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影响学习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使得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在当前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由于适应、疾病或服药暂时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是后天习得的。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除了直接经验外,还有间接经验。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安德森的学习分类安德森根据知识表征方式的不同。
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想,怎么做。
3、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符号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实物图像、地形地貌,历史人物事件),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我国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内容复习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879年冯特(Wilhelm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巨着。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将心理学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人和动物的行为上。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
重视无意识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Maslow)、罗杰斯(CarlRamsonRogers)等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lric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心理发展的总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通过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而其普遍的规律性表现为: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第二,方向性和顺序性;第三,差异性;第四,不均衡性。
埃里克森(ErikHombuxger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论: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贡献:(1)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桑代克又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学》;(3)1905年他发表了《双生子的测量》,1906年出版了《教育原理》,1916年又出版了《智力测量》一书,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工作,也为行为主义统治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
心理辅导员培训基础理论1-3章
第二节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龄前期指儿童入学以前的阶段。具体包 括婴儿期和幼儿期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经 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一次高峰。 一、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学龄前期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学龄前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三)学龄前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四)学龄前期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习动机、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高涨 (二)反抗心理 原因:自我意识的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增强、独立意识的出现。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情绪的强烈、狂暴与温和、 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 表现性共存。 (四)人际交往上的心特点
三、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 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识记) 2、存储(保持) 3、提取(回忆与再认) (三)遗忘 记忆是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发生了遗忘。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进行了研究并绘制出遗忘曲线。
四、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的认识。 (二)思维的种类 (三)常见的思维形式 1、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无关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 经验等。
二、学龄前期儿童的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最初发展
●婴儿的依恋和婴儿的同伴交往 (二)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 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 道德转化的过程。 3、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4、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5、同伴关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
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的心理教养》。
(一)观 点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联结的过程。
阿尔伯特实验
条件作用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1、习得律(acquisition):认为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 2、消退律(extinction):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
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泛化(generalization)律或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
两种学习形式
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S—R的联结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R—S的联结过程) 这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强化学说
认为行为变化在于强化作用,强化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 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
① 积极和消极强化 ② 一级(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二级(社会接纳、信物和活动)强化 ③ 连续式(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延缓)强化(单间式与比率式)等;
取消愉快的结果
Removal of pleasant consequences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行为被增强
行为被减弱
呈现刺激 消除刺激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给以高分)
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如给予批评)
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杂务)
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如禁看电视)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偏高的强度)4、学习动机分类:(1)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广泛性、狭隘性动机;(2)动机内容的性质:正确的、错误的动机;(3)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意识到的动机。
(4)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远景性动机;(5)动机来源:内部、外部动机;5、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须分清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6、外部动机:由外在力量(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激发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7、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8、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报偿”。
(1)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2)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
(3)美国班杜拉强化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A、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B、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9、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0、成就动机理论:(1)麦克里兰德:从宏观、自上而下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1.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接受信息和经验,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新的知识、能力或态度的过程。
学习的特点包括:可持续性、可改变性、逐渐形成,以及个体经验及内外部条件对其影响。
2.学习的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学习是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旨在解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
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仪器性学习)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和反馈之间的关系形成的。
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斯金纳的工具性行为学说。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信息加工的结果,个体通过思考、整合和理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著名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高阶认知理论、激励认知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性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获取知识。
