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现当代样式浅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作者:荆安娜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3期摘要:《千山飞雪图》与《白雪高风图》两幅山水图都是以雪景为题材的绘画,《白雪高风图》以“留白”的表现技法来表现雪景,给人一种寂静空灵的感受;《千山飞雪图》的“留白”空间少,但“留白”形状综观全景形成了山舞银蛇的景象,该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画论原理等,通过具体的审美意象分析。
关键词:黑;白;美学原理;千山飞雪图;白雪高风图一、研究背景江必民,字德父,号天际、青螺、天休,安徽徽州歙县江村人;擅长画山水,以画名于世,是同代画家董其昌的弟子,画作风格硬朗而不失气韵,“深秀苍润”可用以形容江必民的画作,乾嘉时期江村人江登云纂《橙阳散志》云:“歙县江一鹤,尝迎董其昌馆于家,教其子必名书画,年馀始去。
”后,必名果以书画饮誉皖南,是为新安画派之滥觞也。
山水所作丘壑重叠,风格深秀而不失气韵苍润,得沈周唐寅之真诀也。
江必民已知国内存世画作仅5幅,其以雪景山水多见,《白雪高风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崔如琢,美籍华人,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
生于北京,他的山水画用笔浑厚,不追求色彩的复杂变化,单純中予人丰富的美感,善用浓墨、泼墨,苍茫厚道,枯湿浓重,枯湿浓淡均为笔力。
他的画或简朴古拙,深厚浑穆;或清新雅致,充满趣味或淋漓酣畅,妙意横生,《千山飞雪图》崔如琢的代表作之一。
二、江必民《白雪高风图》中“留白”的美学意象在《白雪高风图》画面中,主要以积雪茫茫的山石为主,只在下方布置了一棵大树。
山石的大部分面积用留白的方式来表现积雪,山石的转折处用勾勒皴擦的方式表现,树的枝叶用稍浓的墨勾勒,整幅画面对比强烈,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像是晴朗的天空下的雪景。
江必民的《白雪高风图》中的美学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中国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它表现的是一种不带任何人工修饰的自然本真状态,是事物“天然”的美,《白雪高风图》整幅图以雪景为主题,运用斧劈皴勾勒皴擦,使用“留白”的表现形式使画面苍劲浑厚,意境深远辽阔,为画面赋予了生命力、张力和活力,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大自然的纯粹的雪的美感。
刍议中国山水画中“黑白空间”的运用
刍议中国山水画中“黑白空间”的运用中国山水画是画家合理应用笔墨技法来再现壮丽景观的一种空间艺术。
笔墨与山水画共同发展,毛笔和墨汁在白色平面上的应用也呈现了一部相对完整的艺术发展史,黑白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形象的典型代表,故而其内容形式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标签:中国山水画;黑白;空间艺术;1山水画空间中的黑白表现形式黑白的表现方式与创作者的性格有着较大关联,不同的墨色是由墨中水分含量决定的,画家对黑白的运用需具有灵性,其充分展现了绘画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而“四王”在创作中并未重视对象的设计,因此黑白画面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
作为山水画创作者,学习的初期并不顺利。
黑白创作形式具有十分显著的不确定性。
黑白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黑与白在画作中均有其独特的价值。
布黑与布白的表现方式具有多样性。
但是布黑需要多次完成,虽然均为黑色,但是颜色的浓与淡、深与浅均应体现在画作当中。
黑白之间的相互映衬也十分关键。
黑白能够来源于对象,也可来源于创作者的想象,但是其最终都会以画作的方式呈现给观赏者。
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不要仅将目光局限于山石形象,需要注意彰显画作的生命力和灵气。
在创作中应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虚化处理时应充分结合内部的结构布置来处理,这也是创作中的重难点,其会影响画面的真实感,降低画面的協调性。
合理应用黑白能够充分地展现画面的意境美。
以白来展现生命物象的真实性,也可采用黑白对比的方式。
在真实的情景当中,白色的应用体现了简单和单纯的特征,但是在画家的妙笔之下,其便成为突出情境的重要元素。
布白的形式多种多样,空白会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进而更好地展现出创作者的心境。
2传统山水中的“黑白空间”的营造黑白空间大小不一。
隋唐时期建筑处于飞速发展期,空间表现重点也从人物逐渐转向山水亭台。
部分空间设计中满足了官方审美的要求,尽管其十分简单,但是应用比例相对恰当,且在画作中也展现了空间意识。
文人画逐渐兴起的时期,山水空间也凸显了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其一改隋唐时期以青绿来打造空间的手法,将黑白水墨作为展现空间感的主要方式。
当代水墨艺术的黑白相
当代水墨艺术的黑白相当代水墨艺术的黑白相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由传统水墨画发展而来,一千多年的历程可见其由内至外、由外而内不断地刷新了集体审美标准和视觉经验,并且生成自身文化的话语张力和价值逻辑。
可以说,当前所使用的“水墨艺术”这一概念,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期待与历史期待,兼具着面向传统与面向当下的双重维度,积蓄着本体延续与对外拓展的多重力量。
水墨,并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形式与表现手法,也不再简单地成为一个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更不是传统的文化谱系学上的一段新文本,而是一个意义生长又遍布多种可能性的问题场。
作为这个深沉同时开放的场域,当下的水墨艺术正不断接受着新一轮话语介入的再阐释。
正因如此,“黑白相”展览直击一批四川美术学院年轻的水墨艺术家作品,意在强调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时期,青年艺术在整体趣味上呈现出的巨大变化。
他们不同于前辈,或是取材于漫画、插图、卡通,或是利用新科技和新媒材的手段,或是从网络世界中找寻虚拟化的精神体验,而且,他们逐渐抛却前辈们对于宏大叙事、历史题材的描绘,转向自身生活状态、社会现象、人类生存境遇等问题的思考,尤其是,他们试图摆脱艺术美学和媒介技术本身的局限,从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学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方向,重组日常生活的思维角度和视觉经验。
这些参展艺术家所创作的一批新水墨作品无不透露出以观念为先的实验状态,并且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的滋养下,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前卫的文化问题都被转换为以信息的形式传播,以商品的形式消费。
尽管他们对于水墨艺术的体验才刚刚起步,仍旧在传统与当代、历史与前卫的伯仲之间小心翼翼的取舍,但此展览恰为这场浩浩荡荡的艺术浪潮摄下一张黑白相,且于历史意义之外记录着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里此人此境。
