辟蹊径——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热点问题之一
中起 着 举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学 生 自主 初 读 课 文 , 查 反馈 读 书情 在 检 况 之 后 , 师 的 范读 或 是课 文 录音 范读 能起 到 指 导 作 用 。 教
在课 堂 上 , 忌 没 目标 “ 泛 地 读 ” 每 读 一 次 都 应 该有 明 确 切 泛 , 要 求 和 目的 , 到 有 层 次 地 读 , 能 明语 义 、 成 语 感 、 会 表 做 方 形 学 达 。首 先 让 学 生 按 自己喜 欢 的 方 式 自 由地 读 全 文 ,语 速 可 快 可 慢 , 音 可 大 可 小 , 自 己读 , 结 伴 读 , 要 求 把 生 字 读 准 确 , 声 可 可 但
21.2 0 11
本色语文 ‘ , , 读 辟蹊径
小学语 文低 年级教 学热 点 问题 之 一
◎漳 州实验 小学 兰 臻
‘ 浦
-
”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永 恒主题。 没有读, 就不可能培养
语 感 ; 有 读 , 不 可 能 正 确 理 解 : 有 读 , 词 教 学 就 没 就 没 字
些 描 写 感 情 的词 语 , 以 根 据 学 生 已有 的 生 活 经 验 , 导 体 会 , 可 引 想 想 画 面 , 出词 语 蕴 含 的“ 、 、 、 ” 不 同情 绪 。只 有 当 读 喜 怒 哀 乐 等
、
习朗 读 之“ ” 法
1读 好 原 文 , 流 于 形 式 . 不
新课 标对 朗 读 提 出 了 三 个 要 求“ 确 、 利 、 感 情 ” 读 正 正 流 有 。 确 是 朗读 的 基 本 要 求 , 与 文 章 内 容 进 行情 感 交 流 的 主 要 途 径 。 是 在初读 课文后, 教师 不 能 匆忙 进 入 学 习 课 文 的 环 节 , 学 生 初读 对
让朗读教学洋溢清香
让朗读教学洋溢清香作者:陈燕平来源:《师道·教研》2013年第05期朗读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文的学科特色,也就没有课堂的语文味。
一、含英咀华赏佳句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正如朱熹所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语言的精妙,内蕴的深刻,只有在斟酌中才能领悟,在欣赏中才能感受,在朗读中才能流露真情,品出味道,才能激发想象,激活童真,引发童趣,启迪智慧。
也只有如此,语文味才能充溢语文课堂,充溢孩子们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这些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血肉丰满、声情并茂的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奇”“秀”“险”“静”“清”“绿”这几个词极其精练地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而“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无瑕的翡翠”这些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听觉、视觉触动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活朗读的内动力,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山水之秀,语言之美,把握词义句意,敏化语感,领略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享受品词赏句之乐趣,吸吮语文味之香。
二、精选练点学技巧1.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重点指导了第八、第十二、第十三自然段的朗读。
设计了如下问题进行品读训练:第八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过哪些词把大榕树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特征展现出来?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怎样的情景?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鸟儿的数量多、大小不一、颜色多样?哪些词写出了众鸟纷飞的热闹景象?抓住了这两个部分的朗读指导,学生掌握了作者是怎样通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刻画出榕树大而茂盛、鸟多而热闹的特点,以及怎样把赞美榕树和喜爱鸟的情感溢于言表的。
书声琅琅,课堂的最美音——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书声琅琅,课堂的最美音——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摘要: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的课文朗读指导”。
教师要使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过程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读为主”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因此,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阅读引导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引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
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指代。
本文主要从明确不同文本类型的朗读方法、丰富朗读形式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朗读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教师依据不同题材,明确朗读教学方法(一)散文朗读,把握形散神聚散文对小学生而言,它的学习和掌握也相对困难。
尽管在结构上、写法上多种多样,但它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是贯穿整篇文章的始终。
所以,在朗读课上,老师要先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特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讲解。
要朗读好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线,把握文章的主旨,深入领会其思想感情。
朗读散文,既要熟悉文章的内涵,又要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不同的语言气息和艺术风格。
教师要通过掌握朗读文章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和感受。
在散文朗读教学中,要注重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和对话的阅读技巧。
比如要突出兴奋、欢快的心理特征时,要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特征,并注意语调的强弱和节奏的快慢,使散文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二)寓言朗读,把握故事形象在朗读寓言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熟悉寓言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不断地朗读理解寓言的含义,从而掌握故事的发展,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老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朗读教学寓意法”,只有理解了寓言的含义,才能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体会寓言的内容。
朗读教学寓意的朗读教学法主要有“情节夸张寓言”、人物言行对比、情节变化、逻辑推理等。
老师在朗读中,不但要理解寓意,还要敢于用“声”来传达意思。
在朗读寓言故事时,老师要先把寓言故事读出来,语气要自然、亲切,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自然流畅。
2024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样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这次培训不仅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刻的学问,需要细致入微地分析和处理学生的语文学习问题。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我们学习了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即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意识到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
