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课学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课 2
解析答案
探究二 同历决策过程 共享决策成果
基础梳理
科学化 1.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 策 民主化 、
的重要环节。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反映民意 (1)有助于决策充分 ,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科学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 。 理解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 ,推动决策的实施。 公共事务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 的 任感 。
证专业户 ” 。2000年,老崔参加《杭州市公园管理条例 ( 草案) 》 听证会,意见被采纳后,老崔特有成就感。从此之后,一听说 要开听证会,不论省级还是市级,他都会去报名。为何如此 “热衷”听证会?“我都这把年纪了,不求名,不求利,全是
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老崔说,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要关心。
【问题探究】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自治参与——
学案2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 择
学习目标
1.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2.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要点晨背 1.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 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 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 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 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知识 (2)专家咨询制度:指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 、 相 技术性 关信息等,对专业性、 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 科学性 证;它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助于提高决策的 。
答案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指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 事项进行 公示 ,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 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 。 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精品导学案(答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教版⾼中化学必修2精品导学案(答案)必修⼆第⼆章第⼆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第⼆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标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4、了解常见电源⼆、预习内容1、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见的化学电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学习⽬标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2、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4、了解常见电源⼆、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三、学习过程㈠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尝试填写下表:⑵原电池中如何判断正负极?⑶正极⾦属起啥作⽤?啥在正极上得电⼦?⑷正负极发⽣的反应类型?【知识应⽤】1、⽤下列物质设计⼀个原电池CuSO4溶液、ZnSO4溶液、H2SO4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Fe棒、Cu 棒、C棒、Zn⽚、Cu⽚、铜线、2、画出装置图㈢、常见电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检测1.原电池中发⽣的化学反应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电池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优质备课课件与学案(选择性必修二)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优质备课课件与学案(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主干知识】一、美洲物种传入欧洲等地二、美洲物种传入中国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四、物种交流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对美洲: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拓展解难】一、总结:近代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的流动——哥伦布大交换。
(1)动植物的交换: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在中国,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也逐渐形成。
(3)人口的迁徙: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初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教案课题: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教材:初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掌握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2. 掌握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1. 分析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2. 理解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2. 介绍本课时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内容(30分钟)1. 讲解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 讲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3. 分析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三、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2. 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在家中查阅资料,了解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其他信息。
2. 鼓励学生写一篇小结,总结本课时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后续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互动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深度。
2019新人教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2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公开课学案
重点难点:
1.Learn to use the sentences such as “I’m concerned about.... But now they are in danger. I want to know the reasons/why./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m ?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 words.
rat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xtinc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vity 3Listen to the second par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many elephants are killed on average every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t Ⅱ
Activity 1
rate:a measurement of the speed at which something happens
mass:a large number of;huge;serious
2.有de-, in-, re-, con-, pre-等前缀的重音与词义和词类有关,一般名词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其它的词性在第二个音节上。如:'present pre'sent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学案:第2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体系构建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概念和特征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微点拨: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了分子的立体构型,并不是所有共价键都具有方向性,如两个s电子形成共价键时就没有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按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分类)(1)σ键形成由成键原子的s轨道或p轨道重叠形成类s-s型型s -p 型p -p 型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做旋转操作,共价键的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2)π键形成由两个原子的p 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p -p π键特征π键的电子云形状与σ键的电子云形状有明显差别: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面对称;π键不能旋转;不如σ键牢固,较易断裂(3)判断σ键、π键的一般规律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构成。
二、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1.键能(1)键能是指气态分子中1mol 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键能的单位是kJ·mol -1。
键能通常是298.15_K 、101_kPa 条件下的标准值。
例如,H—H的键能为436.0kJ·mol —1。
(2)下表中是H—X 的键能数据共价键H—F H—Cl H—Br H—I 键能/(kJ·mol -1)568431.8366298.7①若使2mol H—Cl 断裂为气态原子,则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吸收863.6_kJ 的能量。
②表中共价键最难断裂的是H—F ,最易断裂的是H—I 。
③由表中键能数据大小说明键能与分子稳定性的关系:HF 、HCl 、HBr 、HI 的键能依次减小,说明四种分子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即HF 分子最稳定,最难分解,HI分子最不稳定,最易分解。
2.键长(1)键长是构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的核间距,因此原子半径决定化学键的键长,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的键长越短。
