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古代日本

合集下载

《古代日本》PPT教学课件

《古代日本》PPT教学课件
01 概括六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大和 国的统治者、部民)
02 找出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背景、时 间、人物、内容、历史作用)
03 说说武士和武士集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04 理解幕府和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发展历程
100多个 小国
大和政权 实现统一
1-2世纪
5世纪
史书里的中日交流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 岁时来献见云。”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B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
B ,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
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二、大化改新,走向封建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国我内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 皇无实权,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 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日央本贵阶族级,矛政盾局尖十锐分,混政乱局。混乱(根本原因)
材料ニ: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 科举制,出现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国力际逐:步隋强唐盛先的进局文面化,的历影史响上称为 “贞观之治”。
——《汉书·地理志》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 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 武帝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倭女王(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大 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
——《三国志 ·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大和政权的管理方式:部民制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共33张PPT)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共33张PPT)
什么是“军国主义”?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 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 二年(57年),倭奴 国奉贡朝贺,使人自 称大夫,光武帝刘秀 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日本人特别崇拜强者。承认自身不足,且表现出向 最强者学习的意愿,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是大和民族性格的基本特点。
C.希腊共和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3、 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 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 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氏族贵族世袭制 B.分封贵族为诸侯 C.将部民和土地收回国有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 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2.天皇地位: 大权旁落,天 皇成了礼仪性 的摆设
幕府统治
时 间: 12世纪晚期
人 物: 源氏首领源赖朝
地 点: 镰仓 镰仓幕府特点: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 权力;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 种礼仪性的摆设。
看看下面的人物图,你知道这是什么人吗?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阅读材料,说说武士道精神的核中国文化, 史称“大化改新”

风 洋
文字 服装

建筑
奈 良
平安京

和服
这一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贞观之治”
1、说说大化改新的措施包括哪两方面?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
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1931-1945日本侵华战争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11课 古代日本

• 时间: 646年
• 人物: 孝德天皇 • 效仿对象: 唐朝典章制度
内容: ①政治:中央∕地方
改革派代表—中臣镰足
②经济:土地国有;
班田收受;统一赋税;
③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意为” 日出之国“。
大化改新的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成功过渡到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地理环境:典型岛国
1-2世纪日本: 小国林立
5世纪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奴隶社会)
大王—贵族——部民
二、大化改新
•背景: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下层民众反抗不断(根因) 国外:中国隋唐先进的文化强烈的刺激着日本(催因)
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 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唐长安城平面图



西街 东


平安京平面图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始铸708年)
大化改新的启示:
1、开放的学习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重视教育发展,注重人才培养 3、锐意改革,改革是社会经济前进的动力 4、改革要立足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1、武士
•背景:① ②
•目的: 为了保护地方豪强的庄园
•组成成员: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性质: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2、幕府统治

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课件

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课件
建国家。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 意为“日出之国”。
初めまして、どう ぞよろしくお愿いし ます。
759年鉴真主持建造的 唐昭提寺
合作探究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 却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 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启示: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D 2.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在各领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政治上
是要建立( ) A. 贵族世袭制度 B. 城市自治机构 C. 政教合一国家 D. 中央集权国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
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
孝 德

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 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 大化。
二、大化改新
2.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

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德 天
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