“黑”“白”乃中国当代艺术的两色体系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讲究五色体系:“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但是其中以“白色”为根基,“黑色”为归宿,意思说白色和黑色是五色中的基础色,最根本的色彩。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以雪山冰川、冰雪湖泊、冰雪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其中“黑与白”在画面中的对比是其美学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的美学原理进行探析,包括对比的意义、美学构成要素,以及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黑与白”对比的意义在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比的视觉效果:黑与白的对比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更加鲜明清晰,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2. 对比的情绪表达:黑与白的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情绪冲突,表达出对立的情感,如光与暗、生与死、纯净与污浊等,进而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3. 对比的寓意意义:黑与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如阴阳、阴柔阳刚、阴谋阳诚等,通过黑与白的对比,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人和谐、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
二、美学构成要素1. 灰度的运用:在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是通过灰度的变化来体现的,画家需要通过对灰度的精准运用,使得黑与白在画面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形成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2. 构图的安排:画家需要巧妙地安排“黑与白”的分布位置,使之在画面中形成对比和平衡,产生视觉上的张力和和谐,同时提升整个画面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3. 笔墨的运用: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墨色的运用在“黑与白”对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画家需要灵活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粗细变化,以及水墨渗透效果,达到“黑与白”对比的美学效果。
三、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的应用1. 雪山冰川:在描绘雪山冰川时,画家通过精准运用墨色的浓淡和水墨渗透效果,使得雪山的轮廓和纹理清晰可见,通过黑与白的对比,强化了雪山的雄伟和壮美。
2. 冰雪湖泊:在描绘冰雪湖泊时,画家通过巧妙运用灰度的变化,使得湖水在白雪的映衬下呈现出深蓝色的质感,与周围的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湖水的清澈和深邃感。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通过黑与白的对比,突出了雪景的明暗分明之美。
在雪景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作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
绘画中的黑暗部分一般代表山石等物体的阴影部分,而白色部分则代表阳光照射下的雪面。
这种明暗对比的处理方式,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雪景山水图通过黑与白的对比,表现了季节之间的交替美。
雪景通常出现在冬季,它与其他季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冬天的雪景千姿百态,有时如镜,有时如玉,绘画中的黑白对比正是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季节的交替和变化。
黑与白的对比也强调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蓬勃与沉寂的平衡,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还表现了自然界的宏伟壮观之美。
在山水画中,黑色一般代表着大片的山石,而白色则代表着广袤的雪原。
黑与白的对比让山水图更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同时也使画面更加开阔和宏伟。
这种宏伟壮观之美,给人以恢弘宏阔的视觉享受,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无穷魅力。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还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意境的追求。
雪景山水图通常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黑与白的对比是他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融合在一起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黑与白的处理,艺术家能够表达出自己对雪景的情感体会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让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它通过明暗对比、季节对比、宏伟对比以及情感对比等手法,表达出雪景的奇妙之美。
通过对“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的深入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雪景山水图的艺术价值。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摘要】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黑白对比的强烈对比,创造出画面中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表达。
在雪山水景中,黑与白不仅仅是色彩的对立,更是象征着生与死、光与暗、冷与暖等对立的意义。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运用黑白对比的技巧,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观赏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和内心的共鸣。
探析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的启示,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雪景山水图的欣赏水平,更能够启发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创作和审美中寻找灵感。
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关键词:雪景山水图、黑与白、对比美学、象征意义、应用技巧、审美效果、反差、视觉冲击力、启示、独特美感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创作绘画作品中,黑与白一直是艺术家们常用的对比手法,也是构成美学原理中的重要元素。
