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百家情——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的视听探究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征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征研究佳作点击 I栏目主持:东方媒对“高帅富”和“成功人士”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整个社会关于“成功梦”的塑造与追寻,无不是以追求财富和优裕轻松的生活有关,与所谓时尚舒适的生活有关。
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中,“劳动”是一种低贱的、惩罚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从事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劳动”所具有的正面伦理意义也正在消逝。
在此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镜头和解说词的叙述而重新赋予了“劳动’却“劳动者”以尊严,“劳动”不再是一种低贱的行为,而是一种“德性之美”,在伦理上是一种被赞美的行为。
因此,在镜头的运用上,我们看此而成为人的美德德性。
到舌《尖上的中国》大部分镜头都花在劳动者如何通过2.关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劳动来寻找原料、加工食材上,而并非传统的美食节目在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那样将主要镜头放在厨房里的制作和品尝上。
在具体镜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安德森将民族视为“想象头的表现上,则通过特写镜头的运用、同期声和解说词的共同体”。
他说:“遵循着人类的精神,我主张对民而重新赋予“劳动”以光辉和美好,重构了“劳动”的正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面伦理意义。
比如,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述挖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藕的叶茂荣和叶圣武兄弟俩时,除了拍摄f电1门挖藕的镜共同体。
”③也就是说,民族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的,头,还特意突出了他们的同期声:“我们在那个市场上看语言/大众传媒在民族被建构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到藕,我们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这个藕是不是我们挖出的意义,民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这一观来的,这是不是出自我们的手,……有一种亲密感。
”在点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这里,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异化”的关系,而《舌尖上的中国》在受到观众热烈追捧之际,有人是人作为“劳动”的主体而显示出的精神上的满足与自认为该片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美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出品。
该片共分三季,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8年播出。
该纪录片通过讲述中国各地不同的传统美食文化,展现了中国的地域、历史和文化多样性,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
一、多线叙事
《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不同地区、不同食材、不同餐饮场景相互穿插,构成了一个贯穿整个纪录片的主线故事和各种支线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可以全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并且让观众产生了各种联想和想象。
二、故事情节曲折多变
在叙事情节的构建方面,《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和多种情节变化来渲染故事。
比如,纪录片采访了一位传承了五十年鲶鱼文化的大厨,他为餐厅内客人烹制食材时,观众将看到鲶鱼的制作过程、原材料选择、厨师的料理技巧、服务员传递菜品的细节等,这一系列的情节变化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全面地认识了这道特色菜肴。
三、注重细节,突出视觉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叙事注重细节,关注细节的呈现,让观众通过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淬炼琢磨出每一道菜肴的独特之处。
该片采用了多种视觉手法,如微距摄影,时间冻结,超慢速摄影等技术手段,让菜品在镜头中展现出细腻、纤巧、盈满、诱人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味觉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视觉上得到了享受。
综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食文化纪录片。
叙事方式多样,叙述环节连贯,情节曲折,讲述的故事充满细节和趣味性,视觉效果令人称奇,引人入胜。
该片尤其突出了中国美食魅力,展现了一个真实、丰富、多元、美好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那个词的连锁反应对于美食,对于中国文化,对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伙儿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络上流行起来。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并且,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具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寒冷中起早贪黑的张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察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算是一具圆心,以那个主题为圆心,别断地向外扩充内容。
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环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
