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量。
知识巩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探究,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换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利用视频资料拓展思维,采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书P210:1、2、3、4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
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判断物体动能或势能的变化。
2.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利用控制变量法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2.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动”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自主学习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点上的动能最大,铁球位于b点时,能转化为能转化为能;由能;由b点摆向a点时,我会自学1.大大重力势动2.机械能转化我能参与1.不变变大变大2.变小不变变小3.不变变小变小4.快大变大近变小重力势动慢小变小高变大动重力势转化5.重力势动变大动变大6.弹性势动7.弹性势动我能解决例1:D 解析:小丽从一侧最高点荡到另一侧最高点的过程中,小丽离地面的高度是先降低后升高,所以小丽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例1:运动员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运动员落到蹦床上又被弹起的过程中,先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后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运动员上升时,动能又转化为重力势能.我会解决1.重力势动2.重力势动3.减小增大重力势动4.A 5.C6.(1)b a (2)重力势动动重力势重力势动动重力势(3)铁球摆回时不会碰到鼻子,因为铁球在摆动的过程中要克服空气的阻力做功,铁球的机械能要减小,所以铁球摆动的高度会越来越低,最后停下来.我能迁移1.重力势动不变2.(1)重力势(2)火车出站时下坡,火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使火车的动能增加,有利于火车尽快提速,同时也减少了火车提速需要的能源.。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一课时)
能和功的区别联系: • 能是将来时;功是完成时。
•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物体做功 越多,说明一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就越 多,所以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是一样的,也 是焦耳。 • 而且能量是不可能凭空产生或者凭空消失的, 只是由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 的能量。
试分为三类,说出分类依据。
展示交流
7.如图,关于小球分别从光滑斜面AB、AC、AD的顶端下滑 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 D ) A.从AB滑下时最大 B.从AC滑下时最大 A
C.从AD滑下时最大
D.从三个斜面滑下时一样大 B C D
8.在右图所示 的实验中 (1)比较图中 A B
展示交流
、
两个实验可得
A
B
C
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展示交流
5.一个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它的 ( )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动能增加,势能增加 D.动能增加,势能不变
展示交流
6.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 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
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合作共建
流动的水 可以推动 水轮机转 动而做功。 风可以 使帆船 前进而 做功。
张开的弓 可以使箭 射出而做 功。
打桩机上被举高 的重锤落下来可 以把桩打进地里
被压弯的跳板可 以弹起运动员
子弹能击穿障碍物,流水能推动竹排
“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 为什么有炸弹一样的威力,撞击世 贸大厦后使其成为一片废墟?
A 、_____ C 两个实验可得: (2)比较图中_____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机械能说课稿
机械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能够运用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举例子或者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和思量,如:你们是否知道什么是机械能?举例说明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机械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者黑板来展示相关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示例,向学生演示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包括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计算。
教师可以使用黑板进行计算过程的展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解题过程。
4. 机械能守恒定律(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守恒定律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解答,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 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机械能相关的实际应用,如过山车、弹簧等,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量如何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机械能说课稿
机械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和势能;2. 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3. 运用机械能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概念和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引发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机械能的理解。
3. 计算方法(15分钟)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包括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计算方法的掌握。
4. 机械能转化和守恒(20分钟)讲解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原理,包括机械能转化的过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通过实验演示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规律。
5. 解决问题(15分钟)提供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机械能原理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6.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秤、滑雪运动等,并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示意图和实验装置;3. 习题和解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实验操作等;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评价学生对机械能的掌握程度;3.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原理方面,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
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讲解,加深学生对机械能转化和守恒的理解。
合理利用机械能
小雅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科技版物理科八年级十章(单元)主备教师:包礼专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大小
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原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比较该位置和起始位置和钢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讲述: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
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物体位于同一高度,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重具有势能,也可以说有机械能;物体现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
变化?摆轮在上升过程中,速度怎么样变化?能量怎么样变化?
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样相互转化的。
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
通过前面扎实、有效的问题讨论, 学生可以轻松、顺利的得出决定动 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而且理解也 较为深刻的,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 己的体验得出的。而且在合作中培 养了学生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 惯。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魅力!
