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酷儿文化_探析当代大学生的边缘文化环境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
一
会边缘的人 ,而这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决不会完全 渗透与融合在 一起。 … 由于生活地 域、家庭 背景不
同 ,大 学班 级 中每 一 个 学 生都 有 着 独 特 的生 活 经 验
和价值体验 ,遵循着各 自的文化规 范和价值 意识 , 他们在知识 、信仰 、道德 、风俗 、习惯等方面存在 显著的文化差异。班级成员交互过程中不断发生着
化 ,培 育共 同价 值 。
关键词 :边缘人;文化社会学;内涵;困境 ;转化策略
大学 班级 中存 在 一 些 处 于边 缘 境 地 的学 生 ,他
( 一 ) 大 学班 级边 缘人 的 内涵
们湮没于群体之 中,游离 于班级 内外 ,不愿参 与交
社会 学 家帕 克认 为边 缘 人 是 两 种 文 化 和 两 个 社
流 ,不受 师生 关注 ,成为 可有 可无 的 “ 隐形人 ” 。
边缘 学生 主 动或被 动地 处 于受忽 视 和被 孤立 的 状态 , 无法 获得 平 等 的教 育 资源 ,并 且 学 业 发 展 和 身 心 成 长受 阻 。关 注大 学 班 级 中的边 缘 学 生 并 促 其 转 化 身 份 回归 班级 中心 ,是 教 育 管 理 者 亟需 解 决 的 现 实 问 题 。在 文化 社会 学 视 域 下 分 析 班级 边 缘 人 的 内涵 特 征 ,揭 示其 所处 的 文化 困境 ,有 助 于 拓 宽 边 缘 学 生 研 究 的理论 视 野 ,并 为 改 善边 缘人 现 象 提 供 实 际 可
边 缘学 生在 班 级 内部 缺 少 亲 密 同伴 ,与 师 生 日
常交流很少 ,通 常给人沉默寡言 的印象。沉默并不 代表没有话语 ,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表象背后隐 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家庭背景 、经济状 况 差 异引 起 的 自卑 心 理严 重影 响着 学生 在 日常交 际
当代女性视角下的酷儿偶像
当代女性视角下的酷儿偶像摘要:偶像,是每一个时代都必不可少的社会元素之一。
作为大众文化中受人追捧的榜样,他/她是一个社会的风气、民俗、现象的体现。
因此,对偶像的研究,是社会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偶像的审美以及选择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那些魂牵梦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交换更替。
可以说,对偶像的选择与崇拜,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精神追求、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背景。
反之,一个时代的偶像,以及他/她所塑造的成功的经典的形象,又将深刻的影响到一代甚至一代代人的精神、理想、审美的追求方向,也必将重新建构社会主流文化的某些部分。
本文就当今颇具争议的中性偶像展开讨论,并将关注点集中在女性粉丝上,着重探究她们对这些偶像的关注、喜爱之情的根源以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偶像、文化、中性、女性粉丝、酷儿正文:偶像一词本意是指“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今天,这个词的意义指“个人所喜爱的、支持的人,也指某领域能作为榜样,值得学习的人。
”远古时代,人们崇拜的偶像往往是神。
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各种自然现象,或者自然之物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例如:风神、雨神、牛神、树神等等。
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入,受人崇拜的自然之神逐渐人化,从简单的自然形态变为人的模样。
不论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还是中国古代的玉皇大帝,都是具有神性的人形。
至此,人类开始走上了一条自我崇拜之路。
在中国,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偶像仍是“高、大、全”的同义词,有着近乎神明的地位。
那时的偶像,受到全民的敬仰。
雷锋就是那一时期偶像中的代表人物。
时至今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在学生中传唱着,而雷锋精神在中国仍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时的媒体宣传雷锋是一位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公而忘私、艰苦朴素的好同志。
他把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没有半点私心,是共产党的好儿女。
这些宣传内容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树立这样一个完美的共产党员形象既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又加强了人民的精神塑造。
大学生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环境和方法
大学生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环境和方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一代,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同学,他们的不同文化背景给予了我们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环境和方法。
一、多元文化交流的环境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理想环境。
首先,大学校园内拥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打破了地域限制,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其次,大学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国际学生节、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为不同文化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此外,大学校园中还开设有跨文化交流课程或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并进行交流互动。
二、多元文化交流的方法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首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交流的基础。
同学们可以主动了解对方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
其次,语言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大学校园中普遍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此外,学习对方的语言也是一种尊重和交流的方式,可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参与文化活动和项目是丰富多元文化交流的途径。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国际交流项目等,与国际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特色。
三、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大学生多元文化融合意味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文化差异不是障碍,而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多元文化融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全球意识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能力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环境,更能在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域发挥优势。
综上所述,大学生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环境和方法十分重要。
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课题专业探讨[摘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大学班级边缘人是文化冲突的产物。
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就会出现“边缘人”。
他们是班级中的隐形者,交际中的沉默者,远离班级群体,低情绪参与班级活动,一直在游离的状态中生活。
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公平教育的实现,不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大学教育管理者要从边缘人心理出发,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凝聚力,呵护、关注边缘人。
