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备课组15-1两种电荷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知识知识点 与例题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知识知识点 与例题解析

1.两种电荷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知识点解析: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知识点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两种电荷-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

两种电荷-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

15.1 两种电荷知识点一:两种电荷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为正电荷。

(2)负电荷: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板所带电荷相同的为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为库仑,简称库, 符号为C 。

4、验电器:(1)作用: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2)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例题讲解:例1、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如果小球被吸引,则小球的 带电情况可能是 。

解析:因为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能吸引带负电的物体,所 以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答案:带负电或不带电例2、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若甲排斥乙,乙吸引丙,丙吸引丁,已知甲带正电, 那么丙带 电,丁带 电。

解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因为甲、乙、丙、丁 四个带电体发生如上所述的作用,且甲带正电,甲排斥乙,故乙带正电;乙吸引丙, 故丙带负电;丙吸引丁,故丁带正电。

答案:负 正 跟踪练习:1、如下图是用带电小球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符合 事实的是( )2、现有A 、B 、C 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 带负电,A 和B 互相吸引,C 和A 互 相排斥,则( )A 、B 一定不带电,C 带正电 B 、B 可能带正电,C 带正电C 、B 一定带正电,C 带负电D 、B 可能不带电,C 带负电3、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此 可鉴定( ) A 小球一定带正电 B 小球一定带负电C 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D 小球一定不带电A B C D1题图答案:1、解析:对于A 选项两球带有异种电荷,应该相互吸引;对于B 和D 选项两球带有同种电荷应该相互排斥;所以A 、B 、D 选项都是错误的C 2、D 3、B知识点二:原子及其结构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2、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等量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的引力作用下绕核高速旋转。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符号表示。

2. 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定律,即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 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单位:库仑(C),以及常用的电荷单位毫库仑(mC)和微库仑(μC)。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识别正电荷和负电荷。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能够进行电荷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气球、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通过示例和实验进行说明。

3.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板书设计:板书电荷的定义、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换算公式。

5.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电荷计算和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库仑,求100个电子的电荷量。

答案:100个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库仑× 100 =1.6×10^17库仑。

2. 题目:一块橡皮棒的电荷量为5×10^10库仑,求其电荷量的5倍。

答案:5倍的电荷量为5×10^10库仑× 5 = 2.5×10^9库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附带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附带解析

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精析一、电荷1.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如图所示。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物体带电多少(带电多,金属箔张开角度大)。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量单位是库仑,简称为库,符号是C。

元电荷(e):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元电荷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之一,常用符号e表示。

基本电荷e=1.6021892×10-19库仑,是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

新人教版九年物理15.1两种电荷知识要点导图(备课用)

新人教版九年物理15.1两种电荷知识要点导图(备课用)

——带电越多,张角越大。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相接触时,带正电的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的物体失去电子,从而两者都不再带电。

二、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质子(+)
火花放电现象:大量的异种电荷相互靠近时会产生火花并伴有声音。

(如:①雷电、②空气干燥时,脱化纤毛衣时,啪啪响,甚至出现火花。


实质:原子上的电子获得能量,可以,处于激发态,电子从高能极的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的基态时,释放能量发光。

放电时,电子在穿越两电极之间的气体时,激发(碰撞)了气体原子中的电子(跃迁),使气体释放能量发光,这就是电火花。

静电的防护:避雷针
原理:物体带电时,尖端易产生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静电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导体和绝缘体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
互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电子组成
的,带正电,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它们。

设计思路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用实验方法产生和观察电荷,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毛皮、塑料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荷的性质。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例如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这些重难点,我会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以及耐心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有需要,我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静电现象,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和观察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课件