实验反思:
由这一问题引入 能量的转化
为什么让同一电池先后从斜面 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就会得到相同 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 生在动态中体会到自然界蕴藏的巨 大能量,并与所学过的知识建立联 系,初步体会到能量的存在,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讨论生成,认识能量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 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能量呢? 海啸、雪崩、龙卷风都对物体做 了功,都具有能量。
大石头
能量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
【教材分析】
能是物理学中较为抽象的一个概念,教材从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 入手,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进 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介绍做 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最后通过“滚摆” 和“单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 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 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就说它具有能量。 2 、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 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3、能量的单位:焦(J)
问题2:如何才能使物体具 备做功的本领呢?
问题3:判断是否具有能量?并根据使它们具备 做功本领的方式进行分类。
1.拉开的弓
2.举起的杠铃
3.奔跑的运动员
4.飞驰的列车
5.弯曲的撑杆
6.树上的石榴
3.奔跑的运动员
3、你将用什么方法体现出动能或势能的大小?
选择利用器材,转 4、你将如何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 化为实践能力。
机械能说课稿
机械能说课稿
标题:机械能说课稿
引言概述:
机械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机械能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从机械能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守恒定律、应用范围和实验验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械能的基本概念
1.1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1.2 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1.3 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二、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1 动能的计算方法
2.2 势能的计算方法
2.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3.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四、机械能的应用范围
4.1 机械能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4.2 机械能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4.3 机械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五、机械能的实验验证
5.1 斜面上滑动物体的机械能实验
5.2 弹簧振子的机械能实验
5.3 车辆行驶中的机械能实验
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介绍,读者将对机械能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守恒定律、应用范围和实验验证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机械能提供了基础。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机械能这一重要物理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机械能说课稿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过山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机械能守恒现象的实际存在,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就机械能守恒定律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疑问,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如弹簧振子、摆锤运动等,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从中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和速度下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机械能守恒定律:阐述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能的定义,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和速度下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书写时保持条理清晰,避免过度拥挤。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抽象概念。
-实验操作可能不够精确,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可能遇到困难,无法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这些问题:
4.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机械能守恒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如物体碰撞、能量转换等。
这样的讲授过程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从直观感受上升到理论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一系列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练习机械能的计算和能量转化的分析。
2.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一个机械能守恒的问题,并汇报解题过程。
第九章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⑶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能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难点:⑴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⑵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的分析。
三、教具:课件、斜槽、钢球、木块、小桌、沙、重物1、重物2、橡皮筋、弹簧、滚摆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②演示: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市面上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分析推力和重力的做功情况。
结论:推力做了功,重力没有做功。
2、引入出示斜槽,并演示(1):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引导学生分析钢球撞击木块的过程中的做功情况,(引出能的概念)(二)新课教学★能如果一个物体能移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移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动能再演示(1)分析钢球能做功是因为钢球在运动。
引出动能的概念。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举例:流动的水、风(流动的空气)、运动的汽车、运动的火车、飞行的飞机等都具有动能。
以汽车和火车为例,设问:运动的汽车和运动的火车都有动能,它们动能是一样大吗?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出新问题)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2)让同一钢球以不同的速度对木块做功。
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
《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马山一中理化组高艳霞《合理利用机械能》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下面我分五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1、课标要求:⑴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⑶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⑷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以增强合理选用能源的意识。
2、教材分析: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同时通过课标要求:图9—32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的图示,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性能或本领。
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以及能量的单位。
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教材先后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第一个实验探究之前安排了一个“加油站”,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能应用“加油站”补充的知识去获得实验探究的结论。
在两个实验探究之后,教材还安排了滚摆和单摆两个演示和介绍玩具蹦蹦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信息窗中关于风能与水能利用的介绍,目的是上学生认识风能和水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人类利用自然的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3、措施与建议:⑴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前应尽量多举实例(课本因篇幅限制,仅以图示的方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各举一例),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能够对其它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和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
