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快速血糖测定进展论文
快速血糖测定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53-01【摘要】血糖值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重要的生化指标,快速血糖测定是一种快速有效监控血糖的手段,由于对患者损伤小,因此临床广泛应用,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对快速血糖测定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快速测血糖的准确性。
【关键词】快速血糖测定血糖仪准确性1 快速血糖测定临床应用价值高1.1 快速血糖测定通过快速血糖仪测定患者末梢毛细管血糖值。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快速血糖测定结果可靠且操作简单,稳定性好,需血量小,反应时间短1。
1.2 johnson rn 等在血糖仪用于血糖监测的准确性研究中发现:比较各种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的血糖值与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同样标本血清血糖之间的差值,多数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所规定的总体误差小于15 %的范围内2。
所以,快速血糖测定能很好地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为快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延误治疗;利于及时调整治方案。
2 快速血糖测定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2.1 科学应用检测器材2.1.1 快速血糖测定,使用同一型号的仪器及配套试条,并定期进行校准3。
由于血糖仪种类较多,使用前应注意检查是否需要验机。
2.1.2 注意血糖仪显示的密码与试纸包装上所印的密码应相符,如密码不一致,有的机型测不出血糖值,有的机型测出的血糖值偏高4。
因此操作前首先核对密码,二者相符方可测试。
2.1.3 要妥善保护好仪器。
血糖仪要安置在温度10~40℃、湿度20%~80%房间内妥善保管5,注意防尘、防潮、防电磁干扰。
2.1.4 正确使用血糖试纸。
应在试纸有效期内使用,试纸条不要存放在2 ℃以下和30℃以上的环境中6。
将密封的试纸条同仪器一同带到患者床旁,做好各项检测前准备工作后,方可开机插入试纸条,切不可让试纸条暴露时间过长。
试纸条要在盒内保存,取后及时盖好,防止灰尘吸附或潮湿。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在体内的运输形式。血糖可用葡萄糖氧
化酶法、邻甲苯胺法、福林吴法测定,
目前国内医院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血
糖
糖的
尿 病
去
病 理
路
及
机
制
糖尿病的研究进程
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5条: ①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 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 量,供人体利用消耗。 ②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 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 的急需。 ③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 ④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糖转变为脂肪等储 存起来。 ⑤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
糖
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
尿
病 概
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
要 及
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
分 类
竭。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
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
紊乱。
糖尿病的研究进程
糖
尿 病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
概 要 及
分 类
种遗传性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
异亮氨酸)先天性代谢障碍的疾病,是由
于在细胞线粒体基质内支链α酮酸脱氢酶
(BCKD)多酶复合体功能有缺陷)
糖尿病的研究进程
糖
尿 病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
概 要
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
及 分
大非传染性疾病。在此紧迫形势下,
类
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
病人长期用药的依从性产生影响,经非
糖 创途径给药是将来使用胰岛素的一个发
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病人,我国糖尿病病人人数已超过5000万,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并且以每年150万-200万的新增病人数迅猛上升,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显得十分重要。
从19世纪后期人们了解到血糖的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后,建立了血糖测定的方法。
并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正是血糖测定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使得人们对糖尿病的诊断有了明确的指标。
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
随着人们对血糖水平与并发症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从而产生了控制血糖的强化治疗方案,正是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才使得血糖监测成为现实,为控制血糖的强化治疗方案提供保证。
正是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才使得糖尿病的诊治更精确、前景更美好。
下面就其发展作一概述:1 实验室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测定1.1 斑氏法1908年斑氏(Benidict)首先建立了血糖测定方法,即斑氏法。
1.2 福林-吴氏法Folin-Wu) 通过不断的改进及发展1920年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福林-吴氏法Folin-Wu)这是血糖测定的经典方法,连续沿用了近五十年,但该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测出的结果比血液葡萄糖的真实值偏高10%-15%。
1.3 邻甲苯胺法1959年由Dultman提出该方法比福林-吴氏法Folin-Wu)的特异性还高,测定结果更准确。
但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邻甲苯胺有毒,冰醋酸有较强的刺激气味,对人和仪器都有影响并不能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
1.4 葡萄糖氧化酶血糖测定方法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开始使用。
80年代初国内开始使用,随后在全国广泛推广。
