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_魏光华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材分析 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中,进一步领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
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
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
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
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3.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
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这是三年级的农村学生,学生经常能够接触到水上 学生学习能 的漂浮物、沉淀物,对物体的沉浮有所了解,这篇课文
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土豆 真的能浮起来吗?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是 不是加盐就能浮?加多少盐就能浮?
(4)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要让 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加盐。板
书:加盐。
(四)本课小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对照板书)
2、说说生活中运用沉浮性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的例子。(课件随机出示图片)
(五)教师结课:
这节课大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探究出了使
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几种方法,我们每个人通过仔
细观察,正确分析事物变化的现象,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课例研究综
其实科学就是这样,不断的提问,假设,搜集信息,论 述
证假设,只要你不断的思索探究,明天你也会成为一名
力分析 是叫我们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学生对 这个问题思考较少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水中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都能够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成果、科学实践的方法,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

把它们全部都放进水中,请大家观察:哪些沉在水里,哪些浮在水面上。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往水里加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说到浮在水面上,我们不禁马上会想到死海,人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这是因为死海的水中含盐量很高。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杯饱和盐水,看沉在水里的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它们是否也可以在饱和的盐水中浮起来。

(2)分组制作饱和盐水。

学生小组活动:先说说怎样制作饱和盐水,有什么注意事项。

然后再动手往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再溶解为止。

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把盐水拿到台前展示。

(3)教师在杯子里放入鸡蛋,看看鸡蛋会怎么样。

再放入橡皮泥、牙膏皮,学生观察橡皮泥、硬币放进盐水中会怎么样。

我们发现鸡蛋浮起来了,但是橡皮泥、牙膏皮还是沉在水底。

这是因为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和物体的密度有关,因为橡皮泥和硬币的密度比盐水大,所以它们在盐水里面也不浮上来。

(4)小结:我们看到往水里加盐确实可以使一部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浮起来了。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围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

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1•水槽橡皮泥(6盒)、小勺、铁块、精盐、土豆、小潜水艇(6个)、小勺、吸管、塑料泡沫、玻珠等。

2•奖品6份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小礼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老师一一出示物品,学生辨认并说出物品名称。

)2.如果老师把这些礼物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有的沉,有的浮)3.我能让沉在水中的铁浮起来,你信吗?4.出示铁制品,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有没有能浮在水面上的铁制品?5、说说,我怎样让铁浮起来的?(改变铁的形状)6、你也能使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吗?7、出示课题: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二、学生小组合作,使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1、小组讨论一下,怎样使你的橡皮泥浮起来。

2、小组比赛,看看浮起来的橡皮泥中,谁的装得多?3、学生动手操作。

4、比较后想一想:为什么他的装得多?5、交流汇报。

6、小结:增大空间,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装的更多。

三、教师演示“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实验教师设疑:孩子们,老师不用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物体浮起来,你信吗?教师演示:用吸管做漂浮物,用泡沫做漂浮物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教师提问:请问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学生总结:借助漂浮物。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件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件
详细描述
物体的浮力是由液体的压力差产生的,方向垂直向上;而物体的重力则是一个向下的力。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 中时,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将上浮;如果浮力小 于重力,物体将下沉。
物体沉浮的条件
总结词
物体沉浮的条件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以及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的 关系。
实验材料
不同形状的物体、水槽、水
实验二:使用浮力材料使物体浮起来
实验材料
详细描述
通过在物体上附加浮力材料,如 气泡、塑料泡沫等,以改变物体 的浮力状态,观察其在水中的浮 沉变化。
总结词
具有不同密度的物体、气泡、塑 料泡沫、水槽、水
探究浮力材料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实验步骤
将物体放入水中,然后逐渐添加 浮力材料,观察物体浮沉的变化 ,记录并分析结果。
为物理学科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和阿基米德原理等相关 知识,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01
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
学生将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了解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条件,以及影响物体
浮沉的因素。
02
掌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本课件将介绍一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学生将掌握这些方



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

观察物体在其中的浮沉

状态,了解液体密度对

物体所受浮力的影响。

将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
实 验
液体中,观察其浮沉状

态,记录并分析结果。

05
结论与总结
本课重点回顾
物体沉浮的条件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概述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5课。

