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
“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难点: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说明: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流程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二)问题及例题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法》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2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法》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2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 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
3. 三位数加法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竖式计算。
2. 教学难点:进位加法的处理,应用题的解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两位数加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三位数加法的特点,发现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师示范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并讲解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设计一些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三位数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三位数加法的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进位错误和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 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
3. 三位数加法的应用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生能独立完成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较高。
3.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备课方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合同运动(即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
另一种是相似运动(即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
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或方向,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都属于合同运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定位在直观认识上,旨在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又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备内容
图形的运动(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1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平移;认识旋转(例1~例3))
解决问题(1课时)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4)
备目标。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训练重难点重点难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1、轴对称的认识――――――――――――――1课时2、平移和旋转―――――――――――――――2课时3、单元综合复习――――――――――――――2课时课题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第一课时课题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主备人张立钰授课班级二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针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的辅导教案
辅导教案是对于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重要教学工具,对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来说,适当的辅导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考试。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详尽阐述。
一、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数的认识,运算符号,筛选法,大数和小数的排序和比较,数字长条,蒙克干等知识点。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各个知识点,从而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和回答问题。
二、教学目标制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能够掌握数字的认识和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
2、能够熟练使用筛选法和大数小数的排序和比较。
3、能够自如地使用数字长条和蒙克干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选择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问答式教学法在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提高培养学生做好自我总结的能力。
3、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践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实践,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安排1、数字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数字画成图形的方式来认识数字,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记忆。
2、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算联系,来练习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3、筛选法的使用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演练,让他们能够熟练、快速地使用筛选法。
4、大数小数的排序和比较通过课本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大数和小数的排序和比较方法。
5、数字长条和蒙克干的使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掌握如何使用数字长条和蒙克干来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安排在课堂下,要加强课内练习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巩固。
六、课堂提问的答疑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提问,特别是一些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解答,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课题一: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P38-39。
【教学目标】1、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锐角和钝角。
2、通过找角、剪角、画角、变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3、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信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瞧,这是什么?(板书:直角)二、学习锐角和钝角1、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3个、4个、5 个、……)2、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1、图2、图3。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3、你们能把这些不是直角的角分分类吗?学生汇报,特别指出: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
谁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那比直角大的角又叫什么角吗?请小朋友在书上找一找。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锐角钝角)4、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钝角和锐角。
(揭题)5、练习:A、画角。
B、判断。
下面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要求:用手势1表示锐角,2表示直角,3表示钝角。
)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量一量。
C、找角。
三、实践活动(变角游戏)1、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锐角)现在呢?(钝角)能不能变一个直角?2、学生变角。
3、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来变锐角。
四、课后延伸老师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
你们看它还是不是角?是什么角?这个知识我们课外再去研究吧。
【板书设计】课题二:锐角和钝角练习【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P39—40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认识三位数字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位数字及其大小。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三位数字。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数字卡片、黑板、彩笔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大小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环节(30分钟)(1)认识三位数字及其大小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展示三位数字,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字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学习三位数字的组成和读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上标注的三个数字元素,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的组成和读法。
比如:333可以分解为3个百位数、3个十位数和3个个位数,读作“三百三十三”。
(3)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大小的图示,引导学生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如:三位数字比较大小的时候,先比较百位数的大小,若相同,则再比较十位数的大小,若还相同,则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3.练习环节(2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点,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以数字卡片为媒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来感知数字之间的差别,不仅使学生对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数字的组成和读法,掌握比较三位数字大小的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数学运算和理解数字之间的含义,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所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课堂教案
介绍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个单元是《整理与复习》。
在这节课中,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整理数学笔记和复习数学知识。
这对于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科目的成绩非常重要,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这个单元课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掌握数学各个知识点;3.学会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二、教学重难点1.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复习知识点的系统性。
三、教学计划1、整理笔记的方法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批注笔记,例如简单的画图、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部分等等。
让学生实践整理笔记,来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用一些实例来教授学生们如何在笔记中添加一些思考过程,例如这个数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答案是这个等等。
2、复习数学知识老师将会介绍如何进行系统化的数学复习。
老师将会向学生们展示最好使用复习卡片来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教授学生们如何制作复习卡片,例如将卡片分为两部分,一边是概要,一边是细节。
老师会鼓励学生们使用有用的复习技巧,例如老师会让学生们在复习时口诀念叨等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教学老师将会使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数学问题,并与学生们互动。
例如:如何快速计算2、3、4、5的乘积?推出公式然后大家试着推广到6、7、8、9上。