我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比如,现在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只是追求知识掌握的数量。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
再次,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具备专业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许多实际的教学演示和讨论,让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如何处理班级管理、如何与家长沟通等。
这些培训让我明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责任心、爱心和耐心,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最后,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与自己的同事交流和探讨了语文教学的问题,还进行了团队合作和研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和其他人进行积极的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
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
而接下来,有关朗读训练的具体操作,却有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究。
一、思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朗读是把文章(或词语,句子)念出声来,将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音比于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器官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
下面就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
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
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资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较默读自然得多。
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儿童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
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思考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必须把握几个要点尽管人都说“教无定法”,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几点对策,却值得我们借鉴。
并且通过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浅议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浅议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
”可见,“朗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朗读的地位上溯到古老的私塾年代,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读书姿态,历久弥新。
“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那一时代教育的基本模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成了一代学子的不懈追求。
时代变迁,但朗读的地位始终不变。
“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为本”等呼声日渐高涨,“朗读”被推上了历史的“首席”。
《语言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定为了第一目标;语文教科书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定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要求;课堂评价将“读的质与量”定为衡量的第一标准;语文考试“读”定为检测的第一尺度。
二、朗读方式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朗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积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着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教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朗读的方式如此之多,许多教师茫然不知所措,一堂课中到底要用上几种朗读方式?是否多多益善呢?这样的朗读方式又有什么效果吗?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朗读方式,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拨开迷雾,将读的内涵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例如,朗读,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增强记忆,规范语言,发展智力,训练表达,易于背诵;默读,有助于学生揣摩文字,近距离接触文本,便于养成阅读习惯,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齐读,具有相互的暗示、提醒和激励的作用,对提高记忆有一定的好处;指名读,能够准确表现个别同学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理解的程度,适宜于检查性、示范性、比较性的教学目的;分角色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更好地体现任务的个性特征,适宜对话式的文本;浏览,可以很快地把握全文思路,了解文章大概内容,但只适宜比较浅显的文本,或较低的教学要求;自由读,有利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给有不同阅读特点的学生提供了独立的阅读空间,便于教师指导;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课文,并为学生朗读课文示范,具有目的性、诱导性和示范性的作用……三、朗读的目的朗读的目的决定方式,方式为目的服务。
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都不能忽视的教学目标,并且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学生就不能熟悉文章;不朗读,学生就不能感悟文章;不朗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
一个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一、初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误区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一直处于劣势。
究其原因,一是在升学的压力下,为了提高升学质量,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重难点的分析,考什么讲什么,而中考明确不考朗读,朗读理所当然被不同程度地“挤出”课堂,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花时间朗读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对于短小文章,学生尚能勉强应对;对于数量较多的长篇幅的文章,学生缺少朗读。
面对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满篇胡乱找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谈何有效?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文本阅读,看图片、听音乐,听名家朗读取代了学生自身的朗读。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是懒得读,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少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部分教师比较重视朗读教学,但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口无心地读。
典型的表现是,自始至终,一读到底,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既没有朗读基本要求的指导,又没有对课文理解、感情上的指导,只是千篇一律地读,不因文章而异,不因文体而异,不因语言特点而异。
如此为读而读,除了有读的形式,还有读的意义吗?第二,漫无目标地读。
一味地让学生机械朗读,令人生厌。