[关键词]大学班级;边缘人;文化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26-02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①魏雪(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大学班级是一个雏形社会,相比于中小学来说,凝聚力减弱,但更加侧重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管理者的时刻引导,也因此出现了“边缘人”现象。
边缘人现象存在于个别学生,他们处于边缘境地,游离于班级之外,受家庭、心理、学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当然也不会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成为局外人、真空人。
有些边缘人是主动“隐藏”自己,而有些边缘人是被动被孤立,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成为教育管理中的盲点,使其无法公平地使用教学资源,享受大学生活,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分析,将边缘人作为主体,揭示其形成的原因,提供有效策略改善边缘人现象。
一、文化社会学角度下的边缘人概念罗伯特·E ·帕克(R obert Ezra Park )受齐美尔的影响,在一篇名为《人类的移民与边缘人》的文章中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认为边缘人是一种“化混血儿”,其生活在两种无法融合的文化中间,脱离了原有的文化体系,但又不能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游离于两种社会(或群体)之间。
之后在此基础上,埃布莱特·斯通奎斯特又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他将产生边缘人的社会情境分为文化、种族的差异,在归因上不单单考虑文化因素,还有社会和个体因素。
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作者:魏雪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大学班级边缘人是文化冲突的产物。
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就会出现“边缘人”。
他们是班级中的隐形者,交际中的沉默者,远离班级群体,低情绪参与班级活动,一直在游离的状态中生活。
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公平教育的实现,不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大学教育管理者要从边缘人心理出发,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凝聚力,呵护、关注边缘人。
[关键词]大学班级;边缘人;文化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26-02大学班级是一个雏形社会,相比于中小学来说,凝聚力减弱,但更加侧重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管理者的时刻引导,也因此出现了“边缘人”现象。
边缘人现象存在于个别学生,他们处于边缘境地,游离于班级之外,受家庭、心理、学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当然也不会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成为局外人、真空人。
有些边缘人是主动“隐藏”自己,而有些边缘人是被动被孤立,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成为教育管理中的盲点,使其无法公平地使用教学资源,享受大学生活,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分析,将边缘人作为主体,揭示其形成的原因,提供有效策略改善边缘人现象。
一、文化社会学角度下的边缘人概念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受齐美尔的影响,在一篇名为《人类的移民与边缘人》的文章中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认为边缘人是一种“化混血儿”,其生活在两种无法融合的文化中间,脱离了原有的文化体系,但又不能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游离于两种社会(或群体)之间。
之后在此基础上,埃布菜特·斯通奎斯特又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他将产生边缘人的社会情境分为文化、种族的差异,在归因上不单单考虑文化因素,还有社会和个体因素。
辩证分析当代青年边缘性问题
辩证分析当代青年边缘性问题作者:赵妍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7期【摘要】当代青年以“80后”、“90后”为代表颇具争议,他们身上有的人格、行为可被视为边缘性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青年教育者更应辩证分析青年边缘性问题,积极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青年群体特点并加以引导。
【关键词】青年边缘性问题积极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常备受争议,有人称其为将是“垮掉的一代”,互联网上还有不少文章总结了“80后”“90后”的种种通病,例如浮躁、消极、软弱、自闭、崇尚病态美、工作效率低、花钱无计划等,当代青年被反复质疑是否能肩负历史重任。
青年边缘性问题及成因“边缘性”问题的定义。
在心理学中,“边缘性人格”属于精神障碍,因无神经系统方面的器质性病变,不必服药治疗,以心理干预为主。
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F.马赫列尔在《青年问题和青年学》中这样定义“边缘性”:特定的宏观社会条件下所决定的社会状态迫使某个群体生活在不同它所属的阶级或群体的环境下,缺乏权利、责任、自立和参与生活和社会决策的可能。
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指状态的暧昧和不稳固性、异化、同一性危机、道德和文化二重性、失望情绪等。
本文定义,当青年发生未触犯当前法律却与当前社会要求相矛盾或与社会规范差距甚远而引致社会舆论的一系列不稳定行为,称为青年的“边缘性”问题。
“边缘性”问题的成因。
当代青年群体虽然是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但仍受生理因素约束。
青年是年龄阶段处于18~45岁之间,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群体,向来被认为是人生不成熟的年龄阶段。
因为思维的不成熟,青年的行为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表现为偏激、冲动、容易走极端、缺乏节制等,因而青年期常常被否定。
“边缘性”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认为“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行为和情绪表达,“超我”能帮助个体自觉遵守道德和社会秩序,而“自我”徘徊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谓“自我”调节。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大学边缘学生是指在大学期间处于学业、社交、心理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
他们可能因为成绩不理想、缺乏社交能力、心理问题等原因而常常感到迷茫与挫折。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注定要失败。
通过一定的转变路径,大学边缘学生也有机会改善现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现状分析在大学中,大学边缘学生往往面临着种种问题。
他们的学业成绩可能不尽人意,无法达到学校设定的标准,这使得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挫折情绪。
他们可能缺乏社交能力,无法融入校园生活,感到孤独和无助。
最重要的是,他们可能面临着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困难。
转变路径虽然大学边缘学生面临着困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机会转变现状。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大学边缘学生改善生活现状的转变路径。
1. 寻求帮助大学边缘学生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难,毕竟没有人能独自应对所有问题。
他们可以寻求学校的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这些部门,他们可以得到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帮助,有利于解决自身的问题。
2. 建立自信大学边缘学生需要改变对自己的消极态度,树立自信心。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积极的心理学知识,加强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
