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https://img.taocdn.com/s3/m/1a3a0f090975f46526d3e190.png)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积累:1、《陋室铭》作者,字,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爱莲说》作者,代著名的哲学家,世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惟吾德xīn()苔痕()案dú()鸿儒()甚蕃()濯()清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jìng()植xiè()玩(二)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贤臣,远小人()益: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斟酌损益()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久之,目似瞑()(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7、《爱莲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爱莲说》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来说是:三、内容及写法理解:《陋室铭》1、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91e8a345727a5e9856a615b.png)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结尾总结中心论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 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将 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 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用:借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表明“陋室”有吾则有仙、龙 之灵性,从而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用:以古代名贤自况,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表明 自己也 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 ③引用孔子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 A、引用孔子的话作结,以吾之陋室与古
• 1主要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描写“陋室”的环境,陋室人的交往,陋室人 的生活,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 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 ①“苔痕上阶绿”二句写环境之清幽宁静 • ②“谈笑有鸿儒”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 ③“无丝竹之乱耳”二句写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之雅 • ②类比——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 -------天时不如地利
举例、对比论证
防御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施仁政
——
军 事
使 论 证
具
有
普
政 治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a33747c10661ed9ad51f36d.png)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译文《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神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都是平民。
可以弹琴(调弄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却只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二、文体知识:《陋室铭》: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
《爱莲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三、理解性默写(一)《陋室铭》:1 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陋室铭》中写室外景色之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写主人交往人物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写主人生活情趣之雅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 以古贤士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话表现其高尚情操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6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799c89cf84b9d529ea7a26.png)
. .. . . .. .. .. 佛经 7.可以调 调弄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官府的公文 .. 《陋室铭》一、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 , 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出名 2 .斯 这 3.惟 只 吾 我 徳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6.阅金经 . .. 8.无丝竹之乱耳 扰乱9.无案牍 之劳形 劳:使劳累 形:形体、 身体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六、问答题。
. . . ... .濯(zhuó):洗涤 . . .. . .. .. 陶后鲜有闻 少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梳理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65f5a7eaaea998fcc220eda.png)
《陋室铭》一、古今异义: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四、《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中考链接一、(2011•安徽省芜湖市)【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8f58b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3.png)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陋室铭《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篇名篇,以极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以贬义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住所,表达了作者对财富与地位的淡漠态度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主张。
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比喻自己的住所。
这里的山指的是大山,也可以理解为宏伟壮丽的建筑。
作者暗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并不豪华,但这并不妨碍他拥有追求真理和卓越品质的精神追求。
接下来,作者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进一步比喻自己的住所。
这里的水可以理解为深邃的河流,也可以理解为豪华的装潢。
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不看重外在的现象,而注重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丰盈。
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中,作者明确指出他所居住的地方虽然简陋,但内心却充满美德和智慧的气息。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物质的财富和享受可以被忽略。
最后,作者用“苟余音响于宇内”来表达对推崇精神生活的追求。
他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传遍整个宇宙,可以理解为他的思想和价值观能对世人有所影响。
虽然自己的环境可能相对狭小,但作者仍然渴望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总结来说,《陋室铭》通过对一个简陋的住所的描绘,传达出作者推崇精神追求和内在品质的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被外在的物质条件所限制,而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追求真理与卓越。
爱莲说《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曹学圣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莲花的美丽以及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
文章以华丽的辞藻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开篇即以“余莲如此者,咄哉!尔有术与?”来赞美莲花之美。
作者选择了“余”这个词,意味着莲花的美丽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
并用“咄哉”来表达自己的惊叹之情,显示出莲花之美的非凡与卓越。
接下来,作者用“观其外者,菌菌者蔚然匹之;已夫!水之涱涱者藉藉者”来描绘莲花的外貌。
他用“藉藉”来形容水面的浑浊和波动,而莲花则在其中独立高雅,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201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归纳(2018)](https://img.taocdn.com/s3/m/3bcb0180d15abe23482f4da1.png)
16、短文两篇知识点(古文)陋室铭一、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代作家。
“铭”是古代一种文体。
二、解词名:出名灵:灵验斯是陋室斯:这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吾德馨惟:只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调素琴调:调弄,弹奏无丝竹之乱耳丝竹:音乐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文书劳形:使形体劳累。
形:形体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三、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4、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谈笑的有知识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无知的平民。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文书劳累我的身心。
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理解性默写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对官场生活的鄙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四、内容理解1、文章主旨:本文托物言志,通过描写“陋室”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1)居室环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陋室特征:高雅。
3、《陋室铭》先与“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类比陋室主人,点明“只因为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的中心。
最后又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又引出孔子的话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呼应,点明主题。