2、启发性教学老师将会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
例如:学生自己复习一下今天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发现自己理解欠缺的地方,并尝试去解决它。
3、互动教学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团队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
五、教学反馈1、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
第二个是针对教学过程、教师的表现等进行评估。
2、教学总结教师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进一步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数学游戏道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一些具体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加减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二年级数学下册2. 教学工具:计算器、小黑板、彩色粘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用小黑板计算并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教师板书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3.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彩色粘纸和计算器。
2. 随机给每组发放一张加法或减法问题的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解答,并用彩色粘纸贴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3. 学生展示答案后,全班共同讨论并纠正错误,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评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反馈和问题,以便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够识别和绘制轴对称的图形。
3.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分析轴对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
2.识别和绘制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轴对称图形绘制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活动一:导入新知•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点和特点。
2. 活动二:概念讲解•讲解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举例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实际应用。
3. 活动三:实践操作•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练习题,让他们进行绘制和分析。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四:拓展练习•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轴对称图形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自己的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小结•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强调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3.阅读相关教材,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应用这一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2.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 教学准备•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教具:小学生学习用具、白板、彩色粉笔等5. 教学内容第一课:加法运算1.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加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减法运算1.讲解减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减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1.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算术练习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6.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加法和减法运算。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7. 活动安排•第一课:加法运算(30分钟)•第二课:减法运算(30分钟)•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40分钟)8. 巩固练习•布置加法、减法综合练习题,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9.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0. 作业布置•布置加减法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
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
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1.教学例3(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说: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
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
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
(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2.教学例4(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内容包括: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法以及认识货币等。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且重要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货币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乘法运算和货币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的规律,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货币的用途和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能理解和运用表内乘法,认识货币,知道货币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法的运用,货币的认识。
2.难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对货币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加减混合运算和表内乘法。
2.准备货币实物或图片,用于讲解和认识货币。
3.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并掌握。
3.操练(15分钟)给出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拓展(10分钟)讲解表内乘法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并掌握。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
案
教学目标
1. 复并巩固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数学知识。
2. 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本《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2. 课堂练题和答案。
3. 小黑板/白板、粉笔/马克笔。
教学内容
1. 复数的读写和数的比较。
2.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3. 复数的组成和分解。
4. 复数的排序和归类。
5. 复数的简单运算练。
教学步骤
1. 课前准备:将课本、练题准备好。
2. 导入新课:复第三单元的研究内容,回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3. 教学展示:通过示范和解释的方式复数的读写、比较、加法和减法。
4. 课堂练:布置练题并监督学生完成,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讲解归类和排序:教授数的归类和排序方法,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6. 小结与拓展: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在下节课检查作业。
教学评价
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研究态度、参与度和答题准确率等方面。
2. 收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参考资料
1.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和练题。
2. 二年级数学教学参考指南。
【教育学习文章】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课 教案
2.请你用手比一比 一米、一厘米
3.在( )里填适当的单位
手掌宽约8( ) 操场长约60( )
哥哥的身高1( )28( ) 一把剪刀长13( )
4.
1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课 教案
课 型
单元课
课题
测量
时间
教学
目标
1.明确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及板块
2.按照单元编排学会认识大体知识要点
3.通过四学环节明确单元重难点
4.梳理单元存在的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按照单元编排学会认识大体知识要点
难点:了解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一、复习导入
2.看:每个绿点对应的学习内容
3.思:从每个小绿点,我学会了……
互学
阶段
小组交流要求:
1.依次发言,注意倾听(小组声音不要过大)
2.确定汇报发言人(汇报人数由你们自己决定),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或意见
群学
阶段
展示汇报要求:
1小组成员依次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2.汇报方式:结合书, 边指边说。
3.一个绿点交流后,其余同学补充。
群学阶段
展示汇报要求:
1小组成员依次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2.汇报方式:结合书, 边指边说。
3.一个绿点交流后,其余同学补充。
共学环节
1.体会10米有多长
2.体会100米有多长
3.体会1000米有多长
练习设计
找一找生活中的分米、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三图形的运动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练习七………………………………1课时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练习七………………………………1课时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生2:我觉得......生3:我想......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生2:我发现......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
因为它们都是......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生2:我猜......生3:我是这样剪的......播放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
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生讨论交流。
播放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
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显身手。
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猜图形、画图形。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找对称轴。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汇报交流,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平移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
交流预习内容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
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平移的本质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练习:鱼图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出示:房子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谁说得正确呢?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移动房子: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
向移动格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旋转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完成43页第三题。
自己表演一个旋转。
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教学目标: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教学过程一、数平移距离观察43页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动手涂颜色。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方法。
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
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