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学习知识理论复习资料附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A.心B.脾C.肝D.肾E.肺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 A )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B.木C.土D.金E.火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22.“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23.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24.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25.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A.心B.肝C.肺D.肾E.脾2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7.“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B.肾C.脾D.小肠E.肝2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29.胆属于( )A.脏附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3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31.“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交感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33.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B.调理气机C.肺为娇脏D.主一身之气E.朝百脉34.心在液为( )A.汗B.泪C.涕D.唾E.涎35.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36.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A.促进血行B.调畅气机C.贮藏血液D.疏通水道E.疏泄肾精37.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精B.血C.津液D.营气E.心气38.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B.吸门C.贲门D.飞门E.户门39.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0.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41.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42.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阴维脉与阳维脉44.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45.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A.喜B.怒C.思D.忧E.悲4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B.肾C.肝D.心E.肺4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48.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49.肾在志为( )A.喜B.悲C.思D.恐E.惊5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A.心主血B.心主脉C.心藏神D.心为生之本E.心为君主之官51.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A.胃 C.胆B.脑 D.三焦 E.命门52.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B.足少阴C.足太阴D.冲脉E.任脉53.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B.胸腹部C.手指端D.足趾端E.以上都不是5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55.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眦的是( )A.足阳明B.足少阳C.手太阳D.手少阳E.足太阳56.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A.脾的运化B.心主血脉C.肝藏血D.肾藏精E.肺主气57.“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A.胃的受纳B.脾的散精C.小肠泌别清浊D.胃的腐熟水谷E.大肠传化糟柏58.魄门位于( )A.大小肠连接处B.胃与小肠连接处C.胃上口D.大肠末端E.以上皆不是59.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血液B.天癸C.肾精D.脑髓E.肾气60.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A.母病及子B.子令母实C.子盗母气D.乘其所胜E.侮所不胜61.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A.肝肺B.肺肾C.肝肾D.心肺E.脾胃62.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瘀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血能生气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63.下列哪项不符“液”的特性( )A.质较稠厚B.流动性较小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D.渗注血脉E.起濡养作用64.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气主升B.脾宜升则健C.脾主转输水谷精微D.脾气散精于心肺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65.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A.心中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66.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E.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67.《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A.筋B.骨C.肉D.气E.血68.导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E.气闭69.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热极生寒B.阴中求阳C.阳虚阴盛D.重阳必阴70.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A.相乘为病B.相侮为病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71.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A.肺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肾病及心D.肾病及肝72.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A.心肝肾B.心肺肾C.肺脾肝D.脾肺肾73.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足阳明经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74.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奇经八脉75.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A.足少阴经下来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太阳经7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呼吸运动B.调节气机C.生成宗气D.宣发肃降7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78.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A.促进食物的消化B.调畅气的运行C.促进胆汁的分泌D.使人心情舒畅E.调畅血的运行79.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8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肝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肾的生理功能D.脾的生理功能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中医复习资料
中医复习资料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医籍,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4、辩证:分析辨认疾病的症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5、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向的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以及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凡是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食物或现象都属于火的范畴。
土的特性:“土爰稼墙”。
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土的范畴。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有能刚能柔、变革、肃杀的特性,所以凡是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点,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属于水的范畴。
7、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8、五脏的五行归属: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9、五行学说帮助临床确定治则与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金生土法:又称补脾养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指肾阳。
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
(4)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中医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第一章绪论1、《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东汉张仲景,第一本治疗专著;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2)临床诊疗的优势;(3)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4)中西医的比较。
6、(名解or简答)“证”和“症”的不同?“症”,即症状,如发热、头疼;“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如脾肾两虚。
(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段话背下来)凡是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属“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属“阴”。
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个关系,8个字):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建议大家根据书上25页文字理解记忆):(1)相生:又叫母子关系,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相邻的相生(图上,以木开始)(2)相克:也称相胜,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学习中医学的人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医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还可以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典籍和临床实践,了解中医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
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针灸学等相关学科,了解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临床实习和观摩,亲身体验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学、方剂学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了解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熟悉常用中药的制剂方法和用药规律。
