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生物 配套课件-必修3 第4章 章末知识整合

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生物 配套课件-必修3 第4章 章末知识整合

3.(2019 年济南模拟)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目前已 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美白蛾较适应我国北方环境,入侵我国一段时间内, 种群呈“S”型增长
B.美国白蛾的入侵,增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C.防治美国白蛾有效而且环保的办法是利用“黑光灯诱捕 成虫”进行生物防治
2.水华一直是我国淡水湖泊的一大敌害,下列关于水华导 致的生态灾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造成水华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B.水华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水华的成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 藻类大量繁殖 D.在湖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 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水华的成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藻类大量繁殖。
D.美国白蛾属初级消费者,其取食的能量经消化吸收才 能变成自身同化的能量
解析:美国白蛾以植物汁液为食,属初级消费者。
再见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3.生产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性_引_诱_剂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高考总复习 生物必修三4-1、2

高考总复习 生物必修三4-1、2

④标志重捕 ⑨变化
⑦增长型
⑧衰退型
趋势
稳定 ⑲K值
⑩提出合理的假设
⑮充裕 ⑯连续增长
⑪数学
⑫修正
⑬增长

⑰环境条件
⑱环境容纳量
⑳出生率
人工控制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小比较: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 地点、同一物种;物种主要是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
代。
小讨论: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② 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③调查 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④调查期中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小思考:种群的增长率在各个阶段不相同所致。
热点提示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 成的条件及特征 4.“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5.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探究 6.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 7.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8.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探 究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尝
试绘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3)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4)注意事项
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
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 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生物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2)实验过程
①将50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注入锥形瓶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提纲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再多的复习资料、讲义,也只不过是这一范围内的知识的重复和变形。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提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提纲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的方法(1)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2)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λ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
落知识点
1. 生物群体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由同一物种构成的个体总和。

生物群体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等。

2. 种群密度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统计样本数量或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总重量或总体积。

生物量可以通过采样和称重来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估算方法来计算。

4. 种群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大小等特征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繁殖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5. 生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集合。

生态群落的形成受到生物间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6.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职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分成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资源的直接竞争。

7. 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资源竞争的策略。

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竞争。

8. 网络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群落中的网络结构可以是食物链、食物网或者其他类型的关系网络。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现象。

2019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章末总结

2019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章末总结

3
4
5
6
7
8
答案 解析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 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1 2 3 4 5 6 7 8
5.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
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
量变化。
3.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 =N0λt,呈“J”型曲
线。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
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 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因此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 境改变时,K值会发生变化。 5.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 目测估计法。 6.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 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7.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和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在火灾过 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及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人 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 导致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导致群落水平结构的 非生物因素有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等。
1

2019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2019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某岛屿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
2.生态学家高斯 (G.W.Gause)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 0.5 mL培养液
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
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数量
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量的比值 (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则该种群在第几年时个体数量
最少? 答案
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因为从第4年到第10年,λ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
数量一直在下降。
活学活用
1.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
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由资料分析可知:
(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
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
为 “S”型 曲线。
(2)该曲线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①0~K/2时,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②K/2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最大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③K/2~K时,出生率仍 > 死亡率,但差值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增长型 。 答案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
解析
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应呈现 “S”型曲线,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
N 则t1时对应 2 。 t1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1 2 3 4 5
t2 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t2时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 捕获该鱼并使捕捞后维持在 t1时的数量,获得的量较大且不影响该鱼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新课堂】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名师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南方新课堂】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名师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典例1】(双选)下图表示 3 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图 a 和图 b 中 3 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 a 中 3 个物种与图 b 中 3 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a 中 3 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 b 中 3 个物种的种 间竞争激烈
B.图 a 中 3 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 b 中 3 个物种的种 内斗争激烈
物具有分层现象,则动物同样也具有分层现象。
考点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类型的比较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
起点 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 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
了的环境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第二步 明确两图间关系:两图中的物种 2 分别与其他物 种共有的资源最多,竞争者多,如果资源有限,有被排除的危 险;曲线相交的部分越多,种间斗争越激烈,从图可看出曲线 相交部位不相同,则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不相等。
[答案]AC
►考点对应练 1.(2011 年锦州统考)将A、B 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
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 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题思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a 处 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 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 处的阔叶林和针 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 群落的水平结构;c 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 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019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2019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人教全国通用版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1 2 3 4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是 答案
A.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
1
2
3
4
5
方法链接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梳理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活动方式 ① 破坏性 行为: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②保护性行为: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后果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方向 进行。
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 重的 水土流失 ,并且成为 洪涝灾害 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退耕还林、还草、 (2)解决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 还湖,退牧还草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79图4-14、P80图4-15理解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2.结合教材P81图4-16和思考与讨论,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并关注相关政策。 重难点击 理解群落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
课堂导入 方式一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有关群落演替图片。 提出问题:大火之后的公园土地上的种群有什么变化?如何一步一步的 变回森林? 学生回答:大火后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植被,由低 级到高级,生物的种群一个替代一个,最后成为森林。 教师总结: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 到干扰,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这种现象就叫做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和群落.doc

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和群落.doc

选取样方(随机取样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 种群密度1、 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2、 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1 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方法:%1 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1 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参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等,估算法常用样 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 样方法(1)调查对象: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蚣虫、跳蛹的密度等。

(2)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 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 长条形、等距取样法:此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调 杳,世体分应若干价.取柚样比例鹿 定间隔或距离,然后按距离抽取样方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最)I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 • • • • •• • • • • • ■ •••••••••• ••• • • • • • • •(3)注意事项%1 取样:②样方大小:%1样方数量: ④宜选用 植物。

a.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

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而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 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b. 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木,调查乔木的种 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木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存灌木时,调 查地段的大小则成该介于二者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8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9.甲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乙图为某地区30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A.甲图所示,鹰与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B.甲图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呼吸和流到鼠和兔C.乙图所示,种群数量的减少只发生在第8~15年间D.乙图中第1~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10.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11.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株/m2。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

12.(2018年重庆卷节选)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上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_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2.(2018年贵州贵阳一模)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两个层次,下列研究某原始森林的种群和群落所涉及的问题中,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 ) A.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B.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C.各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D.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有优势3( )A.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4.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6.(2018年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7.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发生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8.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生存和繁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9.(2018年吉林长春一模)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10.在某一生态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变化如下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各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A物种种群大小受B物种种群控制,但B物种种群变化不受A物种种群大小的影响C.A物种(或B物种)种群大小呈现波动现象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迁入和迁出的因素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11.棉蚜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相关问题。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_______增多有关。

(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D 解析:在自然界中,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并受其他生物的制约,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如果该地的条件不适合此生物生存,则其数量将逐渐减少,最终为零。

2.D 解析:DE段兔群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几乎为0。

3.D 解析:A、B、C项描述的分别是种群特征的性别比较、迁入率和空间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