要想全面掌握一个知识,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原理,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展示的研究主题。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沉在水下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学工具:多媒体,影片教学用品:烧杯、橡皮泥、土豆、小瓶子、泡沫板、盐、装水水槽、烧杯、抹布、多媒体等五、教学过程一、观察、激趣导入课前准备:每组桌上都有一只装着水的杯子,有一个土豆沉在水里1.老师举起一个土豆和一杯水提问:把土豆放在这杯水里,它会怎么样?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板书:沉浮)教师演示,现象:土豆入水后,慢慢沉入水底2.再举起一个土豆和一杯水,提问:把这个土豆放在这杯水里,又会怎么样呢?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几乎一致认为“沉”)教师演示,现象:土豆入水后,慢慢上浮,最终悬浮在水中(学生发出惊讶声)3.(举起两只烧杯)提问:土豆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了呢?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土豆浮的杯中加了盐追问:你怎么知道加了盐能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的?你自己试过吗?(摇头:没有)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呢?(想)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教学背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苏教板(国标本)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五课,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探究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根据“活用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这一新的教学观念,在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底蕴与能力基础,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重组:首先本课是以学生常见的土豆作为研究对象,贯穿于整堂课,引导学生探究使这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的方法。

对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不提供任何的实验材料,根据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说说他们的办法;对同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多种可能性,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当然在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中,有些可能是不合理的,它需要采用实验、逻辑推理的手段去集中探索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解释。

由此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材料,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的活动中进一步地发散,并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课堂信息共享。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归纳、小结,运用加盐、加糖、挖空以及借助漂浮物这三类方法都能使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

真正地探寻出使土豆浮起来的本质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发散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思维的才能和习惯。

这部分设计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对同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使学生敢于发表与他人相异,而又高于他人的真知灼见。

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学以致用一直是科学学习的目标,用已发现的规律去实践,从而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理论,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影响浮力的因素:物体体积、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

3. 实验操作: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4.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5. 实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影响浮力的因素。

2. 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各种体积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铁块等)、水、容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浮力的因素。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会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4. 实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浮力的各种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浮力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浮力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小组实验报告、个人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考察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及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考察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课堂表现评价:考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浮潜教练来校讲解浮力在潜水、浮潜运动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船舶博物馆,了解浮力在船舶设计和航海中的应用。

3. 开展浮力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如自制浮力船比赛。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 分析与讨论:影响浮力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和影响浮力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泡沫、塑料瓶等。

2. 实验工具:尺子、称、水槽、容器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沉在水里的物体突然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

如:物体的形状、体积、密度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浮力的因素。

7. 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应用浮力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浮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影响浮力的因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生汤圆在锅中煮熟后,汤圆内的空间变大了, 从而使汤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 熟汤圆能在锅里浮起来。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1、借物漂浮 2、改变形状 3、水中加盐 4、改变重量 5、增大空间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拓展应用:
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的 沉浮性质? 2、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青州市实验小学 魏光华
怎样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活动提示
1、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2、积极轻声讨论、不干扰其他小组,养成文明探究习惯
3、注意用水卫生,如果不小心溅出水来,用抹布擦干; 4、爱护实验用品,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器材。
上浮
灌进空气
下沉 重量变轻
上浮 灌进水
重量变重 下沉
发散思维
除了利用塑料泡沫,还有其它方法吗?
教师演示实验
拓展应用

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下面图 片中的现象吗?
水中含量增多, 水的浮力就会增大。因 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 死海里的水浮力很大, 所以人可以漂浮在水面 上。
•生汤圆为什么沉在锅底,熟汤圆为什么能在锅里 浮起来?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影响浮力的因素: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

3. 实验操作: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4. 实验观察:观察物体浮起来的过程,分析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影响浮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浮力的概念和影响浮力的因素。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讲解影响浮力的因素。

3.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观察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4.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和影响浮力的因素。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浮力概念和影响浮力因素的理解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提问,评估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浮力计、各种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水槽、液体等。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实验报告单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实验报告单

知识链接:潜艇工作原理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上下沉浮呢?因为它的两侧有水舱。

充水时潜艇下降;排水时潜艇上升。

排水靠的是压缩空气。

潜艇为什么能在水中下潜、上浮,甚至悬停呢? 这主要与重力和浮力有关。

根据“浮性定律”(或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时它就会下沉;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等于浮力时就会悬停在液体中,这两个力大小相等,但方向正好相反。

潜艇在水中时,这两种力也都会作用在潜艇上。

如上所述,潜艇本身的重量叫做重力,潜艇入水部分所排开海水的重量叫做浮力,要使潜艇下潜只要使它的重量大于它 的浮力就行了,那么怎样增加潜艇的重量呢?在潜艇上都设有压载水舱,只要往空的压载水舱里注水,潜艇就变重了,这时潜艇的重量就会大于它排开水的重量(即 大于浮力),潜艇就逐渐下潜。

