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资料NEW

合集下载

中医复习资料

中医复习资料

中医复习资料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医籍,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4、辩证:分析辨认疾病的症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5、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向的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以及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凡是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食物或现象都属于火的范畴。

土的特性:“土爰稼墙”。

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土的范畴。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有能刚能柔、变革、肃杀的特性,所以凡是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点,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属于水的范畴。

7、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8、五脏的五行归属: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9、五行学说帮助临床确定治则与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金生土法:又称补脾养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指肾阳。

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

(4)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中医学第一章绪论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东汉XXX所写的第一本治疗专著。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XXX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包括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临床诊疗的优势、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以及中西医的比较。

6.“证”和“症”的不同在于,“症”指疾病的症状,如发热、头疼;而“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因此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之间有四种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之间有四种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其中,相生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乘是指相克太过,超越了正常的制约关系,相侮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反克”的异常现象。

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正常生理制约关系,而相乘相侮则是异常现象。

根据五行生克治化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我们可以采用“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的方法进行治疗。

第三章中医学的生理观中,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这些多为实质性脏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理论知识总复习资料

中医学理论知识总复习资料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人体内脏分几类,各有何名称:
分三类。脏、腑和奇恒之府。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府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有何Fra bibliotek同: 12.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13.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简答:
1.阴阳的基本内容:
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收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润下。
3.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含义: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6.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与调控作用
温煦与凉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营养作用
7.六淫治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6.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7.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8.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9.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0.戾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11.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名词解释: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一、概念1,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的统称。

5,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7,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8,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9,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10,相生:有序的依次递减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1,相侮:是指五种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12,心主神志: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3,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和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

14,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通过上升的作用输布全身。

15,肝主筋:全身的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补,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16,先天之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有,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身之本。

17,后天之精:指人出生以后从饮食物中获取,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并灌溉五脏六腑。

18,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19,八纲: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20,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阴、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生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

21, 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22,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

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专科是中医、针灸等传统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各部门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希望对中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方剂学、针灸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经络、腧穴、气血等生理概念以及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等技能。

对于方剂学和针灸学,需要掌握常用的中药和针灸法,了解其适应症、功效、注意事项等。

二、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制药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药材、药性、功效等相关信息,了解中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和配伍规律。

对于中药的制药过程和研究方法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体组织、器官、生命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中医临床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四、临床实习
中医学的临床实习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环节,临床实习内容包括病历记录、体格检查、诊断鉴别、治疗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中医学的诊疗技能,对各种疾病有全面的认识,熟悉各种治疗方法。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

以上是中医学基础专科复习资料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中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医学的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2、说明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治疗。

4、指导疾病诊断。

5、概括生理功能。

2、五行学说(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1. 心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中医学最新复习资料.

中医学最新复习资料.

中医学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辨证论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神农百草经——最早药学专著——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温病学派: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两大体系第一章导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生理上的恒动观:2.病理上的恒动观: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试讲望闻问切等诊法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知道些,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即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前提、依据。

论治----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心法与顿悟、④试探与反证。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又称“以表知里”眼红——肝火旺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对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中医风和自然界的风。

中西医区别:1归纳与分析2宏观与微观3抽象与具体4功能与结构5辩证与辨病第三章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皇帝内径》、《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3、最早古典医籍《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柩》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4、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7、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类比8、援物类比的三个方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

9、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

10、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1、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12、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3、淤血:1)定义: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在体内,或运血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

2)临床特点:疼痛、肿块、出血14、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舌淡红,薄白苔舌色:舌白苔(主虚证,寒证)舌红主热证舌腻苔(属实证)15、浮脉主表征、虚证、会发热、恶寒、全身酸痛。

脉浮、白薄苔、属表证。

16、八钢: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7、补气药: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

包括:人参,黄芪。

党参,白术。

18、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葛根。

19、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20、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21、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

22、劳逸失度:过劳和过逸。

23、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湿、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4、五味:酸、苦、甘、辛、咸。

25、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偎、相杀、相恶、相反。

26、开窍药主归(心)经,解表药主归(肺)经。

27、牡丹皮与赤芍共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28、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药味加减、药量加减、药剂更换。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题型:单选24*1 判断12*1 填空16*1 问答6*8老师上课时提到的重点第一章:导论1 中医的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其主要内容和概念。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恒动观念:是指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生理上,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在病理上,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整个疾病的全过程始终不停地动态变化中;在疾病防治上,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其中辨证是指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 阴阳的相互关系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P14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气)五味:辛,甘,酸,苦,咸3P13表格看看4五行相生相克图"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对应的脏器有:肝心脾肺肾肝主升属木筋目心主温煦属火脉舌脾主运化属土肉口肺主降属金皮毛鼻肾主水属水骨耳、二阴6.乘侮:首见于《内经》,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7.相乘是指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

