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等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等多元素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和伟人事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难点: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世界名胜”和“中国名胜”两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世界上有哪些名胜古迹,并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和见解。

2、提高(15分钟)通过介绍中国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接受能力和凝聚力。

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素进行呈现,让学生参与其中。

3、讨论(20分钟)通过提出“东方神秘”的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东方神秘”的说法。

然后教师可以再次引入刚刚介绍的中国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等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性的问题和讨论,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的作业,让学生用书面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入学习口,并增强学习的兴趣。

2、讲解法:在介绍重要名胜古迹等知识点的时候,理性分析与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3、讨论法:针对“东方神秘”等话题或其他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谁能复述这篇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2.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预设:浏览内容法、勾画中心句、段意概括法、提取关键信息、对比筛选法、查找资料法。

3.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之外如果有生命存在,至少要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但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这仍是一个谜。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科学知识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任务二借助课后练习,巩固运用方法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1)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

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精读与细读相结合,关注重点内容)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查找资料,验证课文内容拓宽知识面)2.教师围绕课后练习二提出问题:如果要探究这两个问题,需要阅读哪些内容?又要用到哪些方(1)解决问题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①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3—9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

②汇报交流预设1:第3自然段中“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是生命生存的四个必要条件。

预设2:第4自然段中按照四个条件排除五大行星。

预设3:第5自然推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预设4:第6—8自然段分别通过近距离观测、根据因素推论、着陆取样分析判断出火星表面也没有生物存在。

(2)方法总结教师提出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怎么阅读文章的?预设:先筛选内容,然后以科学家为主体,重点阅读关键词句,根据科学家的判断过程总结判断方法和结果。

第11课 春(第二课时)PPT课件

第11课 春(第二课时)PPT课件

1.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描绘春天的美景。 2.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1.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闹 (闹 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 逼 (刺 逼)你的眼。 ③山朗润(湿润 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衬托 烘托)出一 片安静(安静 寂静)而和平的夜。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2.深入思考:
(1)文章写景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嗅觉;学生可用文中句子说 明)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密、亮、细)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 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们的顺序是跟上一句的桃树、杏树、梨树 的花的色彩是一一对应的。)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问题三:
1.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 着朱自清的《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 ?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
2.“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如何理解? (说明春天给人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家排好队》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排队的规则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排队的重要性,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排队的重要性和规则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排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公共道德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排队的重要性,知道排队的基本规则。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公共道德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养成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排队的重要性,知道排队的基本规则。

2.难点:学生养成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排队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排队规则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排队的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排队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介绍排队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了解排队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排队规则的意义,分享自己的排队经验。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排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排队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

6.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践行排队规则。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排队的重要性、排队的基本规则和排队的好处。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文章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建造过程和选址原因,揭示了蟋蟀聪明、勤劳的本性。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富有生动性,旨在培养学生对科普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普文学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自然现象的解释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蟋蟀、住宅”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建造过程和选址原因;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普文学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蟋蟀住宅的特点、建造过程和选址原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蟋蟀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蟋蟀住宅的特点、建造过程和选址原因。

4.情境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课文11《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课文11《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课文11《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复习生字词,细读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葡萄沟的美丽和物产丰富,以及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读、品词、析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葡萄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感受葡萄沟的美丽与物产丰富。

a. 复习生字词。

b. 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2. 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a. 学生自读,思考: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c.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自己家乡的特产或风景。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第二、三自然段内容概括。

2. 生字词。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乡的特产或风景。

答案示例:我的家乡有一片金黄的麦田,微风吹过,麦浪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让人陶醉。

2. 书写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蟋蟀住宅的构造及其特点,展示了蟋蟀的聪明才智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界的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文本分析、词语赏析、情感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

2.生字词卡片:用于课堂上学生朗读、默写。

3.作业本:用于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蟋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蟋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结构,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 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 经过,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赏。
拓展延伸
把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文章《燕子窝》对比一下,说说它 们的异同之处吧!
观察日记 燕子的生活习性
第一篇:燕子衔泥垒窝的过程 第二篇:雌燕子孵蛋,客人来庆贺 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恒心 耐心 细心
学习任务三 对比品味,感受生动表达
在长达30年的观察中,蟋蟀以及 那些生活在荒石园的小昆虫,在作者 眼里已经化作了充满灵性的生灵。我 们一起来感受他生动的表达吧。
你能说一说下面的片段,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蟋蟀体型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成线状。有翅时,翅平叠 于躯体上。多数体色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 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磁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即使在冬天……
长期连续的 观察
修建工具
工具柔弱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
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
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
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动词
表达准确 观察细致
修建工具
后足
大颚 前足
劳动方式
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即使在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蟋 蟀 的 住第 宅二
课 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复习回顾
读一读
住宅 临时 功夫 随遇而安 慎重 选择 住址 优良 洞穴 大厅 卧室
专家 平整 清洁 卫生 疲劳
复习回顾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