所有的内容都环绕在主题那个圆心的身边,将主题别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别断改革进步,如今的纪录片别再仅仅追求对一具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经过一具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具要紧的人物和他的命运进展。
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具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具人的决定掌握了身边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别能捕到鱼。
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特别的好。
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中难道没有鱼,而是惟独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
在这个地方,捕鱼失败是导演故意再造的一具喜剧性场景,其目的算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从这一具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
导演关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并且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
导演故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
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在这个新年的第一天,我选择了看新版《舌尖上的中国》。
作为一部牌照式纪录片,它以讲述中国美食为线索,通过全方位的角度,呈现了中国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
整部纪录片分为了九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讲述了不同地域的美食和历史渊源,让观众一起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也领略了各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特色。
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第四章“蒸汽时代”,讲述了粤菜由普通的拉面变为蒸的方法产生。
同时,它还探讨了岭南人的厨房文化和对食材的讲究,这让我大开眼界。
我认为,中国的美食不止在于食材和口味,更多的在于文化和传承。
此外,整部纪录片配乐非常出色,不仅能传达出各地美食的味道,还能使人沉浸在远古的历史感和当下的美食之中。
在第七章“山川秀色”,音乐仿佛能让我闻到绿茶的清香,感受南京的旖旎山水。
无独有偶,舌尖上的中国在画面上也用了很多特效,将食材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目不暇接。
比如,第一章“小时光”中的红烧肉部分,镜头非常细致地将肉的糖色、油亮和筋道等方面呈现,让人口水直流。
这些特效和配乐让纪录片更显得现代化,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这部纪录片也提醒人们注意吃饭方式与健康问题,例如,第八章“苏鲜遇见”,提到了避免“吃季节”,吃食疗中的偏方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在讲述美食,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中华文化和传承,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全方位的展示。
它让我们知道,中华美食不仅存在于桌子上,更存在于人们心中,流传于祖辈的口耳相传中,是每个中华儿女应该自豪的文化符号。
总之,这部纪录片不仅满足了我对美食的追求,更使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让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更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养分。
读书心得 “《舌尖上的新年》——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读后感
“《舌尖上的新年》——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读后感推荐词:《舌尖上的新年》由陈晓卿、黄磊、小宽、郭亦城等知名美食家、作家、文化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深情,深度,深刻撰文。
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过年的真理;有最高端与最简朴的烹饪秘籍,也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乡愁故事;有他乡,有故园,有连接起迁徙与轮回的千丝万缕……《舌尖上的新年》,在这里,发现乡土中国之美!《舌尖上的新年》,你所不知道的过年味道,立刻揭晓!读书心得:《舌尖上的新年》是地道风物系列继《地道风物·广西》、《地道风物·湘西》之后的第3辑,主创团队历时两年,辗转几十座城市、乡村,只为解答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味蕾密码与时间情结,为读者奉上一册最值得中国人感念的新年美食读本。
为什么中国人对食材与味道的极致追求——美食,会与农耕文化的循环结点——过年吻合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时尽情欢宴?《舌尖上的新年》分久等、远来、甜蜜、有心、饕餮六章,试图揭晓答案。
看完这本书,我对此有如下看法:这是一本有毒的书,让人读了感觉饥饿!看这本书犹如周游全国,很有把书中的菜、糕点和零食吃遍的冲动!书中精致的插图,可不断刺激你的味蕾,目不暇接带着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久·等“五味杂陈,一等再等”中,四川的“洗澡泡菜”和“深水泡菜”;淮安四时,各有新鲜,这里的四时,并不是简单的四时,包括初春时分、暮春之际、端午前后、夏天、秋天、中秋之后、秋末、冬天等;老南京,最【思正】;镜头里的时光等。
远·来中的“盐都自贡,幸福的大白味”——水煮牛肉的由来;“以记忆导航,回到湘西”——三下锅;“我在长白山采蘑菇”;“镜头里的远方”等。
甜·蜜中“老北京的点心”;“亲手带来广式的甜”;来自天山南北的果香;镜头里的香甜。
曾经从宜兴自驾到湘西。
从洞庭湖往西,地势渐高,有丘陵起伏波动,而至莽莽大山,草木葱茏。
