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文档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图形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标题: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

2. 能够使用比例关系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 能够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教科书或教学参考资料。

3.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示例图片。

4. 比例尺。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概念,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放大和缩小的情况。

2. 展示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示例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图形的变化。

探究活动:1. 将一张示例图片放大或缩小,使用比例尺测量图形的各个部分,并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上的数值与实际测量的数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关系。

3. 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经验。

讲解与练习:1. 通过示例图片和实际问题,讲解如何使用比例关系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对其他属性(如面积、周长等)的影响。

巩固与拓展: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设计房间布局、制作模型等。

3. 鼓励学生思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其他学科(如地理、艺术等)中的应用,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评估:1. 设计一些评估活动,检查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可以使用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形式进行评估。

3.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及时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是否准确和深入?3. 学生能否熟练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比例关系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第一篇: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定稿)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一)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1)你见过下面的这些现象吗?(2)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补充:把照片未按比例放大的实例。

(二)通过比较,归纳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1)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2)特点:形状不变,大小不同(课件)【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情境,引入新课,力求简洁高效,同时让学生感受物体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二、操作探究,总结方法。

(一)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1.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小组合作探究(1)在小组内说一说2∶1的意义。

(2)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3.反馈交流(1)2:1是指变化后的长度与变化前的长度比,也就是把图形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其介绍思考操作的过程。

(3)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4.归纳总结(课件)(1)方法一看:看原图各边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边长画出新图形。

(2)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边长和周长都扩大到原来的两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二)利用经验,自我探索按一定比例缩小 1.出示要求: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2.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难点一一击破,并观察、归纳、总结。

接下来利用获得经验进行自主探索把图形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画法,显得非常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doc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doc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纸、铅笔、直尺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将这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阐述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衣服、建筑图纸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方法: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个物品,绘制其放大或缩小的图纸,并解释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从准确度、创意性和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也要考虑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表达,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演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图形模板。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发现物品的大小不同,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如服装设计、建筑图纸、地图等领域的应用。

3. 邀请相关行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作品中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互相学习,提高审美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画,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2. 收集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公开课)图形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公开课)图形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教材第12册的教学内容。

它所编排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进一步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形象的显示出比例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学情分析1、学生已认识了比例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说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显内容的生活化,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学习过程的活动化,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由于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因此以练习为主线,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主题引领本节课的内容,讲解穿插在练习之中,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1、情境引入2、直观演示3、合作交流4、讲练结合三、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判断哪些图片是放大的,哪些图片是缩小的,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从而引入新课。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

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预设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一、创设情境观察思考出示我和儿子的一张照片。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小照片,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吧。

这是老师前几天在西湖公园拍的一张照片,为了让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些,老师来把它变得大一点,请看我的操作(在电子白板上进行三次操作)。

第一次:宽不变,把长拉长。

师:这张照片是怎样变大的?生:宽不变,长增加了。

第二次:长不变,把宽拉长。

师:这张照片呢?生:长不变,对应的宽增加了。

第三次:等比拉长。

师:请看我的第三次操作,照片又是怎样变大的?生:与原来照片相比,对应的长各宽都增加了。

师:变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哪一张人物更像呢?生:第三张。

师: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张照片却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缩。

(板书:图形的放缩)。

【设计意图】:从观察生活照入手,用电子白板缩放功能,将照片调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猜想验证1.出示情景图:一张贺卡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每格边长为1厘米),下面是笑笑、淘气、小斌在方格纸上画得这张贺卡的示意图。

2.在操作中探究图形的放大(一)探究如何才能画的像(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现象。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两张照片,这是原来的(板书:原来),这是放大后,也就是现在的(板书:现在)。

为了便于大家研究,我把这两张照片的图像去掉,这样就变成了两个长方形。

(利用电子白板的透明度功能,把照片画面隐去,逐渐抽象出两个长方形)原来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放大后的长方形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

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的长方形长的2倍,比是2∶1;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是原来的长方形宽的2倍,比是2∶1(板书:2∶1)。

(2)总结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师:我们还可以概括成,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2.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用学习用品,如尺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照片的放大与缩小,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放大与缩小的效果;(3)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性质,如面积、周长的变化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地图的缩放、衣服的放大等,让学生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目录:(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3. 正文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性质(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基础练习题;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相关的实际问题;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1.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二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图形缩小的概念。

2.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定义。

图形缩小的定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三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方法。

图形缩小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四章:实例讲解与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教学内容利用实例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应用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进行总结。

拓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领域。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法。

5.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六章:实践活动一图形放大的操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图形放大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操作步骤。

图形放大后的注意事项。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和放大工具。

第七章:实践活动二图形缩小的操作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缩小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图形缩小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图形缩小的操作步骤。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

2. 讲解: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图形的放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方法。

2. 让学生能正确计算图形放大的比例。

教学重点:1. 图形放大的方法。

2. 图形放大的比例计算。

教学难点:1. 图形放大的比例计算。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形放大的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图形放大的概念。