初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形式,掌握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及交往的史实,认识世界文明交往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明交往的必然性,正确理解文明交往的平等性、双向性、和平性,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增强为我国和平崛起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形式及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明交往的平等性、双向性、和平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果。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形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问题1: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些?问题2:这些交往方式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
2. 重点讲解古代文明交往的特点及其意义。
五、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文明交往的特点。
2.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列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实例。
2.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明确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危害。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连线】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答案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探究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且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中⽣物第⼆章第⼆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习⽬标1.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简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概述⼈脑的⾼级功能。
|基础知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
①概念:⼀个神经元与另⼀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互接触,并发⽣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②结构基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神经元兴奋――→传导突触⼩体――→突触⼩泡释放神经递质→作⽤于突触后膜→下⼀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3)传递⽅向:单⽅向。
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体的突触⼩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于突触后膜,再使后⼀个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脑的⾼级功能1.脑的组成及功能(1)⼤脑:⼤脑⽪层是⾼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听觉、视觉、运动等⾼级中枢,调节⼈体各项⽣命活动。
(2)⼩脑: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3)脑⼲:内部有许多重要的⽣命活动中枢,如⼼⾎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语⾔中枢(1)⼈脑特有的⾼级功能是语⾔功能,左侧⼤脑半球在语⾔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2)组成及受损症状①书写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②视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③运动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④听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听觉性失语症。
3.⼤脑⽪层不同部位的关系及其意义各⾃具有不同的分⼯,⼜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机体各部分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查⾃纠|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间都是双向传导的(×)2.在突触后膜上发⽣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听觉性⾔语区(H区)受损伤后听不见别⼈说话(×)4.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脊髓、⼤脑⽪层(√)5.针刺指尖引起的缩⼿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图解图说|★某些神经抑制或阻断类药物作⽤于突触处,能够抑制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阻断兴奋的传递。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解释新情景下的简单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尝试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一、萨顿的假说1.假说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基因染色体传递中的性质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自由组合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②易饲养,繁殖快;③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3.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4.实验过程(1)实验现象现象分析P 红眼(♀)×白眼()↓F1红眼(♀、)↓雌雄交配FF2红眼(♀、)∶白眼()=3∶1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果蝇(2)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关联?(3)实验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5)测交实验①测交预期F2中的白眼雄果蝇和F1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然后选取子代中的白眼雌果蝇再和F1中的红眼雄果蝇杂交。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2课 故都的秋(含答案)
故都的秋作者简介伟大的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 ,中国作家、诗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些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后被日本宪兵杀害。
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作品之一。
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背景回放社会动荡,颠沛流离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知识链接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案-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第二课时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课程标准】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2.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现象,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学习探究1:阅读教材P65,探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思考:1.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能否自给自足?为什么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探究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原理:(1)土壤中生活着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主要充当分解者。
在不同的气候与环境下,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也不同。
(2)淀粉还原糖砖红色沉淀2.探究案例小组合作任务 根据资料,分析讨论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
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1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节第2课时氨和铵盐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氨和铵盐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结合真实情境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气的主要性质及制备,认识氨气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铵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氨气及铵盐的性质及转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方法提出解决合理施用氮肥的措施,逐步形成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观念2.能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氮肥的合理施用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新课情景呈现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重要原料。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铵态氮肥主要成分为NH+4、硝态氮肥主要成分为NO-3和有机态氮肥——尿素[CO NH22]。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必需的组成元素,也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施用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能提高作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氨和铵盐。
课前素能奠基新知预习一、氨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特性__无色__气体气味__小于__空气__极易__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__700__体积的氨气易液化2.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实验装置操作打开止水夹,并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__形成红色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____产生大量白烟__结论__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____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白色晶体__(2)氨气的性质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__制硝酸__的基础。
(3)氨水的性质二、铵盐1.用途与物理性质(1)用途:农业上常用作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等。
(2)物理性质:颜色溶解性状态白色__易溶于__水晶体2.化学性质(1)铵盐的化学性质易错提醒:并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如硝酸铵。
