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第()小组实验一: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第()小组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第()小组实验三: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篇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兰溪市城南小学童建辉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习交流和成果共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观察研究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推测——发现——否定——再否定”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二、材料准备①天平、杯子、瓶盖、轻重不一的乒乓球3只。
(教师用)②泡沫、苹果、铁钉、石头、大头针、牙签、蜡烛、橡皮.③大小一样,轻重不一的瓶每组3只;轻重相同,大小不一的瓶子3只。
装水的盆子每组1只。
三、教学活动过程利用课间时间进行掰手腕游戏,目的引导学生当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时,应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①出示杯子,老师这里有只杯子,杯子里放了一样物体,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在不使杯子倒下的情况下,把杯子里的东西取出来?②那其他物体放在水中会不会也像乒乓球一样呢??③揭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④出示瓶盖,你认为把它放在水里会是沉还是浮呢?(分别放在水面和放入水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去研究今天的内容比较科学合理?2、合作研究一:?①你认为做今天的研究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出示8种材料,请观察并推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将推测的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一中。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现象和结论: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实验名称: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实验目的: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最新最全可直接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一周实验方法实验法实验目的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班级实验器材水槽、橡皮、萝卜、小刀、回形针、木块、水、砖块、小石块、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空瓶指导教师探究过程 1、把橡皮和苹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把回形针两枚或者是更多枚穿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再把同样大的小木块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结论改变橡皮、苹果、回形针和小木块的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不会改变。
发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实验等级良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一周实验方法对比法实验目的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实验班级实验材料水槽、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带盖小瓶子、水。
指导教师实验过程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发现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实验等级良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二周实验方法探究法实验目的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改变。
实验班级实验材料水、橡皮泥、烧杯指导教师实验过程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他的沉浮;2、再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它浮在水面上。
3、比较实心形状和能浮形状橡皮泥的排开水量。
物体悬浮条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悬浮条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物体悬浮条件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在物体悬浮条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悬浮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因此,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在液体中。
三、实验材料1. 透明水槽2. 铝块3. 钢块4. 玻璃块5. 钙块6. 天平7. 刻度尺8. 水温计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铝块、钢块、玻璃块、钙块分别称重,并记录数据。
2. 将水槽注满水,并记录水的体积。
3. 将铝块、钢块、玻璃块、钙块分别放入水槽中,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4.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悬浮深度,并记录数据。
5. 使用水温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6. 重复步骤3至5,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铝块、钢块、玻璃块、钙块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如下:- 铝块:下沉- 钢块:下沉- 玻璃块:悬浮- 钙块:下沉2. 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在水中的悬浮深度与物体密度有关。
密度越大的物体,悬浮深度越小。
3. 实验结果显示,水温对物体悬浮状态有影响。
当水温降低时,物体悬浮深度减小;当水温升高时,物体悬浮深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物体悬浮条件的基本原理是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2. 阿基米德原理在物体悬浮条件中得到了验证。
3. 物体的密度和水的温度对物体悬浮状态有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物体的悬浮深度与其密度有关。
这是因为物体的密度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小,导致悬浮深度越小。
2. 实验结果表明,水温对物体悬浮状态有影响。
这是因为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液体的密度,进而影响物体所受的浮力。
八、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水温、物体密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建议增加实验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物体沉浮的科学小实验
物体沉浮的科学小实验物体沉浮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当我们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实验材料:- 一个透明的容器- 自来水-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小球、长方体等)- 一支尺子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准备好实验材料,并将容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 接下来,我们用自来水把容器填满,注意不要溢出。
3. 然后,我们选择一个物体,比如一个小球,将其轻轻放入水中。
4. 观察小球在水中的表现。
我们会发现,小球浮在水的表面上。
5. 接着,我们选择一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比如一个长方体,重复上面的步骤。
6. 我们会发现,长方体也浮在水的表面上。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的密度。
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用符号ρ表示。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到水底。
