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2.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3.能表演课文内容,培养表达能力;4.能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道理,提炼寓意;5.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拓展知识面。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2.风景描写的技巧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文言文风格;2.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六》;2.教学课件;3.课堂小道具;4.班级文学刊物。
五、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图片展示引入课文主题;2.师生共读课文,学生朗读。
2.讲解:1.解释生词、短语;2.分析词句,讲解文中的韵律感;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
3.练习:1.分角色朗读课文;2.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寓意;3.课文改编表演。
4.巩固: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主题;2.学生表演合辑。
5.作业:1.课后阅读文学刊物;2.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语文园地六》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文学思维,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文言文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需加强。
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传达文学作品的情感。
同时,在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解读,开拓思维广度,提高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园地六》的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文学情操的陶冶,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阳冈》的故事内容,并能流畅朗读相关课文。
2.能理解《景阳冈》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柳宗元和安禄山。
3.能够分析《景阳冈》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
4.能够体会《景阳冈》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景阳冈》的故事内容讲解及人物分析。
2. 教学案例演示,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讨论交流。
难点: 1. 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及文学作品的感悟。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景阳冈》中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文《景阳冈》教材。
–多媒体课件。
–黑板、彩笔。
–学生课本、练习册。
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整洁,保持安静有序。
–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使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景阳冈》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景阳冈的前景。
第二节:讲解故事内容2.教师讲解(15分钟):–介绍《景阳冈》的故事背景。
–分析柳宗元和安禄山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节:阅读理解3.学生朗读(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景阳冈》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景阳冈》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示各自的理解。
第四节:文学鉴赏5.教师引导(15分钟):–分析《景阳冈》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内涵。
6.学生表达(10分钟):–学生就《景阳冈》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进行表达,展示个人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景阳冈》为主题,通过讲解、朗读、讨论及文学鉴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领悟到历史文化的深远内涵。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理解不深,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另外,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下节课可增加小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有提升空间,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真正做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2、没有积极鼓励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后续教学中会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含教学反思)
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5.拓展阅读: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1)豆冠年华
豆蔻,是一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4)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孔子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5)不惑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6)花甲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④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①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
反复朗读,感情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诵出诗歌的意境,是我这节课设想达成的目标。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是: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节课下来,学生没有进入诗歌的意境,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我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原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
读不好,教学第二个环节自然不好深入。
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
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
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孩子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综合性学习内容。
本课以“语文园地”为载体,整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语文学科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语文园地这种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实践。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部编版
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
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
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
抓住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学反思(完整版)
1.古诗三首【课后反思】《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古诗中的童真童趣。
因本课三首诗有共同的主题,所以我在授课时将三首诗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为此,在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将三首诗读通读顺。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和插图,通过想象来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充分体会三首诗中的孩童形象,感受三首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在学生充分研读三首古诗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尝试将古诗改编成小短文。
鉴于学生改编古诗时,容易逐句翻译,缺乏想象,抓不住要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指导其抓住古诗的要点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会。
最后才要求其运用习得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思路,付诸笔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改编。
2.祖父的园子【课后反思】《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关注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文较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分析情感。
为此我按照课文的脉络,将本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围绕“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物,通过关键词语,想象画面来感受园中景物的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继而体会作者寄托在景物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围绕“‘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我”和祖父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祖父的爱是我在园中自由快乐生活的依托,进而感受作者对祖父的依恋,对童年园子生活的怀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完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朗读指导。
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中悟情,悟中抒情,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立足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感悟诗情。
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最后的小练笔,也是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学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学完古诗后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
关注语言训练。
新教材强调,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后第2题意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意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2 祖父的园子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眼,形散神聚。
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前的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
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和“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联系原著,丰富文本。
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
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下,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
展开想象,言意合一。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22年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一)本次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义;练读句子,揣摩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的作文,学会怎样修改作文。
“日积月累”则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称谓。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
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本次教学首先通过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总结出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的思维方法;通过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对比,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字义相同,从而总结出有些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相同;通过朗读和体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来确定的,训练学生通过一种情感体验仿写句子。
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幅画像》,让学生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句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使学生自己总结出修改作文的方法。
然后,通过理解句意、熟读成诵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增广贤文》中的民间谚语,激发学生搜集民间谚语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民间谚语,激发学生阅读《增广贤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畅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让教学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二)本次课堂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一共编排了三个板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的说课稿,主要围绕着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进行。
这些文章包括了《古诗二首》、《海上日出》、《长城》、《颐和园》等。
这些文章既有古诗,又有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现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和保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较难的字词和句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进行理解和掌握。
