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_乌托邦_文学综论_耿传明

合集下载

南开大学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派耿传明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

南开大学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派耿传明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

南开大学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派耿传明2016年考博科目考博真题考博参考书专业代码、名称指导教师人数考试科目备注及研究方向40其中包含6名在职攻读博士名额。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4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派耿传明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1004法语、1005德语选一②2455中国现当代文学③3476现代中国文学与思想文化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

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

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

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更多,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

根据我们的经验,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以四轮复习为最佳,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有必要结合下面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这段时间是整个专业复习的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晚清小说儒家乌托邦的建构与超越

晚清小说儒家乌托邦的建构与超越

晚清小说儒家乌托邦的建构与超越要求,也应和了西方科学天理观外在的推动。

不过这显然是一场从外至内推动的变革,晚清文人试图借助域外政制、科技和宗教理念实现“外在超越”。

顾彬认为,现代中国近代思想同样受到西方的基督教世俗化思想以及社会运动的影响,以至可以说,现代中国革命思想也是基督教思想的世俗版本。

“中国与世界市场和世界文化的联结便意味着与西方历史之世俗化的联结。

”①这一说法的确武断,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谭嗣同、夏曾佑、宋恕在清末发起反名教运动背后,确实也是以基督教的上帝观念作为根据。

汉代以降至于清,虽然经历了多次的胡夷入侵,甚至出现过多次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儒教的政制理念从未经历过另一政制理念的真正冲击。

因此,中国的小说一直是“小道”和“闲书”,而乌托邦文学也只是零碎片段地对于黄金时代和桃花源的怀想。

至晚清,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曾国藩《讨粤匪檄》)。

世局和学术风气的嬗递,让今文公羊之学递演为改制疑古,流风所被,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以及五四的政治和浪漫文学。

②由公羊之学和泰西之学交汇激荡而来的康有为大同思想已经包括三个层次:其一西方输入的自然论基础上的宇宙观;其二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世界观;其三则是由内省而革命的超越世界。

《大同书》成为晚清乌托邦思想的奠基性著作,后来乌托邦文学的超越路径也大致遵循这三大主要步骤。

《痴人说梦记》中贾希仙的二上仙人岛,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一递演的心迹。

《痴人说梦记》以贾希仙之父梦见仙人岛开篇,这无疑是对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海寻仙传说的复写,依然是一种《桃花源记》的仙乡叙事传统。

在这个海外的桃花源,人们与世隔绝、物质生活极大富裕但自给自足无知无识。

当带着电力、火药、罗盘针的贾希仙第二次踏上这片世外乐土的时候,古典乌托邦的结构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由物质而精神,从自治到宪政,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集大成的现代“镇仙城”。

这种单纯由科技政制驱动的“外在超越”在晚清频频出现,譬如《月球殖民地小说》、《新法螺先生谭》和《乌托邦游记》等等,折射出乌托邦叙事在近代的深刻转型。

清末民初小说中_现代性_的起源_形态与文化特性

清末民初小说中_现代性_的起源_形态与文化特性
其次近代文学的变革与甲午之后社会群体心态发生的 一系列的剧烈震荡直接相关,这种一系列的震荡使得文学 进入了一个走向现代的急剧变革期,文学不管在写什么还 是在怎么写方面都开始脱离旧轨,也明显区别于甲午之前 50 余年的“近代文学”。1894 年的甲午战争直接引发了近 代中国第一次的整体性的社会心态的震荡,正如梁启超所 说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随 之而来的维新变法唤醒了士人阶层广泛的公共参与意识 ; 而《天演论》的流行,则终结了读书人的传统继嗣者心态, 树立起一种面向未来的进步主义信念,由此推动社会形成 一种崇新、崇洋的时代风气,为晚清时期文学的诗、文、 小说的三界革命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
济下形成的功利主义成为其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市民阶层 主要以一种顺应的态度来应对现代性带来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性带来的“拔根”状态使得人的道德天性与社会的非 道德性形成无法化解的冲突,这种累积性的、日常生活经 验层面上的现代性体验成为近代通俗文学所表现的重要内 容,作为时代的负荷者,他们的现代性体验更多地带有受 动性的特点。
从梁启超 1902 年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到 1915 年陈 独秀开启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能动的、步步深入的文 学变革过程,因此将其联在一起做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考察, 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避免 政治性的分期所造成的对文学史的不自然的割裂,从而对 现代性的文学变革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现代市民文化 是自觉改造社会的政治、文化现代性兴起的社会基础,与 理念化的现代性形态不同,它立足于以“饮食男女”为主 的日常生活之上,日常生活是通过习俗、常识、惯例、传 统来加以组织调节的,属于一种不自觉的活动领域,因而 日常生活感受也就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受动性的特征。对这 种都市日常生活况味的体验和书写是对主导性的自觉、能 动的现代性文学形态的重要补充。