那么,为什么密度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呢?这是因为水对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关系。
浮力是指液体(比如水)对物体向上的推力,其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重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引力。
当物体在水中时,浮力和重力达到平衡,物体就会停在水中的某个位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被排开液体的重量。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大于物体本身的重量,所以物体会浮在水上。
反之,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小于物体本身的重量,所以物体会沉到水底。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理解了物体沉浮的原理,还观察到了物体在水中的行为。
这个实验不仅有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
总结起来,物体沉浮的科学小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的密度。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到水底。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物体沉浮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沉浮实验报告
班级
时间
组员姓名
实验名称
材料在水中的沉与浮
实验目的
了解物体的在水中的沉与浮
实验器材
水槽、水、各种物体(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
步
骤
和
方
法
我的猜想:有些物体放进水中会沉下去,有些会浮起来
实验过程:
1、将水倒入水槽中
2、把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况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记录表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1、石头、铁块会下沉2、木头、塑,有的浮(木头、塑料、橡胶块、泡沫)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第一单元沉和浮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实验目的: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实验目的: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课题和页码:《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实验目的: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物体浮沉的实验探究与结果分析
物体浮沉的实验探究与结果分析引言:物体浮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实验探究和结果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实验一: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装置来研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首先,我们选择一个坚固的容器,将其填满水。
然后,选取不同质量和形状的物体,逐一放入水中,并观察其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有关。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入水中。
这是因为水会对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就会浮起来。
实验二: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我们选择了一些相同质量但形状不同的物体,将它们逐一放入水中,并观察其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形状对其浮沉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个平板形状的物体比一个球形物体更容易浮起来。
这是因为平板形状的物体相对于球形物体来说,其底部受到的浮力更大,从而更容易浮起来。
结果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有关,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入水中。
2. 物体的形状对其浮沉有一定的影响,平板形状的物体比球形物体更容易浮起来。
这些结论对我们理解物体浮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例如,在设计船只和潜水艇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密度和形状,以确保其在水中能够保持平衡。
此外,通过深入研究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相关问题,如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物体浮沉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实验探究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浮沉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了解物体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实验器材:小玻璃瓶、小石块、小木块、盆子、水实验步骤:1. 将盆子填满水;2. 将小玻璃瓶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3. 将小石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4. 将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小玻璃瓶浮在水面上;小石块沉入水底;小木块浮在水面上。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是由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沉入水底,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二、实验名称:电流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电流的产生和传递。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实验步骤:1. 用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2. 将另一端的导线连接灯泡的两端;3. 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结果:当电流顺利通过导线和灯泡时,灯泡会发光。
实验结论:电流的产生和传递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电流会从电池的正极流向负极,当电路中有灯泡时,灯泡会发光。
三、实验名称:生活中的感光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光线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器材:黑色纸、白色纸、阳光实验步骤:1. 在黑色纸上放置一些小物件;2. 将黑色纸和白色纸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3. 观察黑色纸和白色纸上的小物件。
实验结果:在阳光下晒过后,黑色纸上的小物件颜色没有改变,而白色纸上的小物件变淡了。
实验结论:光线的照射会使物体的颜色发生变化。
黑色物体吸收光线,不会发生明显的颜色改变;而白色物体会反射光线,导致颜色变淡。
四、实验名称:声音传播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声音的传播形式和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铃铛、长竹筒实验步骤:1. 将铃铛放在一端的竹筒内;2. 发出一声响亮的铃声;3. 在距离铃铛一定距离的另一端听声音。
实验结果:声音从竹筒中传出,可以听到亮响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的。
竹筒充当了声音的传播介质,使声音得以传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编辑ppt
8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 中的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
预测
理由
结果
一半
橡皮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一半
苹果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编辑ppt
9
通过橡皮实验,我 们发现当橡皮的重量和 体积变小时,在水中的 沉浮状态 不变 。
编辑ppt
17
通过结论一和结论二,你 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论一: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的重量
和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 生改变的。 结论二: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的重量 和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 生改变。