该方法具有专一性强,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结果准确,能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的优点。
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唯一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采取从体内抽取静脉血,属于有创测定,成为该法的缺点,不仅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还会增加伤口局部感染甚至传染上其它疾病的机会,给病人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该法 的缺点 ,不仅给病人 带来 一定 的痛苦 还会 增加 伤 口局部 感
从 19世 纪后期人们 了解 到血糖 的浓 度与 糖尿病 的关 系以 染甚至传染上其它疾病 的机会 ,给病人增加 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
后,建立了血糖测定的方法。并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正是血糖 2 血糖 仪血 糖测 定
关 键 词 血 糖 测 定 方 法 研 究 进 展
据世 界卫生组 织估计 ,全 世界 目前 有超过 1.5亿 糖尿病 病 国外开始使用 。80年代初 国内开始使用 ,随后在全 国广泛推 广。
人 ,我 国糖尿病病人人 数 已超过 5000万 ,是 世界 上 糖尿 病人 数 该方法具有专一性 强 ,特异性高 ,操作方便 ,结果准确 ,能在 自动
法 ,即斑 氏法。
法。可采 集静 脉血 或毛 细血管全 血进行 测定 。但 是 ,影 响测定
1.2 福林 一吴 氏法 Folin—Wu)通过不断 的改进及 发展 1920 结果 的因素颇多 。来 自霉菌 的 GOD对 葡萄糖有 高度特异 性 ,不
进和发展才使得血 糖监测 成 为现实 ,为 控制血 糖 的强化 治疗方 好的 。以这种方法为原理制成 的血糖 仪用血量 少 ,检测 速度快 。
案提供保证 。正是血 糖测 定 的方 法 的建 立 、改进 和发 展才 使得 目前 临床 已广泛用 于对于危 重病人 如 糖尿病 酮症 酸 中毒 、高渗
随着人们对血糖水 平 与并 发症 之 间的联 系的深 刻认 识 ,从 而产 法 (又称湿化学法 ),葡萄糖氧化 酶 (G1ucose Oxidase,简称 GOD)
生 了控制血糖 的强化治疗方案 ,正是血 糖测定 的方法 的建 立 、改 法。其中 ,GOD法测定血糖浓度 的准确 性、精密度 已被公认是较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糖尿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发病率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紧迫形势下,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不断有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人类最终根治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药物治疗,细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由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持续性高血糖。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由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多数年龄较轻。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还有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很快,LAD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LADA 主要具有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且有胰岛自身免疫破坏的证据(如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3个特征。
文献报道多倾向把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或血胰岛细胞抗体(ICA) 等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起病的 2型糖尿病称为LADA。
LADA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根据 GAD—Ab的滴度不同,LADA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有研究发现以GAD—Ab滴度 O.5或 O.1分界均体现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表明LADA甚至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之间可有 1.2型、1.5型、1.7型及 1.8型等过渡类型,LADA总体上可称为 1.5型。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和干扰因素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方法及干扰因素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一、血糖检测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常见的血糖检测方法包括血糖仪、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和实验室检测。
1. 血糖仪血糖仪是目前最常用的血糖检测设备,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取患者的血糖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血糖仪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满足临床和个体化的需求。
一些高级血糖仪还可以记录血糖值的变化趋势,帮助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治疗监控。
2.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连续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通过在患者体内植入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血糖值的变化情况。
这种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前这种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支持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诊糖尿病和评估血糖控制的金标准,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稳定的血糖值。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葡萄糖氧化酶法、葡萄糖脱氢酶法和色谱法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实验室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血糖检测技术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血糖检测技术会变得更加简便、精准和可靠。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体内长期高血糖的产物,可以反映出患者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HbA1c检测成为了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关于HbA1c检测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1. HbA1c检测原理HbA1c是一种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的物质,其浓度与血糖水平成正比。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尤其是血糖的监测。