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变异与文学兴替

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变异与文学兴替

The Metamorphosis of Replace of Literature Social Psychology and in Early 20^th Century 作者: 耿传明[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97-103页
主题词: 清末民初;社会心理的三次波动;文学转型;文学场
摘要:如果把文学当成一个生命体,古典文学可以说是遗传占主导性的文学,而近现代文学则可以说是变异占主导性的文学。

社会心态可主要分为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方面,它构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中介。

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经历了从“幼稚静
默”到“亢奋纷扰”的变化,表现为三次大的心理波动:一是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的变法维新与《天演论》所引发的新旧对峙,二是癸卯年(1903年)知识界的“新觉醒”与《民约论》所唤醒的个人和民族权利之争。

三是1916年《新青年》的崛起、“五四”新文化秩序的确立以及苏联十月革命的回声。

这三次大的心理波动都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学创作的高潮。

文学也于这种波动中,不期然地发生深层的文化范型的转换,即政治与伦理、道德与宗教习俗、文学与道德的脱纽、分离与重组。

1清代文学概论

1清代文学概论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③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
前期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多以史 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
④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清词中兴
明清鼎革之际,变俗为雅,成为文人写心工具。“阳羡派”代表陈 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或尊苏、 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词坛号称 “三大家”。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性,脱离 舞台演出;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其 《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向“戏” 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戏剧性 这两方面的产物。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清圣祖康熙皇帝
康熙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讳玄烨, 顺治帝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 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于康熙 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 12 月 20 日),帝号清圣祖,年号康熙。他 8 岁即位,在位61年,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 在位期间,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安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国家的统 治,同时在军事上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最 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雍正四年(1726) 江西乡试正考官
查嗣庭: 其二是八股取士的羁縻政策。 考题“维民所止” 其三是文字狱的血腥镇压。 →雍正无首 其四是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
雍正时进士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 书。”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立项名单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立项名单

2020 2050 1973 1933 1945 1967 1897 1914 1932 1934 2061 2044 2059 1985 214 1898 1941 2015 2030 2006 1976
中国新诗的“身体”现代性研究 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研究 《孔子家语》研究 “《尚书》体”研究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研究 清代宋词学研究 《史通》文论研究 “世说体”小说体例演变研究 先秦两汉民间信仰与文学研究 汉魏之际文人风习转型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维吾尔族民间歌谣的口头传统调查研究 文化地理环境对新疆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契丹文学史 唐前文学“英雄”的书写、传播与接受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词学理论的还原与重构研究 唐集序跋辑考与研究 国民革命时期革命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及其意义研究 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研究 《古文苑》校注
1907 1962 2008 1890 1894 1924 2058 1908 1993 1949 1950 1975 2012 2025 1974 1992 1901 1935 1910
2018 1921 1997 1887 1954 1978 2028 2046 1906 1986 2000 2029 2023 222 1891 218 1912 1998 1900 1971 2032
李蓉 朱利民 崔富章 朱岩 柏红秀 曹明升 吕海龙 齐慧源 姚圣良 张振龙 祖木拉提·哈帕尔 汪娟 和谈 王长顺 贺昌盛 刘荣平 洪迎华 王烨 郭惠芬 李永东 伏俊琏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 咸阳师范学院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西南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农民一个世纪的文学记忆

