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和情感沟通的需要。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who),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以及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1、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是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
信息作为科学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也不是意识。
它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
(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
2、符号:所谓符号并非简单的就是能让人想起这个东西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东西,如乌云密布,闷雷滚滚这是下雨的征兆,而不是符号,他只是一个事物在过程中同质的合理延伸。
如同征兆一样,信号也是如此。
即表示某物、某事、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一种信息,它本身受时间、地点或其它条件的限制。
符号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
3、讯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其原意为消息、音讯、文电、文告等。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发出讯息,接受者对这个讯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
4、把关人:又作“守门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5、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是传播信息使用的工具。
(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
6、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
是传播活动的产生动因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者和反馈源。
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他们能够决定一个传播内容、媒介甚至于传播学本身的发展。
9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
7、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8、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
-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具有说服力。
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相信。
9、议程设置论: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
10、“沉默的螺旋” :德国学者诺•纽曼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造成沉默的螺旋。
1、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信息是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是传播的基本客体。
信息普遍存在,但它是抽象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具有载体性,必须附着在物质载体上才能进行传播。
符号就是这样的物质载体。
当一组符号被用来表示特定的信息,就构成了一个可以传播的内容,就是讯息。
讯息是传播的基本单位。
2、较传播类型来,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1)传播者职业化、组织化2)讯息复制化,其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3)媒介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4)受众大众化,即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分布广泛、相对隐匿(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3、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功能?(1)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包括: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当然,在不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正面功能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除此之外,大众传播的一个负面功能就是麻醉人的精神,取消人的行动能力。
(3)另外,大众传播成为一个产业,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功能。
4、线性传播模式有何缺陷?1)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的、单向的过程。
(2)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即传播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5、如何理解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和反馈源。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
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
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地内容。
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
(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
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6、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③线性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的最表象的静态的元素,控制论传播过程指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流动特征,但他们都是在传播系统内部的探索研究,揭示的都是其中的微观环节要素。
系统传播论认识到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众传播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一样,都是他组织和自组织的统一。
它是开放的,非线性的,不稳定的非均衡的,有序,有规律的,而且是复杂循环的系统。
7、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与人际传播相比,有哪些特点?
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是个体。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而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而人际传播的对象也是个体。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而人际传播的信息丰富而复杂。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而人际传播
2、举例分析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
传播者把关行为必然受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制约。
如美国传播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传播者坚持的永久性资产阶级观念体系等。
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一个例子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
(2)经济因素。
把关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最终将影响到他及其所在的媒介组织的经济目标的实现。
这一影响在我国传播者把关中也日益增强。
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自己广告客户的利益。
(3)社会、文化因素。
把关人在过滤新现象、新事物、新信息时,与社会的文化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如电视教育性节目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价值等。
(4)信息自身的因素。
指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如信息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5)组织自身的因素。
传播组织、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把关中必然以本传播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如媒体组织的所有权、价值观、定位对把关的影响,可以比较一下《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与《北京晚报》的区别。
(6)受众因素。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受众。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把关人必然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信息。
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也会对把关产生影响。
(7)技术因素。
技术条件、技巧水平与要求等也直接影响着传播者的把关,特别是把关过程中的制作信息、传播讯息环节.如各种媒介技术手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影响:一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行卫星连线报道等。
(8)传播者个人因素。
其中有三项因素影响较大。
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个人的传播方式。
每一位著名的大众传播者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把关水平和风格。
1、举例分析四种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各有什么特性。
(1)报纸
①是视觉媒介(阅读媒介);②保存性强;③(受众的)选择权强;④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⑤时效性差。
传播手段:包括版面部分、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
(2)广播①是听觉媒介;②时效性强;③影响面广;④保存性弱,选择性弱。
传播手段:声音是广播的唯一传播手段,包括语言、音乐、音响三个要素。
(3)电视①是视听合一的媒介;②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③时效性强;④保存性弱,选择性弱。
传播手段:电视是多种传播手段综合运用的媒介,画面和声音。
(4)网络①是多媒体的媒介;②时效性、保存性、选择性都非常强;③可控性较差。
4、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有什么代表性的研究?
一、枪弹论
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又称为“皮下注射论”。
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等。
二、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也可以叫做“最低效果法则”,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代表性理论: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等。
三、适度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代表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
四、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兴起的强大效果理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
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
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代表性研究:沉默的螺旋假说等。
5、结合近几年大众媒介关于重大事件的传播情况(如伊拉克战争、非典、奥运会、美国大选等),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谈谈认识。
①结合论述题第二条有限效果论。
②1940年和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两次进行总统竞选调查。
在1940年俄亥俄州伊里县的调查中发现,只有8%的人改变了态度。
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效果是同化维护或催化,而不是轻易地改变受众原有的态度。
对选民投票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地区等。
本次调查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并发现了在人际交流中对他人态度产生影响的舆论领袖。
1973年诺纽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非典”初期,人们对于这场疾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染病人数远远大于政府公布数字;有的人认为会持续很长时间,是一场世界末日般的瘟疫,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于是开始闭门不出,抢购生活用品等等;也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流行性感冒一样的小病,其死亡率比感冒还要低,根本无须恐慌;有的人认为我国经济会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有的人开始求神拜佛;对于防治的各种手段也流言纷起,仅仅口罩有没有用就有很多说法。
各种流言通过网络、短信、口头等人际传播渠道,引起很多人的无所适从。
我国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政府的统一控制下,及时宣传有关非典的真实疫情、科学防治办法,提醒社会公众非典不可轻视,但也并非不治之症,广大医护人员正在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应当为抗击非典贡献力量。
非典虽然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影响,但总体发展趋势仍然是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会稍有降低,而没有致命影响。
社会公众开始接受大众媒介的主流观点,于是人际传播中的流言减少了。
而流言的人际支持减弱进一步使人们倾向于接受主流意见。
最终我们看到,目前关于非典,我国的整体舆论倾向是统一而理性的。
这里面就显示了沉默的螺旋的舆论引导过程,验证了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先行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以受众心的模式
3、施拉姆认为,认识和分析媒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
(1)媒介所刺激的器官。
即媒介符号的通道是视觉、听觉、还是其他。
但是一个人绝不可能通过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过一种感官传播的力量。
(2)反馈的机会。
不同媒介的反馈速度及数量不尽相同。
面对面的双向交流较大众传播而言,反馈的机会更多。
(3)速度的控制。
不同的媒介在其传播的可控性上有所不同。
面对面的交流易于控制,而大众传播中受众则没有传播速度的控制权。
(4)讯息代码。
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讯息代码。
面对面的交流中除语言外还有其他许多非语言。
印刷媒介以文字为主。
(5)增殖的力量。
面对面交流增值需要极大的努力。
大众传播媒介则不然,它们有具大的能力使单方面的传播增大无数倍,并使它在许多地方收到。
(6)保存信息的力量。
面对面及电子媒介传播转瞬即逝,而印刷品则始终在保存事实、思想和图片方面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7)克服弃取的力量。
即放弃某种媒介传播的可能性。
转换电视屏道比打消面对面交流容易的多。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大众传播媒介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迅速而有效,其力量不可比拟,然而在满足特殊专门需要上较差,尤其是电子媒介。
面对面则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