编辑ppt
18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 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 变的。
把它的重量和体积变小,在
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实验三 同一材料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 的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
预测
理由 实验结果
两枚
回形针
三枚 更多
两块
木块
三块 更多
编辑ppt
16
通过 回形针和木块实验, 我发现当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 重 量和体积变大时,在水中 的沉浮状态 也不变 。
编辑ppt
6
实验二 同一材料的物体,重量和体积减少时的 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
预测
理由
实验结果
橡皮 苹果
一半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一半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更小
编辑ppt
7
汇报要14 的求橡皮:
沉浮现象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沉浮现象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因密度差异而发生的上浮和下沉现象。
这一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沉浮现象的规律,我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沉浮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二、沉浮现象的基本原理1.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流体重量。
2. 密度: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体积有关,密度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沉;密度越小,物体越容易上浮。
3. 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有关,重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沉。
4. 浮力与重力平衡:当物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状态。
三、沉浮现象的分类1. 完全沉浮:物体完全沉入流体中,如石头、铁块等。
2. 部分沉浮:物体部分沉入流体中,如木块、塑料等。
3. 悬浮:物体在流体中保持静止状态,如油滴、水滴等。
四、沉浮现象的影响因素1. 物体密度:物体密度越大,越容易下沉;密度越小,越容易上浮。
2. 流体密度:流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越容易上浮。
3. 物体形状: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在流体中的稳定性,如流线型物体更容易上浮。
4. 流体速度:流体速度越快,物体所受浮力越小,越容易下沉。
五、沉浮现象的应用1. 船舶:船舶利用浮力原理,通过调整船体密度实现航行。
2. 防水材料:利用沉浮原理,设计出防水性能良好的材料。
3. 水下作业:沉浮现象在水下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潜水艇、水下机器人等。
4. 环保:利用沉浮现象,设计出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
六、结论通过对沉浮现象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沉浮现象的原理、分类、影响因素和应用。
沉浮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沉浮现象的规律,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七、建议1. 加强沉浮现象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2. 深入研究沉浮现象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3.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研究沉浮现象的规律,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物体的沉浮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
2. 掌握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二、实验原理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使物体浮起或下沉。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三、实验器材1. 钩码若干2. 橡皮筋若干3. 尺子一把4. 水槽一个5. 水6.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水槽装满水。
2. 用橡皮筋将钩码挂在尺子的一端,将尺子放入水中,测量钩码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长度。
3. 记录钩码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长度,并计算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4. 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步骤2和3,观察浮力与钩码个数的关系。
5. 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步骤2和3,观察浮力与钩码质量的关系。
6. 改变水的密度,重复步骤2和3,观察浮力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其个数成正比。
即钩码个数越多,浮力越大。
2. 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即钩码质量越大,浮力越大。
3. 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水的密度成正比。
即水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六、实验结论1. 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个数和水的密度有关。
2. 阿基米德原理成立,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钩码在水中静止,避免浮力受其他因素影响。
2. 测量钩码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长度时,尽量减少误差。
3. 实验数据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质量和水的密度,验证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个数和水的密度有关,符合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水沉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如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密切相关。
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上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悬浮;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下沉。
三、实验材料1. 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等。
2. 液体:清水、盐水、白醋等。
3. 实验器材:水槽、尺子、橡皮筋、钩码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a. 准备实验材料:小石块、清水、盐水。
b. 将小石块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现象。
c.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2. 实验二:探究物体形状与沉浮的关系a. 准备实验材料: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橡皮、清水。
b. 将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橡皮分别放入清水中,观察现象。
c.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3. 实验三:探究液体密度与沉浮的关系a. 准备实验材料:苹果、清水、盐水、白醋。
b. 将苹果分别放入清水、盐水和白醋中,观察现象。
c.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4. 实验四:探究物体质量与沉浮的关系a. 准备实验材料:小石块、橡皮筋、钩码、清水。
b. 将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
c. 将钩码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d. 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分析原因。