农民一个世纪的文学记忆
的观念特征和游戏历史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陈忠实
农民在政治上的“价值意义被充分地显示出来”的结果。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不仅深植于农民情感深处和农民 文化核心的“救世主”情结被强烈地激活,知识分子所怀 抱的改造传统社会和农民文化的启蒙理想也变得悄无声 息——启蒙和“欧化”的知识分子让位于赵树理式的农民 。知识分子”。但这又显然是现代文学和文化历史的一次 政治性“倒退”。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处于“无产
收,显示了农民阶层与新文学良好的合作。”这是问题的 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赵树理出现在延安时代,这是中国
此,纵观全书,除了对赵树理、孙犁的论述,真正的“重头
戏”则要数对于“新时期”刘震云、张炜、莫言、陈忠实这
些“农民作家”的分析和论述。在论述中,贺著采用了
“内化”视角。着重于“乡村精神”和“作家心灵”的探究。 关于前者,通过把握新文学中农民形象的嬗变,乡村宗教
~方面,左翼知识分子笔下的农民其实不过是一种被政
农民,贯彻于一个世纪的文学形象本身都属于知识分子 的设计和创造:启蒙的、革命的、政治的、文化的。就像在 荒远的历史中一样,农民在20世纪的中国所争得的话语
收稿日期:2009—02—04
治理想渗透和政治激情赋予的特殊的政治符号。唯有到
作者简介:周仁政(1962一)。男,湖南津-q/,.,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9年第2期
第22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2 2009 General No.100 V01.22
(总100期)
农民:一个世纪的文学记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总目次索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总目次索引

………… 李长春( ) 3
迈 尔著, 羽军译( ) 张 5
口中国文体 学研 究[ 目主持人 : 栏 吴承学] 歌谣 、 乐章 、 徒诗
— —
伊斯墨涅的面纱之后 ………………………… 魏朝勇( ) 5 口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 目主持人 : 栏 陈伟武 ] 晟( ) 1 从楚系简 帛看字词关系变化 中的代偿现象
— —
肖德 生( ) 3
圣 () 1
海 德格 D si ae n概念里希腊与犹太一基督宗教 的背景
— —
2 世纪初 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 …………… 郭延礼 () 0 2 以《 琴操 》 十首为诠 解对 象………… 沈文凡 () 2
2l1
兼论一种 东西方哲 学可能的交会点
… … … … … … … … … … … … … … … …
文体与遗 民心境 的展 现
— —
战国文字姓氏用字疏释六则 ………………… 刘 杰( ) 4
以钱 澄之的晚年著述为例 ………… 张 晖( ) 4
口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 专题主持人 : 桑
兵] 兵( ) 5
论诗绝 句的集成 与绝 唱
— —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体性 ……………………… 桑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 OUR NAL OF S T-EN U VE I Y UN YA S NI RST
N . 0 1 o 62 1
Vo . I51
Ge e a . 3 n rlNo 2 4
( O IL S I N EE II N) S CA CE C DTO
… … … … … … … … … … … … … … … … …
口近代 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 目主持 人: 栏 桑

现代性新文明的建构——评《风雨“中国梦”——清末新小说中的“

现代性新文明的建构——评《风雨“中国梦”——清末新小说中的“
形成中, 展开对新小说在清末以及在其后蔚为大观的真实原因的分析。对于此一时期 的文学 , 学界 近来从西
方学界学来的一种流行 的定性是将其称为“ 民族国家叙事” , 这种定义不能说不对 , 但笔者认为有点隔靴搔 痒。当然 , 相对于传统的王朝国家而言 , 进入现代时期的中国国家形态 自然会属于民族国家形态 , 但 民族国家 建构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 中并不足以作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终极 目标 , 它只是作为一个初级 目 标和基本
评《 风雨“ 中国梦” —— 清末新小说 中的“ 救 国" 想象》
耿 传 明
(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 0 0 0 7 1 )
[ 摘 要] 清末救亡 、 启蒙思潮的丰富性、 多元性直接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变革的广度和深度, 它不
只是一个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问题 , 还是一个创造一种 现代性 的新文明 、 建立一 种新的世界 秩序的
1 9 7・

同其混悖 。 ” 他称 国家 只是一 种 “ 虚幻 ” , 只有 个人 才 是 “ 实有” , 因 此他 更 关 心 的还 是 作 为 个体 的人 的生存 境 遇 问题 。晚清救 亡 、 启蒙 思潮 的丰 富性 、 多元性 和深 刻性 直接 影响 到 了中 国近 现代变 革 的广度 和深 度 , 它 不 只是一 个建 立现 代 民族 国家 的问题 , 还是一 个创 造一 种 现代 性 的新 文 明 、 建 立 一种 新 的 世界 秩 序 的 问题 。因 此单从 民族 认 同与 国家认 同 的统 一 以及主权 国家的角 度等 尚不 足 以概 括 中 国式 的现代 性 的特质 , 因 为 中国式
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时期 的“ 保国保种保教” 到“ 国” 、 “ 种” 、 “ 教” 被不断消解 重构 的过程 。清末时期的鲁迅 在其《 破恶声论》 中就已提到两种典型的相互矛盾的救亡主张 , 即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他说 : “ 聚今人之所