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是个体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个体的主动性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执行行动以及自我监控和评价。
7.学习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对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帮助个体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成果。
评价和反馈可以来自教师、同伴、自我和学习环境。
8.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是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用于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学习。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9.学习的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在学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
教师需要关注这些差异,并采用差异化教学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10.学习的环境条件: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情感氛围。
学习环境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可以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这些要点涵盖了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时应当通过阅读教材、做习题等多种途径来巩固理论知识。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第三章 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3、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4、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5、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二)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总之,如果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人化,事事要求直接经验;或是放弃指导,强调生活即教育;或是只注意灌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学习者。
这些做法都有碍于学生的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心理学家们依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多种学习分类学说。
1、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言语信息,表现为陈述观念的能力。
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态度,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深度链接学习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首先,学习态度和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他们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渴望。
相反,一个消极懒惰的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其次,学习环境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反,一个嘈杂、杂乱的学习环境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
第三,学习方法和技巧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个掌握了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学生会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相反,一个没有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学生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取得好成绩。
此外,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一个家庭环境良好、家庭教育严格的学生可能会更加注重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反,一个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教育不完善的学生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影响学习成绩。
最后,个人兴趣和天赋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个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可能会在该学科取得好成绩。
相反,一个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没有天赋的学生可能会在该学科表现不佳。
综上所述,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技巧、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个人兴趣和天赋等。
要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第三章-学习理论分析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
• 结论:一个原来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 的无条件刺激相结合,能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 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
• 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CS),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现象为 无条件作用(UCR);
• 在和食物结合之前,铃声为中性刺激(NS),和食物多 次结合之后,铃声为条件刺激(CS),铃声引起唾液分 泌的现象为条件作用(CR)。
•2.练习律:即用进废退律。一个已形成的联结如 果加以应用,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使用律);一 个已形成的联结如果不加以应用,联结的力量就会 减弱(失用律)。
•但,没有奖励或反馈的练习的无效的。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 ,并伴随着满意的态度时,联结的力量的力量就会 增强;(正强化律)如伴随着烦恼的态度时,联结 力量就会削弱(负强化律)。
1.人物简介
•华生(1878-1958),首先打 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 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研究结 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 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 过程。
2、华生的行为主义 (1)观点:华生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应用到人类的学习心理中。认 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 间联结的过程。 (2)实验:艾伯特恐惧实验。 (3)学习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4)实际应用:恐惧情绪消除实验。
学习规律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结合的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 易得到强化。
举例
•许多学生不喜欢外语,因为将外语与翻译冗长句子这样不愉 快的经验联系起来了。 •课堂上被提问了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 的条件作用,甚至可能泛化到其他课程。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一、概述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在相同教育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涉及到个人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业成就、性格等多个方面。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惟独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学生中,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等方面,使得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下的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健康因素。
学生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
例如,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期的身体不适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但此外一方面,如何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思量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分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鼓励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4. 赋予及时反馈。
及时的反馈可以匡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也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应对?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的班杜拉提出。“对产 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 力的信念(1997)”。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 感同义。 人们在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 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功能:1)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 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 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 时的情绪。
评价
贡献: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 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 与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 大的科学价值。 不足: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 的理论框架。