有的教师在读的对象上下工夫:朗读时代背景,朗读作者简介,只追求教学表面的精彩热闹,忽略了课堂目标的实现,致使语文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朗读课。
二、语文课堂中呼唤琅琅书声1.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朗读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 三 、 “ ” 。要 有 指导 读
是 模 仿 导 游 向游 客 介 绍 景 点 时 的 方 式 朗 读 … … 这 样 学 生 学 习的 主动 性 就 充 分 词 动 起 来 了 ,读 得 投 入 ,
我在讲读课文 时 ,经常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 址 也 读 出 了更 多 的 创 新 空 问 .个 体 感 受 得 到 了淋 漓 尽 学 生 边 动 口边 动腩 ,使 他 们 在 反 复 读 的 过 程 巾 , 不 致的张扬 。对于 巾高 年级的课义 朗读 ,更是如此 。 断 加 深 对 课 文 内容 的 理 解 ,领 悟 作 者 遣 词 造 句 、 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 滨书氛 围巾各尽 所能 .在 朗渎
三 ,第 一 就 是 多 渎 ” 。 可 见 我 们 的 前 辈 就 已经 知 道 着 … … ” 。 这 巾 问 带 点 的 字 都 应 该 读重 一 点 才 能 形 也 明 确 指 出 : “ 读 和 默 读 是 语 文教 学 中 最 经 常 最 通 过 这样 的 朗 渎 训 练 ,把 学 生 的 学 路 直 接 引 向 文 章 朗 卖 重 要 的训 练 ” 。这 两 个 “ ” 字 足 以 说 明 “ ”在 的 思 路 ,达 到 读 懂 全 文 的 目的 。再 如 指 导 《 火 柴 最 读
、
合的训练 .又能收到 良好 的朗读效果 。如 《 风筝 》
功夫课: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功夫课: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作者:朱丽丽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32期江苏如皋朱丽丽摘要:教学犹如沏茶,“功夫”愈深,其“味儿”就愈显鲜香甘醇。
青年教师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信念与作风坚守自己的讲台,视探究语文教学的本色与实效为自己永恒的主题,不断地历练自己教学的耐性和悟性。
关键词:功夫;语文教学;实效最近伫立于农夫茶的巨大广告牌前,我低头沉思,若有所悟,情不自禁地联系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主题深刻,发人深省,深深地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表现了作者的生命感悟。
这不是人造的“茶”又是什么?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茶道又有什么区别呢?曾经,在一开始阅读某一篇课文时,学生总是表现得极为好奇,有快点读下去的冲动,但为什么一经我们对课文的解析,学生的这份阅读欲望就逐渐消失呢?语文老师如果不能真正把握语文教学的内涵与真谛,课堂上讲得再多也是无效的。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如何更好地改善自己的语文教学效果呢?一、注重有效设计,创设教学实施的前提笔者最近发现,茶道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有相融的地方。
茶道讲求的是稳扎稳打的功底与细腻操作的工序,行业里一直认为,一场“功夫茶”的表演就是一场艺术的展示。
如果我们照语文教学的标准程序来比较,课前的教学设计就如同茶道一开始的操作步骤:即先精心挑选清澈可人的水源同时将茶碗进行热烫或热烤,以方便茶水之香充分飘扬。
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这就是“预设生成”,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
因此,从茶道专业程序来看,课堂中的“预设生成”必须要有课前的“精彩预设”的功夫做保障。
(1)教材解读是有效设计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然具备对教材正确解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需要我们对文本内容主题的宏观视野和本质理解。
这就是我们发挥学科基本功夫的时候了,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的解读信息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个性化体验,自由地去解读,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效果。
发于心,言于声,溢于表
发于心,言于声,溢于表作者:苏敏连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一、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朗读是把文章(或词语,句子)念出声来,将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音比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器官的积极性。
一是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
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二是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儿童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
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三是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进行朗读指导时必须把握的几个要点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记得我曾经在上《五彩池》这一课时,我把五彩池的颜色及形状这一段分析完后。
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
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孩子们读得特别的投入,读得特别的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了个体感受的淋漓尽致地张扬。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
数学(心得)之扬起琅琅书声,唱响本色语文名
数学论文之扬起琅琅书声,唱响本色语文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阐释不多的几个字,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明确了目标,其实也是明确了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我们知道,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经验之一;一篇文章,只要朗读真正到位了,一般的理解问题,是难不倒学生的(当然有些评价性问题,不是单靠朗读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借助理性思维)。
朱自清先生在《论语文教育》中曾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
”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而朗读与了解和欣赏对关系极为密切。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若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分析理解,很难体会到其中到感情,韵味和细微之处。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似乎是无需赘述了。
但实际教学现状是,在课堂上,无论是研究课、公开课、或是其他什么课,又能看到多少学生陶然而醉的读的情景,又能听到多少声情并茂的读书声呢?即使在某些优秀的公开课上,朗读有时也是为了读而读,应景罢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欣欣向荣,各种新理念、新设计、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创新、探索、解读层出不穷。
对于朗读教学,人们在承认其传统的,优秀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够在时兴上更有点推进呢?1在思想认识层面上,不少中学教师虽然理解朗读教学的意义,但总觉得朗读是简单的教学手段,“读”,难以体现教学设计的高度和深度,甚至有的觉得朗读教学是小学的事,在中学是小儿科了,如果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朗读上不够大气。
有时间就读一读,没时间就不读,一些研究课上的读无非就是多了一种教学手段而已。
在技术层面上,有的教师自身朗读素质不高,或不敢导“读”或不愿“读”;有的教师虽然重视了朗读,也主张学生多读,但是没有目的的读,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只能让学生顺其自然,这样的朗读效率低,不“会”读的还是不“会”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
