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案例看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个案例看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的风险
作者:吴玉虎
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5期
摘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是银行之间一种常见的票据业务。
银行一般会将其作为低风险业务处理。
但最近一个案例却向银行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中,之前不太被人关注的法律风险。
本文就相关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银行票据业务;转贴现;风险防范;案例
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是银行间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票据业务。
银行对于此类业务,一般会作为低风险业务处理。
但最近的一个法院案例,却让我们看到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中一个之前不太被人关注的风险。
一、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及其一般风险分析
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一般是指原贴现人(主要是银行)将已贴现而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转让给其他银行,按照汇票金额扣除一定利息后提前取得票款的资金融通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1987年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连同贴现凭证向银行申请贴现。
贴现银行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其他银行转贴现,也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
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应作成转让背书,并提供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
在银行实务中,用于转贴现的商业汇票绝大多数是银行承兑汇票。
这主要是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银行,背后是银行信用,其风险程度要小于商业承兑汇票。
从转入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是一个低风险业务,主要体现在:
(1)该业务的交易对手方是银行,从信用风险角度讲,对手方运作规范,信用度高;
(2)该业务的抵押品是银行承兑汇票,其背后是承兑银行的银行信用;
(3)在转贴现过程中,转出银行转让背书将票据权利转让给转入银行,转入银行成为持票人,取得完全票据权利,在发生拒付时,可以向票据所有前手进行追索;
(4)转入银行可以通过背书,继续向其他银行转出票据,资金流动性好,流动性风险低。
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讲,对于转入银行,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在于识别票据的真伪。
只要通过鉴定和向承兑银行查询,保证票据真实,内容无误,前手背书连续,那么其他的风险基本不用过多关注。
二、案例介绍及风险原因分析
但最近在上海某法院发生的一个案例,却向所有银行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中,一个之前不太被人关注的风险。
根据公开的媒体报道,相关案例的详情如下:
2013年2月19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票据追索权纠纷案。
原告为P 银行武汉分行,被告为S钢贸公司以及J银行上海宝山支行,第三人L村镇银行。
本案的焦点在于一张被法院判决失效的银行承兑汇票,被告S钢贸公司在2012年8月向法院申请了公示催告,要求法院判决票据无效,法院受理并做出了除权判决。
但原告及第三人认为,S钢贸公司在已将票据转让的情况下,还去法院申请挂失具有明显恶意,要求撤销除权判决。
本案被告方之一的S钢贸公司在法庭上一再宣称,自己因卷入一起诈骗案才申请票据无效,并无恶意申请票据无效。
S钢贸公司欲以现金、票据相结合的支付方式购置一批钢材,交易规模约为2000万元,故向J银行宝山支行开出两张面值分别为215万元和1000万元的涉案票据。
2012年5月3日,被告S钢贸公司向交易对手交付了这两张承兑汇票,承兑人为J银行宝山支行,汇票到期日为2012年11月3日。
然而2012年8月,S钢贸公司发现,自己的交易对手以合同诈骗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同时与其交易的钢材也被查封,自己在本次交易内已无法获得相应的交易对价。
S钢贸公司以“票据遗失”为由,于2012年8月17日向宝山人民法院申请票据无效,法院受理后于同年10月20日,做出了除权判决,且公示催告期间无人提出异议。
期间,涉案票据几经流转,直至2012年5月4日,L村镇银行持涉案汇票,转贴现给了本案原告P银行武汉分行,并通过开票行J银行宝山支行处查询,确认该票据无冻结、无挂失。
至此涉案票据再未转出,P银行武汉分行也再没有审核过涉案票据。
到了兑付期,P银行武汉分行欲贴现时,被承兑行J银行宝山支行告知,票据已经作废,并拒绝兑付。
P银行武汉分行声称,自己在公示催告期间并未看到被告所说的关于涉案票据作废的公示,同时认为自己才是涉案票据的最终持有人,S钢贸公司无资格申请票据丧失,故向宝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票据权利,J银行实现承兑责任。
S钢贸公司则认为票据已被判决无效,应维持原判。
J银行宝山支行则认为自己在本案中无过错,自己只是按法院判决书行事。
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银行业务的风险无处不在,即使是低风险业务,也有可能会暴露出意想不到风险。
具体到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由于票据的无因性,票据出票人与票据收款人之间的纠纷不能影响票据的效力。
但在此案例中,出票人由于与收款人之间的纠纷,直接向法院申请了公示催告,而持票银行由于没有关注到法院的公示催告,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权利,造成了票据被法院判决无效,到期日被承兑人拒付。
且由于该行未能及时申报权利,从票据法上讲也丧失了对票据前手的追索权,只能通过打官司,向S钢贸公司追讨。
但即使P银行后续能够赢得官司,其诉讼期间的资金成本及诉讼成本也将带来一部分损失,而如果S钢贸公司提前将款项支取并藏匿,P银行则可能落得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尴尬境地。
对于票据转入银行来说,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既有持票银行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我们国家整个经济、法律环境方面的外部原因。
分析下来,主要包括:
1、我国法院公示催告的受理程序存在漏洞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人民法院对于票据公示催告案件的受理,只依据公示催告申请人提供的其持有票据的单方面证明,而不需要任何的担保。
这一点很容易被某些公示催告申请人恶意利用,他们只要曾经持有过票据,拥有票据的复印件等相关信息便很容易成功办理公示催告。
即使后续有持票人向法院申请票据权利,公示催告被宣布无效,公示催告的申请人付出的成本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一旦产生贸易纠纷,受害人往往不先采取起诉侵害人等正确的做法,而先通过向法院申请票据公示催告来“保全资产”,进而侵害票据善意持票人的利益。
2、持票银行较难获取公示催告信息
目前法院公示催告信息,一般在当地的报纸上发布。
因为法院公示催告的信息发布的区域性,造成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外地的持票人和本地不看该报纸的持票人无法及时获取公示信息,因而也就无法及时向发出催告的法院申报权利。
并且不同地区法院指定的报纸也往往不统一,更加剧了持票人信息获取的难度。
另外,银行经手的银行承兑汇票往往数以万计,即使看到相关公示催告信息,也较难判断是否涉及本行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
3、银行行业内部自律配合不够
在现行的司法制度下,公示催告申请人利用司法制度的漏洞进行风险的转移,对银行来说这是不可控的。
但从银行业内部来讲,若承兑银行收到法院公示催告通知后,能够主动向其他曾经查询过票据的银行通报相关信息,就可以提醒持票银行及时向发出催告的法院申报权利。
而目前,银行行业内部的自律规范不完善,很少有承兑银行做到及时通报信息,如本案例中的J银行,造成持票银行风险的发生。
4、持票银行对于此类风险未能提前关注,缺少防范手段
如前述分析,由于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在银行往往被视为低风险业务。
一般银行(如本案例中的P银行)只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给予关注,业务办理后便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对于票据被挂失或申请无效的情况未能提前关注,因而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三、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的风险防范建议
根据上述案例介绍及分析,为了防范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存在的票据被法院公示催告,进而宣告无效的法律方面的风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立法完善有关票据公示催告的制度,切实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合法权利
目前法院执行的票据公示催告制度过于随意,对恶意申请人没有有效约束和制裁机制。
虽然持票人可以在公示期限内向法院申报自己的权利,但如果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由于持票人未能获取相关信息,就会造成善意持票人合法权利被侵害的局面。
如果这种恶意利用公示催告法律漏洞的情况得不到遏制,就会损害整个经济体系中票据的信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票据市场的流通。
因此,建议国家能从法律立法层面对票据的公示催告制度予以完善,以切实保障票据善意持票人的权利。
2、建立银行行业内自律的票据公示催告信息共享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牵头建立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各商业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信息(包括出票信息、后续公示催告信息等)均需要及时导入或录入该系统。
因此,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票据信息的查询平台。
但前提是,银行业内应该建立一种自律机制,保证信息的及时登记和及时更新。
建议由支付结算业务的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相关强制性的银行业内规范,以保证票据公示催告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3、转入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自身对票据转贴现业务的风险防范
票据转入银行不仅要关注票据转贴现业务办理时的风险防范,还要关注票据持有期的风险控制。
为了防范类似风险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广: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立以后,可以采取电子签发商业汇票,其后的整个商业汇票流程都可以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内流转,包括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等。
电子流转的好处在于不存在实物票据,也就没有票据遗失的风险。
因此,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是商业银行规避类似风险的最好方法。
(2)加强与票据承兑银行的信息沟通:如在票据转入,成为持票人以后,及时向承兑银行发出通知,告知对方自己的持票人身份,请对方在发生法院公示催告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自己,以便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此类信息并采取向法院申报权利等措施防范风险。
目前在银行实务中,一些大的银行票据专营机构一般会采取此类措施。
(3)加强信息收集,建立自身业务系统的预警机制:目前,有一些专业网站,如中国票据网、中国法院网等,会收集各地法院的票据公示催告信息。
银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通过自身业务系统改造,实现将有关公示催告信息导入自身业务系统后,由自身业务系统自动比对本行持有的票据是否被法院公示催告。
发现问题,则可及时向公告法院申报权利,保障自身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案例详情具体见《每日财经新闻》2013年2月21日报道,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当事各方名字用字母代替。
[2]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法,告知并催促不明确的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限内申报权利,到期无人申报权利的,则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适用这一程序并不能解决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的纠纷,而只能确认申请人申请公示催告并在一定期限内无人申报权利这一事实。
[3]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其效力有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