“轻灵”与“救世”——孙犁与赵树理小说中的乌托邦精神

“轻灵”与“救世”——孙犁与赵树理小说中的乌托邦精神
取其 相 同之处进 行 归并 , 臆造 出新 词 “ t i” 意 uo a , p
征兆 , 但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迹象 , 其深层彰显的 是一种多维价值体 系相互对 峙、 交融 、 蜕变 的状
态 。 当旧的存 在 固守不 变 、 日渐 衰败 , 而新 的存 在 蓬勃 发展 、 机勃 勃 时 , 旧立新 也就 成 了时代 的 生 破
坛 的发展 。在西 学 东 渐 的文 化 交 融 过程 中 , 种 这
求 表达社 会 “ 应该 如何 ” 的理 想 。从 近 代 涌 动 的
各种类型乌托邦小说可见一斑 : 老残游 记》 如《 中
就描绘 了一个 宁 静 和谐 的地 方—— “ 桃花 山” 在 ,
人 的精 神与行 为之 间刻 画 了社会 本应 具有 的和 睦
种 普遍 选择 。所 以 , 人们 在 “ ” 新 的文 化格 局 里
总会有一种对 未来充满 既焦 虑又期待 的心理体 验。这种体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 , 往往会激发一 种人本主义意义上 的乌托邦文学创作 , 审美 的 用 激情呼唤民众理想精神的重塑 , 应然” 用“ 的理性 追求实现改造 “ 实然” 现实 的需要 。反观上世纪 4 O年代“ 与“ 交杂 的“ 新” 旧” 文学一政治” 生产场 域, 恰恰形成 了滋生乌托邦文学的最好温床 , 而最 具代表 陛的莫过于孙犁与赵树理 的小说创作。
种东方幻想引人到文学乌托邦创作 中, 中国 而
在这种 动荡 时局 中, 乌托邦 文学更 多地 将 “ 应然 ” 的社 会想 象根植 于 “ 然 ” 实 的现 实 当 中 , 这
就产 生 了一个在 虚 拟 空 间 中用 反 现 实 的方 式 , 以
却将西 方 的乌托邦 传统 纳入 到历史 现实 中 的政 治 革命 纲领 , 且 以一 种 流 变 的样 式 影 响着 中 国文 并

晚清小说“反西方-超西方”的乌托邦想象

晚清小说“反西方-超西方”的乌托邦想象

作者: 朱军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8-37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儒家鸟托邦;反西方;超西方;文明境界
摘要:清末民初转型时代是鸟托邦主义流行的时代。

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儒家鸟托邦世界。

这是一个反西方,也是超西方的鸟托邦世界。

从康有力到粱启超再到昊趼人,这是一个从外在冲突走向内在超越的历史进程。

由最初的外来文明输入引发的文明冲突论,到最终反本溯源,依赖传统天理世界观指出的路径,以内心的良知唤醒“内在超越”,晚清文人试图在东方和西方之外建构出儒家普世的“文明境界”,为后人指出一条文化保守主义者道德救世主义道路。

钟表秩序、文明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钟表秩序、文明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35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5, 2022钟表秩序、文明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耿 传 明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现代性的本质人表现为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客体、人为世界立法的理性化的进程,这种现代性理性秩序的确立是通过时空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完成的,将“劳动时间”作为度量人生命的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化历史对人类最大的改变之一。

钟表时间的采用成为这种改变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一种去主观化、人性化、立足于客观的现代性的理性秩序的确立。

现代时空观念的客观化、脱域化与功利化与人的生命体验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深刻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文学作为时代心灵的敏感触角,极为全面、深入地记录了这种文明转型的阵痛与激荡,其中既表现为追求合理性化的正面现代性诉求,也表现为对抗这种以钟表秩序为标志的理性化扩张的反现代性诉求,这在苏曼殊的创作中有较为充分的表现。

从这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中,我们才能把握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现代性的本质人表现为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客体、人为世界立法的理性化的进程,这种现代性理性秩序的确立是通过时空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完成的,将现代劳动时间作为度量人的生命的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化历史对人类最大的改变之一。

钟表时间的采用成为这种改变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一种去主观化、人性化、客观导向的现代性的理性秩序的确立。