可以尝试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增加社交经验,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逐渐融入校园生活。
3. 设定目标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源泉。
大学边缘学生需要设定一些具体的、可达到的目标,如提高一个学期的成绩、参加一个社团活动、结交一个新朋友等。
逐步实现这些目标,并为自己的未来设立更高的目标,逐渐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4. 调整学习方法对于学业不理想的学生,需要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
他们可以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学习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时间管理、记忆技巧等,提高学习效率。
5.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于因心理问题而陷入困境的大学边缘学生,他们需要学会关注、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如冥想、瑜伽等。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园,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并迎来美好的未来。
有一部分学生被称为大学边缘学生,他们面临着学业困难、适应问题、自我认知不足等各种挑战,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希望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与启示。
一、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1. 学习压力大大学是学业繁重的地方,为了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大学新生需要面对更高的学习压力,而一些边缘学生由于学业上的困难,常常感到无法跟上课程进度,导致自己的学习压力更甚。
2. 适应问题大学生活对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术要求、社交圈子以及独立生活等方面,而一些学生却在适应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难以融入校园生活。
3. 自我认知不足大学生面对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时,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但一些边缘学生缺乏自我成长的意识,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清晰的认识,难以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压力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困扰。
大学边缘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常常感到焦虑、抑郁,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1. 建立学习支持系统大学可以建立专门的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学习技巧培训等服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业成绩。
2. 导师制度的建立大学可以建立导师制度,由老师或学长学姐担任学生的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 开展心理辅导大学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问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认知和心理素质。
4. 建立学习群体大学可以组建学习群组织,让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认知,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5. 发展个人成长课程大学可以开设个人成长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设立个人目标和规划,提高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
大学边缘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转变路径大学边缘学生指的是那些在学术、社交、职业等领域中处于较为边缘化状态,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他们的生活现状一般表现为:一、学术表现不佳大学边缘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缺乏学习动力和自律能力,同时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差,成绩下滑,出现挂科甚至被退学的情况。
二、社交能力较弱大学边缘学生面对新环境,表现出孤独感和社交恐惧症状,在交际上缺乏信心和能力。
他们极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种孤独感不仅会降低自我价值感,更会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三、职业规划不清大学边缘学生对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缺乏认识和了解,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生涯发展方向。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面临很大的困难,缺少把握和自信。
对于大学边缘学生,转变路径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大学边缘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自我激励和自律,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增强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二、积极参加校园社交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交机会,积极参加校园组织的活动,向他人主动表达自己,与同学和老师建立更多的联系和互动,增加社交经验和信心。
积极了解就业市场,将努力的方向与实际情况结合,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梦想和方向,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
四、接受心理咨询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大学边缘学生需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问题解决。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克服不安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大学边缘学生需要在多方面努力,从学习、社交、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加强自我提升,增强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摆脱边缘化状态,迎接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脆皮大学生的文化探索发现多样的世界
脆皮大学生的文化探索发现多样的世界脆皮大学生的文化探索:发现多样的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多样文化的探索和发现。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脆皮大学生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生的文化探索和发现。
一、多元文化的背景如今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参与到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中,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开展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了解多样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脆皮大学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化研究,例如历史、语言、艺术、宗教等。
