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1.1声音是什么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1节“声音是什么”。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具体教学章节和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提高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鼓、锣等)、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的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1声音是什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育红初级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参考)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执教教师:
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B层3、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A. 手指的振动
B. 嘴唇的振动
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
空气柱的振动
4.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__来传播。
第3题第4题第5题C层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
明,这是由于将右边音叉的震动传
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
端会听到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中传来,最
后听到声音从传来。
教师点拨疑点并评价完成情况。
四、【课堂小结,归纳方法】
想一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育红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教学课堂诊断检测题(标明ABC等不同层次检测要求)
预习检测答案:
1:振动2:振动声源3:固体液体气体真空4:声波5:340米/秒快快
分层训练诊断反馈
1:振动声源2:鱼缸水3:D 4: 介质
5:振动左边的音叉在振动空气
6:3 水管空气。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苏科版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苏科版年级学科课题备课人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
重难点重点:理解乐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课时 1 时间一、知识纲要(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物体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即声音可以在____、____和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中传播。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____中传播的最快,____中传播的最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m/s。
(二)乐音的特征乐音是物体____振动产生的,它三要素是指____、____和____,其中振幅越大,________;频率越高________。
声源不同,发声的____不同。
(三)噪声及其控制噪声是物体____振动产生的,影响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是噪声。
我们可以在___、___和____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叫做超声波,_______叫做次声波。
超声波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次声波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
二、考点解析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B、(2)(4)C、(1)(3)D、(3)(4)知识点三:环保问题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1.1声音是什么教案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设计:1.1 声音是什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区分;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锣鼓、尺子、塑料管、泡沫球、布料;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报告册。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和特点;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扬声器、锣鼓等教具,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使用塑料管、泡沫球等教具,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4. 探究声音的特性:让学生使用尺子、布料等教具,观察和记录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6.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电话通讯、噪声控制等。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区分;2. 活动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音乐、电影、通信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 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因此,我选择了扬声器和锣鼓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亲眼看到和感受到声音的产生过程。
2. 重点和难点解析:声音的产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是什么教案1 苏科版
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物理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5.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具]一张纸、一个笔套、一杯水、音叉、水槽、衣架、细绳、石头、水、钟罩、抽气机、电铃、鼓、蜡烛。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归纳[教学过程]引言:套用书上引入第一节板书:一声音是什么1.1 探究声音的产生师问:让学生想有哪些方法可让纸发出声?学生答:撕、揉、抖、弹、吹、折纸炮、那笔套、一杯水呢?吹、摇、泼到地上想想怎么发出声?动、振动做做:让学生摸住声带讲话和停止讲话。
区别:动、振动1演示:吉响的音叉插到水面,现象:水花四贱,说明音叉在振动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1.2 声音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做做:一生拿衣架,另一生敲,听声音。
拿衣架的学生将细绳堵住耳朵,再敲,听声。
两次有什么区别?讲:更响,声音从绳上传到双耳。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演示:在水槽里放水和两条鱼,拍手,看到鱼在游。
说明了水里的鱼听到声音。
声音可在液体里传播。
演示:在钟罩里放一电铃,电铃发出声音,抽气,慢慢地,铃声越来越弱。
如果真空就听不到声音。
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一种波一块石头掉在水中央,一回儿河岸边的水也动了起来。
是由水波传过去。
那么老师讲课的声音是怎么传播到各位学生的耳朵的?讨论得出结论演示:鼓面振动引起烛焰振动讨论:阅读“生活o物理o社会”,得出结论,声波具有能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docx
——————————唐玲制作仅供学习交流——————————
唐玲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知识点: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辅导:我们把固体、液体和气体统称为物体。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都可以作为声源。
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能称之为声源。
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有物体的振动。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识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辅导:图1-2(a)说明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空气是最常见的气体,所以推广得到: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同理,图1-2(b)说明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图1-3说明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这里都用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再通过总结得到: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重要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辅导:真空是指没有空气的环境。
由于玻璃瓶内的空气抽不干净,所以真空很难实现。
但我们可以在空气逐渐变稀薄的过程中,注意到声音逐渐变小的事实,再经过推理,如果达到理想的真空环境,应该听不到声音,从而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所以,这个结论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这类实验叫做理想化实验。
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是要有物体传递振动。
三、声音是一种波
用水波引入声波的学习方法-类比法
四、通常情况的声速340m/s;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
指导: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不易变形,所以传递振动最快。
五、声能
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中,第一章《声现象》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设计一套全章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懂得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比较它们;4.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1 声音的产生1.1.1 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总结; -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到人耳并产生听觉感受。
1.1.2 声音的产生实验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产生实验,例如用橡皮球拍打空气,用各种乐器演奏等; -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1.2.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通过图示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为机械波;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1.2.2 声音传播速度 -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引导学生发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并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1.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3.1 声音的强度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引导学生探索强度与声波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并能够应用分贝进行声音的比较。