中国美食纪录电影中城市形象宣传的研究--以舌尖上的新年为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人类历史的文字和影像的叙述与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影像文本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主题在它建构和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舌尖上的新年》开创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新纪元,它所取得的超高收视率和良好市场反响,使得人们纪录片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一些成功的人文类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电影界人士和观众所认同,并成为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同时,它也改变了我们对中国电影纪录片的思维定势——即认为纪录片主要用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或是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历史事件,缺乏对自然风貌、百姓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关注。
事实上,上述几个方面的题材都是纪录片常见的表现对象,只是由于我国纪录片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的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教具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的佳作。
《舌尖上的新年》以常见的美食作为表现对象,穿插以家庭生活、民族记忆,使得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差距被巧妙地弥合,真正做到从“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的转型。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舌尖上的新年》之所以引起广大观众观看兴趣的直接原因。
但作为一档电影节目,不仅需要主创人员准确把握受众心理,也需要他们寻找到恰当的叙事方式为信息的传播创造条件。
“观众都希望在纪录片中看到故事,而纪录片的故事必须以客观为前提,故事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了的,编导只能去发现,而不能去杜撰,平时只能凭借自己的敏感、洞察力和经验去把握、挖掘故事。
”这是一些生活在我们当中,和我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群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是如此的可爱、真实。
当节目主创人员将极易被忽视、又真实存在的故事呈现在电影荧屏时,节目中人物的生活与观众情感世界的距离感瞬间被消弭了,留下的就只有情感的共鸣与“口水与泪水齐飞”的盛况。
看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
看舌尖上的新年观后感《舌尖上的新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次关于春节文化和食物文化的全方位探索和展示。
通过记录和呈现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食物习俗和传统,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索春节的内涵和价值。
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春节前的准备和购物,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和美食盛宴,以及春节后的闹春节和桥年等传统活动。
首先是春节前的准备和购物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展示了中国各地不同的春节准备方式和民俗风情。
如从古老传统春联、年画,到现代的节日气球、灯笼等,准备工作漫长而繁琐。
就像电视节目中所展现的一样,在很多家庭中,春节意味着繁忙的购物之旅。
家家户户挤在人山人海的市场和商场中,选购各种礼品和食材。
而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如杂货铺老板和年画画家等,春节前期更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在春节之前处理好各种铺子和设计出节日年画,以备销售和参观。
其次,就是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和美食盛宴。
尤其是在中国南方,春节往往是一个家庭聚会的重要时刻,无论身在何地的亲戚都会赶回家中一同欢度佳节。
这个时期主要展示了各地区地方美食和传统春节菜肴。
从鱼、蛤蜊、花生到牛肚、泡菜,各种食材令人垂涎三尺,许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而且可以看到,不同家庭在准备和烹饪食物上都有着各自的秘密和口味。
同时,在春节期间,还有各种传统的活动和游戏,如拉花灯、放烟花等,这些活动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后,就是春节之后的闹春节和桥年等传统活动。
在中国许多南方地区,过年之后的第一天是习俗“祭年”的日子。
在这一天,民众将食品和礼物献给村里的土地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之后的时间里,还会有各种桥年和闹春节的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搞活气氛,同时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整部作品的图像和音效都很出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生动和形象。
除了展示各种美食和食品文化外,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画面和音乐元素。
例如,家庭成员围坐在烧火的炉子前,共同享受温暖的火光和烤炉边的烤腰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风靡全国的纪实性影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片通过摄影镜头的记录,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文特色。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引发观众共鸣和情感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片中使用了大量精心构图的食物特写镜头。
影片通过逼真细腻的近景镜头,将食物的颜色、质地、形状以及烹饪过程中的冒烟蒸腾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视觉描绘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味觉感受,更能够唤起对食物背后文化和记忆的共鸣。
例如片中展现的酱肉炒年糕,不仅有咸香的味道,还有家常菜的温暖和情感的附加值。