在雪景山水画中,黑白对比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绘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雪景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也逐渐提高,对于黑白对比美学原理的探索也日益深入。
雪景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其简洁纯净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备受瞩目。
在这些作品中,黑白对比往往能够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质感,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通过对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的探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绘画风格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绘画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本文将基于以上背景,对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展开详细探讨,探寻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应用技巧和审美效果。
1.2 研究意义黑与白是一对极端的对比色,它们在雪景山水图中的运用可以产生独特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通过深入探讨黑与白在雪景山水图中的对比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
研究黑与白在雪景山水图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效果,可以拓展我们对艺术表达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对雪景山水画的欣赏水平。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摘要】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对比黑色与白色在雪景山水图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还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黑与白的对比营造出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深刻的艺术内涵。
对比美学在雪景山水图中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表现力,使观者深受感染和震撼。
黑与白的对比不仅仅是色彩的对比,更是一种精致而细腻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探析“黑与白”的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同时也能进一步体味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雪景山水图、黑与白、对比美学、视觉效果、情感表达、象征意义、原理运用、独特美感、艺术内涵1. 引言1.1 雪景山水图的意义雪景山水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题材,它以描绘山水和雪景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向往。
雪景山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通过描绘雪景山水图,艺术家可以表现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雪景山水图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人在面对自然和生活中所追求的平静和怡然的境界。
雪景山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机会,更为我们带来了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
通过欣赏雪景山水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艺术为我们带来的美好与深远。
1.2 对比美学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比美学是视觉艺术中一种非常常见且重要的美学原则,通过对比不同元素之间的差异,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张力,从而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在艺术作品中,对比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差异,而黑与白的对比则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对比方式之一,在雪景山水图中尤为常见。
通过黑与白的对比,艺术家们可以表现出雪景山水图独特的冷峻、清冽的氛围,同时也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美学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赋予了画作独特的视觉美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对这一美学原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雪景山水画作。
我们需要明确“黑与白”的对比美学在雪景山水画作中的具体体现。
在雪景山水画中,黑与白的对比往往表现在山石树木的轮廓线条和浓淡明暗之间。
通过精妙的墨色运用,画家们常常将雪亮、冰雪皑皑的山峰、树木与水面以及远处的山峦、树影等“白”部分形成对比鲜明的“黑”部分。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画作更加生动有致,呈现出一种简练而又深刻的美感。
黑白之间的对比也使画作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观者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容易沉浸感受到画面带来的美的冲击和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解读“黑与白”的对比美学原理。
在中国绘画史上,黑白画一直都被视为传统绘画的精髓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与“白”不仅仅是两种颜色的概念,更是一种辩证思维和哲学意蕴的象征。
在《易经》中,“黑白”被视为阴阳的象征,代表了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
在雪景山水画中,“黑”与“白”的对比正是对这种中国传统哲学的艺术再现。
黑与白、阴阳相生相克,阴阳相济,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万物的统一和谐之道,同时也蕴含了一种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和韵律美。
我们在欣赏雪景山水画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视觉上的美感,更能够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哲学内涵和文化底蕴。