血糖水平是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目前常见的监测方法是经皮肤进行采血,但是这种方式的不便和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研发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以便更加方便快捷地监测血糖水平。
一、研究方法1.1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检测技术“近红外光谱法”是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器对分子的吸收和散射光谱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样品分子、元素和离子结构的一种分析技术。
目前,科学家们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研究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水平与近红外光谱的吸收谱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血糖水平的人的近红外光谱图,发现了一些血糖水平的相关波长。
通过进一步分析,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无创血糖检测方法。
1.2 基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技术无创血糖检测的另一项研究技术是光学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它通过光学信号将生物分子反应转化为可视或可测电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该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识别。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光学传感器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反应,确定了测定无创血糖的方法。
他们利用特殊的传感器从人体皮肤表面采集数据,并通过电脑算法解析数据,得出被测者的血糖水平,从而达到无创检测血糖的目的。
1.3 基于生物合成材料的检测技术生物合成材料是指利用生物学转化合成的材料,与人体生理机能具有极高的相容性和生物适应性。
在无创血糖检测领域,生物合成材料可以与人体皮肤紧密贴合,达到舒适和精确监测的目的。
科学家们利用生物合成材料制成的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可以直接放置于皮肤上,通过反应监测该位置的血糖水平。
这种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避免很多疼痛和创伤。
二、研究进展目前,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2.1 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在成像速度、信噪比、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
学习测血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糖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糖检测仪的使用技巧。
3. 了解血糖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4. 学习分析血糖测定的误差来源。
二、实验原理血糖(Glucose)是人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主要由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保障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糖测定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血糖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直接测定血糖浓度。
2. 酶法:利用特定酶催化反应,测定血糖浓度。
3. 免疫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测定血糖浓度。
本实验采用酶法测定血糖,以葡萄糖氧化酶法为例,其原理如下:葡萄糖氧化酶(GOD)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2O2)。
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POD)催化下,与色原性氧受体(如邻甲苯胺)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吸光度与血糖浓度成正比,通过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即可计算出血糖浓度。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血糖检测仪- 血糖试纸- 血糖质控品- 滴管- 玻璃板- 移液器- 水浴锅2. 实验试剂:- 血糖检测液- 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盒- 过氧化物酶试剂盒- 邻甲苯胺-硼酸溶液- 5%三氯醋酸溶液- 饱和苯甲酸溶液- 标准葡萄糖贮存液- 标准葡萄糖应用液四、实验步骤1. 校准血糖检测仪:按照说明书操作,将血糖检测仪与血糖质控品连接,进行校准。
2. 取样:用采血针抽取受试者静脉血,置于抗凝管中。
3. 制备样品:将血液与血糖检测液按照说明书比例混合,充分摇匀。
4. 测定血糖:将制备好的样品滴加到血糖试纸上,将试纸插入血糖检测仪中,读取血糖值。
5. 重复实验:对同一受试者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1. 血糖值: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的血糖值为4.5 mmol/L。
2. 重复实验:重复实验结果显示,血糖值稳定在4.5 mmol/L左右。
六、实验分析1. 血糖正常范围: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为3.9~6.1 mmol/L。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中仍然存在各种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给临床诊断和疾病管理带来不确定性。
对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血糖检测方法包括血糖仪、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血糖仪是一种便携式的设备,可通过一滴血样进行快速的血糖测量。
而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则是一种可以实时监测血糖变化的设备,通过植入体内的传感器可以连续监测一段时间内的血糖趋势。
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血液中的一种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准确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中存在着各种干扰因素,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饮食因素是影响血糖检测的重要因素。
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使血糖升高,而低血糖饮食会导致血糖下降。