8.相侮是指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又称“反克”。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一、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三、何谓中华医学四大经典?《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学说《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四、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六、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防治七、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八、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九、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名解/选择)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3.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4.摄生事保养身体、祛病延年的意思,它是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5.未病先防:调摄精神、调节饮食、劳逸适度、锻炼身体、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人工免疫。

6.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强调汗、吐、下法、李东垣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

7.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8.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省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9.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辩,是人们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

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证候是疾病的本质。

10.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阴阳学说(名解)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P13最后一段有选择题)(选择)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P16~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选择题)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名解)“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选择题)自然界五行人体五时五味无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选择题)五行的深刻乘侮1、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

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相乘即相克太过4、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侮。

三、藏想学说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是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地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加以转化且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

在心肺等脏的作用下,脾将精微物质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

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描述题)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调气血、调节情志、促进消化、通利水道、调理生殖(简答/问答题)2、主藏学:养肝治阳、调节血量、防止出血3、肝与形、窍、志、液的联系:1)在体合筋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肾的生理功能:1、主臧精,是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简述题)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是指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3、主纳气,是指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5、开窍于二阴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精:1、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2、是人体生命的本质3、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气的分类: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选择题)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气为血之母:气能养血、气能载血四、病因病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名解)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P54~56有选择题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名解)七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变化淤血:指体内有血液滞留,包括离经止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

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名解)瘀血的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

淤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描述题)2、肿块固定不移。

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按之痞硬。

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4、面色、皮肤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口唇紫绀,爪甲青紫。

5、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曲张迂回。

6、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五、诊法诊法:指中医调查病情、收集资料进行疾病诊察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为“四诊”。

P66望神为选择题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选择题)望舌的五色主病(简述题)青色——肝经,属木,朱寒症、痛症、血瘀、惊风赤色——心经,赤色属火,主热证黄色——脾经,黄色属土,主湿症、虚症白色——肺经,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黑色——肾经,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舌色主病鉴别(选择题)类型舌色主病蛋白色较正常淡虚证:气血两虚寒证:阳气虚,阴寒盛红舌较正常淡实热证:热毒伤津虚热证:阴虚内热绛舌深红实热证:热毒炽盛虚热证:阴虚火旺紫舌紫而干枯少津热证:热毒炽盛、阴液耗损青紫湿润寒证:寒盛血瘀紫有瘀点瘀血证:淤血之征望的注意事项(描述题)1、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

2、病人应自然伸舌,不可用力太过。

3、医生按照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观察,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注意辨别染苔。

诊脉的部位:寸口诊法,分为寸(食)、关(中)、尺(无名)三部诊脉的方法:平臂、布指、指力诊脉的指力: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三部九侯:三部(寸关尺),久候(浮中沉)切脉时间应大于1分钟。

一息:一次呼吸P81~82常见病脉与主病(选择题)六、辩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的纲领。

八纲辩证:讲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度,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症类别的阴阳,最后综合归纳为八类证候。

七、治则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部分养生的概念与基本原则:?治疗与护理原则:护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病治异同。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护病求本:P1121、标与本病情急重时标与本的取舍2、正治与反治(名解)病情缓和是标与本的取舍正治与正护法热因热用反治与反护法寒因寒用(选择题)赛因赛用通因通用八、中药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高度概括。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P119四气五味中有选择题辛药的功能:能散:治表征(简述题)能行:行气(气淤)、行血(血瘀)能开窍:窍闭昏迷,麝香润养: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煎药法:1、煎药的容器宜用砂锅或瓦罐,不锈钢次之,忌用铜、铁器具。

(简述题)2、煎药前先用冷水将药浸泡1h,用水量以淹没药物为度。

3、每剂一般煎2次,头煎煮沸30min ,二煎煮沸20min。

滋补药可煎3次,每次煎成药汁越250ml。

4、有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需在处方上加以注明,如先煎、后下、单煎、包煎、烊化、冲服等。

九、方剂方剂的组成原则为“君、臣、佐、使”(名解)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诉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般起引经药和调和的作用。

十、针灸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即空隙的意思。

数腧穴俗称“穴位”、“穴道”,是针灸治疗的施术之所。

(名解)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学2、经外奇穴(名解)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即《灵枢。

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腧”。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医务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施术部位。

常用的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十一、中医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选择题)顺其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供养情志护理的方法(简述题)1、情志制约法:“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恐伤肾,思胜恐”1)喜乐疗法、2)惊恐疗法、3)促努疗法2、情志疏导法3、陶冶情操法:1)音乐疗法、2)怡悦法饮食护理的原则:1、软硬适宜,清淡为宜2、少食肥甘,不宜偏嗜3、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