从审美角度来看,黑与白的对比美学为雪景山水画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一直以来都以淡墨轻描的手法为主,画家们往往通过轻墨淡墨的渲染来营造出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而在雪景山水画中,“黑与白”的对比手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规范,通过更加饱满浓艳的墨色来表现冰雪和寒峭的气息。
这种对比美学原理不仅使得雪景山水画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赋予了画作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魅力。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是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绘画形式,它以白色的雪景为主题,展现了雪地万物的美妙和壮观。
在这样的图像中,常常出现黑色和白色这两个极端色彩,它们之间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原理,为这种艺术形式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审美内涵。
“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是指在一幅图像中使用黑色和白色这两种极端色彩进行对比,从而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的一种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在雪景山水图中使用的非常普遍,因为雪景本身就是以白色为主的,而黑色则形成了与之强烈的对比,因此可以使图像更加丰富和有趣。
首先,在雪景山水图中,黑色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凸显雪景中的一些细节,如树枝、石块、小路等等。
这样做的效果是让观众更加容易地观察到图像中的细节,并增强了图像的立体感和深度感。
此外,黑色的使用还可以强调出图像中的光影效果,让整幅图像更加立体和真实。
其次,在雪景山水图中,白色通常是主色调,它表现出清雪纯净的美感,并且让整个画面更加柔和和优雅。
与此同时,白色的运用也能够创造出一种宁静和安静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观众能够沉浸在图像表现的雪景之中,更好地体验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最后,在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戏剧性和神秘感。
黑色和白色的对比让观众的目光更加聚焦,同时也增加了图像的视觉张力和层次感。
这种效果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时,可以让观众更容易地被画面所吸引,产生一种神秘、奇异的感觉。
综上所述,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美学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为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也让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
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这种原理需要考虑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合理调配黑与白的比例和位置,使之相得益彰,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也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之一。
其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被广泛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析“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的应用。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和“白”往往处于对比的状态,形成了鲜明明暗对比。
在雪景山水图中,白色代表了雪的纯洁和寒冷,黑色则代表了山石等物体的质感和坚实感。
通过黑色与白色的对比,画面中的物体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使观者产生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感知。
黑色在画面中的运用也起到了强调和阐释的作用,有时黑色的面积较大,能够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
黑与白的对比还能在雪景山水图中起到渲染氛围和表现情感的作用。
雪景山水图往往给人一种寒冷、冷静的感觉,而黑与白的对比使得画面的冷静感更加明显。
尤其是在画面的黑色部分,往往深沉而富有神秘感,能够给人以一种悲壮或者是庄重的情感体验。
而在白色部分,往往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使人产生一种舒适和平和的情感体验。
黑与白的对比在雪景山水图中也能营造出一种艺术的对立与统一。
黑白对比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黑色和白色呈现出鲜明的反差,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立关系。
但是在整个画面中,黑与白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这种对立与统一的艺术效果使得雪景山水图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的应用使得画面更加丰满立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提升了整个画面的艺术效果。
黑与白的对比也能够衬托画面的主题,渲染氛围,传递情感。
黑与白的对比在雪景山水图中不仅仅是颜色的对比,更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为观者带来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在中国传统山水艺术中,雪景山水图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原理,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雪景的清冷、纯净和肃穆的氛围,为观者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美学原理进行探析,旨在深入挖掘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之美。
第一、雪景山水图中的黑白对比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
雪景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它能够通过雪的明亮与阳光的反射,将整个山水画的空间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在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关键。
在各种形态的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出现在雪山的轮廓线条、雪地的纹理、水面的倒影等各个方面,使得整个画面具有更加立体的感觉。