在进行血糖检测时,患者需要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运动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运动可以促进血糖的消耗,导致血糖降低,因此在进行血糖检测前后需要注意运动情况,以避免运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药物的影响也是血糖检测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
一些药物如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水平,因此在进行血糖检测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血糖监测时需要仔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与血糖检测类似,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也存在各种干扰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但其检测结果受到血红蛋白本身的影响。
人体无创血糖测量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
综
述 ・
人 体 无 创 血 糖 测 量 的现 状 和 研 究 进 展
彭凡 立 , 彭 丹 红 , 周 洋 , 马依 拉 ・买 买提 , 艾 力 夏提 ・ 努 尔丁
( 1 . 东南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 江苏 南京 江苏 南 京 2 1 0 0 0 9 ; 2 . 东 南 大 学 环境 医学 工程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2 1 0 0 0 9 ) 2 1 0 0 0 9; 3 . 东 南 大 学 附 属 中 大 医 院 妇 产科 , 江苏 南京
实 时 监控
( D K A) 、 高血糖 高 渗状 态 等 。糖尿 病 使 患者 生 活 质量 降低 , 寿命缩 短 , 病死 率 增 高 , 应 积极 防治 ¨ 。糖 尿病
不是 单一疾 病 , 而是 复合 病 因引 起 的综合 征 , 是 包括 遗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0 — 1 5 [ 修 回 日期 ]2 0 1 2 — 1 0 — 2 2
[ 关 键词 ]糖 尿病 ;无创测 量 ;血糖 ;文献综 述 [ 中图分 类号 ]R 4 4 6 . 1 ;R5 8 7 .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1 — 6 2 6 4 ( 2 0 1 3 ) 0 2 — 0 2 5 4 — 0 4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卜6 2 6 4. 2 0 1 3 . 0 2 . 0 3 2
・
2 5 4・
东 南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J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Me d S c E d i 、 - 2 。 … l 3 , ’ A ‘ p r ; ' 3 2 - ( \ 2 - ) / : 。 2 … 5 4 ‘ 2 … 5 7
血糖研究文献总结
血糖研究文献总结摘要血糖作为一个关键的生理指标,在人类健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系统地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了血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要发现。
主要内容包括血糖的定义和分类、血糖调节机制、血糖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血糖监测和干预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内容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血糖,从而促进人们的健康。
1. 引言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常以毫摩尔/升(mmol/L)为单位来表示。
血糖水平的维持对于人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水平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糖尿病、低血糖等。
2. 血糖的分类根据血糖浓度的不同,血糖可以分为正常血糖、高血糖和低血糖三种类型。
正常血糖通常指的是空腹血糖浓度在3.9-5.6mmol/L之间,随餐后血糖浓度上升,但在2小时内降至7.8mmol/L以下。
高血糖指的是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
低血糖则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低于3.9mmol/L。
3. 血糖调节机制血糖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对立的激素。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β细胞会释放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相反,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α细胞会释放胰高血糖素,刺激肝脏释放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
这一调节机制的失衡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4. 血糖与疾病的关系血糖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与血糖有关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长期高血糖。
高血糖会对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
低血糖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人群。
5. 血糖监测与干预血糖监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从而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空腹血糖、随机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血糖监测的权威、全面和实用的指导。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血糖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
通过参考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我们提供了关于血糖监测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临床情况的优化策略。
本文的编写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在血糖监测方面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血糖监测技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指南,推动中国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血糖监测的基本原理、血糖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机、以及血糖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以及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高血糖危象等)的血糖监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期待这份指南能对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在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血糖监测的频率、时间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包括患者的糖尿病类型、病程、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目标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