这种细腻而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对食物产生了共鸣,进而引发一系列美食话题的讨论与分享。
其次,影片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手法。
从影片开头开场的忙碌集市,到乡村里采摘时的欢快场景,再到厨师的灶台上熟练的手艺,片中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迷人之处。
观众仿佛亲临其境,置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了纪录片的真实与魅力。
这种真实的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餐桌文化,领略到食物背后的辛勤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第三,影片透过食物呈现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
《舌尖上的中国》将不同的地方美食和食用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片中人物的生动解说,展示了食物背后的文化背景。
例如,山西的刀削面,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当地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四川的火锅,则彰显了川渝人民豪爽和热情的性格。
这种将食物和地域风情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丰富了影片的内涵,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需求。
最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食物文化的刻画,不仅展示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更传达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影片给人以美味和享受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文思考和情感共鸣。
观众通过电影一窥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美食启发,更与人性的普遍需求和情感共鸣相结合,产生了情感共振和思考的效果。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舌尖上的中国Ⅰ》是一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于2012年在中国国内首播,并迅速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该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区的不同风味、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生动展示,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刻板形式,将食物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一部既诱人又有思考价值的视觉盛宴。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研究。
一、艺术表现手法1. 精细画面呈现:《舌尖上的中国Ⅰ》以精细画面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
摄影师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捕捉到食物的色彩、质感和形态,以及烹饪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通过对食物细节的把握,观众能够感受到食物的诱人之处。
2. 多角度叙事:该纪录片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将食物与人物、地域、历史等要素相结合。
通过讲述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观众不仅了解到了食物的制作过程,也能够体验到食物背后的文化与情感。
3. 音乐的融入:音乐在《舌尖上的中国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激发观众的味觉感受,也可以加强叙事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选择恰到好处,既能够突出食物的美味,又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审美特征1. 简约而精致的画面:纪录片中的画面似乎经过反复雕琢和精心构图,每一个画面都被处理得极具审美感。
无论是田野间的小山村,还是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清晰而美丽。
2. 饮食文化的关怀:《舌尖上的中国Ⅰ》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纪录片将食物置于一个更高的层面,探讨食物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传达了对饮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
3. 情感表达的提炼:纪录片中通过对食物制作过程的叙述,将制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观众。
每一种食材、每一道美味背后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感,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美食,更是感受到了食物背后的人与情感。
4. 文化记忆的重新唤起:《舌尖上的中国Ⅰ》通过回顾不同地区的传统烹饪技艺,让观众重新认识中国的烹饪文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引言:《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2012年推出的中国纪录片,由著名导演陈晓卿执导。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精美的视觉呈现,以及细腻的音效和制作,展现中国各地的丰富美食文化和生活场景。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
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将中国各地的美食和餐桌文化作为线索,串联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整个片子由多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围绕着某种食材或菜系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整体的连贯性,又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感受。