黑色的山体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凸显,白色的雪地在黑色的阴影中显得更加纯净,这种对比效果营造出了画面中独特的空间感。
第二、黑与白的对比提高了画面的层次感和透视感。
第三、黑与白的对比营造出画面的清冷和肃穆氛围。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的对比不仅仅是为了理性上的几何形态对比,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出情感上的清冷和肃穆。
雪景山水图常常描绘的是雪山峻岭、冰河湖泊、雪梨林等风景,这些风景往往给人以凉爽、清新的感觉。
而在这些风景中,黑与白的对比则是用来突出雪景的冷峻与神秘,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冷和肃穆的氛围。
这种氛围既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又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清凉和肃穆的共鸣。
第四、黑与白的对比赋予画面以宁静与空灵的意象。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的对比不仅赋予了画面以冷峻与神秘,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画面以宁静与空灵的意象。
在这种意象中,黑色和白色不再只是简单的色彩,更多的是表现出山水画家对大自然的一种审美体验和精神追求。
在这种对比关系下,黑色的山梁、白色的雪地,不再是冷漠的地貌,而是一种承载着大自然尊严与生命力的存在。
这种宁静与空灵的意象更是深刻地触及了中国山水画中的超越性诉求,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更加神秘和深远的内涵。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画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到“黑与白”对比的美学原理,这既是基于艺术家的个人审美追求,也体现出了自然景物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就“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黑与白”对比可以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主题和重点。
在雪景山水图中,白色代表了雪,黑色则代表了树木、山石等景物。
由于雪景山水图往往以雪为主题或者突出的元素,而雪又是白色的,因此画家会将雪被塑造成明亮洁白的形象。
而这时,黑色作为对比的元素,可以更加凸显出雪的明亮和纯洁感,使画面更加鲜明突出。
“黑与白”对比可以营造出浓郁的视觉冲击力。
在雪景山水图中,黑色的树木、山石可以显得深邃而有质感,而白色的雪则会显得明亮而清爽。
当两者并列在画面中时,黑白两色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黑与白”对比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雪景山水图中,黑色通常用以描绘树木、山石等具体的景物,而白色则代表了雪和天空。
当画家巧妙地运用黑白两色的对比,在画面中形成了明暗的对比,从而使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对比可以使画面更加有深度,并且使观者感受到画面中不同元素之间的距离和空间感。
“黑与白”对比可以表达一种冷静而宁静的情怀。
雪景山水图往往给人一种宁静而冷静的感觉,而黑白对比正好可以体现出这种感觉。
当画面中的白雪与黑色的树木、山石相互映衬时,给人一种安静和寂静的感受,仿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安详。
这种对比还可以让观者更好地沉浸在画作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运用巧妙而生动地展现了雪景山水的独特魅力。
通过运用黑白对比,可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并表达出一种冷静而宁静的情怀。
这种对比不仅可以体现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也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和情感共鸣。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以描绘雪山、雪地和冰封河流的景象为主题。
在雪景山水画中,对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理,尤其是“黑与白”的对比。
这种对比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明暗效果,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和构图元素,营造出寒冷、清冷和高远的美感。
黑与白的对比在雪景山水画中可以用来表现寒冷和冰冷的气氛。
雪山和雪地是雪景山水画的典型元素,它们通常被描绘成白色。
而其他元素,如山石、树木和河流则常常被描绘成黑色。
通过黑白对比,画家能够使观众感受到雪景的寒冷和冷静,增强雪景的想象力和艺术效果。
黑与白的对比还可以强调画面中的主体和构图元素。
在雪景山水画中,画家通常运用深浅不一的黑色和白色来创造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在画面中使用黑色的元素,如山石和树木,画家可以让这些元素在白色的雪景之间更加突出,形成对比鲜明的画面效果。
黑白对比也可以帮助画家在构图上更好地安排元素的位置和大小,使画面更加和谐和平衡。
黑与白的对比还具有象征意义。
黑色和白色被认为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颜色,象征着阴阳的哲学观念。
在雪景山水画中,黑与白的对比也可以代表着对立和平衡的力量。
黑白对比的差异使画面充满张力和动感,同时也使画面更加平衡和和谐。
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雪景山水画的内涵,也使观众在欣赏画作时体验到更多的情感和想象。
黑与白的对比是雪景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原理。
通过黑白对比,画家能够表现雪景的寒冷和冷静,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和构图元素,以及传达象征意义。
这种对比不仅使画作具有视觉冲击力,也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想象。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而备受欢迎,其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更是这一类图像的核心元素。
黑与白的对比不仅令图像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通过对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的探析,探讨其魅力所在。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雪景山水图中的白色雪花和黑色山峰、树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眼前一亮,不禁被这种鲜明的对比所吸引。
这种对比的强烈性,正是“黑白”对比魅力所在。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有力,令观者更容易被吸引。
黑白对比之间的对比也使得画面更加立体,更加有层次感,令人产生更加真实的感受。
“黑与白”的对比营造了独特的意境美。