当潜艇正常上浮时,用高压空气分步骤把压载水舱里的水挤出去,使之充满了空气,使潜艇在水下的重量减轻了,当潜艇的重量小于它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时(即小于浮力时),潜艇就会上浮,直至浮出水面。

另外,也可以采用操舵的方法将航行中的潜艇调整到距水面30米的安全深度(安全深度是为了防止与水面船只碰撞的限制深度),继续上浮到10—30米深度时是危险深度,上浮到10米左右时属于潜望深度,到达潜望深度后就可以排水上浮了。

潜艇下潜和上浮的原理就跟鱼类差不多,鱼儿腹中有一种可充满气体的囊状鳔,其作用类似于潜艇上的压载水舱,是鱼在水中沉浮的主要调节器官。

当鱼要下沉时,挤 出鱼鳔中的气体(潜艇是向压载水舱里注水),使身体的重量加重;相反,鱼要上浮时,通过摄取水中的气体来充满鱼鳔,使身体的重量减轻知识链接:死海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

西岸为犹太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

约旦河从北注入。

约旦河每年向死海注入5.4亿立方米水,另外还有4条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从东面注入,由于夏季蒸发量大,冬季又有水注入,所以死海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从30厘米至60厘米不等。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原理,知道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原理介绍2. 实验操作步骤3. 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4.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5. 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的理解,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浮力原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盆子、水、各种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尺子、称。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用一个塑料泡沫块浮在水面上,提问:“为什么塑料泡沫可以浮在水面上?”2. 讲解浮力原理: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3. 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并演示如何进行浮力实验,包括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密度和浮力大小。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力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船只的浮力原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2. 思考如何使一个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八、课堂小结:1. 总结浮力原理,强调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苏教版PPT课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完美版推荐1

苏教版PPT课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完美版推荐1


5.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不断地追 求却始 终实现 不了, 所以只 能不断 地往前 走,永 远在路 上流浪 ,永远 处于一 种寻觅 的过程 之中。 所以, 从这个 角度来 讲人始 终都是 在路上

6.作者将此处坐车的困难抽象为人生 旅途的 苦难, 但从本 质上讲 他们同 样是想 达到目 的地而 不能达 到,想 实现理 想而不 能实现 自己所 有的理 想,实 质上还 是一场 苦旅。 所以“ 实质上 ”不能 去掉。

1.银色修饰了同一个对象,同时五句 话也表 达了一 个共同 的主题,肯定了 生命的 价值, 春天必 然会来 临,谁 也无法 阻挡生 命的冲 动,显 示了生 命本生 的一种 张力。 在西方 社会中 ,银色 有其代 表的含 义,即 银色是 纯洁、 博爱、 美德和 富裕的 象征。

2.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 生的, 或者是 为着死 的,非 此即彼 ,在本 质上不 可兼得 ;同时 ,他也 肯定了 生命的 价值, 春天必 然会来 临,谁 也无法 阻挡生 命的冲 动,无 法阻挡 我们对 于新生 命、新 世界的 渴望与 追求

3.散文阅读中,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 树立几 种意识 :首先 是整体 意识, 要尽可 能地细 读全文 ,充分 感知全 文,了 解文本 的内容 和情感 基调, 把握文 章主旨 ;其次 是题干 意识, 要明确 题目问 的是什 么,是 怎么问 的,也 即命题 指向哪 里

4.有人把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归纳为 八句话 :先读 原文晓 大意, 再审题 目作标 记,文 题对照 定范围 ,抓住 关键再 提取, 提取之 后需整 合,经 过验证 再确立 ,语言 转换不 可少, 答案简 洁又明 晰。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内容:科学三下第3单元第5课班级:三4执教:纪美艳时间: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能够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改变自身重量、借助漂浮物和在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借助漂浮物和在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橡皮泥、玻璃珠、泡沫板、水槽、装水的小瓶、盐、烧杯、马铃薯2.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平时玩过橡皮泥没有?我这儿也有一块橡皮泥。