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①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②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③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 (1)目的: 保护自己的庄园 (2)武士: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 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团: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 武士团。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 统一 1)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共29张PPT)
②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 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 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 买卖;统一赋税;(租庸调制、班田收授制)
③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汲取中国文化。
5、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6、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文字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汉字的草书与 楷书的偏旁创制的。
服饰
中国唐服
日本和服
建筑
中国:岳阳楼
日本:京都平安神宫
铸币
中国唐朝铸币
日本铸币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 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西街 东
课堂小结
地理特点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
古 代 日 本
时间、原因 大化改新
内容、作用
武士和武士集团
含义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 的幕府统治
合作探究2: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
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
自唐朝建立以来,由于留学生、留学僧学满带回的中
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日本遣唐使,面 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一、大化改新:
2、背景(原因): 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唐朝先进文化制度(催化原因)
3、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国唐朝典章制度。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帝国分裂
罗马帝国 拜占廷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2世纪,建立地跨欧、非、亚的大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 西两部分。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独立发展,定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廷), 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8世纪时,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所灭
1453年,打败拜占廷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任务: 一、知道大和统一日本的史实 二、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意义 三、了解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与幕府统治
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及意义 2、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与幕府统治
温故知新
古代地跨欧、非、亚的大帝国的兴衰
亚历山大帝国 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并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
古代日本 统一: 5世纪初 , 大和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
自主学习
背景: 豪族势力膨胀,甚至把持朝廷大权; 圣德太子改革 时间: 646年、孝德天皇 意义: 部民分得土地,摆脱依附地位; 提高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确立中央集权制,日本国家制度趋于完善 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武士和幕府
背景 8世纪,庄园制取代班田制,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幕府统治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
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 1. P58:学而时习 • 2. 概括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 3. 历史学法大视野第11课(小组长课代表检查)
意义:
1. 部民分得土地,摆脱依附地位 2..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确立中央集权制,日本国家制定趋于完善 4.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孝德天皇
三、武士与幕府
8世纪,庄园制取代班田制,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1.背景: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共25张PPT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共25张PPT
国歌 《君之代》 国花 樱花 国服 和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出现小国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 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 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 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 与印绶。
系列革新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 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
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 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 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 不能买卖。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 宫 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
廷 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 空前激化。645年,皇室中大
政 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
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
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
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古人绘制的日本第一代天皇陵园外景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
社会结构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 己的私有领地。领地 上的居民以“部”的 形式组织生产,从事 农业的称为“田部”, 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 “海部”等等。来自 中国、朝鲜的移民也 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 锦织部、锻治部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共30张PPT)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的概念在幕府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 诚、义、勇、忠、仁、礼、名誉、克己的武士信条。
在幕府时期,将军任命御家人担任各地武的士守道护。、地头,
御家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主君,为其作战,定期前往幕 府或京都担任警备,自行承担费用。
3世纪时,在本州
中部出现了一个 较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叫 “ 大和国”。5 世纪初,大和政权 统一了日本。
合作探究
大和国王古坟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 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3)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4)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 大化改新的特点与影响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 武士集团的崛起 ✓ 幕府政治的建立
小试牛刀,我能行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 百国。“倭人”指的是( )
A.日本 C.阿拉伯
B.拜占庭 D.朝鲜
小试牛刀,我能行
2.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 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 () A.希腊共和制度 B.中国明清制度 C.唐朝典章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地位: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足利 室町幕府 (1336-1573)
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 期。
从整个日本古代史看,天皇掌握实权仅局限于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实权先后由豪强、 摄关、武士掌握,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权。
德川 江户幕府 (1603-1868)
3.武士道。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标志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ppt课件
政治: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经济: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 土地和劳动者。 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也蒸蒸日上。
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 行变革。
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 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 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第11课 古代日本
日本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因为日本民 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日本” 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至唐代,倭国是遵照唐 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日本” 一词即源于此。一般认为,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 世纪。
二、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6.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学习中
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以下不属于此次改革在经
济方面的措施的是(
)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③把很多贵族地土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④国家定期把地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②③④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二官八省制
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进行 “大
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
政 中央 治 地方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中国隋唐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 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改革 内容大 部分是 对中国 隋唐政 治经济 的模仿
非武士外壳的武士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重要知识点】
一、6 世纪前的日本(大和统一日本)
1. 5 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
自己的私有领地。

3.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
隶。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局限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温馨提示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观点·论述
观点:改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证: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 PPT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 PPT
会局势动荡
武士 集团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 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 士团
武士与将军
形成背景: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
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 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 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庄园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 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 盛行。贵族、豪门、 寺院大量购买、兼并 土地,建立庄园。大 庄园享有“不输不入” 的特权,既不向国家 纳税,也不准地方官 吏进入庄园,干涉庄 园事务。
形成封建庄园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简述武士集团形成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 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背景
豪强为保护自 己的庄园
武士
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 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 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 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社

按照不同功劳、 职位、地位等 把土地分给所 有国民收租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 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 开始


10世纪左右经过100多年土 地私有化各地出现了不同 规模的庄园
武士出现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 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 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社 大王
会 结
贵族

经 济 结 构
部 民 制
田部 农业 海部 海洋捕

织锦部 中国、朝鲜移民
部民、奴隶
锻冶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 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 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

领域
改革前
改革后
政治
贵族势力壮大威胁 王权。地方为各 “部”管理。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 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 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
符经合济社会发土“展地 部、 ”潮人 贵流民 族的由 私改各 有。革,地每是公隔推民六动;年历国授家田史将一前土次进地,的分不给能动公终力民生,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
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 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 基础。 。
大化改新




政治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公地公民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日 班田收授法(口分田2段)
经济
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 领地 部民
阶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六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思考:大和政权如何统治管理国家?
大王 (最高统治者)
依靠 贵族
部民

有 地
田部 海部 锦造部 锻冶部
私有民
部民 (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是大和政权的经济基础
生活工作其中
奴隶制社会
二、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建立与发展
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归纳大化改新的启示
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2.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不能 一味的照抄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创新。 3.要重视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第11课 古代日本(解析版)

第11课  古代日本(解析版)

第11课古代日本1.(2020年云南昆明)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7世纪中期,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这主要是通过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明治维新D.废除农奴制改革【答案】A【解析】7世纪中期,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A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发生在18世纪的俄国,B排除;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C排除;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开展的改革,D排除。