在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营造了一种清冷幽静的意境,令人产生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雪山、白雪和黑色的山石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纯粹的美感,观者在接触这样的画面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道法自然的境界,产生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领悟。
这种意境美正是“黑与白”对比所能够带给人们的独特情感体验,使人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心灵的寄托。
“黑与白”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形成了一种神秘的美感,使人们对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黑色的山峰、树木与白色的大地、雪花相互交织,形成一幅幅神秘莫测的画面。
在这种对比之下,人们对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感,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自然的神秘美。
这种神秘美正是“黑与白”对比的又一种魅力所在,它令人们不断地被吸引,无法自拔。
“黑与白”的对比也增添了图像的艺术价值。
在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的对比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黑色山峰、树木与白色雪花、大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艺术品般的画面,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这种对比的艺术价值使得雪景山水图成为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题材,也使得“黑与白”对比的美学原理在雪景山水图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
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美学原理探析雪景山水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典型画题,通常用于表现冬季冰雪覆盖下的自然景观。
其间常运用黑白、冷暖等色彩反差,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其中,“黑与白”是一种常见的对比手法,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探析雪景山水图中“黑与白”对比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美学意义。
一、“黑与白”的主要表现形式1、明暗对比在雪景山水图中,常常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来突出画面的空间层次和纵深感,使画面更具逼真感和动感。
明暗对比的底色往往是白色,通过增强画面内局部的明度和暗度,达到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效果。
这种表现方式非常贴合寒冷冬季的视觉氛围,融合着自然环境与艺术表现。
2、线条对比线条对比是雪景山水图中经常使用的表现形式,常常运用强烈的线条变化来烘托画面氛围,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画面效果。
这种表现方式通常要求线条明亮、流畅、有张力,形成明显的对比,以呈现出雪景环境下的寒冷刺骨,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形态对比形态对比是指在构图中将不同形态的元素置于一起,通过隐含的相互对比,呈现出不同形态间独特的美感。
在雪景山水图中,形态对比既体现了自然景观的特征,又使画面更加生动,具有很强的诗意和意境。
二、“黑与白”的美学意义1、视觉冲击力由于雪景山水图更多地强调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所以明暗对比、线条对比和形态对比等对比手法都能够突出画面的冲击力,吸引观众的眼球,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2、增强画面意境雪景山水图往往以静谧、清冷的自然风光为主要表现对象,冷暖、黑白等色彩的协调运用能够增强画面的景象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清晰明朗和无限深邃的诗意和哲学意境。
3、塑造画面情感在雪景山水图中,黑白对比可以带给观众一种特殊的体验感,通过感性的方式,打通画家与观众的情感连结,塑造画面的生命性和情感色彩。
综上所述,雪景山水图中的“黑与白”对比是中国画史上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既赋予了画面更深沉的含义和丰富的韵味,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赏心悦目的体验。
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当代面貌
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当代面貌作者:单江东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6期摘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我国遗留下来很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瑰宝,其中山水画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山水画不仅集天地的灵气,同时又能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早期,我国山水画的色彩风貌并不全,并且在山水画创作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也不多样。
以往我国的山水画色彩往往只有水墨两色,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表现出山水画所隐藏的情态美和形式结构美,结合当代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国山水画开始借助西方先进的色彩。
本文将探讨当代我国山水画色彩的变迁,从而拓宽山水画色彩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山水画色彩当代面貌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46-03我国山水画的色彩观念在古代受到哲学的影响非常深刻。
我国的山水画色彩类型有淡雅和重彩这两种形式。
到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我国山水画色彩的面貌,并推动了我国山水画的创新,使我国山水画色彩观念由传统向当代进行不断变迁。
目前我们正处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的山水画色彩价值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不仅要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又要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充分发挥出山水画色彩应该具备的视觉功能,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山水画色彩的发展注入活力。
