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渔家傲·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
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
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渔家傲】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理解《渔家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2.培养学生对《渔家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思和寓意;2.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对她的兴趣。
2.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解读《渔家傲》的内容、意思和寓意。
学生们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渔家傲》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4.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播放《渔家傲》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欣赏。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个人写作(10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渔家傲》的意境和寓意,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意。
6.展示和总结(15分钟)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且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选择一个喜欢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
六、教学反思:1.这个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渔家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通过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
《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渔家傲李清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着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主题: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诗词《渔家傲》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背景;2. 理解和解读《渔家傲》的意境;3. 感受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魅力;4.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读诗词《渔家傲》的意境;2. 感受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李清照的介绍和诗词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入诗词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和欣赏一首李清照的诗词《渔家傲》。
”2. 提问学生:“大家知道李清照是谁吗?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步骤二:了解李清照(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背景,让学生对她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李清照的资料。
步骤三:诗词解读(15分钟)1. 教师请学生齐读《渔家傲》。
2. 教师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学生将诗词拆句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每个词句的意义。
步骤四:诗词赏析(15分钟)1. 学生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渔家傲》,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对于诗句的感悟和理解。
2.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诗词赏析交流。
步骤五:诗词创作(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发挥,以《渔家傲》为蓝本创作一段自己的小诗词。
2. 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导入时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扩大对她的了解;2. 带领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词名篇,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26课《渔家傲》教案+解读
(3)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通过词作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讲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所表达的家国责任感和忠诚。
2.教学难点
(1)词的节奏与韵律: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
-例如: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渔家傲》,感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其内涵。
-例如:解释“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意象,如何传达孤独与坚毅。
(3)诗词创作:学生可能对古诗词创作感到陌生和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例如:给出创作提示,如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尝试创作一首《渔家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悟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从意象、手法等方面赏析《渔家傲》,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创新意识。
4.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渔家傲》,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情。
5.赏析与创作:学会赏析《渔家傲》,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尝试以《渔家傲》为词牌,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分析《渔家傲》,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基本知识:《渔家傲》的词牌、词律、词韵等,这部分是学生掌握诗词的基础,教师需重点讲解并举例说明。
2023最新-《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这里是壶知道勤劳的给家人们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渔家傲(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
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二、解题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四、背景介绍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侧重于写下片侧重于写七、合作探究赏景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八、合作探究悟情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一课时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篇1教学简析: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
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
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范仲淹渔家傲经典教案
范仲淹渔家傲经典教案这是范仲淹渔家傲经典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范仲淹渔家傲经典教案第1篇一、课前预习布置:1、标注不认识及读不准的字音;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将诗歌翻译写在书上;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二、课前准备: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三、新课讲授:1、请一位同学来解读题目《渔家傲秋思》。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平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师: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的什么诗?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3、作者介绍:师: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下册曾学过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是?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渔家傲》欧阳修教学设计
《渔家傲》欧阳修教学设计渔家傲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诗,形式为七绝。
全诗表达了对江南渔家生活的向往和自豪。
本教学设计将以欧阳修的《渔家傲》为载体,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学习诗歌形式和欣赏诗词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欧阳修和《渔家傲》的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能力目标:掌握七绝的诗歌形式,学会欣赏和朗读《渔家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渴望自由、向往自然的情感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式与内涵的理解,学会欣赏和朗读《渔家傲》。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介绍欧阳修和他的作品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他的作品以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名,其中《渔家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然后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
2.分析诗歌的形式(15分钟)通过观察和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理解七绝的诗歌形式。
指导学生找出《渔家傲》中的押韵规律和平仄关系。