通过深入的研究,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背后逻辑和价值观念,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参与文化活动参与文化活动是脆皮大学生发现多样的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校园中,常常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展览、演出、讲座等。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和价值,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培养脆皮大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者加入跨文化学习团队等方式,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互动,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将来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五、发挥自身特长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脆皮大学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特长,例如音乐、绘画、舞蹈、烹饪等,来表达自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将自己的特长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传递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灵感和思想。
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分析与策略制定
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分析与策略制定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了各种文化背景交汇的地方。
这种多元化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首先,大学校园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的安全威胁。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社交方式。
这些差异性可能导致误解、冲突和安全风险。
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背景下,个人空间较大,习惯于直接表达意见,而在一些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空间较小,更注重团体利益。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言语冲突和身体冲突的发生,从而威胁到大学生的人身安全。
其次,大学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离不开网络。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和行为也存在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的侵害。
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进行欺凌、传播谣言等不良行为,给其他学生带来安全威胁。
针对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多元化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应对。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多元文化背景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是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安全讲座、制作安全教育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人身安全问题的认知。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安保力量,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此外,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也是必要的。
学校可以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控和处理,保障学生的网络安全。
最后,学校和社会应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警方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大学生人身安全工作。
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多元文化背景是指学生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种族、民族、宗教、语言和价值观念的元素。
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多元文化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如果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中,会接触到不同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从而增加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比如一些文化强调集体合作和互助,而另一些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因此,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风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多元文化背景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产生影响。
学生可能会在家庭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者受到其他语言文化的影响。
这样的多语言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多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机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此外,多元文化背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
学生如果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将更容易适应不同文化的需求和挑战,更能够胜任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对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多元发展
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多元发展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注重个体差异化和全面发展。
而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多元发展的关注也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对多元发展的影响、如何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以促进多元发展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学生的文化背景融入到课程设计中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的文化背景对多元发展的影响学生的文化背景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体现,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地域文化等。
这些文化背景对学生的多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学生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从而影响他们对多元发展的认知与接纳度。
一个充满了多元文化的背景会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的多元发展。
其次,学生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兴趣和特长的培养。
不同的文化背景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孕育了学生们的不同兴趣和特长。
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性,积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从而推动多元发展。
再次,学生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和习惯。
不同文化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都不尽相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的多元发展。