现代性的这种立足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与追求无限增长的现代资本的融合,迅速推动了资本主导的现代性的世界秩序的全球化扩张,由此产生了16世纪以来的世界全球化浪潮。

1872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冒险,那就是主人公与人打赌在八十天内环绕地球一周,这种念头对于当时连地球是圆的还没普遍接受的中国人来说近乎是一种天方夜谭,然而在西方这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目标。

清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清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清代文论知识点总结清代文论是指清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个阶段。

清代文论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主张文学要服务于社会、民众,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在清代文论中,涌现了大量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他们对文学的发展和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清代文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清代文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一、清代文论的文学批评家1. 黄景仁(1610-1695),字士元,号用幼,江西南昌人。

他的《研牋集》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集结了黄景仁的批评文论观点,主张文学要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空洞、虚无的文学形式。

2. 龚自珍(1792-1841),字石泉,号向隅,四川省峨眉镇人。

他的《己酉札记》是其重要的文论代表作之一,该书集结了龚自珍对清代文学的批评和观点,提出了“人人皆能作文学”的观念,主张天下文学应该皆是由声士所作。

3. 曾国藩(1811-1872),字部云,号圭璧,安徽省濉溪县人。

他的《读书锁余编》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中,曾国藩提出了“文学以经世为要”的观点,主张文学应该为国家、社会服务。

4.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字定远,号琵琶道人,明代小说家,以《三国演义》等作品闻名。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也体现了一些清代文论的思想,主张文学要有教化功用,要服务于社会、人民。

二、清代文论的文学理论1. 文学要经世致用清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即文学应该为社会、人民服务,要能够教化人心、启迪人智,而不是空洞、虚无的形式。

文学要有教导和启示人们的功能,要有教化作用。

在《读书锁余编》中,曾国藩指出:“文学且古今所以教,凡言不经事而心不用者,是谓妄书,非教文也。

”这种观点是清代文论的一大特色。

2. 文学要有情感清代文论认为,文学应该有情感,要善于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虚诞、做作的形式。

在《龙树堂笔记》中,龚自珍提出了“言其衷情”的观念,主张文学要有真情实感,要表现人类的真实生活。

“新党”、“志士”、“洋场习气”的讥讽者——清末民初的“谴责小说”与反乌托邦的市民写作

“新党”、“志士”、“洋场习气”的讥讽者——清末民初的“谴责小说”与反乌托邦的市民写作

The Stinger of Trend and Idealist——The Condemning Novels and the Counter-Utopia Writings of Burgher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作者: 耿传明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5页
主题词: 谴责小说 新旧对立 反乌托邦心态 市民写作
摘要:“谴责小说”的兴起与“清末新政”时期朝野上下成与维新的时代氛围有关。

从更宏阔的历史视角看,谴责小说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对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的批判,更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各类政治人物和政治权力的迷信和神化,它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心态来描画社会转型期光怪陆离的人情世态,在此过程中,政统和道统、学统合一的传统信仰被瓦解,非伦理的政治和非宗教的道德开始产生,这些正是现代性的世俗文化出现的突出表征。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唯情论的乌托邦——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与“浪漫爱”的兴起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唯情论的乌托邦——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与“浪漫爱”的兴起

Western and Eastern Confluence of "Magnificent Wooer" and Emotionalism of Utopia——Booming romantic fiction and "romantic lov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耿传明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60-16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言情小说;唯情论;浪漫爱;乌托邦;“人神”文化
摘要:"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
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

"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
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
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

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
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清末民初言情
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
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
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重读《桃源梦》——善化之邦的崩解与反面乌托邦的兴起

重读《桃源梦》——善化之邦的崩解与反面乌托邦的兴起

Rereading The Dream of the Peach Garden: The Demise of Utopia and the Rise of Dystopia
作者: 耿传明;杨博雅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道德乌托邦;反面乌托邦;人性困境;文化寓言
摘要:�桃源梦》是新时期文学中出现较早的一部反面乌托邦小说。

它完整展示了“天外天”以善为本的道德理想国由产生到崩溃的全过程,着力表现一种将乌托邦的逻辑推到极致后所发生的逆转。

这也正表现出其作为反面乌托邦小说的特质,即对道德理想主义乌托邦的可取性、可行性的消解和质疑。

现代建构主义的道德乌托邦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崩溃、精神沦亡有关,它是针对现代性的文化世俗化趋势而出现的一种反弹和超越,其失败的根源则在于其矫枉过正的超人性的道德偏执。