在朗读中感受美,展示美——《夏夜多美》案例反思案例背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声地诵读,有感情地表演读,轻声地读,默默地读,边读边想,这都是读。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光要提倡“书声琅琅”,也要提倡“静思默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描述:我在《夏夜多美》教学中努力实践着这一理念,学习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按“读、说、问、想、读”的学习步骤学习。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
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小动物的特点?接着师生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一边想象表演一边有感情地背诵。
这样,在感情朗读中,学生就“形象”而“直观”地表现了语言,调动了身心的每一个部位传情达意,表现自我,使得感情朗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学习个体化的过程。
因此,感情朗读“个体化”应成为感情朗读教学优化的基本策略之一。
师:还有那些小伙伴也想送小蚂蚁回家呢?生踊跃回答。
师根据回答板书:睡莲、蜻蜓、萤火虫并呈上图片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么多朋友,你喜欢谁?为什么?生非常愿意说喜欢的伙伴的名字。
师:你喜欢谁就读谁的话,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他读错了你一定要帮助他啊!生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气氛很浓。
师指名读后小结:是啊!睡莲不仅帮助小蚂蚁爬上叶子,而且还邀请小蚂蚁住下,它多爱帮助别人啊!我也非常喜欢他,还有那些孩子愿意邀请小蚂蚁住下呢?出示: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
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
而接下来,有关朗读训练的具体操作,却有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究。
比如:如何在朗读训练中张扬个性;如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等等。
下面就整理几点本人对有关朗读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激发兴趣张扬个性适时点悟逐层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
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一、思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朗读是把文章(或词语,句子)念出声来,将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音比于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器官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
下面就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
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
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资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较默读自然得多。
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儿童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
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思考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必须把握的几个要点尽管人都说“教无定法”,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几点对策,却值得我们借鉴。
并且通过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五彩池》,她的其中一段朗读指导就堪称一绝。
当她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
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还可以……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了个体感受的淋漓尽致地张扬。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
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
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
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还是那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五彩池。
当一个学生读完描写五彩池大小各异的文字后,老师指导:刚才那位同学读大的池时读得不够大,小的却又不够小。
她在说到“大”的时候用气实足,声音远放;说到“小”的时候却是气流细小,声音轻幽。
就这么一句,学生一下就领悟到了怎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方式。
教师点拨和引导虽然是“点水蜻蜓款款飞”,但风趣幽默、富有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是在这么一“点”后而泛起波澜,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朗读要注意提出一定的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
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
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4.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
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
这一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相融,包括玩味词语的质感。
读中穿插体验、讨论,通过阅读、理解和朗读感悟,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并落实语感积淀,得到情感提升。
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
这一步是一种创造性的外显表现。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
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
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思考揭发朗读兴趣的具体对策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
这些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得想方设法揭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揭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但经过实践,本人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1.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
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如二年级课文《我是一条小河》,“明净”、“金灿灿”、都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春光明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总之,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
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
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
读,让语文课省点功夫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
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
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
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