3.理解诗歌内容(20分钟)解读诗歌的每句话,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欧阳修通过描写江南渔家生活表达了什么情感和精神。
4.欣赏诗词美(30分钟)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通过分组朗读、对比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随后,展示一些与诗歌意境相关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或摄影作品,让学生与诗歌共鸣,增强欣赏力。
5.思考与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渔家傲》这首诗吗?为什么?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就自己的生活或旅行经历,用诗歌的形式或散文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思考与拓展部分的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通过对欧阳修的《渔家傲》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诗歌的形式和欣赏诗词美,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对美的热爱。
渔家傲教案设计
渔家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渔家傲》这首古风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渔家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正确的朗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渔家傲》诗歌内容,PPT或黑板。
2. 辅助器材:音乐播放器,收录了古风音乐的CD。
3. 学生准备:课前学生需要预习《渔家傲》的内容,并准备对诗歌进行朗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2. 欣赏与分析(10分钟)通过老师朗读《渔家傲》并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倾听、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1)教师朗读《渔家傲》。
2)学生听读诗歌并理解其意境。
3)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朗读(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语音语调的自然流畅。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领读学生。
2)每个小组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朗读,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
3)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修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4. 合作表演(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表演,通过诗歌的表演,展示对《渔家傲》意境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情节进行表演,可以辅以简单的道具或小道具。
2)学生根据自己对《渔家傲》的理解进行表演,展示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特点。
3)其他学生及时给予表演小组鼓励和反馈,鼓励学生彼此欣赏和借鉴。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渔家傲》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案】渔家傲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渔家傲示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渔家傲》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预习《渔家傲》,了解诗歌的大意。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出疑问。
2.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3.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渔家傲》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探讨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意境,分析关键词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感。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 学生品味诗歌,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活动:1.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优美词句。
2. 学生自主找出诗歌中的亮点,分享感受。
3. 教师总结,强调诗歌语言的美感。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意境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1. 教师提出创意表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 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教师给出创意表达的主题和框架。
2. 学生现场创作,可以是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
3.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第五章: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化学生对《渔家傲》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标题:渔家傲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了解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分析诗歌的词句结构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表达。
2. 熟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辨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体会其深层的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运用的目的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音乐《渔舟唱晚》,唤起学生对渔家的遥远情感和美好幻想。
2. 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义。
3. 分析诗歌结构: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四两对比,上下结构等等。
4. 分析诗歌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深层的意义。
并让学生就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讲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修辞等等。
并请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分析各个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6. 诗歌鉴赏:教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可以请学生朗读、背诵或演唱《渔家傲》。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思考范仲淹为什么写《渔家傲》?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8.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感的作文,可以结合范仲淹的《渔家傲》进行写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诗歌分析和鉴赏能力的表现。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音乐《渔舟唱晚》2. 课本中的《渔家傲》3. PPT 展示诗歌的结构和意义4. 作文评估表和评语(七)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其他具有爱国情感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出使请战诗》等等。
2.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结构和意义,并进行诗歌鉴赏。
《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渔家傲》教学设计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体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关怀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①指导同学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依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宏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同学回答: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同学回答:“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傲慢。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出名的战乱,那就是——?(同学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斗,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处处是饥饿哀号,处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很多浸透血泪的宏大诗篇。
这些诗篇由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临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筑很不简单,事事都需要亲戚伴侣的关心。
但茅屋建筑的并不结实,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渔家傲教案
渔家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渔家傲》这首诗的作者、内容、背景等。
2.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渔家傲》这首诗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爱好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欣赏方法,理解《渔家傲》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与投影仪。
2. 《渔家傲》的诵读版。
3. 学生个人诗词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谐人文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背景。