故选A。

2.(2019·甘肃靖远�中考模拟)孝德天皇在公元646年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颁布改新诏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这一改革被称为A.大化改新B.查理·马特改革C.明治维新D.彼得一世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开始,日本孝德天皇时期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

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

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

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

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所以这一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A项符合题意;B项是欧洲法兰克王国的改革,C项是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开始进行的改革,D项是俄国历史上的改革。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2020·河南初三二模)某同学将“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日本大化改新”纳入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下列最适合该专题的名称是A.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古代东西方奴隶制的终结C.欧亚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D.古代欧洲的衰落启示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于封建社会,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第11课《古代日本》
政局动荡
中臣镰足 (614——669年)
中臣镰足,出身 于贵族家庭,父亲及 祖辈是朝中世袭的祭 祀官,属于朝廷重臣。 中臣镰足继承父亲的 官职不久,即辞官退 隐。
他对当时的权臣 苏我入鹿父子等人擅 权专政的做法非常不 满。要想改造日本社 会,只有除掉苏我父 子。
孝德天皇 (645-654年在位)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 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1—2世纪时: 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其中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 过“通使”关系。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 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 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 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 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日本仕女图
唐 仕女图
平安京平面图
唐长安城平面图
朱 雀 大 街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 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 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乙巳之变
要求改革的中大兄 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 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了 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 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 皇,改元大化。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 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 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中 2.幕府统治:12 央政权,日本进入幕府统治
12世纪末源氏首领源 赖朝获得“征夷大将 军”称号,设幕府于 镰仓。日本由此进入 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 治时期。
源赖朝(1147---1199)
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
任务: 一、知道大和统一日本的史实 二、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意义 三、了解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与幕府统治
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及意义 2、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与幕府统治
温故知新
列举古代地跨欧、非、亚的大帝国的兴衰
古代日本 统一: 5世纪初 , 大和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
自主学习
背景: 豪族势力膨胀,甚至把持朝廷大权; 圣德太子改革 时间: 646年、孝德天皇 意义: 部民分得土地,摆脱依附地位; 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确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趋于完善 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武士和幕府
背景 8世纪,庄园制取代班田制,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武士出现 幕府统治 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中央政权,日本进入幕府统治
一、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 自然灾害频发
北海道
造就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 识,逼迫他们形成热衷学 习、奋发图强的个性
四国
九州
2.日本早期历史
日本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遗迹可追溯至大约3万 年前,之后日本循序渐 进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由于日本早期没有史料 记载,历史时期只能根 据考古发现以及地名来 命名。
意义:
1. 部民分得土地,摆脱依附地位 2..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确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趋于完善 4.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美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美课件

大化改新
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 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 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 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 位,年号大化。
大化改新
开始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 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相关史实: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 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 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 《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作用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 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相关史实: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 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 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 ,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限制了为争 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幕府统治
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 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知识拓展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 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 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 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 ,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世纪前的日本
社会结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 治全国。
相关史料:
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 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 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 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 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 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 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C
A
6、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C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 大和国遣唐使,面对当时两国 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2)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催化因素)
(1)时
间:
646年 (2)人物: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日本“大化改新”
内容
(1)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 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 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等。
(2)幕府统治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 ”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 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 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仅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 人的忠实奴仆。
探究二 大化改新
六七世纪时,日本 社会发生了什么变 化?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下层民众反抗。
那时的中国什么样子呢?
初唐时期(即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 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 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 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 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 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C
B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 “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 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B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 志性事件是 ( )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5、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 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日本的统一
3世纪时,在本州
中部出现了一个
较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叫“大和国
”.
5世纪初,大和
统一了日本
探究点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 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 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 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 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 似于奴隶。
课堂小结
统一:5世纪初 , 大和统一日本 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内容:政治上、经济上 意义 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的形成
幕府统治的建立
武士道
课堂训练
1、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 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 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 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情境引入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 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 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 学习目标:
•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 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 3、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 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 士道的实质。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 6世纪前的日本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_ 大和 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 称为“_______” 大王 。 知识点二 大化改新 2、背景: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列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3、时间: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 646年 孝德天皇 4、主要内容: 中央集权 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________ 国有, 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____ 赋税 成为公地、公民;统一________ 等。 中央集权的封建 5、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 国家。 知识点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 6、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 武士 。 事集团,成员成为“________” 征夷大将军 称号,设____ 幕府于镰 7、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_________” 仓。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武士阶层 8、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______ 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展 武士道 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________ 。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平面图
西 市
朱 雀 大 街
东 市
西 市
朱 雀 大 街
东 市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 (始铸708年)
探究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Biblioteka (1)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 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组成庄园。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 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成 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大的首领。 组成大的武士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