一、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现状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山水画色彩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并且欣赏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了民间热潮。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因此中国的艺术界也开始不断反思,其中中国山水画艺术也开始对一味模仿西方产生了怀疑,并把山水画的创新逐渐放到了传统文化上,从而加强对山水画传统笔墨技巧的不断运用。
从不同的艺术理念出发来表现中国山水画的古典魅力,这成为我国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开端。
可以说在当代山水画发展中,虽然刚开始对西方的山水画色彩进行借鉴,但是重心还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并且有些山水画家从我国传统色彩进行出发,轻微借鉴西方的色彩,找到了山水画新的发展思路。
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传统发展及其当代意义
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传统发展及其当代意义张继春(宁夏美术家协会宁夏银川750004)摘要渊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分黑布白”,在观念上是一种营造中国画空间结构艺术手段,也是一种反映辩证思维与自然精神的中国画形式美的方法论。
“分黑布白”从山诞生发展至明清,其运用与表现方式一直都在发生着嬗变,呈现出不同的原则和形态,并丰富的经验。
“分黑布白”作为一种有着历史经验的形式语言,对当代山水画的图式表现与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分黑布白形式语言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2-0052-05一、“分黑布白”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义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作为一种辩证思维,其本意是一种讲究韬晦策略的处世方式。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生成法则,反映着周易学太极图原理,是中国人早期对宇宙本质的朴素理解,具有很强的辩证色彩,代表了天地、日月、阴阳相互统一的宇宙变化规律。
太极图中的白代表阳、黑代表阴,白中有黑指“阳中有阴”,黑中有白是指“阴中有阳”。
黑白、阴阳,在图中是一种相互依存、辩证互动的关系。
老子及太极哲学应该是分黑布白最初的观念来源,它体现着太极图那种互成互和的朴素辩证关系。
黑在中国画中一般是指着墨处,有形的实处,代表某种显现的形象;白指纸绢的空白,但空白并非是完全的“无”,古代艺术家赋予了它各种象征性的内容,可以是云水、烟霞,或其他事物。
清代张式在《画谭》中曰:“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
空白即画也。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在黑与白的虚实相生中,体现出了美学内涵与自然精神,而黑与白的配合,则显示为一种空间结构设置方法,对画面物象的位置、体积、轮廓等进行安排。
我们可以称这种以黑白相互配合与分割,来营造画面空间布局结构的方式为“分黑布白”。
如果给“分黑布白”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即它是一种遵循作者简介张继春(1978-),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现当代样式浅析张继春(宁夏美术家协会,宁夏银川750004)摘要:分黑布白作为一种山水画空间形式的经营手段,在古代绘画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从稚拙原始到自然单纯再到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
随着传统山水画的发展进入现当代时空,由于其要应对新的文化语境与艺术史课题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图式技法、章法结构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而分黑布白也自然呈现出新的样式与特征,显示出艺术家在分黑布白上的多元态度与丰富的表达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分黑布白的经验,这值得认真地对待与分析。
关键词:分黑布白;表现样式;画面;语言;空间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4-0053-06分黑布白作为一种山水画空间形式与图式语言的探索表现手法,其观念基础在于中国传统哲学,反映着中国人朴素的辩证思维和自然精神,而在本质上属于中国画形式美学方法论范畴。
其不仅在传统山水画中显示着不断演变的特征与经验,更在现当代山水画中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形态样式,并且成为一种探索山水画空间形式语言的切实方法。
一、传统山水画的分黑布白传统山水画的分黑布白,有两个重要特征。
首先,是五代两宋的院体山水画空间格局严格遵循自然现实秩序,黑与白的造型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实指,山石、树木、房屋与云水、雾气、天空,都按照一种自然结构来进行关系设计与位置安排,分黑布白在手法上没有较大变化,因而显得比较单纯。
其次,到元明清时期,分黑布白的运用发生变革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况,遵循自然与情感的双重秩序,这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明清时期,分黑布白在一些创新派画家手里,带有主观设计和虚拟的成分,并表现出某种装饰倾向。
如陈洪绶的一些具装饰性意味的山水画作品、龚贤的某些刻意安排的册页作品、萧云从受徽派版画影响设计性山水样式等。
总之,古代山水画的章法图式、构图极为丰富,再加之山水画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到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影响,价值与审美取向发生变化,作为作者简介:张继春(1978—),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三级美术师,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山水画创作与教学。
张继春●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现当代样式浅析53 DOI:10.13767/64-1011/j.2016.04.0102016年第4期总第283期艺·术·博·览YI SHU BOLAN形式表现手段的分黑布白也随之发生变化。
总结古代分黑布白运用所遵循的几个关键因素,即自然、情感、艺术自律。
这几个因素在山水画发展线条上呈现出先后次序,并有过渡和连接。
传统山水画的分黑布白经验与原则,作为一种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思维存在于时代传承之中。
当山水画进入近现代时空之后,由于面对着新的文化语境,应对与古代很不相同的艺术史课题,自身从图式布局、章法结构、笔墨表现,精神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的分黑布白方式在传承中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它昭示着分黑布白的又一次大变革。
山水画发展到今日,分黑布白表现样式更加多元,自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但并没有抛弃),更多的是在情感与自律的原则上,寻找夸张变形、平面装饰、自由裁剪的运用手法,追求自由特异、变化多端的视觉形态,分黑布白的主观随意性大大增强,追求一种纯视觉平面空间格局的作品也较多。