全面性原则:血糖监测应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夜间血糖等。
同时,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还应关注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及时性原则:血糖监测结果应及时获取并反馈给患者和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安全性原则:血糖监测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
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研究进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近年推出的新型血糖监测系统,可以动态、连续监测3天以上的血糖。
其对于了解血糖变化的全貌,帮助鉴别和预防不必要的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控制血糖,指导糖尿病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被誉为血糖监测的“Holter”。
CGMS的概述CGMS的工作原理:CGMS是由葡萄糖感应器、电缆、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软件分析5个部分组成。
感应器被植入受检者腹部脐周皮下,通过与皮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记录器通过线缆每10秒接受1次电信号,每5分钟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
受检者佩戴记录器72小时,期间每天至少输入4次指血血糖值进行校正,并输入影响血糖波动的事件,如进餐、运动、降糖药物使用及低血糖反应,3天后拔出探头,经信息提取器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用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血糖图和统计值,即可获得患者3天内血糖连续动态变化的完整资料,其中包括血糖的波动曲线、血糖超出预设值范围所占的比例、各事件与血糖的关系等。
CGMS是通过监测细胞间液的葡萄糖浓度来反映血糖浓度的,其可测范围2.2~22.2mmol/L(40~400mg/dl)。
CGMS的临床应用指征:适用于评估各种类型的糖尿病,但更适用于下列情况:胰岛B细胞功能差、血糖漂移幅度较大、血糖难以控制者;评估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了解生活方式等因素(饮食、运动及情绪波动等)对血糖的影响;探知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时血糖监测;妊娠糖尿病的血糖监测[2]。
CGMS的临床运用优势CGMS能更详尽、更简便、更全面的了解血糖全貌。
CGMS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它能持续监测血糖变化,并根据需要随时下载数据,能及时发现血糖漂移的幅度及频率,有效减少血糖波动。
它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通过CGMS提供患者血糖信息,可发现无自觉症状的反复低血糖发作、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3],还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类型和走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运动时间、饮食指导等,使糖尿病综合管理更加具体化。
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开始在人群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比例,而糖尿病又是一个影响广泛、时效性强的疾病,需要病人随时随地检测血糖,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而采取对策。
在这个过程中,血糖监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分类、血糖监测方法以及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紊乱状态。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类: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少年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因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或失去分泌胰岛素功能。
症状多由急性起病,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虚弱等表现。
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因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人,症状逐渐起病,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增加、乏力等表现。
3.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罕见于无糖尿病既往病史的妇女出现的高血糖状态,症状与2型糖尿病相似。
二、血糖监测方法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近年来糖尿病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中,快速、准确、方便的血糖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主要的血糖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门诊血糖病人到医院进行体检,医生会要求病人进行门诊血糖的检测。
这种方法优点是准确度较高,但是病人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测。
2.家庭血糖自测家庭血糖自测是病人到药店购买血糖监测仪器,自行进行血糖测量。
这种方法优缺点较为明显,便携式易操作,但是准确性相对低。
3.连续血糖检测系统连续血糖检测系统可时时检测血糖值,并能将监测结果传送给医生,方便医生进行病人血糖情况的监测和调整治疗。
这种方法缺点是价格较高、病人难以负担,同时病人需要不断穿刺抽取血样,疼痛感强。
三、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现有血糖检测技术的不足和病人的需求,科技界也在不断进行相关研究,不断推陈出新。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
因此,
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和干扰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糖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葡萄糖灵敏度试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糖耐量
试验等。
其中,葡萄糖灵敏度试验是当前最准确的血糖检测方法,但是由于麻烦、费时等
原因,常常被用于科研领域。
而在临床实践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最常用的方法。
空
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诊断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制定,但这些标准并不普
遍适用于所有人群。
