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中国古代经济训练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

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X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三.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四.难点突破——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1. 春秋:2. 战国:3. 秦朝4. 西汉:5. 南北朝:6. 唐朝:7. 宋朝:9. 明朝:10. 清朝:(二)历代能够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 战国: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③农田水利的兴修。

2. 秦朝:①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②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灵渠的兴修以及中原铁器向珠江流域的传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 西汉: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解析】从材料可知登州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 布料除自给(zìjǐ)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 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答案选B。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4.(2011·北京卷)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解析】本题考查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论从史出 的基本方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今去农而改业为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 三也……已六七分去农”,显然它们反映(fǎnyìng)的是明 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现象,故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C、D项的结论。
第十页,共31页。
【解析】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nóngyè)立国的国家,商品 经济的发展始终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限制,其中政府的政策 是最重要的因素。
第十一页,共31页。
[备选题]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 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péiyù)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通宵不绝”的夜市(yèshì)说明市经营的时间 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正确。北宋的市分 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 经营者在材料无法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坊是居民 区,市是商业区;,故B、C、D项错误。 答案选A。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 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 (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 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wú yè yóu mín)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为出土于陕北地区的汉砖石画《牛耕图》《拾粪图》的拓片。

据此可知,汉代时期的陕北()《牛耕图》《拾粪图》A.田庄经济促进农业进步B.人们比较注重生态环保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较为繁荣2.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

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

由此可知,当时()A.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B.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C.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3.表2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时期统计春秋时期齐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

这说明宋朝()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5.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

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

这说明当时()A.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较为完善D.私有财产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民众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4)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5)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唐朝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南移3.特点:官府控制;朝贡贸易。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以农为本,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小农经济、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3.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4.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少数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新生产方式,清代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五、古代的货币制度1.原始社会:(1)中国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中国古代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中国古代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
第十一页,共36页。
史学前沿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问题是和封建社会 长期延续性密切相关的。洪焕春先生认为封建专制政权保 持住自然经济结构,从而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李洵先生认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封建社会本身的特征、生产 力发展水平、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压力、专制主义 制度对经济的干预和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方行先生认为 中国封建经济的内部结构及其坚固性是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 2 讲 中国古代经济
突破高频考点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 的个体农耕。 (2)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 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 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3 874.0
40∶60
熙宁十年 2 021.3
(1077 年)
5 117.2
28∶72
第十七页,共36页。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
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
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诊断补偿 本题出错主要在于对表格形式命题的解题思路
第四页,共36页。
2.突出成就 (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 (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 外销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 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 料。 (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 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精品]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及答案

: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主要考点梳一、中国古代农业二、中国古代手工业三、中国古代商业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金题精讲题一题面:图为2010年8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主题为“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男耕女织”。

这枚邮票展示了()A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B .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面貌.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D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题二题面: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吴郡(今苏州)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这说明()A .牛耕技术没有传播到苏州B .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牛耕的生产效率低于人力D .牛耕使用成本高影响其推广题三题面:2011年7月,故宫宋代哥窑瓷器被损坏,一时间舆论哗然。

宋代制瓷业发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B .当时官营手工业水平最高.宋代制瓷业达到顶峰D .瓷器开始大量向国外输出题四题面:有史家指出:“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史实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①市场交易由官府直接监管②坊市界限被打破③纸币在商业活动中流通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A .①②B .③④.②③ D .①④题五题面: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今人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

这种变说明()A .工商皆本思想被普遍接受B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市民阶层的出现D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题六题面:《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百姓皆重农抑商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题七题面:长安和7-8世纪的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极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北宋东京)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人教版).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人教版).doc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人教版)【考点定位】(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

【名师点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网络】(一)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二)手工业:1、发展历程 2、工业部门 3、经营方式 4、特点(三)商业:1、发展历程2、特点3、表现 4、阻碍因素(四)资本主义萌芽:1、发展历程2、特点3、阻碍因素【考点详解】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1)组织方式:集体劳动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1)技术:除草、施肥、灭虫(2)组织方式:集体劳动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1)技术:水利灌溉(2)组织方式: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明清“海禁”政策 (1)含义:禁止官民私自出海经商。 (2)目的:明朝时为了防范________骚扰;清初为了对付 反清斗争。 (3)实施特点:①海禁有松有紧;②外贸时禁时关。 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1)背景:________后,西欧殖民扩张威胁海防安全。 (2)制度化时间:乾隆帝时期。 (3)内容: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只准在________一处进行 通商,由________统一经营外贸易。
①由于重农抑商政策而艰难发展。 ②秦汉分别把“________”和五铢钱作为统一通用货币。 ③汉代开通海上和陆上________,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4)隋唐时期: ①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南北商贸的发展。 ②唐朝先后出现商业服务的________和飞钱。 ③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末出现草市。 ④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在重要外贸港口________设置外贸 管理机构________。
2.古代中国“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周秦至唐朝: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都设________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 长管理。 ②汉唐时期都城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________制。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④________、成都等南方城市繁荣。 (2)宋朝: ①打破________界限和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城市配套设施完 善。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课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概况 (1)商周时期: ①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 ②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政策以控制商业。 (2)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人社会 地位提高。 (3)秦汉时期:
(5)宋元时期: ①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 ②宋朝集镇、夜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③元代__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________是重 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6)明清时期: ①商贸大城市和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________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③以________、晋商、闽商为代表的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 、发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1.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共性原因(1)一种经济制度土地制度。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2)两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两种经济思想农本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4)各时期经济发展共性原因①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②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③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④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原因如下:(1)中国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②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

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2)欧洲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外交上:殖民扩X,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④思想上:文艺复兴、某某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中国古代经济
一、选择题
1.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 B
解析本题易错选为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性。

2.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从“妇织、儿锄”可以看出该诗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不是雇佣关系。

3.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 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
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
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
答案 B
解析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为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选项A、C、D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

注意题目是逆向选择。

4.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D
解析注意时间是宋代,即可判断。

5.“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行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风。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此材料描述的是
( ) 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铸业 D.造纸业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中的“采桑”“蚕”“黄丝”可知描述的是丝织业。

6.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用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答案 D
解析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7.《荀子·王制》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工匠,不可能 ( )
①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②按生产件数领取工资
③在白瓷器皿上雕琢美丽图案④有选择雇主的自主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荀子·王制》,说明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状况,
②③④皆不可能;“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反映的就是官营手工业工匠不敢在家
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必须在官府作坊劳作,①也不可能。

8.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明朝时仍继续实行,据此可排除B、C、D。

明朝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此背景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者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喟《救荒活民书》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
用?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分别有哪些?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答案(1)“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

(2)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自耕农具有比
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农耕和扶持自耕农的政策。

不利因素:封建
国家加在自耕农身上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和严重等。

(4)内在矛盾: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和稳定,但封建国家和政府的
剥削、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这成为封建社会和国家经济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胜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

(3)材料二石门镇油坊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何具体体现?
(4)你对材料三中《防夷五事》有何理性上的认识?
答案(1)材料一: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材料二: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部门。

材料三: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度。

(2)主观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也可)客观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

(3)石门镇的油坊拥有雄厚资金、能够雇佣很多工人;手工工场主招募邻近游民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规模很大,这些游民丧失了土地,脱离了官府户籍的束缚,为了谋生受雇于手工工场主,是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手工工场主付给被雇佣者工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4)《防夷五事》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体现;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