五、中医学研究方法中医学研究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实验研究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了解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了解中医学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祛邪: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运化:表证:六淫:奇经八脉:气机:八纲:瘀血:肝肾同源:元气:常色:体质:藏象:气逆:潮热:经络:肺朝百脉:相生二、填空题1.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2.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中:土能克。
3.五脏中,有“君主之官”之称的脏是。
4.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
5.若某种致病因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阳不制阴或阴不制阳,从而形成阳虚则寒或的病理变化。
6.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称。
7.古人把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神、。
8.正常舌象简称为、薄白苔。
9.心悸是指病人自觉的症状。
10.血病类证主要包括血虚、、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11.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辨证论治。
13 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中:木生。
14. 津液是人体一切的总称。
15. 有“相傅之官”之称的脏是。
16.风为,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17.湿性趋下,易袭。
18.疠气是一类具有的外感病邪。
19.若某种致病因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阳不制阴或阴不制阳,从而形成“”或“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20.观察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21.金元时期、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2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交感、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转化。
23.“气海”,是在胸中积聚之处。
24. 、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正常血液循环必备的三个条件。
25.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交接。
26.寒性,主痛。
27.七情所伤影响脏腑气机,其中喜则。
28.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29.气逆病变以、胃、肝等脏腑为多见。
30.正常舌象简称为、薄白苔。
31.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2、说明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治疗。
4、指导疾病诊断。
5、概括生理功能。
2、五行学说(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1. 心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中医学最新复习资料.
中医学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辨证论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神农百草经——最早药学专著——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温病学派: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两大体系第一章导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生理上的恒动观:2.病理上的恒动观: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试讲望闻问切等诊法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知道些,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即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前提、依据。
论治----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心法与顿悟、④试探与反证。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又称“以表知里”眼红——肝火旺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对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中医风和自然界的风。
中西医区别:1归纳与分析2宏观与微观3抽象与具体4功能与结构5辩证与辨病第三章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关于中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都与五行有关,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3. 精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种基本物质,即精、气、血、津、液。
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平衡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与疾病相关。
通过调节脏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的信息。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呼吸、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
4. 切诊:通过切脉,即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1. 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中药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临床经验,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煎煮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特有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疗法:推拿是中医学中常用的物理疗法,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运用意念、呼吸、动作等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活动的方法,通过练习气功可以强身健体。
中医学复习资料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皇帝内径》、《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3、最早古典医籍《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柩》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4、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7、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类比8、援物类比的三个方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
9、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
10、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1、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12、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3、淤血:1)定义: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在体内,或运血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
2)临床特点:疼痛、肿块、出血14、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舌淡红,薄白苔舌色:舌白苔(主虚证,寒证)舌红主热证舌腻苔(属实证)15、浮脉主表征、虚证、会发热、恶寒、全身酸痛。
脉浮、白薄苔、属表证。
16、八钢: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7、补气药: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
包括:人参,黄芪。
党参,白术。
18、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葛根。
19、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20、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21、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
22、劳逸失度:过劳和过逸。
23、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湿、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4、五味:酸、苦、甘、辛、咸。
25、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偎、相杀、相恶、相反。
26、开窍药主归(心)经,解表药主归(肺)经。
27、牡丹皮与赤芍共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28、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药味加减、药量加减、药剂更换。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一、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三、何谓中华医学四大经典?《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学说《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四、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六、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防治七、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八、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九、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剑解/选择)《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軽。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宋元时期一一“金元四大家”:刘元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强调汗、吐、下法、李东恒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省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辩证:讲四诊说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淸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槪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左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而。
(P13最后一段有选择题)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P16~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选择題)归纳药物性能一一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一阳,寒、凉一阴五味:辛甘淡一阳,酸苦咸一阴“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选择题)自然界五行人体五时五味无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恐唾|||||五行的深刻乘侮1、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
次序是:木克上、上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上三、藏想学说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中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