二、如何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以促进多元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以促进多元发展,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
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促进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再次,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工具,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利用多种资源和展示方式,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文化转型背景下的青年发展问题
文化转型背景下的青年发展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转型,青年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被导向”的时代,年轻人的发展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教育体制、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探讨文化转型背景下的青年发展问题。
一、人才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文化转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然而,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培养的人才存在巨大的鸿沟。
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导致很多年轻人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与行业之间应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同时,还应加大对创业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年轻人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育体制教育是培养社会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给农村青年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其次,教育内容偏重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发展局限在分数之内,也削弱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制。
首先,教育资源应该更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教育内容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发展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来说,职业发展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路已经发生了变化。
高校学生多元化背景的融合与挑战
高校学生多元化背景的融合与挑战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这些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学习方式,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多样性。
然而,这种多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文化交流障碍、教育适应性问题以及社会融合难题等。
多元化背景的优势增强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增进对世界各种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对于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同点,解决冲突。
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临的挑战文化交流障碍语言差异和非言语沟通习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隔阂,影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育适应性问题不同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法可能会让一些国际学生在适应新的学术环境时遇到困难。
社会融合难题文化差异和社会习惯的不同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孤立,难以融入校园社区。
应对策略加强语言支持服务提供语言课程和辅导,帮助国际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减少沟通障碍。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多元文化节日庆典、国际美食节等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提供学术支持为国际学生提供专门的学术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新的教育体系。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国际学生社团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结语高校学生的多元化背景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挑战。
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支持,我们可以最大化多元化带来的益处,同时克服其中的挑战,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学习环境。
例谈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教育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青少年教育环境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多元文化视角,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包容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多元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去。
首先,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教育环境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
青少年是处在一个极为敏感和易受影响的阶段,他们需要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授各种文化知识、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少年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其次,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教育环境需要重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合不同文化,避免发生文化冲突和误解。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再次,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教育环境需要重视包容性教育。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分歧,教育者需要倡导包容和尊重的态度,鼓励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去,共同建设一个包容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只有通过包容性教育,才能让青少年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避免歧视和排斥行为的发生。
最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教育环境需要注重文化自信和认同。
在接触和融合不同文化的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同,坚定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差异。
教育者可以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心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观念,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包容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健康成长。
只有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青少年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