(2)实验探究实验装置铵盐溶液NH4Cl溶液NH4NO3溶液(NH4)2SO4溶液现象__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试纸变蓝__结论__铵盐与强碱反应生成氨气__,离子方程式为__NH+4+OH-═══△NH3↑+H2O__应用①__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__②__制取氨__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预习自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向某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无NH+4。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学科素养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文字、图片与地图等史料,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与影响。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外来生物物种、食物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生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物种交流的反思。
4.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角度辩证认识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________的开辟。
2.时间:15世纪末至________世纪初。
3.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________、马铃薯、________、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4.表现物种欧洲亚洲玉米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________从16世纪中叶起,在________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________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传播时间、途径:________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范围:________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________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________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________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明朝________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2.163.玉米甘薯4.观赏南欧小麦明朝清朝鸦片战争1618万历光绪西班牙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类别①粮食类:小麦、大麦、________。
②水果类:________、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黄瓜、________。
④经济类:________。
(2)表现①小麦:由________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课件: 第一单元 第二课 学案2
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向社 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信用交通”网站、电话、邮件等方式 就这一意见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25 日。
创新演练
1.2018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 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有利于
√D.目的是决策利民
12345
解析 答案
4.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在制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等价格实施方
案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实施方案进行价格听证后实施。
这表明
①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②保障公民权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 ③公民的广
泛参与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④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
提示
请思考: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决策,可以说公民 享有决策权吗? 提示 公民可以参与决策,但不能说公民享有决策权。我国公民享有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但是没有决策权。决 策权往往由国家机关集中行使。
提示
二、同历决策过程 共享决策成果
1.必要性 (1)政府的重大决策牵涉社会各阶层的 利益 ,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 (2)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的重要环节。
(1)如何评价杭州市政府这一“开放式决策”的做法? 答案 杭州市政府这一“开放式决策”的做法,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 科学性,保证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加政府 工作的公开度,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2)杭州市政府这一“开放式决策”做法的政治生活依据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杭 州市政府让民意领跑决策,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②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是决策机关科 学决策的重要保证。让民意领跑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 民主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学案22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1.科学思维——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科学探究——运用“假说—演绎法”,理解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事实和证据。
3.生命观念——依据减数分裂过程,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知识点(一)| 萨顿的假说(1)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3)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所以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4)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1.(科学思维)萨顿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类比推理?提示:(1)体细胞中成对出现: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2)配子中单个存在:单个基因、单条染色体;(3)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
2.(生命观念)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吗?提示: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细胞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上;在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无染色体,其内的基因位于拟核区的DNA上或者质粒DNA上;病毒中有基因,但无染色体。
1.类比推理2.图示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B.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C.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析:选D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说出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的变化。
2.土地兼并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的对策。
3.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意义。
【使用说明】
先用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一遍本课内容;然后用10分钟左右完成预习案。
预习案
一、概念解读
1、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2、土地兼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不断从自耕农手中,通过土地买卖等方式兼并土地的一种现象。
二、
1、阅读教材P7—P8页,简述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明清)。
2、写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间、标志、主要形式。
3、阅读教材P9页,简述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探究案
一、土地兼并
材料一: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顾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南宋《挥麈后录》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者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影响土地兼并的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兼并的影响。
二、租佃关系
材料一:明朝建立以后,解除了压在佃农身上的等级法,主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佃农享有了随时退佃的自由,……“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说明佃户与地主之间在法律上已经不存在人身隶属关系。
从明清时期开始,南方多实行定额租制。
……成为主要地租形态。
……在定额地租下,由于地租额固定不变,地主丧失了干预生产和佃户本身的条件与兴趣,因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就相对减弱。
——《明清史概论》材料二:在定额地租制下,地主所关心的知识最终收纳租谷,至于佃户平时如何生产、田地里作物的长势如何等等则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改善了佃户的经济地位,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基础社会结构域社会关系,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货币地租是实物定额租的货币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租佃关系的进步。
……当地主只关心收取一定量的地租时,自身居住当地乡村还是移居城市已无区别。
城市各种设施相对完备,城居地主增多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来自乡村的特殊移民出来少数从事工商业经营外,大部分则成为寄生性的纯粹消费群体,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城乡之间的物资流动。
——《简明中国经济通史》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佃制的意义。
巩固案
一、选择题(标“★”题目属于中等难度)
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3.中国古代,朝廷有时不将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土地私有制的的确立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生产力的提高
★5.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 “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