(五) Weiner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F.Heider1957年 最早提出,影响较大的则是B.Weiner。 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认知观点) 三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 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
自我效能感、自我观念与自尊
自我观念是关于自我的一般观念,是个人对 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个人对自 己的情感、能力、兴趣、欲望,以及个人与 别人的关系的了解等,也包括自我效能感。 是通过内外比较而发展起来的,需要利用他 人或自我的其他方面作为参照框架。 自尊或自重是个人对自己重要性的判断。
1、来源:内部(愉快教育)/外部。 2、性质:生理性/社会性。 3、社会性:交往/成就。 4、作用:直接近景性/间接远景性。 5、状态:主导性/辅助性。
二、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5、 Weiner的归因理论。 6、科温顿的自我价值论
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第一章:绪论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一直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学生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习动机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果的取得,也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影响学习成绩的具体因素,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有所启示。
第二章: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学生学习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不同类型。
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角度来看,内部动机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和追求,而外部动机则是学生由于其他外部因素而参与学习,如为了获得好成绩或得到激励奖励。
另一方面,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学习动机还可以分为五个分类,具体来说,这些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的目的有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动机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成就导向、学习导向和社会导向。
综合来看,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层次是相互关联的,不同类型的动机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目的,而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能由多种类型交织形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也可能随着学习环境和成长背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动机时需要参考多种分类方法和角度,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变化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学生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和学科特点等。
在这些因素中,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习兴趣等,这些因素通常是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本质的因素。
家庭背景涉及家庭环境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而学习环境包括教学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氛围等。
此外,学科特点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如难度、意义和应用场景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课程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
教育者必须设计具有吸引和影响力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布鲁纳的认识一结构学习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纲链接1.学习的实质与特征:(1)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联结学习理论:(1)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
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内容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构成入手,探讨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讨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
本章重点: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成就动机及其训练、归因训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与形成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第一节动机与学习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一)动机的概念、基本因素与特征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
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5)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5)※第五节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p90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
目前,学习困哪已成为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困扰着许多学生和家长。
一、学习困难的特征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是:①智力都是正常的;②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而有之;③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④社会困难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辅导和帮助。
二、学习困难的类型(单选/填空)(一)暂时学习困难学生。
(二)能力困难学生。
(三)动力困难学生。
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
(四)整体困难学生。
三、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多选/简答/案例分析)(P94 案例分析原因怎么办 ) (一)认知因素。
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
他们在问题解决方面能力较差。
学习困难学生认知方式明显趋于依存性特点。
(二)人格因素。
学习困难者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
(三)人际因素。
学习困难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良率很高。
这些学生往往是孤独的,不合群的。
(四)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四、学习困难的辅导p92 (一)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做出恰当的自我判断,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增强学习行为的有效感。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第一位的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
(三)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就感。
成功感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加学习兴趣。
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四)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讲稿之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目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并介绍各学派对动机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和维持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学难点:三个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8具体内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时看似积极的措施恰恰是在损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本章将围绕对动机过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激发和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内容:一、动机的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鉴别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用动机这一术语来描述行为激起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一、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是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它并非是指活动本身。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他们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
动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在某一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作用:1.引发功能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作用动机象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自主学习》第三章
《⾃主学习》第三章影响⾃主学习的因素《⾃主学习》第三章影响⾃主学习的因素⾃主学习⼀直是教育⼼理学研究的⼀个重要课题。
本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理学派都从不同⾓度对⾃主学习问题作过⼀些探讨。
以斯⾦纳为代表的操作⾏为主义学派把⾃主学习看成是学习与⾃我强化之间建⽴起的⼀种相依关系,认为⾃主学习包含⾃我监控、⾃我指导、⾃我强化三个⼦过程,并开发了⼀系列⾃我监控技术。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为、环主张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的⾃主学习。