从边缘人到融入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适应分析
从边缘人到融入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适应分析
留美中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从边缘人到融入社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语言和沟通:语言是跨文化适应的核心问题之一。
刚刚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可能面临语言障碍,导致在课堂和社交场合上的交流困难,从而成为边缘人。
然而,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中国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美国同学和教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2. 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中国和美国的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等。
中国学生可能需要适应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积极主动的表达和独立思考等行为模式。
通过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美国的文化环境。
3. 社交和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对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学生可能面临来自不同文化圈子的友谊和社交障碍。
然而,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加入学生组织、参加社区活动等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扩大社交圈子,并与本地学生建立联系。
4. 适应学术要求:美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术要求与中国有所不同。
中国学生可能需要适应美国的教学方法、作业要求、严谨的学术写作等。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及利用学术支持服务,中国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术要求。
5. 心理适应与文化震荡: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中国学生可能面临心理适应和文化震荡的问题。
远离家乡、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能带来情感上的压力和孤独感。
通过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与其他留学生和本地学生建立支持网络,中国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留美中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经历和情况都是不同的。
通过积极的态。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体系影响的SWOT分析及对策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体系影响的SWOT分析及对策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非常流行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包括流行音乐、时尚、娱乐、电影、电视节目、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
在当今社会,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SWOT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流行文化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对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流行音乐中的歌词、节奏、形象塑造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时尚的潮流与变迁也会推动大学生对自我形象、社交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调整。
流行文化中的消费文化、社交互动、以及对权力、地位、名利的追逐,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消费主义、浮华生活和短期快感追求,而忽略长期稳定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规划。
流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个性追求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产生影响。
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可能会早熟、浮躁、注重表面、崇尚快餐文化,而忽略对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注与尊重。
2.1 优势(Strengths)流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文化资源,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
流行文化的创新性和活跃性,能够刺激大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在审美、艺术、创意等方面的素养提升。
2.2 劣势(Weaknesses)流行文化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人目标的片面追求,陷入浮躁和虚无的生活状态。
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纸醉金迷、攀比虚荣的心理,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生规划。
2.3 机会(Opportunities)流行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和平台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获取信息和传播观念的机会。
边缘文化人_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就业中的角色困境
调查研究版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各产业内部的社会分工也更为精细,由此催生了一批新兴的以商业文化为机制孕育起来的职业类别,如策划师、咨询师、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经纪人等。
与传统职业类别相比,这些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更为多元和开放,进一步突破了单位体制的束缚,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然而,囿于职业市场化程度和行业规范的局限,这些从业者在其职业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角色游移、难以定位的困境。
这种角色困境所反映出的社会群体表征和社会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会变迁和青年就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趋势,值得关注与研究。
本文试图以参与观察和对25个个案的深入访谈为基础,针对他们的角色认知展开分析,以期界定群体的社会属性,并探讨他们角色困境的形成过程、机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青年知识分子就业中的角色困境从个体特征来看,目前在体制外就业且遭遇角色困境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多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共性。
首先,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凭籍文化资本通过提供或交换文化服务及商品获取劳动报酬;其次,从业者具有较强的人文倾向,不墨守成规,崇尚自由和创新,除追求经济利益外还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另外,从业者的就业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不隶属于任何正式组织或单位的个体从业者、以小型私营公司为主体的自我雇佣者、合伙人或职员,以及受雇于正式组织或单位但不享受体制内待遇的合同制员工。
调查发现,这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其工作经历、个人感知上具有较为相似的境遇和角色困境。
他们的就业轨迹基本上可概括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即最初因对个人理想、价值的追求和对新兴职业的向往而选择就业,以及就业初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和敬业精神投入工作,再到遭遇现实困难和个人矛盾最终对自我定位和未来发展产生怀疑和困惑。