《桃源梦》在反面鸟托邦小说中占据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乃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人们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所遭遇的深刻的、内在的人性困境,从而将对道德乌托邦的反思引向了深入。

空间意识变迁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空间意识变迁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作者: 耿传明;汪贻菡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页码: 145-15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空间观;时间观;晚清小说;现代性
摘要:晚清空间危机引发了社会秩序整体性崩溃,当“世界”作为变动不居的时空观念取代静态的华夏一万国观时,也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盛行之际。

古典时空观发生裂变,“新小说”通过对瓜分危机的预言表达对亡国灭种的焦虑,大量海上书写传递了国人对旧空间秩序破裂、新的异质文化空间植入的惶恐和忧惧。

政治乌托邦小说则通过对未来“中国”的勾勒将空间焦虑转化为时间激情,并借此激励文化身份认同、探讨政体国体建制、构成民族国家建构之前的文字想象,而现代文学就诞生于这被想象的现代“中国”之中。

空间与空间意识的变迁不仅是晚清小说书写的背景,也时常成为小说主题,更与小说中大量的情境化场景的出现、人物心理和梦境的描写及风景的勾勒等形成同构关系,由此共同推动晚清小说叙述模式由叙述型向展示型变迁的现代性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7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4 期
的过程 。 甲午战争后 , 中国人的生存危机感被普遍激活 , 维新变法开始成为士人阶层的普遍共 识 ;这种危机感由政治渗透到文化层面 , 人们开始猛然意识到中国传统的 “ 老例 ” 已无法再适 用于现代世界 , 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寻找 “ 新文明” 的冲动 。“ 庚子之变” 后 , 中国由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迅速加速 , 1900 年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也迫于时势 , 不得不开始变法 , 由此 开启了一场清廷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自新运动 , 清末新政酿成了一种朝野上下 “ 咸与维新” 的时 代风气 , 求新 、 求变 、 学习西方开始成为一种时尚趋赴 , 由此也唤起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日俄 战争的结果促进了中国的 “ 立宪运动” , 也催生了宪政乌托邦小说的大量出现 。 而清末排满革命 思潮的兴起 , 产生了一批深受卢梭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 “ 革命乌托邦” 小说 ;同时西方科幻小 说的进入 , 引发了中国科幻乌托邦小说创作的热潮 。 近代中国文学与西方乌托邦小说的结缘 , 可以说肇始于美国作家爱德华 · 贝拉米 1888 年出 版的乌托邦小说 《回顾》 ( Looki ng B ack ward ) 。 该书面世三年后即被在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改编介绍到中国 , 先是刊登在 1891 年 12 月至 1892 年 4 月的 《万国公报 》 上 , 名曰 《回头看纪 略》 。 1894 年 , 它又以 《百年一觉》 之名 , 由上海广学会出版 。 此书在晚清时期流传甚广 , 它曾 陈列在光绪帝的案头 , 从康有为的 《大同书》 、 谭嗣同的 《仁学》 和梁启超的 《 新中国未来记》 等近代重要著述中都可看出该书的影子 。 《 回顾 》 是近代西方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 , 与 16 世纪 初出现的乌托邦不同 , 它已具有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 , 所以它又被研究者称为 “ 拟乌托邦” , 因 为其描绘的理想世界 “能给予人以即将取得成功的感觉 。 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人们 , 并采用人 所熟悉的方法 。 完满地实现他们的理想似乎指日可待 。