因此,还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情况设置相应的检测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红细胞内HbA1c与葡萄糖发生缩
合而形成的。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
电泳法、凝胶色谱法、免疫比浊法等。
其中,离子交换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准确性和重复性都比较好。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试剂和设备,价格较高,且操
作较为复杂。
因此,对于某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或单位,免疫比浊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也非
常有价值。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受到的干扰因素也不可忽视。
血糖检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感染、精神状态等。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则受到血红蛋白异
质体、铁缺乏、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检测前需要注意这些干扰因素,严格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干扰研究进展近年来,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检测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但是,在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检测结果产生偏差,甚至误诊。
因此,本文将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其干扰因素进行探讨。
一、血糖的检测及干扰因素血糖是测量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指标,其测量结果可以用于诊断糖尿病、低血糖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目前常用的血糖检测方法有三种:血糖仪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和酶电极法。
血糖仪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计算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但是,此方法常因测量误差、血样污染、仪器校准等因素产生误差。
葡萄糖氧化酶法是利用葡萄糖氧化酶与葡萄糖催化生成过氧化氢,进一步氧化变为水和氧气,电极测定氧气生成量从而计算出葡萄糖的浓度。
但是,此方法常因葡萄糖浓度过高或过低、葡萄糖氧化酶活性降低、外界干扰等因素产生误差。
酶电极法是利用导电性变化来计算出葡萄糖的浓度,其优点是速度快、准确度高,但受到环境因素以及校准等因素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还有很多干扰因素会影响血糖的检测结果。
例如: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均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增加或减少血糖的含量;血样制备不当,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冰箱中存储时间过长等,均会使样本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影响检测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测量血红蛋白中糖化反应的产物浓度,其测量结果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糖尿病。
目前常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有两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测定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可靠、最精确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之一。
但此方法常因高昂的成本、操作复杂、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齐全等因素限制其在一般医院的应用。
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常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
但是,此方法同样存在一些干扰因素,如肝脏疾病、贫血、铁剂治疗、造血系统疾病等因素均会干扰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
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
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迅速增加,糖尿病管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目前,最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是通过穿刺皮肤进行血液抽取,这种方法往往痛苦而不便,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病人对血糖的频繁监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通过使用红外光、微波、声波等物理技术,测量人体其他部位(如手指、手腕、耳廓、眼底等)的血糖水平,从而实现血糖检测的便捷和无痛苦。
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比如无需穿刺、无需血液样本、易于使用,可以提供即时可靠的血糖测量结果。
然而,尽管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在实验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需要改善。
由于人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成分与指尖血液有所不同,因此当前的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在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解析人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成分,建立与指尖血液之间的关联模型,以提高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准确性。
其次,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加强。
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如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强度等,可能会导致非侵入式血糖检测设备的测量结果不稳定。
研究人员需要设计出可靠的校准方法,以确保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成本也是一个挑战。
目前的非侵入式血糖检测设备价格较高,使得许多患者难以负担。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致力于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以使该技术更加普及和可负担。
为了推动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首先,学术界和医疗机构可以加强合作,共享数据和资源,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次,政府和医疗保健机构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此外,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可以加大对该领域的投资,推动技术的成熟和市场化。