五、实验现象1. 在清水中,小石块下沉,而在盐水中,小石块上浮。
2. 在清水中,回形针下沉,蜡烛上浮,带盖空瓶漂浮,橡皮下沉。
3. 在清水中,苹果下沉;在盐水中,苹果上浮;在白醋中,苹果下沉。
4. 同一个钩码,在水顺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六、实验结论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密切相关。
2. 形状、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3. 液体密度越大,物体越容易上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认识ai教学目标:1、学会复韵母“ai”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ai”的四个声调。
3、能正确拼读、书写音节。
教学准备:字母卡片。
教学重点:学会“ai”的四个声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卡片,读字母:“a、o、e、i、u、”。
2.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和6个单韵母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复韵母朋友好吗?那么什么是复韵母呢?请大家看黑板:板书:ai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一)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1、学习“ai”的音(1)请2个同学到前边来,让他们挨得很近。
问:你们发现什么了?(2)出示图:“ai ”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也背靠背地挨在一起。
那么这个字母怎么读呢?自己试试?(3)指名读“ai”。
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4)教师讲后范读,学生继续体会发音方法。
(5)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1)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2)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
边读边记住“ai”的形。
(二)总结复韵母的发音方法(1)师讲:复韵母“a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发音时,要先发第一个韵母的音,再从第一个韵母的音向第二个韵母的音快速滑行,改变成第二个韵母的口形,口形由大逐渐交成“i”的口形。
(2)用这样的方法再试着读读“ai”,体会方法。
三、学习复韵母“ai”的四声1、读“ai”3个复韵母2、按顺序读6个单韵母“a、o、e、i、u、”,告诉学生他们是好兄弟,老大a,老二o,老三e,老四i,老四u,老六。
3、“a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
那么在标调的时候,应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我们来学一首标调歌。
板书出示标调小儿歌:6个兄弟标调号,没a找o e,i u并列标调号,谁在后面送给谁。
(1)学生读读儿歌(2)想想什么意思?4、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ai ai ai ai请同学想想应该怎样标调号?(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5、学生练习读四声:(1)自己读(2)同桌读(3)齐读(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复韵母ai的书写基本掌握过关,但由于刚接触复韵母,对于其概念还有点模糊不清。
篇二: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东门口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东门口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东门口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三: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设计刘珂【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践中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如果把这个砖块我把它放进水里,你们猜是沉是浮(猜的时候板书沉、浮),看看老师怎样放的?再放进一个木块,猜是沉是浮。
这物体的沉浮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课题)2、结合课件和实际操作,明确沉浮的标准和操作方法。
明确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二、科学探究,修正概念:1、思考:你认为哪些物体容易浮,哪些物体容易沉?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说,教师随即板书)2、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⑴谈话:刚才看了物体的沉浮,想不想自己来亲自做一做呢?⑵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哪7种材料:苹果、蜡烛、泡沫块、回形针、小石块、带盖的空瓶、橡皮。
⑶引导猜想。
谈话:直接做没有悬念不好玩,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是沉是浮,沉可以用向下的箭头表示,那么浮怎样表示?当然要简单地说明理由。
如预测泡沫块是沉是浮?理由是什么?(较重)⑷学生猜想,汇报猜想。
第一组汇报时,其它组看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预测。
(汇报两组即可)(5)实验:到底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要求实验。
实验步骤:①把物体轻轻地从水面放入水中,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沉用“↓”表示,浮用这个“↑”表示。
②实验完后将物体从水中捞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进塑料袋中。
注意: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⑹、组织交流:①汇报实验结果:请其它小组听,有没有不一样的。
(1组即可)②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③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引导完成实验方案——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汇报结果——整理预测和理由”的顺序进行,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同时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苹果、蜡烛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3、活动二、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⑴谈话聚焦问题:刚才同学们预测物体的重量、体积与物体的沉浮有关,如果我们改变了同一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发改变吗?(板书问题)⑵引导设计方案:①我们可以把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做哪些方面的变化?(重量变重或变轻,体积变大或变小)②看一看我们现有的材料,哪些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的做这方面的变化?沉和浮的物体各选择一个。
(提醒学生进行记录)③怎样进行变小、变大。
(介绍:切分和叠加的方法)⑶引导预测. ⑷明确实验步骤:①小组合理分工,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数据做出结论。
(教师指导分工)②实验完后将物体从水中捞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进塑料袋中。
⑸引导使用安全注意小组分工要合理,合作要有序。
⑹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重量和体积),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改变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是上一活动的递进,开始围绕变量,进行沉浮原因的探究。
在这一活动的实验方案较之上一个实验难度更大,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把实验材料事先切分好,目的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验的时间。
在这一实验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提出明确的要求,继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浮沉你想要去研究?【板书设计】: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猜测: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切分验证:同一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叠加实验(观察)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