二、空间叙事的运用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空间叙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空间场景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影片中通过对四川、云南等地方的山川河流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独特的风景和气候条件对当地美食的影响;通过对北京传统餐馆、农村小餐馆和家庭厨房的描绘,展现了不同阶层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
三、人物叙事的运用在影片中,人物的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世代相传的厨师、农民、渔民等人物的访谈和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于食材和食物的专注和执着。
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给观众带来共鸣,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人物的叙事也使得观众对当地的食材和美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时间叙事的运用时间叙事是《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个重要的手法。
影片通过对制作过程的时间流逝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食物从原材料到最终上桌的完整过程。
观众可以看到厨师的精心制作,感受食物的烹调过程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和体会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劳动。
五、声音和音效的运用《舌尖上的中国》的声音和音效非常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一分神秘和情感。
影片中细腻的音效让观众仿佛能够闻到食材的香气、感受到食物的口感。
同时,音效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具动感和戏剧性,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体验。
舌尖上的狂欢 中国饮食电影研究
基本内容
首先,从人与食物的关系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很好地揭示了食物在人们 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情感的 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 故事,如家人的团聚、季节的变换、地域的差异等等。这些故事通过食物这个媒 介,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紧密地在一起。
一、农业的发展: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
在原始农业阶段,人们对食物的获取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随着时间的推移, 粗放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动力。然而,真正推动饮食文化发展的,则是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这 种耕作方式的出现,使得农民能够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成,从而满足人们的基 本饮食需求。同时,也为烹饪美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央视制作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现中国各地独 特的烹饪方式、美食材料、饮食习惯等,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丰富多样和独特的 传统饮食文化。本次演示将从文化传承、人文情感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舌尖 上的中国》中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分析。
一、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
总结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文化。从农业的发展到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渊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 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和演进的。它既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也蕴 含了深厚的社会习俗和人文精神。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的餐桌, 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舌尖上的 中国》中,观众可以看到各地独特的烹饪技艺、食材和饮食习惯,这些都是经过 数千年传承和积淀的。比如,广东的“老火靓汤”,其烹饪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 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云南的“过桥米线”,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搭配食材充 分体现了中国南方的细致和优雅。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新年的观后感