4、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陋室铭、爱莲说》重点知识总汇
![《陋室铭、爱莲说》重点知识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9401101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6.png)
陋室铭刘禹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3.在课文中找出本文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二、重点词语(一)词语解释: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上:长上。
入:映入。
青: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形:形体、躯体。
乱: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文书。
劳形:使……劳神伤身。
(二)一词多义1.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往来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3.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名之者谁(命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的,著名的)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三)词类活用: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苔痕上阶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四)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3.孔子云古义:说今义:云彩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何陋”是前置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8e7de6551810a6f5248689.png)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铭”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二.古今异义1.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2.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例子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
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灵巧,灵验。
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
形:身体。
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四、重点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灵气)。
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儒,读书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
无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主谓之间,取独)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身体、形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从)李唐来,世人盛(大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主谓之间,取独)出淤泥而(却)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
予(我)谓(认为)菊,花之(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的)爱,陶后鲜(很少)有闻。
莲之爱,同(像……一样的)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0bc3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8.png)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陋室铭》和《爱莲说》均是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分别由刘禹锡和周敦颐创作。
《陋室铭》通过描述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爱莲说》则以莲花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重点字词解析
1.陋室铭
1.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的高尚。
2.牍:古代写字的木片。
3.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2.爱莲说
1.淤泥:积存的泥沙。
2.濯:洗涤。
3.隐逸:隐居的人。
4.净植:洁净地挺立。
三、文章主旨概括
1.陋室铭
1.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趣,认
为只要品德高尚,居所并不重要。
2.爱莲说
1.周敦颐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表达了自己
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崇尚。
四、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某一物象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借物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
的内心世界。
3.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比其他花卉与莲花的不同特点,
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五、思考题
1.你认为《陋室铭》中的“陋室”真的简陋吗?为什么?
2.《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
观?。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95903267ec102de2bd89d4.png)
《陋室铭》知识要点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在文中意思(1)有仙则名.:著名、出名(2) 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3)惟吾德馨..: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6)...可以..调素琴...:调弄不加装饰的琴.........(.7)阅金经..:佛经(8)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9)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0)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2.本文的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3.“铭”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4.“座右铭”的意思:刻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现在多指人生的准则或信条。
“陋室铭”的意思:用来歌颂陋室的文字。
5.文章从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文。
6.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由作者的节操和情趣,我们自然会想到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人陶渊明,可用《五柳先生传》中的语句来概括此人的高尚品德,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手法,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8.用原文句子回答:(1)写居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写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写生活风貌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写室中事,注意虚实结合,“可以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5)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古今对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文章的点睛之笔:孔子云:何陋之有?9.“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10、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鸿儒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是全文的主旨句,开篇点题,统领全篇,点明中心。
10《陋室铭》和《爱莲说》复习提纲
![10《陋室铭》和《爱莲说》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f72c800a6c30c2259019e6a.png)
一、文学常识《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二、基础知识1、古今异义:山不在高——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惟吾德馨——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可以调素琴——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无案牍之劳性——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2、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名:①有仙则名:著名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词作动词4、重点字词在:动词,在于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馨:本指散发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动词,长到,漫到入:映入。
鸿儒:知识渊博的人;鸿,同“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牍,写字用的木片劳:使劳累行:形体。
三、课文理解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369a0a383c4bb4cf6ecd15d.png)
1.主题:《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着,唐代着名诗人,字梦得。
选自《全唐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题目解释: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3.重点字词解释(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着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同“鸿”大,学识渊博。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17)草色入帘青: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18)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4.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古今异义: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6.词类活用:⑴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刘楠马利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刘楠马利铭](https://img.taocdn.com/s3/m/7fd4ace377232f60dccca16a.png)