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过程 , 从不久 以前和当今社会发展出来的过程 。 ” ① 这种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和介入现实社会改造的入世性 , 对 处于重大历史拐点 、 被未知和不确定性谜团包围着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 从文化心理动机看 , 乌托邦的出现首先与中国人在近代所遭遇的巨大的挫折感有关 , 它首 先表现为一种穷则思变的文化突围 。 甲午之后 , 旧秩序 、 旧文化的衰败已成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 人们开始走出 “ 传统” 来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 即使像政治 态度偏向保守 的郑孝胥也在 《五十自寿诗》 里写下这样的诗句 :“ 读尽旧史不如意 , 意有新世容我侪 。 ” 康有为中西比较的结 论是中国之弱在 “教之不善 , 经之无用” , 因之倡导将儒学宗教化 , 建立 “ 孔教” 以对抗西方基 督教 , 故提出 “ 保国保种保教” 的主张 。 但其弟子梁启超 1897 年后在要不要保教问题上 , 就已 陷入 “ 依违未定” 的境地 , ② 他在写给严复的信中对严复提出的 “ 教不可保 , 而亦不必保” 观点 不但认同 , 而且赞曰 “不意数千年闷葫芦 , 被此老一言揭破” , ③ 只是出于现实的 、 功利的考虑 , 才认为保教仍不可弃 。 对 于 “ 传 统” 的态度 , 激进的革 命党人则 更为激烈 和刚爽 :如蒋智由 《有感》 诗云 : “ 凄凉读尽支那史 , 几个男儿非马牛 ! ” 这种颠覆传统的价值翻转 , 在晚清时已经 出现 , 如 1902 年发表在 《新民丛报》 第 5 号上的寓言小说 《虞初今语 · 人肉楼》 , 是一篇不太显 眼但值得重视的小说 , 可以说它是 “ 五四” 控诉 “ 礼教吃人” 的先声 。 小说的主人公叫 “ 天冶 子” , 生长于 “ 华胥国” , 这个 “ 华胥国 ” 是 “ 不知所谓君臣 , 不识所谓治乱 ” 的 “ 世界中自然 一极乐国也” 。 天冶子带一童子偶入须陀国游玩 , 不意此国是个食人的野蛮国 。 天冶子被此国中 人扭住而 “ 亟欲肢解之” 。 后来 , 因他的人种特殊 、 “ 清洁白皙” , 才暂逃厄运被带至一酒楼 , 楼 上悬额为 “ 人肉楼” , 其中一 老妪啖人 肉最多 , 十余年间 啖须陀人 数百万 , 她旁边有 数十人 ,
清末民初 “ 乌托邦” 文学综论
耿 传 明
摘 要 :近现代中国 “ 乌托邦” 文学的兴盛 期 , 是从 1900 年 “ 庚子之 变” 后开 始 , 到民国 初 年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告一段落 。 它的出现不只 是与近代中 国所遭遇 的巨大挫折 有关 , 更是出 于 中国人走出传统而寻 找人类 文明 “ 新 大陆” 的 渴望 。 “ 乌 托邦” 以 其内 容的性 质及 其与现 实的 关 系 , 可分为远景式 、 中景式和近景式三种 类型 。 “ 乌托 邦” 及泛化的 “ 乌托邦” 精神 、 心态改变 了 中国文学的固有基因 , 使得文学史上 以遗传 性占主 导地位 的文学 , 转 换成以 变异性 占主导 地位 的 文学 , 文学从语言到内容和 形式 都发生 了彻 底的改 观 , 而 在这 种变 化的 背后 则是 现代 人的 知识 、 情感 、 意志的全面解放和成长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乌托邦文学 新文明 第三种现实 文学政治 作者耿传明 , 文学博士 ,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 天津 300071) 。
② 前现代的乌托邦是一 邦 , “ 人类将会失去其塑造历史的意志 , 从而也会失去理解历史的能力” 。
个非历史的概念 , 它主要是让人思考而不是让人行动的 。 而近代以来的乌托邦则与历史结缘 , 就是在现实的空间展开并预言其随时间推移而能够实现 , 如此 , 历史就成为一个不断进步 、 日 臻理想化的过程 , 乌托邦也就具有了推动人们按人类理想和意愿去创造历史的变革性意义 。 近代西方乌托邦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这三大重塑世界的历史动力密 切相关 , 科学乌托邦 、 理性主义的社会乌托邦和人道主义的乌托邦之产生 , 与这些推动和改变 世界的基本动力有某种对应关系 。 近代中国乌托邦的兴起除了这些来自科学 、 理性 、 人道的动 力外 , 还有其自身的动力 , 那就是一个近代衰败 、 困顿的中国所持有的多难 兴邦 、 贞下起元 、 后来居上的信念和再造文明 、 重获民族新生的渴望 。 因此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不是一个在西 方冲击下的简单的应急反应 , 也是一个顺应 、 追赶乃至超越世界潮流 , 主动应变 、 创造新文明