接着指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合 理 利 用 机 械 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情态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以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重点:实验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难点:能的概念;会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学生分组实验:斜面、光滑长木板、钢球、木块、木球、沙箱、四条脚是铁钉的方桌、大砝码教师演示实验:滚摆、单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或看书看报中,你听说过哪些关于“能”方面的俗语?能源危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能、风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太阳能。
能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具有能?什么叫机械能?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能量能量简称为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能量是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注意:物体能够做功,我们仃就说它具有能量。
能量的定义中关键词是“能够做功” 这四个字,能够做功并不等同于正在做功,能够做功的物体,即具有能量的物体,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可能正在做功,也可能没有做功,但只要它能够做功,或者说它具有潜在的做功的本领,就具有能量。
例如:举高的重锤在空中静止不动,它虽然现在没有做功,但当它下落时,可将木桩打人地下而做功,所以举高的重锤在没下落时,它具有做功的本领,它具有能量。
三、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
例如:运动的汽车、飞行的子弹、流动的水和空气等都能够做功,所以它们都具有动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9.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能量的概念。
能与功的关系,能量的单位。
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简单分析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
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讲授法,让学生知道能量的概念,能与功的关系,能量的单位。
②采用试验探究法,让学生知道决定物体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④采用试验分析法,让学生知道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试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试验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实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难点①能的概念。
②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的大小及其转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试验探究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准备:有小槽的斜面、长木板、质量不等的钢球、火柴盒、沙箱、四条脚是铁钉的小方案、质量不等的重物、弹簧、支架、有孔的小木块、竹块、滚摆、单摆、支架。
教学过程:(课件)汶川大地震,震前汶川依山傍水,如此美丽,震后一片废墟。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所引起的。
能的种类较多,除了地球所释放出的能量外,机械能也是能量的一种。
我们本节课学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板书: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要合理利用机械能,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能量?引导学生观察P173图9—33,思考: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能,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板书:能量 1.概念:)抽学生回答: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
课件演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这个物体便具有了能量或能。
教师强调:从能的概念分析:“能够做功”指的是:(1)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而并不要求一定要做功(课件)。
功和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能量可以通过做功这种方式体现出来。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播放记录短片
提问:为什么要用三百多斤的石块来撞击木楔呢?
吗?
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环节。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通过视频展示滚摆模型、单摆模型。
解决课前的问题“为什么要
用三百多斤的石板呢”
为什么要严禁超载?
为什么同段道路上不同车型
的限速不同呢?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机械能说课稿
机械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3. 运用机械能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机械能的概念和组成;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运用机械能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球、斜面、测量尺、计时器等;3. 教学实验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引起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激发学生思量。
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机械能的概念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含义。
然后,结合实例,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包括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通过斜面实验,测量小球下滑的高度和速度,进而计算其动能和势能。
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4. 计算练习(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系列计算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答案讲解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原理进行解决。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拓展应用,如弹簧势能、重力势能等,引导学生思量机械能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强调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七、课堂练习与作业1.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和讨论。
2. 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交给教师。
八、板书设计板书内容:- 机械能的概念- 机械能的组成- 机械能的计算公式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计算练习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匡助学生全面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机械能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探究,理解能量
科学探究:
重点
主体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速度 动能 质量 重力 高度 重力势能 质量 重力
提 出 猜 想
弹性形变程度
弹性势能
材料
相 似 相 近 的 进 行 合 理 的 合 并 简 化
设计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渗透控制变量法的运 用 1、你研究的问题中变量是谁?定量是谁?
2、你将用什么方法保证定量不变?如何改变变量? 渗透转换法的运用
通过前面扎实、有效的问题讨论, 学生可以轻松、顺利的得出决定动 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而且理解也 较为深刻的,因为这是学生通过自 己的体验得出的。而且在合作中培 养了学生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 惯。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魅力!
实验反思:
由这一问题引入 能量的转化
为什么让同一电池先后从斜面 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就会得到相同 的速度?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所以要尽可 能的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便 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 一年的时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 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具备了从众多事 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分类的 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本节课就是这些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
就说它具有能量。 2 、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 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3、能量的单位:焦(J)
问题2:如何才能使物体具 备做功的本领呢?