《陋室铭》知识点整理人:刘楠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背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之劳形(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5.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神异,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6)苔痕上阶绿(使……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7)草色入帘青(使……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之”字的用法。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考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5421c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2.png)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主旨:《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内容: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开头四句运用类比的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人品德高尚的?答:从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脱俗、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的清幽来表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交往人物的博学来表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来表现。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答: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上”和“入”二字,以动写静,生动传神,写出了陋室周围生机盎然;表现陋室环境的清幽。
4、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类比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同样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5、《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更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仍要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c5421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f.png)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一、《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 (二)重点字词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 这里运用类比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中心句,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主人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环境描写,写出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以景色之雅衬托陋室不陋。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交往之人的高雅,从交往角度写陋室不陋。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生活情趣高雅,从生活角度写陋室不陋。
7.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否定句,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进一步强调陋室不陋。
# (三)重难点1. 主题思想-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 重点理解作者借陋室表达的精神追求,这是文章的核心思想,容易理解偏差。
(用红笔标注)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陋室是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是志。
- 类比:开头以山、水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 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如何从描写陋室的各个方面得出作者的志向,是难点。
(用蓝笔标注)# (四)补充点1. 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对他创作此文的影响。
他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这在文中有所体现。
2. 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典故,以古代名贤自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陋室铭爱莲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5ed4e1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5.png)
陋室铭铭:一种文体,用来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体制短小。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表明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手法:类比,比喻,起兴,以“山水”类比“陋室”,“仙”“龙”暗喻自己。
②内容:暗示自己品德高尚,点明主旨。
③结构:引出下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2、文中哪段话统领全文大意?(概括主旨的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起居环境:清幽宁静)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物:有学识)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情趣:高雅、超凡脱俗)(只选一句的话写第二句)(本文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语言美)赏析句①:化静为动,将陋室的自然环境写得生趣盎然,表现了主人悠闲的心境和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赏析句②:写交往的人不凡,衬托出陋室主人的才学高、品德美,表现其清高自赏的特点。
句③“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二者并不矛盾。
①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情趣高雅;②后者指庸俗的寻欢作乐场面中的声音,暗示作者高洁傲岸,不与官场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意何在?类比。
①作者自比古代贤人,暗示自己和他们具有一样的品德和才能,所以陋室不陋。
②表明自己的心愿:虽身居陋室,却希望向古代各贤一样,具有远大抱负,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敬仰,表达了作者见贤思齐的思想。
5、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①结构:总结全文;与篇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标题。
②内容: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再次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惟吾德馨”,从而表明自己亦是君子,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诲人不倦huìrén bù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短文两篇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会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段意:第一层: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并点明全文主旨。
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衬托陋室不陋;第三层:运用类比手法,以两位先贤自比来证明“陋室不陋”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主旨)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
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不陋?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
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了陋室不陋。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简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采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让人感觉陋室环境的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流露出作者喜悦志情。
10.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1、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山水写起,目的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采用比兴的修辞,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渲染烘托的效果。
爱莲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非常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应当有很多人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俗恶劣的环境中,能不为环境而改变,保持清白、正直、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品格,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莲花、菊花、牡丹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他们各自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莲象征品质高尚的君子;生活态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菊象征隐士;生活态度:不趋炎附势,逃避现实。
牡丹象征追求富贵的人;生活态度:贪图富贵。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托莲,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衬托中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也可写明确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表达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7、“独爱菊”和“独爱莲”中的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和陶渊明怎样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和陶渊明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同时又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逃避现实的归隐态度,而是身在世俗,却坚守清廉。
7、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命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文章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各有什么作用?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独爱菊,独爱牡丹,独爱莲……”第二次衬托,显出莲的品格高于百花;“予谓菊……”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洁美好形象,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
9、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