舌尖上的新年的观后感引言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团聚、欢庆和品尝美食的时刻。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和独特的烹饪技艺,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这个令人期待的新年时节,我通过观赏《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的新年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触动,下面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饮食文化的重要性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新年饮食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我领略到各地特色美食的精彩,更让我意识到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地域和民俗元素,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地特色美食的魅力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我最为震撼的是各地特色美食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比如,在贵州的苗家寨子中,他们用独特的烹饪技艺制作出了酸辣苗家鱼,让人流连忘返;在四川的火锅文化中,辣味与麻味的结合让人口齿生香;在广东的潮汕地区,鲜美的海鲜成为了新年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这些特色美食不仅令人垂涎欲滴,更彰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和魅力。
新年饮食的象征意义在中国的新年期间,除了美食的享受,饮食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各地的新年饮食习俗,让我深刻领会到新年饮食的象征意义。
比如,北方人在除夕夜会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南方人则喜欢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团聚和幸福的心愿,更让新年饮食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
新年饮食的传承与创新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意识到,新年饮食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纪录片中,除了展示传统的新年美食,还有一些创新的做法和菜品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传统的美食不仅代表着过去的记忆,也是新一代厨师们发挥创意和提升技艺的平台。
他们通过融入现代烹饪技术和推陈出新的创意,让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们在新年时节品尝到更多的美味。
简析“舌尖上”的百家情——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的视听探究
简析“舌尖上”的百家情——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的视听探究有人说《舌尖上的新年》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大电影。
它们有许多共同元素:美食、烹饪、中国文化、民族感情。
然而电影更突出于一个中国年上,它横跨大江南北,数十个地区,通过过年这一文化联系起来,又表现出各地区不同的年味。
过年并非饺子的专属,带着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重庆的熏肉,平乐的十八酿,香港盆菜将各地区的饮食爱好和对新年期盼纷纷表现出来。
饮食文化承载着的不仅是各民族饮食习惯,更是对情感的传承。
一、画面造型的真实与梦幻一部电影作品的画面是最直接刺激人情绪感受的元素。
在镜头、造型、色彩光影的带领下,无论你身处何处,都会切身感受到真实细致的新鲜事物。
《舌尖上的新年》在视听语言的表现上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实验和探索精神,镜头追求造型感、设计感和艺术美感,注重高品质音效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审美感染力。
该片极具电影感的画面,使其影像张力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观众获得了区别日常生活经验的陌生、新奇的视觉体验,增强了纪录片的可视性。
其中,在光影的运用中,陈家楼制作糖瓜的几组镜头引人入胜,大汉依靠臂力对麦芽糖进行塑形,他们揉扯着麦芽糖,使其富有韧性。
拍摄糖瓜的室内比较阴暗,门口照进来些许自然光,配合室内幽暗的灯光,将麦芽糖的丝滑质感与大汉紧实的小臂肌肉线条形成美轮美奂的映照。
在后期中,整组镜头调慢速度,将同期声和配乐全部去掉,观众在无声中细细品味这一场富有美感的视觉享受,不禁让人感叹,劳动赋予食物新的形式,同样,也赋予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声音造型的细腻与震撼《舌尖上的新年》在电影院呈现的是5.1 环绕立体声,要求声音更精准细腻,富有张力。
导演陈磊对电影的声音制作方案的期待是:做到夸张,有足够的震撼力,能刺激观众的味蕾,同时还应有一定的故事性。
影片的大部分声音来源于日常拍摄的同期声,但剪辑过程中需要配合适当的音效和拟声,这些声音声效的叠加才构成电影最终的效果。
美食文化:《舌尖上的新年》
美食文化:《舌尖上的新年》由具有国际水准且风靡海内外的《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登上大屏幕,专业摄影机定焦、特写、微距、高速镜头下,展示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中国人迎接春节的故事。
大屏幕的超高清画质、超宽画幅鲜活而又细致入微地将食材的每一个细节:如腊肉清晰的纹路、蜜糖流淌的节奏展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能让观者品味出满口溢香。
中国人的新年,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繁复而隆重。
在春节吃美食更是过好新年的重中之重。
只有在春节吃好了吃爽了,才能在来年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祷念与期盼,这是中国人农耕时代从劳动中就遗存在血脉骨子里的智慧思考和味觉审美。
这样的国人心理,被《舌尖上的新年》编导拿捏得丝丝入扣,片中大量展示了丰盛的祭礼食物,朗朗上口的祭祀谚语,隆重的拜年,喜庆的舞龙舞狮,噼哩啪啦的过年鞭炮声等,在李立宏那把美食当成国宝般小心翼翼,又富于情感的特殊语调解说下把松皮扣、神仙鸡、鲢鱼冻、客家螺丝酿等40余种美食在镜头里大快朵颐,直接让观众看得即使肚子饱,喉咙里却只能不停地流口水。
电影中有一个桥段将中国功夫与食物烹调搭配在一起,咏春拳中的搭、截、沉、标、黏等手法,与烹调的敲、磨、揉、捏、切等方式交锋对比,一招一式混合在一起,着实让人惊喜。
看着这部美食大电影,其产生氛围在这临近春节的时节理应会让每一个人都变得善良且其乐融融,仿佛一年里最幸福最值得期盼的时光已经触手可及。
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新年新年,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季节。
对于中国人来说,和新年相关的传统习俗和美食才是最让人期待的。
自2012年起,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于每逢春节期间播出,从新年美食的角度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博大精深。