(出示橡皮泥)直接丢进水中,会怎样?(指名回答)b5E2RGbCAP预设1 :橡皮泥会沉下去。

预设2:橡皮泥会浮起来。

预设3:橡皮泥会溶化。

预设4:橡皮泥会掉色。

2.师:谁的说法对呢?咱们可以一一试一试。

仔细看!(演示)刚才也有同学认为橡皮泥会浮起来的,好,给你个机会,亲自试试看!(指名演示)结果一一还是沉下去了!那咱们能不能帮他想个办法,让这块橡皮泥,可以浮在水面上呢?plEanqFDPw3.揭示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八实验探究(1)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1.想一想,试一试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呢?2.实践改进,汇报交流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的真多,既使有的小组没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仍不灰心,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值得佩服!DXDiTa9E3d(2)使玻璃球、装水的矿泉水瓶、硬币浮起来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东西,出示玻璃球、装水的矿泉水瓶、硬币等,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2.学生猜测。

3.把玻璃球、装水的矿泉水瓶、硬币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

4.师生研讨,怎样让这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呢?师:小组设计方案讨论一下,然后亲手试一试,并完成活动表格。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实验操作视频、相关科普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并解释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使物体浮起来的过程。

5.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的关系。

七、课堂巩固: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 科普知识:介绍一些有关浮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九、课堂小结: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勇于实践。

十、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浮力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利用浮力原理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2014春四优竞赛七星关区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

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改变自身重量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2.能将学到的知道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2.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鸡蛋、橡皮泥、装水水槽、螺丝钉、毛巾、一次性筷子、吸管、泡沫板、线、烧杯、水、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预先准备一杯清水一杯盐水以及两个鸡蛋,分别将鸡蛋放入水中。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一个杯子里是沉的,一个杯子里是浮的。

)(生:左边杯子里的鸡蛋沉在水里,右边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了。

)师:看到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二)揭题: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学生齐读课题)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1.研究橡皮泥的沉浮: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一块玻璃放入水中,它沉入水底,可是玻璃做的碟子、小碗却能浮在水面上;一块铁片放入水中,它会沉在水底,然后铁做的小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老师这儿还有一样小东西,是什么?(橡皮泥),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1)学生猜测。

(2)把橡皮泥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

(3)师生研讨,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师:下面就请你动动脑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这个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哪组的办法多?讨论开始。

(4)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讨论后开始举手。

生1:我们可以将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试试。

生2:我们认为做成碟子的形状也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准备是科学课特有的一项任务,为了实验的成功,首先要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课前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要考虑周全一些。比如实验一用到的橡皮泥,如果购买的是不合格产品,实验中就会出现散落或不好捏制的现象。
三、研究潜艇沉浮的道理。
1、师: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生:潜水艇。
师:你见过吗?知道有关潜水_110romId=22962
5、学生实践探究。
6、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
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6、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此方法改变物体沉浮的例子。
7、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_184836008160_2.jpg
2、多媒体展示潜水艇上浮、下沉的视频。(zA5NDQ0.html
3、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潜水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水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本课,准备好实验材料——橡皮泥。
二、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本课围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五、课堂练习
1、解释死海中人可以浮在水中读书的原因。
2、生汤圆为什么沉在锅底,熟汤圆为什么能在锅里浮起来?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掌握情况,同时增加学生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
七、拓展延伸
(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的沉浮性质?
(2)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五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增大空间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出示橡皮泥:
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皮泥会沉在水底)
2、小组讨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3、学生汇报想法。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把橡皮泥捏成碗、船等形状,使橡皮泥的体积变大;
(2)借助一些提供的漂浮物。
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四、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
1、小组合作分工
小组内合作分工,准备进行试验。
2、动手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协助。
3、请实验成功的一个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成功的经验。
(将鸡蛋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鸡蛋浮在水面上。)
4、学生重复老师的魔术,揭示秘密。
(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
附:板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借物漂浮
2、改变形状
3、改变重量、
4、水里加盐
5、增大空间
六、教学反思
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内容,本节课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采用了“活动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将本节课串联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推向更高,学习兴趣不减。同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1、看一段刘谦的魔术视频。【视频】/v_show/id_XMzc0ODY5Mg==.html?f=2962527
2、教师把鸡蛋放入水中,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鸡蛋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221ao/1d58a5c8b06ea0a7c30c205e96f2dd8b.jpg
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个鸡蛋,你们也想试一下吗?
【学生们一定是非常无奈的眼看着橡皮泥沉入水底而师可不为所动,为以下的教学埋下伏笔。】
4、师:大家想知道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今天咱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如何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板书课题)
二、学生实践探究
大家都知道,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是:结合实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实验活动,将教学串连起来。使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推向高潮。同时,经过我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增大空间等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学生能直观理解的实验,让同学们实验过程有切身体验。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激发入手,通过网络视频和教师演示实验,给学生一种探究的激情。同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来解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