王安石: 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文人不相轻!
苏轼和同事
苏轼还曾给同事王巩写过一首诗。王巩是苏轼相伴终身 的朋友,他家世显赫,后来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 到偏远的岭南宾州。但王巩与苏轼肝胆相照,从来没把 这件事放在心上。王巩家中一位名叫柔奴的歌女,毅然 陪伴他共赴岭南,不离不弃。这首诗就是苏轼送给这位 女子的。来,大家把最后两句读一读,背下来。
《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yǔ),天公为下曼陀雨。
苏轼和妻子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两人第一次的相遇,是在西湖的一场
宴会上。王朝云12岁,在台上跳舞,苏轼36岁,在台下饮酒。看到王朝云的舞
苏轼和自己
工作质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和自己
心情质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有一天,欧阳修说:“某医生向患者询问生病的原因,患者说自己乘船时遭遇 了风浪,受到惊吓后而生病,于是医生就从船舵上,刮下一些船老大长年手握 留下的汗渍粉末,与丹砂、茯苓等药物相配,给患者服用,竟药到病除……” 苏东坡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欧阳修,欧阳修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本草注别 药性论》一书上记载:‘止汗,用麻黄根节和用旧的竹扇的粉末,服下’,这 说明‘医者意也’貌似儿戏,实则多有应验,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指责。” 苏东坡对中医药也很有研究,他对医生“以意用药”所谓的一些偏方颇不以为 然,于是对欧阳大师反唇相讥:“按照您这种说法,那么喝了伯夷的洗手水, 就可以以此治疗贪心;吃比干吃剩的食物,就可以改掉谄媚的习惯;舔一舔樊哙 用过的盾牌,就可以医治胆怯的毛病;闻一闻西施的耳环,就可以治疗天生的 丑怪残疾了。”

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四年级语文上册
除了黄蜂,其他动物之间也有这种“知礼谦让”的习惯。例如草原上有一种白尾鹫,专门吞食动物尸体,打扫别的动物的残渣剩物。这些鹫在吃食时也长幼有序,并不是一哄而上。先是老鹫吃,老鹫吃完自动退出当警卫,其他鹫再分吃。要是有幼鹫在巢,鹫妈妈回去会把吃下的肉吐出来喂养孩子。成群的河马也是有秩序生活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河马群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适应的位置。雌河马和小河马在中心活动,年长的雄河马在外围活动,而更年轻点的雄河马在较远的地方充当保卫者。
6.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二)课外类读
动物的秩序
我们通常用“一窝蜂”来形容乱糟糟的场面。可是实验发现,蜂类并不是乱拥乱挤的昆虫,反倒是井然有序的。
有人用玻璃做成一个盒子套在蜂巢的外面,这样人可以清楚地看到黄蜂进出蜂巢的情况。结果发现,黄蜂们虽然进进出出,飞得很忙,但很有秩序,从未发生冲撞,并且它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一律靠左行。后来实验者把盒子里的通道缩小,只可容两只空身的黄蜂进出,可是黄蜂们还是不乱。那些空身的黄蜂会主动地把地方让给叼食的黄蜂,而出去的黄蜂却爬到通道的竖壁上,用以节省空间。
(二)课外类读
动动物的秩序
我们通常用“一窝蜂”来形容乱糟糟的场面。可是实验发现,蜂类并不是乱拥乱挤的昆虫,反倒是井然有序的。
有人用玻璃做成一个盒子套在蜂巢的外面,这样人可以清楚地看到黄蜂进出蜂巢的情况。结果发现,黄蜂们虽然进进出出,飞得很忙,但很有秩序,从未发生冲撞,并且它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一律靠左行。后来实验者把盒子里的通道缩小,只可容两只空身的黄蜂进出,可是黄蜂们还是不乱。那些空身的黄蜂会主动地把地方让给叼食的黄蜂,而出去的黄蜂却爬到通道的竖壁上,用以节省空间。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11课 葡萄沟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11课 葡萄沟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组词:年份、一份、省份