问题3:判断是否具有能量?并根据使它们具备 做功本领的方式进行分类。
1.拉开的弓
2.举起的杠铃
3.奔跑的运动员
4.飞驰的列车
5.弯曲的撑杆
6.树上的石榴
3.奔跑的运动员
3、你将用什么方法体现出动能或势能的大小?
选择利用器材,转 4、你将如何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 化为实践能力。
5、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探究这一问大小电池、木块、 小桌、沙槽、钩码
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案》 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物体 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 定量是 ;变量是 。 猜想: 。 设计方案:(画图或文字说明)
势 能
重力 势能 弹性 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今天完 成的实验,自主发现问题, 引入大的能量观,自然界的 能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 是在相互转化中存在的,一 种能量的减少,必定伴随着 另一种能量的增多。初步认 识能量守恒定律。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用物理学的术语解释: 城市街道上的最高行驶速度km/h 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 进行限制? 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 其他
课程标准: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 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 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 探究能力。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 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 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 生在动态中体会到自然界蕴藏的巨 大能量,并与所学过的知识建立联 系,初步体会到能量的存在,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讨论生成,认识能量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 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能量呢? 海啸、雪崩、龙卷风都对物体做 了功,都具有能量。
大石头
能量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
思考讨论:
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 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 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 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 变小 变小 _____,势能______。 (填 “变大”或“变小”)
作业:
1、观察并分析乒乓球或皮球落 地又弹起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从能量的角度设计一个“鸡 蛋撞地球”的装置。
本节课基于新课程的理念, 可以说是按照“从自然到物理; 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 从知识到应用”的顺序逐层展 开,融“认知、探究、方法” 于一体,构建了一个“生 活· 物理· 社会”的三维课堂。
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小型客车 70 60
车型 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 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 道路 路 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
大型客车 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的车 50 60 载重汽车 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
… … 不同车型的车,即使速度相同,它们的质量 … … ……
反馈练习:判断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1、被压弯的跳板 2、天花板上的吊灯 3、上紧的发条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4、被举高的重锤 5、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 动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做功的角度建立能量的概念, 并深入认识到做功是能量的量度,认识到 功和能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这是学 生理解好能量这一概念的关键。 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学生感受和体验, 并运用了分类的科学方法,在与学生的动 态生成中建立起“动能”和“势能”的概 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了概念的 建立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也不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越不容易刹车, 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
新民晚报
1990年6月10日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 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 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 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的 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动能和 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能的概念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几段视频: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例如:海啸、地震、龙卷风、雪崩、 火山喷发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谈看过后的感受。(大自然 具有很大的能量。) 2、思考:为什么说它们都蕴藏着巨 大的能量?(因为它们都可以对物体 做功。) 3、学生谈你所知道的能量的形式。 (体会到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 多样的。)
【教材分析】
能是物理学中较为抽象的一个概念,教材从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 入手,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进 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介绍做 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最后通过“滚摆” 和“单摆”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 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 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运 动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
4.飞驰的列车
2.举起的扛铃
被 举 高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 而具有的能)
6.树上的石榴
1.拉开的弓
弹 性 形 变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 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5.弯曲的撑杆
动能 机械能 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机械能有两种表现方式:动能和势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收集证据:(可以设计表格收集数据或用科学 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反思评估: 。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探 究的过程。逐步加深学生思维的深 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在 合作中充分地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 逐步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 信心,在合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 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充分体 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重力势能
?
动能
设计意图:利用逆向思维的方 法发现问题,渗透了对学生问 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意识到什 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单摆
滚摆
“过山车”
学生观察分析: 1、哪一点动能最大,哪一点势能最大? 2、每个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3、为什么最后会停下来?
(为什么开始释放的点比环形的最高点 要高?)
会爬坡的筒:
揭开筒的秘密,引入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 就越大。
小结
动 能
定
义
探究结论
速度越大、质量 越大,物体的动能 越大。 物体被举得越高、 质量越大,重力势 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 越大,物体的弹性 势能就越大。
物体由于运动而 具有的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 而具有的能 物体由于发生形变 而具有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