中国乌托邦文学的兴盛期可以说是从 “ 庚子之变” 后开始的 , 到民国初年的 1919 年五四运 动之后告一段落 。 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 , 出现了大量译自国外和中国人自创的社会乌托邦小说 、 科幻乌托邦小说 。 据不完全统计 , 这类小说的总数有 400 余篇 , 译 、 著约各占一半 。 前期的社 会乌托邦和科幻乌托邦小说有杂糅之势 , 到后期逐渐分化 , 科幻小说自成一家 , 成为现代文学 中一个独立门类 ;而社会乌托邦小说则在 “ 五四” 之后 ( 1919 年) 开始衰落 , 这与新世界的 “ 曙光” 显现 , 与科学的阐释社会发展理论的传入有关 。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 , 苏联 的成立 — — —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等 , 使得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等似乎已少悬念 , 因此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和预测有所减少 。 近代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预测 、 表现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文学形式 , 它的出现与中国特有的 历史文化语境是不可剥离的 。 乌托邦主要涉及的是一个世界 “ 应该如何 ” 的问题 , 而这种应然 的要求会与实然的现实产生尖锐的冲突 , 由此推动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以反现实的方式表 达其世界 “ 应该如何” 的理想 。 这种实然与应然间的对照 、 对立 , 使人们对未来产生强烈的希 望感 , 从而推动人们去追求更合理的生存状态 。 所以乌托邦的意义不在于其构想能否完全实现 , 而在于它对改变现实提供了一种强大动力 。 正如马克斯 · 韦伯所说 :“ 人们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 东西而奋斗 , 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了 。 ” ① 卡尔 · 曼海姆也曾说过 :如果摒弃了乌托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现代中国乌托邦小说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 编号 07BZW052 。
· 176 ·
清末民初 “ 乌托邦” 文学综论
满憧憬也满怀疑虑 , 这就成为以预言未来为己任的乌托邦文学繁荣的土壤 。 乌托邦文学主要以 小说或思想札记的形式出现 , 近现代中国曾出现了为数可观的乌托邦文本 , 而对此的研究则相 当薄弱 , 即使有人提及往往也是将之视为非文学理念的演绎 , 以凌空高蹈和非现实性为由将它 简单地否定掉了 。 其实 , 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和精神文化现象 , 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影响是 不可低估的 。 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产生的直接源头 , 是中国现代性文化与文学的开路 先锋 , 它所代表的精神 、 心态 、 观念深刻地影响了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 、 文 化 、 文学走向 。 因 此 , 将其排除在外的文学史是不完整的 , 对其轻慢 、 贬损的文学研究也难免会留下 “ 得其形而 遗其神” 的缺憾 。 本文拟对清末民初乌托邦小说作一整体梳理和概括 , 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中 考察近现代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 、 心态 , 以及它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
“ 乌托邦” 一词源于 16 世纪英国人托马斯 · 莫尔的创造 , 他将希腊语的 eutopia ( 福地乐土) 和 outo pia ( 乌有之乡) 组合起来 , 构出一个新词 “ uto pia” , 来指代他所设想的完美国度及其所 代表的理想社会制度 , 由此乌托邦的含义也就具有了两重性 :一是指它的完美性 , 二是指其作 为 “ 乌有之乡” 的非现实性 。 乌托邦的出现与西方中世纪后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 , 人们开 始不再以 “ 上帝之城” 作为自己的理想寄托 , 而是基于人本主义的理想来虚构一个以 “ 人” 而 不是 “ 神” 为主导的完美国度 。 所以乌托邦的出现是西方现代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的一种重要体 现 。 乌托邦作为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 , 它代表的是人对于社会理性 的 、 应然的诉求 , 这种诉求与世界非理性的沉默和实然的现实相遇就会产生尖锐的冲突 。 在这一冲突面前 , 古典 的乌托邦主义者大多会退回书斋 , 以精神的自由替代现实中的不自由 ;而近现代乌托邦主义者 则倾向于选择走向街头 , 把现实中的不自由变成自由 。 于是 , 近代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 理想主义者改造社会的蓝图 。 所以 , 近代乌托邦也被研究者称为 “ 拟乌托邦” , 即以 “ 乌托邦” 预言未来的方式表达社会改造的理想 。 由此 , 近代乌托邦也就出现了泛化之势 , 并且它也不再 只是 “ 空想” 的代名词 , 也可指称一种可实现但尚未实现的现实 。 近代乌托邦开始介入现实 , 成为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 中国近代乌托邦大多即属于这一性质 , 它集中承载的是人们力 图超越现实 、 实现理想的愿望和期待 。 中国近代乌托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 , 因为近代 中国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已使人无法回避 , 即使是远景式的未来展望也与现实密切相关 , 而倾向 于 “ 毕其功于一役” 。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 , 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