2. 欣赏诗歌(10分钟)播放《渔家傲》的诵读版,让学生先自由欣赏,感受诗歌的美感。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就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进行讨论,指导他们提出问题,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4. 课堂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自己的方式将讨论的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5. 注重诗歌特点(15分钟)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特点,让他们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对于诗词美感的作用。
6. 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作文,以《渔家傲》为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7. 课堂分享(10分钟)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交流和互动。
8.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欣赏《渔家傲》这首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和文学魅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带有强烈的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发现,在诗歌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去理解诗歌,而不仅仅是追求正确的答案。
《渔家傲》教案(精选5篇)
《渔家傲》教案(精选5篇)《渔家傲》篇1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学习《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渔家傲教案
渔家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渔家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理解《渔家傲》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渔家傲》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渔家傲》的主题和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教师用图片或音乐引入渔村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渔家生活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一首叫做《渔家傲》的诗歌?”“对渔家的生活有什么了解?” “你们是否听过其他类似的诗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Step 2:导入知识教师展示《渔家傲》的原文,让学生一起阅读并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教师简要介绍《渔家傲》的作者屈原和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诗歌背景和作者的深入思考。
Step 3:整体欣赏教师播放《渔家傲》的音乐,并配以相关的图片或动画,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气氛。
学生观察图片和听音乐,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Step 4: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家傲》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教师将诗歌逐句解读,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和分析。
Step 5:小组合作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渔家傲》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义和效果的影响。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6:口语表达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每个学生准备一段关于《渔家傲》的表达,并在班内进行分享。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情景、朗读诗歌等方式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7:写作训练学生以《渔家傲》为题,展开写作训练。
学生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分析诗歌的主题或写一篇对诗歌的解读文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Step 8: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并理解《渔家傲》的主题和意义。
渔家傲教案
渔家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渔家傲》的背景、作者、词意与词形等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能听懂并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主旨等;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喜欢朗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渔家傲》的词意、情感和诗词技巧等;2. 教学难点:全面理解渔家的精神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教师启发法:通过简单的提问和情感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发言;2. 自学合作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3. 诊断评价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和诊断。
四、课堂设计课堂设计一:引入新课(1)初赏诗词,了解作者与背景;(2)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渔家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课堂设计二:协作探究(1)竖立学习者的本体与目的——"+1独立思考,+2合作探究,+3分享讨论,+4自我反思";(2)说说这首诗的整体感觉;(3)探讨渔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及其价值观;(4)合作完成诗歌解读和译文对比,并做出评价;(5)借助“情境比较法”,了解“词语”的多种含义和多样的“艺术性”。
课堂设计三:大结局(1)过程回放,总结感悟;(2)扩展阅读、涵养心灵,增长文化知识;(3)展示课堂成果,赞扬学生积极性,鼓励自主学习。
五、板书设计《渔家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六、教学反思1. 通过深入解读《渔家傲》,学生对诗词的情感和艺术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受;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氛围的活跃化,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3. 让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了诗词的欣赏和朗读习惯,增强了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2分)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渔家傲》
总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授课人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两首词。理解两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词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情思。
重点
了解作家作品,背诵这两首词,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词的意境和哲理。
11.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提示:
一、学生理解并识记教案上画横线的知识。(4分钟)
二、学生整体感知《渔家傲》、《江城子》两首词。(21分钟)
三、学生完成课堂巩固习题。
四、学生背诵默写这两首词。。(
备注:
词的有关知识。
中考试题综合答案
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2、在重峦叠嶂之中,硝烟四起,太阳落山,一座孤城紧闭城门。表现了边塞的悲凉。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5雁去(1分)6C(2分)7、B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9、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10、C11.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三.品词。
1.作品、作者简介:
《渔家傲秋思》选自《唐宋名家词选》,“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卒谥文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岳阳楼记》。
2.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d.本词有怎样的写作特点?
语言凝练,风格悲壮,意象广阔,别开生面。
e.中心。
这首词通过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的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4.这首词有好多地方令人赞赏,请按要求完成。
a.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五.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词
六.中考试题综合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5.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
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3.整体感知:
(1)理解词大意(串译)。
(2)简析。
a.第一句中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
“异”。
b.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写塞下秋景;下阕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c.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一是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延续;二是借景抒情,写出守边将士们寒夜守边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一个“闭”字点名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一个“孤”字暗示了敌强我弱的局面,“千嶂”“长烟”“落日”三个词勾画了一幅萧瑟悲凉、肃杀壮阔的战地边塞图。
b.请从写作手法方面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作用。
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和将士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难点
感悟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学习《渔家傲》
二.读词。
1.听录音朗读,自读,齐读,指读。
2.划分节奏。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