分黑布白有历史传承性,也有时代性的变异与拓展。
二、现当代山水画分黑布白的表现样式及特征分黑布白在20世纪的杰出画家手中开拓出了新的样式,这在他们作品的章法结构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分黑布白决定了作品的大制度、大格局,是对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画家的艺术风格于此也基本奠定。
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创造了卓越的艺术风格的山水画家的作品中,理出几种主要的分黑布白的表现样式:黄宾虹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山水画家,其作品在黑白布局上显示出一种单纯性,而同为杰出画家的陆俨少注重物象形廓的刻画,显示出某种复杂的变化。
李可染在空间布局的经营上,具有归纳与简约的特征,并对布白有独特方式。
融合中西的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具有装饰味道,姜宝林则是一种几何与平面的排列。
当然,每一个画家分黑布白的样式特征并非固定的,独一的,往往都是兼有的。
如黄宾虹分黑布白单纯性中也有复杂性,姜宝林的几何结构,同时也有平面性。
这表现出艺术家在分黑布白上的综合性与多维度性。
(一)黄宾虹与陆俨少:单纯与复杂笔者认为,黄宾虹的作品在黑白格局上具有某种单纯性。
黄宾虹的黑白结构并不太强调其纵深感,而常常处在有一定压缩的平面上,黑与白在视觉形态上没有繁复的衔接关系。
黄宾虹多用“留空”来显示白,白所指代的地面、湖水、云气、天空,在轮廓形制上并未作出明晰严格的区分,有同形同构的性质,我们完全可以将一块指示地面的“白”,移动到指示湖水的“白”的位置上,二者的形制并不发生排斥。
白代表什么,要看它与黑的实处形象所形成的关系,通过心理经验来判断,例如,一块白上面画的是有具体形象的桥,那这块白指代水,如果上面是房子,那就是地面。
由此可见,黄宾虹的作品的黑白结构具有一种单纯特性,这是在视觉形态的感受上来说的。
黄宾虹曾说:“岩岫杳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
”①这句话中的“一炬之光”,即是我们在黄宾虹作品中常见的光眼,“如眼有点”,周围是黑墨团,其中有光亮,这光亮常以“白”来显示,没有比白更亮的了。
这是黄宾虹设置黑白布局的独到之处,在视觉上显示出一种单纯,设置的手段高明,但显示出来的状态很简洁。
陆俨少的表现题材主要是山石树木、江水云气,这些物象结构往往被陆俨少设置的非常繁复,尤其是云与水的造型非常多变,两者之间又形成相互出入勾连的关系。
陆俨少善用墨块,墨块与墨54块之间又以微妙变化的“白线”间隔,而白线又与大片的勾勒或空出的白云相联系,白云又常常与或勾或空的江水相连接,也可以这么说,各种形状、性质的“白”形成一张变化开张的“网”,将山石树木等物象予以网罗、包围,或缠绕、覆盖。
这就形成分黑布白的复杂变幻的结构。
陆俨少说:“章法千变万化,每因局部而牵动大势,决定在一个势上。
”②可见,陆俨少极为注重章法与局部物象之复杂关系的协调,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结构空间。
陆俨少分黑布白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动势,黑白在特定的区域形成较为一致的运动势向,这也是陆俨少山水画的一个重要视觉特征。
以陆俨少的江水为例,他画江水多用勾线法,线条极具柔韧的弹性,空灵飘逸,每根线条都与作品的整体势向保持和谐,而线条之间则形成或宽或窄的空白,以示江水变化,而这些空白又形成一个整体的纵向结构,与山石岩壁产生连接关系,而水与云经常有所联系,联系则是顺势相连。
这与黄宾虹分黑布白的沉静单纯形成对比。
(二)李可染:归纳与简约李可染在黑白关系上具有较强的体制性,在他风格化的作品中,树木、山峰等物象以黑色刻画成具有清晰轮廓的、带有平面倾向的造型,这种方法塑造的形象在李可染的画中,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中十分常见。
李可染在用光上最让人称道的是在山脊的一侧边缘留出空白,背光处用较浓重的墨渲积,黑白对比十分强烈,这是他惯用的手法,遂形成一种显示他独特风格的制度性手法。
这种留白法多显示一种侧光,这样的侧光在一幅画的多层山峦上重复使用,使得凝重的山峰更多地显示出概括的轮廓,而较少显示山峰内部的丰富的结构,所以,李可染的山体多是概括性、归纳性较强的浓重结实的轮廓性造型。
而他的瀑水、溪流、云雾、天空等,也与这种实体的山峰树木造型一样,提炼得非常简洁纯粹。
李可染说:“中国画,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剪裁到‘零’,中国画、中国戏曲都讲究空白,‘计白当黑’,这不是表现力的削弱,而是画出最精华之现代黄宾虹《山水》现代陆俨少《山川出云》张继春●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现当代样式浅析552016年第4期总第283期艺·术·博·览YI SHU BOLAN处,使画面主要部分更为突出。
”③李可染的这种分黑布白之方法,也与其对画面的剪裁经营方式有关。
(三)吴冠中:抽象表现意味吴冠中的艺术融贯中西,创造了十分独特的语言形式,点、线、面是其艺术的基本语汇。
吴冠中有一种抽象表现性水墨样式,即以各种形态的点、线、面为之,高度抽象,以这种基本语言元素,直接形成画面结构。
吴冠中这种绘画有的是以线条为主,色、墨点子混置期间,线条表现出流动、飞扬、缠绕的特点,点子呈大小聚散之状。
另外,吴冠中还有一种形式是以墨块、点子为主构成画面。
这些形式的画面,在分黑布白上,几乎完全不指示自然空间,黑白结构十分自由,没有特定指代象征性,黑十分明了,即线条与墨块、点子,白即是无实指内容的纸底子。
由于线条十分随意,从而形成的白色空间也变换多端,不可捉摸。
因此,可以说,吴冠中这种水墨画的分黑布白具有较强的抽象与表现性特征。
(四)姜宝林:几何与平面排列姜宝林是当代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的山水画面貌多样。
而最具代表性与风格化的样式便是他的线描山水。
姜宝林最大化的抽象简化笔墨,乃至省去墨,只用高度提炼的、具有装饰意味的线条,这种线条一般很少变化,具有同质意味,由此形成一个个几何化的山头造型,描绘过程像是在编织。
姜宝林的这种“编织”出来的极简且极富装饰意味的造型,呈平面化重复排列,最终以此方式完成作品。
贾方舟先生说:“他(姜宝林)对山水的平面化处理完全是一种现代人的视角,来自于现代人的视觉经验。
”④这样的作品在山石表现过程中抽去一切皴擦点染因素,只用一根线来“绕”出几何形象。
作品的留白经过特别的设计安排,亦呈现为几何平面形式。
姜宝林将西方平面构成、抽象表现意识融入山水画探索,又不离开中国画的基本现代李可染《高岩飞瀑图》当代吴冠中《春曲》56当代姜宝林《清寂》精神趣味;姜宝林以西方意识,运用当代造型表现手段,营造出了一种东方情调。
分黑布白,在他这种极具当代性,乃至带有“工艺”意味的作品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殊异”:黑与白,高度提炼,关系极为明确。
平面、装饰、几何、重复、极简,就是姜宝林分黑布白的特征。
三、现当代山水画中分黑布白的经验通过对20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分黑布白的方式具有多样化、形式化、个性化的总体特征。
吴冠中、崔振宽等表现出一种抽象意识,因此也有一种去情感化的倾向,这点与元明清的情况有些不同。
现当代以来,山水画从图式章法、笔墨语汇、造型结构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分黑布白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改变。
如果分黑布白只遵循形式自律,那么它所带来的空间结构,从逻辑上看就会是一种形式空间,这从吴冠中、姜宝林的一些形式化很强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无疑是一种拓展,但同时也失去更多的可能。
比如作为古代传统经验的自然、情感原则,这或许是一种矛盾,难以兼顾。
对现当代绘画分黑布白的借鉴,已不限制在山水画之内,现代水墨人物、实验水墨乃至版画、漫画等绘画形态的分黑布白都可以学习、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