2. 讲解: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图形放大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图形放大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图形放大的方法掌握程度如何?2. 学生是否能正确计算图形放大的比例?第三章:图形的缩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

2. 让学生能正确计算图形缩小的比例。

教学重点:1. 图形缩小的方法。

2. 图形缩小的比例计算。

教学难点:1. 图形缩小的比例计算。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形缩小的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图形缩小的概念。

2. 讲解: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图形缩小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图形缩小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图形缩小的方法掌握程度如何?2. 学生是否能正确计算图形缩小的比例?第四章: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或缩小(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4 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交流、操作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火柴棍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连续展示几组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1)你们发现了什么? (图形放大了或缩小了)(2)试举几个生活中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2.揭示课题看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汇报结果:第一组是两张画面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片。

,第二组是画面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片(2)课件出示图片,这两张图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呢?汇报:画面相同,大小相同,图片的长、宽都没变。

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的图片课件出示第二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桌互相说一说,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结果:画面相同的图片,但大小不一样。

板书: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小结:第1 组图片是画面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张图片;第 2组图片虽然画面相同,但是它们的大小不同。

2.动手操作(1)议一议:课件显示:房屋图和六边形图片。

仔细观察,每组图的两个图形之间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有变化?(2)摆一摆。

让学生试着摆2个不同的正方形,摆好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所摆的2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都是正方形,但大小不同。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案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
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
四、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形的1/2。
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附板书设计: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
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三、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案例
楼坊坪中心小学——王静时间:2012年3月15日
地点:六年级教室
人物:六年级全体同学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背景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是比的实际应用。

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并通过观察、思考、猜想、交流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最后通过自己动手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师:我来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楚上面写着什么?(师边说边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小卡片纸,上面写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字号为小5号)
生齐:看不清。

师:将卡片放在展台上,调整缩放键,让刚才很小的字逐渐放大,调整至合适的大小,问“同学们现在看得清楚了吗?请大声把这些字读出来。


生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刚才还看得不是很清楚,现在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呢?
生:纸上写的字被放大了。

师:小字放大后能看得更清楚。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你见过这些现象吗?
生:见过。

师: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生1:第1幅图是一个同学在照相,照片把天安门缩小了。

……
生2:第4幅图是同学和他的影子,影子与他相比,影子放大了。

师:真不错!这些都是生活中缩小和放大的现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师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反思: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想把什么图形放大和缩小?
生1:我想把长方形放大和缩小。

生2:我想把正方形放大和缩小。

……
师:这里就有一个正方形,(出示教材第57页例4左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生:正方形的边长是3个小方格的长。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要求。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师:题中的2:1是什么意思?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2:1的?
生1:表示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

生2:比例尺的前项是图上距离,我认为2:1表示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

……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的好,那请大家再想一想,应该怎样来画呢?生1:把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原来的边长是3格,放大2倍后应该画6格。

……
反思: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思考、猜想、交流,以及师生验证的活动过程,是学生感知图形放大的意义和体验学习乐趣的过程。

师:如果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生齐:有!
师: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交流、画图,师巡视,1名学生上台完成。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
生齐:画好了!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XX同学(板演的学生)画得怎么样?
生齐:画得很好。

师:XX 同学,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吗?
生:长方形的长是6格,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要画成12格;宽是3格,
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是6格。

先在方格纸上画出一组邻边,再根据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待的这个特点画出另一组邻边,就画成了放大后的长方形。

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6格,放大2倍后是12格;另一条直角边是3格,放大后是6格。

先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再把斜边连起来,就完成了放大后的三角形。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画法?
生:先找出各个顶点的位置,这样图形就确定了。

然后,再把各个顶点顺次连接起来,就可以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同时教师在图上把顶点描出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方法的印象。

师: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画法,并相互检查一下,看对应的边是否放大到原来的2倍。

(学生交流检查)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放大前、后的三角形的斜边在方格纸上不好数格呀,它是不是也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了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帮帮他吧!
生:我用尺子量了放大前后的两个图形,斜边确实是放大了2倍。

……
师:通过验证,大家都看到了三角形的斜边确实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

反思:给学生一个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亲历把图形放大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图形放大的意义,掌握把图形放大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按2:1把图形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得到放大后的图形。

下面请大家再认真观察一下放大前后的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
师:说得不错!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大小变化了,形状不变。

反思:学生凭借把长方形、三角形放大的经历和体验,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自然地得出“放大后的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化”的结论。

师:把一个图形放大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图形的缩小。

好,如果把刚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按1:3画出来,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1:3你是怎样理解的?并把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并画一画,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点)师:请1名学生上台画,并请XX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法。

生:长方形的长是12格,缩小到它的1/3,长是4格……
……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让我们再来看缩小前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没变。

……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了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缩小的任务。

并且发现了其中图形变化的特点。

请同学们试一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说一说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缩小的方法和变化的特点。

生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缩小,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缩小。

生2: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板书)
反思: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实践探索。

放手让学生凭借把图形放大的经历和体验,去思考按1:3缩小的意义,并独立画图,交流画图方法,观察发现规律,对图形的放大、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我们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同学们真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