总之,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在改善糖尿病管理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持续的研发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非侵入式血糖检测技术将在未来取得长足的进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无痛苦的血糖监测方法。
血糖发展历程
血糖发展历程血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到血糖是身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能源,从而引起了对血糖的研究兴趣。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以了解血糖是如何被产生、调控和利用的。
最早的研究着重于血糖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角色,以及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中期,对血糖代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胰岛素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血糖调节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在血糖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胰岛素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渐了解到胰岛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人们开始努力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在20世纪后半叶,胰岛素的合成和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成功地合成了胰岛素,并开始将其用于糖尿病治疗。
这一突破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开始关注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
最早的血糖监测方法是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进行化学分析来获取血糖数据。
然而,这种方法不仅痛苦,而且不方便。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开发非侵入式的血糖监测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物传感器、无线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糖监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现在,人们可以选择使用无创的血糖监测设备,如穿戴式传感器和连续血糖监测仪,以检测和监控血糖水平。
这些设备不仅方便患者使用,而且可以提供实时准确的血糖数据,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总之,血糖发展历程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从对血糖的基础认识到胰岛素的发现和合成,再到糖尿病治疗和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些进展使得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管理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病人,我国糖尿病病人人数已超过5000万,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并且以每年150万-200万的新增病人数迅猛上升,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显得十分重要。
从19世纪后期人们了解到血糖的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后,建立了血糖测定的方法。
并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正是血糖测定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使得人们对糖尿病的诊断有了明确的指标。
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
随着人们对血糖水平与并发症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从而产生了控制血糖的强化治疗方案,正是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才使得血糖监测成为现实,为控制血糖的强化治疗方案提供保证。
正是血糖测定的方法的建立、改进和发展才使得糖尿病的诊治更精确、前景更美好。
下面就其发展作一概述:1 实验室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测定1.1 斑氏法1908年斑氏(Benidict)首先建立了血糖测定方法,即斑氏法。
1.2 福林-吴氏法Folin-Wu) 通过不断的改进及发展1920年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福林-吴氏法Folin-Wu)这是血糖测定的经典方法,连续沿用了近五十年,但该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测出的结果比血液葡萄糖的真实值偏高10%-15%。
1.3 邻甲苯胺法1959年由Dultman提出该方法比福林-吴氏法Folin-Wu)的特异性还高,测定结果更准确。
但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邻甲苯胺有毒,冰醋酸有较强的刺激气味,对人和仪器都有影响并不能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
1.4 葡萄糖氧化酶血糖测定方法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开始使用。
80年代初国内开始使用,随后在全国广泛推广。
该方法具有专一性强,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结果准确,能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的优点。
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唯一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采取从体内抽取静脉血,属于有创测定,成为该法的缺点,不仅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还会增加伤口局部感染甚至传染上其它疾病的机会,给病人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2 血糖仪血糖测定2.1 微损血糖仪测定实验室测定全血或血清(血浆)葡萄糖浓度的方法主要有3种:无机化学法(又称干化学法),有机化学法(又称湿化学法),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简称GOD)法。
其中,GOD法测定血糖浓度的准确性、精密度已被公认是较好的。
以这种方法为原理制成的血糖仪用血量少,检测速度快。
目前临床已广泛用于对于危重病人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以及低血糖昏迷病人的床旁快速血糖测定,以及胰岛素强化治疗病人的床旁血糖检测。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可随身携带自我检测血糖浓度。