⽆疑,上述研究对我们探讨⾃主学习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另⼀⽅⾯,研究者也注意到,仅凭上述理论解释和指导学⽣的⾃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华盛顿城市⼤学齐莫曼教授为⾸的⼀批⼼理学家在⼴泛吸收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主学习进⾏了全⾯深⼊的研究,逐步建构起了⼀套颇具特⾊的⾃主学习理论,引起了教育⼼理学界的⼴泛关注。
齐莫曼认为,当学⽣在元认知、动机、⾏为三⽅⾯都是⼀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主的。
在元认知⽅⾯,⾃主学习的学⽣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计划、组织、⾃我指导、⾃我监控和⾃我评价。
在动机⽅⾯,⾃主学习的学⽣把⾃⼰视为有能⼒、⾃我有效和⾃律者。
在⾏为⽅⾯,⾃主学习的学⽣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影响⾃主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呢?齐莫曼等⼈继承班杜拉的个⼈,⾏为,环境交互决定论思想。
他们认为,⾃主学习是⾃我,⾏为和环境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结果。
⾃主学习并⾮仅仅由⾃我过程来决定,它还受到环境事件和⾏为事件以⼀种交互作⽤的⽅式来影响。
⾃主学习可以划分为内在的⾃主,⾏为的⾃主,环境的⾃主三个⽅⾯,因此,探讨影响⾃主学习的因素应从个⼈内部、⾏为和环境三个⽅⾯着⼿。
1.影响⾃主学习的内在因素齐莫曼认为,影响⾃主学习的内在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我效能感、已有知识、元认知过程、⽬标、情感等等,⾃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是否有能⼒组织和执⾏某种特定⼒⾏为的判断,是⾃信⼼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观点】
学习的操作系统是负责信息知识的接收、加工、贮存、输出等具体实质性学习职能的系统。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学习的认知操作,实质上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首先要接受外界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辨、确认、深入加工、转化,最后,依据信息本身的特征及联系,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分解、组合等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名人方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主张“蜜蜂式”学习。就像蜜蜂那样从知识的百花园中勤奋采集,更重要的是像蜜蜂一样靠自身的特殊力量消化和改变采来的“花汁”,然后精心酿成“蜜糖”。这种方法“勤采”与“精酿”相结合,既抓紧时间但不搞“疲劳战术”,勤奋功读,但不死记硬背,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培根
知识的领会
【新观点】
如果从认知角度看,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学习的三个基本阶段。知识的领会是知识学习的首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信息输入和加工的阶段。知识的领会通过直观与概括两种心智动作实现。通过直观,对信息的表层意义进行加工,对所学内容产生具体、感性的认识,直观是多种学习所必须的,为了领会某些概念、法则、原理,我们常常要触摸实物、观察图像、或进行一些实验,直观又是通过感受与登录、分析与综合等心理活动实现的,它不仅包含着感性活动,而且想象、思维、记忆等也参与其中。概括是个体对具体材料的抽象认识,是理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概括的过程是个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过程。概括是学习科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概括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做到触类旁通。
【名人故事】
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他虽然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相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第三章
影响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外乎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指学生的内部因素,包括观念、方法,以及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与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第二类就是指学生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关键因素。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理解过程,它通过直观与概括两种心智动作实现。有效的直观就需要认真仔细的听、看,而有效的概括就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比如,有的同学上课效果差,是因为既没有把老师写到黑板上的直观知识记下来,也没有注意老师讲解的思路,更不会积极的思考,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归类,提出问题。认知活动经过选择、建构之后,最重要的是应用环节。
【名人故事】
陶铸七岁那年,在家乡石源洞的大院子里读私塾,课本是“三字经”,先生姓唐。当时的教学内容很简单,一是背书,二是练字,十分枯燥。可是陶铸学习并不犯难,上课时,他默默地读一阵书,就去练字;下课后,他活泼好动;上树掏鸟窝,下水捉螃蟹,人家不敢干的事情,他都敢干。每次先生抽他背课文,他不仅能背下来,甚至还能讲解出来。
有了知识而不运用,如同一个农夫耕耘而不播种。ຫໍສະໝຸດ ——萨迪知识学习的动力系统
【学习理论】
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而获得书本知识的三个心理机制的系统就是:动力系统、操作系统、控制系统。
学习的动力系统是负责学习的始动、推动、继续的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的心理机制是动机。动机是发动、推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朝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顽强、投入状态。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有效程度,如果一个学生的内驱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必定有助于他在上课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能主动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反思,积极提出问题,有效学习得到长久的维持。而缺乏自动的内驱力,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父母的要求、老师的期待,其学习的动力只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其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必定影响有效学习的程度,一旦失去了这种自动的内驱力,有效学习也将停止。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知识的应用
【新观点】
知识应用所需的心智动作是具体化,具体化是指把抽象的上位知识推广到同类的下位的具体事物上去,或把下位的具体事物纳入原有的上位的抽象的认知结构中去,使抽象的知识与它所反映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充实原有的抽象的结构。具体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一般而言,基本上包括四个动作: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审题即形成课题的最初表征,了解课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联想即以课题的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结构。解析即把课题中有关的部分与知识结构中的有关部分适当的匹配,这是具体化中的核心环节。类化即把具体的课题归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的联想。
【名人简介】
伊朗著名诗人,萨迪的传世之作《果园》是他做为游子奉献给故乡的礼物,更是以其内容的丰富,寓意的深邃,风格的多样,令同时代的诗人刮目相视;以意象的优美,抒情的率真,议论的精当,格调的雄放,令当时诗坛高手叹羡仰慕。这本道德训诫诗集奠定了他在波斯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中世纪伊斯兰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被誉为波斯文学史上的“四柱”之一,萨迪的名字也成为穆斯林尤其是伊朗穆斯林的骄傲。
对学生而言,就是通过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验证和巩固,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具体化策略,所谓具体化,就是指把抽象的上位知识推广到下位的具体事物上去,或把下位的具体事物纳入原有的上位的抽象的认知结构中去,使抽象的知识与它所反映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充实原有的抽象的知识结构。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心不在此,由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知识的巩固
【新观点】
知识巩固指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与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与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因此,识记与保持在知识巩固中占主导地位,识记即加深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的痕迹的过程,它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知识加工得愈充分、精细,则记忆效果愈好。保持即把识记的材料存于头脑中而不忘记。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复习、巩固来克服遗忘。知识在头脑中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在保持的量和质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量的方面,保持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质的方面,保持的内容可能随不同的原有知识经验、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其他线索的影响等而发生变化,表现在内容变得更为简略、概括、合理或更为夸张、具体。
——朱熹
学习的认知控制系统
【理论观点】
学习的认知控制系统是负责对学习统摄、调控的系统。它对动力系统、认知系统起着主导统摄作用,它驾驭控制着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计划与评价两个机制。有效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时间,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就不可能作出及时的调整,也就不可能扬长避短。因此,正确的归因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出自己有缺点,对存在的问题既要找到主观原因,也要找到客观原因。对此,许多同学都不能正确归因,有的过于乐观,看不到存在的问题,而有的过于悲观,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往往因一次考试的失败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这自然不能使你今后的学习有效进行。
【名人方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但他主张“不求甚解”法,这不是指粗枝大叶、浅尝辄止,主要主张要博览全书,不能每本书精读。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