在谈及就业动机时,大多数调查者表示最初对目前所从事职业的性质了解得并不充分,往往具有较高的角色预期和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大学生文化差异的表现、 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精品作文
大学生文化差异的表现、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身上都烙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不同个性的文化印记,大学可以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是不同文化共存的区域,文化的差异使校园更加“多姿多彩”,但同时,这些差异也会对学生造成文化冲突,由此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及原因,以及在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文化差异在大学生中的表现(一)价值取向差异价值观植根于社会文化现实之中,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而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内,就可能造就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
有学者对我国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西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东部大学更倾向于西方文化;西部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强烈,社会取向更强,东部大学生的自我取向更强;西部大学生偏重于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念,东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
(二)人格特征差异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人。
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来源地不同,意味着他们更多地代表着其生源地的人格特征。
有研究显示,山西籍大学生秉承了山西人总体保守的传统,与东部发达与沿海地区相比,更加安于现状,对新鲜事物不敏感。
[1]山西本土大学生也存在差异,晋南学生与晋中学生相比,晋南学生在生活中喜欢寻找新方法,积极学习新的事物,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晋南与晋北学生比晋中学生更有韧性,对自己更有信心,做事更果断。
将山西籍大学生与东北籍大学生相比,山西籍大学生更加实干,更加重视本质,更加谨慎,对小事也更加在意。
(三)人际交往差异在社会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人际交往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大学生正是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成熟的。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但过于圆滑;内陆地区学生朴实、坦诚但较为含蓄;而西部边远地区学生豁达、爽朗,乐于结交朋友,但由于其桀骜不驯往往易感情用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徐进,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1、“酷儿理论”与电影的边缘文化融合1.1“酷儿理论”的概述。
酷儿理论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性理论。
其定语“酷儿”,是英文“queer ”一词的音译,原义是“异常的、行为古怪的”,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贬损同性恋者的形容词,也常被用作名词用以指称同性恋,其中当然不无恶意。
笔者认为酷儿主要是指那些与常态文化立场相抵突,在性别、性或性相方面无法纳入社会一般评价范围或不想被纳入的个体单位或者群体。
1.2“酷儿电影”概述及其发展历程。
界定“酷儿电影”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是否是酷儿理论涉及的范畴?主人公是否是酷儿?如果都是,那么就可认定为酷儿电影。
①还有一种界定“酷儿电影”的标准,即作者论:一部电影可以因为剧作者、导演、制片人是酷儿,或者主演是男、女同性恋者,或者其他属于酷儿范畴的演员,而被视为酷儿电影。
第三种认定“酷儿电影”的方法就是观众论,即依据的中心是观众。
第四种认定酷儿电影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结合某些特定的电影样式或电影类型来做结论。
②事实上,上述界定酷儿电影的标准,同时也是一部酷儿理论在电影发展中的历程史。
总之,酷儿电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反应的文化理念也是在主流社会旁骛之外的边缘文化体现。
1.3“酷儿理论”与电影的文化媾和。
酷儿理论的知识构架主要是由特丽莎・德・劳丽蒂斯(Teresa de Lauretis )、朱迪斯・巴特勒和伊夫・科索夫斯基・塞芝维克三人搭建起来的。
在大众传播学当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受众认识社会的工具。
笔者认为,在主流文化之外,边缘文化也是我们大众传播学必须重视的,文化边缘性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支持,因此文化的差异不能去漠视边缘性的社会特征和群体性。
酷儿电影更倾向于表现两性(虽然是同一性别)之间的平等、交流以及信任。
这是由同性恋自身的特质决定的。
这就要求与对方平等对话,要求获得完全的信任,这样接下来才能发生爱情。
③而这也体现了我们传媒文化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真实性,其实,往往边缘文化的存在恰恰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世界的真实性。
2、边缘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2005年“超级女生”使我们认识了李宇春;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让大家见识了无数美男;2010年“超级男声”更是被世人所指是选美男大赛……这一切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年轻群体。
他们在这种“酷儿理论”影响之下的边缘文化中如何立足和思考,以及心理变化和需求,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
有些人仅仅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酷儿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性定向”困扰的问题。
④也有人通过对校园酷儿群体的观察和研究指出:校园酷儿群体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在这两种语境当中,大学生同性恋群体都以一种弱势的、无助的姿态出现,这也恰恰代表了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担忧。
“同性恋群体却仍然是游离于主流文化边缘的亚文化群体”。
⑤2.1心理成因。
首先关于大学生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尽管莫衷一是,但归结起来有两种。
(1)从心理社会角度出发的后天说,强调生长发育环境、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早期性经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2)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先天说,侧重于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的探讨。
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在个人性别身份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是否发挥作用还有待检验。
2.2性爱观表现。
米歇尔・波拉克在《男性同性恋》一文中所写的那样:“同性恋者一年平均有几打性伙伴,一生大约有几百个……在性活动中存在着惊人的乱交现象,在性行为上趋于广泛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⑥把同性恋描绘成滥性的,乱交的,一味追求建立在肉欲之上的性快感的。
实际上,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同性性行为并不如人们预想的那么荒唐。
在一些调查中,至今还未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比例占到了41%,有21%的人大学阶段第一次与同性发生了性关系(包括带有刺激性的触摸)。
在同性交友方面,交往同性数量在5个以上的仅占到总人数的18%,66%的被调查者表示至今交往过的同性数量在1-5个之间。
⑦2.3婚恋观。