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习题二:填空题。
题目:自然界中只有____种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电荷叫 做____电荷;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电荷叫做____电荷。同种电荷互相 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
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01
答案与解析
两;负;正;排斥;吸引
02
思考题
如何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判断物体带何种电荷?
电荷量及其单位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节难点解析
理解正负电荷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应用 正确使用电荷量及其单位进行计算和分析
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 2
习题一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题目
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 负电。
3
答案与解析
不正确。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或 负电,若轻小物体带负电,则会出现带正电的物 体排斥轻小物体的现象。
电势能的变化量等于电场力所 做的功,即$Delta E_{p} = W_{电场力}$。
类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 的关系,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 中具有的能量,与零势能面的 选取有关。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 置的电势差有关,即$W_{电场力} = qU$。
电势差是描述电场中某点电势相对另 一参考点的高低,类似于高度差描述 重力场中某点势能相对另一参考点的 高低。
称为电场线。
电场线的特点
电场线不能相交,越密集表示电场 强度越大,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 向即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
电场线的意义
通过电场线可以判断电场中各点的 电场强度方向和大小,从而了解静 电场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的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能够区分和识别它们。

3. 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电荷演示器、毛皮和橡胶棒。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丝绸、玻璃棒、塑料尺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头发后的吸引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得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有什么性质,从而得出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5. 知识巩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电荷的定义和性质1. 电荷: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正电荷和负电荷1. 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 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电荷单位。

2.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了解自由电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认识自然现象和揭示自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原子结构的描述。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

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纸屑、铁支架、验电器、丝绸、毛皮、带绝缘柄的金属棒。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毛料衣服很容易吸灰,这是什么原因?学习了本节知识后,我们就会知道。

二、合作探究1.两种电荷[演示]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请同学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老师给出摩擦起电的概念: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板书)[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师生共同探究:让玻璃棒跟丝绸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玻璃棒和橡胶棒均带上了电。

让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观察到什么现象?让带电的玻璃靠近带电的橡胶棒,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带电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互相排斥,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的橡胶棒时互相吸引。

[师]引导学生归纳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师](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大量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

[师]用什么仪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生]验电器。

[师]出示验电器实物,介绍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支座。

[生]为什么用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师]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片,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排斥小纸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单位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什么电荷?(2)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3)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或排斥小纸片的原因是什么?2. 请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室用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室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室实验,观察电荷的排斥和吸引现象,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电荷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是因为梳子和头发之间产生了静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头发随梳子飘起。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箔、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等。

【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提问】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的多少.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分析】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归纳】(1)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使用方法:将被检验的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4)验电器能粗略地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对同一个验电器来说,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

4. 电荷量(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用字母Q表示。

(2)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例题1】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已知丙球带负电。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B.甲、乙两球均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一定带负电D.甲球带负电,乙球可能不带电【答案】D.【解析】由图知,甲与丙靠近时相互排斥,已知丙带负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甲球一定带负电;甲与乙靠近时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乙球可能带正电;但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乙球可能不带电;综合分析可知,乙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ABC错误。

15.1两种电荷

15.1两种电荷
A.相互吸引B.相互排斥C.无相互作用D.无法判断
3、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三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4、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具有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②用金属棒连接A和B,张角有什么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三、典型例题
1、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带负电D.一定不带电
2、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
A.带正电B.带负电C.带异种电荷D.带同种电荷
3、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5、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油罐车常有一根铁链拖在地上,这是为了。
6、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A橡胶手套B玻璃杯C塑料盆D钢尺
4、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 )
A.A、C带正电,B带负电B.A、C带负电,B带正电
C.B、C带正电,A带负电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5、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7、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原因是。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则此带电小球带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
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验电器及其构造并工作原理
难点
1.从演示实验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3. 摩擦起电现象中电荷的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
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要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有两种方法(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和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那我们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方法或什么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学生回答(验电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验电器是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师播放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实验视频,学生认真观察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教具学具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头发随梳子飘起来、晚上脱衣可见火花、闪电),这些现象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那么,本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6.电荷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演示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板书设计






必做
选做




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生共同总结: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提出问题: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1.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验电器的结构,并引导学生找出验电器验电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原子的结构原子核
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19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电,C带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3.电荷量
在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有的同学的橡胶棒吸引的小纸屑多,有的同学的可能要少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给出电荷量的定义:物体所带的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伦,简称库(C)
课题
课题: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15.1:两种电荷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