今年的春节,自然少不了《舌尖上的新年》这个主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舌尖上的新年。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各地不同地方美食的呈现时节。
我们可以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各种美食节目,领略到全球除夕夜灯火璀璨,大家围坐在桌前,家人团聚的习俗,而同时也少不了辞旧迎新的美食佳肴。
在各地不同的年俗餐桌上,有茶餐厅的叉烧、糯米饭,有鲁菜、湘菜、川菜等地方美食和各种各样的年糕、丽水蛋(浙江、福建、江苏地区)、脆皮鸭(北京地区)、饺子、年糕(云南地区)等等。
不敢想象在这个时节,各地美食所带来的味觉享受和文化碰撞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另外,2021年是牛年,年糕的出现是春节最热门的美食之一。
与其它地区不同,茶餐厅除了传统的糯米年糕、萝卜年糕、枣泥糕和蒸年糕之外,还有香港地区独特的菜烧年糕,这是一种和火锅一样火爆的吃法,它是将切成小块的年糕放在菜汤中煮熟,再浇上一勺有味儿的汁就可以食用了。
除了年糕之外,重庆也有一种独特的美食叫“晒干年”,据说源自广东,属于南北美食交融的代表之一。
整个制作过程是将先风干的鸡腿肉、猪肉、熟豆腐等用中草药和花椒调味,然后在阳光下晒干制作而成的。
在茶餐厅、火锅店等餐厅中,对于这种独特的制作方式,一般都会在菜单上特别标注。
春节不仅仅是肚子里的美食,它还传递着一份家的温暖、亲情的亲切和美好的祝愿。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食材的鲜活,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更能领悟到民间文化积淀的深厚掌握,是中国菜未来的继承与发展。
同时,在这些美食背后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在节日之际的共同思念,在重复再来的年初,更能展现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对于每年的春节来说,有了美食和家人的陪伴,我们才感到了岁月的温暖和传承下去的力量。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关键词]纪录片;情感表达;方法纵观中外成功的纪录片作品,不管是在播出中赢得高收视率的、在市场发行中赢得高经济效益的、还是在国内外经常获奖的,我们发现这些优秀的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法则和规律,也可以说是特点:能够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要素之一,它异常丰富还具有不同的层次。
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不仅可引发受众的情绪感染和情感宣泄,还会激起其“深在”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舌尖上的中国》就通过镜头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引人深思,是对乡情的记录,是对中华文化的传颂。
而“情感”往往是创作者的思考与价值决断的体现,引导着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取向。
让希望从中学习的我们,探讨如何在被拍摄者的情感呈现、创作者的情感注入以及观众的情感回应这三个主题元素之间,谋求建立一个共鸣的情感空间。
一、纪录片情感表达概述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从总体上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它一般是指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面对被拍摄主体时的一种内心的感受。
将这种情感利用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制作完整的表现出来。
对于它没有明确的界定,它既感性又理性。
因为纪录片创作中所产生的情感基础是所拍摄的客观现实,也就是在拍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
任何一个微妙的细节都有可能触发创作者的情感,但这些情感肯定不可能是创作者的主观臆想。
它一定会与所记录的客观事实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并且这种情感的产生受创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文化素养、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的影响很大。
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感是对外打开式的,与被摄主体息息相关。
它是一种由弱到强、不断变化,在最后呈现时会得以升华的动态过程。
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与被拍摄主体一起经历着被摄主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欢乐、同悲伤。
在这过程中,创作者的心因为一同经历并感受着被摄主体的生活环境周围细微的变化而上下起伏,最后使得这种情感能够突破他记录的客观事物、客观情境的局限,变成蕴含着创作者实体感受、丰富情感的作品,变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作品,由此,当观众观看后就会转化为大家的共同情感,从而能够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
舌尖上的春节
舌尖上的春节《舌尖上的春节》是由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的一部以中国传统春节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集中展示了中国不同地方在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带给观众极具视觉和味觉享受的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食物相关的习俗和故事。
本片以食物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挖掘了春节对人们情感与记忆的重要意义,还记录了中国各地各族群庆祝春节的独特方式。
影片首先以中国北方的冰城哈尔滨为背景,展现了冰雪世界中的独特春节火锅文化。
哈尔滨的寒冷气候孕育了哈尔滨人的大胃口和独特的火锅文化,有许多创意独特的调味料是人们在春节期间必备的饮食。
与哈尔滨的火锅文化不同,江南地区以其丰富的水果资源和甜糕点闻名,影片展示了江南地区春节期间人们制作、分享和品尝传统甜品的场景,为人们带来了浓厚的年味。
影片还介绍了中国南方的年夜饭文化,特别是以福建厦门为代表的海鲜文化。
年夜饭是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重要场合,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重要方式。