众多的同性恋网站、社区、聊天室和无数的同性恋QQ 群在为中国的同性恋亚文化创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景象,他们(她们)在被问及涉及结婚问题时,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流行一种“假结婚”,就是所谓的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一起结婚。
在课题组的调查中,在被问到“将来是否打算结婚”时,表示“一定不会结婚”人数比例为20%,此外,表示“一定会结婚”的被调查者人数比例为17%,分别有29%和34%的的被调查者表示“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以及“能拖就拖,不到迫不得已就不结婚”。
3、“酷儿文化”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存诉求——以传媒文化为视角谈到酷儿文化在当代传媒文化中作用,陈凯歌《霸王别姬》电影中主角张国荣的命运及他作为“酷儿”的爱,也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010年湖南卫视“超级男声”中,出现了一位“女生”,但却是一位帅气男孩—刘著,称之为“伪娘”,其本人正是四川一高校在校大学生。
我们从李宇春到刘著,他们将男性之美与女性之美融为一体,产生的是一种所谓的“中性美”。
在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中,“中性”仿佛代表一种个性化与无羁束性,一种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之下,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存状态的不满、对信仰的迷失和对情感缺失的填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男人心理存在着女性的一面,即“阿尼玛”(anima )原型,而女人心理存在着男性的一面,即“阿尼姆斯”(animus )原型。
⑧因此,很多大学生怀揣这样的心理,也默默的讲人性中隐藏着的另一性别侧面显现出来,而这些“酷儿”的存在,恰恰满足了他们的一种内心的需求的慰藉。
无论是作为“酷儿理论”还是“酷儿电影”,我们需要的是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媒介中,去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4、结语当代大学生中的很多“酷儿”拒绝被同化于统一、单板的一元文化之中。
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对既存权力结构和权力话语的挑战是后现代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范例,是9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
它对异性恋霸权的颠覆作用不容忽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性的影响。
实际上,这种理念与思维本身是青年人特有的青春气息——不被传统理念所束(下转第56页)[摘要]本文借助对“酷儿电影”发展的研究,探析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酷儿文化”。
“酷儿电影”一直以来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补充,以边缘文化的形式而存在。
这种文化现象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大学生是社会中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与其他群体相比更易接触最新、最广泛的文化。
所以研究酷儿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对揭示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酷儿文化;电影;大学生;心理;传媒[中图分类号]IO-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34-0043-01从“酷儿文化”探析当代大学生的边缘文化环境徐进(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56本节课是以音乐为本、以音乐要素为本来培养学生对鄂伦春族地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的。
这是音乐课体现审美为核心,实现创造性发展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出来了,学生进入到了保护森林爱国家的鄂伦春族小骑手的角色当中。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唱、奏、做、创等活动,将力度的变化运用到歌曲中,较自然轻松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在本节课创造的意识获得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
音乐地方课程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本节地方课这个民族的“六个一”:听一段家乡曲、唱一首家乡歌、跳一个民族舞、学一句地方民族话、讲一个民族故事、学一件民族乐器。
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节课中解决所有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有计划的完成这些任务,使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尽可能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民族特色。
真正要上好一节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课,让学生唱好家乡歌,教师在课外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补充学习很多的东西。
如:要全面了解地方的民俗历史、音乐文化,体验音乐作品的风格韵味;还要结合学生特点,组合、筛选教学内容,掌握进入音乐知识学习和介绍民俗常识的合适契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怎样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等等。
总之,地方课程承载着将民族的音乐传承下去的历史使命,我们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潜心钻研,认真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家乡歌曲的艺术海洋中自由遨游。
(上接第53页)着被动的从属,它们对霸权语言和文化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接受”。
因此,该理论研究应加强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与交流;更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双重性共存的一面,而非冲突的一面。
另外,归化和异化之争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批判性;如何在保持自我的相对差异性的同时,向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标准获得认同,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1]Douglas Robinson.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2]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上接第47页)服关押在五行山下后,便言“如来哄了我”;与妖怪作战,还不忘戏谑几句:“快快将头伸过来,等老孙打一棍儿当茶”,如此顽皮之语不计其数,令其形象更添几分妙趣。
而二十七回至三十回则将其温情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悟空第一次棒打白骨精后遭唐僧的遣逐,悟空以“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抱得你的恩哩”之言令唐僧回心转意,后唐僧决意将其逐出师门,悟空伤心坠泪而去,心中凄惨,正所谓“好汉有泪不轻弹”,秉性刚直狂傲的悟空所落之泪足见其情深意挚矣!悟空归后重建花果山,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八戒前来求救,悟空嘴上虽硬,其实早已心软。
何以见之?“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
’怎么却不说我”一番话足以见其从离开到此时,心中都是挂念着师父安危的;而与八戒一同前往的路上,又不忘下海洗净身子,说是“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
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一粗犷豪气之人却能做出如此细心之举,可见其情意之真也!卡里斯马典型的塑造往往与社会文化的语义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孙悟空形象的这一性格特点就鲜明反映出了儒家文化之核心要素,即对仁义道德的极力强调与重视。
4、卡里斯马形象通常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冲突中的承载体卡里斯马形象不仅受作家个体经验和品性特点的影响,同时也深受整体社会性话语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