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茂盛
你是怎么知道葡萄 长得茂盛的?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 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从山头到 山底之间。
读准翘舌 音“枝”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着许多木架子。
dìng

可以换作哪 个词语?
利用——运用
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 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 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 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这里的加点字“分” 在这里读四声“fèn”,“分”在“水 分、分量、成分”词语中也读四声,在“分开、分手、分别、分 割”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中读一声“fēn” 。
反义词? 客——主
新疆吐鲁番当地人
要是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叶底下,有红的、白的、 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淡”的反义词是什么?
淡——浓
类似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 淡红、淡蓝、淡紫……
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 提示:这是课后第三题哦!
例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
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五颜六色, 美丽极了。
(2)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 还有的在踢足球 ,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2.教学难点举例:
-在指导创意设计时,可以提供以下思路:
-从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解决问题。
-参考网络、书籍等资源,借鉴优秀的废旧物品再利用案例。
-在实践操作中,针对技术难题,教师可以提供以下支持:
-提供基本工具使用教程,如剪刀、胶水、电钻等。
-分享材料加工技巧,如废旧塑料瓶的切割、清洗和上色。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第二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
1.知识与技能:
-回顾第一课时所学,了解废旧物品的定义与分类。
-学习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法,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激发创意,设计实用的再利用方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和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改造。
-在设计再利用方案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合作共享的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工与协作,提高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废旧物品的分类和常见的再利用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废旧物品再利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废瓶子制作储物罐。这个操作将演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原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和认识太阳系内各个行星的基本情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名称、大小、运动轨道等;2.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起源和发展,认识生命的重要性;3.能描述太阳系八个行星的基本特征,掌握一些重要的天文知识和常识;4.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宇宙中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培养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太阳系八个行星的基本描述,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起源和发展;2.难点:掌握一些重要的天文知识和常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幻灯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内的行星、宇宙、生命等概念;2.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太阳系有几个行星?它们的名称和顺序是什么?生命为什么如此神秘和重要?”;2. 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2.学生结合课文,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理解和认识太阳系内各个行星的基本情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名称、大小、运动轨道等;3.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太阳系内有几个行星?从近到远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大小和特点有哪些?;4.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和讲解内容,理清太阳系内各个行星的基本情况,对每个行星进行简单的描述。

3. 科学常识梳理(30分钟)1.老师提前准备好关于宇宙、天文、生命等方面的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教具;2.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采用讲解、解释、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系统性地向学生讲解太阳系、构成宇宙等科学常识;3.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回答提出的问题,例如“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什么?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太阳系外是否有地球一样的行星?”;4.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总结,明确并掌握一些重要的天文知识和常识。

4. 回顾总结(5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回想课堂,总结自己的收获、不足、问题和疑虑;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掌握太阳系八个行星的基本特征和一些重要的天文知识和常识;3.提醒学生积极思考,当下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或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思考、热爱等情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是呀,只要洒下种子,好好劳作,就会有丰硕的成果。秋天正是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秋天的雨,带给……欢乐的歌”。




秋天的雨
颜料气味小喇叭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些香甜的气味一定把你们吸引住了,大家闻到这香甜的气味想做些什么?(出示课件,欣赏交流)
3.是呀,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勾”字用的真妙呀!“勾”是什么意思?(吸引、招引)“勾”还可以组“勾魂”用在这更能突出果实香味的浓烈。
4.齐读、品味。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下面老实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①利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②板演生字。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秋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扇门,看看它里面都有些什么?你看到了些什么?
过渡:这些香甜的气味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果园,尽情地品味果实的香甜吧!
<三>品读第四段
过渡:秋雨姑娘太有趣了,会把香味藏起来,又会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秋雨姑娘还挺关心人呢,不信快快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1.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的一声也有春夏秋冬,你们正处在哪个季节?春天怎么做?秋天才会有收获呢?(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对,你们正处在一生中的春天,你们现在该怎么做,长大才会收获呢?
何集中心校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学科上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崔乐乐授课人:全册第27课时
教学内容:11.秋天的雨第2课时,第3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3.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秋雨的神奇之处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难点:学会描写秋天的美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