是我国卫生部推荐的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
可采集静脉血或毛细血管全血进行测定。
但是,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颇多。
来自霉菌的GOD对葡萄糖有高度特异性,不能氧化其它糖类,故可测定真实值,具体又分以下几种方法。
2.1.1 偶联比色法GOD 其反应原理是利用在GOD氧化葡萄糖时产生的H2O2,在过氧化物酶(POD)存在时把还原型生色原氧化成氧化型生色原,其产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在上述反应中,生色原很多,如邻联茴香胺、邻联甲苯胺等在反应前为无色,反应后,在某一光波长附近光吸收强度变化灵敏。
通过在此波长测量光的吸收强度,可计算出血液葡萄糖的浓度。
2.1.2 微电流法其检测原理是在电极表面固化上葡萄糖氧化酶(GOD),当血液滴到电极上时,GOD可氧化血液中的葡萄糖产生葡萄糖内酯和H2O2,同时释放出电子。
所产生的电子被导电介质转移给电极,在一定电压的作用下,流过电极的电流将发生变化,通过检测电流变化与葡萄糖浓度的线性关系达到检测血糖浓度的目的。
2.1.3 氧速率法原理是测定溶液中的氧消耗,根据从酶反应开始至结束的氧浓度差,即可求得标本中葡萄糖浓度。
血糖测定仪的相关产品具有操作简单,大多数可以由单键控制完成,测试范围大(完全覆盖了人体血糖可能值的范围),准确性好、精度高,测试速度快(50s 以内)等特点。
目前,我国有些研究机构和公司在进行微损血糖仪的研发工作,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有相关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经投放市场。
但是,我国血糖仪市场仍然是由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的产品所主导,如罗氏(Roche)公司的Glucotrend系列血糖测试仪产品、强生公司的ONE TOUCH血糖测试仪、从事医疗器械销售与服务的GMI其血糖仪产品包括Beckman Synchron CX系列、拜耳(Bayer)公司的Ascensia Contour血糖测试仪、雅培(Abbott)公司的Precision QID等。
这些血糖仪均涉及微量采血,但从这些产品的测试范围、测试时间、采血量、重复性、准确性等指标来看,新一代血糖仪正向着以监测速度快、需血量更少、操作简单的方向发展。
2.2 无创血糖仪(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测定美国已有多家公司致力于研发无创血糖测试仪,根据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下列四类:2.2.1 利用皮下间质液中的糖分子,测试血糖值。
皮下间质液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葡萄糖,经由皮下间质液到达细胞。
皮下间质液可以有少量渗出皮肤,这样,就能无创得到皮下间质液样品,测得血糖值。
目前利用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检测的方法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延时性问题。
如果延时时间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传感器所测得的结果并不是当前的血糖水平,这就失去了对于高血糖症或低血糖症的即时报警的作用。
2000年Herry等人,在对SpectRx公司的产品研究报告中把延时时间划分为3个部分,即生理作用下葡萄糖从血液传递到皮下组织中的时间;皮下组织间液从真皮层渗出到被葡萄糖传感器采集的时间;葡萄糖传感器的检测反应时间。
其中生理作用的延时大约在2~5分钟,而后两者的延时主要与组织液的采集有关。
平均的延时时间在15分钟之内。
由于血糖仪设定每5分钟的显示测量值一次,因此仍能达到实时检测报警的作用。
2.2.2 通过人体对近红外线、中红外线或远红外线的频谱分析,提取血糖值。
当用红外线照射人体时,与血糖无关的人体组织,如皮肤、骨骼、肌肉、水等,将吸收大部分红外线,余留少量代表血糖特征的反射或吸收红外线,称为血糖特征频谱信号,可用来提取血糖值。
由于近红外方法测量血糖需要时常校正,且测定易受身体因素如水分,脂肪、皮肤、肌肉、骨骼、服用之药物、血色素浓度、体温,及营养状态等而影响光波的吸收。
如何分析处理人体不同的组分带来的误差干扰是限制血糖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检测结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加拿大的CME公司的产品较为成熟,Telemetrix光谱式血糖仪,其大小和外形均类似于一个公文包,其测量精度可达3mmol/L,已经接近了一些微损式血糖仪的测量精度。
但这种血糖仪的不足之处是它的尺寸比较大,并且未经过训练者在使用可能会引起误差增大。
2.2.3 测试人体的射频阻抗,提取血糖值。
当波长较红外线更长的电磁波对人体辐射时,像血糖这种非离子可溶性物质,将吸收一定的电磁波,提取其吸收特征值,理论上可以得到血糖值。
但是,体液中还有其他非离子可溶物质,它们也吸收电磁波。
因此,如何将血糖的吸收特征值分离及提取,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Megnetic Diagnotics 的Multi-analyte Meter,设计者试图用一种类似磁共振成像原理的装置,对手指、手臂或其他部位采集到的体液,用射频及磁场对体液中的分子进行分析。
但目前仅处于试验室研究阶段,公司未宣布何时能进展到临床试验段。
2.2.4 根据糖尿病人血液中糖化蛋白比例较高这一特征,通过对眼球测试,得到血糖值。
无创血糖测试技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糖尿病患者希望获得一种无痛苦、精度可接受的血糖仪,从实施技术看,似乎目前尚未达到完全成熟阶段。
尽管有多家公司参与研制,但能被批准上市的,还未出现。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3 连续式血糖检测仪(CGMS)测定最早的携带式CGMS由MiniMed公司制造,它在细针头前端加上一个葡萄糖感应器,植入皮下组织,利用所含的糖氧化酶每10s测定皮下组织液氧的消耗或氢氧离子的产生,然后转换成葡萄糖值,每5min纪录一次平均值,每天共有288笔资料,3天后需到医院将资料下载至电脑解读并更换感应器,可测定的范围为40-400mg/dl,它的好处不影响生活起居,可将3天的血糖值作成一连续性的曲线变化,并在注射胰岛素、饮食、运动或其他突出事件时按钮作记录,以弥补一天4-6次血糖检测所无法侦测到的高或低血糖,Mini Med的CGMS已在1999年6月获得美国FDA通过上市。
目前它的缺点为无法立即显现血糖值以供病人作适当的处理,且需要回医院下载来解读资料亦相当不方便。
CGMS新近发展是结合胰岛素泵,由其所得的血糖值来调节胰岛素的输入量,目前这项试验已将血糖感应器置于狗的血管中而有不错的成果。
此外CGMS亦可与升糖素泵结合,当病人发生低血糖时自动给予升糖素,这样就更接近人工胰脏的功能。
3 人工胰腺装置的研究人工胰腺装置由连续监测仪、胰岛素泵和数字控制计算机系统组成,可根据传感器提供的血糖读数自动地调节胰岛素的释放量。
由病人认可推荐量或计算机系统确定胰岛素剂量后由泵自动施给。
能严密监测血糖,这一装置的目的在于减少或消除糖尿病人治疗中的人为干预,保持严格的血糖控制。
全世界已有350例病人使用体外人工胰腺装置,40例以上的病人使用完全植入型装置做实验。
4 小结葡萄糖氧化酶血糖测定方法,被作为国际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唯一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采取从体内抽取静脉血,属于有创测定,不仅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还会增加伤口局部感染甚至传染上其它疾病的机会,给病人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不能方便病人长期血糖监测,及临床快速测定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监测,成为该法的缺点。
血糖仪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以上难题。
但由于影响的因素颇多造成了仪器的通用性不好。
人工胰腺装置能模仿人体胰腺的工作状态,将能使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提高,为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