3.讲解与示范:对于一些较难的字词和句子,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练习与巩固: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和运用。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发现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异同,学会把一种情感体验写出来。
3.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4.积累民间谚语。
?教学重难点1.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发现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异同,学会把一种情感体验写出来。
3.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通过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遇到任何问题,都应当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的道理。
2.词句段运用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异同。
通过朗读和体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来确定的,训练学生通过一种情感体验来仿写句子。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幅画像》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日积月累通过理解句意、熟读成诵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民间谚语,激发学生搜集民间谚语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发现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异同,学会把一种情感体验写出来。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推测思维过程1.谈话导入。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文《田忌赛马》中,当第一次比赛田忌三场都失败了,他的好朋友孙膑献计2.小组交流讨论: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学生自由推测)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选代表上台说出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交流平台”第2自然段)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4.在课文《跳水》中,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有可能摔下来没命时,船长想到了什么办法使儿子脱离危险?(船长用枪逼迫儿子跳水,使儿子得救)5.小组交流讨论:推测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
2020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全册课文教学反思
2020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全册课文教学反思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
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
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
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
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
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思得)(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
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分组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写出来。
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说写结合,使阅读有指向性,使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思失)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课堂有点儿沉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体裁的寓言故事。
本则寓言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
二是讲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了一个成语一一“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一、教学效果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
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
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成功之处1.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
“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
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2.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在分别出示了“矛”“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环”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环”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每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每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语文园地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读“交流平台”,自主交流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
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排比句、对比句,发现排比句和对比句的特点,最后练习写排比句、对比句。
教学古诗《游子吟》时,指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
把握“词句段运用”的特点,挖掘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出写排比句和对比句的方法。
老师不仅要重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训练,还要重视平时阅读教学中“语用”的训练。
本节课注重学生“语用”的训练,关注学生对排比句和对比句的表达,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1.训练学生根据外貌描写猜测人物,让学生感受外貌描写的方法。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重视方法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解题知作者一细读讨论明诗意一诵读想象悟诗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现“授之以渔”的过程。
3.指导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1.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并通过词句段运用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语言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课时
1.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学会根据情景编写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配合“思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习作”安排了“神奇的探险之旅”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积累经典名句。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15 自相矛盾第1课时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我就以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引入,介绍韩非及《韩非子》,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明确字的读音,划分好节奏,然后让学生有节奏地读。
最后,在学生读熟课文后,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2课时教学本课时,我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着重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所面对的情境,推测、想象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了解其思维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在完整讲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然后通过品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体会其思维矛盾和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六 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神奇的探险之旅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看过)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没错,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一定的险情,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
(板书:神奇的探险之旅)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
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原因又是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
(板书:入险地)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遇险情)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与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要素】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重难点]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点)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一、学习“交流平台”1.引导学生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回顾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膑和船长是怎么想的?3.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
(1)指名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当船长看到高高的横木上的孩子两条腿已经在发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4.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孙膑和船长。
当面临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施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加点的字与旁边的词语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预设:①加点字的意思与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一致。
②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有的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双字词语。
(2)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如:冀复得兔()有过则改()掩耳盗铃()杞人忧天()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学家韩愈曾经这样指出了勤与思对于学业成功的重要作⽤。
不光学习如此,解决问题也是这样。
后天的勤奋努⼒也许能弥补⼀些不⾜,但只有思维的⽅法对了,处理问题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劳⽽⽆功。
纵览古今,只有懂得勤思、慎思、善思,才能让思维的⽕花聚在⼀起,燃成巨⼤的⽕焰,照亮⼴袤的精神世界。
⾛进本单元,我们将看到⼤⼈物和⼩⼈物运⽤不同的思维处理问题的经历:卖⽭与盾者思维混乱,前后⽭盾,结果闹出笑话;孙膑只是调换了马匹的出场顺序,就轻⽽易举地助⽥忌转败为胜;船长⾯对处于险境的⼉⼦没有惊慌,⽽是果断地命令孩⼦跳⽔,让孩⼦成功获救。
学会思考,⽤正确的思维解决问题,你会发现⽣命在你张开的⼿掌上延伸着⽆限,在短暂的时光⾥凝聚着永恒。
本单元围绕“思维的⽕花”这⼀主题选编了三篇课⽂。
虽然每篇课⽂的体裁不⼀,内容不同,但都从不同⽅⾯彰显了主要⼈物的性格特征及思维品质。
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分析⼈物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对课⽂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
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
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赛马前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田忌、孙膑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进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学习,并指导学生分角色读。
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
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跳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
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
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
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六单元习作六
《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反思
一、珍视独特感受,选取话题。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选择探险的地点,自主选择探险的装备,自主选择探险的伙伴。
二、拓展想象空间,充分表达。
为使学生的想象有个广阔的天地,在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
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探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又是怎样摆脱困境的,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求生的方法。
三、保护学生的个性写作。
在习作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写作,引导学生曲折的探险过程写具体。
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探究,理解意思,受到启发。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借助学过课文中的语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