1.3.2 声音的音调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并引导学生探索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的声音特点。
1.4 声音的应用1.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电话、广播和电视等通信工具中的应用; - 让学生了解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原理,以及声音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
声音是什么
知
学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
设
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
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
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
请学生看
看书讨论,发表意见。
教后小记:
这是声音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次讲授声音具有能量,关于声音的形式还未能做到深入的交代,关于传声性能也未有涉及。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实验中,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实验环境。
将学生利用纸发声的环节时间给足,过渡到学生手敲桌子,可是看不到振动,引发头脑风暴,从而激发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之后,在寻找声源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找到“蚊子”“蜜蜂”“蝴蝶”的发声声源。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条件。
初中声音是什么教案
初中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3. 声音传播速度的探究。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2. 声音特性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音叉、闹钟)、振动传感器、扬声器、声音接收器(如耳塞)、计时器、测量工具(如尺子)。
2.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听到各种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呢?2. 学生分享对声音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振动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振动,形成声波。
2.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和振动传感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
3. 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
4.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如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音的特性(15分钟)1. 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声波的波形有关。
4. 学生实验:使用扬声器和声音接收器,观察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四、声音传播速度的探究(15分钟)1.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2.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
4. 讨论: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探究过程和心得。
3.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册第一章 第1节 声音是什么 导学案
文档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强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掌握声音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声音强度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音单位的概念。
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声音特征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导学案、笔记本、实验器材(如振动的 strings、声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以及声音的单位。
结合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声音的特征。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声音的单位(分贝)七、作业设计:答案:高声讲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响度大,长时间高声讲话会使喉咙疼痛。
答案:在安静的图书馆,声音传播距离远,低声说话可以减少声音的干扰,保持图书馆的安静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实验和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声音是什么》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上】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5.知道回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用具闹钟、真空罩、泡沫、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等。
四、相关资源视频资源:【情境引入】声现象.mp4、【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教学实验】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mp4、【教学实验】真空罩中的电铃.mp4、【知识解析】声波.mp4、【教学图片】机械唱片.jpg、【教学图片】磁带.jpg等。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声音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吗?【新知讲解】(一)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做两个小实验并注意观察。
1.用两根手指触试喉咙处,轻轻发出“啊—”的声音,体会手指的感觉。
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
请同学回答:1.手指触试喉咙处,轻轻发出“啊—”的声音,手指有什么感觉?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为什么会看到“水花四溅”?学生回答:1.手指感到喉咙处在振动。
2.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放在水槽后使水花四溅。
提出问题: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不发声的物体不振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此处图片是【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视频截图观看视频,结合演示实验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接着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回答一些常见的动物和乐器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
(1)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如图所示,利用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我们通常用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间接地表现出来。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是初二学生起始学科,“声现象”作为教材中现象篇的第一章,是因为它与生活联系紧密。
这也导致学生接触这一章节时更易接受。
但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谓教会学生研究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
一个学生如果掌握了研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部分同学往往会感到物理与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声音之中,感受声音世界的奇妙。
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自备器材进行动手实验,每组同学有着不同的体验,通过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获取更多的方法,能力在方案设计、动力实验中得以切实提高。
本课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及技巧,如归纳与演绎、理想实验及推理、放大的思想等等,都为将来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流程: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育最新K12江苏省东海县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新版)苏科版
声音是什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可以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问题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关注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蕴涵的物理原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教学难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复习1、试设计多种方法使一个气球发出声音,并解释发声的原因2、宇航员在太空中谈话常用一根细棒接触,原因是:( )A.防止两人分开;B.示意谈话内容;C.作传声物质; D.防止意外事故。
3、两同学一组,两张学桌紧靠在一起,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然后两张学桌分开一条小缝,重复上面实验,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的不同,说明听到声音的主要传声物质。
新课引入:播放视频:奇妙的肥皂膜一、声音是一种波教师用视频投影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激起的水波,音叉在水中振动激起的水波。
学生仔细观察师:声音在空气中也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到。
具体怎样传播,请大家阅读书第9页最后一段。
学生阅读课本。
播放动画: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
学生观察播放人耳的剖视图,说明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师:声音也是一个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声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10页“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学生阅读。
结论: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列举声音具有能量的其他事实。
练习:沈明晚上看电视时,突然发现不小心放在电视机上的玻璃杯里的水振动起来了,小明觉得很奇怪。
问爸爸为什么?请你替沈明的爸爸解释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图1-1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7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D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
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
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