福建地区以海鲜为主食,尤其是厦门的鱼虾贝类海鲜更是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
影片在介绍中国春节美食的也展示了地方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
无论是北京的炸酱面,还是四川的火锅,都透露着中国各地丰富的饮食文化。
影片通过展示地方小吃的特色和制作技巧,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春节期间热闹而美味的场景。
除了具体的地方美食,影片还介绍了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片中,人们不仅为了满足味觉的需求而准备美食,更是将食物与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联系在一起。
人们通过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准备传统的年货以及与亲朋好友分享美食,彼此传递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关怀。
整部纪录片犹如一场文化盛宴,揭示了中国春节中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
《舌尖上的春节》让观众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食物,更能感受到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透过食物,展示了中国人对春节的独特情感与记忆,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味和美食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接 一个个新年故事 ,展 示东方 的文化 习俗 ,用鲜活 的视 听语 言保存一部 民族 生活史和文化档案 ,带观众领 略 旧 目的习俗和 以家为基础 的人文情感。
【 关键词 】 《 舌尖上 的新年 》;视听语言 ;人文情感
、
在 镜头 、造 型 、色彩光影 的带领下 ,无论你身处何处 ,都会 少 的苗族老家 。这天 ,他们准备将家里的猪宰掉 ,准备过年 切 身感 受到真实细致 的新鲜事物 。 《 舌尖上 的新年 》在视听 期 间 的食 材 熏 肉 。谁 料 ,猪 跑 出 了 猪 圈 ,老两 口一 路 追 着 它
然而电影更突出于一个 “ 中 国年 ”上 ,它 横 跨 大 江 南 北 ,数 具 一 来 一 回 ,从 猪 皮 中带 出 了油 脂 。 此 时 ,如 果 加 以 同期 声 十 个 地 区 ,通 过 过年 这一 文 化 联 系起 来 ,又 表 现 出各 地 区不 或 者 配 乐 ,都 难 以表 现 出这 一 微 妙 变 化 ,这 就 需 要 拟 声 来 辅 同的年味。过年并非饺子 的专属 ,带着年文化特色 的美食 , 佐 ,再 现 这 一 动 作 的声 效 ,将 肉 皮 的 黏 腻感 表 现 出来 。此 刻
中图分类号 :T 9 0 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2 — 0 0 9 9 - 0 1
有人说 《 舌尖上 的新年 》是 《 舌尖上的中 国》的大电影 。 是 需 要 独 立 创 作 的 ,任 务 是 为 画 面 进 行模 拟仿 真 。在 影 片 制 它 们 有 许 多 共 同 元 素 :美 食 、烹饪 、 中 国文 化 、 民族 感 情 。 作松皮扣 的环节 中,猪 肉煮过之后 ,用器具给猪皮扎孔 ,器
呈 现 出 中 国 饮食 文化 的源 远流 长 。重 庆 的熏 肉 ,平 乐 的十 八 的拟 声 再 现 出器 具 摩 擦 的声 音 ,生 活 中 我们 往 往 会 遗 失 的细
酿 ,香 港 盆 菜将 各 地 区 的饮 食 爱 好 和 对 新 年 期 盼 纷 纷 表 现 出 节 ,在 镜 头 中展 现 出来 ,让 人 无 限 感 叹 。 来 。饮 食 文 化 承 载着 的不 仅 是 各 民族 饮 食 习惯 ,更 是 对 清感 的传承。
一
三 、故事传达百态与人生
纪 录 电影 将 点 滴 人 间 事 串联 起 来 ,构 成 中 国独 有 的富 于
一
画面造型的真 实与梦幻 浓 郁 情 感 的人 文 图景 ,让 人 印 象 深 刻 的是 这 样 一 对 重 庆 酉 阳 部 电影 作 品 的 画 面 是 最 直 接 刺 激 人 情 绪 感 受 的元 素 。 苗族 自治县 的老夫妻 ,儿女在外地打工 ,他们守候在人烟稀
语 言 的 表 现 上体 现 出独 具 一 格 的实 验 和 探 索 精 神 ,镜 头 追 求 绕 着 村 落 跑 上 石 路 、 田耕 ,老 爷 子腿 脚 不 方 面 ,慢 慢 跑 不 动 造 型感 、设 计 感 和艺 术 美 感 ,注 重 高 品质 音 效 的运 用 ,给 观 了,老婆子在一旁戏谑着。老爷子顾 忌在镜头前 “ 别人听了 众 带来 了 强 烈 的视 觉 冲击 力 与 审美 感 染 力 。该 片 极 具 电影 感 会 笑 的 ,两 口子 老 了还 吵 架 ” ,但 老 婆 子依 然 指 使 着 他 ,生 的 画 面 ,使 其 影 像 张力 区别 于 传 统 的纪 录片 ,观 众 获 得 了 区 怕 猪 跑 掉 了 。这 一 来 一 往 的 交 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 现 出独 特 的苗 族 语 言 风 别 日常 生 活 经验 的 陌 生 、新 奇 的视 觉 体 验 ,增 强 了纪 录片 的 情 ,更 透 露 着 中 国家 庭 独 有 的 关 系模 式 ,让 亲 情 融 入 在 “ 做 可视 性 。其 中 ,在 光 影 的运 用 中 ,陈 家 楼 制 作 糖 瓜 的 几 组 镜 饭 ” 这 一 互 动 活 动 中 。陈 祥 连 是 浙东 海边 资历 较 深 的一 个 渔 头 引人 人 胜 ,大 汉 依 靠 臂 力 对 麦 芽 糖 进 行 塑 形 ,他 们 揉 扯 着 夫 。忙 活 了一 年 ,接 鲜 船 上 的 渔 老 大会 拿 出一 些 私 藏 的 年 货 麦 芽糖 ,使 其 富有 韧 性 。拍 摄 糖 瓜 的室 内 比较 阴 暗 , 门 口照 跟 他 们 分 享 ,这 次 他 拿 回家 的是 肉 质肥 美 的星 鳗 ,妻 子 熟 悉 进 来 些 许 自然 光 ,配 合 室 内幽 暗 的灯 光 ,将 麦 芽 糖 的 丝 滑 质 感 与大 汉 紧 实 的小 臂 肌 肉线 条 形 成 美 轮 美 奂 的映 照 。在 后 期 中 ,整 组 镜 头 调 慢 速 度 ,将 同期 声 和 配 乐 全 部 去 掉 ,观 众 在 无 声 中 细 细 品 味 这 一 场 富 有 美 感 的 视 觉 享 受 ,不 禁 让 人 感
影视观察
张骁 :纪 录电影 《 舌尖上 的新年 》的视听探究
‘ ‘ 舌 尖上 — [ ’ ’ 的百家情
纪录电影 《 舌尖上的新年 》的视听探究
张 骁
( 曲阜 师范大学 山 东 E l 照 2 7 6 8 0 0 )
【 摘 要】 纪录电影 《 舌尖上的新年》于 2 0 1 6 年 1月 7日 起在全国上映。该片由陈磊导演,陈晓卿任艺术总
义。
敏 捷 地 处 理 鳗 鱼 ,陈 祥 连 则 在 一 旁 点燃 炉 灶 ,准 备 除 夕 夜 食 材 。夜 色 渐 浓 ,一 家 老 小 围 坐 上 来 ,海 虾 、海 蟹 、海 鱼 构 成 渔 民家 庭 独 有 的 年 夜 饭 景 象 ,这 也是 陈祥 连 最 期 待 的团 圆 时 刻 。电话 响起 , 对 面 渔 夫 通 知 他要 拉货 , 他 不 得 不 放下 筷 子 , 夜 对 于 每 个 中 国家 庭 来 说 ,是 一 种 团 圆 ,情 感 的分 享 。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